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下册)六国论.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6828038 上传时间:2024-03-2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下册)六国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一语文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下册)六国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下册)六国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下册)六国论.docx(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一语文课前预习练(统编版必修下册)六国论一、文学文化常识1.苏洵(10091066),字 ,自号 (苏洵家有老人泉,梅 尧臣曾为之作诗,故自号),眉州眉山(现在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 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现在河南开封),以所著文章22篇(几 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 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土大夫争 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嘉祐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 不肯应诏。嘉祐五年,授职秘书省校书郎,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

2、。参与修纂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知识点文学常识综合答案明允老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苏洵,字明允,一说自号老泉。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3)逃亡,逃跑,动词(4)失去,丢失2 .(1)作为,动词(2)成为,动词(3)被,介词(4)治理,动词3 .向(1)如果,连词(2)朝着,动词4 .犹(1)动词,好像(2)副词,还5 .始(1)向(2)才,副词6 .终(2)用到底,坚持到底,动词

3、7 .兵(1)兵器,武器,名词(2)战争,名词(3)军队,名词8 .殆(1)近于;几乎(2)大概;恐怕(4)危险9 .负(1)失败(2)背弃,违背(3)背倚,背靠着(4)通“背”。背负。以背驮物。引申为负担(5)依恃,凭仗10胜(1)胜利(2)胜利;取胜;战胜(3)胜过;超过(4)优美;美好。尽;完(5)尽;完11 .使(1)假使,如果(2)命令;派遣(3)让,叫(4)出使12 .率(1) 一概,都(2)动词,率领,带领13 .易(1)轻易(2)动词,交换(3)动词,改变,变更(4)形容易,容易,与“难”相对(5)动词,改变,变更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亡:(1)

4、句意:六国诸侯贿赂泰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2)句意: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3 )句意:现在逃跑也是死,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我们为国事而死好吗?(4)句意:秦人没有一兵一卒的耗费,然而天下的诸侯就已窘迫不堪了。“为”:(1)句意:用荆轲刺秦作为计策。(2 )句意:邯郸成为秦国的郡县。(3)句意: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4)句意: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向:(1)句意: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2 )句意:齐心协力向西对付秦国。犹(1)句意:割地给秦国(来求得暂时的安稳),就好像抱着木柴救火一样。(2 )句意:赵国

5、的良将李牧还活着。始:(1)句意: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2 )句意:才招致灾祸。终:(1)句意: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2)句意:可惜它用兵抵抗却没能坚持到底啊。“丘”/、 (1)句意: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2 )句意:这就是用兵的功效。(3 )句意: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殆:(1)句意: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2 )句意: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3)句意:只空想却不去学习钻研、积累知识,也会陷入困境而无所获。/了 解对方也了解自己的,百战不败。负:(1)句意: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 易判断

6、(出高低来)呢。(2)句意: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背约不给城邑。(3)句意:背负着青天,没有谁能阻挡它。(4)句意: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5)句意:秦国贪得无厌,倚仗它的强大。胜:(1)句意: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 易判断(出高低来)呢。(2)句意: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3)句意:此时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4)句意: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5)句意: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1)句意: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2)句意: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3)句意

7、:怎么能低头弯腰去侍奉权贵,让自己不能拥有舒心畅意的笑颜。(4)句意:这个时候屈原被(楚王)疏远,已经不在以前(尊贵的)位子了。 出使于齐国。(1)句意: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2)句意: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易:(1)句意: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2)句意:秦王用十五座城池请求交换我的和氏璧。(3)句意:孝公采用商鞅所制定的法规,改变风俗教化。(4)句意: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得封侯。(5)句意: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三、重点虚词1.重点虚I司以(1)不赂者以赂者丧 (2)秦以攻取之外(3)以有尺寸之地 (4)

8、举以予人 (5)以地事秦(6)洎牧以馋诛(7)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8)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且(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2)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3)且放白鹿青崖间 (梦游天姥吟留别)(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6)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7)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知识点一般文言虚词答案因为凭借或者用连词,相当于“而”把用因为用凭借连况且,表递进关系V 副将要;将近副暂且;姑且副尚;尚且连而且;况且;并且。表示递 进关系。连即使;即或。表示假设关系、让步关系。连表并列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

