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弱电解质的电离”教学设计为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弱电解质的电离”教学设计为例.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案例研究 聚焦课堂 日常新课逻辑主线和亮点的教学设计 以 弱电解质的电离 教学设计为例 徐晓燕 (上海市金山中学,上海金山 201599) 摘要: 介绍了课的逻辑主线的内涵与意义。要在分析教学内容的内部和外部联系,了解有关知识的背景,了解学生的学习 基础、学习能力和发展空间,设计好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确定主要问题、建构问题体系,构思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提炼、形 成逻辑主线。讨论了亮点的类型和判断标准。讨论了 弱电解质的电离 的教学设计,该课几个可能的亮点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逻辑主线;课的亮点 ;教学设计;弱电解质的电离 文章编号: 1005 6629(2015)3 0027 06
2、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最近看了几节课,课题都是 弱电解质的电 离 ,觉得这节课能体现化学学科的一些特点;在 教学设计中,一些问题颇具有典型性和挑战性,值 得深入地思考和讨论。现就以 弱电解质的电离 教学设计为例对日常新课教学设计中逻辑主线和 亮点的设计等问题作一些初步讨论。 生活动的内在规律,也遵从和反映教学内容跟学 生、教师相互联系的规律,遵从 和反映教学活动跟 教学系统外部环境(包括社会需要等等)相互联系 的规律,因而能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中 的逻辑主线是教学的核心思想和总的思路。它决 定教学的基本格局、模式和教学活动的设计与选 择,贯穿于整个教学设计,是
3、教学设计时的整体依 据和主要线索。要搞好新课的教学设计,首先要设 计好课的逻辑主线。 1 如何设计课的逻辑主线 教学逻辑是选择、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的依据,是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教学的基础。恰当的 教学逻辑应该遵从和反映教学内容的内部联系、 组织顺序和结构,遵从和反映包括思维在内的学 怎 样设计好课的逻辑主线呢?一般地说,课的 逻辑主线反映着课堂中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及 一些难溶物开始沉淀和完全沉淀的 pH 如表所 示: 。 += 答 案:( 1) Al2O3+6H 2Al +3H2O;( 2) 3+ 沉淀物 Al( OH)3 4 Fe( OH) 3 2.3 Mg( OH) 2 10.4 过
4、滤;( 3) SiO2; NaOH 或 Ca(OH)2; ;( 4) 4.1 pH 4.5; 5.2 pH 10.4;( 5) 2Al2O3(熔融) 开始沉淀 pH( 离子初始浓 度为 0.01 mol/L) 完全沉淀 pH( 离子浓度 -5 mol/L) = 电解 4Al+3O2 5.2 4.1 12.4 10 选题意图 该题采用的是酸溶法提纯铝土矿, 并与盐的水解、难溶物的沉淀溶解平衡、离子的 分步沉淀等化学反应原理的知识联系起来,从新 的角度拓展学生知识的应用。 请回答下列问题: ( 1)加入盐酸时,氧化铝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 式为 。 ( 2)实验室进行步骤 的操作名称为 。 同样的题材
5、或问题情景,常常从不同角度考 察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在教学中特别是高三的复 习教学中,将某些 貌似神离 的同类问题通过 存 同 求异 的比照分析和形成环环相扣的 问题链 , 可以大大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程度,有效拓宽 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产生 登高望远 、 一览 众山小 的学习效果。 ( 3)固体 A 的化学式为 ,溶液中的 Na + 、 Ca 2+ 、 Mg 2+ 是在步骤 中除去的。 ( 4)步骤 调节 pH 的数值范围为 ,步 。 骤 调节 pH 的数值范围为 ( 5)步骤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化学教学 2015 年第 3 期 27 案例研究 聚焦课堂 其内在的思维路径。由于思维是 指向
