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银研究:2024年我国经济工作五大取向.pdf

上传人:M**** 文档编号:96888463 上传时间:2024-03-30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885.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银研究:2024年我国经济工作五大取向.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银研究:2024年我国经济工作五大取向.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银研究:2024年我国经济工作五大取向.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银研究:2024年我国经济工作五大取向.pdf(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伦敦经济月刊(2013 年 1月)2013 年 1 月 18 日 中银研究产品系列 经济金融展望季报 中银调研 宏观观察 银行业观察 国际金融评论 国别/地区观察 作 者:梁 婧 中国银行研究院 范若滢 中国银行研究院 刘 晨 中国银行研究院 刘佩忠 中国银行研究院 王 静 中国银行研究院 电 话:010 6659 2780 签发人:陈卫东 审 稿:周景彤 联系人:王 静 刘佩忠 电 话:010 6659 6623 对外公开 全辖传阅 内参材料 2023 年 12 月 18 日 2023 年第 53 期(总第 508 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2024 年我国经济

2、工作五大取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观察我国经济发展和政策走向的重要风向标。2023 年 12 月 11-12 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总结 2023 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 2024 年经济工作。2023 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本次会议肯定了 2023 年取得的成绩,同时也指出当前经济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明确提出2024年经济工作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并对九大工作重点进行部署。具体来看,本次会议在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推动科技创新、促进消费和投资良性循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均释放重要信号。研究

3、院 宏观观察 2023 年第 53 期(总第 508 期)1 2024 年我国经济工作五大取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观察我国经济发展和政策走向的重要风向标。2023 年 12 月11-12 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总结 2023 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 2024 年经济工作。2023 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本次会议肯定了2023年取得的成绩,同时也指出当前经济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明确提出 2024 年经济工作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并对九大工作重点进行部署。具体来看,本次会议在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推

4、动科技创新、促进消费和投资良性循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均释放重要信号。一、“稳”的内涵和方式有所调整,需处理好稳与进、破与立的关系 本次会议肯定了2023年经济工作取得的成绩,也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工作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包括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对于2024年经济,会议明确要“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同时与过去两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不同,本次会议提出“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总的来看,“稳”仍是2024年经济工作的重要基调,但“稳”的内涵

5、和方式较过去有所调整和变化,需要更加注重处理好稳与进、破与立的关系。从“稳”的内涵看,在强调稳增长、稳就业的同时,更加突出稳预期。与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相比,本次会议提出“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三稳”的内涵有所调整。一方面,稳增长、稳就业仍是各项经济工作的出发点。2024 年,经济还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房地产市场恢复面临不确定性,重点领域风险化解需要时间,经济依然面临一定下行压力,加大稳增长力度仍有必要。就业是最大的民生,2024 年稳就业工作依然艰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 1179 万人,同比增加 21 万人。为此,

6、在重点工 2 2023 年第 53 期(总第 508 期)作部署中,会议明确提出要“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另一方面,更加突出稳预期,将稳预期摆在“三稳”的首位。从宏观经济表现看,2023年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前三季度 GDP 同比增长 5.2%,增速较上年同期回升 2.2 个百分点,全年有望实现 5%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但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存在一定差异,市场信心和预期偏弱,主要表现为居民消费意愿不足,企业经营仍面临诸多困难,部分政策调整过急过快也对市场预期造成影响。中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引导国内外市场全面看待中国经济发展,提升市场主体投资、消费的信

7、心,激发市场活力,对于经济稳定发展极为重要。因此,会议也提到“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从“稳”的方式看,首次提出“以进促稳”,再次强调“先立后破”。与过去强调“稳字当头”不同,2024 年经济逐步走向正常增长轨道,需要以“进”的思维和方式开展各项工作,因此本次会议首次提出“以进促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财政政策力度或将增大。会议还提出“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其二,激发各级政府和市场主体积极性和主动性,会议强调“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同

8、时提出通过重点领域改革激发各类经济主体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继 2021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本次会议再次提出“先立后破”,这意味着在稳增长压力仍然存在的背景下,政策调整和改革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领域风险化解等方面将更加稳妥、有序,将在稳中求进中把握政策的时度效,注重加强各项政策的协调配合。表 1:2022 年与 2023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比 2023 年 2022 年 经济 形势 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

9、,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政策 基调 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宏观观察 2023 年第 53 期(总第 508 期)3 宏观 政策 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财政 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货币 政策 稳

