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化美文南山种豆陶渊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文化美文南山种豆陶渊明.docx(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都为人生的病态的华艳所障目而不能追随他,但至唐宋,尤其是宋代,在那样一种沉静的文 化氛围中,苏东坡等人确实是从陶渊明那里得到一种眼光与视角,然后再去寻觅自然之美, 体味平淡生活的真味的。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与与田园,就是陶渊明式的。陶渊 明以他的心灵之光照亮了田园,而田园即著陶之色彩。陶渊明是对比的大师。他的田园就是对比官场的。很多人批评他美化田园,但他美化田园不 是为了反衬官场的丑污吗?而且也是他的自我安慰:在这污浊的世界上,生命简直找不到一 块洁净而宁静的安恬之处。正如他说的“劲风无荣木”一一世道的萧瑟秋风刮走了人生的绿 叶,我们的灵魂无处蔽荫。但“此荫独不衰”一一田园给了他最后的
2、安顿。于是他甚至不惜 自欺欺人一般地美化田园。他不美化田园他简直无法平静自己的内心,他美化田园就是说服 自己:人间尚有可居之处。当他后来陷入极度贫困,田园生活艰辛的一面呈现给他时,他也 不禁慨叹“生实艰难,死如之何!”这时,他就眺望着他的南山上的“旧宅” 了:家为逆旅舍,我如当去客。去去欲何之,南山有旧宅。他死后可能即葬于此“旧宅”中,那可能是他家族的墓地吧。据说现在那儿还有他的墓。 在一个专制社会里,在一个权力肆虐而秩序混乱的社会里,一个人要正派地生活确实是比较 艰难的,他真的必须有陶渊明式的坚定坚韧与对苦难的容忍。在这个意义上,追求生活的自 然适性的陶渊明,出乎意料地又成了道德的模范。实际
3、上,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退隐生活的道 德褒奖,其另一面,即隐含着对专制体制的道德贬低,这可能是文化本性对专制体制的一种 天然敌意。陶渊明无意中表现了这种敌意而体现了文化人的公意,于是大家一致推崇他为道 德英雄。其实这是很无谓的。我倒觉得,与其说陶渊明为我们树立了一个道德理想,倒不如去肯定他 为我们建立的有关幸福的信仰与观念。这种幸福,与世俗欲望的满足无关,而与心灵的境界 有关。甚至我们可以说,陶渊明把人的幸福与人的道德境界联系了起来:一种合乎道德的生 活未必是幸福的生活,而幸福的生活一定合乎道德。这种带有明显唯心色彩的幸福观后来成 为中国传统文化对幸福的基本诠释并深入人心。不过陶渊明自己可没想这么
4、多。他只是到田园中找他的归宿,找符合他本性的自然纯真的生 活。当他“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时”时,他就是一个地道的农夫,他哪里想到自己还有 那么重大的道德承担,更没想着去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他是认定他一死,就会被人忘记的一 一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一一你看他对他身后的哀荣,是多么 眼冷心冷。所以他只要好好地活在现在一一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死去何所知,称心固 为好一一田园就是他的称心的伊甸园,在这里他找到了生命的安全,良心的平静,人性的完 整。所以他为他的这种复归欣喜不已,也自豪不已,虽然一度穷困潦倒,以至于乞食于人, 但他再也没有反悔过,而是在农村一呆就是二十多年,直
5、到仙逝。物质穷乏了,精神却丰富 了。他觉得这才是人的生活工从正始到元康,精神泅没如泥牛入海,至陶渊明才又如小荷出 水,且如此清清净净,出污泥而不染。他不再追求“先踞要路津”,也失望于“建功立业”。 我们看他的诗:“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J (归园田居其二) 他真的有所谓常常存在的“恐惧”吗?他这是在自豪啊。我们比较一下以前阮藉的诗:“但 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一个是常恐桑麻遭霜;一个是但恐生命有殃,孰轻孰重,不是一 目了然了吗?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庚戌年九月于西田获早稻)这是陶渊明式的 自豪。诙谐,坦荡,机智,明了而又含蓄,得意却故出反语。这是一种轻松的心境
6、才能具有 的特征啊。我们从汉末党锢至建安至正始至元康至陶渊明,二百多年了,很久没这样轻松了! 对官场的逃避实际上就是对体制的逃避。体制是以权力来维持的,而权力天然具有反民众、 反人性的属性。中国古代的隐士现象,我们可以看成是一种个人的道德选择,但一些隐士对 体制的避之唯恐不及,实有避免体制约束的原因在。另一方面,在中国古代,个人的所谓“建 功立业”,往往是指当世事功,更多的时候更直接体现为个人在体制中的地位:官职的高低、 权力的大小等等。所以,合乎逻辑地,一个人要保有自己的个性自由,逃避体制,他就必连 带否认功名。在陶渊明的时代,要追求功名,不仅要牺牲个性,甚至要搭上性命一一淋漓的 鲜血与纷纷
