浅谈王阮诗歌中“山”的意象.doc

上传人:封****n 文档编号:97255435 上传时间:2024-05-1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王阮诗歌中“山”的意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浅谈王阮诗歌中“山”的意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王阮诗歌中“山”的意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王阮诗歌中“山”的意象.doc(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摘要南宋主战派的爱国诗人王阮,他在诗歌创作上内容丰富、感情真挚。王阮在诗歌中使用“山”的意象很多,内容上丰富多彩,在创作风格上多采用山的意象,寄情于山,用诗歌将自己的想法用山的意象衬托出来,诗歌中常用山的意象表达思念之情、爱国之情、归隐之情、感伤之情。诗人在创作手法上他对“山”的意象较为钟情,在他的诗歌中“山”的意象出现的次数最多,用山的意象衬托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关键词:王阮 山 意象 AbstractWang ruan, a patriotic poet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was rich in content and sincere in his

2、poems. Wang ruan used many images of mountains in his poems, which were rich and colorful in content. In his writing style, he often used images of mountains to express his love for mountains and set off his thoughts with images of mountains. In his poems, he often used images of mountains to expres

3、s feelings of missing, patriotism, seclusion and sadness. The poet is fond of the image of mountains in his writing techniques. The image of mountains appears most often in his poems, and he USES the image of mountains to foil his real feelings.Keywords: Wang Ruan Mountain image 目 录一、 引言1二、 爱国诗人王阮1(

4、一)将门出身1(二)关心百姓疾苦2(三)抗金英雄2三、 古典诗词中有关“山”的意象3(一)“山”的文化3(二)“山”的意蕴4四、 王阮诗歌中“山”的意象5(一) 以“山”表思念5(二) 以“山”表归隐6(三) 以“山”表爱国7(四) 以“山”表感伤9五、 结语10参考文献11致谢12浅谈王阮诗歌中“山”的意象一、 引言王阮是我国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文学家,王阮在诗歌创作上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他的诗歌存世的有两百多首,诗歌的题材较为广泛,王阮的诗歌在内容上非常丰富,王阮的诗歌展示了他的爱国之情、归隐之情、思念之情、感伤之情,诗歌多采用山的意象表达情感,在创作风格上多采用山的意象,

5、寄情于山,用诗歌将自己的想法用山衬托出来,诗歌艺术方面较为突出的是擅长于用“山”的意象来渲染诗人的情感世界,使情感具有形象化、可见化的效果。二、 爱国诗人王阮 王阮是南宋时期诗坛的重要人物,是当时著名的主战派爱国诗人,诗人在南宋特定时期下,受家庭的熏陶以及平生友人的影响,小时候心中就有极度的爱国情怀。吴愈在王阮文集作的序言中写道:“顾其平生大志,欲裨国论,扶王室,扫清中原,以光祖阀。”(义丰文集序)吴愈写王阮的生平理想,序言明确写道王阮渴望自己为祖国献出一份力量,为祖国收复失地,立志为国效力,绝对不向金人谦卑恭顺。(一)将门出身宋史有载:“王阮,字南卿,江州人。曾祖韶,神宗时,开熙河,擒木征;

6、祖厚,继辟湟、鄯;父彦傅,靖康勤王:皆有功。阮少好学,尚气节。常自称将种,辞辩奋发,四坐莫能屈。”1王阮的曾祖父名为王韶,州德安人北宋名将,谥号“襄敏”。祖父名为王厚,少随父王韶征战,累官通直郎。父亲名为王彦博,宋史王阮传谓“父彦傅靖康勤王,皆有功”。王阮的祖辈都是朝廷的开疆功臣,在沙场上纵横驰骋,屡建奇功,是将中英豪,王阮在这样的非凡家世背后感到十分的自豪,会创作以自己的非凡家世感到光荣为主题的诗歌,:“常自称将种”(雪山集序)2,正是王阮对自己出身将种世家的自评。王阮在诗歌中会将祖辈写入其中,“果有大士出,一与遗言同。堂堂照觉师,赫赫襄敏公。”(题东林一首)诗人诗歌中写到的“襄敏公”指的是

