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7鉴赏古代诗歌中的语言艺术(题组训练)(解析版)-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6989080 上传时间:2024-04-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2.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点17鉴赏古代诗歌中的语言艺术(题组训练)(解析版)-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考点17鉴赏古代诗歌中的语言艺术(题组训练)(解析版)-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考点17鉴赏古代诗歌中的语言艺术(题组训练)(解析版)-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17鉴赏古代诗歌中的语言艺术(题组训练)(解析版)-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古代诗歌阅读考点17鉴赏古代诗歌中的语言艺术解析版会题组训练A组(-)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小题。使东川-南秦雪注元稹帝城寒尽临寒食,骆谷春深未有春。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飞鸟不飞猿不动,青驶御史上南秦。【注】此诗是元稹被贬到四川通州之时,途径骆口驿所作。1 .有人评价元稹的这首诗“辞浅意哀,极为扣人心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辞浅”是指整首诗浅显易懂,“临寒食”“未有春” “才见”“已惊” “飞鸟 不飞猿不动”等,都是口语入诗,简单、朴实。“意哀”是指全诗表达了路途凶险以及自 己被贬到蜀的孤独、哀愁和对前途未知的忐忑之情。“扣人心扉”是指诗

2、人赴蜀途中恶劣 的环境牵动读者,被贬的孤单寂寞让人生发同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艺术的能力,题型是鉴赏语言风格。根据题目中的“辞浅意 哀”可知,本题的答题内容主要在赏析用字用词的语言风格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两方面。“扣人心靡”的理解要结合注释“元稹被贬”和诗中所写“帝城寒尽临寒食,骆谷春深未有 春”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赴蜀途中环境的恶劣,来体味诗人的孤独寂寞, 从而引发读者的同情,产生情感共鸣。本诗语言平实浅显的风格,可从诗句中“春深未有春”“见”“云似盖”“雪如尘”“飞鸟” “不动”等我们常见的字词和通顺的语法关系中看出。 诗中唯一的生僻字可能是“聘”,但根据我们以往所

3、学及该字的偏旁,也能很快判断出这是 马的意思。对诗歌“意哀”的分析,我们应当从其中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中去进行,如“寒尽” “未有春” “飞鸟不飞猿不动”等意象和字词,均能体现作者悲凉的心境。此外,根据诗歌注释中对元稹被贬到四川这一写作背景的分析,我们更能体察诗人的“意 哀”之情。(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2小题。凉李商隐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永怀当此节,倚立自移时。北斗兼春远,南陵寓使迟。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注】北斗:诗中借指皇帝居处,即长安。兼春:兼年,两年。南陵:唐时属池 州,今安徽南陵县。寓使:送信的使者。占梦:占卜梦境。2 .前人说尾联中“数” “疑”两字用得贴切、奇

4、妙。请简要赏析。【答案】“数”,多次;“疑”,怀疑。诗人缅怀长安而不得归,寻找新的出路又没有结果, 故屡屡借梦境占卜吉凶;托去南陵传信的使者,又迟迟不带回期待的消息、,于是猜疑对方有 了新结识的朋友而不念I 口交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艺术的能力,题型是鉴“炼字”。这两个词语都和人物形象 有关,所以可以从对人物形象作用方面考虑,作者借多次占卜梦境吉凶,写出了诗人归不得 和无出路的无奈,借猜疑对方的行为写出了内心的彷徨。(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3小题。阳啃韩绅髀曙故人江海别,一几度隔川。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孤灯寒照,湿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3a歌的领联和可妙处?请简要分析

5、【答案】运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方法,以“孤灯”“寒雨” “湿竹”和“浮烟” 营造出凄凉的意境,渲染了话别时的伤感气氛,表达诗人内心的悲凉。运用了虚实结合的 手法,虚实相间,避实就虚。相逢已难,又要离别,其间千言万语,不是片时所能说完的, 故诗人以“孤灯”“寒雨”“湿竹”和“浮烟”等凄凉的实景来渲染彼此离别时的无限伤感、 凄凉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艺术的能力,题型是“炼句”。本诗可以从手法角度鉴赏, 可先对景物描写的颈联,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在内容上.进行解释,然后思考景物描写的 角度为借景抒情和虚实结合,再答出所衬托的诗人心情,注意景物描写所渲染的气氛与诗人 的心情是同样的

