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学生版)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备课学案(选择性必修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学生版)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备课学案(选择性必修一).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综述】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各国国家制度和国情 不同,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方式各异,但也呈现出相互学习、借鉴的特点。古代考核与监察制度上计制 刺史吏部 磨勘考满考课 御史大夫 制度 御史台、道 路六科 都察院西周一春秋战国秦朝两汉 魏晋隋唐 宋朝 明朝 清末一一晚清选官制度一7 学堂选停科留学生. 官制度举 选官制:11904 11905 11906 ;近代时期(1840-1949)现代中国选官制; 干部公务员; 制度制度:现代时期(1949-至今)n f t r官位荐举察举制九品世袭军功中正制科举制119131933文官考
2、公务员试制度任用法恩赐官爵古代选官制度一民国时期选官制度一政党分肥制英国文官制度美国文官制度法德日建立文官制度中古时期(5001500 )内阁制和政党政治形成后18世纪初一18701883笫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文官制度特点:公回优录用,政治中立,工作隐名,职务常任,论功晋升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 考核和监察制度。【主干知识】(-)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一、阶段特征: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以隋唐为界分为两大阶段。1、先秦至隋唐前,是以血缘关系、门第族望为选官依据,其方式有世袭和任命两种。2、隋
3、唐至明清是以才学为选官依据,采取考试方式选拔官员,由皇帝任命。二、发展历程1、西周:世官制。以血缘为选官标准,以贵族为选官范围。特点是官位世袭、贵族垄断。有利于统治的稳定, 但重血缘、轻才能,不利于长远发展。2、春秋战国:各国鼓励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但仅适合战时状态。3、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官员都是熟悉法律的“文吏”。4、汉朝:察举制。(1)程序:先考察后推举,到汉武帝时形成完善的制度,分常科和特科,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 准,如孝廉、茂才(秀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2)选官标
4、准:品德(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才能(为官能力)。(3)评价:开创了选官的新途径,选拔了大批人才;考察标准多元,扩大了统治基础。但到东汉后期,地方豪 强控制选官权,使察举流于形式;东汉末年的战乱使人口流移,察举制无法实施。5、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1)实行:220年,魏王曹丕开始推。(2)内容:中正官定资品(九个等级),吏部曹(后来发展为吏部)授官,以家世、道德、才能为标准。(3)评价: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后期(西晋)中正官只看重门第族望(家世),门阀土族 垄断用人权,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6、科举制(1)隋唐形成。背景: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
5、,要求打破门阀土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特点:以考试为选官途径,以才学为选官标准,分为制举和常举(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每年举 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合格者还需吏部选拔,方可任官。内容:A.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B.隋炀帝建进土科,标志着科举制形成。C.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土、明经两科为主。D.武则天大量增加科举取土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E.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后成定制。(2)两宋完善。录取资格进一步放宽。“取土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程序更加规范。殿试亲自由皇帝主持,废明经科,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
6、和时务策,设明法科,考试实行 糊名法、誉录法;(3)元朝恢复。元初主要依靠蒙古贵族,后恢复科举,考试内容为程朱理学,考试流程为乡试、会试、殿试,标准为才学。整体来看,科举时断时续,录取人数少,科举任官比例不高。(4)明清继续发展。考试人员:主要是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形成“学校一一科举”的考试途径。考试范围:从四书五经中命题。考试流程:A.乡试:三年一次,各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为“举人”。B.会试:由礼部主持,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举人考中者称为“贡土。C.殿试:在会试后举行,名义上由皇帝主持,贡士通过者为“进士”。地域平衡:南北中卷,确定各地区的比例。(4)科举制度的影响积极影响A.加强了
7、中央集权:将选官的权力,由地方收归中央。B.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上升或下降):打破土族对政权的垄断,为庶族提供了参政机会,促进了社会稳定。C.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将读书、考试、做官连在一起,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D.有利于追求公平公正:以考试成绩为选官标准。E.推动世界文明:早在唐朝,科举制就被周边国家所采取,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以来 还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消极影响A.重才轻品: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对品德的考察,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B.官本位思想:强化了官本位思想,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犹存C禁锢思想:八股取土成为束缚思想的工具,特别是
