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古代诗歌阅读专项复习——即事感怀类(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古代诗歌阅读专项复习——即事感怀类(含解析).docx(2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古代诗歌阅读专项复习即事感怀类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五)杜甫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在还思归。昔去为忧乱兵入,今来已恐邻人非。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共说总戎云鸟阵,不妨游子芟荷衣。【注】此诗作于公元764年。杜甫于760年在成都营建草堂。762年,严武入朝,杜 甫送行至绵州。其后,成都发生兵乱,杜甫流亡至梓州。764年,严武封郑国公、拜剑南节 度使,再次镇守成都。乌皮儿:包着黑皮的小桌。息机:熄灭用世之心。总戎:主帅。 云鸟阵:一种作战的阵法。1 .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锦官城西”句写
2、诗人在成都生计微薄,感慨世事之艰难。B. “乌皮几”句,诗人借“乌皮几”表达了自己的思归之情。C.“昔去”句,诗人叙写昔日离开成都,担忧乱兵入城骚扰。D. “今来,句写诗人回到成都后,看到兵戈扰攘、物是人非。2 .以下对诗歌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律诗一般只有中间两联对仗,而此诗四联皆对,属对精切,律法谨严。B.诗人借众人的评价,从侧面称赞严郑公的才能,语言得体而蕴藉有味。C.此诗尾联在语意上与第一句中的“生事微”前后呼应,可谓章法井然。D.末句化用离骚典故,借美荷衣显示杜甫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3 .杜甫的诗内涵深刻而丰富,往往一联就有多重意蕴。此诗“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 息机”
3、一联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这一联有哪些内涵。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破阵子B.嘉宾在寿宴上进献芝兰、簪笏等贺礼,表达祝贺长寿富贵的美好心意。C.上阕描写了环境、祝寿人、侍女的不同凡俗,烘托了寿主的名望之高。D.易安词以婉约著称,但这首祝寿词寄怀高远,蕴含着一股壮气豪情。29 .该词并非一般祝寿之作,而是别有寄寓。请结合下阕内容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解现令自题词集清朱彝尊十年磨剑,五陵结客,把平生、涕泪都飘尽。老去填词,一半是、空中传恨。几曾围、燕钗蝉鬓。不师秦七,不师黄九,倚新声、玉田卬差近。落拓江湖,且分付、歌筵红粉。料封侯、白 头无分。注:1朱彝尊,明末清初词人。
4、少壮时曾与爱国志士结交,从事抗清复明斗争。后来 事败出亡,飘零四方。后将这时期所作的部分词篇编成江湖载酒集,并题此词。2 “空 中传恨”:用词表达心中的怨恨。旧称歌词为“空中语”。3秦七,北宋词人秦观;黄九, 北宋词人黄庭坚:玉田,南宋词人张炎(号玉田)。30 .下列有关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一半是”在此可理解为“大多是”,与前文“把平生、涕泪都飘尽”呼应,蕴含着复杂 的情感。B.上片反问“几曾围燕钗蝉鬓 下片直陈且分付歌筵红粉 看似相反的表述体现词 人心境的变化。C. “不师秦七”句言自己填词的师承,表示难以师法秦观、黄庭坚这样的大词人,只能 效仿张炎的词风。D. “落
5、拓江湖”以下数句,词人自画其境况,以伤心语抒失意之慨,颓丧之情跃然纸上。 31.这首解琳I令自题词集以词序词,包含了词人对自己生平和创作的总结,情感跌宕 起伏。请结合全词分析其中的情感变化。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贺新郎怀辛幼安用前韵【宋】陈亮话杀浑闲说。不成教、齐民也解,为伊为葛。尊酒相逢成二老,却忆去年风雪。新 著了、几茎华发。百世寻人犹接踵,叹只今、两地三人月。写旧恨,向谁瑟。男儿何用伤离别。况古来、几番际会,风从云合。千里情亲长晤对,妙体本心次骨。卧 百尺、高楼斗绝。天下适安耕且老,看买犁卖剑平家铁。壮士泪,肺肝裂。【注】杀浑:杀同“煞,止住;浑,简直。伊:即伊尹,商时名臣。葛
