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臁疮中医外科医案病案验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臁疮中医外科医案病案验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赚疮一概述臃疮是指发生在小腿月雕骨部位的慢性皮肤溃疡。在古代文献里还有裤口疮、裙风(证治准 绳)、烂腿(外科证治全书)等名,俗称“老烂脚”。本病多见于久立、久行者,常为筋 瘤、股肿的后期并发症。主要发于双小腿内、外侧的下1/3处,其特点是经久难以收口,或 虽经收口,每易因损伤而复发,与季节无关。相当于西医学的慢性下肢溃疡,多由下肢静脉 系统高压引起,瘀血难以回流,局部毛细血管数目、形态和通透性改变,组织间纤维蛋白沉 积和淋巴回流异常,皮肤逐渐出现营养障碍,最终导致组织坏死而形成经久不愈的溃疡。二病因病机本病多由久站或过度负重,而致小腿筋脉横解,青筋显露,瘀停脉络,久而化热,或小腿皮 肤破损染毒
2、,湿热下注而成,疮口经久不愈;或有素体中气不足,溃破反复,气血运行乏力, 瘀血稽留脉络,肌肤失养所致。三诊断要点1 .临床表现好发于小腿中下1/3内外侧的溃疡,经久不愈或愈后反复发作,多有痛痒,伴见下肢青筋暴 露,周边皮肤变黑。2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常规、血糖、分泌物细菌培养加药敏、下肢静脉彩超及造影、局部X线摄片和病理活检。 四治疗原则与调护要点1 .本病内治以健脾利湿,益气活血为治法,急性期治标重在清热利湿解毒,缓解期治本重在 益气通络活血。外治初期渗出多用利湿解毒洗剂,渗出少则用解毒消肿油膏,后期根据疮面 腐肉多少,应用生肌长肉油膏掺提脓祛腐药。2 .患足宜抬高,不宜久立久行。3,疮口
3、愈合后,宜经常用弹性护套保护之,避免损伤,预防复发。五验案赏析【验案1】严某,男,64岁。2010年8月9日初诊。主诉:左下肢静脉曲张20年,左足内踝区皮肤反复溃破3年。症状:左下肢浅表静脉迂曲扭张成团,行走后患肢易出现困沉乏力酸胀不适感,患肢有轻 度的指陷性肿胀,活动后症状加重。查体:左足靴区皮肤粗糙、增厚,瘙痒,肤色较黯,呈褐色改变等营养障碍性改变。左足 内踝上方有2cmX3cm大小的溃疡面,有黄白色液体渗出,周边发红、肿胀,压痛明显。舌 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理化检查:左下肢静脉造影提示:左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诊断:中医:月廉疮(湿热型,热重于湿)。西医:左下肢静脉性溃疡。治则:清热
4、祛湿,和营解毒。处方:(1)外洗处方:石榴皮60g,白矶60g,黄柏30g,苦参30g,地骨皮30g,地肤子 30go取10剂,水煎外洗,日1次。(2)内服处方:赤芍30g,茜草20g,泽兰20g,金银花30g,玄参20g,陈皮20g,惹瑟仁 30g,两头尖12g,大黄3g,甘草10g。取10剂,水煎服,日1剂。二诊:用药后,病人下肢肿胀明显减轻,溃疡面渗出减少,周边有新鲜肉芽组织生长。但 是患肢皮色仍较暗,有困沉不适,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外洗方中去黄柏、苦参,加用 苏木30g,红花30g以增强活血化瘀之功。内服中药中去茜草、泽兰、金银花、玄参,加用 党参20g,茯苓20g,白术15g,以
