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炎症性疾病外科诊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乳腺炎症性疾病外科诊疗.docx(2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乳腺炎症性疾病外科诊疗乳腺炎症性疾病可是一种局部病变,也可是全身疾病的 一种局部表现,常见的急性炎症较易诊断,某些少见炎症与 炎性乳腺癌表现相似,表现为一种无痛的硬性肿块,有时容 易造成误诊。目前乳腺炎症性疾病尚无规范的分类,为便于 鉴别和治疗,通常分为哺乳期乳腺炎、非哺乳期乳腺炎、医 疗相关性乳腺炎症、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乳腺炎症,特异性乳 腺炎症和其他乳腺炎症。(一)哺乳期乳腺炎1 .流行病学哺乳期乳腺炎是由细菌感染所致的急性乳房炎症,常在 短期内形成脓肿,多由金葡球菌或链球菌从乳头破口或软裂 处侵入,也可直接侵入引起感染。多见于产后26周及6 个月后的婴儿萌牙期,尤其是初产妇更为多见,故又称
2、产褥 期乳腺炎。75%产后开始哺乳,大约50%及25%哺乳时间达6 个月和12个月,哺乳时间达6个月的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生 概率为15%20%,其中53%发生在产后4周。国内报告发现 初产妇的乳腺炎发生概率高于经产妇(98. 8%vsl.2%),哺乳 期1个月内多见(32%), 2. 9%15%哺乳期乳腺炎患者进展 为乳腺脓肿。乳腺炎可能与乳头损伤、乳汁淤积、患者身体 虚弱等有关。提供了条件,厌氧细菌或需氧细菌侵袭造成继发细菌感染形 成乳晕下脓肿,并向下一级导管扩散至末梢导管,可发展为 慢性易复发的痿管或窦道;后期病变导管壁增厚,纤维化透 明变性,导管周围出现脂肪坏死及大量浆细胞浸润,故也称 浆
3、细胞性乳腺炎;也可有泡沫状组织细胞、多核巨细胞和上 皮细胞浸润形成肉芽肿;最后炎症可导致管壁纤维化,纤维 组织收缩,引起乳头内陷。(3)临床症状:PDM白发病到就诊时间3天至24年, 中位数4个月,73%在一年内就诊。PDM的首发症状为乳房肿 块/脓肿(67%82%),乳头溢液(33%57%),乳腺疼痛(13%), 乳腺痿或窦道(8%9%);乳腺肿块伴乳痛24%45%,伴乳 头溢液15%21%,伴乳头内陷6%25%,伴急性炎症4%。乳房肿块病变多位于乳晕2cm环以内,常合并乳头内陷。 在某些病例中乳头溢液常为首发早期症状,且为唯一体征, 乳头溢液为淡黄色浆液性和乳汁样,血性者较少。后期可出 现
4、肿块软化而成脓肿,可为“冷脓肿“,久治不愈或反复发 作形成通向乳管开口的痿管,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窦 道。按临床过程PDM分为以下3期:急性期.约2周,类 似急性乳腺炎的表现,但般无畏寒发热及血象的升高,一 般抗生素治疗有效。亚急性期,约3周,主要表现为局部 肿块或硬结,红肿消退,一般抗生素治疗无效。慢性期, 肿块缩小,但仍持续存在,与皮肤粘连,呈橘皮样改变,或 形成痿管、窦道,经久不愈.可出现乳头回缩、内陷,一般 抗生素治疗无效。为便于分类治疗,可将PDM分为四型:隐匿型:约9. 4%, 以乳头溢液、乳房胀痛或轻微触痛为主要表现;肿块型: 约74. 0%,此型最常见,肿块多位于乳晕;脓肿
5、型:约8. 3%, 慢性病变基础上继发急性感染形成脓肿;疹管或窦道型: 约6.3%,脓肿自行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痿管或窦道.经久 不愈。(4)辅助检查1)血常规:多数白细胞计数正常,伴急性炎症时白细 胞计数可升高。2)超声检查:PDM的超声像图易与乳腺癌混淆。超声像 图根据临床病理不同而表现得错综复杂,但仍与病理发展有 密切关系。根据病变发展程度,PCM超声图像分为四型: 低回声实质型:肿块表现为低回声,内部回声不均匀,边缘 多毛糙不规则,可呈树枝状、哑铃状、梭形等,无明显包膜, 但与周围正常腺体组织之间有一定的分界,彩色多普勒血流 (CDFI)于包块内检出血流信号;单纯导管扩张型:局部 腺体
6、层结构略显紊乱,但无明显团块回声,导管不同程度扩 张,管腔内呈极低回声至无回声,CDFI病灶内及周边无明显 血流信号改变;囊实混合型:肿块以低回声为主,可于实 质性包块内或其旁出现液性小暗区,并可伴有强回声斑点, 肿块后方可部分增强,部分衰减,CDFI于实质部分内检出血 流信号;囊性型: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大小不一的液性暗区, 类似于蜂窝状,无规则聚集,后方回声增强,肿块无明显境 界。3)乳腺 X 线检查(mammography, MG) :PDM 的 MG 表现 不尽一致,直接征象包括:乳晕后区腺体密度不均匀增高, 边界不清,其中夹杂有条状或蜂窝状、囊状透亮影,此征象 具有特异性;中央区腺体密度
