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玉溪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云南省玉溪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一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同时都“知觉”到这
2、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我们的朋友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颜色,感受它的那股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从此可知道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相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相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
3、照。古松的形相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是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美也是如此。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我们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
4、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实用的态度起于实用的知觉,实用的知觉起于经验。小孩子初出世,第一次遇见火就伸手去捉,他烧痛了,以后他再遇见火,便认识它是什么东西,便明了它是烧痛手指的,火对于他于是有了意义。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理论是和实用相对的。理论本来可以见诸实用,但是科学家的直接目的却不在于实用。科学家的态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纳个物于概念,从原理演个例。植物学家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
5、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相,心理活动偏重直觉。 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是壶就可以贮茶,何必又求它形式、花样、颜色都要好看呢?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作诗、画画、奏乐呢?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
6、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这是单就人说,就物说呢,在实用的和科学的世界中,事物都借着和其他事物发生关系而得到意义,到了孤立绝缘时就都没有意义;但是在美感世界中它却能孤立绝缘,却能在本身现出价值。照这样看,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摘编自朱光潜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材料二: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朱光潜所说的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它当然不是用科学、实用的眼光看待古松,但也不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古松,发现它如何美,如何符合形式美感,在这里,审美主体和客体都没有了,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
7、的宇宙。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一种用“活”的态度“看”世界的方式,或许“看”还容易引起与外在的观察混淆,称为一个“活”的“呈现”世界的方式也许更合适。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这个世界,中国美学将其称为“境”。第四种态度并不是为了获得美的知识,而是为了安顿心灵。王维辛夷坞诗写道:“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如果我们把它当作“山水诗”,或者“写景诗”,其描写是如此简单,内容是如此单调,单调到只用一句话就能概括:山间有一些芙蓉花开了,又落