5、益气健脾通络。两方均取20剂。三诊:原溃疡创面已经愈合,无须服用药物,为巩固治疗效果,治疗原发疾病,建议病人 日常生活中可以穿医用弹力袜保护。(周涛)【验案2】患者,男,52岁。2013年3月29日初诊。主诉:左小腿皮肤溃破疼痛6年余。病史:6年前,左小腿内侧皮肤破溃、疼痛,伴大量出血,经当地医院行曲张静脉结扎术, 术后创面迁延不愈,于当地医院换药治疗。6年间左小腿内侧皮肤溃烂渐进性加重,伴剧烈 疼痛,朝轻暮重。近1周来,溃烂再次加重伴发热,体温最高39C。查体:左下肢足靴区色素沉着,皮肤变薄,汗毛脱落,皮温高于对侧,皮肤弹性差呈皮革 样改变。内踝上方10cm处皮肤溃烂,创面形状不规则,测量面
6、积约84cm 2 ,创面周围皮 肤黯红,创面边缘上皮内卷呈缸沿状,创面基底颜色紫黯,无明显肉芽组织,创面基底瘢痕 老化呈镜面状,分泌物多且稀薄浑浊、臭秽。舌淡红,少苔,脉细涩无力。辅助检查:双下肢踝肱比值:左ABI0.9,右ABI0.8。诊断:月廉疮(气虚血瘀,瘀湿互结)。治则:益气养血、化瘀利湿。处方:黄黄30g,党参20g,熟地黄15g,生白术15g,茯苓15g,当归20g,川牛膝15g, 川苗10g,赤芍15g,白芍15g,地龙10g,丹参20g,桃仁6g,红花10g,甘草6g,金银花 20g,黄柏10g,苍术15g,苦参15g。7齐IJ,每天1剂,水煎300mL分2次温服。创面处理:缠
7、缚疗法;当归20g,黄连20g,血竭20g,黄柏10g,桃仁10g,丹参10go 煎煮取液,采取热溺法,每天1次,每次30分钟;糜蛋白酶、珠母粉、生肌象皮膏外敷, 每天换药1次。二诊(2013年4月5日):查体:体温37.7C。疼痛明显减轻,以刺痛为主,左下肢肿胀 朝轻暮重。创面同前,分泌物稀薄,臭秽减轻。舌黯红有瘀斑,少苔,脉细涩无力。辨证: 气虚血瘀,瘀重于湿。治法:益气养血、化瘀利湿。处方:首诊方去当归、川牛膝,加山甲 10g,三棱10g,莪术10g,金银花20g,黄黄、党参各增加10g。7齐I。创面处理:外洗首 诊方加红花20g,余治如前。三诊(2013年4月12日):查体:体温37。
8、左下肢胀痛明显减轻,创面略痒,创面分 泌物较前明显减少,皮温略高,创面测量面积约74cm 2 ,创面周围皮肤黯红,创面边缘上 皮呈斜坡状,创面基底颜色粉红,可见明显肉芽组织,颗粒略肿大。舌红,少苔,脉细涩。 辨证:气虚血瘀,本虚为重。治法:益气养血,活血解毒。处方:二诊方基础上黄黄减半, 去地龙、桃仁、红花、三棱、莪术,加白鲜皮15g, 7齐I。创面处理:外洗方在二诊方基础 上去丹参、桃仁、红花,加白芷20g、乳香10g、没药10g煎煮取液热溺;外敷药去糜蛋白 酶。四诊(2013年4月22日):查体:体温36.5。左下肢胀痛明显减轻,创面面积约42cm 2 , 创面周围皮肤黯,创面边缘上皮呈斜