6、:即诸葛亮, 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斗绝:即陡绝。32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词人满心而发,自己虽有救国良策,亦无从施展,说得再多都只是闲说一场罢了。8. “千里情亲长晤对”两句谓友人虽远隔千里,也会有如常会面般的亲切,只要两人见 解一致,就能体察对方的“本心”。C.“天下适安耕且老”两句,如今天下太平,人人安适,自己也打算耕田送老,流露出 归田园居的退隐之意。D.全词慷慨沉痛,寓悲于壮,气势雄健,文辞典丽宏富,又杂之以俚语方言,具有较 强的艺术感染力。33 .作为辛派词风的一员干将,陈亮所作之词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有诸 多相似之处,本词亦然
7、,请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西江月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注】此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3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把人世喻为梦境。苏轼借梦抒怀,以此感叹人生的虚幻与短促。与“人生如梦, 一尊还酎江月”所抒发的情感一致。B.“夜来风叶已鸣廊”意为:在冷落清秋的夜里,凉风吹打着庭院里的树叶,在空旷的 长廊里发出凄凉的回响,以景写情,表达了词人寂寞凄凉的心境。C.“北望”二字既包含着苏轼对亲人的浓浓思念,又有对国事的深切忧虑,也有对自己被重新启用的渴望。D
8、.本词借助中秋之夜清寒的月色、空寂的长廊、黯淡的灯光传递出词人深沉的人生思 考与真挚的人事之恋,深深打动读者。35 .本词悲苦哀婉,虽与一般苏词风格不同,但却同样表现出词人对世事敏锐深刻的洞察力, 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读书堂司马光吾爱董仲舒,穷经守幽独。所居虽有园,三年不游目。邪说远去耳,圣言饱充腹。发策登汉庭,百家始消伏。筑园王安石杖策窥园日数巡,攀花摘木兴常新。董生只被公羊惑,肯信捐书一语真。36 .下列对这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光不仅敬佩董仲舒的“幽独”之举,也感慨其“三年不游目”的艰辛。B.窥园中“杖策窥园日数巡”和“攀花摘木
9、”等句含有深刻的隐喻内涵。C.两首诗均通过对“三年不窥园”的典故的议论,阐述对于学习之道的思考。D.两首诗均表达了诗人对董仲舒鲜明的态度,也呈现出对其相去甚远的评价。37 .答司马谏议书中有言,王安石与司马光“议事每不合”,请结合两首诗简要阐述两人 读书观。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宋王澜凭高远望,见家乡、只在白云深处。镇日思归归未得,孤负殷勤杜宇。故国伤心,新亭 泪眼,更洒潇潇雨。长江万里,难将此恨流去。遥想江口依然,鸟啼花谢,今日谁为主。燕子归来,雕梁何处,底事呢喃语?最苦金沙 ,十万户尽,作血流漂杵。横空剑气,要当一洗残虏。【注】宋宁宗嘉定十四年,金兵围攻靳州
10、,城陷。“江口”,是薪水在靳州城流入 长江的地方。金沙,据清嘉靖薪州志载:“金沙湖,在州东十里,又名东湖。”这里 指代薪州。38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三句表露出思乡情绪,凭高远望家乡,整日思念家乡。但有家不得归,表面语 气平淡,实则心内极为悲愤。B.家乡被敌人占领,作者借“杜宇”的典故,写自己白白辜负了杜鹃鸟的劝告,使这首 词含蓄蕴藉,富有感染力。C.作者暗用新亭对泣的典故,悲叹国土沦丧;而亭外潇潇雨声,万里长江,以乐景衬 哀情,更添悲凉氛围。D.诗歌结句表示只要有凌云的壮志,一定会杀尽敌人,报仇雪恨,表现了作者必胜的 信念,和对敌人的蔑视,铿锵有力。39 .