8、了。而谢灵运的山水诗,如“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等,写景显然更加细腻丰富。然而,王维的这些看起来内容单调的诗歌,并没有因此被人们漠视,而是传诵千古,谢灵运的诗句却少有人提及。其实,王维的这类诗歌根本就不是所谓的“山水诗”“写景诗”,它的主旨不是描写外在的景物。“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山中芙蓉,是自在兴现,这里没有被观之景,也没有对景之心。“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也将人排除,关心起深林苔痕,表面看起来是不关心人,其实正是通过这一片天地写人的心境、人的感受。诗人不是对风景感兴趣,而是对自我生命的感受感兴趣,描写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呈现自己回到世界的愉悦,为自己
9、心灵寻找一个安顿的地方。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慰藉,是贯穿此诗的核心。艺术家并不在意青苔和深林,而是其背后的高古和幽深。(摘编自朱良志生命的态度关于中国美学中的第四种态度的问题)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木商、植物学家、画家对古松的感知和反应态度都不同,这说明古松的形相与观者的性格和情趣有关。B.人们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来源于人们在环境中积累经验,从而在经验中获得实用的知觉。C.科学的态度需要借助抽象的思考探寻事物的关系和条理,它排斥个人情感,具有理论性,完全没有实用的目的。D.生命的态度将世界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创造出没有审美主体、客体的独特生命
10、境界,这与其他三种态度不同。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木商和植物学家要想感知古松的美感,要试着脱离原有的心习,以美感的态度看古松。 B.在美感的世界中,人可以摆脱环境的制约,主宰自己的心灵,事物在孤立绝缘的情况下依然具有意义。C.谢灵运的山水诗更加细腻丰富,但其传诵度却比不上王维诗歌,可能是因为王维的诗歌还体现了一种“生命的态度。”D.写景时排除人的情感因素的影响,才能更好地传达自我生命的感受,写出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慰藉。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生命的态度”的一项是( )(3分)A.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B.王维鸟鸣涧:
11、“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C.诗经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D.白居易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4.结合材料一简要阐述作者的论证特点。(4分)5.请结合材料观点简要分析杨万里插秧歌这首诗所呈现的态度。(6分)插秧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月白湖荡余显斌六月,湖里绿了一片,绿的是苇草,是荷叶,是其他水草。水草下当然有鱼,有虾。水面有菱角,青嫩嫩的,随手捞起一个,洗一洗就可以生吃,味道青鲜鲜的。水下
12、呢,还有嫩嫩的藕。这儿的湖泥很软,提一根荷梗,轻轻地扯起来,就带出一根藕来,白嫩嫩的。用水一洗,吃上一口,满嘴都是莲藕的香味。棒子捞了几个菱角,还有几个嫩藕,不是自己吃,是给小王叔叔的。每次等待小王叔叔时,棒子都会这么做。等到芦苇那边传来两声鸟鸣,小王叔叔就会出现,来时,骑着匹大白马。小王叔叔吃着菱角,还有嫩藕。棒子就跑过去,羡慕地摸着大白马的鬃毛。小王叔叔笑道,想骑?棒子点点头,当然。小王叔叔就老气横秋地说,小鬼,太矮了,脑袋高过马背时,才能骑。棒子噘着嘴,暗地里和白马比比,头刚刚挨着马背。他想,再过一年就高过马背了,就可以了。可是,离开后,小王叔叔却再没有来过。那天,棒子撑着一只小划子,藏
13、在苇草里,等着小王叔叔送信来。没有等到,几声鸟鸣后,他等来的是一个陌生人,是张叔叔。棒子忙问,小王叔叔呢?张叔叔红了眼圈,轻声告诉他,小王叔叔遭遇了小鬼子,牺牲了。棒子眼睛顿时模糊了,远处的天,近处的水,还有苇草、荷叶、荷花,都一片朦胧。他喃喃地道,怎么会?小王叔叔有大白马,又高又大,跑起来飞快。张叔叔叹息,小鬼子的东洋马比新四军的马更高更大,跑起来比小王叔叔的大白马快多了。棒子咬着牙,狠狠地道,东洋马,真可恨!张叔叔也点点头咬着牙说,我们要报仇。 报仇的机会就在眼前。原来,张叔叔这次来,是传达上级命令的,最近,一支新四军骑兵营要经过这儿,准备和湖东新四军二团会合,端掉小鬼子的碉堡。张叔叔告诉
14、棒子,骑兵营来时,希望棒子能给带路。棒子高兴极了,说声是。张叔叔拍拍棒子的肩膀叮嘱,小鬼,注意安全啊。棒子点点头,送走了张叔叔,撑着小划子,出没在密密的苇丛里,等着骑兵营的到来。骑兵营来时是在一个晚上,月光水亮亮的一片,笼罩着湖面。湖面浮荡着淡蓝的雾,苇草和荷叶在雾里如淡墨画的一般,朦朦胧胧的。张叔叔带头,将骑兵营长介绍给棒子。骑兵营长笑着夸棒子是好样的。棒子很高兴,看看这匹骏马,又摸摸那匹。骑兵营长开玩笑说,没骑过吧?棒子使劲地点头,傻乎乎的样子,逗得骑兵营长笑了,张叔叔也笑了。湖里芦苇丛中隐藏着一条暗道,在湖中间,有新四军的监察哨把守着,有可疑人经过,监察哨马上鸣枪报警,对岸的新四军二团听