9、坡状,创面基底颜色粉红,可见新生肉芽组织,颗粒粗 大、均匀。舌红,少苔,脉细。辨证:气血两虚。治法:益气养血。处方:在三诊方的基础 上加鸡血藤20g、皂刺10g。14齐I。创面处理:当归20g,白芷20g,血竭20g,煎煮取液热 源余如三诊。2013年5月10日电话随访,创面已经完全愈合。继续予缠缚疗法。(矫浩然)【验案3)钱某,男,78岁。2010年12月9日初诊。主诉:左下肢浮肿疼痛伴溃疡2天。病史:患者双下肢淤积性皮炎病史20余年,皮肤瘙痒难忍,经多方治疗效果不明显,反复 发作。今年5月在我院行左麒关节置换术,术后遗留左嵌关节屈曲不能,行走困难。诉两天 前左下肢不慎跌倒擦伤及搔抓后出现多
10、处皮损,伴小腿浮肿,疼痛,跛行。无恶寒发热,纳 眠一般,烦热口干,尿黄,大便不畅。查体:左下肢明显浮肿,胫前、胭窝处及悬钟处溃疡,面积约2cmX3cm,尚浅,周围红 肿,痒痛相兼,时伴烧灼感,小腿外侧及后侧多处黯紫色浅静脉迂曲,怒张,肌肤甲错,足 靴区、踝关节及足背粗肿而硬。舌黯红苔黄微腻。诊断:腺疮(湿热瘀阻)。治则:左下肢刺络放血,三天1次,并嘱患者睡时抬起患肢。治疗过程:第一次治疗,有两处针孔喷射出黑色瘀血约90秒,量约30mL,其余亦流出大 量黑色黏稠瘀血,共计50mL,刺后患者顿觉轻松。12月12日复诊,见浮肿明显减轻,溃疡周围红肿消失,有愈合倾向,患者诉胀痛及瘙痒明 显减少。继续选
11、取左下肢10处瘀络点刺放血,出血约45mL,颜色仍为暗黑色,但质地较前 稀薄,次日浮肿基本消失。12月15日和18日又分别刺络放出40mL、30mL瘀血,颜色变为黯红。患者诉疼痛及瘙痒 消失,溃疡面已愈合结痂,下肢肤色变得较前明显白净。预后及随访:1月后患者复诊,溃疡痊愈,左下肢肤色变白,瘀络变细,足靴区、足踝部 肿硬也完全消失。皮肤湿疹和瘙痒也未复发。作为预防性治疗,分别在1月5日及2月23 日分别再次行刺络放血治疗,放出黯红色瘀血40mL、45mLo双足外观无差别,未发溃疡、 红肿及瘙痒。(王聪)【验案4】刘某,女,47岁。1993年9月24日就诊。主诉:左小腿溃破疼痛反复发作4年。病史:
12、4年前在山上不慎被荆棘刺破左小腿下端内侧皮肤,伤口小,流血不多,外敷民间 药物血止,而后未引起重视,伤口始终不愈。4年来,曾间断内服消炎药和外敷黄纱条治疗, 伤口逐渐扩大,周围皮肤变成黑褐色,疼痛渐增。查体:左小腿内侧皮肤溃烂,流淡血水,溃烂面约3cmX4cm,色淡白,周围皮肤呈黑褐 色,左下腿肿胀,呈针刺样疼痛,夜间加剧,行走痛甚,纳可,无午后潮热。舌质淡红,苔 薄白,脉弦细。诊断:隙疮(阳虚阴寒证)。治则:温阳补血,散寒止痛。处方:阳和汤加减:熟地黄30g,鹿角霜10g,肉桂3g,炮姜3g,白芥子10g,黄黄30g 川牛膝10g,生甘草5g。水煎服,日1齐L服6剂后,针刺样疼痛减轻,服至2
13、0余剂,针刺样疼痛消失,疡面转淡红,无渗液,服40 余剂,伤口结痂,随后脱落。随访至今未复发。(尹志江)【验案5】吕某,男,44岁。2010年1月21日初诊。主诉:双下肢溃破久治不愈30余年,近日加重。病史:30余年前发病,初期双下肢胫腺部皮肤红肿,肿势不高,间有小水疱,奇痒难忍, 搔抓破溃后有淡黄色透明液体渗出,质薄量多,淋漓不尽,疡面色红,伴有点状出血,迁延 不愈。期间曾赴南京、上海、北京及天津等地多所中西医院就诊,迭经内服外用中西药物(所 用中药多为清热燥湿或滋阴清热之类)治疗,皆无显效。现症见双下肢小腿局限性黯红,并 有弥漫丘疱疹、糜烂、流滋,为便于行动双小腿裹缚多层绵纸,有恶臭味,自
