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3年12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3年12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3年12月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以大运河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先民筚路蓝缕、艰苦卓绝奋斗发展的生动记录,展现了中国人特有的韧性、耐心和定力,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标识。擦亮大运河等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对于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坚定文化自信有重要作用。诸多古文明都曾建造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工程,但这些工程如今大部分不是荡然无存,就是久已荒废,化作历史的遗迹,供后人玄想和凭吊。而中国的很多古代工程则不然,不管是大运河,还是都江堰,始终在国家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2、这种古代工程在人类文明史上并不多见,从侧面揭示了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从未中断、延绵至今的伟大文明。自从隋唐实现大运河南北贯通,历代不断疏浚、扩展、维护大运河,使南北方经济上的联系日益紧密、文化上的交流更加频繁、军事上的纵深更加深广。这一切不仅促进了大运河沿线的开发,而且推动南北方融为一体,为中华民族的融合发展创造条件,孕育了一座座繁华的城市。大运河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一条纽带。开凿大运河需要面对复杂的地形地貌,需要解决大量工程难题,但我们的祖先创造性地解决了治水、治沙、蓄水等难题。大运河体现的高超技术和巧妙设计,至今仍令人叹服。大运河扬州段的“运河三湾”,把一段直线百米的河道改成1.7公里的三
3、道弯,大大减缓了流速,确保了漕运安全,体现了古人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创造力;大运河山东段的南旺枢纽工程,集引水、蓄水、分水、排水于一体,五级船闸逐级抬高水位,体现了古人对水利的科学认识,许多做法直到今天还在沿用。大运河流经10多个纬度的国土,贯通燕赵、中原、齐鲁、江浙等多个不同文化区,随着运河流淌的不仅仅是人员和物资,更是思想和文化。不同地域的文化在大运河沿线交汇交流交融,各自保持特色,又互相学习借鉴,共同形成了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运河文化。大运河所流经的区域从古至今都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思想文化最活跃的地区,文教鼎盛,人才辈出。这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创新性和包容性的文化所培育和滋养出来的。大运河
4、是海陆丝绸之路的连接线,一端连着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洛阳、西安,另一端连着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口宁波、泉州。古往今来,中外使者、客商通过大运河南下北上,推动中外经济、文化、政治交流。大运河是一条和平之河、繁荣之河。只有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才能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今天,深入挖掘大运河等文化标识的精神内涵,一定可以让中华文化更加璀璨,让文化自信更加坚定,让民族精神更加高昂。(摘编自2023年10月5日人民日报第7版张贺擦亮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材料二:1996年,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发布了国际运河古迹名录,对中国古代的大运河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大运河是中国第一条实现“穿山越
5、岭”的运河,在整体概念和建造上都有重要性,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水道之一,更是世界运河史上的里程碑。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有效提升了中国在全球世界遗产事业中的影响力,还在规划体系、协调机制、监测体系、系列申报等方面实现创新。建立了全世界唯一的由国家层面主导建设的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系统,突破了运河遗产整体申报的惯例,实现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在完整性方面的理论创新。大运河作为流动的文化遗产,地理空间跨度大,延续使用时间长,文化遗产资源多,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好,是具有2500多年历史、极具特殊亲和力与凝聚力的活态遗产,是中华民族繁荣兴盛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
6、优质载体。同时,大运河也是历史地理标识的当代传承。我们今天谈论大运河,不仅仅是古代大运河,也包括新中国时期形成的运河体系。透过大运河,我们能够看到中国人适应空间、地理,利用自然山水,不断求知探索创造的精神和成就。大运河作为一个沟通地理空间的工程杰作,映射着从古至今中国人民的智慧。大运河也是一个社会文化交流交融的载体,是一幅缓缓铺开的中国文化地理长卷。通过申遗,我们确认了大运河的文化和文物资源,使得大运河真正在物理形态上成为一种文化的标识,也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奠定了学术基础、工作基础、社会基础和人才基础。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