7、不均匀增高其中夹杂有条索 状致密影,病变边界模糊;假毛刺状肿块,病变均为乳晕 后区。间接征象包括:乳晕周围皮肤增厚,乳头回缩内陷, 相应部位血管增粗,同侧腋下淋巴结增大,伴小圆形中空钙 化。以上伴随X线征象,可交替或同时出现。4)乳管镜检查:主要用于伴有乳头溢液的PDM患者, 排除导管内乳头状瘤和导管原位癌。PDM的镜下表现为导管 呈炎症改变伴絮状物或纤维架桥网状结构。详见乳管镜检查 章节。5)细菌学培养:对溢液或脓液可进行细菌学培养。应 提取两份细菌学化验标本,一份是厌氧培养,而另一份是需 氧培养;一般培养结果常出现无细菌生长情况,但急性炎症 期可培养出金葡菌、链球菌和厌氧菌等。6)细针抽吸
8、细胞学检查:涂片中见到成熟的浆细胞增 多,占各类细胞的50%以上,其次可见到淋巴细胞、中性粒 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目前尚无一种辅助检查有确诊价值,但有排除诊断的价 值,最后确诊仍需病理检查确诊。(5)诊断与鉴别诊断:PDM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无特 异性,故极易误诊误治,术前误诊率可高达89%,术前误诊 为乳腺癌者为16%33%,术前诊断的准确性(包括PDM、浆 细胞性乳腺炎和非哺乳期乳腺炎诊断名称)仅为33%。所以, PDM常需与肉芽肿性乳腺炎、乳腺癌、导管内乳头状瘤和乳 腺结核等疾病鉴别,属一种排除性诊断。所幸的是,由于对 本病的认识逐渐提高,其临床诊断率也不断提高。PDM的临床特点:多发
9、于3446岁非哺乳期妇女,部 分伴乳头内陷;最多以乳晕下肿块/脓肿为首诊表现,急 性期肿块较大,亚急性期及慢性期持续缩小形成硬结,为本 病的特点;乳头溢液可为首发早期症状,或唯一体征; 乳腺肿块可与皮肤粘连,但不与胸壁固定,可伴乳头回缩和 局部皮肤橘皮样改变;PDM后期肿块软化形成脓肿,破溃 或引流后排出脓液,常伴有奶酪样物排出,久治不愈或反复 发作可形成通向乳头导管的痿管或皮肤形成窦道;同侧腋 淋巴结可肿大,在早期可出现,其特点是质地较软,压痛明 显,随病程进展可渐消退。病理学检查是PDM诊断的金标准, PDM的早期病理表现为导管有不同程度的扩张,管腔内有大 量含脂质的分泌物聚集,并有淋巴细
10、胞浸润,脓肿时大量淋 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后期病变可见导管壁增厚、纤维 化,导管周围出现小灶性脂肪坏死,周围可见大量组织细胞、 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尤以浆细胞显著(见图3-22)o若 泡沫状组织细胞、多核巨细胞和上皮细胞浸润可形成非干酪 样坏死性肉芽肿(结核样肉芽肿),需与乳腺结核和肉芽肿 性乳腺炎鉴别。诊断流程:乳腺肿块、脓肿、窦道,先行超 声检查和(或)MG,选择血常规检查、细菌培养、风湿因子 检查等,确诊行手术活检(空芯针穿刺活检、窦道钳取活检 和手术切除活检等)。PDM的鉴别诊断:肉芽肿性乳腺炎:GM的临床表现与 PDM相似,需组织活检鉴别。乳腺癌:PDM以肿块为表现 时需与乳腺
11、癌鉴别,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均无特异性,需组 织活检鉴别。PDM呈非脓肿性炎症改变时与炎性乳腺表现相 似,需组织活检鉴别。导管内乳头状瘤:以黄色浆液性或 浆液血性溢液为主要表现,乳管镜检查可见导管内隆起性病 变。乳腺结核:临床表现与PDM相似,但部分患者伴有潮 热、盗汗、颤红、消瘦等全身表现,主要靠组织活检鉴别, 病灶中见典型结核结节、干酪样坏死,结节不以小叶为中心。 其他少见疾病如肉芽肿性血管脂膜炎、乳腺脂肪坏死、结 节病、Avenger肉芽肿和巨细胞动脉炎等,均需组织活检鉴 别。(6)治疗:根据PDM的临床分期和类型不同,各阶段 的治疗方法亦不同。PDM的治疗通常按分型进行处理,以外 科手术
12、治疗为主,是本病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窦道型和脓肿 型反复发作时治疗困难。1)隐匿型:乳头溢液表现者首选FDS检查,排除其他 病变后进行乳管冲洗治疗,经冲洗后非乳管内肿瘤引起的溢 液73. 7%停止,多数情况下不用特别治疗。2)肿块型: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5. 5%8. 2%的患 者常因误诊为乳腺癌而行乳腺癌根治性手术或全乳切除术, 或FNA查到癌细胞而行乳腺癌根治术。所以,本病一定要在 术前有病理诊断情况下或术中冰冷切片检查监测下行手术 治疗,以避免不必要的扩大手术。手术方法有:乳管切除 术:主要适用于乳晕下肿块及伴乳头溢液者,采用乳晕旁切 口切除大导管及周围病变组织,有乳头溢液者需经溢液乳管