14、诉奇痒钻心、 影响睡眠;伴有咽干、口渴,饮水不解,口气臭秽,疲倦乏力;双上肢亦有少量皮疹;大便 干,34日一行,小便色深味重。舌黯、苔白腻,根厚微黄,脉左沉滑,右弦滑略细。现 服湿毒清胶囊。诊断:隙疮(脾胃不和,湿热下注)。治则:健脾和胃,清热利湿,杀虫止痒。处方:陈皮10g,清半夏10g,茯苓10g,枳壳10g,竹茹20g,莱瓶子10g,石菖蒲10g, 远志10g,郁金30g,丹参30g,三七块10g,连翘30g,茵陈20g,砂仁(后下)10g,干姜 10g,芦根10g,白茅根10g,苍术20g,佩兰20g,玄参30g,白鲜皮10g,苦参10g,海浮 石10g,鱼腥草20g,生甘草10g。每
15、日1齐IJ,水煎取药液1000mL,分3次温服。另用白鲜 皮50g、蛇床子10g,水煎外洗患处,每日1次。嘱停服湿毒清胶囊。二诊(2月4日):无新发皮疹,渗出液明显减少,患处仅夜间瘙痒,口干减轻,大便略稀, 舌黯、苔根白厚,脉滑。原方加生蔗松仁、怀牛膝各20g,黄柏10g,苍术增至30g。外洗 药继用。三诊(2月11日):右腿溃疡面渐渐收口,左腿仍有少量液体渗出,瘙痒明显减轻,舌黯、 苔腻微黄,脉滑。上方去黄柏,鱼腥草增至30g,加肉桂10g。外洗药继用。此后患者每隔10天左右复诊,均以上方为基础加减治疗。5月6日复诊时,患处腐肉已脱, 疡面全部收口,无液体渗出,亦无瘙痒,皮肤色黑,有新肌显露
16、其中,全身无其他不适症状。 疾病基本痊愈,为巩固疗效,将上方改配水丸,每服9g,每日3次。外洗药每三日1齐I。 复诊(10月14日):患者自述坚持服用水丸,8月份海暑季节复发1次,按前法洗之,溃 后用云南白药涂疡面,7天后渐愈。目前仍有多处皮肤色黑,但无其他不适,舌黯、苔薄白 脉滑。仍按前方配水丸内服,外洗药继用。(付婷婷)【按语】案1患者为中老年男性,又有静脉曲张病史,且长期从事体力劳动,致使脏腑功能减退,血 流缓慢,瘀血留滞,营血回流受阻,水液外溢,聚而为湿,湿瘀交结,久而化热,湿热下注, 热盛肉腐,而成麻疮。初次来诊表现为湿热型,热重于湿,给予赤芍甘草汤加减。茜草、泽 兰、赤芍凉血化瘀;
17、金银花、玄参清热解毒,陈皮、惹诙:仁健脾燥湿,两头尖消肿祛湿、舒 筋活络,廿草调和诸药。同时给予黄柏、苦参、石榴皮、白矶、地骨皮、地肤子等药物淘米 水煎后外洗清热燥湿止痒、活血化瘀通络。二诊时,患肢皮色较黯,仍有困重不适,水湿停 滞,脉络瘀阻,病情演化,证属脾虚血瘀型。药用四君子汤合赤芍甘草汤加减治疗。外洗药 物中去黄柏、苦参、石榴皮、地骨皮,加用苏木、红花、透骨草、艾叶等活血化瘀类药物。 三诊时患者病情稳定,建议穿医用弹力袜进一步保护。经三诊系统治疗后,溃疡愈合,下肢 酸困不适等症状得以明显好转。案2首诊时,其病程已经迁延6年有余,病久耗伤气血,患者气血不足,不足以驱邪外出, 故益气养血为根
18、本。同时患者伴有瘀湿互结,依据瘀、湿的不同程度,给予活血化瘀或利湿 解毒。故患者二诊及以后,依据辨证的不同,抓住病机的重点,给予恰当的因证施治。首诊 时,患者气血不足、瘀湿互结,故在遣方用药时以黄芭、党参为君药,以扶正益气,臣以熟 地黄、白术、当归、茯苓、川号、白芍养血活血,君臣共用,以共奏益气养血、扶正祛邪、 托毒外出之功效;佐以川可、赤芍、丹参、桃仁、红花、地龙、金银花、黄柏等清热利湿解 毒活血化瘀通络之品,以奏化瘀利湿之效,牛膝为使引药下行,诸药共用益气养血、化瘀利 湿之效。至患者二诊时,疼痛加重,以刺痛为主,患者瘀湿互结、瘀重于湿,故原方基础上 加强益气、化瘀之品,其中黄黄加倍,“气为