7、诗人的曾祖父王韶,用诗歌来表达心中对长辈的敬畏、尊敬、钦佩。诗人也会将爱国思想表现在诗歌中,诗人写道:“南风北风日争吹,三十六宫空泪垂。”(白杨花)诗人看到国家不能团结一致抵御外敌,收复失地,竟然连皇帝都沦落异族人的手中,诗人感到十分痛心。(二)关心百姓疾苦王阮在当时的南宋特殊背景下,受到身边好友的影响以及家庭的影响,心中的爱国情怀日益越烈,王阮在诗歌中也有表现对百姓的关心,他创作中有许多关于下层百姓疾苦的诗歌,对百姓表示同情,如代胡仓进圣德惠民诗、劝农题吉祥寺、遇流民有感等,生动的表达了“自怜不在施为地,空对流民数汗颜。”(遇流民有感)的为民思想。南宋于金国交战后,战场上屡屡遭到败仗,朝廷为

8、了苟安选择向金国称臣、割地赔款,这些钱毫无疑问都得从百姓身上搜刮,更有一些地区土匪要抢,金国要抢甚至南宋的军官也要抢,百姓的财务被抢的干干净净,所有的苦痛都给了百姓。王阮在为政期间,亲眼目睹了这数不胜数的残酷事情,他在诗歌创作中有所反映。如代胡仓进圣德惠民诗诗歌真实的写出了王阮不仅收留有困难的人,而且给百姓发放救济物品,为了来缓解灾情诗人经历了“奔忙驰似箭,来往转如环”的忙碌,最终看到“稍见儿童集,徐看父子牵”的景象。诗人在昌国做官时期,为政清正廉明,深受百姓爱戴,诗人召集民间集资兴建一座状元桥,为河岸两边的百姓更加便利出行。在诗人准备离开的当天,乡亲父老前来为他送行,从县署门口,状元桥头,到

9、南门埠头到处都是来给他送行的人。当他走过状元桥的时候,百姓居然跪在两边为他送行。在诗人看来只不过是自己做了自己本身做的事,乡情父老却给了他这么高的拥戴。在百姓眼中诗人是一个做了实事的好官。(三)抗金英雄王阮在人生仕途中经历了许多磨难,还有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促使他的爱国情怀非常的强烈。“何年虏自降。”(宿淮南岸一首)“国步益艰辛。”(次陆务观韵寄王景文一首)充分表达了诗人因为国家的命运而感到痛心,诗人希望自己可以为国效力,替祖国付出自己的微薄之力。诗人希望自己可以像唐朝宰相为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关辅渴思王镇恶,蜀人犹喜杜黄裳。小臣草中兴颂,准拟还京奉上皇。”(九日有感一首)诗人感慨两国发生战争

10、,南宋战场失利,不敌金国,让百姓陷入为难之中,作者希望自己可以像唐朝杜黄裳宰相一样,将百姓拯救于水深火热之中,表示自己愿意为国家奉献一份力量,希望自己可以将金人驱赶出国土,早日收复失地,早日实现“还京奉上皇”的愿望。吴愈是王阮的弟子,早年时期跟随王阮外游,王阮的人格魅力可以说影响了吴愈的一生,改变了他的人生方向,对他的影响不可估量,吴愈在义丰集序中写道:“庆元初,孽臣窃柄,士大夫倚为泰山,其门如市,吾邑王公先生以著蔡之明、冰雪之操,未尝一蹑其门。晚官临川,陛辞奏事,柄臣使密客诱致之,迄弗往见,奉祠而归。优游山间,无一豪损获意。此曾子所谓弘毅之士欤?”3吴愈在集序描写来看,吴愈眼中的王阮是一个具

11、有高大形象和独特人格魅力的一个人,正是这种高大的形象和独特人格魅力对吴愈的人生观产生较大的影响,这也是后来吴愈积极抗金,最终成为百姓眼中的抗金英雄的原因之一。三、 古典诗词中有关“山”的意象梁德林在古代诗歌中的山意象期刊中写道:“古代诗歌中的山意象或给人神秘之感令人向往或象征永恒不变,成为王朝兴替、人事代谢的见证:或具有阻隔的意蕴,诗人借以表达怀乡怀人的情思;或象征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世俗的对照物:或蕴含隐逸情趣、代表不求功名利禄的闲适生活。古代诗歌中的山意象所包含的意蕴是非常丰富的。”4意象早已成为诗歌的审美范畴之一,对意象的研究已经成为研究诗歌的一个首要视角。意象即意中象,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