13、 开口注入亚甲蓝以引导手术切除范围,还常要切除乳头内乳 管以免复发。乳腺区段切除术:主要适用于周围型肿块, 自乳头根部开始行大导管和病变区段切除。3)脓肿型:急性炎症常有细菌感染,特别是厌氧菌感 染,应用抗生素和其他抗炎治疗,甲硝嗖类抗厌氧菌药物的 效果较好。急性期(脓肿)采用穿刺抽脓,不宜切开引流, 并用广谱抗生素+甲硝嗖12周。有条件时可在脓肿基底行 空芯穿刺活检确诊是PDM还是GM,并作细菌培养。炎症消退 后有基础病变者需行手术治疗,否则容易复发。脓肿破溃或 切开引流后可导致痿管或窦道形成。4)痿管或窦道型:乳腺瘗管或窦道形成者,常用痿管 切除术。经久不愈的慢性痿管或窦道,瘢痕组织多、影
14、响愈 合者,行痿管及周围瘢痕组织彻底切除,一期缝合。多个严 重乳腺痿或窦道,并与乳房皮肤严重粘连,形成较大肿块者, 可作单纯乳房切除,但要慎重选择。PDM的治疗最近有重要进展,陆续有学者从PDM的脓肿 和窦道中培养出非结核分枝杆菌(NTM),如海分枝杆菌,偶 然分枝杆菌,脓肿分枝杆菌等,揭示反复脓肿、窦道形成或 切口长期不愈的PDM患者存在NTM感染可能。中华医学会关 于NTM感染临床诊断指南中,肺外软组织感染窦道形成或切 口长期不愈者,可临床诊断NTM感染,确诊NTM需行分枝杆 菌培养,基于这类病变有NTM感染可能,一般细菌培养阴性, 对有病理检查确诊的PDM脓肿型和窦道型患者,采用抗分枝
15、杆菌药物如利福平(0.45/物、异烟肿(0. 3/d)和乙胺丁醇 (0. 75/d)或此嗪酰胺(0. 75/d)三联药物治疗912个月 常有显著效果,无基础病变者通常无需手术,而广泛病变者 可避免全乳切除。2 .肉芽肿性乳腺炎GM是一种少见的、局限于乳腺小叶的良性肉芽肿性病变, 又称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哺乳后瘤样肉芽肿性乳腺炎、 乳腺瘤样肉芽肿等。1972年由Kessler首先报道,国内1986 年首先由马国华报道。本病虽属于良性疾病,但是由于缺乏 对本病统一的认识,且该病与乳腺癌、PDM及乳腺结核等较 难鉴别,容易误诊误治,给预后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大部分学者认为GM是一种独立性疾病,但有
16、时与PDM 存在重叠,鉴别点大致包括:GM多位于乳腺外周区域,病变 持续或复发,小叶旁炎症。临床上两者很多方面都是相同, 病理上两者均可有结核样肉芽肿形成,但GM炎症的位置主 要在小叶旁而不是导管周围。也有学者认为肉芽肿性乳腺炎 是一种多样性疾病。(1)流行病学特点:本病好发于已婚、哺乳妇女,发 病年龄在1752岁,而以3040岁为多见,于回乳后短时 期内发病,部分患者有外伤、感染或应用避孕药物史。(2)病因及发病机制: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病因学至今 尚不明确,一些报道显示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包括局部自 身免疫反应,乳汁超敏反应,以及口服避孕药等。1)自身免疫反应:依据组织学变化类似于肉芽肿性甲
17、状腺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提出此病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 病。肉芽肿性乳腺炎可分为IgG4相关性和非IgG4相关性肉 芽肿型小叶炎。免疫组织化学血清IgG4有助于IgG4相关性 肉芽肿性小叶炎的诊断以及有助于避免过度治疗:比如过度 切除。2)棒状杆菌感染:临床病理回顾性研究发现肉芽肿性 乳腺炎与棒状杆菌感染相关联。有学者曾在肉芽肿性乳腺炎 的患者的乳腺肿块中分离出棒状杆菌。3)炎性反应:局部感染、创伤以及各种理化刺激破坏 导管及腺腔上皮,腺腔的分泌物、乳汁及角化上皮外溢于小 叶间质,引起炎症反应,诱发肉芽肿形成。本病PAS染色显 示腺泡及导管内可见阳性的均质状物质,推测这些物质可能 引起局部炎症反
18、应,导致肉芽肿的形成。4)避孕药诱发:目前对于避孕药是否能引起本病尚存 争议。有学者认为药物导致乳腺组织分泌旺盛,分泌物分解 产生的化学物质进入周围间质,引起慢性肉芽肿反应。但发 现仅有少数病例有口服避孕药史,且口服者并非完全引起乳 腺肉芽肿反应,因此推测口服避孕药不是本病的主要致病因 素。(3)临床表现:病变常位于单侧,以乳腺外周部位特 别是外上象限为多,肿块位于乳腺实质内,无痛或轻微痛, 表面皮肤不红或微红,肿块质硬,边界不清,可与皮肤或周 围组织粘连,伴同侧腋淋巴结肿大,但很少有恶寒、发热等 全身症状;病程短,常见短期内增大迅速,治疗不当常反复 发作,脓肿或窦道形成是常见并发症。手术或微