19、血之帅”,气虚则血行无力,故以大剂益气之品 以益气活血;同时,加用破血逐瘀之品,以疏通脉络。至患者三诊及四诊时,患者瘀湿之象 已解,以气血不足为主,抓住此阶段的主要矛盾一一虚,在遣方用药时,以益气养血为主, 同时需要佐以清热解毒之品,以免出现补益生火之象。故在本病例的诊疗过程当中,充分体 现了虚、瘀、湿的不同辨证阶段,体现出作者抓主要矛盾进行辨证施治的治疗理念。理渝骈文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张庚扬教授强调外治 法是朦疮治疗的重要手段。其外治方法的选择既要针对其主要的病理机制,更要结合患者疾 病的不同阶段而遣方用药。在本病例的治疗过程当中作者分别采取了缠缚疗法、热温疗
20、法、 生肌疗法。尤其针对患者所处的不同阶段进行辨证外治。该例患者,自首诊至末诊,均存在 气血不足之证,故张庚扬教授在外治之初,即应用珠母粉及生肌象皮膏等补益之品,其中珠 母粉中包含珍珠母、牡蛎、血竭等品,具有生肌敛口之效。生肌象皮膏法自张山雷疡科纲 要,方中包含生血余、象皮、当归、生地、龟板等滋养之品,对于日久失养、经久不愈的 虚证创面具有生肌长肉之功效。通过外用补气养血之品,与内服之益气养血之品内外呼应, 充分体现了外治之法即内治之法,更体现了张庚扬教授之辨证外治的外治思想。热温疗法,即古法之溺渍疗法一一是通过湿敷、淋洗、浸泡对患处的物理作用,以及不同药 物对患部的药效作用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
21、种方法。依据张庚扬教授藤疮病机三部曲,依据疾 病辨证的不同阶段选择相应的外用药物,在首诊时,患者为瘀湿互结之证,故选用当归、黄 连、血竭、黄柏、桃仁、丹参以共奏利湿化瘀之效;在二诊时,病机发生变化,血瘀重于湿 热,故在外治溺渍选方用药时增加活血化瘀之品如丹参、桃仁、红花,而减少利湿之品;在 三诊时,患者仍以本虚为重,但仍有毒邪留恋之象,故在养血之际,仍佐以利湿、活血之品; 至四诊之际,患者毒邪已解、气血仍虚,故在遣方用药时,以一派补益之品。此治疗过程充 分展现了张庚扬教授辨证外治之法及藤疮外治三部曲疗法的精髓。案3认为赚疮是长期静脉瘀血,郁久蕴热,热灼络脉,夹以湿邪入侵或湿邪下注,血瘀与湿 毒
22、互结浸润为患致皮损筋腐肉烂,形成溃疡。总而言之,血瘀为本,湿毒内蕴为标。因此, 活血化瘀,祛瘀清热是基本的治疗原则。此时,选取刺络放血疗法来治疗是有根据的:首先, 素问血气形志中提出:“凡治病必先去其血,另又有“苑陈则除之”“祛瘀生新”之 说。因此,就有“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的治则。滕疮因瘀血而病在血络,刺 络放血当然可起到快而有效的作用。第二,在预防疾病发生方面,素问调经论中说: “视其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提示刺络放血可避免血瘀成疾。各 种血瘀导致的肌肤甲错以及疼痛不适,都可经过刺络放血来预防因血瘀脉内、肌肤失养导致 的难治性溃疡。第三,关于刺络选穴方面针