6、 问题解决的 标等等,是设计好课的逻辑主线的基础;课程理念 是指导逻辑主线设计的重要因素。 怎样具体地设计好 弱电解质的电离 这节课 的逻辑主线呢? 间接和概括的认知过程 ,问题解决是思维活动 1 最普遍的形式 ,思维活动的实质就是问题解决 2 活动,因此课的逻辑主线可以表现为课堂内解决 主要问题的基本过程,反映诸问题之间的内在联 系。也就是说,设计课的逻辑主线是设计(选择) 主要问题、建构课的问题体系,寻找问题解决策略 以逐步解决问题,使教学活动能够逐步深入,最终 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深刻地了解教学内 容,了解 有关知识的背景内涵,了解其内、外联系,了解学 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发展空间,
7、明确教学目 1.1 充分做好各项设计准备 1.1.1 分析教学内容的内部和外部联系 以 弱电解质的电离 为例,其内部和外部联 系的分析如表 1所示。 电解质、电离和化学平衡是 弱电解质的电离 最重要的关联概念,也是学习 弱电解质的电离 时的基础概念。 表 1 弱电解质的电离 的内部和外部联系 电解质 电离 化学平衡 类型 外部 关联 宏观特点:溶液导电 电 离 过 程 电 特点 界定 影响因素 重要 规律 离 平 衡 反应 平衡 溶解 电离 平衡 水解浓度;温度;勒夏特列 导电能力 ( 等动定 ) 平衡 平衡 气体压强 原理 弱电解质的电离 内部 结构 宏观表现 微观解释 符号表征 知识应用
8、拓展升华 1.1.2 了解有关知识的背景 于原子;溶液越稀,盐的电离度越大,溶液电导 也越大;在无限稀释时,分子全部变为离子,溶液 电导达到最大值 。阿累尼乌斯的电离假说可以 成功地解释离子的迁移数,可以说明强酸和强碱的 中和热,以及其他溶液的反应热、沉淀水解、缓冲 溶液、酸碱强度、酸碱指示剂变色原因等等, 因而 很快成为被越来越多人接受的学说。 了解有关知识的背景,就要了解知识所反映 的对象整体以及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间的相互 联系,了解知识产生和存在的环境,了解知识的形 成、实践、价值和发展空间等隐含内容 3, 4, 5 。 人们很早就开始了对溶液、特别是电解质溶 液的研究。但由于了解、认识
9、溶液的微观结构比较 困难,直到 19世纪中叶才开始逐步明朗起来。例 如, 19世纪 50年代,威廉逊( A. W.Williamson, 18241904)和克劳胥斯( R. J. E. Clausius,1822 1888) 意识到电解质的分子和形成它的原子间存 在着动态平衡,分子和邻近分子不停地交换原子 (或基),离解出的原子(或基)只能存在短暂时 间,所占比例极小。 1872年,法夫尔( P. A.Favre, 18131880,法)进一步提出:盐类电解成它自身的 组分是由于水的溶解作用的结果,这个作用或者 使盐电解后的组分达到完全游离的状态,或者至 少达到彼此独立的状态。 1885年,
10、拉乌尔( F. M.Raoult, 18301901,法)提出:组成盐的 正电基 和 负电基 (正离子和负离子)在溶液中是简单 地混合着的 。 从 1871年直到 1884年,人们发现和研究了溶 液的多种依数性现象,发现溶液的渗透压跟其体 积和绝对温度存在着如下关系: PV=i RT( R为气 体常数)。其原因何在?怎样解释 i?当时的研究 者并不清楚。直到电离学说提出后,才由范霍夫( J H Vant Hoff 18521911,荷)和阿累尼乌斯合作弄 清了内在原因,搞清了 i的含义。 但是,阿累尼乌斯的电离学说有其不足之处: 它不能说明离子是如何带电的;只适用于稀溶液, 不能圆满地解释强电
11、解质溶液的行为。它没有解 决电解质在溶解之前是否以离子形式 存在的问题, 也没有考虑溶液中离子之间、离子和溶剂之间的相 互作用、溶剂本性的影响等,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6 20世纪人们认识了原子的内部电子结构,才 使离子如何带电问题迎刃而解。 1913年以后,晶体 结构分析证实了盐和金属氢氧化物在固态就是以 离子形式存在的。由此,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应该是 18841887年间,瑞典化学家阿累尼乌斯( S. Arrhenius, 18591927)提出电离假说,认为盐溶入 水中时就自发地离解成离子,离子带有电荷而不同 28 化学教学 2015 年第 3 期 案例研究 聚焦课堂 全部电离的,但是实际上
12、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并没 有表现为完全电离。 1923年,德拜( P. J. W.Debye, 18841966,荷)和休克尔( E Hckel,18961980, 德)提出强电解质理论,认为在强电解质溶液 中,离子会被相反电荷的离子包围成为具有 离 子氛 的中心离子。 1926年,卜耶隆( N. Bjerrun, 18791958,丹)提出 离子缔合 概念:两个电荷 相反的离子间的库仑作用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以 克服热运动影响,形成 缔合对 ,减少 自由的离 子,降低溶液的电导和离子的平均活度。克劳斯 ( Kraus)和伏阿斯( Fuoss)认为,电解质无所谓强 弱,因为它的电离度是由溶剂的介电常