6、基调。(四)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第1题。题红叶 唐韩氏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行宫 唐元稹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1.韩诗委婉含蓄,元诗平白如话,请指出各采用什么手法写宫女的心事和命运。参考答案:1 .【答案】韩诗运用了托物言情或寄情于物手法。元诗:反衬或乐景写哀或相互映 衬或托物言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艺术的能力及表达技巧。本题题干给出具体的语言风格,要 求考生分析这些语言风格是用什么手法体现的。考生要明确委婉含蓄的语言风格常见的手法, 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等。而元诗中如“白头宫女” “闲坐”“说玄宗”可见语言其 直白,“寥落

7、”的行宫、“寂寞红”“闲坐”写出了宫女的孤独。(五)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第2题。墨梅我家洗现池边树,不要人夸颜色好,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宁可枝头抱香死,王冕朵朵花开淡墨痕。只留清气满乾坤。郑思肖“独立疏篱趣未穷。何曾吹落北风中?2 .在寒菊一诗的“宁可枝头抱香死这句中,你认为哪个字用得最为传神?请简述理由。3 .【答案】最传神的一个字是“抱”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它形象传冲地表现 了菊花坚守节操,至死不变的高贵品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艺术的能力,题型是鉴赏“炼字”。首先确定哪一个字最传 神,先关注诗句的第五个字和第七个字,比较出“抱”作为动作性词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更加传神

8、。写出了菊花坚守枝头,绝不沾染污浊灰尘的决心。(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3题。浣溪沙-去荆州张孝祥方虹载酒下江东,箫鼓噎天浪拍空。万山紫翠映云重。拟看岳阳楼上月,不禁石首岸头风。作笺我欲问龙公。【注】原序:“发公安,风月甚佳。明日至石首,风雨骤至,留三日。同行诸公皆有词,孝 祥用韵。”4 .前人论此诗,认为“作笺我欲问龙公”一句水到渠成而能翻出新意,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5 .【答案】此句运用虚写手法;诗人对风雨感到无奈,陷于愁苦之中,却想象自己 写信贲问龙公;这样的想象让人豪情顿生,写法上可谓翻出新意。【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艺术的能力,题型是“炼句”。“作笺我欲问龙公”意

9、思是 说我想写封信问问龙公,为什么聚集如此厚重的云气,刮起如此大的风,让我不能赏玩岳阳 楼上的皓月。可参考注释可知,一路上惊涛骇浪,雾重风猛,暂缓行程,风雨骤至,又留三 日,于是自然发问,确实是水到渠成。因为雨大风猛,难以前行,心情应该是落寞失意,而 作者话语里并无丝亳怨恨懊恼,而是质问龙公为何要刮风下雨阻我路程,“作笺”“欲问” 情趣无限,从中可见作者的宽阔胸襟和大格局。B组一、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第(1)题。踏莎行春尽作沈传桂细绿迷鸦,疏红醉蝶,一腔愁倩啼莺说。东风吹泪过江城,黄昏细雨孤灯灭。中酒心情,嫩寒时节,踏青人又销魂别。碧烟如梦不开门,门前千点梨花雪。【注】中酒:酒醉后身体不爽。

10、(1)“细绿迷鸦,疏红醉蝶”两句中,“细绿”“疏红”二词对春景的描写十分精彩, 请简要分析。答案:“绿”“红”点明了叶和花的色彩,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以“绿”代叶,以 “红”代花,含蓄而形象;(I分)“细” “疏”描写叶和花的形态,“细”字描绘出枝叶的 单薄,“疏”字则凸显了花朵的稀疏。(1分)“细绿”“疏红”照应题目的“春尽” 一词, 表现了春光将逝的景象,唤起词人因春光将逝而产生的伤感之情。(1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可从表现的内容、表达技巧及其效果以及情感等方面 分析。“绿” “红”是色彩词,运用了借代手法,代指“叶”和“花”,与“细” “疏”共 同表现出叶和花的特点,描绘出暮

