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王树青 第三版) 思考练习答案参考第二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王树青 第三版) 思考练习答案参考第二单元.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二单元古文观止道德经(三章)1 .略2 .本意指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是老子用水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 的人。水最显著的特性和作用是:一柔,二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滋润万物而不 与争。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 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 物发生矛盾、冲突,人生之道,莫过于此。“以不争争”是老子以水为喻,要人们特别是侯王等统治者学习水的高尚品 质,不与人争位、不与民争利。因而这里说的不争是值得褒扬的行为。“以柔克刚”的态度是用柔软的去克制刚强的。道家主张的学说,顺其自然, 万物相生相克,刚劲的东西不一定要用更
2、刚劲的征服,有时最柔软的事物才恰恰 是克制它的强大力量。3 .老子认为无论是“宠”还是“辱”对于人的尊严都是挫伤,并无不同。一 般人对于身外的宠辱毁誉,会过分地重视,甚至许多人重视身外的宠辱超越了自 己的生命。因此老子要唤起人要贵身,不过度在乎身外之名利,而不顾惜自己的 身体,不能因宠辱而“轻身”,作贱自己的生命。辩证认识和应用可结合生活中减少对于名利、物质等外患的贪求,不过度在 意外在宠辱毁誉,实现内心修养的完善。4 .心境本是空明宁静的状态,但因私欲的活动与外界的骚动,而使得心灵 蔽塞不安,此时,便需要致虚、守静的工夫,以恢复心灵的清明。致虚使得心智 消解到没有一点心机和成见的地步,因为用
3、心机会蔽塞明澈的心灵,固执成见会 妨碍明晰的认识,“虚静”能消解心灵的蔽障、厘清混乱的心智活动,从而能更 明晰的看清世界,符合自然的规律。明白哪些方面的“道”,结合“道”乃自然规律,言之成理即可。滕王阁序1 .略2 .D非眼前所见之实景。3 . B非无圣主,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并非表达对皇帝的怨恨之情。4 .可结合中国古代文人“土不遇”主题展开短文写作。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周游列国,推崇“恢复周礼,以仁政治理天下” 的政治思想,但十四年的漂泊,并无明君任用其主张。屈原初为楚怀王左徒,内 与楚怀王同议国事,外应诸侯,其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第一篇宏伟壮丽的 抒情诗,“离骚着,犹离忧也”(司马
4、迁史记.屈原列传),屈原希望为楚王 “导夫先路”,但“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岂余心之可惩”,最终怀石自投汨罗。魏晋南北朝时期,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魏 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挟天子令诸侯,盛推“文章乃经国大业,不朽 之盛事”(典论论文),但仍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无奈。“古今隐 逸诗之宗”淘渊明,虽觉“误落尘网”而隐居田园,仍有“明明上天鉴,为恶不 可履”的大声呼告和“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不屈咆哮。初唐四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虽然是一首气概豪爽、感情豪迈的 送别诗,却从另外一个侧面表现出仕途不顺、明主不见的苦闷。被喻为“孤篇横 绝”的春江花月夜细腻描
5、摹了春江美景和思妇的离愁别绪,但引起伤感的仍 是“土不遇”。盛唐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 的边塞派,乃至豪放飘逸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中唐以白居易为代表的新乐 府诗派,倡导古文运动的韩愈、柳宗元,晚唐的“小李杜”等都有积极救世的抱 负、安社稷的理想,渴望能建功立业,但多怀才难遇。如陈子昂“感时思报国, 拔剑起篱莱”(感遇其三十五),岑参“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冬日守笔砚” (银山碱西馆),李白的蜀道难采用大量浪漫主义手法,三次感叹“土不 遇”之苦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梦游天姥吟留别用对仙境的赞美反衬 社会的黑暗,隐喻怀才不遇,群小纵乱。杜甫的登高以悲秋为基调,悲
6、个人 身世之秋,慨国家多事之秋,抒飘零之悲而叹壮志难酬,仕途坎坷。宋代苏轼、辛弃疾成就最高,苏轼仁宗时便中进土乙科,继辅佐英宗、神宗、 哲宗、徽宗,政治上倾向儒学,积极从政,念奴娇赤壁怀古最能体现出渴 求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感,但其“问吾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僧州”,足见其仕途艰 辛。辛弃疾二十三岁率领义军,长驱渡淮奔南宋,积极主张抗金,其美芹十论 和九议最为有名,稼轩词中最有成就的也是表达抗战复国的词,但“归 正人”身份造成“三仕三已”的困境,最终抱憾高呼“杀贼!杀贼!”而终。元、明、清时代的大批文人思想同样沿袭古人追求政治抱负和仕途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已根深蒂固地铭刻于中国文人心中,