13、数决定的。 他们把硝酸化四异戊基(代)铵盐溶解在水和二 氧六圜的混合溶剂中,变更水和二氧六圜的比例, 在 25 下使溶液的介电常数从 78.6变至 2.2,发 现这个盐在高介电常数溶剂中是强电解质,在低介 电常数溶剂中则变为弱电解质。在介电常数达到 临界值 43.6时,这个盐完全离子化。人们也发现, 许多化合物在水里是强电解质,但在非水溶剂中 图景)、溶液微观结构以及溶解 微观过程的了解和 掌握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可能性,以 利作出适当的教学设计。 1.2 设计好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知识技能方面应该包 括:在掌握电解质概念的基础上认识电解质可以分 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知道
14、常见的强电解质和弱 电解质;建立电离平衡概念,能从微观角度合理、 正确地描述和解释电离平衡;知道电离平衡是化 学平衡的拓展和特殊类型。 弱电解质的电离 是渗透、提升和强化学生 对假说 -检验方法的了解,认识宏观 -微观联系, 以及感悟化学学科特点的良好题材,应该在过程 方面提出相应目标 ,同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不能 急于求成、要求过高。 弱电解质的电离 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形成 或强化某些观念,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可以提出相 应要求,但一定要遵循科学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规 律,要有重点,不宜要求过多、过高、过急。有人提 出要通过 弱电解质的电离 的学习初步建立化学 平衡观、微粒观、反应观、实验观以及分类观
15、,在 一课时内提出这么多观念建构要求,实在是太多 了。其中一些并没有很强的必要性,这样要求显然 是不适宜的。 却是弱电解质。 7 人类探索弱电解质电离的过程表现了两个重 要特点:( 1)人类认识弱 电解质的过程也是致力于 对其宏观现象作出圆满的微观解释的过程,了解 其微观结构对于深入地认识弱电解质的电离至关 重要。( 2)人类认识弱电解质的过程是不断地根据 宏观事实作出微观假设,用新的宏观事实检验微 观假设的过程。 1.3 确定主要问题、建构问题体系 笔者认为,从奠定基础角度来说,掌握弱电解 质电离的宏观表现、微观解释和符号表征,以及弄 清它跟前面所学化学平衡的关系,是这节课的主 要任务,由此
16、可以确定课的主干问题。 1.1.3 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发展 空间 弱电解质的电离 在人教版 教材中是高中 化学选修模块 4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内容之一。 根据现行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应该已经通过必修模 块的学习 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 在选修模块 4化学反应原理中已经先期学习了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普通高中化学课 程标准(实验)和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2011 年版)都没有列入电解质这个条目,但一些初中 化学教科书中已经出现了这个概念。教师必须事 先了解学生是否学习过电解质概念并且掌握了电 解质和电离概念,根据了解的情况作出
17、 相应安排。 此外,还应该了解学生对原子分子运动状况(运动 按照这个思路,这节课的问题体系可以设 8 计如下: 为什么电解质在溶液中能够导电?不同电解 质在溶液中的导电能力相同吗? 前导问题 为什么弱电解质在溶液中不能完全电离? 核心问题 可以根据哪些事实判断弱电解质没有 完全电离?怎样从微观角度作出假设来解释宏观 现象?怎样证明假设? 关键问题 怎样用符号来描述(表征)弱电解质在溶液 中的电离平衡? 衍生问题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跟以前所学的化学平衡 有什么异同? 核心问题 离子浓度怎样影 响弱电 解质的电离平衡? 衍生问题 化学教学 2015 年第 3 期 29 案例研究 聚焦课堂 有人把影
