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复习备考指津:怎样解决通假字题+例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言文复习备考指津:怎样解决通假字题+例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考文言文复习备考指津:怎样解决通假字题例析复习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做到这样一道题:下列句子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貌恭而心不服B.振之以威怒C.仁者播其惠D.必浚其泉源解这道题的方法之一是凭记忆。就像一则谜语所说的 那样:语文学习一一打一伟大音乐家。谜底是“贝多芬”, 谐音“背多分”。在这里,背等同于记忆。这其实是大多数学习者认同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 优势是简单粗暴,没有弯弯绕绕。平时多读多背,老师讲 解的时候认真听,课后多刷题,多多会面,混个脸熟,自 然没有坏处。倾向此方法的人,其对记忆的理解就是不断重复。以此方法应对学考,十分高效,因为学考所考皆来自 教材已学课文。但高考就难以奏效了。高
2、考所选文本皆出自课外,基本都是初见。当然,此题还有另一解法。它不 但能应对学考,也能搞定高考。欲用此法,必先理解“通假字”这一概念。如何理解?学语文者理解概念,最常用两招,一日顾 名思义,一日归纳概括。这固然不大严谨,因为顾名思义 有时难免望文生义,归纳概括也许会挂一漏万,但在查阅 权威辞典前,动动脑子,思索一番,利大于弊。“通假”之“通”不解,“假”则很熟,劝学有“君 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句,“假”即“借”,成语有“久 假不归”,意同。所谓“通假字”,想必是假来一用的临时 的字。接着,可以找几例,略作归纳: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史记项 羽本纪)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
3、”通“矣”)(烛之武退秦师)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史记项羽本纪)虽与府吏要(“要”通“邀”)(孔雀东南飞)发现什么规律了吗?两字读音相同或相近!当然,因为样本数量不够,归纳所得不一定都对。再 看下面两例:土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诗经-氓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烛之武退秦师例2似乎颠覆了上面的总结,难道除了音,还有形的 角度?此时,脑子里有一堆问号,带着这些问号,再去查资 料(当然也可以请教老师)。以下释义出自大辞海(语 言学卷修订版):通假字,文字学术语。亦称“借字”“假字”。“本字”的对称。指在通假中代替本字的字。参见“通假”。通假,文字学术语。亦称“
4、通借”“假借”“古音通假”。 指古代汉语书面语中,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现 象。如史记项羽本纪“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义为跳蚤的“蚤”字代替义为早晨的“早”字。又如史 记李斯列传“夫以秦王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 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义为从由的“由”字代替义为犹如的 “犹”字。严格说,通假与本无其字的假借不同,所以习 惯上也有称为“本有其字的假借”的。继续查阅,还有“双声通假” “叠韵通假” “古音通假” “同义通假” “形近通假”诸说。但结论是:“双声通假” “叠韵通假”“古音通假”大都还是同音通假;“同义通假” 属于古人同义通用之例,即同义字可以换用,不属于通假 现象;“形
