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9332716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11.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一、单选题1 .据史书记载,唐代科举“专付之主司,仍不糊名或挠于亲故,或累于子弟,皆常 情所不能免者宋代“糊名、誉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 所憎爱薄厚于其间”。科举考试程序的变化()A.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B.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C.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D.冲击了儒家的伦理观念2 .清末举人刘大鹏在退想斋日记中写道:“昨日在县,同人皆言科考一废,吾辈生路已 绝,欲图他业以谋生,则又无业可托,将如之何?”由此可以看出()A.废除科举制度带来新的社会问题B.

2、新式教育遭到传统势力抵制C.选官制度的变革切断了学子仕途D.维新变法遭到守旧势力反对3 . 1397年明朝科举考试录取进士 52人全是南方人,北方举人纷纷指责主考官包庇南 人压抑北人。朱元璋派人豆查,结果是主考官并未舞弊违法。出现这种考试结果的主要 原因是()A.考试制度不公平B.南方经济优势明显C.门第观念的淡化D.君主专制空前强化4 .魏晋时期,中正官负责品评人物,吏部以此作为授官的依据,中正官掌握在门阀手 中。唐代,各级学馆荐举生徒,州县逐级选拔贡士。该变化反映了A.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B.社会思想观念发生变化C.国家对社会控制力加强D.人才选拔标准口趋严苛5 .如表为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

3、所占比例变化表,造成表中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朝代曹魏西晋东晋隋唐北宋比例26%15%4%17.2%24.5%46.1%A.选官制度的变革B.儒学地位的动摇C.自然经济的发展D.国家疆域的变迁6 .有人称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作为一种选官制度,其选拔标准是() 的实际效能有限。14. (1)异:选拔人才的标准不同,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科举制以才能才能为标准; 选拔人才的方式不同,九品中正制的方式是举荐,科举制的方式是考试。同:都是选拔人才 的制度;工商业者都不在举荐或考试之列。(2)基本特征:单科走向多科,分科设目,方式多样,内容丰富;严谭公平、择优录取;由 全国统一卷到南北

4、分卷,兼顾地域平衡;考试内容和形式逐步僵化,最终被废除;带有较强 的时代感。影响: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政府: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对流;扩大了 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解析】(1)异:根据材料一“九品中正制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 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 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可得出,选拔人才的标准不同,九品中正制以门第 为标准,科举制以才能才能为标准;选拔人才的方式不同,九品中正制的方式是举荐,科举 制的方式是考试。同:根据材料一“九品中正制唐代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 体说来,较

5、以前是进步的”,可得出,都是选拔人才的制度;根据材料一“汉制规定 商人不能做官,做官亦不能经商,乡举里选系由地方政府察举呈报。现在自由报考之唯一限 制,即报名者不得为商人或工人”,可得出,工商业者都不在举荐或考试之列。(2) 基本特征:根据材料二“1.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2.唐武则 天长安二年(702年)始置武举4.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殿试誉录”,可得出,单 科走向多科,分科设目,方式多样,内容丰富;根据材料二“3.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 殿试封弥(糊名)4.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殿试誉录”,可得出,严谨公平、择优录取; 根据材料二”5.明宣

6、宗宣德二年(1427年)南北分卷”,可得出,由全国统一卷到南北 分卷,兼顾地域平衡;根据材料二”6.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八股文定型7.清光 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可得出,考试内容和形式逐步僵化,最终被废除;根据材料 二可知,科举制从隋炀帝时期的设立,经历唐、宋、明、清的变化,带有较强的时代感。(3) 影响:根据材料三“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井结合所 学可得出,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根据材料三”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 纤介之迹,皆属考功,”,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政府;根据材料三 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

7、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 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 并结合所学可得出,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对流;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15.示例趋势:进士籍贯分布南北大致均衡(北方略有优势)到南宋南方分布超过北方。原因:唐中期前,政治和经济重心都都在黄河流域;唐中期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宋时 已完成南移:南宋政治中心南移,进一步促成了文化中心变化;南方经济文化发达,士人更 具有入仕的渴望。(如回答“科举制取消了身份限制,促使读书人积极入仕”也可给分)【详解】示例趋势:据图1“唐代进士籍贯分布图”可知,进士籍贯分布南北大

8、致均衡(北方略有优势); 据图2“南宋进士籍贯分布图”可知,南宋南方分布超过北方。故自唐代到南宋进上籍贯分布 趋势为:进士籍贯分布南北大致均衡(北方略有优势)到南宋南方分布超过北方。原因: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唐中期前,政治和经济重心都都在黄河流域;唐中期后,经济 重心逐渐南移,南宋时已完成南移;南宋政治中心南移,进一步促成了文化中心变化:南方 经济文化发达,士人更具有入仕的渴望等角度阐述。(如回答“科举制取消了身份限制,促使 读书人积极入仕”也可给分)A.帝王的喜好B.才能和学识C.财富的多寡D.门第的高低7 .晋室南迁,衣冠南渡,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土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 大族如王