18、响电离平衡移动的因素作为重点, 冲溶液、酸碱强度、酸碱指示剂变色原因等都可以 归属于弱电解质电离知识的应用;电离平衡常数的 介绍和酸碱指示剂理论则是对弱电解质电离知识 的拓展。 这有利于学生认识电离平衡跟化学平衡的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弱电解质的电离受温度影响 的情况比较复杂,在中学化学中难以讲清楚,如果 处理不当会影响教学效果。 1.5 提炼、形成逻辑主线 1.4 构思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提炼、形成逻辑主线。就 弱电解质的电离 这节课来说,其逻辑主线是: 由于学生已经通过必修模块的学习知道 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他们应该不 难正确地回答第一个前导问题 为什么
19、电解质在 溶液中能够导电? 。对于第二个前导问题 不同 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导电能力相同吗? ,需要引导 学生通过实验比较做出回答。 弱电解质水溶液导电的宏观现象 (同浓度的醋酸溶液和盐酸 pH的差别) 计算 c( H+) 醋酸溶液部分电离 对于核心问题 为什么弱电解质在溶 液中不能 完全电离? 的解决,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微观想象 作出假设来解释宏观现象并进行假设的论证和验 证。为了论证假设,需要应用已经学过的物质微粒 知识。为了验证假设,需要由假设推想可能的宏观 现象,然后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由某离子浓度的 变化可以推断弱电解质没有完全电离,实验验证 的关键在于如何鲜明地观察到离子浓度的变化, 利用
20、酸碱指示剂或 pH计是常见和简便的方法。新 的验证实验的设计是教师进行本节课教学创新的 空间之一。 尝试解释弱电解质在溶液中为什么不能完全电离 微观想象 假设 对微观假设做初步论证 验证微观假设的若干推论 形成弱电解质电离平衡概念 对弱电解质电离平衡作符号表征 (界定;书写电离式;衍生电离度概念) 比较电离平衡和化学平衡异同 比较电离平衡和化学平衡 广义地说,由核心问题 为什么弱电解质在溶 液中不能完全电离? 衍生的问题 怎样用符号来 表征弱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应该包括 3 个内容:( 1)对 弱电解质的电离及电离平衡 进 行界定;( 2)书写电离方程式(符号表征);( 3)衍 生电离
21、度、电离常数概念(抽象概念表征)。 对于核心问题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跟以前所 学的化学 平衡有什么异同? 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比 较,使他们体会到电离平衡是化学平衡的拓展和 特殊类型,从而实现电离平衡概念的升华。其衍生 问题 离子浓度怎样影响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有利于巩固 电离平衡是化学平衡的拓展 的认识。 此时,教师若以实验证明浓度、温度对其电离的影 响,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对电离平衡的深刻印象,乃 至于理解电离平衡的特殊性。这里的实验设计也 是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的一个空间。 用化学平衡概念同化电离平衡 推论影响因素进行实验验证 离子浓度对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影响 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知识的 应用 弱电解
22、质电离平衡知识的拓展 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知识小结 2 课的亮点如何设计 一节好课往往有其特别引人注目、值得赞赏 的不同寻常之处,通常就把这种特别引人注目、值 得赞赏的不同寻常之处称为 亮点 。亮点对课的 成功 往往有着不小影响,因此不少人在进行教 学设计时,总要着力于亮点的设计,亮点设计遂成 为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在具备条件时,还可以适当地介绍有关弱电 解质电离的知识的应用和拓展。解释强酸和强碱 的中和热、其他溶液的反应热、沉淀水解现象、缓 2.1 亮点的类型和判断标准 亮点的引人注目 、不同寻常之处可能是教学内 容(包括问题、举例、拓展等)选得特别好,也可能 30 化学教学 2015 年第
