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教案12篇(短文教案一等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短文》教案12篇(短文教案一等奖).docx(4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短文教案12篇(短文教案一等奖) 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名”“园”“款”“缘”等的用法, 2、学习常见文言虚词“于”“以”“其”等的用法。 3、体会文章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2、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或幻灯片。 设计思路 讲解这两篇短文时应让学生先疏通文意,在此基础上,明确课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弄清文中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突出了什么特点。有关这些问题,可让学生先自主学习,也可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完成。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黄鹤楼与滕王阁、岳阳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它名扬四
2、海主要归之于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黄鹤楼诗和李白等诗人有关黄鹤楼的吟咏,并不是仅仅因为一篇文章而名闻遐迩。有关黄鹤楼的文章,过去是不是没有人写过呢?事实并非如此,唐人阎伯理写的这篇黄鹤楼,就是现存最早的一千多年前的一篇关于黄鹤楼的碑记。(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1。) 1.认真读课文,边看注释,边查工具书,疏通课文大意。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4.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给
3、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2。) 闼濑乡窥巍峨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学生进行纠正。 2.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出示幻灯片3。) 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上倚河汉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3.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明确:(费yi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4.放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背诵,把喜欢的原因和同桌进行交流。(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5.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并疏通文意。 要求:小组中推一人交流,不恰当的地方大家共同商讨修改。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不必只局限于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即可。) 六、拓
4、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七、布置作业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延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黄鹤楼 阎伯理 地理位置 命名的由来 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地位价值 于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介绍园林的短文。(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l。) 张岱,字宗子、石公,号陶庵,山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要求:记住作者。二、自主学习 1.认真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
5、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文中写“于园奇在磊石”,“磊石”奇在哪里? 4.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2。) 葆生艇子娠搜剔无憾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学生进行纠正。 2.解释加点词的词义。(出示幻片3。) 携余往 缘坡植牡丹、芍药 人不得上,以实奇 坐其中,颓然碧窈要求:记住词义。 3.“磊石”奇在哪里? 明确:(以实奇,以空奇,以幽阴深邃奇。) 4.放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背诵下来,然后把喜欢的原因和同桌进行交流。
6、(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5.小组合作,疏通文意,交流更正。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不必只局限于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即可。)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如元时间可不进行。)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积累运用”的第一部分。 七、布置作业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阅读理解”部分。 板书设计 于园 张岱 第二部分(第1段):介绍于园所在地及其主人,交代自己游园的缘由。 第二部分(第2段):游于园所见所感。 奇在磊石。(以石奇,以空奇,以幽阴深邃奇。) 水阁和四周景色及感受。 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闻名的原因。 短文教案2 【学习目
7、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德育目标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8、。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二、介绍课题、作者 本文虽短,但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答/谢中书/书”写给谢中书的信。注意断句。明确两个“书”的含义。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
