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GB-T-13477.12-2002建筑密封材料试验方法--第12部分:同一温度下拉伸-压缩循环后粘结性的测定.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标准规范】GB-T-13477.12-2002建筑密封材料试验方法--第12部分:同一温度下拉伸-压缩循环后粘结性的测定.pdf(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I C S 9 1.1 0 0.5 00 2 4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GB/T 1 3 4 7 7.1 2-2 0 0 2建筑密封材料试验方法第 1 2部分:同一温度下拉伸一压缩循环后粘结性的测定 T e s t m e t h o d f o r b u i l d i n g s e a l a n t sP a r t 1 2: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 o f a d h e s i o n/c o h e s i o n p r o p e r t i e s a t c o n s t a n t t e mp e r a t u r e
2、(I S O 9 0 4 6:1 9 8 7,B u i l d i n g c o n s t r u c t i o n-J o i n t i n g p r o d u c t s 一D e t e r mi n a t i o n o f a d h e s i o n/c o h e s i o n p r o p e r t i e sa t c o n s t a n t t e mp e r a t u r e,MO D)2 0 0 2-1 2-1 7 发布2 0 0 3-0 6-0 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家 质 量 监 督 检 验 检 疫 总 局发 布4 2 7第 1
3、页 共 9 页G B/T 1 3 4 7 7.1 2-2 0 0 2前言G B/T 1 3 4 7 7 建筑密封材料试验方法 分为2 0 个部分:第 1 部分:试验基材的规定;第2 部分:密度的测定;第 3 部分:使用标准器具测定密封材料挤出性的方法;第4 部分:原包装单组分密封材料挤出性的测定;第 5 部分:表干时间的测定;第 6 部分:流动性的测定;第 7 部分:低温柔性的测定;第 8 部分:拉伸枯结性的测定;第9 部分:浸水后拉伸粘结性的测定;第 1 0 部分:定伸粘结性的测定;第 n部分:浸水后定伸粘结性的测定;第 1 2 部分:同一温度下拉伸一压缩循环后粘结性的测定;第 1 3 部分
4、:冷拉一热压后枯结性的测定;第 1 4 部分:浸水及拉伸一压缩循环后粘结性的测定;第 1 5 部分:经过热、透过玻璃的人工光源和水曝露后粘结性的测定;-一 第 1 6 部分:压缩特性的测定;一 一 第 1 7 部分:弹性恢复率的测定;-一第 1 8 部分:剥离粘结性的测定;第 1 9 部分:质量与体积变化的测定;第2 0 部分:污染性的测定。本部分为G B/T 1 3 4 7 7的第 1 2 部分。本部分修改采用I S O 9 0 4 6:1 9 8 7 建筑结构接缝产品在恒定温度下粘结/内聚性能的测定)(英文版)。本部分根据I S O 9 0 4 6:1 9 8 7 并参考I S O/F D
5、 I S 9 0 4 6:2 0 0 2(英文稿)重新起草。在附录A中A出了本部分章条编号与I S O 9 0 4 6:1 9 8 7 章条编号的对照一览表。考虑到我国国情及I S O密封材料试验方法标准的修订情况,在采用I S O 9 0 4 6:1 9 8 7 时,本部分做了一些修改。在附录B中给出了这些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的一览表以供参考。为便于使用,本部分还对I S O 9 0 4 6:1 9 8 7 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a)对标准的名称做了修改;b)“本国际标准”一词改为“G B/T 1 3 4 7 7 的本部分”或“本部分”;。)删除了I S O 9 0 4 6:1 9 8 7 第6