11、春之景,表达了词人的伤春之情。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2)题。鹏鹃天辛弃疾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的渡江初。燕兵夜娓银胡鞋,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装,换得东家种树书。【注】檐(cl伍n):短衣。娓(chub):整理。金仆姑:箭名。(2)上片“拥” “飞”二字用得十分精妙,请分别作出分析。答案:“拥”字写出了词人壮年时期带领上万人抗敌的壮阔景象,(1分)“飞”字写箭 射出去的状态,展现出与敌人战斗的场面,(1分)这两个字分别从旌旗、兵器上加以烘托, 突出战争场面声势浩大,富有感染力,(1分)体现了作者满腔的豪情壮志和

12、报国之心。(1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作答时可从词性角度切入,进行分析。“拥” “飞”均为动词,“拥”在句中的意思是“带领”,“飞”在句中的意思是“射”,二字生动展现 出词人壮年时带领军队奋勇抗敌,趁敌人还在准备时便发起进攻的战争场面,极富感染力, 使词人的豪情壮志溢于笔端。三、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3)题。早上五盘岭”岑参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江回两崖斗 苍翠烟景曙 松硫露孤驿 栈道溪雨滑 此行为知己日隐群峰攒。森沉云树寒。 花密藏回滩。 畲田原草干。 不觉蜀道难。【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渡渐入蜀平乱, 途经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

13、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出五盘:攀越五 盘山道鳌上山巅。(3) “江回两崖斗,日陷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 明,请作简要分析。答案:“斗”字将崖石人格化,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相错、犹如两兽争斗的画面,凸 显了江崖陡峭、峥蛛之势。(2分)攒”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 辨、仿佛聚在一起的画面,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2分)解析:本题考查炼字。炼字题首先要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含义,如果该字运用了表达技 巧,要指出表达技巧;然后把字放到诗句中,描述诗句所写内容;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字的 表达效果或表达的情感。“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和“攒

14、”运用了拟人的修 辞手法,“斗”字将崖石人格化,两岸崖石耸峙相错,犹如两兽争斗,写出了江崖陡峭、峥 崂之势态。“攒”字写山峰相连,好像攒集在起,表现出山峰的密集、重叠。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4)题。纪村事韦庄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归。【注】饷田:到田间送饭。(4) “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答案:(示例一)不同意,“数声”好。(1分)“数声”动静结合,突显了环境的优美、 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乡村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2分)(示例二)同意,“一声”好。(1分)“一声”以动

15、衬静,突显了环境的寂静清幽,营造 出乡村宁静和谐的氛围。(2分)解析:本题考查炼字。此类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肯否均可,但作答时理由一定要充分。 首先明确观点:同意或者不同意。其次结合艺术特色分析妙处并点明情感效果。“数声”与 “一声”各有优点,所营造的氛围不同。“数声”,表明声音大、热闹,给人动态感,动中 凸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表现乡村世界的热闹、快乐、幸福。“一声”表明声 音单纯、肃静,静中显示了环境的静谧清幽,给人安宁祥和与静美的感受。五、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第(5)题。内宴奉诏作曹翰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常得预时是。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

16、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注】曹翰(923992),宋初名将。六韬:古代兵书。时髦:指当代俊杰。阵 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5)(2023改编,5分)诗的颈联中,哪两个字最精妙?请找出来并进行分析。答案:“健”字和“明”字最精妙。(I分)“健”和“明”表明虽然岁月流逝,但作 者依旧认为自己双臂强健、眼睛明亮,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2分)这两个字表现 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了自己老之将至。(2分)解析:本题考查炼字。首先要从诗歌的颈联中挑选两个字,选字时要重点关注动词、形 容词、活用词等;其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基本义和深层义;再次要结合诗句,展开想象