9、姓大族,“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土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 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这一时期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A.封建君主专制得到强化B.豪强大族政治影响力大C.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D.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8 .下表是南宋嘉定(宋宁宗年号)六年(1213年)“四选”官员(吏部锋选的四类官员) 人数统计表。据此可得出的史实是,南宋官员科举出身荫补出身其他共计尚竹左选9251380862391尚竹右选77210516843866侍郎左选9458692662217006侍郎右选41511702348415601合计1087522113587638864A.冗官现象最

10、终得以解决B.平民入仕受到一定阻碍C.科举制发展到成熟阶段D. 士大夫阶层的日益固化9 .据学者研究发现,汉文帝时期已有“贤良共孝廉”之选,但未形成正式制度。汉武帝 始以明文规定下来,凡丞相、列侯、刺史、守、相等推荐,经过考核,任以宜职;不久 又规定依人口数量按比例进行选举,取消资产的限制。这样的变化()A.体现了察举制的形成完善B.标志着科举制度走向成熟C.有利于贵族垄断人才选拔D.沉重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10 .九品中正运行之初,品第人物必须提供三个项目:一日世,二日状,三日品。“世” 指家世,“状”指政绩才能,“品”指言行品德。据此可知,当时的九品中正制()A.以重家世为最要B.重在维护土

11、族的特权C.加强了中央集权D.适应了政治军事需要11 .司马光在上书宋神宗的论风俗札子中写道:“今之举人,发口秉笔,先论性命, 乃至流荡忘返,遂入老庄。纵虚无之谈,骋荒唐之辞,以此欺惑考官,猎取名第。“这 反映()A.宋朝科举命题不以儒书为限B.宋朝并未严格限制应试者的资格C.儒学独尊地位重新得以恢好D.重文轻武导致宋朝实行文化专制12 .唐肃宗令谏官言事制云:“所设谏曹,欲闻讽议,允副从绳之望,须成削稿之 书。其谏官令每月一上封事,指陈时政得失。若不举职事,当别有处分。”这样的规定B.保障了监察机制的独立D.消除了官吏的贪腐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C.有利于减少国家决策的失误二、材料分析题

12、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 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宜罢中正, 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晋书材料二: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 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狗私举之而不得;苟能 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彳句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三:监察在中国源远流长。伴随着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秦汉时期监察制 度初步形成。汉武帝时期颁布的六条察郡之法奠定了中国古代地方监察法的基础。 汉代

13、采取了多元制的监察组织方式,不仅设有专门的监察机构进行监察,而且还有上级 行政机构对下属机构进行监察。魏晋时,御史台脱离少府,与行政相分离,成为专门的 监察机关,直接对皇帝负责。清代对监察官也实行定量考核,以实绩黜陟监察官。李端珂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经验及启示(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占代选官制度的发展特点:并指出选官制度变化 的实质。(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的意义。(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汉时期两个具有监察职能的官职名称。并简要评价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1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现标准,还是不失此

14、项制度所应有 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 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即不需地方长 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 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汉制规定商人不能做官, 做官亦不能经商,乡举里选系由地方政府察举呈报。现在自由报考之唯一限制,即报名者不得为商人或工人。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科举制大事年表1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2 .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始置武举3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

15、殿试封弥(糊名)4 .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殿试卷录5 .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南北分卷6 .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八股文定型7.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材料三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 “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 住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 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 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摘编自胡平试论 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1)据材

16、料一,指出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异同。(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占代政治的影响。三、论述题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BB1唐代遗士分*89S2 :,遗士吕凳分/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1到图2中的一种变化趋势,并阐述该变化趋势的原 因。(要求:趋势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参考答案:1. B【详解】根据唐代的“或挠于亲故,或累于子弟,皆常情所不能免者以及宋代的“糊名、誉 录”可以得出科举制不断发展与完善,更加注重选拔的规范性,更能体现公平公正性,B项 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社会阶层结构,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17、C项;材料不 涉及伦理观念,排除D项。故选B项。2. A【详解】由题干中的信息“科考一废,吾辈生路已绝叩又无业可托”可知,科举制度的废除引发 了传统士人学子的恐慌,生活而临困境,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废除科举制的影响,没有涉 及传统势力抵制新式教育,排除B项;C项中“切断”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C项;维新 变法失败于1898年,早于科举制度废除的时间“1905年”,排除D项。故选A项。3. B【详解】据材料“1397年明朝科举考试录取进士 52人全是南方人,北方举人纷纷指责主考 官包庇南人压抑北人。朱元璋派人复查,结果是主考官并未舞弊违法。”并结合所学可知, 自宋代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文化

