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点移动的教学反思7篇.docx

上传人:好**** 文档编号:96776455 上传时间:2024-03-1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0.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数点移动的教学反思7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小数点移动的教学反思7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数点移动的教学反思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数点移动的教学反思7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小数点移动的教学反思7篇 教学反思的内容是依据实际的教学情况所写出来的,凭空捏造的教学反思对于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是毫无意义的,以下是我精心为您推举的小数点移动的教学反思7篇,供大家参考。 小数点移动的教学反思篇1 本节课学生学得主动,知识的获得和情感体验同步进行。有效地达到了课程的要求。 ?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这部分知识抽象,学生学习时较为吃力,往往对小数点的位置移动,特殊是位数不够时难以把握。我在课中通过“为什么不相等、移动的变化规律、移动小数点时位数不够时怎么办”三个层次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自主探究,发现规律。课中,我让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测、操作、思考、沟通等活动,通过

2、问题操作发现的过程,学生亲身经历、体验了小数点的位置移动过程,探究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找到了位数不够用0补足的解决方法,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制造性。 本节课留意知识对比,让学生感知小数点移动与小数大小变化的关系。小数点移动能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而前面学习的小数的性质则是在小数的不行末尾添“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通过对比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留意指导,帮助学生理解规律。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学生理解起来相对抽象,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中要留意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构

3、思维模型,再放手让学生探究,使学生对规律理解更深刻。 语文 数学 英语 美术 科学 体育 品德与社会 音乐 信息技术 文章 缅怀革命先烈 做感恩少年 多举措育人 创健康和谐校园 我校教研活动如火如荼 五(7)班进行“珍爱绿色 保护家园” 我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再上新台阶 让成长不烦恼 四(7)班放飞希望 播种幻想 开展消防平安知识专题培训 护航生命健 春季开学工作小记 五(6)班“我让妈妈露笑脸”活动成果展现 热门文章 20xx年秋季学期期末考试各班总分前10名 20xx年春季学期期末考试各班总分前10名 20xx年秋各班总分前10名名单 20xx年春季学期期末考试各班总分前10名 实验小学开展“

4、读书之星”评比活动 20xx年秋季学期期末考试各班总分前10名 20xx年春季学期各班前10名单 20xx年秋“读书之星”名单 我校120名同学荣获湖北省第十六届中小学 建始县实验小学20xx年庆“六。一”现场书 小数点移动的教学反思篇2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节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把握整数的有关知识,特殊是十进制计数法以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等知识之后学习的。由于小数与整数一样,都是根据十进制来计数,也就是数字所在的位置不同,表示的数值大小也不同。小数的数位是由小数点确定的,所以,小数点的移动必定引起小数每一位上的数值发生变化。 新课程强调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价值的数学,不仅亲密了数学与

5、生活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培育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课本走进生活,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因此在巩固练习这个环节的安排上,我本着主要是运用本节课所学习的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这一主线,通过算动物火车上的算式,小鬼当家,比视力,改价格标牌,帮助小猫过河,和拖一拖等游戏环节,让学生在快乐中体验成功,在快乐中收获知识,在快乐中解决问题。当然这快乐不仅仅局限于学生本身解决问题的快乐,也是我敬重每一位学生允许他们用不同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思维自由的快乐。课堂上我允许学生广开言路,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我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选择和推断,也不强迫学生去认同。我

6、善意的捕获学生的思维亮点给予乐观的评价。以海纳百川的气度,放飞孩子们的心灵。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力气,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思想教育。 小数点移动的教学反思篇3 早晨到校,翻看一本书,看到一段话:努力讨论常态下的好课,不一定要课上得多精彩,但一定要敬重学生,敬重差异,体验公平民主,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沟通,合作,探究。正合心意,记录下来。 今日我和孩子们学习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前面孩子们已经学习了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所以,今日的学习比较轻松。 从备学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对于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有了初步的猜想,他们根据自

7、己的阅历,能解释猜想的由来,但是,孩子们描述的猜想比较零碎,课堂上,需要做的是让他们通过科学的方式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最后通过提升,能用简洁的数学语言表达,并加以应用。 课堂实录不敲打了,记下课堂上一个遗憾之处:课的开头,孩子们任意聊着自己的猜想。在这里,我的目标比较浅,就是为了知道猜想,而让学生说猜想。其实,提出一个猜想虽然可贵,但是,提出猜想背后的东西更让人回味。所以,在这个环节,我是不是可以留意猜想背后的东西呢?即让学生说说,你为什么这么猜想?学生是有这个意识的,我听到大缪说:由于除法和乘法是互为逆运算的关系,所以,我的猜想是小数乘10、100、1000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那

8、么小数除以10、100、1000小数点就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浚铭是根据方向相反来猜想的,既然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那么向左移动,肯定是缩小10倍、100倍、1000倍 假如当时,我能有意识问问学生猜想的理由是什么,或许更有数学味一些。 小数点移动的教学反思篇4 本节课是四班级下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内容,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时我力求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感悟,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 成功的地方: 首先,在上课开头,我通过孙悟空金箍棒的长短变化导入,采纳分层教学,让学生观察小数点的变