9、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以(1 )因为。句意: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2)凭借或者用。句意:秦国除凭借(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还得到诸侯的割地贿赂)。(3 )连词,相当于而,才。句意: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4 )把。句意:把这些土地拿来送给别人。(5 )用。句意:用土地侍奉秦国。(6 )因为。句意: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7)甩 句意: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8 )凭借。句意:却还有可以凭借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且(1) 连况且,表递进关系。句意:况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 要消灭干净的时候。(2 ) 副将要;将近。句意:再不出去

10、,火把就要熄灭了。(3 ) 副暂且;姑且。句意:我暂且把白鹿放养在青山上。(4 ) 副尚;尚且。句意:我死尚且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5 ) 连而且;况且;并且。表示递进关系。句意:况且国君您(指秦伯) 曾经施予晋君(晋惠公)恩惠。(6 ) 连即使;即或。表示假设关系、让步关系。句意:即或平庸的人都觉 得羞耻,更何况是将军和丞相呢?(7 ) 连 表并列,并且。句意:又有(发出)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 的(声音的动物)。四、特殊句式(固定格式)1 .判断句式类型并翻译成现代汉语。(1)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译文:(2)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译文: 2 .三苏:因 的儿子 、 都以文

11、学闻名,故称他为“”,并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知识点古代文化常识答案苏洵苏轼苏辙老苏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世人称为苏东坡)、苏辙(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1039 1112)。唐 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 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 王安石、曾巩。三苏并称始见于宋王辟之濯水燕谈录。该书卷四才识条说:苏 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日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3 .战国七雄(3)为秦人积

12、威之所劫 译文:(4)赵尝五战于秦译文:(5)为国者无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译文:(6)苟以天下之大译文:佚口识点文言文翻译答案判断句。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用兵的功效。判断句。六国 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被动句。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介宾短语后置句。 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被动句。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定语后置句。如果凭借偌大国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 )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用兵的功效。(2 )判断句,皆表判断。句意: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3 )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13、,被。句意: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4 )介宾短语后置句,介宾短语于秦修饰动词战,后置了,现代汉语语序为赵尝于秦五战。句意:赵国曾经与泰国交战五次。(5 )被动句,为所表被动,被。句意: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6 )定语后置句,定语大修饰天下,后置了。句意:如果凭借偌大的国家。五、名句默写1.名句默写(1)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苏洵六国论! , ,! ”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2)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3)六国论中借古讽今的语句是“,,” O知识点名句名篇默写答案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 所劫哉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

14、不善弊在赂秦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 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词:哉弊赂。六、文章内容理解1.六国论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是怎样提出的?有什么特色?知识点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答案(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一 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2)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不仅紧扣题目,明确了论题, 而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两个 分论点实际上是从正(第一个分论点)、反(第二个分

15、论点)两个方面揭示中 心论点的,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1 )六国论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中心论点和分论点都在文章首段。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接着分点阐释为什么是弊在赂秦,就此提出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个分论点以故曰引出:不赂者以赂者丧。(2 )文章题目是“六国论,即论论六国灭亡的原因。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先破后立地提出中心论点非弊在,紧扣题目,明确了论题,凸显观点。这样便于后文展开论证为什么弊在赂秦,在结构上具有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两个分论点中第一个分论点从正面直接说赂秦力

16、亏而亡国;第二个分论点从反 面论证不赂者因赂秦失援而亡国,一正一反揭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 秦,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逻辑上更严密,增强论证的力度。2 .阅读六国论第三段,分析: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有什么作用?知识点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答案作者主要采用了分层论证的方法,针对齐、燕、赵三国不赂秦而破灭的情况进 行论证。共分两层论证:第一层论齐国,虽“未尝赂秦”,但它亲近秦国而不联合五国,所以,一旦五 国破灭,它就必然要被“无厌”的暴秦“迁灭”。第二层分别论证“燕赵之君”的“义不赂秦”。这两国都能用兵守土抗秦,保 全国家,但由于燕太子丹“以荆卿为计”,因而“始速祸焉