11、本词下片追述了金人的侵扰带给新州的灾难,运用了多种表现方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 析。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与刘将军杜文学晚登西城高启木落悲南国,城高见北辰。飘零犹有客,经济岂无人.鸟过风生翼,龙归雨在鳞。相期俱努力,天地正烽尘。注高启:元末明初人。诗题中刘将军和杜文学是他的好友。经济:经国济世。 鸟:大鹏鸟。庄子.逍遥游中有“化而为鸟,其名为鹏,40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木”与杜甫登高中的“落木”同义,是秋天的典型意象。B.颔联“经济岂无人”句运用反问语气,强有力地表达了诗人的信念。C.颈联实写诗人登高所见,乘风而起的大鸟如同行云布雨的神龙,意境宏阔。D
12、.全诗由“悲”字领起,情感自然真挚。尾联改嗜伤”为“奋进”,格调高迈。41 .本诗表现了乱世中一个知识分子应具备的高贵品质。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答案:1. D 2. B 3.对战乱的痛恨,对国家、百姓的担忧;壮志难酬的无奈与隐痛。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看到兵戈扰攘、物是人非”错,原句是“今来已恐邻人非。一个“恐”字写出诗人的担忧, 而不是“看到”。故选D。2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四联皆对”错,诗歌首联“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在还思归”没有对仗,“锦官城西”是偏 正结构,”乌皮几在”是主谓结构;“生事微”是主谓结构,“还思归”是偏正
13、+动宾结构。C.“在语意上与第一句中的,生事微,前后呼应”错,第一句是说自己在锦官城西的生计艰难, 而尾联是说渴望回到草堂隐居,没有形成呼应。D.“借芟荷衣显示杜甫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错,这里的“美荷衣”应指隐者衣,表达了诗 人在战乱中只求能安稳活着,“甘息机”的心态。故选B。3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大意是,惶恐置身天地更怀念古代的太平日子,反思战 乱过程便甘愿息灭机心不入世。“更怀古”,怀念的是古代太平的日子,更表达出对当下战乱的厌恶,战乱不仅让杜甫这样的 百姓流离失所,战战兢兢生活,担心随时失去生命,更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破坏,由此看出诗
14、 人对战乱的痛恨,对国家、百姓的担忧。“甘息机”表面意思是熄灭入世之心。但对于杜甫这样的人来说,真的甘心做一个隐士,过自 己的太平日子吗?不见得,因此这里的“甘息机”,一方面可见出战乱对杜甫心态的打击,另 一方面也可视作无奈之语,并非不想入世,并非不想有所作为,只是苦于没有机会,壮志难 酬的隐痛跃然纸上。4 . D 5.看破虚幻的世界,放弃过往的无谓名利。体现出作者处世豁达的人生态度,旷达自然,超凡脱俗。穿着蜡屐登山率真地饮酒,带上筑杖自在地行走,身体自由,心灵宁静。体现出作者宁静 从容的心境,诠释着作者退居后乐观淡泊的精神追求。闲暇之时在溪边题诗,听着远处传来烟霭外采菱人的歌声。写作者对官场
15、失望之后徜徉在 山水之间,不问世事,抒写闲适情趣,力求解脱之道的旷达胸怀。4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错。与君同醉醒”,意思是与友人一同醉醒,表达闲适自在的心 情。故选D。5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意思是看破虚幻的世界,放弃过往的无谓名利。体现出作 者处世豁达的人生态度,旷达自然,超凡脱俗。“蜡屐登山真率饮,筮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意思是穿着蜡屐登山真诚率真地饮酒, 带上筑杖自在地行走,身体自由,心灵宁静。据此看出作者宁静从容的心境,诠释着作者退 居后乐观淡泊的精神追求。“苔纸闲题溪上句
16、,菱唱遥闻烟外声”,意思是闲暇之时在溪边题上一首诗,听着远处传来烟 霭外采菱人的歌声。作者对官场失望之后徜徉在山水之间,不问世事,抒写闲适情趣力求解 脱之道的旷达胸怀。6 . C 7.夜赋写到诗人忧思难寐,心灰意冷,但看到窗外掠窗而过的听到风声忽增, 归鹰掠檐而过,诗人的心情又振作了起来。临安春雨初霁抒发的是诗人不被重用的落寞的情怀。6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意趣一致”错误。本诗写到诗人余生已经心灰意冷,只想凭儿写信、传书旧友,体现的是 一种落寞的情感。而项脊轩志中妻子“凭几学书”是归有光回忆的夫妻恩爱的美好时光, 两者的意趣并不一致。故选Co7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
17、的把握能力。夜赋首联塑造了一位头发散乱,忧思成疾,夜中难寐的诗人形象,从而通过外貌描写写 出了诗人内心的忧愁。而颈联写到诗人对余生已经心灰意冷,余生只愿凭几写信、传书旧友, 也体现出诗人内心的忧愁以至于心灰意冷。而尾联诗人听懂窗外的风声忽然增强了气势,看 到掠檐飞过的归鹰有力的翅膀,诗人的心情又重新振作起来了。临安春雨初霁的首联感叹世态人情薄得就象半透明的纱,颔联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 光图,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使得诗人一夜未眠,并且用明媚的春光来反衬自己落寞的情 怀。在这明艳的春光中,诗人只能做的是“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用以草书、 细乳戏分茶作为消遣,体现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
18、,而尾联写到入京,却只匆匆一过,便拂 袖而去。整首诗体现的是诗人不被重用的落寞无奈的情怀。8 . D 9.抒情方法上,“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一句用典明志,抒情较为 委婉,是间接抒情。“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则以激昂的语气一吐胸臆,直点 主题,是直接抒情。抒发情感上,这两句都表达出了渴望施展抱负、爱国热情至老不移的炽烈情感,但“出师 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重在抒发抱负难以施展、只能将建功立业的心志放在未来的 无奈之情;“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重在抒发自己壮心犹存、誓身许国的激昂 悲壮之情。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D.