23、灸甲乙经中亦提到:“刺络脉瘀血各随病所 而出现,故上下无常处,且大小不等,临证需仔细诊察。”所以,我们选取瘀络不一定就在 穴位上,表现在皮部的瘀络形态、位置、大小不一,只要是不正常的瘀络,均可轻刺之。从 西医学角度分析,认为本病最常见的直接病因是下肢静脉系统高压、足靴区血流迟缓后组织 营养障碍所致。西医学认为淤积性皮炎是因静脉瘀血和血液回流障碍,血液内氧含量和营养 成分减少,血管壁受损,毛细血管压力上升,其通透性增加,形成组织水肿和红细胞外渗, 局部组织氧和营养供应不足,组织发生代谢障碍。因此,减少主干静脉和皮肤毛细血管压力 降低则是治疗本病的原则。瘀络刺络放血,可明显、快速降低血管压力,达到
24、改善循环,增 加营养供应的功能。案4左小腿内侧下端皮肤溃烂,日久不愈,流淡血水,周围皮肤呈黑褐色,属于中医月廉疮。 该病临床上治愈较困难或治愈后易复发。作者认为不论内科,还是外科,都宜辨其寒、热、 虚、实。根据该疡面的阴阳辨证,临床应该辨证为阳虚阴寒证。用阳和汤去麻黄,加用黄黄 30g、川牛膝10g以温补气血,散寒通络止痛。体现了 “异病同治”的治疗方法。诸药合用, 共奏温补气血、托毒外出、敛疮生肌、祛痰化瘀之功而获愈。案5临床主要表现为双下肢小腿皮肤红肿溃烂、疡面黯红、滋水频流、奇痒难耐。脾为胃行 其津液,湿邪困脾,脾失健运,津液不能上承于口,故见咽干口渴,饮水不解;湿热蕴积于 胃,腐秽之气
25、上溢,则口气臭秽;脾主肌肉、主四肢,脾为湿困,可见疲倦乏力;湿热下注 膀胱,则小便色深味重;蕴积肠腑,大肠传导失司,故大便干;舌质黯,则湿热夹瘀可知, 苔白腻根厚微黄,是湿浊蕴热之征;脉左沉滑,右弦滑略细,亦是湿热内壅之象。根据临床表现诊断为湿热证尚属不难,观其既往所服之药亦皆清热利湿类,似对证,但收效 甚微,久治不愈,究其原因,乃未能把握病机的关键。湿热为患,或由外感,或因内生,本 例病程日久,缠绵不已,可知此湿热之邪系由内生,而非外感。秦玉龙教授认为内生湿热证 发生的关键在于脾胃不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之与胃同居中焦,是人体气 机升降的枢纽,对全身气机的调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6、。其中脾为太阴湿土,喜燥恶湿,其 气主升;胃为阳明燥土,喜润恶燥,其气主降。脾胃相和,则一升一降,相反相成,气血津 液的运行敷布正常。若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劳逸失宜等因素影响到脾胃的生理功能,导致 脾胃不和,气机升降失调,则可引起津液敷布失常,产生湿邪。而湿邪又最易困牌,牌失健 运,湿无所化,阻滞经脉,使阳气郁,蕴生内热;湿热互结,如油入面,缠绵难去。脾胃不 和,湿热内壅,亦可影响气血运行,湿热夹瘀,病邪更为胶固,症情颇匪轻渺。秦玉龙教授在治疗脾胃不和所致的湿热证时,注重健脾和胃,复其升降之常,使气血津液的 运行恢复正常,则邪无所生,疾病自愈。本案以温胆汤为基础方进行加减。温胆汤由二陈汤 加枳