15、到枪声,立即做好战斗准备。因此,鬼子几次来袭,都大败而归。棒子当然能带人顺利通过,因为棒子是新四军的通讯员啊。他手一挥,带着骑兵营出发了。已经是后半夜了,湖上月光变得更亮更白。苇草深处,不时传来露珠滴落声,还有“咚”的一响,是青蛙跳水的声音。棒子带着部队,静静地走着,沿着那条路走着,新四军监察哨看见了,没有阻拦。棒子带着骑兵营走到一处湖湾处,将两根手指插入嘴里,“嘘”地吹响一声口哨。在其他人还没反应过来时,他已抱着身边的张叔叔,“噗通”跳入湖水深处的苇草丛里。湖里的月光顿时碎了。枪声响起,打破湖面的寂静。骑兵营士兵一个个在枪声中倒下,不一会儿,全被消灭。新四军战士划着水,从苇丛里浮出来打扫战场
16、,同时寻找着棒子。一片荷叶下,一个声音道,在这儿呢。随着声音,棒子浮出水面,拖着肚子已经灌满水的张叔叔。张叔叔不是什么通讯员,是日军间谍大木三郎。大木三郎一直想破获新四军的交通线,就悄悄盯上了小王叔叔,摸清一切后,他枪杀了小王叔叔。然后,自己扮成通讯员,哄骗棒子,准备带着日军特种部队,假扮做新四军骑兵营,将湖东新四军一举歼灭。他最终自投罗网,却弄不清自己究竟在哪儿露了马脚。棒子得意地说,是你自己吐露了真相的。棒子说,大木三郎曾告诉自己,东洋马比小王叔叔的大白马高大。当骑兵营出现时,自己走过去,站在马旁暗暗一比,那些马都高过了自己的脑袋,而大白马和自己脑袋齐平。他终于清楚,他遭遇了日军。因此,发
17、出信号,让提前防备着的新四军出击。大木三郎一听,傻了眼。棒子随着新四军战士押着垂头丧气的大木三郎,迅速消失在月光下的苇丛中。月光慢慢变淡了,照着湖面,苇丛里有只小划子,如一牙月亮,一晃一晃的。(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1期,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老气横秋”一词表现了小王叔叔和棒子互动时的温馨画面,表现出了小王叔叔对棒子的宠溺和爱护。B.棒子捞菱角和嫩藕给小王叔叔吃,当听说小王叔叔牺牲的消息时,棒子眼睛顿时模糊了,说明他和小王叔叔感情深厚。C.“点头”“傻乎乎”表现了棒子对骑兵营营长那匹骏马的羡慕,“看看”“摸摸”表明棒子对这匹马爱不释手。 D
18、.面对敌人的不怀好意,棒子不动声色,不打草惊蛇,而是诱敌深入,一网打尽,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开篇所写美好的风景、丰富的物产、可敬的战士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为情节发展做了铺垫。B.棒子没有等到来送信的小王叔叔,却等来一个陌生的张叔叔,这一蹊跷的情节为下文埋下了伏笔。C.小说中描写月下苇草深处的露珠滴落声,青蛙跳水声,表现当时棒子内心的平静,暗示了下文将有一场激烈的枪战。D.小说中反复出现“月光”,不但展示了那天晚上的特定环境,还暗示了时间的推移,与故事情节相映成趣。8.结合小说内容,说说棒子有哪些性格特征。(4分)
19、9.小说的结尾在情节上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安排?(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钱若水为同州推官知州性褊急数以胸臆决事不当。若水固争不能得,辄曰:“当陪奉赎铜耳。”已而,果为朝廷及上司所驳,州官皆以赎论。知州愧谢,已而复然。前后如此数矣。有富民家小女奴逃亡,不知所之,奴父母讼于州,命录事参军鞫之。录事尝贷钱于富民,不获,乃劾富民父子数人共杀女奴,弃尸水中遂失其尸,或为元谋,或从而加功,罪皆应死。富民不胜榜楚,自诬服。具上,州官审覆,无反异,皆以为得其实。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录事诣若水厅事,诟之曰:“若
20、受富民钱,欲出其死罪耶?”若水笑谢曰:“今数人当死,岂可不少留熟观其狱词邪?”留之且旬日,知州屡趣之,不得,上下皆怪之。若水一旦诣州,屏人言曰:“若水所以留其狱者,密使人访求女奴,今得之矣。”知州惊曰:“安在?”若水因密使人送女奴于知州所。知州乃垂帘引女奴父母问曰:“汝今见汝女,识之乎?”对曰:“安有不识也?”因从帘中推出示之,父母泣曰:“是也。”乃引富民父子,悉破械纵之。其人号泣不肯去,曰:“微使君之赐,则某灭族矣!”知州曰:“推官之赐也,非我也。”其人趣诣若水厅事,若水闭门拒之,曰:“知州自求得之,我何与焉?”其人不得入,绕垣而哭,倾家赀以饭僧,为若水祈福。知州以若水雪冤死者数人,欲为之奏
21、论其功,若水固辞,曰:“若水但求狱事正,人不冤死耳,论功非其本心也。且朝廷若以此为若水功,当置录事于何地耶?”知州叹服曰:“如此尤不可及矣。”录事诣若水叩头愧谢,若水曰:“狱情难知,偶有过误,何谢也?”于是远近翕然称之。未几,太宗闻之,骤加进擢,自幕职半岁中为知制诰,二年中为枢密副使。(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二)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钱若水为同州A推官B知州C性褊急D数以胸臆E决F事G不H当。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之,指到,往,与陈涉世家