23、3 期 案例研究 聚焦课堂 是教学技术工具(包括实验、模型、图表、电化教 具和现代信息技术等)设计或使用得特别好;可能 是教学方法设计或者使用得特别好,也可能是教 学过程设计或者组织得特别好;还可能是教学语 言、板书、教态举止等特别精彩、值得称赞或者有 特色,等等。 认识和了解,受到生动的科学方法教育,从而形成 课的亮点。 2.2.3 科学 观念的熏陶 通过对弱电解质电离过程的微观解释,可以 加深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特点的了解;通过对电 离平衡与化学平衡关系的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化 学平衡的了解 新的事实和新的认识可以使学 生原有的观念得到发展、提升,并应用于新的问题 解决之中,从而形成课的亮点
24、。 亮点的判断应该以学生的感受为基准。常有 人在设计 展示课 时只顾听课教师的感受,而 亮 点 实际上并不为学生注目,这样的 亮点 恐怕 可以算是哗众取宠,不是真正的亮点;一味标新立 异,也不一定是亮点。不管属于哪种类型,亮点都 应该满足以下一些要求,主 要是: 2.2.4 实验的创新和应用 效果很好的实验,创新的实验思路和先进的 实验手段,也可以形成课的亮点。例如,上海市大 境中学冯晴老师在上 弱电解质的电离 这节课时, 先引导学生测定不同浓度的醋酸、盐酸和未知酸 的 pH,然后讨论同浓度的醋酸和盐酸的 pH为什 么不同、不同浓度醋酸的 pH为什么不同、如何比 较醋酸和未知酸的强弱 3个基本
25、问题,使课的内 容逐步深入,主题突出,结构紧凑,效果很好,形成 了亮点,显示了其团队的教学智慧。 富有新颖性、创造性,体现教师的教学智 慧; 把握分寸恰到好处,特别适合 于学生,有利 于学生发展; 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符合教育教学规律; 格调高尚、情操健康,没有负面影响,等等。 2.2 弱电解质的电离 课中几个可能的亮点 亮点的设计是创造性思维的成果,没有固定 的公式可套。一节课也可能有不同的亮点,即使事 先已经预设好了,在教学实践时还常常需要根据具 体情况要做出调整、变通。事先做好多种准备,实 施时充分发挥教学机智作用,随机应变,是亮点预 设成功的关键。笔者认为,在 弱电解质的电离 这节课中
26、,下面几点做好了有可能成为亮点。 2.2.1 比喻和微观动画的应用 3 需要注意的问题 ( 1)应用电离过程的速率曲线,可以说明强、 弱电解质电离过程中离子生成和结合成分子的速 率随时间变化情况的不同。但是,从微观角度看, 电解质的溶解和电离过程是同时发生的,不是先 溶解而后再电离。因此,电离过程的速率曲线是不 符合真实情况的,要防止由此导致学生产生对电解 质电离过程的错误认识。电离过程的速率曲线要 慎用,最好不用。 为了帮助学生了解电解质的溶解和电离过程, 教师通常要应用比喻和动画等。但是,微观粒子 的运动跟宏观物体的运动截然不同,有很大的区 别,不少人对此注意不够,常常 导致科学性错误,
27、对此必须特别小心。也正因为如此,设计恰当的比 喻和微观动画可以成为课的亮点。 ( 2)电解质的强弱跟溶剂的介电常数有关。 在介绍常见的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时,应说明是在 水溶液中。 ( 3)不少人认为 分类观 是化学的基本观念 之一,并且把 分类观 的建构作为本节课的目标 之一,这些看法都是不妥的。 2.2.2 假设 -检验方法的应用 如前所述,人类认识弱电解质电离的过程,假 设 -检验方法的应用起了很大作用。参照人类的 认识过程并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根据宏观 现象提出微观假设,引导学生对假 设进行初步论 证,剔除不合理的假设,然后对合理的假设进行适 当推演并验证假设的推演,包括对不同的假设
28、进 行比较,不但可以使学生形成对弱电解质电离的正 确认识,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假设 -检验方法的 上面对逻辑主线和亮点的讨论主要是在认知 领域进行的。实际上,在教学中情感活动的主线和 亮点也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要努力做好,不应 忽视。此外,还应注意做好作业设计等工作。 弱电解质的电离 的教学可以彰显化学科 学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以实验为基础等特 点,彰显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重要性。所以笔者 认为这个内容具 有典型性和挑战性。怎样进一步 化学教学 2015 年第 3 期 31 精品课例 聚焦课堂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甲烷 教学实录及反思 * 陈风雷 (江苏省南通中学,江苏南通 226001)
29、 摘要: 实录了人教版化学 2中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甲烷 的教学过程,从利用已有知识、注重结构主线、突出实 验探究、密切联系实际等方面进行了自我反思。 关键词: 甲烷;教学实录;教学反思 文章编号: 1005 6629(2015)3 0032 06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1 课标要求与学情基础 常情况下,甲烷比较稳定 ,不能与酸性高锰酸钾 溶液、强酸、强碱等反应,然后依次介绍了甲烷的 氧化反应和取代反应。在取代反应中,教科书通过 科学探究 栏目采用 减法原理 设计了一个对 比实验,将 一支试管用黑纸包好 ,人为地去除 了 光 的因素,并与没有包裹黑纸的试管进行比 较,