6、,7,8 章正文中 含有章条编号的括号;d)删除了I S O 9 0 4 6:1 9 8 7 第7 章中7.1 和7.2 的序号和标题;e)删除T I S O 9 0 4 6:1 9 8 7 第8 章中8.1 的序号和标题;f)将I S O 9 0 4 6:1 9 8 7 第9 章的 列项a)和b)合并为本部分第t o 章的列项b);H)删除了I S O 9 0 4 6:1 9 8 7的前言。本部分与G B/T 1 3 4 7 7-1 9 9 2 第1 3 章相比 采用标准和内容完全不同,是新增加的部分。本部分为首次制定。第 2 页 共 9 页G B/T 1 3 4 7 7.1 2-2 0 0
7、 2本部分由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原)提出。本部分由全国轻质与装饰装修建筑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部分负责起草单位:河南建筑材料研究设计院、广州白云粘胶厂。本部分参加起草单位:江门市精细化工厂、苏州非金属矿工业设计研究院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邓超、丁苏华、李谷云、王跃林、黄细杰、沈春林。第 3 页 共 9 页G B/T 1 3 4 7 7.1 2-2 0 0 2 建筑密封材料试验方法第 1 2 部分:同一温度下拉伸一压缩循环后粘结性的测定范围G B/T 1 3 4 7 7 的本部分规定了建筑密封材料经拉伸一压缩循环后枯结性能的测定方法。本部分适用于测定具有明显塑性特点的建筑密封材料经反复拉伸一压
8、缩后的粘结和内聚性能。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 B/T 1 3 4 7 7 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G B/T 1 3 4 7 7.1 建筑密封材料试验方法第 1 部分:试验基材的规定(;B/T 1 3 4 7 7.1 2 0 0 2,I S O 1 3 6 4 0:1 9 9 9,B u i l d i n g c o n s t r u c t i o n-J o
9、 i n t i n g p r o d u c t s-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s f o r t e s t s u b s t r a t e s,MO D)G B/T 1 4 6 8 2 建筑密封材料术语3 术语和定义 G B/T 1 4 6 8 2 确立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G B/T 1 3 4 7 7 的本部分。4 原 理将密封材料试样粘结在两个平行基材的表面之间,制备成试件。使试件经受拉伸一压缩循环之后,检查其粘结或内聚的破坏情况。5 标准试验条件试验室标准试验条件为:温度(2 3 士2)C、相对湿度(5 0 士5)%a6 试验器其6.1 粘结基材:符合
10、G B/T 1 3 4 7 7.1 规定的水泥砂浆板、玻瑞板或铝板,用于制备试件(每个试件用两个基材)。基材的形状及尺寸如图1 和图2 所示。按各方商定,也可选用其他材质和尺寸的基材,但密封材料试样粘结尺寸及面积应与图 1 和图2 所示相同。6.2 隔离垫块:表面应防粘,用于制备密封材料截面为 1 2 m mX 1 2 m。的试件(如图1 和图2 所示)。注:如隔离垫块的材质与密封材料相粘结,其表面应进行防粘处理,如薄涂蜡层。6.3 防粘材料:防粘薄膜或防粘纸,如聚乙烯薄膜等。宜按密封材料生产厂的建议选用。用于制备试件。6.4 试验机:拉伸一压缩速度可调为(1 士0.2)m m/m i n,拉
