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耀正优 ”202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学****享 文档编号:96695345 上传时间:2024-03-0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6.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耀正优 ”202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安徽省“耀正优 ”202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耀正优 ”202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耀正优 ”202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安徽省“耀正优 ”202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近日,上海外卖小哥陈思3年挣了102万元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热议。随后澎湃新闻记者采访了26岁的陈思。陈思是江西抚州人,之前在老家开饭店,为此向银行贷款80万元。据他所说,饭店开了5个月后亏损严重,只得放弃。背负着贷款,陈思决定来上海闯闯看,“当时满脑子就想着挣钱还债,迈出这一步去闯,不会比现在更差,只会更好。”2019年陈思刚来上海时,在饭店当厨师,月薪13000元。厨师干了快一年的时候,他发觉送外卖好像赚得更多,便也想尝试一下。于是,2020年,他加入了众多骑手的队伍,主业做

2、厨师,副业送外卖,“那时比现在还辛苦,一天大概就睡3个小时。”后来,陈思索性辞掉了厨师的工作,专职送外卖,主要在静安寺、中山公园、徐家汇商圈跑单。如今,陈思已经还清了开饭店所贷的80万元,因为在老家买房,还背着10万元房贷。在与记者的对话中,他屡次提到“挣钱”二字。陈思坦言,自己把赚钱放在第一位,但也希望大家不要模仿他这样的工作强度,量力而行。澎湃新闻:去年8月,你一个月收入4万元,是怎么跑出来的?陈思:我觉得这个行业是能赚钱的,送外卖主要靠勤快肯干,同时还要对路熟悉,就是熟能生巧。比如从一个小区到另一个小区,有的骑手要绕一圈,而我只需要一分钟就可以到隔壁小区了,因为路熟,可以抄小道。去年8月

3、,天气热,单子相对多,我不怕热,就一直接单。还有我会规划路线,我出去跑一圈,最多能带12单,一路上一定要规划,先去哪个商家,哪个商家出餐慢,就去下一家等。澎湃新闻:你一天要工作多久?送单超时过吗?出过事故吗?陈思:刚做的时候一天干18个小时,一个月就休息一天。后来平台出了规定,限制了我们接单时间,一天只允许工作12小时,我就马上到另一家平台注册骑手,多个平台接单。现在我做六休一,休完一天就继续干。我基本没有超时过,合理安排可以准时送达。,路上也摔过,都数不清楚伤口了。但摔一跤起来,拍拍身上的灰没啥问题,生活需要继续往前冲。澎湃新闻:你会一直跑外卖跑下去吗?以后有什么打算?陈思:把剩下的10万元

4、欠款还清后,我打算回家乡再次创业。还是做餐饮,在哪跌倒就在哪爬起来。如果失败了,大不了就重新回来跑外卖。人生就这么一次,干就完了。我想在两三年内结婚,在我老家,结婚彩礼加上办一场婚礼,要花的钱不少,我想要靠自己过上理想的生活。(摘自澎湃新闻,有改动)材料二:中国从世纪之交开始经历有史以来最为剧烈的城镇化进程,由乡土中国迈向了城乡中国。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特征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之间的巨大鸿沟,这是由城乡之间的大规模流动人口造成的。进入21世纪,长期蓄积于农村的大规模劳动力在短期内井喷式地涌入城市务工,他们逐渐从土地和家乡挣脱出来,投入异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巨大洪流之中,但却

5、长期“候鸟式”漂泊于城乡之间,处于“半城市化”状态。大规模农民工的“半城市化”,本质上只是在生产方式和经济收入上挣脱了土地的束缚,不再主要依赖土地和农业为生,转而从工业和城市中获取经济收入。因此,中国城镇化率虽然已接近65%,但由于大规模农民工的存在,仍然只迈过了城镇化的上半程。农民工的真正市民化是中国城镇化下半程的关键任务之一。受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目的地不是东部沿海地区,而是返回家乡。阻碍农民工在东部城市地带扎根的首要因素仍然是住有所居问题,此外还有高昂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和日常生活成本。除上述经济性因素外,农民工之所以更倾向于回归故土扎根,还与