9、化和金箍棒的长短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意在引导学生说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金箍棒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 然后,重点突破小数点移动的方法,让学生经历摆、移、说、归纳的过程,正在理解并把握一个小数乘10、乘10乘1000等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及方法,在充分探究的基础上,利用知识的迁移过渡到一个小数除以10时,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并让学生在摆、移的过程中自己解决“整数部分一个单位也没有,就用0来表示”的问题。学生把握一个小数除以10、除以100、除以1000等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并会边移动边说出整个过程的规律及方法。由于学生有了刚才学习的阅历,我就放手让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自己学习,通过猜一猜,一个数乘1

10、0、乘100、乘1000及除以10、除以100、除以1000的活动,巩固小数点移动的规律,让新知识得到准时反馈。不足之处及对策: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很难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探究规律、发现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教学内容安排的多,练习时间相对较少,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留意合理解决这些问题。 总之,这节课发挥了学生得主体作用,让全部学生加入到探究学生得移动规律的过程中,学生能清晰表达小数点移动的过程,把抽象知识变为详细,很好的达成了教学目标。 小数点移动的教学反思篇5 本课的内容和前面小数点向右移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的安排大致相同,学生由于有前面学习的阅历,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还是比

11、较好的。由于本课知识是学生学习小数除法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中我在口算教学上花费较大的功夫,事实上小数除法的口算一直就是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在移动小数点时遇到数位不够需要添0的情况也做了强调。我发现不少的学生对于规律记得很熟,但在详细运用上却不够娴熟,尤其是对一些变式练习,反应比较慢,出现错误比较多。 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在讲授这堂课时,我设计了“复习-探究新知-应用”三个教学环节,希望每个学生都能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发现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把握用这个数学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观察、比较、验证、概括等数学活动的阅历和方法,获得成功体

12、验。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肯定: 一、实现了复习的有效性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把握了“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口算有效激活了这一已有阅历,为新规律的发现和概括提供了参照。根据小数点向右移动后小数大小的变化推理小数点向左移动后小数的变化情况,引发了学生对新知的设想,获得了初步的感知。 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老师不仅要擅长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在学生的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把生活问题数学化,而且要擅长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实现通过知识的运用、实际问题的解决,又能反向促进学生对知识更深层理解的目的。 三、科学探究规律,满足了学生的心理

13、需要 在小学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思维以详细形象为主这一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发现规律,根据从感性熟悉到理性熟悉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时机,让学生通过实践和观察发现规律,拓展学生的思维。小数点向左移动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是本课的学习核心,在探究规律时,学生经历了在详细的数例中观察-拓展性猜测-举例验证的科学求真过程,实现了数学知识的再制造,满足了学生把自己当作“发现者与探究者”的心理需要,因此学习乐观性特殊高。 四、对数学规律的熟悉比较透彻 1、首先激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的规律,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进展概括能力。 2、抓住学生出现的问题-小数除以10、100、1000只要把这个小数的

14、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准时帮助学生区分小数点向右移动规律与向左移动规律,在辨析中深化了对两种规律的理解,进展了思维的深刻性 3、引导学生逆向思考规律,打破了思维的定势,使学生对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有了更完整的熟悉。 4、学生获得了独立发言的机会,全体学生参加了“验证”的过程,不存在提问集中的现象,基本践行了“面对全体学生”的理念。 当然,成功与失败同在,快乐与遗憾兼有。 小数点移动的教学反思篇6 “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这一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把握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和小数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习这一规律既是小数乘法算理的理论依据,又是名数改写的重要基

15、础,在教材中地位显著。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过程要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应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沟通,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沟通”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并结合概念教学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 1、灵活运用教材,加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我没有运用教材的例题,而是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声音效果展现了一棵松树从小树苗长成大松树的过程,让学生观察数据1.05、10.5、105中小数点的变化和数的大小变化,初步直观感知小数点向右移动会使小数变大,为下面的学习提供了基础。 2、扶放有度,奇妙平

16、衡老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活动的一切,要围绕学生的进展来展开。因此本课教学的全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加学习活动。验证猜想的初步方案由学生提出,名数改写练习放手学生尝试解决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而验证猜想由老师适度“导引”,填表口算环节精细处理小数点位移方法,既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又帮助学生迅速形成口算技能,体现了老师的有效引导。 3、 体现规律形成的过程性。 概念教学应遵循感知概括理解运用系统化的规律过程。教学中,老师不是简洁的奉送结论,而是在展现知识的发生、进展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感知、操作、

17、发现、分析、归纳和巩固运用。分层次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熟悉结构,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知识,学到方法,训练能力。通过计算器探究,提出假设,具有一定的事实依据,可以充分激起学生参加学习的爱好,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在讨论规律,而不是在做一些机械的运算。数学规律必须经得起反复的推敲,只适合个别现象的规律不是规律,因此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数据加以验证,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同时也有效培育了学生独立思考、敢于争辩、擅长表达的能力,体现了讲一点而学很多的策略 4、坚持面对全体,以学生进展为本。课程标准要求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进展。为此,我设计了难度不同的问题,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