22、中“辍耕之垄上”的“之”意思相同。B.怪,指认为奇怪,与师说中“耻学于师”的“耻”用法相同。C.何与,指参与了什么,与“多歧路,今安在”中“安在”的结构相同。D.进擢,常表示官职调动,意为提拔,提升,与“拔擢”的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同州知州屡教不改,钱若水坚持争论并不能说服他,只能陪同他一起领罚。B.钱若水自己派人查访到失踪女奴,洗清了富民父子的不白之冤,救下人命。C.钱若水高风亮节,不轻易领取功劳,也不肯接受富民父子的谢意,闭门拒之。D.钱若水认为案件的情形难以了解,偶然会有过错,知州也不必过于愧疚。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
23、语。(8分)(1)已而,果为朝廷及上司所驳,州官皆以赎论。(4分)(2)若水所以留其狱者,密使人访求女奴,今得之矣。(4分)14.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钱若水诀讼的特点。(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明词,完成1516题。踏莎行晚景陈霆流水孤村,荒城古道。槎牙老木乌鸢噪。夕阳倒影射疏林,江边一带芙蓉老。风暝寒烟,天低衰草,登楼望极群峰小。欲将归信问行人,青山尽处行人少。【注】作者写此词时,时在深秋,人在贬所(因得罪宦官刘瑾被贬安徽六安)。槎牙:错杂不齐貌。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傍晚时分,古树参差,归巢的群鸦老鹰聒噪不停,营造了
24、萧瑟衰败的环境氛围。B.词的上片在描写景物时调动了听觉和嗅觉感受,以动衬静,极具艺术感染力。C.词的下片写登楼所见及所感,词人巧妙化用前人句子,自然浑成,情真意切。D.全词在写景时既有局部特写,也有整体描绘,这使得画面富于变化,更有层次感。16.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本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感情?(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以动衬静,视听结合,寥寥数笔就勾画了一幅静谧和谐的乡村图景。(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卒章显志,直抒胸臆,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自由人格的向往。(3)苏轼赤壁赋中“_,_”
25、通过侧面描写,表现了箫声极强的感染力。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劳动创造美好未来”这句家喻户晓的公益广告语,曾深深地印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脑海中,并在中影响着很多人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焕发抖擞的劳动精神面貌。但近年来劳动教育的缺失,让一些青少年劳动价值扭曲、劳动技能欠缺,特别是在溺爱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少数小孩,想过安逸舒适的生活,但又不愿意劳动,一些人在工作岗位上不知道怎样劳动,工作责任感欠缺,工作技能单一,怕吃苦、怕受挫折,不以劳动为荣,反以劳动为耻。加强劳动教育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也是一个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
26、过程,不可能。就学校教育来说,要将劳动教育列入必修课,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年龄段编制详细的劳动教育大纲,编印不同的教材体系,制定不同的考核办法,中小学要全力走出应试教育怪圈,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就家庭教育来说,家长要为孩子创造劳动机会,教孩子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切忌事事包办。就社会教育来说,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大正面典型宣传和负面典型鞭策,让劳动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20.学校积极响应劳动主旋律,组织开展以“劳动光荣
27、,创造伟大”为主题的校园活动,现就如何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向同学们征集意见,请你根据文本内容任写两条。(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超重肥胖问题不断凸显,超重肥胖率持续上升。然而,有些人却对此不以为意,并没有认识到肥胖的危害性。肥胖不但可能致使糖尿病、心血管病、骨关节炎等多种疾病发生,还可能因为社会上的偏见和歧视,。近日,媒体发布了关于身材焦虑问卷调查的结果,被调查者大都处于不同程度的焦虑中。,总结来看离不开六个字:吃得多,动得少。饮食和运动作为两个主要因素影响着人们的体重,也许你每天只是多吃了一点,少走了几步,可