10、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产业 政策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内需 政策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对外 开放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要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

11、口。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要更大力度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更大力度促进外资稳存量、扩增量,培育国际经贸合作新增长点。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中国银行研究院 二、政策部署既强调“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也强调“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基于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会议提出“加大宏观调控力度”“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预计2024年宏观政策调控力度有望进一步加大,同时更加兼顾长短期的关系,把短期稳增长和中长期促改革结合起来。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有望突破 3%的赤字率约束,同时优化支出结构以增强财政可持续性。本次会议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

12、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这主要是考虑到经济复苏基础尚不牢固、外部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未来仍需要积极财政政策发挥逆周期调节的作用。总量方面,预计 2024 年我国财政政策有望突破 3%的赤字率约束。会议指出“要用好财政政策空间”,我国财政政策空间更多体现在中央层面。从国际对比来看,我国中央政府杠杆率处于较低水平,可通过中央政府加杠杆来实现地方政府、居民部门杠杆转移的效果。2023 年增发国债 1 万亿元,全国财政赤字率将由 3%提高到 3.8%左右,已经释放了中央加杠杆的信号。结构方面,支出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坚持有保有压。本次会议指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4 2023 年

13、第 53 期(总第 508 期)“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兜牢基层三保底线”。预计财政支出将进一步向国家重大战略、科创、民生等领域倾斜。此外,本次会议还指出要“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当前我国财税体制基本框架是建立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基础之上的,未来改革的重点在于进一步健全地方税收体系,理顺中央与地方间财权事权关系,以及完善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图 1:中央和地方政府杠杆率 图 2:政府杠杆率国际对比(2022 年)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行研究院 货币政策从“精准有力”转为“精准有效”,更加强调政策效能的提高。与 2022年“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的表述有所不同,本次会议提出“

14、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更加强调政策效能的提高。一是货币政策将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本次会议首次提出“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考虑到 2023 年以来我国通胀水平持续低位运行,10、11月份甚至出现同比下降,预计未来货币政策有望发力以促进需求回暖、推动物价回升,2024 年仍有降准、降息的可能性。二是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持续发力。本次会议提出“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数字经济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这与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方向是一致的,未来将积极创

15、新或完善更具针对性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资金流向科创、绿色、普惠等重点发展领域,更好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2023 年以来,中美货币0102030405060201220142016201820202022政府部门杠杆率中央政府杠杆率地方政府杠杆率%050100150200250300中国日本德国美国法国英国%宏观观察 2023 年第 53 期(总第 508 期)5 政策走向背离、中美利差不断扩大,人民币贬值压力有所增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也提出“加强外汇市场管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预计未来将强化外汇市场预期引导和管理,加

16、强外币流动性管理,进一步完善稳汇率工具箱储备。更加强调宏观政策间的协同配合。本次会议提出“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要协调配合,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这有助于避免形成“合成谬误”,提高宏观政策的有效性。此外,预期管理的重要性明显提升。本次会议首次提出“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这主要是针对当前市场上出现部分唱衰中国经济、看空中国市场的观点和言论,对中国经济运行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这要求未来加强政策沟通和引导,提高政策前瞻性和透明度。三、科技创新列于九大工作重点首位,培育发展传统领域

17、和新型领域“新质生产力”本次会议将科技创新作为2024年经济工作的首位,既是对我国当前科技创新发展现状的深刻把握,也凸显了科技创新作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引擎的重要定位。一方面,我国经济正处于从传统要素驱动向科技、数据等新型要素驱动转型的关键阶段,亟需通过强化自主研发能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大机遇。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水平持续提升。2022 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首次突破 3 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全国研发人员总量超过 600 万人年,发明专利有效量突破 400 万件,均居世界首位。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数据,2012-2022 年,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第 34 位

18、上升到第 11 位。但与此同时,与部分欧美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和建设科技强国的目标要求相比,我国科技创新仍存在一定差距。2022 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 2.54%,在全球位列第 13 位;全要素生产率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图 3),创新驱动能力有待提升;在工业关键核心技术的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工业软件等环节依然存在短板。另一方面,科技创新推动下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6 2023 年第 53 期(总第 508 期)成为驱动经济增长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近年来,科技创新应用成果不断显现,新产业新动能领域保持较快增长,成为支撑我国经济稳步复苏的重要引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202