19、“实写”错误。颈联中,上林苑是汉时旧苑。它和“洛阳宫”,在这里都是用来代指皇宫所在 之地。作者闲居家中,也未去过汉时的上林苑和唐朝的洛阳宫,这只是作者的一种想象,故 此处应为虚写。故选D。10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抒情方式以及思想情感的能力。先看另一首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使用诸葛亮的典故,诸葛坚持 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 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 将“名世L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 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
20、好倾泄于这无奈了。该联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 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 字字是愤。再看这首诗歌:“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意思是说对镜照容,已是两鬓苍苍,但 是我的壮心并没有同年岁一起衰老消亡,纵然死了我也能做鬼中雄杰英明流芳。词人以此表 明自己年华虽逝,而壮心依然炽热,不减当年。词人在这一联一吐胸臆,直点主题,语气激 昂,情绪悲壮,表现了“亘古男儿一放翁”的英雄本色。11 . D 11.直抒胸臆。“记生母,在今朝”,直接抒发了思母之情。反衬。上片首句运用反衬手法,达到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效果,充分表达了母诞之日不能归
21、而祝寿的痛苦心情。对比。“奈烟水、龙沙路遥”“无地捧金蕉”把家乡亲人为母亲祝寿时的喜气洋洋与异地游子 不能到场的孤寂痛苦构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无可奈何的郁闷和怅惘之情。用典。“碧天迢递,白云何处”暗用唐代狄仁杰望云思亲的故事,寄托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思 念之情。想象(虚写)。思念母亲的那颗心,千山万水难以阻挡,在梦中,追赶钱塘江的潮水,连 夜飞到母亲身旁。全词以想象之景作结,将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10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综合赏析的能力。D.“采用倒叙结构,完全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来遣词谋篇”错,应是按照情感的发展顺序来遣 词谋篇,不完全是倒叙。故选Do11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
22、的能力。“记生母,在今朝 在今天,想起了我的生身母亲,直抒胸臆,直接抒发了思母之情。“彩丝堂上簇兰翘”,适逢端午,家里五彩丝线装饰厅堂,指母亲及家中其他女眷都插戴上华 美首饰,一派欢乐景象。这里运用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充分表达了母诞之日不能归而 祝寿的痛苦心情。“奈烟水、龙沙路遥”“无地捧金蕉。怎奈我这里路途遥远,不能回去给母亲祝寿。首句把家 乡亲人为母亲祝寿时的喜气洋洋与异地游子不能到场的孤寂痛苦构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无 可奈何的郁闷和怅惘之情。“碧天迢递,白云何处”暗用唐代狄仁杰望云思亲的故事,是为用典,含蓄蕴藉,寄托作者对 母亲的深切思念之情。“万里梦魂消。待飞逐、钱塘夜潮”,想象梦
23、中历经万里,追赶钱塘江的潮水,连夜飞回到母 亲身边。这是虚写。思念母亲的那颗心,千山万水难以阻挡。全词以想象之景作结,将思念 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12. D 13.首状定山之高绝,奇峰峻岭,高耸于云水之间,将定山雄姿写神写活。 次写定山之险峻,峭壁是陡峭倾斜的,奇岩兀立,只有接近顶峰的地方山势才稍显平缓。 再次则写山下水势,只见海水浩浩荡荡,漫无边际,江水从口岸喷涌而出。山蓄水势,水壮 山威,这与绝顶之孤圆一起,都足证定山确实是无处不奇。最后,诗人的目光由远及近, 静心观赏起了盛开的山花,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写出奇山无穷的生命力。12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的能力。D.“视听结合”错误,