6、社会文化性因素密切相关。一方面,中国人具有很强的乡土或家乡情结,这是乡土中国最深沉的社会底蕴之一。不仅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长期束缚于乡土,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对乡土具有特别的感情和依恋。家是中国人最重要的根,家乡实际上是家的外推和扩大,因此乡土情结对中国人社会行动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另一方面,农民工在家乡的社会关系网络具有很强的完整性,一旦其远离家乡在外彻底扎根,就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这一重要的社会网络。他们在家乡的城乡空间体系中重新扎根,则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原有社会关系网络的完整,并可进一步扩展和外推,进而嵌入家乡的城乡社会之中,浸润和汲取这一社会的养分,避免成为城市化洪流中的原子化个体,家乡的城乡社

7、会是他们的栖居地和避风港。因此,农民工的真正市民化很大程度上会通过返回家乡实现,他们会在家乡的城乡空间体系中重新分层级扎根下来,县域范围内的县城和小城镇是农民工返回家乡后的主要空间载体。我们可以将其称为农民工的“分层沉淀”过程,即农民工根据自身的经济收入、家庭结构等因素,主动选择在家乡的中小城市、小城镇、小集镇和村庄等不同层级空间中重新扎根落地的过程。农民工“分层沉淀”的过程,也是回归乡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返乡农民工作为主体力量,将对以县域为核心的城乡空间体系和社会形态完成重塑。因此,中国城镇化下半程的核心是农民工回归乡土并重构乡土的过程。但是,由于县域非农就业空间有限,农民工家庭以代际分工

8、为基础的跨区域的“半工半耕”家庭形态仍然会长期存在,这也反映了中国城镇化下半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摘编自焦长权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上半程与下半程,有改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陈思在回答“今后有什么打算”时说道“我打算回家乡再次创业”,能够体现材料二的“家乡的城乡社会是他们的栖居地和避风港”的说法。B外卖员陈思一个月收入4万元,主要得益于会规划路线,先去哪个商家,熟悉对应小区环境以及学会抄小道。C陈思在上海跑外卖三年挣得百万,依然有归乡的想法,这可以印证材料二中的“中国人具有很强的乡土或家乡情结,这是乡土中国最深沉的社会底蕴之一”。D陈思将来返乡开饭

9、店,体现了材料二所说的农民工会根据自身的经济收入,主动选择在家乡不同层级空间重新扎根落地。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情结对中国人社会行动具有很强的引导性,所以农民工一旦远离家乡在外扎根,就会破坏先前很强且完整的社会关系网络。B中西部地区农民工不愿意扎根发达的东部城市,除了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和日常生活成本外,主要因素是他们有很强的乡土或家乡情结。C农民工只有通过返乡才能真正实现其市民化身份,并在家乡空间体系中根据需求分层分批扎根来达到理想生活。D农民工家庭的现状加之县域非农就业空间有限,中国城镇化下半程将面临长期性和艰巨性,相关部门要做好备案,积极应对。3下

10、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搬砖”男孩林万东清华本科毕业选择回到家乡云南当一名公务员。B安徽省人民政府联合当地企业,给非农人员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C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代宋之问渡汉江)D近年各地出现大量的“土专家”“农创客”返乡创业谋发展。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城乡之间的大规模流动人口,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大幅度提高,远远超越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B材料二认为中国城镇化的上半程是挣脱乡土的过程,而下半程的主题则是回归乡土。C在城镇化的下半程,回归乡土的农民工将以县域为主要空间载体,重新分层扎根,重构社会形态。D进入21世纪,长期蓄积

11、于农村的过剩劳动力,逐渐从土地和家乡挣脱出来,涌入城市另谋出路。5材料二说“农民工的真正市民化很大程度上会通过返回家乡实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间烟火朱长伟烟火是立在生命里的一道风景,是飘在岁月里的一种味道,是活在记忆中的一抹乡愁。从呱呱坠地起,熊熊之火,缕缕炊烟,便伴随着我一天天长大。而最先让我认识烟火的便是母亲。儿时,或伏背上,或拥怀中,或立一旁,看着母亲擦燃火柴,火光一闪,瞬间升腾起一股刺鼻的硫磺味,母亲迅速点燃手中的柴禾放入灶中。一把米面,几个煎饼,一锅炖菜,在烟火熬煮中“咕嘟嘟”吟唱,飘溢出人间幸福的味道。记忆中,灶屋低矮窄小,靠墙垒有一个