28、是日积月累,就会产生不良后果,直至最后的超重肥胖。一个人肥胖,仅仅是不自律吗?肥胖真的是“肉长在我身上,不要你管”吗?在日常生活的话语体系中,我们或多或少与“胖”相伴。肥胖虽然发生在个体身上,但已成为公共健康问题,需要社会共同面对。,单单靠每个调整体态的个体的努力远远不够,从全社会的范围内来看,形成健康饮食、全民运动的共识已经势在必行。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22.请以“肥胖”为主语,用一个单句概括上文主要内容,不超过50字。(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有歌唱道:“这
29、世界有那么多人,多幸运,我有个我们。”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如果“我”的视角多了一个“我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与感悟。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3分)C【解析】“完全没有实用的目的”错误,文中说“理论本来可以见诸实用,但是科学家的直接目的却不在于实用”,这并不意味着科学的态度完全没有实用的目的。2.(3分)D【解析】“写景时排除人的情感因素的影响,才能更好地”说法错误,结合原文“也将人排除,关心起深林苔痕,表面看起来是不关心
30、人,其实正是通过这一片天地写人的心境、人的感受。诗人不是对风景感兴趣,而是对自我生命的感受感兴趣,描写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呈现自己回到世界的愉悦,为自己心灵寻找一个安顿的地方。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慰藉,是贯穿此诗的核心”,可知“排除人的情感因素的影响”不是必要条件。3.(3分)B【解析】B选项符合材料二中“诗人不是对风景感兴趣,而是对自我生命的感受感兴趣,描写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呈现自己回到世界的愉悦,为自己心灵寻找一个安顿的地方”的说法。4.(4分)选取生活中常见的例子,用“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阐明中国美学的三种态度,将深刻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语言通俗易懂,语气平易亲切,
31、如“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作诗、画画、奏乐呢?”分类比较,准确具体,易于理解。论点鲜明,论据充分,逻辑严密。综合运用假设论证、因果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多种方式,具有说服力。(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得满分。)5.(6分)实用的态度:插秧歌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反映实际生活,具有实用价值。美感的态度:作者别出心裁地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生动形象表现了插秧时忙碌的场面。生命的态度:作者通过表现繁忙的农忙场景,表现了对农民生活和农事生产的关心。(每点2分)6.(3分)C【解析】“看看”“摸摸”表明棒子已经暗中识破敌人身份。7.(3分)C【解析】“暗示了下文
32、将有一场激烈的枪战”有误,应是与下文激烈的枪战形成鲜明对比。8.(4分)棒子个头还没有高过马背,就已经是新四军的通讯员,棒子捞菱角和嫩藕给小王叔叔吃,当听说小王叔叔牺牲的消息时,棒子眼睛顿时模糊了,联系棒子后来协助湖东新四军歼灭日军的行为,表现了他的爱憎分明;棒子是个小孩子,但是当张叔叔来时,他能通过马的身高快速判断张叔叔的身份,可见他为人非常冷静机智;文章通过环境描写,以露珠滴落、青蛙跳水的声音表现夜晚的寂静,表现当时棒子内心的平静,与下文激烈的枪战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棒子的沉着勇敢。(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得满分。)9.(6分)小说的结尾是典型的欧亨利式结尾,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或突转
33、);使小说情节发生逆转,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充分表现了棒子的人物形象,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性;日军间谍冒充新四军通讯员,可见对敌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从而深化了小说主题。(答对得2分,答对任意两条得4分,共6分。若没答对,其他三点答对给4分)10.(3分)BDG(每选对一处给1分,勾选四处及以上不得分)【解析】原文断句为:钱若水为同州推官,知州性褊急,数以胸臆决事,不当。11.(3分)B【解析】此处指“责怪”,不是意动用法。12.(3分)D【解析】“知州也不必过于愧疚”有误,原文说的是“录事”。13.(8分)(1)(4分)不久,果然被朝廷及上级批驳,知州和推官都被处以罚款。(
