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知识提纲--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知识提纲--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精编知识体系)【单元课程标准】1.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2.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人工智能技术等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3.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时空坐标】【知识梳理】一、农业工具的变化(一)耕作工具的变化1.材质:骨、竹、木、石、蚌、铜、铁等。2.石器工具(1)特点:质地坚硬,更耐用。(2)时期:1)旧石器时代:打击为主;2)新石器时代:打磨结合。(3)工序:选料、打击、磨光、钻孔。3.青铜工具(1)起源:西亚
2、、北非。(2)中国的青铜农具1)出现:公元前1500年左右出现小件青铜器。2)特点:青铜农具数量有限。原因:a.青铜产量低且珍贵;b.青铜的坚韧度不好。作用: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4.铁器工具(1)出现与传播:公元前15-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赫梯人掌握冶铁技术,后传入两河流域、北非和欧洲。(2)特点:铁器锋利轻便,易锻制打磨。(3)在中国的推广与发展1)推广及其意义推广:战国时在农业生产中推广。意义:使得人民耕作、拓荒的能力大幅度提高,有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并进一步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2)发展:南北朝时出现以灌钢法制作的农具。5.耕作工具进步的意义:推动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精耕细作农
3、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发展。拓展:刀耕火种与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开始使用并逐渐推广。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1)发展阶段:原始社会刀耕火种(靠天吃饭无作为)、夏商周石器锄耕(开始主动参与)、春秋战国铁力牛耕(利用畜力解放自己)。(2)例子:三人一牛二人一牛一人一牛=生产力提高,逐渐解放人力。(3)常见工具1)砍伐地面上的植物:石斧、石刀。2)翻土工具:石耜(s)、石铲、石锄、骨耜、木耜、蚌铲。注意点: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拓展:传统农业工具的演进及评价(1)演进:在古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具的质料、形制和使用的动力不断进步,经历了刀耕、锄
4、耕和犁耕三个不同阶段。(2)评价传统农业工具是从事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手段,是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传统农业工具不断适应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要求,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二)农业灌溉工具(如翻车、筒车、水车等)的变化1.原始社会末期:制造陶器,汲水灌溉。2.古埃及和中国: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如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桔皋 在一根竖立的架子上加上一根细长的杠杆,当中是支点,末端悬挂一个重物,前段悬挂水桶。一起一落,汲水可以省力。当人把水桶放入水中打满水以后,由于杠杆末端的重力作用,便能轻易把水提拉至所需处。桔槔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相当普遍,而且延续了几千年,是中国农村历代通用的旧式提水器具。这种简单
5、的汲水工具虽简单,但它使劳动人民的劳动强度得以减轻。3.翻车(利用人力灌溉)的发展:(1)出现:东汉末期;(2)革新:三国马钧。注意点:翻车东汉出现而明清时仍沿用,表明灌溉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4.筒车:唐朝出现,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5.灌溉工具进步的意义:灌溉工具的改进是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人们发明灌溉工具,适时灌溉,使农作物生长逐渐摆脱完全依赖自然环境的状态。(三)古代畜牧工具的变化 1.圈厩:饲养禽畜。2.马槽:喂马。3.捕捉动物:弓箭、网。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一)纺织工具的进步1.3万年前:(1)工具:骨针。(2)用途:缝制兽衣。2.新石器时代晚期:(1)工具:陶纺轮
6、 新石器时代纺织生产工具,灰陶或红陶制作,略成圆饼形或凸圆形,中有孔,插入木柄或骨柄可以捻线。(2)作用:纺线。3.汉朝:(1)工具:纺车;提花机。(2)作用:纺纱;织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4.元朝以后:(1)工具:纺织机。(2)作用:织布。(二)制瓷业工具的进步时期工具/方式用途最初泥盘条筑制造瓷器新石器时代晚期坯车制坯中国南朝匣钵 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防止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唐宋支钉防止粘连(三)冶金技术的进步冶金方式冶金工具作用锻打(小型)土炉熔化金属原料锤打击金属原料锉磨平金属铸造(大型)坩埚熔化金属范定型,商周时用于制作青铜器定型,战国以后用于制作铁农具拓