19、创活检后均 可能形成窦道,随着治疗的深入窦道可闭合,但停药后可能 复发。(4)辅助检查1)超声检查:GM超声像特点为低回声肿块,内部回声不均匀,边缘不清,包膜不完整,后方回声衰减,血流丰富。 因其临床表现酷似乳腺癌,极易造成误诊,有学者报道误诊 为癌性肿块,甚至有时误行乳腺癌根治术。GM的声像图表现 可分为3种类型,其中主要是实块型,其次为混合型及管状 型,这些特征的出现应引起超声医师的高度重视,考虑本病 的可能。实块型的声像图最为常见,且极易误诊为乳腺癌; 混合型较易误诊为乳腺炎,声像图可类似乳腺脓肿,但乳腺 脓肿有较厚的壁,囊内可有沉积物回声,而GM无此图像; 管状型的声像图需注意与PDM
20、的隐匿型相鉴别,超声像可表 现为单个条索状暗区或多个条索状暗区无规则相连或聚集, 后方回声一般无增强。2)乳腺X线检查:GM影像可为片状或结节状,不规则 影,部分呈椭圆形。病灶表现为等密度或稍高于腺体密度, 边缘多数不清,可有长毛刺或索条状影。有时与炎性乳腺癌 的表现十分相似,鉴别困难。3)磁共振检查(MRI):在区别乳腺炎症性疾病与乳腺 恶性疾病中,MRI成像时间信号强度弧线测量可以提供超声 像和乳腺X线影像不能提供的发现,然而,组织活检仍然是 唯一确切的诊断方法,当前MRI还不能确定炎性乳腺癌和乳 腺炎。动态增强在拟诊乳腺炎的病例随访方面有一定价值,2.病因(1)致病菌:GoodmanMA
21、等人报道哺乳期乳腺炎的致病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仅有50%对青霉素敏感,而 耐青霉素类金黄色葡萄球菌与乳腺脓肿有关。致病菌侵入主 要有以下两种途径:1)通过乳头破损或鞭裂处侵入。婴儿吮吸乳头可能会 导致乳头的皱裂、糜烂或细小溃疡,致病菌可经此侵入乳腺 实质,形成感染病灶。2)通过乳腺导管开口,上行到该导管附属的乳腺小叶 区段,感染早期可能局限在该乳腺小叶区段,随着疾病进展 扩散到邻近的乳腺小叶区段。(2)乳汁淤积:乳头的内陷、皱裂,导管的先天性不 通畅,产妇授乳经验不足等,使乳汁未能充分排空。乳汁是 细菌理想的培养基,乳汁淤积为细菌的繁殖创造条件;哺乳 期乳房实质较疏松,乳汁淤积致使管腔
22、扩张,管内压力过大, 细菌容易扩散至乳腺实质内形成乳腺炎。(3)患者机体免疫力下降:产后机体免疫力下降为感 染创造了条件,免疫力良好者,病变可以停留在轻度炎症或 蜂窝织炎期,可以自行吸收;免疫力差者,易致感染扩散, 形成脓肿,甚至脓毒血症。3 .临床表现大部分患者有乳头损伤,皱裂或积乳等病史。早期表现 如果活检过后诊断仍不明确,MRI仍有助于显示抗生素治疗 效果以及共存或混杂的炎性乳腺癌。4)细胞学及病理学检查:细胞学的特点是在大量炎症 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白细胞等背景的基础 上,见多量类上皮细胞,类上皮样细胞核卵圆形或肾形,中 等量胞浆,散在或聚集成肉芽肿和郎罕型或异物型多核巨
23、细 胞(见图3-25),而无坏死,浆细胞少见。但细胞学检查对 本病诊断争论较大,多数学者对此持谨慎态度。病理学检查 可见切面弥漫分布粟粒至黄豆大小的暗红色结节,部分结节 中心可见小囊腔。镜下可见病变以乳腺小叶为中心,呈多灶 性分布,小叶的末梢导管或腺泡大部分消失,并常见嗜中性 粒细胞灶,即微脓肿。偶见小灶性坏死,但无干酪样坏死。 抗酸染色不见结核杆菌,无明显的泡沫细胞、浆细胞及扩张 的导管。(5)诊断与鉴别诊断:病理学检查是GM诊断的金标准, GM病变以乳腺小叶为中心的肉芽肿性炎症;多核巨细胞、朗 格汉斯巨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浸润,形成结核样肉芽肿性 结节,但未见于酪样坏死,被认为是自身免疫反
24、应性疾病。 后期部分病灶由于细胞免疫反应形成肉芽肿,然后肉芽肿结 节中央出现坏死和脓肿形成。本病误诊率高,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酷似乳腺癌,且 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是一种排除性诊断疾病,主要与PDM、乳腺癌、结节病和乳腺结核等疾病鉴别。1)乳腺癌:肿块大多质地坚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 可与皮肤及周围组织粘连固定,皮肤呈现“酒窝征”或“橘 皮样“改变。多伴有腋窝淋巴结肿大,甚至融合固定。晚期 癌性溃疡呈菜花样或边缘高起基底凹陷;细胞学检查常可发 现癌细胞;组织病理学检查可明确诊断。2 ) PDM:常见于有生育哺乳史的中年妇女,可有乳头发 育不良、哺乳不畅或中断史。PDM常常以乳头溢液为初期表 现
25、,也有患者以肿块为始发症状。肿块常位于乳晕下,其长 轴多与乳腺导管走行一致。多数肿块病史较长,变化缓慢, 可持续静止在肿块期数月或数年,亦有突然增大或缩小者, 但绝少有消失者。大部分患者局部会出现皮肤潮红,肿块软 化、疼痛或隐痛,但化脓期无明显跳痛,破溃后脓液中常夹 有粉刺样物,并形成通向输乳孔的痿管,创口久不收敛或反 复溃破,同侧腋下淋巴结可有肿大。确诊需组织活检,但应 注意PDM也可有肉芽肿改变,并非有肉芽肿改变就是GM。3)结节病(sarcoidosis):结节病可发生在乳腺,与 GM临床表现相似,但结节病是一种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的肉芽 肿性疾病,除侵犯乳腺外,常侵犯肺、双侧肺门淋巴结,临