19、2 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 50.2 万亿元,同比增长10.3%,连续 11 年显著高于同期 GDP 名义增速,产业数字化程度不断提升(图 4)。高端制造业发展步伐加快,2023 年 1-10 月,汽车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增加值分别累计增长11.3%和13.6%,明显快于制造业增速。出口产品结构持续升级,2023年前三季度我国前十大重点出口商品中,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金额占比上升至 22.5%。图 3:中国与部分发达国家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差距明显1 资料来源:格罗宁根大学,中国银行研究院 从具体内容来看,本次会议围绕相关领域规划全面,进一步明确了未来科技创新发展的重点方向:一是加强顶层设计

20、规划,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会议指出“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时聚焦制造业发展提出“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明确了从“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发展路径,未来科技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将持续推进,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根本依托。二是聚焦重点方向,加大关键领域科技创新的技术攻关和应用。本次会议强调了新型工业化、数 1 各年度美国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为 1,衡量各国与美国的相对水平。0.20.40.60.81.01.22000200320062009201220152018全要素生产率:中国全要素生产

21、率:美国全要素生产率:德国全要素生产率:英国全要素生产率:日本宏观观察 2023 年第 53 期(总第 508 期)7 字经济、人工智能三大重点方向,在此基础上,围绕新兴产业发展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出“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三是完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会议延续了上年会议提出“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基调,针对基础研发、企业创新主体和融资支持也作出相应部署,未来围绕创新体系内各主体创新能力提升工作将持续完善。图 4:中国产业数字化程度不断提升 资料来源:中国信通院,中国银行研究院

22、 四、紧盯内需发展新变化,更加关注消费与投资的联动,促进“供”与“需”的良性循环 2023 年以来,主要经济体采取的紧缩货币政策对全球需求的抑制作用凸显,我国出口持续承压。未来,全球经济复苏依旧疲软,各国经济走势将进一步分化。根据IMF 预测,2024 年全球 GDP 增速为 2.9%,较 2023 年下降 0.1 个百分点。全球增长动能放缓将对我国出口需求改善带来不利影响。在此背景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相较于以往强调恢复和扩大内需规模,本次会议更加注重扩量提质,提出“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一是抓住消费新趋势,打开居

23、民消费空间。2023 年,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 8 2023 年第 53 期(总第 508 期)动力。2023 年前三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 83.2%,拉动 GDP 增长 4.4 个百分点。当前居民消费呈现出新特征。其一,旅游文娱等服务消费旺盛,数字化模式快速发展。2023 年中秋、国庆假期人均旅游收入已恢复至疫情前同期水平;前三季度全国演出票房收入达到 315.4 亿元,超过 2019 年全年水平(200.4 亿元)。在数字技术加持下,文化消费新业态蓬勃发展。前三季度数字出版、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多媒体游戏动漫等行业营收分别增长 22.7%、19.0%和 18.9%。其二,新能源

24、汽车等绿色消费需求不断增长。2023 年 1-11 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 830 万台,同比增长 36.9%,渗透率超过 30%。其三,“国潮”“国货”影响力不断提升。京东2023 中国品牌发展趋势报告显示,2019 年至 2022 年,以“国潮”为设计理念的产品种类扩充了231%,购买“国潮”相关商品的消费者数量增长了 74%,成交金额增长了 355%。2023年“双十一”共有 402 个品牌成交破亿,其中 243 个为国货品牌。在居民消费热点转变升级趋势下,本次会议提出“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提振新能源

25、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预计未来促消费政策将继续优化旅游出行、演唱会和体育赛事等服务消费市场环境,支持国产品牌设计、生产和销售,拓展新能源车下沉市场,支持电子产品等消费品以旧换新,推动居民消费数字化、绿色化发展,同步拓展新型消费和传统消费空间。二是聚焦新动能领域,提高投资效益。近年来,我国投资效率有所下降(图 5)。一方面,受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比较优势减弱、房地产需求拉动作用下降等影响,钢铁、建材等传统行业出现供给过剩,投资收益下滑;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在技术、人才、产业链条等方面尚不成熟,新增投资难以支撑整体投资效益上行。同时,政府投资对社会资本的撬动作用有所减弱。2014-2021 年,