7、展:水排:水力鼓风冶铁工具(1)发明: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2)作用:以水力为动力,皮鼓鼓风,将空气送入冶铁炉,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三、劳作方式的变化1.农业家庭式劳作: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1)条件: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集体劳作的形式逐渐瓦解(集体劳作个体农耕)。(2)表现中国战国时期,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古希腊罗马,氏族部落解体之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式劳作日益普及。(3)作用促进了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的获得农产品,以满足自身需求,并为古代社会提供赋税等。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人们固定在土地上,并在家里进行简单的手工
8、业生产,以解决一家的衣食,人员流动性较小,社会不稳定因素被削弱。拓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作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古代国家提供了赋税和徭役。拓展: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从事精耕细作。(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3)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出来的产品用来自己消费或缴纳赋税。(4)稳固性和脆弱性。(5)封闭性和落后性。(6)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是国家徭役和兵役的根本保证。拓展: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评价(1)积极性小农经济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小农经济是
9、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小农经济的繁荣与否关系到封建经济的兴衰和封建政权的兴亡。(2)局限性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又长期延长的重要原因;农民承受着沉重的封建剥削,最终导致社会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爆发。2.农业庄园式劳作(1)特征:众多奴隶或农奴在庄园的土地上进行集中劳作,劳动者被束缚在土地上,生产力低下。(2)表现罗马共和国晚期出现了大型奴隶制庄园;中古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 (1)产生:坞堡,又称坞壁,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防卫性建筑,大约形成于王莽天凤年间(公元1419年)。当时北方大规模
10、饥荒,社会动荡不安,豪富之家为求自保,纷纷构筑坞堡营壁,且耕且战,自保自存。(2)发展:东汉建立后,汉光武帝曾下令摧毁坞堡,但禁之不能绝,且由于西北边民常苦于羌患,故百姓多被迫自动组织自卫武力。黄巾之乱后,坞堡驻有大批的部曲和家兵,成为故吏、宾客的避风港。坞堡后来又演变成南宋的义军、清代的团练。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拓展:两种劳作模式(1)家庭式劳作方式1)存在时间:战国时期产生后,在中国封建社会一直牢固存在。2)存在类型自耕农:拥有小块土地(私有制),以家庭为经济单位,耕织相结合的个体农户。佃农:封建土地私有制经济下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也以家庭为经济单位劳作。“屯田客”:国家强
11、制农民或士兵耕种国有土地,屯田之民免服兵役和徭役。(2)庄园式劳作方式1)汉代田庄建立:西汉初期形成;东汉大发展;同姓宗族与流亡农民投身田庄,与庄主有极强的人身依附关系。性质:封建的大地产制,实行大规模的经营,自给自足;拥有私人武装,以宗法血缘维系田庄内社会关系。经济模式:是一种耕林渔牧等合一进行劳动生产的模式;劳动者多是依附于地主的自耕农、奴婢、宾客。2)汉魏坞堡建立:汉魏之际,战乱频仍,人们纠集宗族或乡党建坞结垒,防御敌对力量;魏晋南北朝时期,坞堡林立,而且呈现出区域特色。性质:坞堡作为“小城”,组织功能比较完善,兼具政治、军事和经济功能;体现乡规民约,具有一定的民主管理性质。经济模式:依
12、靠依附于坞堡的农民劳作,汉人坞堡的经营方式带有庄园制经济的色彩;而胡族坞堡则刻有部落制经济的烙印。(3)联系:六国北魏时期的坞堡经济脱胎于两汉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制经济,表现为耕战合一;坞堡与地主庄园有所区别,二者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其性质和作用都是不同的。3.手工业家庭式劳作与作坊式劳作(1)劳作方式:包括手工业家庭和手工业作坊两种。(2)传承: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3)管理: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时空坐标】【知识梳理】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 工厂的性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制度(一)机器大生产1.背景:工业革命前,英国分散的手工工
13、场(即简单协作)已经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即工场手工业) 简单协作没有改变手工的劳动工具和操作方法,仅是在同一资本家指挥下协同劳动;工场手工业是以手工技术和雇佣工人的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大生产,它是手工业生产向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过渡的准备阶段。手工工场和手工作坊相比,不仅表现在生产规模、技术分工上的进步,关键是手工工场已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组织形式,这是与手工作坊的本质区别。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专业化。拓展:工厂与工场的异同:(1)异:机器生产与手工生产。(2)同:都存在雇佣关系。2.标志: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巨大变革。3.