34、“为所”“驳”各1分,句意通畅2分。)(2)(4分)若水拖延此案的原因,是我在秘密派人寻找女奴,现在找到了。(“所以”“密”各1分,句意通畅2分。)14.(3分)力求公正;审慎判断;不畏众议;坚持调查。(每点1分,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 15.(3分)B【解析】词的上片写景,视听结合,并未表现“嗅觉”。16.(6分)被贬的愤懑怨恨之情。词人因得罪宦官刘瑾被贬安徽六安,借上片写景抒情,表达了内心的幽怨。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词人因被贬而羁旅他乡,归乡而不得,眼前秋景更引发思乡之愁。(每点3分,答出2点即可得满分。)17.(6分)(1)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3
35、)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每空1分)18.(2分)潜移默化一蹴而就(每空1分,如有其他答案,符合语境即可给分)19.(4分)示例:但近年来劳动教育的缺失,让一些青少年劳动价值观念扭曲、劳动技能欠缺,特别是少数在溺爱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小孩。(改对一处2分)【解析】原句语病:“劳动价值扭曲”成分残缺,“少数”语序不当。20.(4分)示例: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合理规定劳动时间。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设劳动实践课程。设置劳动教育成果展示,展示学生学到的日常生活劳动技能。利用社会资源,借助社会劳动教育基地等联合开发校外劳动教育课程。(每点2分,任写两条)21.(6分)让人产生心理
36、问题形成肥胖的原因或许很多解决肥胖问题(每空2分)22.(4分)肥胖是由吃得多、动得少形成的会给人带来危害并需要个体和社会共同解决的身体问题。23.(60分)写作提示:本作文写作重点应在“我”和“我们”的关系思辨联系,考生需在立意时思考几个问题:“我”是不是可以单一论证?“我们”是不是可以单一论证?单一论证了“我”是否就意味着否定了“我们”的价值?单一论证了“我们”是否就意味着否定了“我”的价值?“我”的价值与“我们”的价值是否彼此对立?“我”与“我们”应该如何联系转化?作为“我”与“我们”的二元思辨性写作,无论是观点的确立,还是论证的架构,还是内在的逻辑,抑或是思想的表达,都应是客观公正、理
37、性严密的,要有推理,有辨析,有逻辑,有实证。注意对“我”与“我们”互联、互融、互通,方可更辩证的构思写作。附文言文参考译文:钱若水担任同州推官,知州性情急躁气量狭小,多次凭臆测决断事情,且处事不当。钱若水坚持争论但不能说服他,就说:“又该陪着你一起交纳赎罪的钱了。”(意思是这样错下去。你受罚,我也要陪着你受罚)不久,果然被朝廷及上级批驳,知州和推官都被处以罚款。知州向钱若水表示惭愧道歉,但不久又是老样子,前前后后像这样子已经好多次了。有个富民家的小女奴逃跑了,不知道逃到哪里去了。女奴的父母告到州里,知州命录事参军(州里掌管文书的官)审问这件案子。录事曾向富民借过钱,没借到,于是就揭发富民父子数
38、人共同杀死了女奴,把尸体扔入水中,于是找不到尸体。(这父子几人)有的被视为主犯,有的被视为帮凶,按罪名都应判死刑。富民受不了鞭杖拷打的酷刑,就自己屈招了。录事呈报知州,知州等人复审后认为并无相反或异常的情形,都认为审出了此案的真实情况。只有钱若水怀疑此事,留下这案子,好几天不判决。录事参军来到钱若水的办公处所,责骂他说:“你是否接受了富家的贿赂,想开脱他们的死罪?”钱若水含笑表示歉意,说:“如今有好几个人要判处死刑,怎么能不再仔细审核一下他们的供词呢?”于是他把案件扣了将近十天,知州多次催促他,也没有结果,州里大小官员都责怪钱若水。有一天,钱若水去见知州,让他人退避后对知州说:“若水拖延此案的
39、原因,是我在秘密派人寻找女奴,现在找到了。”知州惊讶地问道:“在哪里?”钱若水于是使人秘密地把女奴送到了知州那里,知州就垂下竹帘,然后把女奴的父母找来,问道:“如果你们看到自己的女儿,还能认识她吗?”女奴的父母回答道:“自己的女儿,哪有不认识的道理。”知州于是把藏在竹帘后面的女奴叫出来,女奴的父母一看就哭了,说:“她正是我们的女儿。”知州于是叫人带来富民父子,全部卸下枷锁释放了他们。富民哭着不肯走,说:“如果没有您的恩赐,我们一家就要全完了。”知州说:“这是推官的恩赐,不是我的功劳。”那人又赶往钱若水的办公处,若水关上门不见他,说:“这是知州自己求得实情的,我又参与了什么?”富家父子不能进入,就绕墙而哭,回家后把自己的财货捐赠给寺庙,为钱若水祈福。 知州因若水替几个被判死罪的人洗雪了冤情,想为他上奏请功,钱若水坚决拒绝,说:“我只求审判公正,不冤枉处死人罢了。论功行赏不是我的本意。如果朝廷把此事归功于我,那么将如何处理录事参军呢?”知州感叹佩服。录事参军到钱若水处叩头表示惭愧道歉,钱若水说:“案件复杂,有点过失实在是太正常不过了。你不必道歉。”于是远近都一致称赞钱若水。没多久,太宗皇帝就听说了钱若水的事迹,破格提升了他。从推官一职只半年就官至知制诰,两年就官至枢密副使。(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