9、一种含有审美意味的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整体感知,欣赏美点 1、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老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视频,帮助学生规范字音和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其奇者。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句, 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7短文两篇教案,来自网! 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全班解决。 2、欣赏美点: (1)老师引入:“山川
10、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也描绘了一幅这样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那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句中,读出了之美,作者写出了它的特点。”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石壁耸立两岸,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自然
11、美不胜收。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2)欣赏“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问题一:我们欣赏了整篇文章,作者的景物描写非常优美非常和谐,但这一句中间的“乱”字,让人想到混乱、乱七八糟,这个字是否该换一换,比如用“齐”“共”等等?让学生思考回答。 (“乱”表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是一种不规则美,通过“乱”字,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 问题二:你觉得这一句还有哪些字也用得特别
12、传神?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问题三:“沉鳞”指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沉鳞”指潜游在水中的鱼,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问题四:你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话创造性的描绘这幅画面吗?学生动笔写,并自由表述。 四、体悟感情 有个词叫“文如其人”,也就是说通过文章可以窥出作者当时写作的心情,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那从这篇文章中你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从文章中可看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强烈感情,也可看出他寄情山水的悠闲和清高,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则表现了他的自豪之感,把自己与谢公相提。) 五、想象拓展 1、陶弘景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人间仙境
13、图,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梦想的人间仙境,你能描绘一下你心目中的人间仙境吗?学生自由表达。 2、大自然是个广阔的舞台,那么其中的一切事物可就是演员了,他们都想在这舞台上展示自己。如果请你用生活中的一种人来比喻文中所写事物,你看它们像什么人?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例如:你看,那高峻的山峰直入云端,就是一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六、作业 试把本文扩写成一段写景文。 【板书预设】 山水相映 山川之美色彩缤纷 晨昏变化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在北宋年间,有一位大文豪与其父、其弟合称为“三苏”,大家想一想,这位大文豪是谁?对,是苏轼。他出生于较清寒的知识分子家庭,21岁中进士,一生坎坷多难,几度遭贬。
14、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就写于他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我们来欣赏这篇描写月色的文章。 二、作者介绍 教师通过媒体资源给学生介绍作者基本情况。 短文教案3 1、引导学生感受家庭生活、感受亲情。 2、训练学生用普遍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勾画、积累关键性词句,养成辨清字音、字形,解释词义的习惯。 4、学习辨别关键语句的能力 5、学习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语的能力 6、学习根据表达的思想内容来遣词造句 教学重点: 目标2、5 单元教学设想 1、用半个课时引导学生注意初中语文学习的特点和方法,突出强调以下几点: A、多读、多看(课内外) B、课前预习 C、上课积
15、极思考回答问题 D、认真写字,开始有.计划的练字E、养成练笔习惯,一周两篇 2、注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材处理上,尽量减小难度,增加趣味性,加强与学生的课堂交流,争取获得学生的认可。 3、初步摸清学生的语文的基础,确立各个层次的同学,酝酿语文尖子与后进生的个别指导.计划。 4、尽量求实,务必让学生每节课都能感到有所得。 一短文两篇 金黄的大斗笠 高风 教学目的:通过朗读体会姐弟情,纯真童心。教学要点:朗读,体会散文诗的特点。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演讲 二单元提示 三纠正字音 啃翘揽斗笠分歧粼粼 四听录音范读,指导朗读技巧,齐读课文 1语调 (1)掌握停顿节奏:看标点符号
16、,看词的组合 (2)掌握腔调:掌握高低轻重和语气 2重音重要词义的重读 五指导分析 1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风雨中姐姐给弟弟送斗笠 2学生朗读并划出风雨变化过程,分析三幅风雨图的起迄和特点,.写作特点 -风小雨稀.,风疾雨急,风雨交加。描写有层次变化,有侧面描写,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拟声词,有声有色。 3分析姐弟形象 -弟弟看羊,天真,活泼,可爱。姐姐送伞,细心,聪明,爱弟。姐弟紧靠,姐弟情深。 4学生想象绘画, 5作业:抄词;摘抄佳句;续写“雨后”,要求符合姐弟性格特点,原文风格 板书 金黄的大豆笠 风小雨稀 弟弟看羊姐姐送伞 天真,活泼,可爱风疾雨急细心,聪明,爱弟 风雨交加 姐弟情深
17、 (并排,笑声) 散步 教学目的: 领会文章意味,学会肩负的使命感 教学要点: 朗读领会含意深刻、优美精彩的词句 教学时数: 1 教学过程: 一课前演讲 二学生分组朗读 三指导学生分析 1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写一家三代人在田野散步 2分析散步的缘故(注意用陈述,舒缓的语气朗读) 我出于孝顺,为了母亲的身体着想;母亲从“本不愿”到“后来又答应”,则是出于对我的信服,不想逆了儿子的一片心意,表现了一家人的互助爱护,关心,体谅。 3描写初春的田野,为什么写?怎么写出初春的特点?(注意用陈述,舒缓,略带欣喜抒情的语气读) 抓住田野新绿,嫩芽,冬水来写,富有春天的气息,既是承上启下,又衬托了人物的欢愉心情