12、四四方方的灶台,上蹲一口大铁锅,锅上扣有一个用玉米苞叶编织的锅盖,左边配有烧火用的风箱,锅头前杂乱堆积着烧火用的柴禾、炭盆和炭铲等。不大的壁龛内放置着一个小小的煤油灯,灯芯如豆,发出昏暗的光,映照出主人忙碌的身影。黑乎乎的墙壁上张贴着灶王爷像,灶王爷慈眉善目,心存仁爱,护佑着朴实善良的凡俗人家。在凡尘行走的日子,总是充满烟火气。印象最深的是在春节“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下饺子时的情景。母亲一只手托举着上面整整齐齐、密密麻麻排列着饺子的盖垫,另一只手则灵巧、麻利地往热气腾腾的大锅里下着白白胖胖的水饺。只见它们在母亲的“催促”下,一个个奋不顾身地“跳入”热锅里。母亲边下着饺子,边不停地轻轻吹拂着扑面

13、而来的热气,以防遮挡住视线。当饺子完全下到锅里,一时间便热闹起来了,饺子们在沸腾的大锅里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翻滚着、嬉闹着、追逐着。母亲不敢怠慢,迅速抓起笊篱,用背部沿着锅的边缘顺一个方向轻轻推动一下拥挤的饺子,然后盖上锅盖,任凭饺子们在锅里再“调皮”上一阵。母亲手拿笊篱站在锅灶旁认真候着,等饺子在锅里煮三个滚才能熟。姐姐也没闲着,她与母亲密切配合,左手卖力地拉着“咕哒、咕哒”的风箱,右手不时地往火塘里填充着柴禾,努力把炉火烧旺,让鼓煸起的烈火起劲地烘烤着锅底。干柴燃烧得很彻底,也很壮烈。呼呼响的火苗扭着身子,跳着舞蹈,郑重地完成了它在人间的最后一个仪式后,便化为了灰烬和青烟。青烟最需要安抚和

14、疏导,烟道则是其告别人间的最佳路径。它们多数都能顺从乖巧、井然有序地滚滚涌出,排向天空。但也有少部分青烟自由散漫,随机开了“小差”,从灶口“偷偷溜出”,先是顽皮地钻入烧火人的眼鼻里,然后再在灶屋里四散开来,一边“捣乱”,一边乘机和锅里冒出的热气搅和在一起,分不清你我。烟雾弥漫,能见度低,咳嗽流泪,环境“恶劣”,但我们心中有期盼,嘴上便无怨言。每天的炊烟都是在鸟儿们叽叽喳喳的啼鸣声中醒来,伸伸懒腰,然后从烟囱里袅袅升起,去迎接初升的太阳,在母亲蒸、煮、熬、炒的忙碌中演奏着锅碗瓢盆的“交响乐”。至深至纯的烟火气里,弥漫着饭菜的甜香,充满着家庭的温馨,满载着心底的快乐。当然也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15、。每次摊煎饼,母亲从一旁的盆里舀出一勺玉米糊倒在烧热的鏊子【注】中间,赶紧用煎饼耙子转着圈均匀地摊满鏊子,轻盈飘逸的动作就像是在完成一件艺术品,更像是在用心描绘着美好生活的蓝图。随着“吡吡啦啦”的声响,热气蒸腾起来,飘浮在母亲的脸上。其间要适时续柴,掌好火候,瞬间煎饼的边沿翘起,一张泛着豆香玉米香的酥脆煎饼便从母亲灵巧的手上揭了下来。母亲要把满满的一盆磨糊变成一摞厚厚的煎饼,非个把小时不可。有时遇上逆风,排烟不畅,灶屋内浓烟滚滚,常传出母亲被烟熏的咳嗽声。母亲每次摊完煎饼,便能攒出一个冒着轻烟的大火堆,余烬闪闪烁烁,热度持续良久。母亲把早已准备好的地瓜埋入火堆中进行焖烤,熟时取出,皮焦瓢甜,香

16、气扑鼻,口味胜于煮地瓜,常吃不厌。家里喂着十几只鸡,它们常常溜达到柴垛旁,时不时地从垛上扒拉下些柴禾来,无聊地啄来啄去,大风一吹,刮满院落。母亲每次摊完剪饼,都把掉下来的碎煎饼渣扔给它们吃。鸡们扑扇着翅膀一窝蜂地围过来抢食,狗也撒开腿窜了过来,吓得鸡们扑棱棱惊叫着飞出去老远,狗则伸出红红的长舌头贪婪地独吞着。小时候看母鸡趴窝下蛋是一件乐事,眼瞅着鸡蛋从鸡屁股里亮晃晃地滚落出来,落在身下软和和的麦穰上,我第一时间抓在手里,热乎乎的。几只鸭子也不闲着,当姐姐从水井里打上水来,担着两只水桶颤颤悠悠地回到家,还没来得及将水倒进水瓮,几只鸭子便一拥而上,争先把头扎进了水桶里。有一年遇到了近半个月的阴雨天