7、滚落的人头一再把这个事实展示出来。回归田园的陶渊明终于摆脱了弥漫士林的 生命恐惧,他可以待在家里,静等生命大限的到来。他退出体制而“纵浪大化中”,所以能 “不忧亦不惧”。他坦然而从容的三首挽歌及一篇自祭,见出他对自己的生命是多么的有把 握,与子俨等疏对后事的从容安排,足见他心灵的平静。对于死亡,他是哀伤的,但不 再是恐惧的。他的生命,是他与自然大化之间的约定,别人不得干预了。回归田园在陶渊明看来,实际上是从官场上体制中赎回了自己,使自己重获自由。那能拥有 自己的人有福了。陶渊明就是这么一个有福的人。幸福不取决于一个人有什么,却往往取决 于一个人没有什么。如果从“有什么”的角度来看陶渊明,那陶渊
8、明所拥有的太少了:名声、 地位、财富,他都缺乏。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令后人无限羡慕的幸福的人。因为他“没 有我们一般人所不能摒弃的庸俗之心趋利之心得失之心荣辱之心 句话,那一切使我 们大不起来的“小”人之心,他都没有。我很喜欢汉语中“安心”这个词,它比“安身”更 重要。安顿好我们这颗心,对人对事安好心,对自己安平常心,做到了这些,我们也就有福 了。陶渊明实际上也就一直在与自己谈“心。又对我们交“心”的。他告诉我们“心远地 自偏”的道理,他说他“心念山泽居”,他还自得地说“虚室有余闲”,什么叫“虚室”呢? 庄子有言:“虚室生白”,意思是说,清空而无世俗欲念的心灵才能充满阳光。心灵充满阳光, 可
9、不就得大从容大安宁大幸福;可不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 味的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这样的一个幸福的人。有一点我必须提到,那就是,陶渊明与他的那个时代的冲突并不象我们文学史家们所想象所 描述的那样激烈。他断断续续的在官场上十三年,虽然他自己说“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但这极可能只是一句推脱之辞,至多表示他自身对体制的不适应。实际上,我们没有发现他 与哪一位上司特别不和,也不见他在官场上受过什么特别的打击与排挤。他一开始做官,就 做州祭酒,据逮钦立先生考论,这不算是小官,起点颇高。并且在后来,只要他愿意,他似 乎随时有官做,官场上的人对铁了心回归田园的他,也一直很眷顾,
10、给他送酒钱,送粱肉, 并虚位以待。应该说,他的人生历程,是比较平顺的,所以,他的心态,也是比较平和的。 刘克庄后村诗话云:土之生也,鲜不以荣辱得丧挠败其天真者。渊明一生惟在彭泽八十余日涉世故,余皆高枕北 窗之日。无荣恶乎辱,无得恶乎丧,此其所以为绝唱而寡和也。(转引自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二陶渊明集总论)他没有追求过荣,当然也就无所谓辱;他没有得,他也就没有失(丧),而无得失荣辱的人 生磨难,其本性的天真也就没有被挫伤。看他的诗文,确实是一派温敦气象,即便是“金刚 怒目”的作品,如咏荆轲,实际上也是内热烈而外不露声色。他的诗,除了四言就是五 言,没有杂言,没有乐府,拟古也不是真拟古,这在那个时代是
11、很特别的。四言是诗歌中最 安详静穆的形式,五言是诗歌中最从容不迫的形式,它们与陶渊明人生的从容、心态的安祥 相吻合(情感不平衡,内心心理能量大的诗人,往往喜欢用杂言,句式的长短错落一如其情 绪的高下低昂。如鲍照李白)。在诗经之后写作四言,是必须有极强的平衡能力的,或 有对平衡的强烈的追求欲望的,爱写四言的曹操、嵇康与陶渊明恰恰都是竭力追求平衡、竭 力维持自己内心平衡的人。只不过曹操与嵇康求之不得,陶渊明则是求仁得仁。曹操是“忧 思难忘”,他如何能求得平衡?嵇康是“狂顾顿缨,赴汤蹈火”,也最终失去平衡,只有陶渊 明,做到了 “纵浪大化中,不忧亦不惧。”于是,他真的平稳地站住了。在他田园生活的后
12、期,他一再陷入窘困,以至于饿得白天盼天黑,夜里盼天亮,生活变成了肠胃与时间的较量; 同时,官场那边又有人在不断的向他招手,赠以粱肉;邻居这里也有人不断地劝他“一世皆 尚同,愿君汩其泥。”家里妻子更是抱怨生活的穷困一一但他仍然坚定不移:吾驾不可回。谁能像他这样在四面楚歌中悠然见南山?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之一)我注意到了这首诗中的三个圆型意象:豆、露、月。它们代表了陶渊明生活中的三种境界: 豆代表着现实生活的圆满,露代表着道德上的纯净,而月则代表着精神世界的高超。梭罗在 他的湖滨散记中问自己:“我为什么喜欢种豆? ”然后他自答:“只有上帝知道。”假如 有人问:陶渊明为什么喜欢种豆?我会回答:我知道。只是,欲辩已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