12、感的客观物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作者借助的客观物象,以期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作者通过简单地对客观事物的临摹,力图引发读者的无限联想,比如,诗人用“梅”表达清高、傲雪凌霜的意趣;通过“松”或“竹”传达坚韧不屈,坚贞的气节。南朝宗炳画山水序说:“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人们在闲暇之余欣赏山水时,不仅可以欣赏到美,而且可以从自然形态中领悟到各种人生哲理。(一)“山”的文化“山”是象形字,甲骨文和金文字形,外形是山峰耸立的形状,它是我国先民对自然山川形象的抽象提取和概括。人类祖先生活在自然界中,山赋予我们祖先以灵性与智慧,随着人类的发展和文化的沉淀,人类对“山”的认识更加深刻,人

13、们对大山有着一种独特的心理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诗人在创作中热衷用“山”的意象传达着各自的意蕴。 山是中国古代文学典籍常常出现的意象,从古至今人们对“山”的使用早就不再试单纯的一个地理名词,而是渐渐成为具有历史悠久的一种山文化。在先人的意识里,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上古神话中,山是众神的居所,“昆仑之墟,百神之所在。”(山海经海内西经)山是富有生命的、是具有感情的活物,许多诗人将自身情感寄托于山中,借助“山”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二)“山”的意蕴在古人看来,“山”可以用来表示人格的象征,诗歌创作中用“山”的意象来隐喻人生应有的道德:“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仁者乐的是山,仁

14、者是静性的,像山一样,“山”是“仁者”的隐喻,高洁的衬托。 古人用“山”表达人生感悟,唐代的诗歌达到繁盛顶峰的时期,“山”的意象不论是形态还是意蕴变得前所未有的丰富充盈。诗人李白喜欢写山,将自身的处境寄情到山中,用山的意象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对生活的向往,创作出写山、咏山的篇章,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面对高山唐代诗人李白发出如此感慨,用山的险峻来衬托出蜀道的艰难,用山来表示人生中的困难,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古人用“山”表达对神灵的信仰,认为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抱朴子登涉说:“山无大小,皆有神灵。山

15、大则神大,山小则神小也。”刘熙说:“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释名卷三)古人用“山”表达对功绩的赞颂,将诗篇用与功绩联系起来,如鲁颂宫云:“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周颂天作云:“天作高山,大王荒之。这种诗篇中用山比德,这种创作手法在后世作品创作中得到继承。诗人喜爱山、喜欢咏山的现象并不是偶然现象,因为这其中是有着渊源的历史文化传统,有着审美心理积淀而形成的文化传统,所以写山、咏山的篇章层出不穷。四、 王阮诗歌中“山”的意象义丰文集校注收录了203首王阮的诗歌,这两百多首诗歌中,诗人使用了极其多关于“山”的意象,创造出了他的情感世界,创造出了他的创作风格,“山作为

16、过去时代志趣高雅的知识分子理想的归宿意象,常见于吟咏。”5王阮的诗歌中“山”的意象出现的次数超过一百次,根据统计得出,王阮诗歌中出现“山”的意象118次,泛指“山”出现84次,特称“山”出现34次,其中不包括诗歌标题中出现的“山”,“山”的泛称意象较多,明显多于其他的特称意象,特称意象里,诗人家乡的庐山出现的次数最多。泛称意象“山”主要起到衬托背景作用,衬托诗人的情感;特称意象是特写,直接表明诗人的意图。例如洞庭题咏十一首龟山钓鱼台,以及人名,如山公:山涛”。诗人王阮在诗歌中常常借助“山”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真实情感。(一) 以“山”表思念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上,思念总是占据着很多人的生活,思念从古

17、至今大径相同,用诗句表达诗人最本质的情怀,关于思念的诗句从古至今都大受欢迎,于是便有了大量的怀乡诗作,吟咏而出。诗人王阮用“山”的意象表达自己的思念家乡的情感:“梦魂却似知人意,偏到庐山脚下州。”(试院二首)其二“皇天亦爱我,生我匡庐山。”和陶诗六首和归园田“归去庐山定想问,为公关报紫霄知。”(兰亭一首并序)诗句中的庐山正是王阮家乡的山,庐山的意象是地名。从诗句中可以看出诗人虽然身在他乡,心中却时刻思念着家乡的庐山,诗人用庐山的意象来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体现诗人对庐山的感情真挚,对归乡的渴望之情,表达出诗人王阮对家乡的极度思念之情,将庐山当做自己的朋友,身在异乡的王阮已经想好了回到庐山身边的情形