17、气。垛在院子里的柴禾禁不住缠绵雨水的细浇慢涸变得湿漉漉的。柴禾点不着,冷锅冷灶难见烟火的日子,真是一种煎熬!每当黄昏时,炊烟便迎着余晖在村庄的上空依次袅袅升起,飘出一股股幸福的味道。这时,母亲便开始在锅台旁忙碌了。我时常和小伙伴们在外边疯玩,常常忘记了吃饭。天一擦黑,大街上便想起了母亲们吆喝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意大利诗人但丁说:“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多少年过去了,母亲喊我回家吃饭的声音仍然清晰如昨,亲切依旧。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每每看到烟火,便会想到母亲,想到老家,想到生命里的点点滴滴。(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注】鏊子:(o zi)烙饼的器具。用金属制成,平面圆

18、形,中心稍凸。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勾画出农家灶屋内部图景,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农村生活的简单与淳朴。B文中写了农村常见的鸡、狗、鸭等动物,与“人间烟火”没有什么关系,体现了文章选材的自由。C文中写到“真是一种煎熬”,这种“煎熬”能强化下文村庄上空升起袅袅炊烟时的幸福感。D作者引用意大利诗人但丁的名言,突出了作者对母亲的爱与怀念,字里行间传递着浓浓的亲情。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描写了乡村的生活环境,文风质朴平实,用词鲜活,有鲜明的乡村特色。B文章综合使用抒情、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使文章内容充实,且生动富有感染力。C文中

19、记叙小时候看母鸡趴鸡窝下蛋一事,属于插叙,体现了作者童年时代充满童趣。D文中写到青烟自由散漫时用到开了“小差”“偷偷溜走”“捣乱”等词语,生动形象,且富有情趣。8文中细腻地描写了母亲下饺子、摊煎饼的具体场景,有何作用?9本文为何以“人间烟火”为题,请从构思角度加以分析。二、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昔者吴起教楚悼王以楚国之俗,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减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悼王行之期年而薨矣,吴起枝解于楚。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

20、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八年而薨,商君车裂于秦。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法而富强,二子之言也已当矣,然而枝解吴起而车裂商君者何也?大臣苦法而细民恶治也。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而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则法术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此世所以乱无霸王也。(节选自韩非子和氏材料二:魏文侯以吴起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与士卒分劳苦。文侯以吴起善用兵。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

21、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因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试延以公主,以此卜之。吴起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节选自

22、史记吴起列传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案标号涂黑。不如使封君之子孙A三世B而收爵禄C绝减百吏D之禄E秩F损不急之枝G官H以奉选练之士。11下面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悼王行之期年而薨矣”中的“期”,与“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王羲之亭集序)的“期”词义不相同。B“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中的“显”,与“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的“弱”用法相同。C“乃以为西河守”中的“以为”,与“自以为得其实”(苏轼石钟山记)的“以为”词义相同。D“尚魏公主”中的“尚”,娶公主谓之尚。春秋时期,诸侯之女和天子之女都可称公

23、主。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鞅执政,对百姓户籍实行什伍编制;烧掉儒家的诗书,进用对国家有功劳的人,韩非子表示赞同。B吴起被肢解,商鞅被车裂,韩非子认为原因是大臣苦于吴起、商鞅的法令而小民憎恨他们的法治。C吴起担任将军,睡觉不用褥席,行军不乘马车,和士兵分担劳苦。这是他屡战屡胜的秘诀所在。D吴起变法,强调赏罚分明,裁减冗员,收回三代以上封邑贵族爵禄,因此,楚国的贵族都想谋害吴起。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八年而薨,商君车裂于秦。(2)试延以公主,以此卜之。吴起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14韩非子和司马迁对吴起死因的

24、分析多有不同,请分别概括二人的看法。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东溪梅尧臣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注】一名宛溪,在梅尧臣故乡安徽宣城。梅尧臣有志报国,但仕途一直不顺,此时丁母忧在家闲居。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描写自己到东溪游玩中所见所感,笔下画面清丽雅致,语言朴素自然。B诗人眼中的景物平常而优美,乡村常见之景透露出他向往归隐田园的心情。C颈联使用叠词“短短”“平平”,状物生动,笔触鲜活、细腻、灵动。D“情虽不厌”与“发船迟”首尾呼应,表

