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教学设计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教学设计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单元学习主题与学习目标1课标要求与分析课标要求: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与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人工智能技术等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依据课标,本单元要突出三个学习要点。一是了解历史上劳动工具不断改进的情况,认识劳动工具改进与劳作方式的变化。人类历史上劳动工具的变化,经历了从石器、木器到铁器工具的演进过程。铁器工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进入农耕时代后,人们在改进劳动工具的同时,开始借助畜力、自然力(如水力和风力等)以及机械力的传动(如灌溉中的
2、水车等)来提高生产能力。劳动工具改进带来了人们劳作方式的变化,个体劳动的能力不断增强,农业呈现出精耕细作的发展趋势,手工业出现劳动分工与协作,商业贸易中运输能力大大提高。二是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影响人们的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工业革命后,出现大机器生产,能源动力得到发展,电力、石油、核能等在生产中广泛应用,加上工具机的发明与应用,机器制造的技术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劳作方式;工厂制度普遍建立,股份公司出现,流水线生产、科学管理等出现,极大地改进了人类生产组织形式,促进了人类社会进步;现代科技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效率,人们开始了一种新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3、。三是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的革命性意义。一般认为,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获得方式,以及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教与学的活动中,融入唯物史观基本原理,认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是本单元学习的非常重要的内容。学生因为学习生活成长经历的局限,特别是城市里的学生,大多数缺乏对劳动工具的直观了解。教学时,既要用直观的图文引导学生认识不同时期生产工具是什么样子的,也要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工具进步的表现,从而认识不同历史时期劳动工具的革命性变化对社会进步的意义
4、。可以利用学校附近的有利条件,设计实践活动,调查了解本地区生产生活中仍在使用的典型工具或代表性能源,通过查阅历史文献梳理演变历程,进行探究学习。也可以同物理等相关学科教师合作,了解新能源、新机器的科技原理,理解科学技术对机器改进的作用,理解新能源、新机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还可以设计适合学生的简单劳动工具制作的活动,体验工具改进对人类生产生活进步的促进作用。这一单元学习中,理清劳动工具改进的历史脉络,分析工具进步、劳作方式改进对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加深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变化的思维训练,是学习过程中要格外重视的几个方面。2单元学习主题本单元学习主题可以设置为“生产工具改进与生产方式变革是人类社会
5、进步的根本动力和重要标志”。通过中外历史纲要的学习,学生已对中外古代农业、手工业历史发展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本单元是对必修课所学内容的延伸和拓展,要加深劳作工具改进、劳作方式变化促进生产生活变革的认识。例如,“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一课,学习的重点是生产工具的变化、劳作方式的演变,通过梳理课文内容可以知道:劳动工具材质的变化,认识人类从石器、铜器到铁器时代工具制作水平的进步;劳动工具形制和功能的发展,古代农业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发展过程,古代纺织业从简单缝制到纺车普及的发展过程,以及陶瓷业、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与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社会形态演变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变化对古
6、代社会发展的作用。这样就紧扣了本单元的学习主题,实现了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学习价值的整合。本单元学习时,要将传世文献和考古资料相结合,将图片和动画资源与文字阅读相结合,充分发掘教材,创新学习情境,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例如,本单元在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素养时,先要引导学生厘清基本史实,知道生产方式变革的具体脉络,能够将不同时期的生产工具定位于特定时代,还要通过分析史料,充分理解生产力发展与生产方式变革间互为促进的关系,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解释其对社会进步的作用。3单元学习目标(1)能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知道生产工具、劳作方式的变化,通过阅读文献、图片等材料,梳理生产方式变革的历程,概括原始
7、农业出现到工业革命到科技革命等不同阶段生产方式变化的表现及阶段特征。(2)能在阅读材料基础上理解生产变革对于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影响,联系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对社会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深入理解科技进步对于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认识科技创新驱动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单元学习重点与难点1学习重点分析本单元学习重点是: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劳作方式变化;工厂制度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新科技革命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生产工具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来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物件。它处于劳动者和劳动对象之间,起传导劳动的作用。劳动工具是劳动资料主要的、基本的部分。人类劳动是从制造和使用工具开始的,这是人类劳动过程独有
8、的特征,是人类劳动区别其他动物活动的根本标志。农业产生于新石器时代,人们最初用以制作农具的材料是石头、树枝、兽骨和蚌壳,以石头为主。青铜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是夏、商、西周时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受到多种条件的制约,青铜农具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没有达到影响农业发展的程度,更多的则表现为象征性的意义。春秋初年,已用铁制农具。战国时期是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的时期。汉代开始,铁制农具迅速在全国普及。在纺织工具中,新石器时代的陶制纺轮,汉代的纺车和提花机都是其中的代表。在陶瓷业工具中,以胚车、匣钵、支钉等工具为代表。在金属冶铸业中,制作小型金属器具使用土炉、锤和锉等,制作大型金属器具使用坩埚和范。农业家庭式劳作方
9、式。它是小农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在小土地分散式经营中,通过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形成的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和特定的生产与生活格局。农业庄园式劳作。它是以地主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庄园内生产为主要内容的劳作方式。东汉末年的庄园发展与军事有密切的联系,庄园不仅是生产组织,还是军事组织。在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这种武装化、堡垒化的庄园就是北方普遍存在的坞堡。工业革命时期,伴随着大机器生产,出现了工厂制度。工业革命实现了从工场手工业到机械化的大工业的飞跃。为适应机器大生产的要求,工厂制度成为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它将生产资料和工人集中在一起,通过使用机器进行大规模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工厂制度下
10、的工人,一方面受严格纪律的约束,另一方面又受到精密分工的机器的支配,成为机器的附属品。洋务运动揭开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序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与发展,也促进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工业革命后,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历史上科技革命所引发的产业革命主要是通过技术产品替代了人的体力劳动,实现了人类身体上的解放。而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新技术革命则将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替代人的脑力劳动,进一步实现人类全方位的解放。由于战争的需要,在二战中,主要参战国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致力于高科技武器的研究,大量高新科技成果纷纷问世。继1945年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1947年