27、实、竹茹组成,燥湿化痰、清胆和胃,用以治疗胆胃不和、痰热内扰之虚烦不眠等症。 孙一奎认为二陈汤中“半夏燥脾湿,陈皮利肺气,茯苓入手太阴,利水下行,甘草调和诸性, 入脾为使。三味皆燥湿刚悍之剂,使水行、气下、湿去、土燥,痰斯殄矣,脾斯健矣”(医 旨绪余卷上论痰为津液脾湿所生)。此处用之理气燥湿化痰以健脾,复以“竹茹清上焦 之热,枳实泄下焦之热”(绛雪园古方选注内科)。湿为阴邪,得阳乃化,故治湿当以温 药,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又加干 姜、甘草辛甘化阳以温脾升阳化湿;石菖蒲、远志、佩兰、砂仁芳香醒脾化湿;苍术燥湿健 脾。以上皆辛温香燥之药,用以振动脾阳,升举
28、脾气,开泄湿浊,治湿之本。热蕴中焦,耗 伤胃阴,致胃失和降,故降胃气必兼清胃热、养胃阴。“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用辛开苦降, 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 矣”(临证指南验案卷三脾胃)。清湿中郁热,秦师重用连翘、茵陈、鱼腥草质轻气淡 味薄之品,导湿热之邪从小水而去,且清热而不伤脾阳,利湿而不伐胃阴;濡养胃阴用玄参、 芦根清热生津,既可防燥药伤阴,又不致太过滋腻。复加莱瓶子、郁金、丹参、三七斡旋气 血,治湿中之瘀,亦是治疗此证不可或缺之品。本例用药从健脾和胃、清热化湿着眼,治病之本;同时针对朦疮配伍白鲜皮、苦参、蛇床子、 海浮石清热燥湿、杀虫止痒
29、,治病之标。特别选用白鲜皮、蛇床子两味药,水煎外洗,以“补 内治之不及”(理渝骈文略言),治此腺疮久者,最是捷验。吴师机谓“良工亦不废外治” (理渝骈文略言),即此之意也。待腐肉已脱,新肌显露,“乃除旧布新,气血贯注之故” “是为佳象” “但必以轻微淡远,隐隐流布,方是渐入佳境”(疡科纲要论痒),故改汤 剂为丸剂,以缓图之。秦师认为治此顽疾,不可但求速效,必以治本为第一要义无急效, 无近期,纾徐从容,不劳而病自愈”(病疡机要沈启原序),方是治疗的最高境界。秦师辨治本例臊疮,从脾胃不和、湿热下注着眼,治以健脾和胃、清热化湿,方用温胆汤加 减,并结合外治法,效果显著。此案虽为外证,秦玉龙教授辨治却
30、从整体出发,注重从内论 治,一洗外科通用套方之陋。理法精密,契合病机,处方熨帖,用药精妙,颇得治病正轨, 所以效如椁鼓,遂使顽疾迎刃而解。本案之辨治思路对于其他外证的诊治,亦可资借鉴。六参考文献1,周涛.全国名老中医崔公让治疗朦疮经验.中医学报,2012, 27 (1): 38-39.2.矫浩然,李云平,张光磊.张庚扬教授治疗臊疮经验,环球中医药,2013, 6 (9): 677-679.3,王聪,任盈喇络放血为主治疗腺疮6例临床分析,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论 文汇编:253-255.4 .尹志江,阳和汤治愈朦疮1例,江西中医药,1995, 6 (增刊):22.5 .付婷婷,秦玉龙.秦玉龙辨治久治不愈赚疮验案1则.上海中医药杂志,2011, 45 (12):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