25、现出诗人对东溪美景的不舍之情。16梅尧臣论诗主张“意新语工”,要求意趣新颖、语句精炼。请结合颔联,简要分析诗歌是如何体现“意新”的。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由梦境忽然惊醒后,发现“ , ”,置身现实中的他不由感慨世间欢乐如同梦中幻境。(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以“木”“水”设喻,指出若要树木生长得好,泉水流得远,一定要“ ”和“ ”。(3)每年春节,小刚家都会有亲朋来拜年,亲朋举杯畅饮之时,小刚常吟诵一些带“酒”的古人诗句助兴,比如“ , ”。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的小学校园里有很多合抱粗的柏树。有风的时候,老柏树

26、浓密而深沉的响声一浪一浪,传遍校园,传进教室,使吵闹的孩子也不由得安静下来,使琅琅的读书声时而飞扬时而沉落,使得上课和下课的铃声飘忽而悠扬。摇铃的老头,看门兼而摇铃。老头极和蔼,随你怎样摸他的红鼻头和光脑袋他都不恼,看见你不快活他甚至会低下头来给你,说:想摸摸吗?孩子们都愿意到传达室去玩,挤在他的床上,挤得 ,没大没小地跟他说笑。上课或下课的时间到了,他摇起铜铃,不紧不慢地在所有的窗廊下走过,目不旁顾,一路都不改变姿势。叮当叮当叮当叮当铃声在风中飘摇,在校园里回荡,在阳光里漫散开去,在所有孩子的心中留下 的记忆。那铃声,上课时摇得紧张,下课时摇得舒畅,但无论紧张还是舒畅都比后来的电铃有味道,浪

27、漫,多情,仿佛知道你的惧怕和盼望。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随你怎样摸他的红鼻头和光脑袋他都不恼”的“你”,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B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C我们对着他大喊大叫,但是随你怎么发火,他都不理会。D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白。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删去其中的三个“使”,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语言,也就是说话, 。可是仔细想想,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人类语言的特点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人类语言采用声音

28、作为手段,而不采用手势或图画,也不是偶然。人类的视觉最发达,可是语言诉之于听觉。 ,要发挥作用,离不开光线,夜里不成,黑暗的地方或者有障碍物的地方也不成,声音则白天黑夜都可以发挥作用,也不容易受阻碍。手势之类,距离大了看不清,声音的有效距离大得多。打手势或者画画儿要用手,手就不能同时做别的事,说话用嘴,可以一边儿说话,一边儿劳动。论快慢,打手势赶不上说话,画画儿更不用说。声音不如形象的唯一地方是在于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但在原始社会的交际情况下,这方面的要求是次要的,是可以用图形来补充的。总之, ,人类语言才得到前程万里的发展。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29、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从本试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我们可以发现,对同一人物、同一事件,不同的人由于身份、立场的差异,会作出不同的评价。这种现象,在当今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更是数见不鲜。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B 2D 3D 4D5“农民工的真正市民化”指农民工彻底摆脱“半城市化”现状,挣脱土地的束缚,转而从工业和城市

30、中获取经济收入。农民工受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避免成为城市化洪流中的原子化个体,家乡的城乡社会是他们的栖居地和避风港。【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主要得益于会规划路线”错,文本是“送外卖主要靠勤快肯干”。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评价作者观点的能力。A.“所以”错误,强加因果,“所以”前后信息在文本里是并列关系。B.“不愿意”表述不准,文本是“阻碍农民工在东部城市地带扎根”,可见是被迫的,而非“不愿意”;以偏概全,其中社会文化因素包括两方面,而选项只提到其中一方面。C.“只有才”过于绝对,文本“农民工的真正市民化很大程度上会通过返回家乡实现”说的是“很大程

31、度上”。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中国城镇化的上半程旨在挣脱乡土,不在依赖土地和农业为生;下半程的主题则是回归故乡、反哺家园。A.林万东不属于农民工。B.指出的是政府的做法。C.叙述的是回乡人的复杂情绪。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过剩劳动力”错误,原文为“长期蓄积于农村的大规模劳动力在短期内井喷式地涌入城市务工”,可见“短期内井喷式地涌入城市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不一定是“过剩劳动力”。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要观点的理解能力。首先要解释“农民工的真正市民化”的涵义,这个概念是作者针对“从土地和家乡挣脱出来,投入异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巨大