26、基建投资资金中国家预算内资金比重由 14.7%上升到 20.8%,自筹资金和国内贷款比重均有下滑(图 6)。这一现象既是社会资本投资空间收缩的表现,也反映了财政支出压力有所上升。针对当下投资情况,本次会议提出“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重点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培育发展新动能”“完善投融资机制,实施政府和社宏观观察 2023 年第 53 期(总第 508 期)9 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建设”。预计未来政策将重点关注传统产业设备绿色升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突破以及新基建等新动能领域,进一步规范 PPP 合作模式以激活社会资本投资参与度和

27、积极性,兼顾产业、基建投资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图 5:我国增量资本产出率变化 图 6:基建投资资金来源变化 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行研究院 三是促进消费和投资良性循环,实现供需平衡与质量升级。本次会议提出,“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一方面,扩大投资是提升内需的重要抓手,但应避免重复、无效投资导致的产能过剩问题,需要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有效需求结合起来,以有效投资创造与终端消费需求相适应的供给,激发消费潜力、形成消费新增长点,以有效投资带动居民就业和收入增长,提升社会消费能力。另一方面,消费需求发展将提升企业扩大生产的意愿和政府增加公共

28、设施服务的必要性,进而引导和拉动相关领域投资增长。消费和投资将相互带动并形成良性循环,进而实现供需动态平衡和质量优化升级。预计未来稳增长政策将持续发力扩内需,在扩投资、促消费过程中带动更多居民就业和增收,并通过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进一步巩固消费驱动作用。同时,引导政府和社会投资更多转向民生服务领域,并进一步加强文旅设施、充电桩换电站以及物流网络等消费相关基建投资,为居民创造良好消费环境。020406080100国家预算内资金其他资金利用外资国内贷款自筹资金%10 2023 年第 53 期(总第 508 期)五、外资外贸领域更加重视中间品等贸易新动能,同时强调疏通“引进来

29、”赌点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是 2024 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与 2022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加强调“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相比,本次会议对外资外贸领域进行全面部署,且具体措施更为细化。一是更加重视中间品等贸易新动能,为“走出去”拓展空间、激发潜力。近年来,我国外贸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劳动力成本优势减弱等因素使部分产业逐渐转移至东南亚地区,尤其是传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组装环节,这带动我国中间品出口较快增长。2023 年 11 月,中间品出口同比增长 1.2%,好于出口整体(0.5%)。此外,我国服务贸易持续增长,2023 年前 10 个月,服务进出口同比增长 8.7%,好于货物贸易。同时

30、,数字化大趋势下数字贸易蓬勃发展,有效提升我国进出口质效。2022 年,我国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进出口额达 3727.1 亿美元,同比增长 3.4%。以跨境电商为代表的出口新业态较快增长,2023年前9个月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1.7万亿元,同比增长14.4%。本次会议强调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这四类外贸新动能,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外贸基本盘、扩大出口潜能。二是明确外资准入放宽领域,助力服务业开放水平提升。全国和自贸区外资负面清单在经历先后 5 次修订后,其限制禁止措施已大幅缩减。目前,我国制造业领域的外资准入已基本全面放开,仅剩的外资准入限制大部分集中于服务业。2022 年中央经

31、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本次会议将开放领域进一步细化至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参考历史经验,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放宽或将采取“自贸区先行+全国推广”形式降低行业准入限制,如提高外商投资占股比例、将禁止性条款修订为限制性条款等。预计未来我国服务业开放水平将进一步提升。三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疏通“引进来”赌点。目前,一些高标准自由贸易协定正在引领国际经贸规则变革,如零关税、市场准入自由等,宏观观察 2023 年第 53 期(总第 508 期)11 同时,国际政经环境深刻变化背景下稳定外资信心和预期的重要性提升。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持

32、续出台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措施,如 2023 年 8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提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具体措施。2022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保障外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标准制定,加大知识产权和外商投资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本次会议突出强调“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打造投资中国品牌”等。预计未来,相关政策将在保障外商投资企业依法参与政府采购活动、加强政企常态化交流等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加大重点领域引进外资力度。此外,本次会议还对具体措施做出明确部署:“认真解决数据跨境流动、平等参与政府采购等问题”“打通外籍人员来华经商、学习、旅游的堵点”等。2023 年以来,我国持续出台措施畅通外籍经商人员来华交流渠道,如部分外籍人员可“落地签”、对德国等 6 国旅客试行单方面免签等。预计未来,外资企业普遍反映的数据流动、来华交流不畅等问题有望得到切实解决。外资企业将更加了解中国经济、更有意愿来华展业经营,外资与本土企业的平等、良性竞争有望进一步加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财务管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