14、作用:机器大生产带来了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工厂出现了,大批产业工人被工厂主聚集起来,在专门化的厂房中劳作,彻底改变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二)工厂制度 工厂及工厂制度工厂是独立于家庭生产之外的,确立了近代生产原则、有组织地集中劳动的场所。工厂制度是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它建立在细致的劳动分工和使用机器的基础之上,是大规模集中生产的生产组织。1.建立原因:工业革命的进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工厂的广泛建立。2.特征:大规模,集中劳动;流水线,协同劳作;严格的规章制度,强化纪律意识 严格的纪律约束实现了生产的规范化与制度化管理,这有利于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生产
15、增长和经济发展。;机器生产,工人倒班制;统一原料。3.影响: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彻底摆脱封建行会制度的束缚,最终确立了以工资形式支付报酬的、自由的雇佣劳动制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加速了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化;推动了两大对立阶级的形成,促进了英国议会改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加重工人劳动强度。4.工厂制度对工业生产的作用(1)生产组织形式发生变化,工厂代替手工工场,及其大生产取代人工劳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创造了巨大生产力;(2)工厂制度下,近代标准化生产出现,其使各个生产环节有机联系起来,促进了科学管理,为有条不
16、紊的社会大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拓展: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1)生产力提高: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2)生产的组织方式:工厂制度兴起。(3)人们的生活方式:出现城市化浪潮。(4)思想观念变化:自由主义兴起;近代化意识形成。(5)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资本主义最终结果战胜了封建主义。(三)中国工厂制度的特点1.洋务派:19世纪中后期,清朝洋务派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2.民族资本家:张謇、范旭东等一批民族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也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拓展:工场制度、工厂
17、制度和垄断组织的区别与联系比较类别工场制度工厂制度垄断组织区别时期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生产手段以手工劳动为基础以机器大生产为基础主要依靠科技提高生产率规模相对于城市手工业作坊和家庭手工业,规模较大相对于工场手工业,规模较大、工人集中垄断组织是通过大企业兼并中小企业或强强联合形成的,规模空前强大影响成为城市手工业作坊和家庭手工业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形式促进了机器的普及和推广,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形成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联系(1)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变化的重要表现。(2)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重要组织
18、形式,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3)工场手工业为工厂制度的形成提供了经验,垄断组织是在工厂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1.城市化: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1)问题:人口猛增,工人的生活环境恶劣。(2)措施:20世纪以来,国家改善市民居住环境。(3)典型城市:曼彻斯特(英国第二繁华城市)。2.交通革命: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水路运输网,促进了城际间、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3.缩小了城乡差距:工业革命也促进了乡村的改变。(1)农业机械日益普及,建立了大农场,农业现代化
19、程度大大提高;(2)大量人口从乡村走出,人们的眼界开阔了。4.时间观念的增强: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时间观念更为增强。(1)表现:准时准点成为现代生活准则。(2)例子:戴表、标准钟英国大本钟。思考:工业革命是怎样改变人们的生活节奏的?(1)促进了交通运输行业的变革,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人们更加重视时间和效率;(2)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5.初等教育推广: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1)现实因素: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城市化迅猛发展等。(2)表现1802年英国工业法后,西方国家不断通过立法推广初等教育,加大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支持。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癸卯学制
20、”。6.问题与解决(1)社会问题: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健康问题、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2)抗争1)表现:19世纪,欧洲社会主义工人运动风起云涌,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2)影响: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3)结果:工人待遇改善,工时受限,最低工资得到一定保障。拓展:工业化(1)含义: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由以农业为主转向以工业为主的转化过程或转化之后的状态。(2)破坏:人口密度的增大、自然资源的消耗、工业化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等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时空坐标】【知识梳理】一、现代科学技术的
21、发展1.含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在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引领下,航天、海洋、原子能、生物、新材料等方面的技术迅速发展。2.原因:二战后发达国家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美苏对峙大力进行新科技研发;直接原因:二战的推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支持新兴产业;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根本原因);科学理论的突破提供了理论基础。3.表现(1)计算机技术目的:为满足弹道计算的需求。标志:1946年,美国军方研制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问世。影响:开启了电子计算机时代。(2)网络技术1)产生发展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起军用网络。计算机网络不断发展,演化为互联网,20世纪90
22、年代实现商业化,遍布全球。2)影响: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等方面逐步扩展,进入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并走入家庭。(3)人工智能技术含义:是计算机技术的一个分支,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的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出现:20世纪50年代机器模拟智能被美国科学家提上日程。内容:涵盖机器人制造、语言及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应用:计算机控制的机械手、机器人等自动化装置。表现:“无人仓库”“无人码头”“无人车间”乃至“无人工厂”。影响: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4)航天技术1)成就1957年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标志着宇航事业的开端。俄罗斯、美国、法国、中国等国家已研发
23、出多种类型的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大量航天器,在太空中建立了严密的地球测控网。2)影响:对现代国防与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补充: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升空,成为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揭开了中国空间时代的序幕。(5)海洋技术1)美国:世界上最先进行深海研究的国家。20世纪60年代,美国深潜器曾在水下数千米处发现了海洋生物群落并首次潜入世界大洋中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2)中国1997年,中国自主研发的无缆水下深潜机器人成功潜入水下6000米处进行科学试验,标志着中国海洋技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2012年,中国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域进行试潜,成
24、功突破7000米深度,这是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6)新材料技术: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新材料被广泛应用到生产生活中。二、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1.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使劳作方式由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1)新的利润增长点:大量的劳动力从生产线上退下来,人们越来越依靠技术革新来实现利润增长。(2)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逐步发展起来:管理者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2.人类文化生活出现新的模式(1)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移动通讯等技术迅猛发展,使人们可以了解社会动态,与外界沟通更方便。(2)各种应用程序的开发,促进了人们
25、的通信交流,丰富了大众的文化生活,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3)全媒体不断发展,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不同的视角。3.人类视野产生新的变化(1)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使地球成为“地球村”。(2)网络的普及促进了信息交流,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知识,推动了社会的进步。4.局限:现代科技应用不当也会带来负面影响。三、现代科技进步的特点1.涌现了大量的科技成果,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物质财富的过程。2.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3.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