24、全诗写景,全是视觉形象,诗人特别注意写出两方面的特色。一是山间 形势的“势差”。结合原文“标峰彩虹外,置岭白云间。倾壁忽斜竖,绝顶复孤圆。归海流漫 漫,出浦水溅溅。野棠开未落,山樱发欲然”可知,高至九层云霄,低迄溅溅流水,惊心有 倾壁绝顶,悦目有野棠山樱,客观形势的“势差”之大,正与主观感受的“势差”相互映衬,有 强烈的对比感。气脉贯注,意象万千,有清新、洒脱之感。二是注重色彩描绘。结合原文”夙 龄爱远壑,晚莅见奇山”“标峰彩虹外,置岭白云间”“野棠开未落,山樱发欲然”可知,五色 斑斓,异彩纷陈,彩虹、白云、青山、红樱等,络绎缤纷,恍如欣赏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图 画,赏心悦目,意绪留连。故选D。
25、13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概括的能力。结合原文“夙龄爱远壑,晚莅见奇山”可知,诗人开头说他年轻时候就雅爱高山远壑,晚年又 见到了这座奇秀的定山。首状定山之高绝,奇峰峻岭,高耸于云水之间,将定山雄姿写神写 活。结合原文“倾壁忽斜竖,绝顶复孤圆“可知,悬崖峭壁,或矗起直指长空,或斜立俯视大地, 睹之令人目迷神炫;直到极顶绝处,山势才稍展平缓。“孤圆”二字传神,状写出险峻中有平 缓、坦畅处见奇兀的绝顶之势。结合原文“归海流漫漫,出浦水溅溅”可知,再次则写山下水势。此时,诗人视线已转移到山 底。只见钱塘江水浩浩荡荡,直赴大海,那奔腾激溅而起的朵朵浪花,欢快跳跃,煞是壮观。 山蓄水势,水壮山威,
26、这与绝顶之孤圆一起,都足证定山确实是无处不奇。结合原文“野棠开未落,山樱发欲然”可知,接下来,诗人把视线从渺远的海口收转回来,静 心观赏起了盛开的山花。紫的海棠,红得如火欲燃的山樱,绚丽多彩的颜色,绘写出一派生 机盎然的景象。远壑”、奇山”的神奇诱惑,大自然的无可抵御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诗人, 陶醉了诗人,使他留连忘返,飘飘欲仙。14 . C 15.塑造了一个年纪老迈,生活清贫,努力读书而且依然有雄心壮志的诗人形 象。他齿牙不坚,鬓毛已疏,但却像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一样刻苦攻读,而且内心深处依 然有从军时候的雄心。1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C.“暗示了诗人依然
27、有从军的愿望”理解错误,此句是诗人听到雨声,用一“战”字,赋予急雨 人的动作,想象急雨与丛竹战斗激烈,从中并不能体会到诗人依然有从军的愿望。故选C。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诗的第一句“齿牙摇动”“鬓毛疏”可知诗人年岁已高,年纪老迈;“四壁萧然”“草庐”体现 了诗人生活清贫;“孤灯焰短伴残书”体现了诗人努力读书的形象,“壮心未减从戎日,苦学 犹如觅举初”两句体现了诗人依然有雄心壮志的形象。根据诗的第一句“齿牙摇动”“鬓毛疏”可知诗人现在齿牙不坚,鬓毛已疏;根据“孤灯焰短伴 残书,“苦学犹如觅举初,可知,诗人虽然年岁已高,但仍然刻苦读书,还像参加科举考试的 时候一样刻苦;根
28、敏比心未减从戎日”可知,诗人内心深处依然有从军时候的雄心壮志。诗 人虽然年岁已高,但是壮心不已。16 . C 17.积雪满林,诗人闭门独坐,百无聊赖,惟有悄然静对院里的寒梅,可见此 时此境的诗人心中充满了孤寂冷落之情。愚谷先生不顾年迈,冒雪登门造访,让独坐赏梅的诗人深为感动,意外和欣喜之情隐含其 中。愚谷先生好学谦虚的品质和渊博的学识如梅香一样洒满树林,让诗人心生敬佩和赞美之情, 并且诗人为自己能成为知音而感到欣慰。1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 “写诗人自己学识浅薄却高谈阔论”错,后诗的三、四两句写伯父为人虚怀若谷,畅怀高 论,他亦以此推许诗人是知音。故选C。18 .本题考查
29、学生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第一首开头两句“积雪满林屋,没我阶上苔”写连日山雪,早已白茫茫一片,诗人因是闭门观 雪,但见门前山林,身边屋宇,为雪覆盖;阶前青苔,尽被雪封,雪后已无人行于屋前台阶。陆游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耸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
30、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5 .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夜赋陆游夜窗搔首发第髻,病不胜衣倚瘦藤。堪笑颜回忍饥面,常依韩愈看书灯。残生已与灰俱冷,旧友谁如几可凭?月落风生忽增气,掠檐劲翩有归鹰。注:第髻,指头发散乱貌。瘦藤,手杖。韩愈作劝学诗符读书城南:“灯光 稍可亲,简编可卷舒。岂不旦夕念,为尔惜居诸”。6 .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扣题,运用动作描写与外貌描写塑造出一位夜中难寐、忧思重重的诗人形象。B.颔联用典,用颜回与韩愈的典故,写出自