18、重心也转移到南方,因此出现了材料中表述的现象, B项正确;据材料“主考官并未舞弊违法”可知,考试制度是公平的,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 科举考试,未涉及门第观念,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君主专制的强化,排除D项。故选B 项。4. 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中正官掌握在门阀手中,体现了地方势力膨胀。到了唐 代,则是由“各级学馆荐举生徒,州县逐级选拔贡士”,体现了国家对社会控制力加强,C项 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社会思想观念的变化情况,排除B项; 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5. A【详解】依据题干结合图示可以看出,从曹魏到东晋,寒门子弟入仕占比,整体呈现下降的

19、 趋势,因为九品中正制的影响,隋朝到北宋,呈现上升的趋势,是因为科举制的影响,A项 正确;材料不能得出儒学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选官制度的变革,排除CD 项。故选A项。6. B【详解】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标准是才学,B项正确;帝王喜好、财富多寡都不是科举制选拔标准,排除A、C项;D项是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的标准,排除D项。故选B项。7. B【详解】根据材料”,王与马共天卜心 上层土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 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晋时期世家大族受皇族重用,并且 垄断仕途、干预朝政,反映出当时豪强大族政治影响力大,B项正确;“王与马共天下”说明 君主专制弱

20、化,排除A项;材料中提到的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其选拔依据是门第出 身,不是家族经济基础,排除C项;考试选官制度指的是科举制,当时科举制尚未确立, 排除D项。故选B项。8. B【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南宋时期恩补出身的官员数量明显大于科举出身的数量,这不利于社 会阶层的流动,说明平民入仕受到一定阻碍,因此B正确;冗官问题贯穿于整个宋朝,A 排除;CD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B。9. A【详解】据材料从汉文帝的到汉武帝时期明文规定,之后乂有“人口数量按比例进行选举, 取消资产的限制”,体现了察举制度的形成与完善,A项正确;科举制是中国选官制度的成 熟,排除B项:材料的做法打破官僚贵族的选拔,

21、排除C项:察举制在其后期,弊端日益 严重,成为公卿大族维护其势力和特权的工具,排除D项。故选A项。10. D【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 重,结合所学,东汉末年到曹魏建立时,汉代州郡察举制度已经腐败不堪,再则汉末户口流 离,察举制已不适用,九品中正制顾及乡闾评定的旧传统,又适应了人士流移的新环境,使 得当时的官吏选拔有了一客观标准,缓解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为魏晋实现全 国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适应了政治军事需要,D项正确:根据题干信息,九品中正制 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并非以重家世为最要,也并非重

22、在维护土族的特权,排除A项、B项;题干信息主要涉及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的标准,看 不出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C项。故选D项。11. A【详解】根据材料“今之举人,发口秉笔,先论性命,乃至流荡忘返,遂入老庄“可知,当时 的科举考试涉及道家学说,并不以儒书为限,多杂出于老庄之书,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 考生的答卷,不论是形式上和内容上都没有严格的规定和限制,并未反映对应试者资格的限 答案第2页,共5页制,排除B项:儒学独尊地位一宜存在,排除C项;材料的现象说明当时北宋统治者对文 化思想的控制相对宽松,并未实行文化专制,排除D项。故选A项。12. C【详解】依据材料“所设谏曹,欲闻讽议,允副从绳之望,须

23、成削稿之书。其谏官令每月一 上封事,指陈时政得失。若不举职事,当别有处分。”可知谏官谏铮的对象是皇帝,一定程 度上有利于减少君主决策的失误,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减少国家决策的失误,未涉及中 央集权问题,排除A项;材料当中并未提高监察机制独立的问题,而日.古代的监察机构都 是为皇权服务的,不具备独立性,排除B项:“消除”词语过于绝对,而且谏官谏铮的对象是 皇帝,排除D项。故选C项。13. (1)发展特点:依据血缘关系世袭到依据学识水平选拔。实质:逐渐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反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2)意义:有利破除结党营私的弊端、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 垄断;加

24、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等。(任答3点3分) (3)官职:御史大夫;刺史;评价:积极: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腐:加强中央集权;局限:专制制度的 本质决定古代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 夺天朝之权势”“愚臣以为宜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依据血缘关系世袭到依据学识水平选拔。实质: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分析,得出 逐渐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反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2)意义:依据材料“在能破朋党之私此选举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

25、欲徇私 举之而不得“,得出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的弊端、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从对世家大族的 打击分析,得出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从中央集权的角度分析,得出加强了中央集 权;从对官员文化素养分析,得出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从统治基础角度分析,得出扩大 了统治基础.(3)官职:依据所学三公九卿制以及刺史制度的知识分析,得出御史大夫;刺史。积极: 依据材料“不仅设有专门的监察机构进行监察,而且还有上级行政机构对下属机构进行监察”, 得出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腐;依据材料“伴随着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 得出加强中央集权。局限:从专制体制的本质分析,得出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古代监察体制 答案第3页,共5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