17、,临 摹景象;最后,点出挑选的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颈联中“健” “明” 二字最精妙,这两字描写了虽然时过三十年,但作者的手臂还很强健,目光依旧敏锐,还有 冲锋陷阵的能力,表明作者虽老之将至,但犹存报国的信念和决心。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6)题。至滑州隔河望黎阳忆丁三寓王维隔河见桑柘,蔼蔼黎阳川。望望行渐远,孤峰没云烟。故人不可见,河水复悠然。赖有政声远,时闻行路传。【注】公元726年夏,王维前往长安途经黎阳,为黎阳所吸引而生退隐之意,于是滨 水定居于此。公元729年秋,王维因赴长安与丁三在黎阳渡口话别,王维乘船渡河到达滑州, 遂成此诗。(6)(2020江苏百校联考,5

18、分)本诗的颔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答案:用叠词“望望”,越行越远,走走望望,写出了不断回望的神态。(I分)借 景抒情,诗人离去,连山峰都显孤独,更何况友人丁三?(1分)这两句表达了诗人不忍离去 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写出了不知何日能与老友再见的怅惘之情。(2分)语言平白如话却情 深意切。(1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解答炼句类题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形式 (句式、格律等);用词(精妙、含义丰富的词等);运用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具体分析 本诗,一是用词方面,用叠词“望望”来形容“行渐远”时频频回头张望的神态,表现了诗 人的不舍之情。二是描绘了黎阳那座孤峰随着诗人渐行渐远而逐

19、渐消失在云烟之中的画面, 用“孤”字暗示了诗人离别时的无限惆怅和对友人的牵挂,借景抒情,表情达意含蓄委婉、 意蕴深长,另外“行渐远”“孤峰没云烟”写人和孤峰的情态,平白如话,情真意切。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7)题。野老杜甫野老篱前江岸回 渔人网集澄潭下 长路关心悲剑闾 王师未报收东郡柴门不正逐江开。 贾客船随返照来。 片云何意傍琴台? 城阙秋生画角哀。(7)本诗“片云何意傍琴台? ” 一句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答案:“片云”是诗人自喻,自己浮云般的漂泊之身又为何滞留蜀中。(2分)借景 抒情。云傍琴台,本是自然现象,其实正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报国无门的痛苦。(2分) 运用疑问语气,突出强

20、调了诗人的迷惘与无奈。(2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片云何意傍琴台? ”的意思是可我这浮云般的漂泊 之身又为何滞留蜀中。“琴台”,汉司马相如弹琴的地方,在成都浣花溪北。运用疑问语气, 突出强调了诗人的迷惘与无奈。在迷惘痛苦之中,诗人仰头见到白云,不禁感慨自己浮云般 的漂泊之身留滞蜀中。为什么呢?首先是因为战乱未平,兵戈阻绝;其次,这也是诗人对那 些把诗人赶出朝廷,剥夺了诗人为国效力的机会的人的愤慨。诗人“片云”以自喻,借云抒 情,深婉含蓄,表达了诗人流寓在外、报国无门的痛苦,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迷乱心情。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8)题。同崔邠登鹳雀楼李益鹳雀楼西百尺橘,汀洲云树共茫

21、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8)颈联历来被世人看作精警名言,请简要赏析。答案:往事过千年尚遗憾时间过得快,忧愁到来一天也觉得太长。站在历史的角度看, 千年也是短暂的;然而就个人而言,忧愁却是“一日即为长”。(2分)运用对比的手法, 将“千年”与“ 一日”、“恨速”与“为长”进行对比,突出了面对历史与生命个体时不同 的感受。(2分)两句诗看似矛盾,却乂统一于人的心理感觉,诗人将自己对历史的沉思和 个人感伤融为一体,表达了人生苦短的惆怅。(2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颈联“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

22、长”大意是那些往事过去了千年仍然遗憾时间过得太快,而当忧愁时,一天也觉得太过漫长。 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千年比起永恒来说,也是短暂的;就个体而言,心怀忧愁即度日如年。 这里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千年”与“一日”时间长短进行对比,将“恨速”与“为长” 的情感体悟进行对比,写出了诗人的独特思考。这两句诗看似矛盾,实则又是统的,将个 人情感与对历史的思考融合在一起,表现了诗人的哲思,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九、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第(9)题。秋江送别王勃归舟归崎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送柴侍御王昌龄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23、9)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 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答案:意象运用上,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 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义(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开阔。(2分)空间处 理上,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理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王昌龄诗则化远为近,强 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性的表达。(2分)抒情方式上,王勃诗以议论直接表达,意尽句 中;王昌龄诗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余韵悠长。(2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题目要求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 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翻新脱妙”之处。首先,从意象的运用上,王勃的