31、己生活贫苦但依旧勤勉读书的生活状态。C.颈联诗人想凭几写信、传书旧友,与项脊轩志中妻子“凭几学书”的意趣一致。D.尾联以窗外掠檐飞过的归鹰作结,以景结情,情由境出,也与首联“夜窗”照应。7 .本诗与临安春雨初霁都为抒怀之作,但是在情绪的走向上有所不同,请结合两首诗 歌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书愤二首(其二)陆游 雪满林屋,阶苔封没,是写诗人的处境之僻而塞,亦以示诗人之孤寂冷清。第三、四句云“三 日闭门坐,悄然对寒梅”便深一层透露了诗人的这种心态。连着三日大雪,只能闭门独坐, 冷静孤寂,惟有悄然静对着院里的雪中寒梅,益显处境之寂静。第一首最后两句“谁知先生杖,为我山中来”“谁知”
32、一语,直露身处孤静之境的诗人的惊喜之 情。试想,大雪封山,山高路险,天寒地冻,而一位年事已高的长者,突然登门来访,解我 寂寞,岂又不惊不喜之理?何况,又是专程“为我”,来自雪林的“山中 何况,又是拄杖而 来的老人,意外和欣喜之情隐含其中。第二首开头第一句“七十犹好学”伯父年已七十,却为论学之事,冒雪而至,好学如此,令人 感佩。三、四句“虚怀发高论,独许吾知音”伯父为人虚怀若谷,不惜就正于晚辈;但伯父之 谦虚,又非不学,他时有高论,令诗人敬服,他亦以此推许诗人是知音。最后两句“夫子下 山去,梅花香满林”诗人运用借物写人、移情于物的诗法,以“梅花香满林”的景感,写出对“夫 子”上山来访留下的美好印
33、象。雪中梅花,高洁清丽,足可以喻“夫子”的道德文章。第二首 主要表达对愚谷先生好学谦虚的品质和渊博的学识的敬佩和赞美之情,并且诗人为自己能成 为知音而感到欣慰。18 . B 19.以声写声(听觉)。三首诗写的乐器各有区别,但都借助另一类声音来描 摹刻画音乐的音质、音调及乐曲的高低徐疾、跌宕多变的过程;以形写声(视觉)。无形的乐声,在三首诗都得到了有形的表现,不仅可以耳闻,而且能 够目睹;以感写声(感觉)。三首诗除正面摹写声音外还结合听众的内心感受进行侧面的烘托。19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嗟余,二句为自慰之辞,表明自己因懂音乐而能深谙颖师所弹琴声的奥妙”错误。
34、自谦之 词,“未省 不懂音乐,未谙其中的奥秘,但却被琴声所感动。故选B。20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以声写声(听觉)。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汽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 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 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颖师琴中“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写琴声袅袅 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在耳鬓厮磨之际,窃窃私语,互诉衷肠。中间夹杂些嗔怪之声, 那不过是表达倾心相爱的一种不拘形迹的方式而己。李凭箜篌引中“昆山玉碎凤凰叫”, 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
35、弦独响,宛如 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三首诗写的乐器各 有区别,但都借助另一类声音来描摹刻画音乐的音质、音调及乐曲的高低徐疾、跌宕多变的 过程。以形写声(视觉)。琵琶行中“大珠小珠落玉盘”令人眼花缭乱。颖师琴中在众鸟跪跑 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这只不甘与凡 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结果还是跌落下来,而且跌得那样快,那 样惨。李凭箜篌引中“芙蓉泣露香兰笑) 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 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 琴声的悲
36、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无形的乐声, 在三首诗都得到了有形的表现,不仅可以耳闻,而且能够目睹。以感写声(感觉)。琵琶行中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大家都听 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 一轮明月,这两句是侧面烘托琵琶女的演奏效果,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颖 师琴后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末二句进一步渲染颖 师琴技的高超。冰炭原不可同炉,但颖师的琴声一会儿把人引进欢乐的天堂,一会儿又把人 掷入悲苦的地狱,就好比同时把冰炭投入听者的胸中,使人经受不了这