11、,晶体管发明;1957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等等。以这些高科技成果的出现为标志,人类又一次开启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大门,国防工业进入了“原子时代”,民用工业也开始进入“电子时代”。在这次新科技革命中,电子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航天技术、海洋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蓬勃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新技术革命的相关领域研究取得大量突破性成果。随着生产力的巨大进步,新的生产领域出现。劳动方式的巨大变革,改变着经济增长模式和管理方式,也导致社会阶层结构和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网络和智能手机的使用改变了人类文化生活方式和对世界的认知。2学习难点分析本单元学习难点是:工业革命以来生产
12、方式的变革及其对人类历史、社会生活的影响。近代以来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智能技术的出现,加快了社会前进的步伐,使得生产方式的变革此起彼伏,不仅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飞跃,也给人们的劳作方式与生活方式带来深刻的影响,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影响人们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有三个:第一,工业革命中大机器生产,尤其是生产能源多样化(电力、核能等)的广泛应用,彻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耕作方式;第二,工厂制度的普遍实施,人们开始了一种新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第三,现代科技革命以来,智能技术的应用与推广,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在本单元的学习中,要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册已学内容,认识
13、不同领域生产方式的变化,重点理解变化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其又反过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在理解变化的基础上,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认识生产方式的变化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单元教学设计1单元知识结构2主干知识与问题链课时主干知识教材预设问题问题链1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1)农业工具的变化(2)手工业工具的进步(3)劳作方式的发展思考点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进步,是怎样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学思之窗农业家庭式劳作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问题探究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说说战国时期的主要生产部门用铁器作为生产工具的情况。学习拓展渔业也是古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举出一种古代渔业工具并加以说明。
14、(1)农业生产工具在材质方面变化的表现有哪些?逐一说明农具材质变化带来的社会影响。(2)古代水利灌溉工具中的典型代表是什么?(3)举例说明,古代手工业生产工具进步的表现。手工业技术革新对社会进步的积极影响。(4)说明小农经济和庄园经济的概念并分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1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1)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2)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思考点工厂制度对工业生产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学思之窗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思考点工业革命是怎样改变人们的生活节奏的?问题探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恩格斯为什么这么说。学习拓展观看这部电影,想一想它反映了工业时代怎样的问题。(1)工业革命时期,工厂制
15、度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概括工厂制度的特点及影响。(2)工业革命、洋务运动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三个历史事件的关系是什么?分析中国晚清时期工业化发展的特征及影响。(3)举例说明,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变化的表现。1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2)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思考点人工智能技术有哪些表现?学思之窗结合材料,思考原子能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思考点现代技术进步给你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问题探究结合材料,思考人工智能技术在救灾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学习拓展谈一谈你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日益呈现交叉融合趋势”的理解。(1)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出现的背景和
16、重大成果。(2)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3)比较工业革命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4)说明两次工业革命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中国产生的重大影响。3教与学活动设计流程主要内容教与学的活动设计单元导入单元概览与前后衔接通过阅读分析单元导读的内容,明确历史上劳动工具的变化和主要劳作方式;认识近代以来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智能技术等的出现对改变人们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意义;充分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明确本单元的主干知识与学习要求。流程主要内容教与学的活动设计第1课时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1)农业工具的变化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分析教师补充的史料,结合“思
17、考点”提出的问题,了解古代农业发展的表现及影响。(2)手工业工具的进步通过对教科书及相关资料研究,归纳纺织业、陶瓷业、冶炼金属业等手工业部门生产工具的进步表现。(3)劳作方式的发展运用教科书中的“历史纵横”等相关材料,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劳作方式的发展演变过程。通过“问题探究”,比较历史文献对远古人类生活和农业起源相关记载的异同,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第2课时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1)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分析教师补充的史料,结合“思考点”和“历史纵横”等提出的问题,了解工业革命时期,伴随着大机器生产,出现了工厂制度。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与发展等早期
18、工业化的实践。(2)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运用教科书中的“历史纵横”“学思之窗”“思考点”等相关材料,引导学生了解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变化的表现。第3课时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阅读“思考点”“学思之窗”等栏目,以及教师补充的相关材料,了解在这次新科技革命中,电子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航天技术、海洋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蓬勃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新技术革命的相关领域研究取得大量突破性成果。(2)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通过阅读“思考点”“史料阅读”“问题探究”等栏目,以及教师补充的相关材料,了解新科技革命对当前生活的革命性影响。单元总结
19、知识体系建构与单元认识深化通过梳理本单元内容,从整体上把握生产方式的变革及生产方式变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055056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单元导入图1 图2教师讲述:这两幅图片来自电影摩登时代,第一幅是主人公查理在工厂流水线工作,第二幅是他被当作喂食机器试验品。流水线的工作方式、机器喂食的方法,都是工业革命带给人们生活的变化。工业革命以后,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工场,产业工人逐渐成为一个阶层,挣扎生活在社会底层,这是我们高一学习过的内容。本单元我们要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深入细致地了解人类的生产方式变革,包括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新科技革命。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工具和劳动者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本单元我们一起学习农业、工业、科技领域的生产方式变革。057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0 5 2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