18、。 4儿子的特点(注意用惊喜的语气,稍高的语调读) 儿子细致观察,思考,童言无忌,天真可爱。聪明智慧。 5风波骤起,如何解决?我为什么心情矛盾? 由于一切都取决于我,我想两全其美,但不可能。因为陪母亲的时间不多,我决定顺从母亲的意愿而委屈儿子,表现了我既爱幼,但更尊老。 6一波又起,为什么? 母亲改变主意而且态度坚决,因为她不想孙子不开心,表现母亲也爱幼。 7最后以散步作结,结尾的含义? 人到中年,肩负承前启后的使命感,责任感。 8学生谈感受。 家庭,朋友之间要保持和谐关系,要互相理解,体谅,谦让。 9比较课后送小龟回家。 表达了思家,团聚之情,不能人为制造骨肉分离。 10作业:摘抄佳句,谈谈
19、,写写生活中你遇到的分歧,如何解决,应该怎么解决? 板书 散步 听话爱护 母亲儿子 信服矛盾听从 顺从 爱幼孝顺,爱幼,更尊老天真,可爱,聪明 家庭和谐,互相关心爱护,理解体谅 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正确翻译课文。 2、熟读、背诵课文。 3、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与意志。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与意志。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熟读课文。 2、搜集古代探索自然的神话传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夸父逐日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一定对日月星辰、高山大海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其
20、实,自有思想以来,人类就有了探索自然的强烈愿望。但古代的人们能像今天的我们那样,通过各种科学设备来探索自然吗?当然不能。那么,他们用什么方式来满足他们的强烈愿望呢?当然是通过奇特的想象。而夸父逐日正是这种奇特想象的代表作品。 二、作品简介 1、关于山海经: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如大家比较熟悉的女娲造人、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民俗等研究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关于夸父:是我国古代神话中一个善于奔跑的巨人 二、诵读贯通 1、教师范读课文23遍,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节奏。 2、学生集体朗读课文两遍。 3、
21、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划出疑难字词,师生交流。 教师投影出示需重点理解的词 夸父与日逐走 入日 欲得饮 北饮大泽 化为邓林 4、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订正,落实翻译。 同桌互译,加深理解,然后背诵。 6、全班集体背诵。 三、探究品味 1、四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组: 说说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2、讨论后明确: 夸父具有宏大的志向,巨大的力量,有着无比的英雄气概。(可能会有学生就这个问题提出不同见解,认为夸父的行为自不量力。教师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积极方面去引导学生,不必断然否定) 表现了古代人民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毅力。 四、拓展迁移 请同学讲述古
22、代探索自然的神话传说。先由四人小组交流,再推选有代表性的故事进行讲述。如愚公移山、女娲造人、后羿射日等,并引导学生明确这些神话的共同点反映了古代人民敢于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毅力 五、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夸父逐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两小儿辩日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相传是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所作,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题材广泛,有些颇有教育意义,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等。它们的含义深刻,形象鲜明,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今天所学的这篇小文章是一则生动的民间故事,通过两个小孩争论太阳在不同的时间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表现我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的探
23、索精神。 二、诵读贯通 1、诵读 教师范读课文23遍,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节奏。 出示本课生字,要求学生正确读出字音 辩斗(du) 盘盂(y) 沧沧凉凉(cng) 孰(sh) 汝(r) 出示已划分好节奏的课文,要求学生按照节奏,准确朗读课文数遍。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两遍。 2、贯通 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划出疑难字词。 由四人小组交流讨论疑难字词,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或教师答疑。 教师出示需重点理解的疑难词语 孔子东游 问其故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及日中则如盘盂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及其日中如探汤 孔子不能决也 孰为汝多知乎 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订正时可侧重指导学生注意实词的积累,常
24、见虚词的用法及文言文中词语省略的现象。 同桌互译,加深理解,然后背诵。 学生反复读课文,达到基本成诵。 三、探究品味 四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组: 1、两个小孩根据什么判断太阳离人的远近? 2、对两小儿的“辩斗”,你有什么看法? 3、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 4、孔子“不能决”的问题,你能否判断谁是谁非? 讨论并归纳: 1、一个小孩根据视觉,太阳刚出来时像车盖一样大。到了正午就像盘盂一样小,说明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另一个小孩根据触觉,太阳刚出来时很清凉,到了中午像把手伸进了热汤,说明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2、这是一道开放性思维的题目,对学生提出的看法,教师可以从两小儿