18、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设计练习也留意坡度,有条理、有层次地根据“巩固变式进展”的坡度进行有效的练习,尽最大的努力体现因材施教,让学生广泛参加,促进学生个性进展。 5、留意课堂的延续性。 本节课我始终关注学生的问题提出及问题解决,培育学生具有一种数学的眼光。课始时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最后结束时,通过小数点的提问:“你们还想了解我的什么知识?”让学生产生疑问,带着问题离开课堂,不断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爱好。 不足之处: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应变能力有待提高,有时忽视学生的想法,没能准时捕获到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学在动态中延续不够,说明老师在课堂上要留意倾听和思考。 小数点移动的教学反

19、思篇7 目标预设: 1、使学生理解并把握由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能应用规律正确口算一个数乘10、100、1000的积。 2、在探究规律过程中,培育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和主动探究数学规律的爱好。 3、结合探究规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一些社会常识和自然常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教学重点: 自主探究,并归纳出小数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学难点: 应用规律正确计算一个小数乘10、100、1000,特殊是其中小数点移动时须补“0”。 课程实施: 一、情景引入 1、谈话:最近老师作了几项物品单价的调查 小黑板出示 品名一枝圆珠笔一块橡皮一辆玩具小汽车一台电风扇 单

20、价2.50元0.25元25.00元250.00元 2、你能将这些小数从小到大排列起来吗? 一学生完成后,指名回答,老师板书0.25 3、引导比较 这四个小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板书:数字相同,小数点位置不同 4、揭示课题: 小数点位置移动了,就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小数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出示例2 (1)用计算器计算,并观察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 2、汇报计算结果,并板书 5.0410=50.4 5.04100=504 5.041000=5040 问:5.04乘以10、100、1000后,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怎样? 引导

21、比较:5.0410以后小数点位 问:5.04是一个两位小数,将5.041000小数点位置向右移动三位,这里值得我们留意的问题是什么?(移动小数时数位不够用“0”补足) 3、请学生自己举例,用一个小数分别乘以10、100、1000,观察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 指名回答,老师板书 4、引导小结,并适当评价。 把一个小数乘以10、100、1000后,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小黑板出示规律 5、追问:假如把一个小数点分别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就相当于把这个小数分别乘上多少? 三、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1、教学例3 (1)出示例3,并说说你能从表格中知道些什么? (2)问:你能告知大家:每千克黄豆中蛋白

22、质含是多少克吗? 你能把0.351千克改写成克作单位的数吗? (给你们一分钟时间,一分钟后,请在小组里沟通)老师巡视 (3)组织沟通指名回答适当评价 2、完成试一试 (1)读题 (2)填空 (3)沟通 3、完成练一练 指名口答: 问:36乘10、100、1000时你是怎样想的?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长 1、完成练习十二第4、5题 指名口答,并选择其中3小题“10002.1=,0.24升=()毫升,0.65吨=()千克”请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十二第6题 (1)问:同样的物体在地球上的重量和在月球上的重量哪个轻?为什么在月球上轻很多呢? (2)引导审题,相机板书 先理解题意,再问:地球

23、上重10千克物体在月球有多重,认为什么怎样算?为什么? 板书:地球月球 1千克0.16千克 10千克?千克 100千克?千克 1000千克?千克 (3)学生独立完成后两个问题 3、完成练习十二第7题 (1)引导审题,板书引领 先理解题意,相机板书,再问:1000 平方米释放多少千克氧?汲取多少千克二氧化碳? 1平方米0.1千克0.073千克 1000平方米?千克?千克 (3)学生口算结果,并说说小数点怎样移动? 4、拓展延长 10千克甘蔗可榨糖4.2千克,照这样计算,1000千克甘蔗可以榨糖多少千克? 五、全课总结 六、作业布置 教后反思: 一、实现两个转变,促进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整节课给学

24、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实现了老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途中,执行多维互动,合作沟通,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合作沟通中得到启迪。实现了对知识的自我构建,让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培育,促进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二、多维互动,实现学生认知的自主构建。 学生深层次的认知进展,既需要独立思考,也需要合作沟通。学生之间原来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其实也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由于学生的思维彼此之间就是最低的进展区。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发现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再通过学生自己举例观察点位置的变化情况,从而引导学生比较、合作、沟通。在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时,请他们选择各自的方法把0.351千克改写成用克作单位的数。整个教学过程,老师在让独立思考的同时,通过小组合作沟通、师生沟通、全班沟通,让极大部分学生能发现“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从而实现学生认知的自主构建。 三、激励评价是推动有效学习的动力。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学生探究精神的肯定和激励,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乐观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进展。教学中老师在给学生激励评价的同时,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这种评价既是一种数学化的过程,也是推动有效学习的动力。 小数点移动的教学反思7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总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