18、,表现出他对庐山的思念,对家乡的眷念。诗人对上天将他生在庐山这个地方表示感谢,感谢上天的眷顾,衬托出诗人对家乡庐山的极度喜爱,对自己出生的地方的喜爱,对故乡的喜爱,表达出诗人的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喜爱之情。王阮对家的思念的诗歌还有六言一首:秋色染成碧水,夜凉瘦落青山。树头宿鸟归尽,天外行人未还。诗歌中的“青山”意象是诗人自己的生活现状,从诗歌中的“秋”表现出诗人的凄凉之情,诗中的“凉”修饰青山,表达自己的孤独、寂寞,心中产生了对家乡的思念,与“宿鸟归尽”产生鲜明的对比,表现出自己高度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的思念。表现诗人思念家乡的诗歌还有“尚有康庐山下客,玉皇温诏与登临。”(游洞霄宫一首)洞霄宫意象

19、地名,位于今浙江余杭市西南九锁山。诗歌主角本应该是九锁山的洞霄宫,诗人虽身处九锁山都不忘把庐山写入诗歌中,将庐山变为诗歌的主角,恰好庐山是“我”的出生地方,诗人想念家乡了,诗歌中描写玉皇大帝登临庐山,表现出庐山非常受人欢迎,同时表达了对家乡庐山的喜爱之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二) 以“山”表归隐归隐诗大部分诗作无外乎都是描写隐士生活中的隐逸情调,诗人们钟情于山水田园、四季风光,心醉山野,平时生活以恬淡、清闲的情调为主。由于南宋的社会动荡局势不定,文人接二连三的效仿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与世无争的处事态度,王阮的归隐类诗歌可以追溯到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诗歌,陶渊明的诗歌多表现为高尚的人格品质和较为平淡

20、的诗风,这些创作特点王阮都有所继承,王阮有和陶诗组诗,并且诗歌中反复提到陶渊明。王阮在诗歌中试图借“山”获得心灵的安慰,忘记官场的尔虞我诈以及世俗的烦恼,在诗中用“山”的意象来表达世界的污浊。“行歌紫芝曲,醉上香炉巅。念此百年身,有此足以闲。若乃不决去,使彼山凄然。”(和陶诗六首和归园田)充分表达出归隐之意,诗歌中的“香炉巅”是家乡庐山北部名峰,是庐山胜景之一,意象指地名。6紫芝曲作为咏隐居的歌曲,诗人借紫芝曲表达归隐思想感情,“香炉巅”的意象表达出希望自己可以回到家乡的庐山生活,希望自己不被官场生活困扰,将自己的仕途生涯抛之脑后,对外界不闻不问,换取自己的一身清闲,跟庐山一起过着与世隔绝的生

21、活,从此跟庐山作伴,让庐山不感到孤单、凄凉,和归田园表达了诗人希望自己能在动荡的社会中,寻找到和平精神家园,回归自然本性。诗人在希望可以过上归隐生活的诗歌还有“无心汉江水,有节皖公山。”(龙舒朱献宾主汉阳簿弃官以归予亦不合丐去为 )皖公山:一名皖山,又名潜山,指地名。在安徽潜山县西北,与霍山相接界。6 诗人对皖公山倾心,他在诗中写道对江水并无兴趣,正是想借助唐代诗人李白创作江上望皖公山的写作感悟,来表达自己的归隐之情。李白的江上望皖公山: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清晏皖公山,巉绝称人意。独游沧江上,终日淡无味。但爱兹岭高,何由讨灵异。默然遥相许,欲往心莫遂。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诗中“皖公山”