7、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动实践。这样一个伟大的实践,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不仅将对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提供丰厚滋养,也将为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提供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摘编自2023年10月14日光明日报第3版刘曙光大运河文化的构建与传承)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史文化遗产是古人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特有精神品格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符号。B.大运河的不断开发和中华民族的融合发展,客观上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军事的提升。C.大运河流域面积广,途经中国经济最发达、思想文化最活跃的
8、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运河文化。D.作为沟通地理空间的工程杰作,大运河反映了中国人民适应环境、利用自然的聪明智慧和创造精神。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界古文明建造的那些宏大雄伟的工程现在大多已荒废或消逝,化成了没有实际功用和价值的历史遗迹。B.大运河扬州段的“运河三湾”和山东段的南旺枢纽工程都创造性地解决了治水、治沙、蓄水等水利难题。C.大运河成功申遗,建立了全世界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系统,也实现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理论创新。D.大运河成功申遗,有利于确认大运河的文化和文物资源,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奠定了广泛的基础。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推理不
9、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第二段包含一个三段论:中国很多古代工程始终在国家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大运河和都江堰都是中国古代工程,它们始终在国家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B.材料一第五段包含一个必要条件假言推理:要达到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这一结果,必须满足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这一前提条件。C.材料二第四段包含一个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大运河成功申遗,确认其文化文物资源这一前提条件,可以得到大运河真正在物理形态上成为一种文化的标识这一结果。D.材料二第五段包含一个三段论:伟大的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实践,
10、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论证结构。(4分)5.作为文化遗产,大运河在弘扬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弘扬大运河文化有哪些具体作用和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头发的故事鲁迅星期日的早晨,我揭去一张隔夜的日历,向着新的那一张上看了又看的说:“阿,十月十日,今天原来正是双十节。这里却一点没有记载!”我的一位前辈先生N,正走到我的寓里来谈闲天,一听这话,便很不高兴的对我说:“他们对!他们不记得,你怎样他;你记得,又怎样呢?”这位N先生本来脾气有点乖张,时常生些无谓的气,说些不通世
11、故的话。当这时候,我大抵任他自言自语,不赞一辞;他独自发完议论,也就算了。他说:“我最佩服北京双十节的情形。早晨,警察到门,吩咐道挂旗!是,挂旗!各家大半懒洋洋的踱出一个国民来,撅起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这样一直到夜,收了旗关门;几家偶然忘却的,便挂到第二天的上午。他们忘却了纪念,纪念也忘却了他们!我也是忘却了纪念的一个人。倘使纪念起来,那第一个双十节前后的事,便都上我的心头,使我坐立不稳了。多少故人的脸,都浮在我眼前。几个少年辛苦奔走了十多年,暗地里一颗弹丸要了他的性命;几个少年一击不中,在监牢里身受一个多月的苦刑;几个少年怀着远志,忽然踪影全无,连尸首也不知那里去了。他们都在社会的冷笑恶骂迫
12、害倾陷里过了一生;现在他们的坟墓也早在忘却里渐渐平塌下去了。我不堪纪念这些事。我们还是记起一点得意的事来谈谈罢。”N忽然现出笑容,伸手在自己头上一摸,高声说:“我最得意的是自从第一个双十节以后,我在路上走,不再被人笑骂了。老兄,你可知道头发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贝和冤家,古今来多少人在这上头吃些毫无价值的苦呵!我们的很古的古人,对于头发似乎也还看轻。据刑法看来,最要紧的自然是脑袋,所以大辟是上刑;至于髡,那是微乎其微了,然而推想起来,正不知道曾有多少人因为光着头皮便被社会践踏了一生世。我们讲革命的时候,大谈什么扬州三日,嘉定屠城,其实也不过一种手段;老实说:那时中国人的反抗,何尝因为亡国,只是因为拖
13、辫子。顽民杀尽了,遗老都寿终了,辫子早留定了,洪杨又闹起来了。我的祖母曾对我说,那时做百姓才难哩,全留着头发的被官兵杀,还是辫子的便被长毛杀!”N两眼望着屋梁,似乎想些事,仍然说:“谁知道头发的苦轮到我了。我出去留学,便剪掉了辫子,这并没有别的奥妙,只为他不太便当罢了。不料有几位辫子盘在头顶上的同学们便很厌恶我;监督也大怒,说要停了我的官费,送回中国去。不几天,这位监督却自己被人剪去辫子逃走了。去剪的人们里面,一个便是做革命军的邹容,这人也因此不能再留学,回到上海来,后来死在西牢里。你也早忘却了罢?”N收回目光望向我,继续他的絮叨:“过了几年,我的家景大不如前了,非谋点事做便要受饿,只得也回到