32、洪流之中,但却长期候鸟式漂泊于城乡之间,处于半城市化状态。大规模农民工的半城市化,本质上只是在生产方式和经济收入上挣脱了土地的束缚,不再主要依赖土地和农业为生,转而从工业和城市中获取经济收入”的现象提出的。“农民工的真正市民化是中国城镇化下半程的关键任务之一”,这个任务完成的办法是下文的“受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目的地不是东部沿海地区,而是返回家乡”。作者还进一步分析原因“嵌入家乡的城乡社会之中,浸润和汲取这一社会的养分,避免成为城市化洪流中的原子化个体,家乡的城乡社会是他们的栖居地和避风港”。结合以上信息,提炼关键词,分条作答即可。6B 7C8真实再现

33、了农村日常生活场景,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下饺子、摊煎饼都是人间烟火的具体表现,两个场景极具画面感,使人间烟火具体可感。对这两个场景细腻描写,体现对母亲厨房劳作印象深刻,为下文抒发对母亲和人间烟火怀念做铺垫。9全文以“烟火”为贯穿全文的线索。“烟火”在文中被赋予多层内涵:既是指灶台的柴火与蒸汽、烟囱里的炊烟等真实的烟火,又是指下饺子、摊煎饼、烤地瓜等农村日常生活。作者内心的“烟火气”,是对家乡和母亲的幸福回忆。作者借“人间烟火”呈现生命的风景,岁月的味道。【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与人间烟火没有什么关系”错误。根据原文“每每看到烟火,便会想到母亲,想到老家,想到

34、生命里的点点滴滴”,可知“人间烟火”指的是母亲、老家以及与之有关的烟火气息。“鸡、狗、鸭等动物”是农村常见的动物,也是作者笔下烟火气息的一部分。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属于插叙”错误。本文围绕“烟火”回忆了儿时母亲带着“我”做饭,让“我”见识到真实的烟火;记忆中的屋灶;过年在烟火中煮饺子;烟火气中感受家庭的温馨和生活的不易;摊煎饼、烤地瓜;捡拾鸡蛋;阴雨时节,柴禾淋湿,无法做饭的煎熬;村庄里的炊烟和母亲吆喝孩子的声音。“小时候看母鸡趴鸡窝下蛋”是记忆的一部分,是按正常顺序记叙的,不是插叙。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根据原文“在凡尘行走的日子,总是充满

35、烟火气。印象最深的是下饺子时的情景”“至深至纯的烟火气里,弥漫着饭菜的甜香,充满着家庭的温馨,满载着心底的快乐。当然也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可知描写母亲下饺子、摊煎饼的具体场景体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作者在描写母亲下下饺子、摊煎饼时,使用动词和拟人等修辞,场景极具画面感,生动有趣。如下水饺时,“母亲一只手托举着上面整整齐齐、密密麻麻排列着饺子的盖垫,另一只手则灵巧、麻利地往热气腾腾的大锅里下着白白胖胖的水饺”“母亲边下着饺子,边不停地轻轻吹拂着扑面而来的热气,以防遮挡住视线”“母亲不敢怠慢,迅速抓起笊篱,用背部沿着锅的边缘顺一个方向轻轻推动一下拥挤的饺子,然后盖上锅

36、盖”等语句连续使用了“托举”“吹拂”“抓起”“推动”等动词,在这个过程中母亲的一连串动作行云流水,饺子下锅、推动饺子的整个过程干净利落,这充分表现了母亲下饺子动作的娴熟、麻利。摊煎饼时,“每次摊煎饼,母亲从一旁的盆里舀出一勺玉米糊倒在烧热的鏊子中间,赶紧用煎饼耙子转着圈均匀地摊满鏊子,轻盈飘逸的动作就像是在完成一件艺术品,更像是在用心描绘着美好生活的蓝图”连续使用了“舀”“倒”“摊”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母亲摊煎饼的过程。此外,作者在描写饺子下锅的过程中,也通过拟人手法的运用,如“下着白白胖胖的水饺”赋予水饺孩童的可爱样貌,如“一个个奋不顾身地跳入热锅里”“饺子们在沸腾的大锅里你不让我,我不

37、让你,翻滚着、嬉闹着、追逐着”用人的动作来表现饺子下锅及在锅里翻腾的状态,非常活泼有趣。这一系列生动的描写,都极具画面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普通人家的烟火气息。作者对这两个场景细致化的描写,也表现出其对母亲厨房劳作印象深刻;所刻画的两个场景位于文章的中间段落,所以从段落结构的角度分析,还有为下文抒发对母亲和人间烟火怀念做铺垫的作用。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本文围绕“烟火”分别写了儿时母亲带着“我”做饭,让“我”见识到真实的烟火;记忆中的屋灶;过年在烟火中煮饺子;烟火气中感受家庭的温馨和生活的不易;摊煎饼、烤地瓜;捡拾鸡蛋;阴雨时节,柴禾淋湿,无法做饭的煎