22、正是同王阮诗中所写的皖公山是同一个地方,李白被奇特的山峰,清爽无云的皖公山,巉峻陡峭的山岭,独自一人在沧江上游玩,整天都提不起兴趣。但是由于钟爱皖公山,他对已经对皖公山倾心,他在诗中写道希望在此地归隐,可以看出李白被皖公山的景色不可自拔,对皖公山十分的喜爱,喜爱到想跟皖公山一起终老。诗人王阮在诗中写的:“无心汉江水,有节皖公山。”正是借李白对皖公山的感慨,来表达此时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出王阮对皖公山的喜爱情感表达,被皖公山独特的景象所吸引,王阮也跟李白一样喜爱皖公山的美景,诗中“闲”对应“投迹归此地”表现出王阮向往那些闲散生活,希望自己可以辞去官职,可以无忧无虑的生活。诗人在人生仕途中遇到许多

23、的挫折,诗人会将自己的感受写到诗歌中,“九摺湍溪九摺山,玉簪罗带互回环。”(题武夷冲佑观一首)诗歌中“九摺湍溪”即今武夷山的九曲溪,折为九曲,诗人在诗歌中借武夷山的曲折景象,来衬托自己在人生仕途中同武夷山一样曲折,诗人本想着自己是将门出身,可以在朝政中一展拳脚,可当时朝廷的软弱以及求和派的煽风点火,导致南宋疆土难以收复,还要向金国求和,身为主战派的诗人自小受将家思想的影响,不愿看到自己的国家如此软弱无能,深感痛心,借武夷山景象表达心情的复杂,仕途的曲折。“若为脱得红尘中”表达了诗人的雄心壮志,报国情怀无法实现,只能感叹脱离社会的世俗红尘,辞去官职,从此不闻不问朝政之事,归隐田园,过自己向往的生

24、活。(三) 以“山”表爱国王阮从小勤奋好学,饱读诗书,家世显赫,祖辈都是开疆的功臣,因为王阮刚正不阿的性格,在他的仕途中遇到许多困难,又因为是抗金主战派一方,可当时金国常常掠夺国家疆土,所以,王阮在诗歌中常表现出对国家的关心、国家命运的担忧。王阮身处南宋特殊的时期,金国长期与宋国对峙,宋国疆土被金国掠夺,爱国诗歌成为当时主流诗歌题材,作为主战派诗人爱国主张从来都没有改变过,从诗人的诗歌中表现的透彻,“竟日师虞老,何年虏自降。”(宿淮南岸一首)诗人感叹国土被金人掠夺,国人却不能齐心协力积极抗金的悲愤之情,另外,诗人不愿主张求和,觉得这是耻辱,诗人对南宋朝政的腐败感到痛心;“朔风摇楚水,国步益艰辛

25、。”(次陆务观韵寄王景文一首)诗人根据国家状况表达自身想法,身为主战派的王阮为国家统一大业担忧,感慨自己雄心壮志却没有施展的地方,感慨此时穷困潦倒,感叹国家的命运艰苦,北伐大业的理想越来越遥远,深感痛心。从古至今政治与文化创作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之所以他在诗歌创作中常常会表现出爱国情怀,是因为当时的政治形势影响着诗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创作方向。在南宋的政治背景下,加上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王阮从小就有高度的爱国情怀,同时诗人具有较强的治国才能,王阮的作品彰显的是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他的诗词可以看出他热爱国家和渴望报国的人。南宋跟金国长期处于对峙状态,南宋朝廷的软弱使国家疆土面积越来越少,朝廷官员不团结,

26、不积极对抗金国的入侵,在这样的环境下爱国主题的诗作成为当时主流题材,诗人作为主战派一方,诗歌中常常表露出对国家局势的关注,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创作的诗歌内容上非常丰富,如宿淮南岸一首其一:一宿淮南岸,两旬扬子江。山川总极目,天地偶为邦。竟日师虞老,何年虏自降。心知除是月,夜夜照蓬窗。诗歌中的“山川”象征着国家的山河。这首诗是诗人在知濠州时期的作品,诗歌可以感受到诗人感慨中原的腹地淮河现在已经成为国界,因为国家不能够积极抗金收复失去的疆土,感叹南宋的疆土就这样被金人夺取,自己却无能为力,感叹世上似乎只有明月才懂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何年何月才能将失土收复,诗人王阮因为国家无法收回失去的疆土而感到痛心

