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考点小练第2练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考点小练第2练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docx(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2练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1 . 2023 -福建泉州高三三模春秋时期,“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战国中后期, “弑君”“出君”现象已较为罕见。这一变化反映了()A.国家的政制逐步转型B.诸侯争霸格局稳定C.宗法分封制走向强化D.礼乐制度得以恢复2 .2023 河南洛平许济高三三模西周时期小宗世袭为大宗家臣,异姓亦可世袭为家 臣。然至春秋时期,家臣由西周“宗法性家臣”发展成春秋后期掌握国家命运的“陪臣”。 这一现象表明春秋时期()A.血缘政治不断发展完善8 .封建贵族享有广泛特权C.周王丧失天下共主地位D.官僚政治体制逐渐萌发3. 2023 福建厦门高三三模依周制,墓穴的墓道数量有严格的等级
2、规定。下图为周 代秦国国君墓穴形制变化图。据此可知()甲字形墓中字形墓亚字形墓A.等级观念日益弱化B.分封制度受到冲击C.中央集权雏形初显D.商鞅变法成效显著4. 2023 浙江1月卷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河南辉县出土的战 国铁犁锌,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据此可知,战国时期()A.铁犁锌用灌钢法制成B.中国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C.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D.铁犁牛耕已经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5. 2023 湖南邵阳高三三模下表是中国古代文献中部分会盟摘录时间内容公元前721年鲁与戎会于潜,后与戎在唐结盟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宋、陈、卫等国与楚国订立“召
3、陵之盟”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会晋定公于黄池,吴国欲争中原霸主之位据此可知,当时()A.新兴地主势力壮大B.华夏认同观念形成C.分封制度趋向完善D.政治权力下移明显夏” “诸华”等概念大量减少并逐渐消失。这说明当时(A.礼乐制度土崩瓦解B.国家形态日益成熟6. 2023 福建龙岩高三三模与夏商西周相比,春秋战国时期文献中与夷狄对立的“华 )c.民族差异逐渐消失D.华夏认同意识增强7. 公元前356年,商鞅颁布“分户令”:“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该法 令出台的社会条件是()A.细密的手工业分工 B.华夏民族开始形成C.铁犁牛耕逐步推广D.地域性商帮逐渐兴盛8. 2023 江苏南通高三三
4、模春秋末年,设立在国都的“国学”和诸侯封地的“乡学” 难以为继,使得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出走。边鄙之地的文化繁荣起来,身为夷人的 郑子到鲁国大讲礼乐,使鲁人自愧不如。这些现象说明当时()A.宗法秩序土崩瓦解B.学术下移局面出现C.地方官学开始设立D.礼乐文明日渐式微9. 2023 新课标卷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 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A. ”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B.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D.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第2练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5、1. A根据材料“弑君”“出君”现象的减少,以下犯上的事件的减少,说明战国时期 中央集权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国家的政制正在逐步转型,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 导致政治格局不稳定,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导致宗法 分封制走向瓦解,排除C项;虽然“弑君”“出君”现象少了,但不代表礼乐制度恢复,春 秋时期礼乐制度已经逐步破坏与瓦解,排除D项。故选A项。2.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官僚政治的显著特征是官员任免由国君决定,有一定任期。 因此材料中“宗法性家臣”发展成春秋后期掌握国家命运的“陪臣”,说明当时宗法血缘关 系淡化,官僚政治体制逐渐萌发,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宗法
6、血缘关系淡化,非血缘政治 不断发展,排除A项;西周时期的家臣属于奴隶主贵族,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周天子的地 位,排除C项。故选D项。3. B根据材料“依周制,墓穴的墓道数量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并结合所学可知,依墓 道数量的多寡可分为“亚”字形墓、“中”字形墓及“甲”字形墓,拥有四条墓道的“亚” 字形墓等级最高,属于帝王级的墓葬规模;其次是设有两条墓道的“中”字形墓及设有一条 墓道的“甲”字形墓,为诸侯及贵族所使用,而材料中的国君从开始的“甲”字形墓,到四 条墓道的“亚”字形墓,体现的是该诸侯国国君不再按照严格的等级规定设置墓道,冲击了 分封制度下的严格等级,B项正确;等级观念并没有弱化,而是西周
7、规定的等级制度受到诸 侯国的冲击,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周制遭到冲击,周天子势力衰微,和中央集权无关, 且周朝并没有形成中央集权制度,排除C项;商鞅变法的成效应该体现在富国强兵方面,和 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4. C南北朝时期发明了灌钢法,A项排除;材料中未进行中外对比,B项排除;根据 材料可知,在河南辉县出土了战国时期的铁犁锌,这说明战国时农业生产已使用了铁农具, 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与其他耕作方式的比较,不能得出铁犁牛耕已经成为农业的主要耕 作方式,1)项排除。5. D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诸侯会盟是在分封制度下,强大的诸侯召集其他诸侯开 会并欲称霸的事情,从最初尊王攘夷等以礼仪
8、治理天下的会盟,到后来为了争夺霸主以武力 治理天下的会盟,无疑是周朝从兴盛的礼仪之邦,发展到权势旁落的一个傀儡政权的写照, D项正确;材料介绍的是政治上的会盟情况,未体现阶级关系的巨大变动,排除A项;根据 材料无法得出周边少数民族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度趋向崩 溃,排除C项。故选D项。6. D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文献中与夷狄对立的华夏诸华等概念大量减少并 逐渐消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伴随民族融合的发展,华夏认同观念在逐渐加强, 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华夏认同,无法得出礼乐制度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华夏认同意 识的增强,不能说明国家形态日益成熟,也不能说明民族
9、差异逐渐消失,排除BC项。故选 D项。7. C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商鞅颁布“分户令”、“不分异者,倍其赋”, 目的是鼓励发展小农经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实施的前提是生产工具的改进(铁犁牛耕的 推广),生产力提高,土地私有制确立,C项正确;材料未提到手工业的分工,排除A项; 材料未提到华夏民族的形成问题,排除B项;地域性商帮明清时期出现,时间不符,排除D 项。故选C项。8. B据材料“使得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出走。边鄙之地的文化繁荣起来”, 可以看出春秋大变革的背景下,宫廷文化官员出走,边鄙之地的文化繁荣起来,说明学术下 移现象的出现,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学术下移,无法得出宗法
10、秩序的状况,排除A项; 材料体现的是地方官学难以为继,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礼乐文明的状况,排除D 项。故选B项。9. A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 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 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 以禁之”出自荀子的性恶,意为在礼仪教化的同时制定法律,对于违反礼仪教化的人予 以制裁。用重刑法来禁止人们犯罪。荀子主张礼法并用思想,治国理政要“隆礼”“重罚”, 要求统治者要抓住这一根本问题,“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以此达到
11、天下有序、社 会稳定的目的,所以A项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的共同主张,A项正确;“尧舜之道,不 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出自孟子孟子离娄上,意为即使有尧舜的学说,如果不以仁 政为法度,也就不能治理好天下,与材料设问不符,排除B项;“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 耻且格”出自孔子论语为政,意为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 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 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与材料设问不符,排除C项;“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 弃利,盗贼无有”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十九章,意为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 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与材 料设问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