38、熬;村庄里的炊烟和母亲吆喝孩子的声音。最后以“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收束全篇。可见“烟火”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本文分别写了现实中真实的烟火;农村日常生活;作者内心的“烟火气”三个主要内容。“烟火”在文中被赋予多层内涵。文段中“熊熊之火,缕缕炊烟”“杂乱堆积着烧火用的柴禾”“热气腾腾的大锅”“烟雾弥漫”“从烟囱里袅袅升起”等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烟火;“摊煎饼、烤地瓜”“煮饺子”“捡拾鸡蛋”“村庄里的炊烟和母亲吆喝”等等描写的是儿时农村日常的生活。而“多少年过去了,母亲喊我回家吃饭的声音仍然清晰如昨,亲切依旧”“每每看到烟火,便会想到母亲,想到老家,想到温馨,想到生命里的点点滴滴”,这些内容都是作者

39、的回忆和感受,是对家乡和目前的幸福的回忆,是作者心中永远不灭的“烟火气”。作者借“人间烟火”呈现生命的风景,岁月的味道,充分地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对母亲的怀恋,对岁月的感慨。10CFH 11C 12C13(1)秦孝公实行商鞅的变法,君主因此尊贵平安,国家因此富强,过了八年秦孝公死了,商鞅在秦国被处以车裂酷刑。(2)请让(我)尝试以公主(招亲)挽留他。用这种办法来考察他。吴起谢绝了魏武侯,魏武侯就怀疑吴起(没有留魏之心),因而不信赖他了。14韩非子认为,吴起死于大臣苦于他的法令而小民憎恨他的法治;司马迁认为,吴起死于残暴狠毒,缺少仁爱。【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还不如使

40、封邑贵族的子孙超过三代的就收回爵禄,取消减少各种等级官吏的俸禄,裁减多余的官员,用这些节省下来的费用来供养选拔和训练的武士。“而”连接“使封君之子孙三世”和“收爵禄”,中间不断开,“收爵禄”为动宾结构,后面C处断开;“绝减”的宾语为“百吏之禄秩”,后面F处断开;“损”的宾语为“不急之枝官”,后面H处断开。1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和文言文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A.正确。满一年/至,及。句意:楚悼王推行吴起的办法一年就死了。/况且寿命长短,要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B.正确。使动用法。使显贵/使削弱。句意:禁止以游说谋求官职的人而使耕战之士显贵。/各国诸侯十分害怕,(于是)集合结盟,

41、来图谋削弱秦国。C.错误。以之为,把当作/认为。句意:于是派他做西河守。/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这是他屡战屡胜的秘诀所在”错误,于文无据。这里只是表现吴起能与士卒同甘共苦。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以”,“以之”的省略,译为“因此,凭借它”;“薨”,死;“车裂于秦”,“于”表被动,在秦国被处以车裂酷刑。(2)“延”,邀请,挽留;“卜”,考察,考验;“辞”,拒绝,谢绝。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韩非子的观点是“然而枝解吴起而车裂商君者何也?大臣苦法而细民恶治也”,吴起死于大臣苦于他的法令而小民憎恨他的法治

42、。司马迁的观点是“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吴起在楚国形势,残暴狠毒,缺少仁爱,而招来杀身之祸。参考译文:材料一:从前吴起用楚国的国情教导楚悼王说:“楚国大臣的权势太重,有封邑的贵族太多。像这样的情形,就会对上威胁到君主而对下虐待百姓,这是使国家贫穷军队疲弱的做法。还不如使封邑贵族的子孙超过三代的就收回爵禄,取消减少各种等级官吏的俸禄,裁减多余的官员,用这些节省下来的费用来供养选拔和训练的武士。”楚悼王推行吴起的办法一年就死了,吴起在楚国被处以肢解的酷刑。商鞅教秦孝公对百姓户籍实行什伍编制,设立不告奸就连坐的罪过,烧掉儒家的诗书以彰明法令,堵塞私人的请托而进用对国家有功劳的人,禁止以游说谋