25、探索精神的可贵方面,从两小儿善于观察常见的生活现象,从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方面,也可以从两小儿是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结果自然就不一致方面加以肯定,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3、说明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写出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 4、早晨太阳从地平线升起时,背景是树林、房屋、远山及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就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是因为早晨太阳斜射大地而中午太阳直射大地。所以,视觉的远近,温度的凉热都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近。 五、小结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六
26、、布置作业 查查有关太阳离人远近的资料 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品味散文诗优美精辟的语言。 2.结合背景理解文章引用传说中的深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计思想 1.阅读优美的散文作品,要通过诵读品味来感悟文章的精妙之处。 2.创设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发展学生的个性,鼓励独到的见解。 教学重难点 1.诵读品味 2.理解主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自主预习: 1.搜索有关巴金的资料。 2.会读会写并能解释加线的字。 旸谷 姮娥 一撮灰 皓月 一、通过神话,导入新课 古代神话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你都知道哪些有关于日、月的神话传说。 今天我们学习一下巴
27、金的日和月,看一下作者赋予这些传说哪些深意。 二、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生竭尽所知交流之后,师归结: 1.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的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代表作还有中篇小说憩园和随笔集等。 2.背景简介: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正值日寇铁蹄蹂躏我中华大地,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鲜血浸没。为了民族的解放和独立,千百万的爱国志士拿起武器奔赴抗日战场,人们也包括巴金都在翘首期待着胜利的到来。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材料(或师范读),生初步体味两首散文诗字里行间渗透出来情感的不同特点。 归结明确:日激情洋溢,月细腻幽静
28、。 2.学生饱含情感,自由朗读。 3.指名学生朗读,生生互评。教师适时指导。 4.学生齐读,整体感知文意,自由发言作归结。 日追求光和热 月改变冰冷 四、合作探究,精细研讨 生分小组合作研究,然后将成果在班上交流。 1.日中作者为什么没有具体写太阳,而对“飞蛾扑火”大加赞赏,又对“夸父逐日”异常怀恋?(他们是追逐光明的使者,他的身上凝聚热情希望!) 2.月中,月亮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与日中的“冷”一致吗?(死了的星球、冷光、死的光)(同样是冰冷的世界) 3.月中作者赋予嫦娥奔月以什么新的内涵?(改变这冰冷的星球) 4.你能结合这两篇散文诗,谈谈你感受到的作者情感吗? (歌颂了光明,赞美了追
29、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者,同时表达了改变旧世界的愿望) 五、归结写法,迁移积累 在这两篇散文诗中,对于飞蛾、夸父以及嫦娥,作者不只是把他们当作简单的生物和远古神话中的飘渺的人物,而是根据写作的需要,重新赋予了他们新的内涵,运用象征的手法,让他们成为追求光明改变世界的使者。那么根据你的积累和搜集列举出一些借“月”来表达思绪,抒发想象的诗句。 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了解“铭”“说”这两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高洁志趣。 3学习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品格和情操。 教学过程: 第1课时陋室铭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
30、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有“诗豪”之称。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多次被贬。本篇是他被贬后写的。 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铭”,原来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押韵,内容上多有颂
31、扬或鉴戒之意。陋室,即简陋的房子。“陋室铭”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目标导学二:分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 2听录音,学生小声跟读并找出韵脚。 明确:名、灵、青、丁、经、形、亭。 3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1)一词多义 之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2)词类活用 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 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苔
32、痕上阶绿(方位名词作动词,长到) 4翻译课文。 目标导学三:品味剖析,领悟意境 1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题目中的“陋”是书房的形陋。而结尾的“何陋之有”指只要室中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简陋,紧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这虽是陋室,但作为主人的“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2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明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反