7、却因时 代,因命运而受挫不得怀珠玉以报国,“土不遇”主题饱含着中国文人的血泪, 也成就了中国文学的伟大。史记项羽本纪(节选)1 .略2 .此篇司马迁分两个场景刻画了项羽的人物形象。其一,四面楚歌、霸王别姬、慷慨悲歌,表现了英雄末路多情而又无奈的心 境。“力拔山兮气盖世”,力量可以拔起大山,豪气世上无人可比,既有对自己辉 煌岁月的回首,也有对兴亡盛衰的无尽感慨,对“时不再来”的无限懊悔。”时 不利兮雅不逝”,可是这时代对我不利,我的乌雅马再也跑不起来了。一种英雄 末路的感慨油然而生,让人倍感苍凉。“雅不逝兮可奈何,乌雅马不前进我能怎 么办?抒发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叹。”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啊虞
8、姬,我可把 你怎么办呢?表达了项羽如强弩之末不仅于战无计,而且连自己的爱妃也保护不 了的痛苦、无奈,包含着对虞姬深沉的、刻骨铭心的爱! “垓下歌”为项羽生命 的绝唱,以此诗谢天下,写出英雄的失路之悲,将一腔悲愤、万种低回、天高地 迥、托身无所的悲叹发挥到极致。其二,东城突围、自述败因、斩将溃围,塑造了项羽勇武、自负、无畏、善 战的西楚霸王形象。司马迁一写突围失道,轻信农夫陷入大泽中,表现其有勇无 谋。二写自认兵败被围,乃“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展现其恃勇自负、骁勇善 战,写他“认输而不服气”(承认失败无可挽回,将失败归于天意,并不是仗打 得不好)。三写东城快战,连斩敌将,令部下叹服,最后展现其
9、勇猛无敌所向披 靡的英姿,有万夫不当之勇。3 .太史公日:吾闻之周生日“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 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 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 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 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乃引 “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归纳概括项羽之功过,功:充分肯定了项羽在推翻秦朝统治中所起的巨大作 用。过:目光短浅,
10、缺乏政治远见,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导致众叛亲离; 专恃武力经营天下,杀戮过重;刚愎自大,难以采贤纳谏;不知自省,失败却推 脱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肯定了他起兵陇亩之中,率诸侯灭秦,这是千古 未有之伟大历史功绩;批评他缺乏政治远见,靠武力经营天下的致命错误。指出他缺乏远见的历史事实:其一:背关怀楚,放弃关中险要之地,回到楚 地,致使刘邦得观众富饶之地,养精蓄锐,发展壮大。其二:分封诸侯,导致诸 侯割据,最终联合攻打项羽,违背了当时求统一,重集权的大势。此题在掌握历史人物评价方法(有理有据、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 景中去评价、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的基础上,各抒己见,言
11、之 成理即可。4 .第一,在史记中,作者提到两人在秦始皇巡游时,都曾见到过。但两 人的态度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项王日:“彼可取而代也!”既显示了项羽的远大 志向,也说明他的性格中直率、狂妄而又自信的一面。而刘邦日:“大丈夫当如 此也!”出言谨慎、谦虚,但又暗含其志不在小。同时从这两句中,作者又为后 文的成败垫下伏笔。项羽取而代之只是昙花一现,而刘邦“当如此”则是其日后 成为两汉开国皇帝,为子孙开创万代基业的不朽功绩。第二,成长过程。少年时项羽不学书剑而习万人敌,而且略知其意,又不肯 竟学。可见其志不小,但也反映出他才大志疏。自从追随叔父起兵以来,他身经 百战,敢打敢拼,靠武力、暴力取得了成功,
12、赢得了声威,令众人莫敢仰视、膝 行而进。这其中他残暴、冷酷的缺点也暴露无遗。而刘邦少而无赖,尽管做过亭 长,但却酗酒无赖、好大喜功;尽管后来逐步登上起义军领袖的宝库,靠的却是 巧取豪夺;他也曾斩蛇冲锋,都是靠谋略制胜,又表现出了他有勇有谋、机智善 变的优点。第三,性格方面。项羽直率、豪爽、简单、重义,表面强悍,实则怯懦、仁 慈。在鸿门宴中,经不住刘邦的三言两语的狡辩、恭维,直言是曹无伤也!反映 出他的直率、简单;从火烧阿房宫一节中,反映出他的粗暴;从杀宋义一节至垓 下溃围、夺旗、斩将,反映出他的强悍、凶猛,但这只是他性格的一部分。在鸿 门宴中,面对喝斗卮酒、吃生彘肩的樊烧,他按剑而踞、未有以应
13、,反映出他的 怯懦、虚弱的一面,特别是不忍杀前来道罪、手无寸铁实则为拖延时间、狼子野 心的刘邦,结果放虎归山,而终至于四面楚歌、乌江自刎,完全表现了他的妇人 之仁、小人之心;自刎不渡江,反映出他的倔强、堕落、至死不悔,临死赠头于 追之、认之,必欲杀之以邀功取赏的故人,则反映出他忠奸不分、愚不可及。而 刘邦则表面谦卑,有时软弱,但实则顽强、果断,有时甚至狼子野心、背信弃义。 在鸿门宴中伪装得多么温顺,像羔羊一样。而在对待韩信、彭越、鲸布等功臣时, 则显出其凶残、多疑的本性。在鸿门宴中只身赴宴、立诛曹无伤又反映出其果断 刚强。为逃命,数推其子女于车下,在面对项羽欲言其父以胁迫他退兵时,他说:“吾翁