43、求官职的人而使耕战之士显贵。秦孝公实行商鞅的变法,君主因此尊贵平安,国家因此富强,过了八年秦孝公死了,商鞅在秦国被处以车裂酷刑。楚国不任用吴起国家被削弱混乱,秦国实行商鞅之法国家富强。吴起、商鞅的主张已被证明是正确的,然而肢解吴起而车裂商鞅的原因,是什么呢?大臣苦于吴起、商鞅的法令而小民憎恨他们的法治。现在的社会,大臣贪鄙而权势重,小民安于混乱,比秦国、楚国的情况还严重,但君主却不能像楚悼王、秦孝公那样听取正确意见,那么法术之士,又怎么能够冒着吴起、商鞅的危险而阐明自己的法术呢?这就是当今社会所以混乱而没有霸王的原因。(节选自韩非子和氏材料二:文侯就任吴起为将,让他率兵攻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

44、吴起担任将军,睡觉不用褥席,行军不乘马车,和士兵分担劳苦。魏文侯因为吴起会带兵,于是派他做西河守,以抵抗秦、韩两国。文侯死后,吴起侍奉他的儿子武侯。武侯有次乘船漂流沿西河顺流而下,半途中,武侯回头对吴起说:“山河的险固形势多么壮美啊,这是我魏国的瑰宝。”吴起回答说:“国家的险固在仁德而不在地势险要。如果你不推行仁政,那么这条船上的人也都会成为你的敌人。”武侯赞叹说:“好。”田文死后,公叔接替相位。他娶了魏国公主为妻,忌妒吴起。就对武侯说:“吴起是个贤人,我私下担心他没有留魏之心。请试以公主招亲挽留他。用这种办法来考察他。”吴起谢绝了魏武侯,魏武侯就怀疑吴起没有留魏之心,因而不信赖他了。吴起害怕

45、获罪,就离开了魏国,马上到了楚国。楚悼王向来听说吴起贤明,一到楚国就任命他做宰相。吴起便申明法度,赏罚分明,裁减冗员,废除那些疏远的王族们的爵禄,用来供养作战的将士。重在强兵备战,摒弃那些宣扬合纵连横到处奔走的说客。因此,楚国的贵族都想谋害吴起。等到楚悼王死时,王室大臣就起来叛乱追杀吴起,吴起逃到悼王的尸体旁,伏在尸体上,追击吴起的人于是射杀吴起,同时射中了悼王的尸体。太史公说:社会上谈论军旅的事,都要引用吴起的兵法,这书世上流传很广,所以不在这里论述了,只论述他施用于行事中的实迹。人们常说:“能够做的人不一定能说,能够说的人不一定能做。”吴起劝说魏文侯山河之险不如推行仁政,然而他在楚国行事,

46、因为残暴狠毒,缺少仁爱而招来杀身之祸。真是可悲啊!(节选自史记吴起列传15B 16意趣新颖:意象选取的新颖,不落俗套,采用乡村常见的“野凫”“老树”等意象,却能以“有闲意”“着花”写出新意;运用拟人等手法表达出的情感新颖,“野凫眠岸”,野鸭岸边休憩,“老树着花”,老树枝头花繁叶茂,既写出了作者此时恬淡闲适的心境,又写出了内心老当益壮之志。【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 “透露出他向往归隐田园的心情”错误。作者通过对闲适的野凫、开花的老树、整齐的蒲茸、平整的沙石等景物的描写,表达作者在家闲居时恬静自得的情趣。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情感的能力。作答时要首先注意题干

47、中的具体答题要求“如何体现意新”。根据题干中所给信息,“意新”即“意趣新颖”,作答时要结合颔联分析本联如何“意趣新颖”。可以从内容和情感两个角度进行作答。从内容上,本联选取意象特点新颖。本联选用的意象为“野凫”“老树”本为平常的事物,但作者却引出常人不能道的特点。“凫眠”是人所共见的,因为环境优雅,野鸭戏水后才会眠卧于溪岸之上,用“有闲意”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想象。岸旁老树,春深着花,此亦乡村常见之景,作者却说“老树”“无丑枝”,是作者的新意。从情感上,本联表达的情感与众不同。作者赋予“野凫”以人“闲意”的情态,实则表现人的“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句十分俏皮,就如彼时人老心依然年轻的诗人,犹自焕发着老当益壮的青春气息。本联描绘了一个清淡平远而又生意盎然的自然景象,表达了一个恬静自得而又老当益壮的人物心情。17 惟觉时之枕席 失向来之烟霞 必固其根本 必浚其泉源 烹牛宰羊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惟”“浚”“泉源”“烹”“须”等。18密不透风难以磨灭 19C 20原句三个“使”,构成排比,句式整齐,三个短句均以“老柏树浓密而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