11、伸一压缩幅度应符合表 1 的规定。6.5 鼓风干燥箱:温度可调至(7 0 士2)C,6.6 量具:精度为 0.5 m m.第 4 页 共 9 页G B/T 1 3 4 7 7.1 2-2 0 0 27 试件制备 用脱脂纱布清除水泥砂浆板表面浮灰。用丙酮等溶剂清洗铝板和玻璃板,并干燥之。应按密封材料生产方的说明(如是否使用底涂料和多组分密封材料的混合程序)制备试件。每种基材同时制备三个试件。应按图1 和图 2 所示,在防粘材料上将两块粘结基材与两块隔离垫块组装成空腔。然后将在(2 3 士2)0C 下预先处理2 4 h 的密封材料样品嵌填在空腔内,制成试件。嵌填试样时必须注意:a)避免形成气泡;b
12、)将试样挤压在基材的粘结面上,粘结密实;C修整试样表面,使之与基材和垫块的上表面齐平。将试件侧放,尽早去除防粘材料,以使试样充分固化。在固 化期内,应将隔离垫块保持原位。8 试件处理 将制备好的试件于标准试验条件下放置2 8 d。然后在(7 0 士2)的鼓风干燥箱内放置1 4 d。取出后在标准试验条件下放置 2 4 h,单位为毫米A-A 22 5 I 1 2 I 2 5一水泥砂浆板一 试样,一 隔离垫块.图 1 同一温度下拉伸一压缩循环后粘结性能用试件(水泥砂浆板)第 5 页 共 9 页G B/T 1 3 4 7 7.1 2-2 0 0 2单位为奄米A-A 21-铝板或玻玻板;2 试样;3,4
13、 一 隔离垫块。圈 2 同一沮度下拉伸一压编循环后粘结性能用试件(铝板或玻璃板)9 试验步骤 试验在(2 3 士2)C 温度下进行。将试件放人拉伸一压缩试验机内以(1 f 0.2)m m/m i n的速度拉伸压缩试件1 0。次。拉伸一压缩幅度应为士1 2.5%或士7.5%,或各方商定的任何幅度。初始宽度为1 2 m m的试件的拉伸一压缩幅度和相对应的最终拉伸/压缩宽度见表 1 表 1 试件的拉伸一压编一度和相应宽度一一不而画而福 反 瓜一 1拉 伸 后 宽 度/m m压 缩 后 宽 度/m m10-11士 1 2.5士 7 5 试验结束后,将试件放置1 h,用精度为。.5 m m的量具测量每个
14、试件粘结或内聚破坏的深度。1 0 试睑报告试验报告应写明下述内容:a)采用的G B/T 1 3 4 7 7 的本部分;b)样品的名称、类型和批号;c)基材类别(见 6.1)d)所用底涂料(如果使用);e)拉伸一压缩幅度(见第9 章);f)每个试件粘结或内聚破坏的深度与部位;9)与本部分规定试验条件的不同点。第 6 页 共 9 页G B/T 1 3 4 7 7.1 2-2 0 0 2 附录A (资料性附录)本部分章条编号与 I S O 9 0 4 6:1 9 8 7 章条编号对照表A.1 给出了本部分章条编号与 I S O 9 0 4 6:1 9 8 7 章条编号对照一览表.衰 A.1 本部分章
15、条编号与 I S O 9 0 4 6:1 9 8 7 条绷号对照本部分章条编号对应的国际标准章条编号1122334456.1-6.55,1 一5 56.67687.1,7.298.1,8.21 091 0 a)1 0 b)9 a),6)1 0 c)-)9 0-01 0 f)9 f),h)9 g)1 0 g)9 1)图 1、图 2图 1、图 243 4第 7 页 共 9 页G R I T 1 3 4 7 7.1 2-2 D D 2 附录B (资料性附录)本部分与 I S O 9 0 4 6:1 9 8 7技术差异及其原因表 B.1 给出了本部分与I S O 9 0 4 6:1 9 8 7 的技术
16、差异及其原因的一览表。裹B.1 本部分与I S O 9 0 4 6:1 9 8 7 技术差异及其原因本部分的章条编号技术性差异原因I 以“经反复拉伸 一 压缩后的粘结和内聚性能”代替I S O 9 0 4 6:1 9 8 7 第 1 章中的“粘结和内聚性能”以与本部分的名称一致2引用了我国标准,而非国际标准增加引用7 G B/T 1 3 4 7 7.1以适合我国国情按I S O/F D I S 9 0 4 6:2 0 0 2 修改4 侧除了I S O 9 0 4 6,1 9 8 7 第4 章中的“参比 试件”以及“记录应力一应变曲线”按 I S O/F D I S 9 0 4 6:2 0 0
