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短文二篇》同步测试(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1课《短文二篇》同步测试(含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11课短文二篇同步测试(含答案)短文二篇积累运用1 .给加点的字注音。(1)欲颓()(2)沉鳞()(3)未寝()(4)藻存()2 .默写句子。(1)高峰入云, o (2)解衣欲睡, .,欣然起 行。(3),相与步于中庭。(4)答谢中书书中统领全文,充当本文引子的句子是:9O(5)答谢中书书中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O(6)答谢中书书中将听觉、视觉结合,表现一日之美,传达 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0(7)答谢中书书中的议论句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是:99O(8)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下承天寺庭中的景色的句子是:99O(9)记承天寺夜游点明主旨,抒发作者感慨,表达作者旷达情怀的语句: O3.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五色交辉(交:)(2)四时俱备(时:)(3)晓雾将歇(歇:)(4)念无与为乐(念:)(5)怀民亦末寝(寝:) (6)但少闲人(但: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盖竹柏影也盖以诱敌B.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19 .【参考答案】庭院的地面,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 像藻、苻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在月光下) 的影子(答出句子大意即可)【点拨】相与:共同,一同。中庭:庭院里。空明:形容水的澄 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20 .【参考答案】(1) “亦字显示出心
3、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 知的喜悦。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闲 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2) 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有失意的落 寞,有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点拨】结合文意理解加点词的表达效果。21 .【参考答案】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怀 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 亲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点拨】找到能体现友情的句子,从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角度阐 述理由即可。22 .【参考答案】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 仕
4、途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旷达【点拨】从作者的人生经历的角度分析作者称自己为“闲人”的 原因及作者当时的心境。23 . D【点拨】D, “盖竹柏影也是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表 示推测关系。所以这里的“盖”是大概的意思。“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尔意思是只是像我们这样的清闲的人太少了。所以这里的“但” 是只是的意思。24 .【参考答案】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 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点拨】如下重点词要准确译出;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 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 来是。25 .【参考答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
5、样,陶情怡 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这句话同时也抒发了作者自己归隐林泉的 终身志趣。【点拨】先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 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前文写了山川之美,可以看出作 者喜欢美丽的山水。26 .【参考答案】“欣然”二字,表现出作者见到月色后睡意顿无, 情思被月色激活的喜悦兴奋之情,也写出了作者闲适的心境。【点拨】结合题干前面一句理解“欣然”二字所体现出的作者的 心境。D.夕日欲颓 实是欲界之仙都27 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不同的意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闲人:古义:;今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古义;今义:。) 如吾两人者耳。(耳:古义:;今义:
6、O) 四时俱备。(时:古义:;今义:O) 6.找出句中词类活用的词语并释义。(1)五色交辉。用作:指 O(2)相与步于中庭。 用作:指 o28 翻译下列句子:(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3)两岸石壁,五色交辉。(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6)实是欲界之仙都。(7)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8)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9)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10)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1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课内阅读一、阅读答谢中书书一文,完成第817题。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
7、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 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 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9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1)答谢中书书()(2)猿鸟乱鸣()(3)夕日欲颓()(4)沉鳞竞跃()(5)实是欲界之仙都()(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0 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青林翠竹,四时俱备。31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是文章的中心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感情?句中的“美”有何含义?32 .美无处不在。“高峰人云,清流见底写的是什么美?哪些词 语值得品味?山与水是如何互映的?33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是从哪个方 面写山川
8、之美的?34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晨昏变 化之美。你能描述句中所描写的美景吗?35 .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结尾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 怀吗?36 .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7 .本文是一篇美文,请从不同角度简要赏析。(3分)38 .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 古今。B.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 山水映衬之美。C. “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D.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 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9、二、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完成第1822题。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 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9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解衣欲睡解: 相与步于中庭步:40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苓交横,盖竹柏影也。41 .请结合文意,赏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2 .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
10、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 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能体现友情的句子:理由:43 .画线的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 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 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 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三、阅读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完成 第2326题。【甲】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 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 跃。实是欲界之