27、,从宿淮南岸一首中可以感受到诗歌气势较为磅礴,情感真挚。同样抒发诗人爱国之情的诗歌还有“银山铁垒挽不动,万丈夕阳如血鲜。”(龙塘晚游一首)“银山铁垒洞庭秋,又见鸱夷一叶舟。”(寄范石湖五首)诗歌中的“银山”指的是国家的社稷江山,诗人在当时的动乱社会情况下,感到国家的前途渺茫,南宋的疆土将会越来越小,诗人看到朝廷的腐败和议和派软弱无能,感慨朝廷快要倾覆,自己却不能做什么,为国家的命运感到担忧,惆怅之情不由而生,看到软弱无能的求和派,以及处处退让的南宋朝廷,看到祖国疆土一点点的被掠夺,诗人无能为力,雄心壮志没地方施展,诗人看到国家的不团结、不积极抗金的现状,让他感受不到国家的未来,感叹国家命运堪忧

28、。(四) 以“山”表感伤感伤文学创作也是宋朝诗歌创作的美学表征,感伤文学能够真情折射出诗人的实感,能够丰富人们的内心情感。如果说豪放是诗人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那么感伤是诗人的本质情感,用诗歌表达出诗人对人生的感伤之情,如出郊访沈洞主:抖擞尘埃暂出郊,一藤行访羽人巢。风翻翠浪催禾穗,秋放殷红著树梢。万里家山怀五老,各年活计却三茅。明朝便好乘风去,不学浮屠更打包。诗歌“万里家山怀五老,各年活计却三茅。”中的“五老”指的是诗人王阮家乡庐山的五老峰,指地名。诗歌中的“五老”表达了诗人即便是离家乡万里远,也不忘家乡的五老峰,借助“五老”的意象,书写人生感悟,虽然眼前的场景是茅山,但是也不枉将它和家乡的山

29、联系起来,“三茅”指的茅山,相传汉代茅氏三兄弟得道后居于此山,故名。6三茅源于汉代的陕西咸阳,有茅氏三兄弟因看破世间红尘而写下“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的感叹,诗人借茅山三兄弟的思想感情来抒发自己的感伤情怀,表达自己仕途中遇到的困境需要坦然面对,诗中可以看出王阮处事有平常心,不争强好胜,不为钱劳碌一辈子,不为利争夺一辈子,时间转瞬即逝,懂得享受生活,一辈子不长,要学会慢生活的快乐,对亲人要有责任心,善待身边的人和事,感伤自己无法施展雄心壮志,感伤自己无法改变国家命运,感伤自己只能接受现实的无奈之情,面对这种事情诗人选择用诗歌来表达感伤情感,这与诗人的初衷

30、背道而驰,表现出诗人无法改变现状,选择妥协,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感伤之情。五、 结语由于诗人处于南宋动乱时期,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在创作中热衷于写关于国家命运、思念故乡、归隐山林、感悟人生的诗歌,诗人热衷于写“山”,在诗歌中将“山”融入情感的客观物象,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归隐之情、爱国之情、感伤之情的主观情感。“山”赋予我们先人以灵性与智慧,先人创作了许多“山”意象的诗句,诗人王阮的诗歌内容非常丰富,一生的诗歌创作两百多首,情感表达丰富,诗歌中“山”的意象出现的次数就达上百次,创作手法上诗人对“山”的意象较为钟情,对“山”的描写的诗句更是数不胜数,在他之前虽然也有许多与他

31、类似的关于“山”的意象的诗句,可他的作品能够达到推陈出新的效果,寄情于山,用诗歌将自己的想法用山的意象衬托出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诗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参考文献1脱脱等.宋史卷三九五第12053页.中华书局1990年版.2王阮.雪山集序.王质雪山集卷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3吴愈.义丰集序.见义丰集M卷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4梁德林.古代诗歌中的山意象J.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第3期).5陈邦瞻.宋史记事本末.中华书局.1977年.6朱瑞熙、孙家骅.义丰文集校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致谢感谢在写作本论文时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给予我的帮助,特别是指导本篇论文完成的涂翠玲讲师,更是提出了很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她的认真、耐心、细心让我铭记于心,在她的指导下我完成本篇论文。感谢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的青山绿水,教导过我的老师,你们的人格魅力烙印于心。身边的同学和朋友,有你们,我的大学才算完整。寝室的密友,你们的天赋犹如上天恩赐,岁月不管成败,友情最可贵。最后,感谢这几年的城市学院时光,感谢大学给我丰富的情感经历。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短文 > 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