17、2 修改5增加了“标准试验条件”章以与G B/T 1 3 4 7 7 的其他部分一致6.1 以“枯结基材:符合 G B/T 1 3 4 7 7.1 规定的水泥砂浆板、玻瑞板或铝板.代替“混凝土和/或铝基材”增加了“按各方商定,也可选用其他材质和尺寸的基材,但密封材料试样粘结尺寸及面积应与图 I 和图2 所示相同介按 I S O/F D I S 9 0 4 6;2 0 0 2 修改6.2 以“用于制备密封材料截面为 1 2.-X 1 2 m m的试件”代替“尺寸为1 2 m m X 1 2 m m X 1 2.5 m m;用于制备试验和参比试件”按 I S O/F D I S 9 0 4 6:2
18、 0 0 2 修改6.3 以“防粘薄膜或防枯纸,如旅乙烯薄膜等”代替“聚四报乙姗(P T F E)薄腆或牛皮纸”以适合我国国情6.4 以“试验机:拉伸一压缩速度可调为(1 士。.2)m m/m i n,拉伸一压缩幅度应符合表 1 的规定”代替“带记录装E的试验机:可以 1 m m/m i n 的速度进行拉压循环试验.和以5.5 m m/m i n 士0.5 m m/m i n 的速度拉伸.按 I S O/F D I S 9 0 4 6:2 0 0 2 修改6.6增加了“t具”条按 I S O/F D I S 9 0 4 6:2 0 0 2 修改7 以“试件制备,代替“试验试件和参比 试件制备”
19、增加了墓材表面清洁处理的程序 在I S O 9 0 4 6:1 9 8 7 第6 章第3 段的括号内增加了“和多组分密封材料的混合程序”以“每种基材制备三个试件”代替“每种基材同时制备三个试验试件和参比 试件”侧除T I S O 9 0 4 6:1 9 8 7 第 6 章第 2 段中“其表面应使用推有洗涤剂的水润湿,以便以后从试件上除去”侧除了I S O 9 0 4 6:1 9 8 7 第6 章最后一段中的“4 8 h 按 I S O/F D I S 9 0 4 6:2 0 0 2 修改以方便使用按 I S O/F D I S 9 0 4 6:2 0 0 2 修改按 I S O/F D I S
20、 9 0 4 6:2 0 0 2 修改该措施有可能影响试件的枯结效果按 I S O/F D I S 9 0 4 6:2 0 0 2 修改8 以“试件”代替 I S O 9 0 4 6:1 9 8 7 第 7 章中的“试验试件和参比试件”按 I S O/F D I S 9 0 4 6:2 0 0 2 修改4 3 5第 8 页 共 9 页G B/T 1 3 4 7 7.1 2-2 0 0 2衰 B.1(续)本部分的章条编号技术性差异原因9 以“(1 士0.2)m m/m i n“代替 l m m/m i n 以“拉伸一压缩幅度应为士1 2.5%或士7.5%,或各方商定的任何幅度”代替“根据达成的协
21、议,拉压幅度可为2 5%(=士1 2.5%),也可为1 5 弱(=士7.5 写)”增加了“初始宽度为 1 2 m m的试件的拉伸一压编幅度和相对应的最终拉伸/压姻宽度见表1”和表 1 删除了I S O 9 0 4 6 1 1 9 8 7 第 8 章中“8.2 拉伸至破坏”及其内容 以“用精度为。5 m m的量具MA每个试件枯结或内雍破坏的深度”代替“观察其枯结和内聚的破坏悄况”按 I S O/F D I S 9 0 4 6:2 0 0 2 修改1 0 e)增加了.采用的G B/T 1 3 4 7 7 的本部分”以与G B/T 1 3 4 7 7 的其他部分一致1 0 f)以“每个试件枯结或内聚破坏的深度与部位”代替I S O 9 0 4 6:1 9 8?第9 章的列项 f)循环后外观检查结果(见8.1)”和列项 h)“破坏类型(粘结或内聚)-按 I S O/F D I S 9 0 4 6:2 0 0 2 修改倒除T I S O 9 0 4 6:1 9 8 7 第9 章的列项B)按 I S O/F D I S 9 0 4 6:2 0 0 2 修改4 36第 9 页 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