37、种感情上的剧烈波动。李凭箜篌引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先写近处,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 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 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三首诗除正面摹写 声音外还结合听众的内心感受进行侧面的烘托。20. C 21.对诸兄弟才华的赞赏。诸兄弟虽然在城内偏僻处的学校学习,但是礼乐文 章的学问并没有落下。对诸兄弟美好未来的祝愿和期待。颔联、颈联通过想象,写出诸兄弟一朝成名之后的场景, 表达了诗人的祝福。对诸兄弟即将科考的鼓励。诗人对诸兄弟寄语,此去参加风雷之试,一定要展露头角。21 .本题考查
38、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暗合此次诸兄弟考试的成功”说法错误。此诗是考前所作,当时考试尚未进行,所以不可 能“暗合此次诸兄弟考试的成功”。故选c。22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在诗的首联“几年簧宇傍城隈,礼乐文章蔽草莱”的意思是你们学习的校舍在城墙边上,虽然 此地荒芜偏僻,也掩不住你们的满腹学问的光辉。作者写兄弟们学习的地方偏僻荒凉,但对 他们的学问做出了高度评价,表现出对诸兄弟才华的赞赏。“逵道一朝随地辟,宫墙数仞倚天开。举头日月清光近,入眼湖山秀气来3作者在颔联中进 行了想象,想到诸兄弟一朝成名之后的场景,那时兄弟们从偏僻的学校来到京城,参见皇帝 主持的考
39、试。表达了作者对诸兄弟美好未来的祝愿和期待。最后,尾联中“寄语乡邦头角上,龙门此去会风雷、是说此次考试中,兄弟们一定会考出好 成绩而展露头角。此处作者寄语诸兄弟,他们一定会取得成功。体现出作者对诸兄弟即将科 考的鼓励。23 . B 23.这两句写经过战乱,饱经艰辛之后,故人久别重逢悲喜交集的瞬间情景。乍 见以后,反疑为梦境,正说明了上次别后的相思心切和此次相会不易。“翻疑梦”,不仅情真 意切,而且把诗人欣喜、惊奇的神态表现得维妙维肖,十分传神。“相悲”写出诗人和朋友惊 疑相视后,又叹相隔多年各自年纪已大,所以相互询问年龄,写出了既惊又悲的心情和感受, 真切自然。2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
40、内容,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B.“又实写了人的心情”理解错误,孤灯、寒雨、浮烟、湿竹,景象是多么凄凉。诗人写此景 正是借以渲染伤别的气氛。其中的孤、寒、湿、暗、浮诸字,都是得力的字眼,不仅渲染映 衬出诗人悲凉暗淡的心情,也象征着人事的浮游不定。二句既是描写实景,又是虚写人的心 情。故选B。2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颔联“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诗意是:突然相见反而怀疑是梦,悲伤叹息互相询问多少年 没见了。这两句写经过战乱,饱经艰辛之后,故人久别重逢悲喜交集的瞬间情景。人到情极 处,往往以假为真,以真作假。久别相逢,乍见以后,反疑为梦境,正说明了上次别后的相
41、 思心切和此次相会不易。假如别后没有牵情,相逢以后便会平平淡淡,不会有“翻疑梦”的情 景出现了。“翻疑梦”,不仅情真意切,而且把诗人欣喜、惊奇的神态表现得维妙维肖,十分 传神。“相悲”用在“翻疑梦”写出诗人和朋友惊疑相视后的情感,“各问年”是诗人和友人在惊 疑后又叹相隔多年各自年纪已大,所以相互询问年龄,写出了既惊又悲的心情和感受,真切 自然。26 . C 25.化静为动,如“悲风”两句化静为动,写薄绢之上仿佛有悲风从万里吹起, 古色盎然,将黑白的静态的书法艺术转化为了生动可感的形象,生动写出了张旭草书苍劲宏 大的气象。比喻,如“锵锵”写观赏草书时仿佛听到佩玉晃动撞击发出的声音清越和谐,又 仿
42、佛看到群松挺立,表现出张旭草书清逸俊拔的气象。联想,如“连山”两句运用联想,作 者由连绵的笔势联想到山峦的起伏,由刚劲的笔力、狂放的意态联想到浩浩汤汤、波澜壮阔 的大海,写出了张旭草书俊拔狂放的气象。24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无人可及”错。把张旭与张芝、王羲之并举,这是赞扬其书学之精深。不知张王之后,谁 能继之并立为百代的艺术典范?当然是张旭,因此“无人可及”是错误的。故选C。2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悲风生微绡,万里起古色。锵锵鸣玉动,落落群松直。连山蟠其间,溟涨与笔力”此叙其书 法之神妙。薄绢之上,如风生万里,以笔有古意也。玉动状其疾徐,松直