26、 床上90%以上有肺的改变,其次是皮肤和眼的病变,浅表淋 巴结、肝、脾、肾、骨髓(骨、关节)、神经系统、心脏等 几乎全身每个器官均可受累。病理上见界限清楚的上皮样细 胞结节且血管壁内有淋巴细胞浸润,无干酪样坏死,不见嗜 中性白细胞浸润。本病为一种自限性疾病,大多预后良好, 有自然缓解的趋势。4)乳腺结核:是乳腺的一种慢性特异性感染,占乳房 疾病的1%2%,好发于青年哺乳期后的妇女,以2040岁 多见。乳腺结核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前者可由乳腺局部创 口感染或乳头感染经乳腺导管扩散至乳腺小叶引起;后者是 身体其他部位的结核病灶通过血行播散或邻近组织直接延 至乳腺所致,原发灶多为肺或肠系膜淋巴结结核
27、,经血行播 散至乳腺,并潜伏存在,在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发病。需组织 活检确诊,可见典型结核结节及干酪样坏死,周围未见扩张 的导管,且病变结节不以乳腺小叶为中心。5)其他疾病:乳腺放线菌病:通常表现为矮管形成 的复发性肿块,有时也可表现酷似炎性乳腺癌的乳房团块。 标本的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以做出诊断,在检查中可以看到特 征性的硫磺颗粒菌落,持久的青霉素抗感染治疗是首选的治 疗方法。肉芽肿性血管脂膜炎:此病为淋巴细胞性血管炎 和非坏死性肉芽肿,主要累及乳腺皮下组织,但不影响小叶 或导管。脂肪坏死性肉芽肿:老年妇女多见,病变不以小 叶为中心,脂肪坏死周围有泡沫样组织细胞浸润。感染性肉芽肿:感染灶中可找到病
28、原菌,而肉芽肿性 小叶性乳腺炎无病原菌。狼疮性乳腺炎:一种罕见的系统 性红斑狼疮并发症,以皮下脂肪炎症为特征,可表现为单个 或多个皮下或深部乳腺肿块,临床表现似恶性。尽管狼疮性 乳腺炎临床上很罕见,但组织学表现很显著。常见的中位年 龄为40岁,年龄范围1870岁。狼疮性乳腺炎的典型组织 学表现包括浆细胞浸润的淋巴细胞性小叶脂膜炎和玻璃样 脂肪坏死;淋巴细胞浸润可以是结节状、弥散性、小管周围 型或和小叶周围型,生发中心易于确认;淋巴细胞性脉管炎 常见,免疫组化显示T、B淋巴细胞混合存在,主要是CD3+, CD4+,混合CD20阳性B淋巴细胞和多克隆浆细胞。(6)治疗:GM经病理检查确诊,细菌培养
29、阴性,结核 菌素试验阴性,可试用皮质类固醇治疗,可使肿块缩小,促 进伤口愈合,缩短治疗过程,缩小手术范围。常用泼尼松或 甲基泼尼松龙六周疗法:泼尼松60mg/d两周,以后每周减 lOmg/d至停药;或甲基泼尼松龙20mg/d两周,以后每周减 4mg/d至停药;若显效慢可延长用药时间。约38%患者可能 复发,长期随访是必要的,手术切除病灶也是必要的,可减 少复发。若形成脓肿或窦道,应先使用抗生素治疗,但不一 定有效;有报道使用甲氨蝶吟治疗也可获得较好疗效。部分 病例具有自限性,不主张全乳切除。3 .医疗相关性乳腺炎症非炎症性病变的乳腺手术通常是一类切口,但在整形外 科手术中取得的乳腺组织标本进行
30、严格的细菌培养,发现有 53%的标本培养出表皮葡萄球菌及其他微生物,且不随活检 距体表的深度而变化,常见的需氧菌还有:溶血性链球菌, 乳杆菌属和肠球菌,培养出的厌氧菌有:座疮丙酸杆菌,消 化链球菌属,及梭状芽泡杆菌。这些活检组织中培养出的微 生物与术后感染相关,这可以解释一些少见术后感染的原因, 但不能解释常见的原因。乳腺术后感染并不少见,但感染起 源和临床特征各有不同。(1)乳房肿物切除术后和放疗后脓肿:乳房肿物切除 术后和放疗后脓肿是常见的治疗并发症。脓肿发生在治疗后 18个月,中位发病时间为5个月。脓肿的发生与预防性应 用抗生素、辅助放疗和外科医生无关,但与活检腔大、活检 前感染、皮肤坏
31、死和反复抽吸血清肿相关多数可培养出金黄 色葡萄球菌。术后脓肿见于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肿块切除 术,也见于未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者。所有脓肿均行脓肿引 流和抗生素治疗,但美容效果受到影响。(2)假体周围乳腺感染:假体周围感染是假体植入手 术的并发症,发生率约1%,皮下植入物的感染率高于胸肌后 植入物。最常见的致病微生物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还有铜绿 假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和分枝杆菌;分枝杆菌特别与假体 有关,但需特殊培养才能鉴定。乳腺假体周围感染临床表现 较典型,主要表现为乳房压痛、水肿和疼痛。CT检查和MRI 可发现感染的假体。假体周围感染在一期重建中同时与其他乳腺手术操作 时较常见,需要特别注意无