11、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乙】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 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苓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4 .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A.古来共谈 共:共同高峰入云 入:耸入45 五色交辉交:交相 四时俱备 俱:都C.猿鸟乱鸣乱:纷乱沉鳞竞跃 竞:争相,争着D.盖竹柏影也盖:只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大概4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存交横,盖竹柏影也。47 .【甲】文中”自康
12、乐(谢灵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3分)48 .【乙】文开头写诱人的月色穿窗人户,勾起了作者赏月的情 趣。“欣然”二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参考答案及解析积累运用49 【参考答案】(1) tu i (2) 1 i n (3) q i n (4) x 1 ng 【点拨】注意“鳞”和“寝”都是前鼻音,“若是后鼻音。50 【参考答案】(1)清流见底。(2)月色入户(3)怀民亦未 寝(4)山川之美,古来共谈。(5)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6)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7)实 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8)庭下如积水空
13、明,水中藻、茬交横,盖竹柏影也。(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点拨】(1) (3)小题属于“对接性默写”,只要根据上(下) 句,默写出对应的下(上)句即可;第(4) (9)小题属于“理解 性默写,要根据题目中的提示,默写符合题意的名句。51 【参考答案】(1)交相(2)季(3)消散(4)考虑,想到(5)睡(6)只是【点拨】要结合语境释义。52 【参考答案】D【点拨】D项中分别是“将要”和“欲望”的意 思。53 【参考答案】古义:清闲的人;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 含贬义。古义只:今义:表转折的连词。古义:罢了;今义:名 词,耳朵。古义:季节;今义:时间。【点拨】注意:不要错误地用今义解释古义。5
14、4 【参考答案】(1) “辉”名词用作动词:指辉映。(2) “步”名 词用作动词:指散步。【点拨】结合句意找出句中的词类活用的词语,然后指出原词性 和在句中的词性,并解释意义。55 【参考答案】(1)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 同欣赏赞叹的。(2)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3)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4)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 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5)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 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6)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7)自从南 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8)(我 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
15、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 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9)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 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10)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 起在庭院中散步。(11)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 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啊。【点拨】如下重点词要准确译出:(1)山川:山河。之:的。共 谈:共同谈赏的。(3)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 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4)歇:消散。乱:此 起彼伏。(5)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沉鳞竞跃:潜 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竞相跳 跃。(6)实:确实,的确。(7
16、)复:又。与(yu ):参与,这里有欣 赏领略之意。奇:指山水之奇异。(8)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 指窗户。这里指门。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行:散步。(9)念: 考虑,想到。遂:于是,就。至:到。寻:寻找。(10)寝:睡,臣卜。 相与:共同,一同。中庭:庭院里。(11)但:只是。耳:语气词, 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课内阅读56 【参考答案】(1)书信(2)此起彼伏(3)坠落 (4)鱼 (5)指人间 (6)参与,这里指欣赏【点拨】要结合语境释义,如,(1) “书”是古今异义词,在句 中可解释为“信,书信;(4)中的“鳞”是代鱼,不可误解为鳞片;(5) “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
17、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 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6)“与” 是“参与”的意思,在这里引申为“欣赏领略”之意。9 .【参考答案】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点拨】青林:青葱的树林。翠竹:翠绿的竹子。四时:四季。 俱:都。10 .【参考答案】作者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土相比肩,以书 信的形式和朋友谈山论水。这个“美”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 愉悦。【点拨】情感结合主旨作答。1L【参考答案】山水相映之美。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 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全句,极力描写山之高, 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一仰一 俯
18、,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点拨】结合“见底”理解。12 .【参考答案】这句是写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 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点拨】从“五色交辉”可知是写色彩美。13 .【参考答案】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 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这是一 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点拨】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句中美景即可。14 .【参考答案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 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点拨】结合“欲界之仙都”的含义理解作
19、者表达的情怀即可。15 .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 得意之感。(以上两点各2分,意合即可。)【点拨】此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 可联系本文的写作背景来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 最强黑暗的时期,因为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极度动荡,因此不少 文人往往遁迹山林,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因 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述山水,来表明自己之所好,并从而作为对友人 的问候和安慰。文章从不同角度描绘“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 山水的愉悦之情,并在结尾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 透露出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16 .【参
20、考答案】对仗工整,节奏鲜明;色彩斑斓,动静结合; 言简义丰,耐人寻味;情景交融,忘情山水。【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描写的赏析,本文是一篇充满诗情 画意的美文。理解该题首先要选择一处美点,然后作简要的赏析,我 们可以从多方面去分析,只要能够合情合理的赏析即可。如文中“晓 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 写。从清晨到黄昏,从猿猴、飞鸟到水中的鱼儿,动静结合;且上下 两句对仗工整;在前文写景的基础上,发出“实是欲界之仙都的赞 叹,文末“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抒发了 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17 .【参考答案】C【点拨】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乱”在文中应该是“此起 彼伏”,不是“繁多杂乱二18 .【参考答案】解开(或:脱脱下)散步(或:漫步走行 走)19 拨】(1)结合后面的宾语“衣”可知其义;(2)结合语境可 知“步”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