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现代文专题复习:朱承作品精选精练.pdf

上传人:wo****o 文档编号:96570207 上传时间:2024-01-04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36.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现代文专题复习:朱承作品精选精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二轮现代文专题复习:朱承作品精选精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二轮现代文专题复习:朱承作品精选精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现代文专题复习:朱承作品精选精练.pdf(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朱承作品精选精练在儒家传统政治哲学里,围绕人民为什么会服从君主统治的问题,形成了两种答案:一是人民悦服于圣王的道德品质和超群才能,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样的圣王,即悦服于“德”;一是人民屈服于君主的暴力统治,如对桀、纣等暴君以及霸主型诸侯的臣服,即屈服于“力”。可见,在现实政治中,德、力都是推行政治意志、实现统治所依赖的资源或工具。依赖“德”还是依赖“力”来进行政治统治,是王霸之辩最初要回应的问题。孔子力主依赖“德”来进行政治统治,并提出“为政以德”(论语为政)的主张。孔子认为,在政治治理中,有基于德性的“德礼之治”与基于暴力的“政刑之治”的分别,“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

2、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孔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王霸”之分,但其崇尚德礼之教的政治思想则影响了儒家在政治权力运行方式上的基本立场。在儒家思想史上,孟子提出的王霸之分具有深远的影响。孟子将王、霸对举,并将其中所蕴含的治理或者统治方式上的对峙明确地呈现出来。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在孟子的阐述里,他先说“霸必有大国”,“大国”显然对于君主是有吸引力的;但他接着又说,像汤、周文王这样的圣王所领导的国家刚开始都是“小国”,但是他们推行王道,

3、后来都成为人们敬仰的“圣王”,他们所领导的“国”也成了天下之共主,对于君主来说,汤与文王的成就可能更具有吸引力。这样,孟子列举了两种获得政治成就的可能性,一是推行霸道迅速成为“大国”,二是推行王道收服天下人心并最终“王天下”。孟子主张推行王道,对于现实中的“大国霸道”不以为然。孟子之后,荀子进一步扩大了王霸之辩。荀子在王霸对立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政治统治上王道、霸道、亡(危)道的三分法。荀子说,“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三者,明主之所谨择也,仁人之所务白也”(荀子王霸)。在荀子看来,王道政治依靠的是德义,德义能促使君主隆礼重贤;霸道政治依靠的是诚信,诚信使得君主重法爱民;亡(危

4、)道政治凭借的则是权谋,权谋则使得君主好利多诈。虽然荀子提出政治统治上的“三分”,但其核心内容还在于王霸之辩,完全符合道义是王道,部分符合道义是霸道,彻底丧失道义就要丧失其统治的合理性。就此而言,荀子所讨论的王霸之辩,仍然与孟子所倡导的德性至上的路线是一致的。王霸之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政治治理路径上坚持道德合法性的主张,即坚信以道德礼义作为权力运行方式的王道必然会取得最优的统治效果,他们相信,王道最终将长久地主导公共生活。从公共性的维度对王霸之辩进行审视,对我们认知儒家公共性思想及其现代转化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摘编自朱承王霸之辩与儒家公共性思想)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

5、确的一项是(3 分)A在古代传统的现实统治中,德性和暴力都是君王政治治理依赖的资源或工具。B孔子提出的“为政以德”,是一种崇尚德礼之教的政治思想。C在孟子的阐释中,推行霸道和推行王道都能获得最终“王天下”的政治成就。D荀子的三分法扩大了王霸之辩的内涵,但其核心内容仍与孟子的德性至上论一致。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逐层深入展开论证。B文章旁征博引,大量引用典籍,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C第三段引用孟子公孙丑上的内容,用对比论证证明了孟子王霸之分观点的深远影响。D文章以孔子、孟子、荀子的观点梳理了王霸之辩内涵的演变,得出

6、应坚持王道治理的结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孔子划分的基于暴力的“政刑之治”,其实质是一种霸道统治。B汤与周文王的“圣王”成就对君主更有吸引力,因此当时王道盛行。C在荀子看来,王道、霸道和危道在政治统治上成“鼎足而立”之势。D王霸之辩只是儒家在先秦政治治理路径上的主张,与儒家思想的承继没有关系。【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词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

7、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解答】(1)C“都能获得最终王天下的政治成就”错。第 4 段原文信息是:“孟子列举了两种获得政治成就的可能性,推行王道收服天下人心并最终 王天下”。)(2)C“用对比论证证明了孟子王霸之分观点的深远影响”错。引用孟子公孙丑上是引用论证,论证了孟子明确呈现了王霸之道所蕴含的治理或者统治方式上的对峙。(3)B“对君主更有吸引力和因此当时王道盛行”错,第 4 段原文信息是“可能更具有吸引力”,“因此当时王道盛行”原文推不出此结论;C“成鼎足之势”错,第 5 段原文是“三分法”,曲解原意;D“只是儒家在先秦的主张和与儒家思想的承继没有关系”错,从第