43、状其苍劲,连山状 其起伏,溟涨状其浩瀚。具体来说,“悲风生微绡,万里起古色”意思是薄绢之上仿佛有悲风从万里吹起,化静为动, 将黑白的静态的书法艺术转化为了生动可感的形象,生动写出了张旭草书苍劲宏大的气象。 “锵锵鸣玉动,落落群松直”意思是仿佛听到佩玉晃动撞击发出的声音清越和谐,又仿佛看到 群松挺立,运用比喻手法,把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表现出张旭草书清逸俊拔的气象; “连山蟠其间,溟涨与笔力”中“蟠”意思是环绕,“溟涨”意思是溟海与涨海,泛指大海,这两 句运用联想,由薄绢上连绵的笔势联想到山峦的起伏环绕,由刚劲的笔力、狂放的意态联想 到浩浩汤汤、波澜壮阔的大海,写出了张旭草书俊拔狂放的气象。2
44、6 . D 27.徐诗说太守家院子里种有梧桐树,凤凰自然会来。用“梧桐”象征华州太守 的高尚品德,“凤凰象征人才,表达了对华州太守广纳贤才的祝福。梅诗说“无梧桐”不能“久留凤”,把秀才比作凤凰,表达了对秀才才能的赞赏,及建功立业 的祝福和勉励。2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两首诗都描写想象中飞翔的凤凰错误。梅诗没有描写想象中飞翔的凤凰,此诗中的 “凤”是指“门人欧阳秀才”,“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意思是“我家没有梧桐树,怎能留住 你这只凤凰呢工 故选Do28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徐诗“却是梧桐且栽取,丹山相次凤凰来Z “梧桐”往往代表高洁品格,梧
45、桐能引来金凤凰, “丹山相次凤凰来 此句借用“梧桐”表达的是对华州太守可以广纳贤才的期待,寓有才之士 咸来归附之意。梅诗“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诗中用凤凰比喻欧阳秀才,是说他才华出众,非常人可比, 表达了作者对他的赞赏,同时也是希望他以后能为朝廷建功立业。“家无梧桐”既是诗人自谦, 也是对门人的勉励,愿他振翅高飞,奋力进取。29 . B 29.本词下片是对寿者的祝愿之词,但末尾两句的意思是,你是像谢安一样的 人,你一定要告别隐居生活,出山为官,力挽狂澜,拯救天下黎民。含蓄地表达了词人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这两句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才能的赞赏之情和对友人为国为民效力的劝勉之意。30 .本题考查学生
46、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嘉宾在寿宴上进献芝兰、簪笏等贺礼”错。芝兰:香草,喻指佳子侄。簪笏:官吏所用的 冠簪和手板,这里指代众高官。“芝兰为寿,相辉映、簪笏盈庭”意谓前来祝寿的人中,既有 子侄辈,亦有身居高官者,使寿诞为之生辉。故选B。31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安石须起”二句:谢安,字安石。隐居后屡诏不仕,时人因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 苍生:指百姓。诗人借用典故,以隐居会稽东山的晋人谢安来指寿主,借“时人”希望谢安东 山再起”,来表达作者自己企盼正在“东山”隐居的寿主复出做官,力挽狂澜,拯救天下黎民。 尾句十分精彩,继续以谢安相比,赞誉、推崇之中加进
47、了激励,且注入了以生民为重、迅速 救民于水火之中的急切心情,含蓄地表达了词人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东山高蹈,虽卿相不足为荣”表达了对友人的才能的赞赏之情,是溢美之辞,使用比喻手法, 但却因借用现成典故,便将内容表达更进一步、更深一层。“安石须起,要苏天下苍生”这两 句表达了词人对友人为国为民效力的劝勉之意。32 . C 31.曾经有建功立业的抱负,为复国大业磨剑结客,充满豪情;自“老去填 词以下数句,抒发其壮志难酬,只能以填词写愤诉恨的无奈。词人自述作词师承和创作 风格,自信中别有人生寄托;自“落拓江湖”以下数句蕴涵着年华老去,壮志难酬的失意和 感伤。3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C.“难以师法只能效仿”错。不师:不学,而不是“难以学习”。 故选C。34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曾经有建功立业的抱负,为复国大业磨剑结客,充满豪情。“十年磨剑,五陵结客,把平 生、涕泪都飘尽。”这是说,词人的性格,本来是豪爽刚毅的,与豪侠结友,佩剑自随,想 建立一番事业,但事与愿违,处处碰壁,洒尽涕泪而已。“老去填词,一半是空中传恨”年华老去填写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