5、近通假”有的仍属于古音通假,还有的可能是讹 字,一般并不认可此说。于是,最后还是归结到“同音通假”。为什么有些通假 字与本字读音并不相同呢?那是因为读音也有流变,我们 只要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哪怕一地方言,也会因时而变。通假字的出现与汉字本身的特点以及汉字历史悠久有 关。汉字字形兼有表音和表义的功能,“最初字少,一字兼 两用或三用”,“可是随着记录语言的需要,为了表达词义 更明确起见,自然要求在文字上减少一个字代表几个不同 词语的现象”,于是在字形上既能表音,又能表义的形声字 大量出现,”文字体系日趋纷繁”。但汉语字音的音节数量 有限,而文字形体却繁衍无穷,同音和音近字不断增多。 古书的用字和
6、传字就出现不少通假字。时代越古的书通假 字就越多。传述和笔录也造成大量假借字。(引句皆出自周 祖谟古汉语通假字字典序)周祖谟先生说,“通假字实际是两类”,“一类是两字音 近义通”,“以近代字音义来看,两者略有不同,而古实通 用”,此所谓“通”。”另一类是两字音同或音近、音转而音 义不同”,属于“借当然,各家说法并不一致,但作为 高中生来说,了解到这个程度即可。正如周祖谟在古汉 语通假字字典序中所言,“字的通假,以音为枢纽。凡 是通假字都是声韵相同或相近的二搞清楚概念,来解题。下列句子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貌恭而心不服B.振之以威怒C.仁者播其惠D.必浚其泉源以现代人所用之现代汉语为参照,对四
7、个句子咬文嚼 字,深察细思。A项各词表达无不同。C项“惠”字可疑,结合语境审查会否为“慧工前文 有“则智者尽其谋”,又“仁者播其惠”则“智慧”之“慧” 的可能被排除。D项“浚”字可疑,但现代汉语词汇有“疏浚”,与“泉 源”亦谐和,也可排除。我们也可开一脑洞,若为“俊” “峻”“竣”“骏”等,则有可能通假。但也不一定,因为 我们尚不知这几字的出现到底孰先孰后。B项“振”字可能为通假字,本字可能是“震”,有什 么理由?因为现代汉语有词“震怒”,而且细比较“振”与 “震”的区别,此处本字为“震”更贴切。经上几步,敲定答案B。此一种解题法比记忆法更繁琐,但有大量的对语言的推敲,有较多的思维参与,本质上
8、不是为重现某种记忆,而是为理解。当代认知心理学有一共识,记忆是思维的副 产品。简单重复会枯燥,思维参与才有乐趣。更重要的是, 有思维参与的理解才能更好地迁移,以应对高考。2020年新高考1卷有一道文言翻译题考查了通假字:原文: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 是诸人家族尽破。译文:都御史周应秋还认为主管官员受命追查不力, 上疏催促此事,因而使各人家族全都家破人亡。其中“趣”通“促”,两字读音相差太大,确实很难联 想到。不过我们理解了通假字的概念,并非得到了一个一 劳永逸的万能钥匙,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明白古汉语与现代 汉语的不同之处。这提示我们现代人学古汉语要准备两套 理解系统,古今要来回
9、切换,最忌讳以今律古。没有这样 意识的人看问题会偏于简化,思虑不全,漏洞百出。我们应该明白,通假现象在告诉我们,眼前所见之字句,会有多种释义的可能,往音的方向想,是启发之一种, 但音有流变,最后确定,仍有赖于具体语境。我更倾向于将试题的句子看成这个样子: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之,由是诸人家 族尽破。把它看成一个未知的字,不被“趣”的现代汉语义“兴 趣”等所干扰。就像做连贯题一样,我们通过“都御史” (言官可上疏参政)“所司不力”推测出“疏”(教材 中亦有谏太宗十思疏)为“上疏参奏”,“之”肯定为上 文所言“不力”之事,且后文“诸人家族尽破”亦可证“疏 之”之效果。如果切换到现代汉语系
10、统,“都御史周应秋还 认为主管官员受命追查不力,上疏 此事,因而使各人 家族全都家破人亡”,那么,空格中要填什么意思呢? “不 力”肯定要“督促”“催促”。英国媒体理论家斯图亚特霍尔根据信息传播对环境 的依赖程度不同,将文化分为低语境文化与高语境文化。 中国文化具有很明显的高语境文化特性,这在中文中表现 得十分鲜明。有这样两句话:夏天,能穿多少穿多少。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一者表示夏天要尽量少穿,一者表示冬天要多穿。但 字面上却完全一样,逗号后的语意有赖于语气和停顿,更 有赖于“夏天”“冬天”的语境,这正是外国人学习中文所 必然遭遇的最大困难。我们的不少学生其实在母语的学习 上着力不够,也遭遇了同外国人一样的窘境。总结一下,一道找通假字的题,并非仅是对某几个通 假字的考查,更可以作为一次更综合的语文学习活动。语 文学习要提高思维参与度,避免浅表化的机械重复,多做 深入理解性的言语实践,不断积累丰富的言语经验,自觉 强化语境意识,不断锤炼思维的敏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