17、”,导致灭亡;同 样,由于赵国李牧被诛,“用武不终”,因而“邯郸为郡”,结果也是国家灭 亡。不仅如此,而且燕赵两国“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没有援 助,所以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战败而亡的。作者层层推进地从齐、燕、赵三国破灭的结果推论其破灭的原因,有力地证明 了 “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分论点,回答了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疑问,从 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避免了逻辑上的漏洞,使论证完备周密,无懈可最后从“向使三国”到“或未易量”几句,以假设的原因得出假设的结果,归 纳了第二、三段对两个分论点的论证,照应了开头。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的能力。第三段是论述不赂秦

18、的国家为什么会灭亡。第一层论齐国,齐国距离泰国最远,虽然未尝赂秦,不用向秦国奉献土地, 但是齐国仍旧不敢得罪泰国,对其他国家遭受秦国侵略,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 等五国相继败亡,它自己也成了秦国吞并的对象。第二层分别论证燕赵之君的义不赂秦。燕国、赵国能守其土,义不 赂秦,敢于同秦国武力相抗,所以像燕国那样小的国家尽管最后也失败了, 但是比韩、魏、楚等国家要破灭得稍晚一些;赵国在与秦国的五次战争当中还 取得了三次胜利,以后又不断给秦国以回击,可惜燕国太子丹派遣荆轲西刺秦 王,企图通过个人谋杀来解救危难;赵国不信任自己的部将,中了泰国的反问计,杀掉了抗泰的重要支柱李牧,于是导致加速了自己的破灭。齐国

19、不能援助其他五国,团结抗秦,燕国赵国不能坚持斗争,又处在秦国把各国革灭殆尽”的时刻,因而得到和韩国,魏国和楚国同样的结局。这段论述主要是进一步发挥第一段不赂者以赂者丧一句的意思。这一段的 末了,苏洵总结六国的破灭,从反面推进一层,指出六国避免破灭的道路。三 国各爰其地是指韩国、魏国和楚国不要拿国土去向秦国乞求一夕安寝,齐人勿附于秦”是指齐国要附随秦国而不去援助其他国家,刺客不行, 是指燕国不要对秦国采用个人谋杀手段;良将犹在,是指赵国不要相信秦 国的流言蜚语而杀掉自己的将领。这样,恐怕就会出现另一种局面,未见得秦 国必胜而六国必败。文章在这里笔锋一转,反跌得精神饱满,把六国破灭弊 在赂秦的道理

20、说得更加透彻,更加具有说服力量。3 .如果将第四段末句改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可有慎哉,并删去第 五段,文章也是完整的。请问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知识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答案不好。首先,六国灭亡的原因各不相同,而以地赂秦者不过三国,作者巧妙地 提出“不赂者以赂者丧”这论断,这样就把灭亡的原因集中到了 “赂秦”上。至于为什么要“赂秦”,作者直到最后才点明,即“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这 就是所谓的“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作者这样来论述有极强的针对 性,因为北宋正是为辽、西夏“积威之所劫”而年年纳币。如果删去第五段, 就体现不出这一点了,这是违背作者的写作意图的。其次,从布局上看,本文是

21、从论史逐步转向论策的。因此,在第三段中,作者 先肯定燕赵之君的“远略”,接着又批评了他们的错误。循此继进,作者又为 六国设想出总体的策略:第一步,不赂秦,不附于秦,不派刺客,不杀良将; 第二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 向”。这样的设想是为下文提出“不赂而胜之”的观点做铺垫的。这个总体的 策略设想也是针对北宋朝廷而说的。如果删去第五段,上面这些内容就变得无 的放矢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本题首先回答删去第五段不好,然后再分析原因。文章的第五段是作者继续发表意犹未尽的感慨,不同于第四段,第四段的感慨 针对的是历史,第五段的感慨针对的是现实。