32、菌技术。一旦发生感染,通常要 取出假体,在感染控制数月以后可再重新植入假体,但不能 保证不会再感染,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时。部分外科 医生推荐保留假体,行脓肿引流和抗生素保守治疗,但只适 用于少数特殊情况,而且效果并不佳。(3)遗留异物相关性感染:许多不同种类的外科遗留 物是导致迟发脓肿的原因,乳腺手术的遗留物包括引流管片、 充填物等,可待3540年后出现脓肿,有时表现似乳腺癌 硬块(4)新生儿乳腺炎:新生儿乳腺炎并不常见,多数女 孩患病,出生后1228天发病,平均13天;约一半表现为 脓肿,85%是由金葡菌引起,50%可单用抗生素治愈,脓肿穿 刺抽脓或切开引流均有效,很少有复发。切口应避
33、开乳头下 方的乳芽,并避免切除组织,否则会造成继发性乳房缺失。4 .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乳腺炎症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乳腺炎症主要见于HIV感染者和服用 免疫抑制剂患者,在非洲马拉维有27%HIV阳性妇女在哺乳 期间至少一侧乳房患亚临床乳腺炎,其中30%患者会发生金 葡菌感染。结核杆菌也是HIV感染者患乳腺脓肿的常见致病 菌,表现为普通感染性脓肿,甚至成为HIV感染的首发症状。 服用免疫抑制剂药物的患者与上述患者发病机制相似,诺卡 菌感染在免疫功能不全的患者中并不少见,所以在乳房脓肿 中发现诺卡菌生长也并不奇怪。治疗方面,对乳腺脓肿患者, 应给予合理抗生素和脓肿引流治疗。5 .特异性乳腺炎症(1)乳腺结
34、核:乳腺结核在临床上特别少见,临床表 现复杂多样且缺乏特异性,各种检测方法也各有局限,极易 造成误诊、误治,在国内其误诊率可达57%80%。1)流行病学特点:乳腺结核主要发生于结核病仍然流 行的非发达国家,如非洲国家和印度地区,我国边远及贫困 地区也见不少病例报道。在世界范围内,乳腺结核患病率约 占乳腺外科疾病的0. 1%3%,西方发达国家0.1%,而在非 洲等结核病流行区,乳腺结核占所有乳腺疾病的4%6%。由 于该病多为继发性,故患者多有结核接触史或感染史。女性 为主要患病群体,男性患者也有少量报道。乳腺结核多发生 于2040岁的经产、多产及哺乳期女性,主要是由于其乳 腺导管处于扩张状态,易
35、被外界结核杆菌感染。2)病因和发病机制:乳腺结核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 起的慢性特异性感染性疾病。根据发病原因可分为原发性与 继发性两种,乳腺结核多继发于肺结核、肠结核等部位的结 核病灶,故若在其他部位发现结核感染,则认为乳腺结核为 继发性病变,感染途径包括直接扩散、血行播散和淋巴途径 传播(顺行或逆行),主要经淋巴途径传播;原发性乳腺结 核相对更为少见,多是由于结核杆菌通过乳腺皮肤破溃处或 乳腺导管开口处入侵形成,目前多认为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关。3)临床表现:乳腺结核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在疾病 发展不同阶段也各有差异。患者多有乳房疼痛肿胀,局灶化 脓感染和窦道;有结核病史者会出现体重下降、长期低
36、热、 盗汗等表现,体检发现乳头凹陷、乳房局部化脓灶、乳腺可 触及多发小结节、腋窝触及肿大淋巴结等。乳腺结核60%表 现为乳房孤立性肿块,26%表现为乳腺肿块合并腋窝淋巴结 肿大,8%为乳腺弥漫性肿胀及腋窝淋巴结肿大,4%表现为乳 腺脓肿,2%表现为乳腺肿块和窦道。64%的患者有结核病史。根据临床与病理,乳腺结核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结节 型、弥散型与硬化型。三种类型的临床表现均与乳腺癌鉴别 困难。结节型病变表现为乳房疼痛性肿块,逐渐累及皮肤并 形成窦道和溃疡;弥散型病变表现为多处病变融合而成的多 个脓肿病灶,并形成干酪样坏死、皮肤溃疡并腋窝淋巴结肿 大;硬化型病变中纤维化比干酪样变性更常见,乳头
37、内陷常 为硬化型病变的最终发展结果。4)辅助检查:免疫学:结核菌素皮肤试验作为结核 的常规检测方法,也可用于乳腺结核,其检测敏感度因试剂、 使用方式及机体免疫状态不同而各异,且并非高度特异,因 其与NTM、诺卡菌、棒状杆菌等有共同的细胞壁抗原。乳 腺超声检查:乳腺结核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其超声声像图也因病变发展时期不同,表现类型不一,所以超声诊断特异 性不高,易误诊为乳腺癌。声像图表现分为五型:实质肿块型一一表现为低回声或强回声区,边界尚清,似见部分包膜 回声:脓肿型显示肿块边界尚清,内为强弱不等的密积光点 及暗区,探头加压时可见光点漂浮,后方效应增强;混合型 示实质部分呈低回声,肿块内见大小