14、若尔翁”,反映出他的无赖、无情甚至寡廉鲜耻的一面,为个人之野心, 而置亲人生死于不顾。第四,用人方面。项羽是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不辨忠奸且多疑猜忌,在鸿 门宴中,初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充分证明他自负、狂妄;亚父 范增一再劝他杀了刘邦,但他不纳谏言、一意孤行;对于内奸项伯则不辨忠奸; 分封诸王后,又猜忌诸王有谋反之心而任意废立,最终导致失去民心。而刘邦在 危急关头则从谏纳贤,善于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张良、萧何、韩信之辈皆为之 所用。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从中可见一斑。凭着这帮人的文韬武略,最后终于 成就帝王大业。但狐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登上帝 位后,废除异姓
15、王,分封同姓王,也反映出他狭隘、多猜忌的一面。前后截然不 同,判若两人,形成鲜明的对照。人间词话(节选)1 .略2 .被认为导示未来的著作是(A.人间词话)3 .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物”流露出明显的“我”之色彩。“无我之境” 则指忘我,让自己消失于句子中,作者与外物之间保持一段距离,隐藏自我,不 让自己的情感左右对外物的描写、欣赏与评价,克制主体情志的直接表露,最终 营造“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物我同一的浑融之境。“有我之境”的古诗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感时花 溅泪,恨别鸟惊心。”“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何时杖尔看南雪,我与梅花
16、两白头。”“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炎U溪。”等“无我之境”的古诗词:“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余霞散成绮,澄江 静如练。”“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 来。” “落霞与孤鹫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4 .范文澜在自己书斋中悬有一联,用以自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 句空”,是说做学问、写文章,要耐得住寂寞,肯下苦工夫,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 成。扩展到更为重要的文风问题和学风问题,就是写文章要实事求是,独立思考, 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没有根据胡编乱写,宁可坐十年冷板凳,也不能写半句没 有依据
17、的空话。引导学生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认真的生活态度。朋党论1 .略2 .C称舜为聪明之圣者。3 . (1)大抵君子和君子,因志趣一致结为朋党;而小人和小人,则因利益 相同结为朋党。(2)等到他们见到利益争前恐后抢夺的时候,或者没有利益瓜葛又相互疏 远的时候,就反而互相残害。(3)(君子)坚持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4 .可从儒家对“朋党”的看法方面加以辨析。论语中有关“朋党”的论述,子日:“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 语卫灵公)孔子认为君子庄重自尊而不与人争强斗胜,团结群众而不结党营 私。“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周而不比就是群而不 党,普遍团结人而不搞宗派
18、,不拉小团体,不结党营私。至北宋欧阳修,在此基础上提出“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 以同利为朋”的观点,统治者需要辨析君子和小人,加以区别对待。欧阳修作此 篇文章的背景是在庆历新政中保守派官僚指摘范仲淹、欧阳修为朋党,欧阳修屡 遭恶意攻击,被指责为在朝廷拉帮结派搞朋党,因而也曾屡次被罢职贬官,可谓 仕途多舛。故而愤笔写就这篇文章,算是对政敌的一种理论清算,也算是一吐胸 中块垒。欧阳修从三方面申说自己的主张: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朋党有君子与小 人之别;人君要善于辨别。首先从道理上论述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本质区别; 继而引用了六件史实,以事实证明了朋党的“自古有之”;最后通过对前引史实 的
19、进一步分析,论证了人君用小人之朋,则国家乱亡;用君子之朋,则国家兴盛。在日常生活中,可用论语中的观点,不拉帮结派,搞小团伙等。也可扩 展欧阳修的观点,做一个以义相交的君子,不做以利相交的小人等,能结合现实, 言之成理即可。单元综合实训一、1. (1)不看到可产生贪欲的东西,就能使心境保持不乱,越过五岭就 丧失清白的原因,我现在知道了。(2)经常有困难缺乏的情况,有时吃饭两天并做一天吃。身上总是穿布制 的衣服,而且破旧不堪,妻子儿女也不能享受他的一丁点儿俸禄,不能受益沾光。(3)虽然他们的才学比不上(吴隐之),然而仍保持着孝敬友爱、廉洁恭敬 的作风。2.可结合材料中吴隐之的清廉自律、艰苦朴素展开论述,结合现实生活如“光 盘行动”“杜绝舌尖上的浪费”等,言之成理即可。二、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