8、 7 段原文“对我们认知儒家公共性思想及其现代转化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可以推知承继关系。答案:(1)C(2)C(3)A【点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礼记 通过规范礼乐活动来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日常生活嘉益分配的差异贵贱有等、亲疏有别,由此可以明确与固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差异。这些差异有的是由于自然因素带来的,如年龄、性别、血缘等;有的则是由社

9、会因素带来的,如身份、等级、官职等。不管何种因素所带来的差异,礼乐制度都是表征这种差异的主要手段,也是固化差异的主要途径。随着礼乐表征的差异而来的是权力以及生活嘉益分配的差异,由形式上的差异带来了实质上的差异。这种实质上的差异意味着权力和社会资源的分配,从而使得礼乐制度具有了政治意义。礼记以及其他礼书所强调的日常生活的形式差异,最终体现的是权力和社会资源分配的实质差异,这为古代中国政治生活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范式参照,所以在一定意义上,礼记集中体现了儒家“生活政治”的政治哲学范式。所谓“生活政治”,指的是政治权力和政治意志在日常生活中泛化、日常生活被提升到政治层面予以解读的一种政治范式。“生活政治

10、”的展现路径是“政治生活化”和“生活政治化”,前者指的是将政治价值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后者指的是将日常生活转化为具有政治色彩的活动。“生活政治”的积极意义在于可以促使良善的政治意志为人们广为接受,成为促成社会凝聚的途径;“生活政治”的消极意义是使得日常生活被“泛政治化”,导致社会生活中的公私不分,使得社会逐渐失去自由和生动。汉语里所指的“生活政治”特别体现在传统的礼乐文明中,礼乐制度将人们的日常生活用礼仪规范起来,在衣食住行中反映儒家主导的政治价值观念。礼仪制度引导和规范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秩序,标志着等级、身份、权力的礼乐制度以日常生活为主要作用场域,并将政治价值通过礼乐仪式的载体,传递到日常生活

11、中去,在日常生活中巩固和强化等级、身份和权力差异的认同。在礼记中,儒家理想政治秩序主要落实在日常生活规范之中,无论是庶民还是政治人物,在衣食住行上的日常生活规范,都体现了儒家的等级秩序与尊卑差异。饮食作为人类存在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是日常生活的中心内容,能够体现和反映社会政治情况。在礼记所记载的饮食之道里,“吃还是不吃”“给谁吃“吃什么“怎么吃”等日常问题,关涉了政治认同、身份等级、权力秩序以及社会公共交往活动等政治问题。由此,在一定意义上饮食成为政治事务,成为权力、秩序的展示场,尤其成为等级制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标示物。礼记里所体现的饮食之道,正是通过围绕饮食问题的礼仪制度性安

12、排,将人们限制在不同的宗法等级、爵秩等级、官僚的秩品阶位等级等一系列社会等级“框架”里。这种“生活政治”的色彩,使得我们不能仅仅从生存欲望的满足以及饮食审美的角度来理解儒家的饮食之道,而应该关注到古典饮食之道背后的政治关切。以礼记为代表的礼乐制度所展现的“生活政治”范式,在传统社会中起到了区分等级、规范行为、维持秩序以及落实儒家伦理政治观念的多重作用,体现了传统社会的生活文明和政治文明。历史地看,札记中的“生活政治”范式,反映了我国古代的政治传统,对我们理解古典中国及现代中国,以及发掘古典中国日常生活之政治维度,有着一定积极意义。(摘编自朱承礼记中的礼乐制度与“生活政治”)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

13、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礼记通过规范礼乐活动来强化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异以及日常生活嘉益分配的差异。B礼记所强调的日常生活的形式差异,最终维护的是权力和社会资源分配的实质差异。C礼记中的官民在衣食住行上的日常生活规范,体现了儒家的等级秩序与尊卑差异。D.礼记所记载的饮食之道,关涉政治认同、身份等级及社会公共交往活动等政治问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第一段运用因果论证的方法阐明了礼记通过规范礼乐活动体现儒家“生活政治”范式这一观点。B第二段先从概念、展现路径、意义等方面对“生活政治”进行介绍,再谈其与“礼乐制度”的关系,紧扣标题。C 文章在论证“

14、儒家理想政治秩序主要落实在日常生活规范之中”这一观点时,以饮食为例,有很强的说服力。D文章肯定了以礼记为代表的礼乐制度所展现的“生活政治”范式在传统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及积极意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生活政治”的意义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文章只做客观介绍,不带主观情绪。B理解儒家的饮食之道,在果腹及饮食审美之外,还应关注它背后的政治关切。C礼乐制度是用礼仪规范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衣食住行中体现儒家主导的价值观。D从历史的角度看,礼记中的“生活政治范式是我国古代政治传统的反映。答1.D(A 项,原文是“礼记通过规范礼乐活动来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日常生活嘉益分配的差异”;B 项,不是“维护”,而是“体现”;C 项“礼记中的官民”表述不当,应是在礼记中,无论是庶民还是政治人物。)2.D(混淆概念,原文是“对我们理解古典中国及现代中国,以及发掘古典中国日常生活之政治维度,有着一定积极意义”)3.C(“体现儒家主导的价值观”扩大了概念的范围,原文是“反映儒家主导的政治价值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高中题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