22、整篇六国论,应该说到前一 段的就结束了。苏洵决不是为评论历史而评论历史,苏洵的文章的全部锋芒几 乎无不处处对准现实。是想以古代社会治乱、国家兴衰的历史经验教训作为处 理当前国家的重大问题的借鉴。文章只写到前一段,显然是不够的,必须有这 一段从古代历史引渡到现实政治,才见出它的主题深刻意义。这一段完全说的 是北宋王朝的对外政策:北宋王朝与六国诸侯的情况已经不一样了。六国诸侯 只是占有局部地区,力量有限,而北宋王朝则占有全国主要地区,力量远远超 过六国诸侯。六国诸侯如果敢于同秦国斗争,还可以取得胜利,那么,北宋王 朝同样敢于斗争,当然不成问题地更可以取得胜利。但是北宋王朝却以天下之大”向辽政权和西

23、夏政权屈服,一味妥协退让,不敢进行斗争,这就连六国 也不如了。不用说,它最终也必然会得到六国破灭一样的后果。这一段文章只 有六句,作者用笔相当精练,内容高度概括,而且在议论中包含着极大的感情 分量。话说得十分含蓄婉转,同时问题又揭示得十分明确尖锐。从全文的布局 来看,也收结得沉着有力。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 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 、 、 、 、 、 六个国家。知识点古代文化常识答案齐楚燕韩赵魏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战国当时的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本来很纷繁复杂,但是苏洵只就对秦国的态 度上,从六个国家当中区别出两个类型,赂秦和不赂秦;三种情

24、况: 第一种是韩国、魏国和楚国以地赂秦,第二种是齐国附随秦国,第三种是 燕国和赵国用武而不终。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 赵、魏六个国家。二、重点实词1 .通假字: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1)暴霜露(2)暴秦之欲无厌 庆口识点通假字答案“暴”通“曝” 冒着“厌”通“庵” 满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1)暴通曝,冒着。句意:冒着寒霜雨露。(2 ) 厌通置,满足。句意: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2 .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古义(语境义)o(1)其实百倍古义: (2)思厥先祖父古义:(3)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今义:实际上

25、、事实上今义:即父亲的父亲今义:之后(4)至于颠覆古义: 今义:表示对事物进行补充说明或处理(5)率赂秦耶古义:今义:率领;不慎重(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今义;表示又一次知识点古今异义答案古义:那实际上祖辈父辈这样以后到了的地步一概,全都两次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1 )其实,古义,它的实际数目。句意:它的实际数目有一百倍。(2 )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句意: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3 )然后,古义,这样以后。句意: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4 )至于,古义,到达,达到。句意:到达覆亡的地步。(5 ) 率,古义,者(句意: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泰国吗?(6 )再,古义

26、,两次。句意: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3 .词类活用:解释下列句子中的活用词。(1)盖失强援,不能独完(2)理固宜然 (3)以地事秦 知识点词类活用答案形容词作动词保全名词作状语按道理名词作动词侍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1 )完,本是形容词,此处活用为动词,保全。句意:因为他们失去了 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保全。(2 )理,本是名词“道理,处于动词前,不做主语,做状语,按道理。句意:按道理本来就应该如此。(3 ) 事,本是名词,此处带了宾语,活用为动词,侍奉。句意:用割地侍奉秦国。(四)一词多义1.一词多义。1.亡(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2)是故燕虽

27、小国而后亡。)(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4)秦无亡矢遗链之费,而天下诸侯已I2.为(1)以荆卿为计()(2)邯郸为郡 ()(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2)并力西向 ()4.犹(1)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2)良将犹在()5.始(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过秦论)())3.向(2)始速祸焉()6.终(1)终继五国迁灭 ()(2)惜其用武而不终也()7.兵(1)非兵不利()(2)斯用兵之效也()(3)而秦兵又至矣()8 .殆(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2)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3)思而不学则殆/

28、知己知彼,百战不殆()9 .负(1)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2)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廉颇蔺相如列传)()(3)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阙者(庄子逍遥游)()(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5)秦贪,负其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10 .胜(1)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3)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4)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5)刑人如恐不胜 (鸿门宴)H.使(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2)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4)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屈原列传)12 .率(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13 .易(1)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2)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廉颇蔺相如列传)(3)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谏逐客书)(4)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滕王阁序)(5)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学) 答案1 .亡(1)丧失,丢失,动词(2)灭亡,动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