38、不一的不规则暗区, 有部分包膜,后方回声增强;弥漫型一一整个乳房呈弥漫型 肿块状改变,明显增大,超声示回声低,可见小暗区及强光 团强光点;溃疡窦道型表现为乳腺内混合性回声肿块并向皮下突破,痿口向外开放,挤压时可见干酪样物流出。 MG:乳腺结核的MG虽有一定特征表现,但误诊率较高。根 据临床分型不同,MG表现也各有不同:结节型一一其病灶为 致密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影,单发或多发,边界不清,与恶性 肿瘤难以鉴别;弥散型病灶常为多个边缘模糊病灶影相连或 融合成片,乳腺皮肤影弥漫性增厚,与炎性癌非常相似,同 侧腋窝常可见肿大淋巴结影;硬化型一一病灶纤维化引起病 灶处腺体密度均质增加,从而导致患侧密度高于健
39、侧;同时 纤维化继发Cooper飞韧带回缩及乳头内陷征象。CT检查: CT检查对鉴别原发性与继发性乳腺结核有指导意义,并可更 广泛地显示胸壁、胸膜及肺部的相关性病变。细菌学:组 织或脓液中找到结核菌是确诊乳腺结核的主要依据。但细菌 学诊断阳性率较低,临床医生需注意对疑似病例进行有计划 的细菌学研究,抗酸染色阳性可见于结核分枝杆菌和NTM, 且有乳腺癌并发乳腺结核的情况发生,故抗酸染色阳性并不 能确诊。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确诊是非常必要的,甚 至在多数情况下,病理学检查更有价值。空芯针穿刺活检, 若乳腺标本病理检查显示坏死性肉芽肿并伴有下列至少1项, 乳腺结核便可确诊:发现干酪样坏死;组织学检
40、测抗酸杆菌 阳性;抗酸杆菌涂片或培养阳性;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或在其 他器官发现结核灶。5)诊断与鉴别诊断:乳腺结核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且缺乏特异性,诊断应以临床表现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影像 学、细菌学、病理学与免疫学诊断等检查方法,确诊需病理 检查。在临床和影像学检查中,乳腺结核与乳腺癌、乳腺纤 维腺瘤及各种急、慢性乳腺炎相似,应予以鉴别。在病理学 检查时,乳腺结核也表现为肉芽肿性炎性病变,需与肉芽肿 性乳腺炎、PDM、肉瘤状病、韦格纳肉芽肿病和放线菌病等 其他类型感染相鉴别。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乳腺结核也可能 与乳腺癌并存。6)治疗:应遵循抗结核化疗药物的治疗原则。乳腺结 核的控制需要长时间的抗
41、结核化疗药物治疗,采用联合用药 (异烟肿、利福平、乙胺丁醇或嗽嗪酰胺或链霉素等),降 低疾病复发率,建议治疗疗程为12个月,绝大多数可获得 完全缓解。手术治疗要慎重,特别是全乳切除,仅在患者对 为患侧乳房胀满,疼痛,哺乳时更甚,乳汁分泌不畅,局部 可出现红、肿、热、痛,或伴有痛性乳房肿块,可伴有发热、 寒战、全身无力等不适,白细胞增高等。感染严重者,炎性 肿块继续增大,可有波动感,并可出现腋下淋巴结肿大、疼 痛和压痛。不同部位的脓肿表现也不尽相同。浅表的脓肿常 可穿破皮肤,形成溃烂或乳汁自创口处溢出而形成乳漏。深 部的脓肿常无波动感,脓肿可深入到乳房后疏松结缔组织中, 可穿向乳房和胸大肌间的脂
42、肪,形成乳房后位脓肿,严重者 可发生脓毒败血症。未给予引流的脓肿可以进入不同的腺叶 间,穿破叶间结缔组织间隙,形成哑铃状脓肿或多发性脓肿。 乳腺大导管受累者,可出现脓性乳汁或乳痿。超声检查有液 平段,穿刺抽出脓液。经过抗生素治疗的患者,局部症状可被掩盖,或仅有乳 房肿块而无典型的炎症表现。而乳腺脓肿好发于以下两个阶 段:产后哺乳的第一个月,原因是哺乳经验不足,乳头经常 被婴儿吮伤或乳头未能充分保持清洁,85%的哺乳期乳腺脓 肿发生在这一时期;断奶期,这个时期乳房大部分胀满乳汁, 而哺乳6个月后婴儿在长出牙齿增加乳头损伤的几率。4 .临床诊断哺乳期乳腺炎的诊断主要靠临床表现,产后哺乳的女性 如出
43、现患侧乳房胀痛,压痛,局部红、肿、热、痛,或伴有 可扪及痛性肿块,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乏力、头痛等全身 抗结核药物治疗反应较差时,可采用保守的外科治疗。(2)乳腺梅毒感染:乳腺梅毒非常罕见,乳腺曾被认 为是生殖器外下瘩的常见部位,表现为乳头下瘩,三期梅毒 累及乳腺时表现为弥散性纤维化反应,给予抗梅毒治疗后肿 块消失。目前,乳腺梅毒虽是罕见疾病,但临床有类似病史 者应考虑到早期下痞的可能性,早期治疗非常重要。(3)乳腺放线菌病和布鲁氏菌病:放线菌病偶发于乳 腺,乳腺放线菌病与其他部位放线菌病的临床表现相同,均 以硬结、窦道形成和硫磺色颗粒分泌为特征。乳腺放线菌病 通常合并其他部位的放线菌病,有时