24、诗选用了 “山”“水”,但却将“一水”“山川”隐于句中。而王昌龄的诗则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 前置,形象鲜明突出。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 切感人。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意境开阔, 具有鲜明的个性。其次,空间处理上,王勃的诗化近为远。”已觉山川是两乡”,由于离别, 江水不再是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强调了心理距离之远。而王昌龄的 诗则是化远为近。云雨相同,明月共睹,使“两乡”为“一乡”,它蕴含的正是人分两地、 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语意新颖,出人意料。最后,抒情方式上,“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 山川是两乡”,

25、王勃自问自答,以议论的形式宜接表达了别离的感伤。而王昌龄则以景作结, 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 透在字里行间了。王昌龄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 更感人的友情。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一览无余的直说更加耐人寻味。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0)题。登裴秀才迪小台王维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10)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闲”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答案:“闲”是这首诗的诗眼。首联“端居不出户”体现“闲人”:(1

26、分)颔联描写鸟 儿在晚霞中飞去,人们离开之后,秋天的原野显得格外闲静,体现“闲景”;(1分)尾联, 诗人表示会经常乘着月色前来造访,体现“闲心”。(1分)全诗围绕“闲”字点出了 “闲 人” “闲景”“闲心”,写出了闲境之美、闲适之情。(1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眼。苜先要明确“闲”字是该诗的诗眼。然后分析该字在诗中是 如何体现的。“闲”字具体表现为“闲人”“闲景” “闲心”。最后分析该字的表达效果。 在内容上,写出了诗人的悠闲和优美的闲境;在结构上,该字统领全篇。(11)(经典题,3分)你怎样理解诗中的“闲”字?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示一秸张耒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

27、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 且有所警,示柜、秸。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注】柜秸:张耒二子张柜、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任太常寺少卿。(12)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答案:“平实”指没有华丽辞藻,平白如话,浅显易懂。“捧盘出户”“市楼东西” 等词,均无任何修饰语。(2分)“有韵味”指写景、叙事意蕴丰富。开篇两句,从视觉和 听觉两个方面描绘出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另外, “人未行”的空寂街景描写、“

28、忧饼冷”的心态表露,均语浅而意深。(2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首先要审清题干,题干中的“写景叙事”明确了 答题的范围;“平实而富有韵味”,指诗歌的语言风格,限定了答题的角度。然后结合诗句 具体分析。“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两句写景,“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 人未行”两句叙事。其中“捧盘出户” “市楼东西”均没有修饰之语,平白如话,体现了平 实的语言风格。开篇两句,从视觉、听觉两方面描画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 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这又体现了诗歌语言的韵味。注意:品味诗歌的“韵味” 般要体 会其中蕴含的作者的丰富情感。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3)题

29、。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睦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纥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13)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答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3分) 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3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用词、意象的选用和意境的营造、情感主旨及表现手法等。另外,解答对比类鉴赏题,要分 别把握两首诗的语言风格特点,两相对照,比较异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颈联中, “沉舟”对“病树”、“侧畔”对“前头”、“千帆过”对“万木春”,用词典雅,对仗工 整。颔联借“闻笛赋”(向秀怀念嵇康、吕安而作思旧赋)的典故表达自己对已故友人的 怀念,借“烂柯人”的典故表达对世事沧桑的感慨,语言含蓄深沉。而本诗前六句用清新脱 俗、浅显易懂的笔墨描绘了插秧时节的田园风光,选取“花草”“燕子” “田藤”等典型田 园景物,展现了田间生机盎然的景象,渲染出南方水乡浓郁的春天气息。最后两句写农夫齐 唱“郢中歌”,借民歌俚曲描写农民劳作时的场景和乐观的性格,展现了独具特色的民风乡 俗。语言简洁明快、通俗浅显,给人以清新自然的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