8、到了近代,选拔出的人才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三、发展趋势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演变为学识才学,趋向科学和公平。2、选官方式:由世袭、推荐到考试,趋向公平、公开、公正。3、选官权力:选官权从地方受过中央,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4、选官形式:从形式多样到八股趋势,逐渐走向僵化单一。(-)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一、历程1、秦汉时期:上记制。官员考核情况记录于集薄,又称计薄,上报给中央,所以又称上计。考核时间 为每年年终,考核对象为地方行政长官,考核结果作为官员赏罚的依据。2、魏晋南北朝,考核大多流于形式,但也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3、隋唐时期:考核归吏部;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年终要
9、到中央汇报工作;唐朝以品德和才能 作为考核标准,根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4、两宋时期:“磨勘”,由审官院考核京官,考课院考核地方官。5、明朝:考满和考察。(1)考满: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官员任现职满三年称“初考”,满六年称“再考”,满九年称“通考”。考核结果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2)考察: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6、清朝: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二、特点:考核内容全面,既考察经济和社会指标,也评判官吏的道德才能;考核机构专业化,如宋代设审官院、 考课院和监司
10、负责考核;考核过程注重公开公正;考核与监察相结合;考核与奖惩相配套;考核监察渐归中央。 三、作用1、明功过:法规逐渐完善,考核逐渐严密,维护官僚体制稳定,保证政府行政效率。2、察贤丕:组织独立、权力制衡、选用慎重、加强中央集权。(三)中国古代的官员监察制度一、历程1、先秦:有监察,无制度。2、秦朝:秦在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监御史。3、汉朝: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位卑权重;在维护地方稳定的同时,监察地方豪 强和高官,加强中央集权。东汉时,作为代表中央巡视的刺史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4、魏晋时期:由于地方豪强和战乱,监察制度流于形式。5、隋唐时期:中央御史台为最高检察机
11、构,地方设立道作为监察区。6、两宋时期:中央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长官为御史大夫,独立行使检察权;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 设通判监督知州;台谏合一,御史拥有议事权,谏官拥有监察权7、元朝时期:中央设御史台,地方设行御史台,每道设肃政廉访司。机构严密,中央和地方在监察机构上浑然 一体。8、明朝:都察院监察御史纠察内外百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 稽查六部百司之事。9、清朝: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御史巡按各省。二、特点1、为专制皇权服务。监察的对象是各级管吏,皇帝是不受任何监督的。2、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3、监察官秩卑、位尊、权重。4、监察方式多
12、样化。既有常设监察机构,又有巡视监察。三、评价1、积极: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等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2、消极: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官僚的腐败。【拓展解难】一、总结: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的发展。时期中央地方秦御史大夫监御史汉御史大夫十三州刺史制隋唐御史台唐太宗将全国分为10道监察区,派检察官巡回监察宋御史台、台谏合一路为监察区(四监司)、通判(强化中央对地方管理,加强 中央集权)元御史台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机构严密,中央与地方监察机构浑 然一体)明督察院、六科御史御史巡按各省清六科并入督察院停派御史巡按各省,设按察使司二、总结: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朝代制度途径标准特点西
13、周世官制世袭(世卿世禄)血缘贵族世代垄断高 官春秋战 国荐举功劳制举荐、通过战争获得军功才能、军功缺乏制度化, 战时(临时)的选 官方式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向官员学习律令而为官明习法律专任法家思想两汉察举制先考察后推举,分常科和特科品德、才能由地方官推荐取 士;形式多样魏晋九品中正制中正定品,吏部授官道德、才能、家世, 后只看重家世逐渐成为维护士 族特权的工具隋唐科举制分科考试,分为制举和常举才学分科考试选拔人 才两宋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才学科举进一步完善元蒙古传统和科举制世袭、军功、科举比例小血缘、军功、才学四书试人;时断时 续;等级色彩明清科举制从学校参加科举,分三级考试才学八股取
14、士,内容僵 化三、总结:古代中国的考核制度的发展。朝代考核制度或归属部门考核时间考核对象考核结果秦汉上计制每年岁末地方行政长官官员赏罚的依据隋唐两宋尚书省吏部负责考核每年九品以上官员官员升降的依据明朝考满三年、六年、九 年任职期满的官员分三等,是决定 官员升降的依据考察三年外地官员查处官员贪、酷 和作为六年京官清朝京察三年京官官员奖惩的依据大计外省官员【思考探究】(用双色笔勾划学案重点,并写出以下问题答案的关键词,课前检查,不预习,不听课) 一、概括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的阶段特征。二、说明察举制的选官标准及评价。三、说明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及评价。四、说明科举制的选官标准及评价。五、概括中国古代