44、乳腺为首发部位或仅为 乳腺发病。乳腺布鲁氏菌病罕见,但布鲁氏菌病可引起乳腺 脓肿和肉芽肿性乳腺炎,需注意鉴别。(4)乳腺真菌感染:哺乳期间乳头疼痛应考虑到与鹅 口疮感染相关,假丝酵母菌较常见于未曾哺乳的女性,复杂 乳房成形术也可发生真菌感染,乳房下皱裳,尤其在下垂乳 房也是假丝酵母菌感染的常发部位,其他真菌感染的更罕见。 酵母菌病相对多见,可以通过细针抽吸细胞学得出诊断,通 常表现为疑似乳腺癌的乳房肿块,其他真菌感染也会有同样 临床表现。适当的抗真菌治疗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但部分 病例仍需手术治疗。(5)乳腺寄生虫病:乳腺寄生虫病临床上很少见,其 中以乳腺丝虫病相对多见。乳腺寄生虫病表现多为乳
45、腺肿块, 由于对其认识不足,临床上常被误诊甚至误治。在诊断其他 常见乳腺炎性病变时,应注意鉴别,询问病史时,应特别注 意疫情接触史。性炎症反应表现,不难作出诊断。有波动的炎性肿块,用针 刺获得脓性液体,即可明确诊断。超声检查对乳房炎性肿块 及脓肿形成的诊断很有价值,且具有定位作用。哺乳期乳腺 炎的病理改变为软组织急性化脓性炎症。化脓性乳腺炎早期 切面界限不清楚,暗红、灰白相间,质地软,有炎性渗出物 或脓性液体流出,晚期可形成界限相对清楚的脓肿。病变早 期乳腺小叶结构存在,乳腺及导管内有乳汁淤积,大量中性 粒细胞浸润,此时病变范围一般较局限,及时治疗后炎症消 退,一般不留痕迹。病变发展,局部组织
46、坏死,形成大小不 一的化脓灶,并液化,乳腺小叶结构破坏,如果病变继续发 展,小脓肿互相融合,形成乳腺脓肿。随着炎症的局限,组 织细胞聚集,成纤维细胞及新生血管增生,最后形成纤维瘢 痕。5 .鉴别诊断(1)乳房内积乳性脓肿:也多发生在哺乳期的妇女, 表现为局部疼痛与肿块,但无局部红、肿、搏动性疼痛,也 无发热、白细胞增高等全身表现,镜下乳腺导管扩张、积乳, 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而乳腺结构破坏不明显或比较局限。(2)乳房皮肤丹毒:比较少见,有局部皮肤的红、肿、 热、痛,但病变沿浅表淋巴管分布,界限较清楚,疼痛较轻, 而全身毒血症表现较为明显,乳房内一般无疼痛性肿块。(3)炎性乳癌:也好发于妊娠或哺乳
47、期女性,而且两 者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如两者均有乳房的红、肿、热、痛等 炎症表现,但急性化脓性乳腺炎的乳腺实质内肿块明显,皮 肤红肿相对较局限,皮肤颜色为鲜红。而炎性乳癌时皮肤改 变广泛,往往累及整个乳房,其颜色为暗红或紫红色。显微 镜下,炎症处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增生、变性,会出现一定程 度的不规则性,但与乳腺癌的肿瘤性导管还是容易鉴别。(4)浆细胞性乳腺炎:急性期病变乳房局部也出现红、 肿、热、痛,全身体温升高,腋窝淋巴结肿大疼痛等症状。 显微镜下,浆细胞性乳腺炎以淋巴细胞、浆细胞的浸润为主, 一般不形成化脓性病灶。但有一部分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可 同时合并细菌性感染,造成乳房的蜂窝组织炎及脓毒血
48、症, 全身症状较明显。6 .治疗治疗原则:控制感染和排空乳汁。但早期蜂窝织炎和脓 肿形成的治疗是不同的,早期蜂窝织炎不宜手术治疗,脓肿 形成后如果仅行抗菌治疗可导致更多的乳腺组织破坏。(1)早期蜂窝织炎阶段的治疗:呈蜂窝织炎表现而未 形成乳腺脓肿之前,用抗菌药可获得良好的效果。主要致病 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尽早用合理的抗菌药而不必等细菌 培养结果。如果青霉素或红霉素治疗无效时,可能要用耐青 霉素酶的氟氯西林500鸣口服每日4次或头抱类抗生素治疗。 如果病情不能改善,应行乳腺超声检查证明有无乳腺脓肿形 成。如果经抗菌治疗后乳腺肿块无改善和反复穿刺证明无脓 肿形成,根据24小时后细菌培养结果选择
49、合理的抗菌药继 续治疗。经抗菌药治疗后可控制感染的不需要进一步治疗。部分抗菌药可分泌至乳汁,四环素类抗生素、氨基糖昔 类抗生素、磺胺类抗生素、甲硝嗖等对婴儿有不良影响,尽 量避免使用这些抗菌药;而青霉素、红霉素、头抱类抗生素 对婴儿副作用较小,故认为是相对安全的。大部分早期蜂窝 织炎经抗菌治疗后疾病可得到控制,但仍有少部分可发展为 乳腺脓肿。(2)脓肿形成阶段治疗:一般在发病48小时后脓肿形 成,如此时当用抗菌药治疗,可能暂时控制症状,但并不能 消除脓肿,可导致更多的乳腺组织破坏。使用抗菌药可延迟 脓肿的治愈,经常反对使用抗菌药,可导致形成慢性、厚壁 脓肿,这种类型脓肿很难治愈。乳晕下的脓肿、其他部位经 抗菌治疗无效厌氧菌感染的脓肿可增加这种慢性顽固性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