30、让学生获得 光 是甲烷取代反应必备条件的 1.1 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科书的编排 关于化学 2中的 甲烷 ,普通高中化学 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是 了解甲烷的 主 要性质 。江苏省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学 1 要求将其细化为 知道甲烷的分子结构,了解甲 烷的来源,了解甲烷的可燃性、取代反应等性质及 主要用途 2 。 事实材料。 4 人教版教科书以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综上可知,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主要是让学生 从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甲烷的结构和 性质,重点认识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和取代反应 的特点,使学生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同 时,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 决定存在和用
31、途的认识,并了解学习有机化合物的 基本思路和方法,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领域的学 习兴趣。 甲烷 为题,将其安排在化学 2第 3章 有机化 3 合物 的第一节。教科书以甲烷在自然界中的存 在、我国使用天然气的历史以及 西气东输 的现 状、天然气作为能源的特点等导入新课,然后介绍 了甲烷的分子式、电子式和结构式,并设计了制作 正四面体和甲烷球棍模型的 实践活动 帮助学生 认识甲烷分子的结构特征。关于甲烷的性质,在回 忆初中已知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首先介绍 在通 1.2 学情基础 * 作者执教的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甲烷 在中国教育学会 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举办的 2014年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观摩暨教学
32、培训活动 中获特等奖。本 文系全国教育科学 十二五 规划 2014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 教学即研究 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 (课题批准号: DHA140334)研究成果。 搞好 弱电解质的电离 的教学设计、创新 弱电 解质的电离 的教学设计,值得我们不断探索、不 断创新。 4英 柏廷顿著 . 化学简史 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 版社, 2003. 5 赵匡华编著 . 化学通史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165166. 6 万洪文,詹正坤主编 . 物理化学 M. 北京: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出版社, 2002: 428. 1 汪安圣主编 . 思维心理学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 7 黄子卿著 .电解质溶液理论导论(修订版)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3: 118, 125, 156. 版社, 1992: 4. 2 王甦 . 认知心理学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8 吴俊明,骆红山 . 教学中的问题与课堂问题系统 J. 化学教学, 2012,( 11): 33. 276. 3化学发 展史编写组编著 . 化学发展史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0. 32 化学教学 2015 年第 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