15、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1、(2021 .全国甲卷)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 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B.监察体系的改进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D.察举制度的实施2、(2022 山西模拟)汉武帝设刺史,职权为“奉诏六条察州”。西汉中期后,京房(人名)曾经向皇帝奏报新的 对官吏考核的方法,皇帝“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考核官吏政绩的事宜),刺史复以为不可”。由此可见, 在汉代中后期()A.刺史制度渐趋完善B.刺史地位显著提高C.刺史监察范围扩大D
16、.刺史职权有所异化3、(2021 .湖北高考改编)东汉永建二年(127年)汉顺帝征召知名隐士樊英,但樊英称病推辞。于是,皇帝下 诏“切责郡县 地方官府遂用公车将樊英送至东城。该责问方式从侧面体现了A.君权削弱B.征辟选官C.吏治腐败D.豪强崛起4、(2022辽宁模拟)东晋时期,皇权受制于士族门阀,朝廷中重要官职均为门阀士族把持,庶人不能染指。至 于左右朝政的六品以上的宰辅,更是完全由士族垄断。这反映出当时A.庶族地主不满生存现状C.门阀之间争夺核心权力B. 士族成为权贵攀附对象D.社会阶层流动受到阻碍5、(2021江苏高考)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
17、他的政敌 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A.加强了君主集权B.促进了阶级流动C.消除了门第观念D.激化了政治矛盾6、(2019江苏高考)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时间事件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废除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始置进士科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恢复九品中正制唐太宗贞观初年(627)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7、(2022.湖南高
18、考)据下表可知()A.世家大族没落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C.门阀观念强化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8、(2016 全国H卷)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9、(2020.新课标H)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 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10、(2022.山东模拟
19、)宋仁宗在位四十余年,所用宰相二三十人,其进退皆取天下公议,未尝辄出私意,公议所 发常自台谏,凡台谏所言,实时行下。其言是则黜宰相,其言妄则黜台谏。这体现了当时A.监察体制发挥作用B.君主权力受到削弱C.宰相更换非常频繁D.仁宗皇帝疏于政事11、(2022.河北模拟)唐代中央重视向以老者为代表的地方民众核实该官员的政绩是否属实;允许地方乡族势力 关注地方官员去留或直接干涉地方官员的任免,可以“诣阙”请求官员留任。这些举措A.有利于稳定基层社会秩序B.实现了国家权力向乡村的渗透C.改变了地方政务运行程序D.有效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12、(2021 全国甲卷)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
20、土,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 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 这现象反映出A.官员土绅之间关系紧张B. 土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13、(2022 辽宁模拟)明代设吏、户、礼、兵、开h工六科,每科设给事中4至10人不等。六科按吏、户、礼、 兵、开h工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察。当时规定,以皇帝名义发出的制敕,给事中要对之进行复核,看其中有无 不妥之处。如有发现,可以封还并奏报。据此判断,明代六科给事中类似于()A.秦汉时期的九卿B.隋唐的门下省C.宋初的中书门下D.清朝的军机处14、(2022 海南模拟)阅读材料,请回答问题。材料
21、一 唐代应考的有许多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早已懂得许多政治掌故。宋代,除却少数几个家 庭外,农村子弟,骤然中式,进入仕途,对实际政治自不免生疏杆格。唐代考试,有公卷通榜之制。据社会及政 府先辈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却不专凭考试之一日长短。宋代有糊名之制,所凭真实考试成绩。如是则考试防制 严了,有时反得不到真才。唐代考试在礼部,分发任用在吏部,礼部及第,来必即或任用,因而仍多经各衙门长 官辟署,借此对政事先有一番实习。宋代朝延刻意奖励文学,重视科举,要及第即得美仕。直到晚清,西方人还 借鉴了此制度,而我们却吐弃了。幸而孙中山先生,重把此制度提出,列为五权之一。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明时,在中央设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对官吏实行双重监督;在地方,御史 台要定期派出监察御史巡察,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监察网络,正是这种监察网络的强制凝聚力,使权力最终归 结到皇帝一个人手中。一一摘编自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代相比宋代考试制度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9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监察网络的作用。(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