33、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从居室环境之雅、交往人物之雅、情趣之雅三个方面写陋室不“陋”。 3文章主旨至“无案牍之劳形”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明确:这是作者向深处开拓主题。采用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他们居住的本也是陋室,只因主人的才德而名扬天下,表明自己也有古代名贤的抱负和志趣。 4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不相干,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古代传说中,山中有神仙,这山就是名山;水中有蛟龙,这水就是灵水。作者在这里运用类比的手法,意在说明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就不在于它是否豪华富贵,
34、而在于主人的德行是否高尚。文章先用山水起笔,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水流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写出陋室不陋的原因,即后文的“德馨”。 教师总结:本文在立意手法上托物言志。“托”的对象是“室”,表现的是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淡泊名利、安贫乐道、重视自身修养的志趣。 目标导学四:写作尝试,拓展迁移 1为进一步体会中国文人那种超脱红尘的宁静和宠辱不惊的恬静坦然,可推荐学生阅读以下篇目:陶渊明的饮酒、梁实秋的雅舍、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 2仿写一篇铭。 示例一: 交友铭 友不在多,知心就行。貌不在美,心仁则灵。斯是好友,唯吾真情。遭难舍身救,遇福共分享。彼此存信任,处事有默契。可以同生死,共患难。无争
35、吵之乱耳,无猜忌之劳形。战国廉蔺交,盛唐李孟情。好友云:君交如水。 示例二: 奥运铭 国不在大,技高成名。人不在多,参与就行。斯是奥运,众星如云。队员现绝技,教练出奇兵。场上争金牌,场下叙友情。可以破纪录,论输赢。有拼搏之雄姿,有交流之文明。东方雄狮怒,西方苍鹰鸣。国人云:看我奥运。 三、板书设计 陋室铭设喻引题山 水 陋室 仙 龙 德馨 陋室不陋环境幽静 交往风雅 情趣高雅 古贤自喻 反问点题 托物言志安贫乐道 高洁傲岸 第2课时爱莲说 一、导入新课 荷花也称莲花,它一直是中国画家们喜爱的绘画题材,也是历来为文人墨客所称颂的景物。李白的“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和白居易的“冷碧新秋水,残红半
36、破莲。从来寥落意,不似此池边”分别抒发了诗人不同的感情。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则抒写了满湖荷花带给人们的无尽喜悦。而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南康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熟悉文体 1了解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谥号元,北宋哲学家,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 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论说文的范畴。它往往带有某些杂文杂感的性质。可以说明或叙述事物,也可以议论和抒发感情。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分
37、类积累 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难读的字和难解的词句。 2读准下面的字音。 颐(y) 蕃(fn) 淤(y) 濯(zhu) 涟(lin) 亵(xi) 鲜(xin) 3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指出这名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4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 (1)古今异义 亭亭净植(古义:竖立;今义:种植) (2)一词多义 之水陆草木之花(结构助词,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远香远益清(远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远远地) 清濯清涟而不妖(形容词,清澈) 香远益清(形容词,清幽) (3)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
38、生枝茎) 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4)文言句式 省略句。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出”后省略介词“于”) 判断句。如: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也”表判断) 目标导学三:理解内容,把握写法 1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呢?试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 明确:莲花的可爱之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上述可爱之处,突出了莲花的哪些特点呢? 明确:这个长句,从生长的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庄重;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
39、;从风度气质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 3.我们知道了作者之所以爱莲,不仅因为莲花的姿态美丽,更是因为莲花的高洁、庄重、正直、芳香、清高的品格。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这一个长句呢? 明确:敬佩、赞美之情。 4师生共同朗读这一长句,要读出敬佩、赞美之情。 5前面我们说过“说”这种文体偏重于议论,那么爱莲说这篇课文,哪一段偏重于议论呢?请找出直接议论莲的句子。 明确:第二自然段对菊花、牡丹做出评论,表明爱憎。直接议论莲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6君子是怎么样的人?作者将莲比作君子,意在说明什么? 明确:是品德高尚的人。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由此可见他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赞美具有莲花一样的高尚品德的人。这种写法叫作“托物言志”。“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句。 7文题是爱莲说,而文中却三次提到“菊”“牡丹”,这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衬托。第一次衬托,表现作者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出莲花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表现作者对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