14、中国来。我一到上海,便买定一条假辫子,那时是二元的市价,带着回家。我的母亲倒也不说什么,然而旁人一见面,便都首先研究这辫子,待到知道是假,就一声冷笑,将我拟为杀头的罪名;有一位本家,还预备去告官,但后来因为恐怕革命党的造反或者要成功,这才中止了。我想,假的不如真的直截爽快,我便索性废了假辫子,穿着西装在街上走。一路走去,一路便是笑骂的声音,有的还跟在后面骂:这冒失鬼!假洋鬼子!我于是不穿洋服了,改了大衫,他们骂得更利害。在这日暮途穷的时候,我的手里才添出一支手杖来,拚命的打了几回,他们渐渐的不骂了。只是走到没有打过的生地方还是骂。”N用胳膊在空中比划着手杖,说:“宣统初年,我在本地的中学校做监
15、学,同事是避之惟恐不远,官僚是防之惟恐不严,我终日如坐在冰窖子里,如站在刑场旁边,其实并非别的,只因为缺少了一条辫子!有一日,几个学生忽然走到我的房里来,说,先生,我们要剪辫子了。我说,不行!有辫子好呢,没有辫子好呢?没有辫子好你怎么说不行呢?犯不上,你们还是不剪上算,等一等罢。他们不说什么,噘着嘴唇走出房去,然而终于剪掉了。呵!不得了了,人言啧啧了;我却只装作不知道,一任他们光着头皮,和许多辫子一齐上讲堂。然而这剪辫病传染了;第三天,师范学堂的学生忽然也剪下了六条辫子,晚上便开除了六个学生。这六个人,留校不能,回家不得,一直挨到第一个双十节之后又一个多月,才消去了犯罪的火烙印。阿,造物的皮鞭
16、没有到中国的脊梁上时,中国便永远是这一样的中国,决不肯自己改变一支毫毛!”N愈说愈离奇了,但一见到我不很愿听的神情,便立刻闭了口,站起来取帽子。我说,“回去么?”他答道,“是的,天要下雨了。”我默默的送他到门口。他戴上帽子说:“再见!请你恕我打搅,好在明天便不是双十节,我们统可以忘却了。”九二0年十月(有删改)注双十节: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时间,后被中华民国政府定为国庆纪念日,世称“双十节”。扬州十日,嘉定屠城:指清顺治二年清军攻破扬州、占领嘉定后进行大屠杀。洪杨:指洪秀全(1814-1864)和杨秀清(1820-1856),二人同为太平天国领袖。他们领导的起义军留发而不
17、结辫,被蔑称为“长毛”。西牢:旧时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租界上设立的监狱。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没有记载”“他们不记得”等词表现了当时民众对辛亥革命的淡漠,表达了“我”的不满、失望与悲哀。B.N先生是个受过新思想洗礼的进步知识分子,他向往革命,于是剪掉了辫子,结果遭到周围人的疏离、笑骂。C.N先生在本地的中学校做监学时劝阻学生剪辫子,主要是鉴于自己的亲身经历,希望学生避免自己的尴尬遭际。D.小说结尾“好在明天便不是双十节,我们统可以忘却了”表达N先生对现实的忧虑与愤激,并暗寓自嘲之意。7.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18、.英雄的惨烈和大义,与后人流于形式的淡漠纪念,在鲁迅的笔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毫不留情地揭开了纪念日下那让人触目惊心的“形式主义”。B.小说采用了戏剧化的叙述方式和审美距离原理。N先生是一个替代作者的角色,但作者与其替代者保持了相当的距离,读者不会将作者与N先生混淆。C.鲁迅的杂文被喻为“匕首”与“投枪”,这篇小说融进了其杂文的若干特质,用语犀利,时用反语以讽刺,于叙述中不时议论,行文带有浓郁的杂文味道。D.小说通过N先生的无辫之灾这一独特而细小的角度,抒发了作者的多重悲哀。于轻松中见沉重,于愤激中见赤诚,引发了读者对于人生命运的思考。8.这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何显著特点?(4分)9.本文主
19、要讲的是N先生的故事,可否将题目换成“N先生的故事”?请结合小说进行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材料一:或问致人之道,郁离子曰:“道致贤,食致民,渊致鱼,薮致兽,林致鸟,臭致蝇,利致贾。故善致物者,各以其所好致之,则天下无不可致者矣。是故不患其有所不至而患其有所不安能致而不能安不如不致之无伤也。粤人有学致鬼者,三年得其术。于是坛其室之北隅以集鬼,鬼至而多,无以食,则相帅以为妖,声闻于外。一夕,其人死而爇其室,邻里莫不笑之。”(节选自刘基郁离子致人之道)材料二: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夫说客、
20、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此皆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猛鸷,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以不察也。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者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人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
21、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隳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能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抑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有以处之,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此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节选自苏轼六国论)注馘(x):脸。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22、分)是故A不患B其有C所不至D而患其有E所不安F能致而不能安G不如不致H之无伤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士,即春秋以前最低级的贵族阶层,后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泛指读书人。B.说客,指从事游说诸侯的纵横家,如主张合纵的苏秦和主张连横的张仪等。C.盖,副词,解释原因,与庖丁解牛“技盖至此乎”的“盖”用法相同。D.之徒,材料中指这些人,与师说“郯子之徒”中的“之徒”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郁离子认为,善于招引人才的人,要分别用他们所喜好的东西招引他们,那样天下就没有不可招引来的人才了。B.苏轼认
23、为,六国君主虽然虐待和役使百姓,但残暴程度却比不上秦始皇和秦二世,所以百姓中没有一个人叛变。C.秦始皇起初想驱逐客卿,听从李斯建议后才没有实行。吞并天下后认为客卿已无用处,百姓可以靠法律来统治。D.苏轼认为,那些努力耕作来奉养官府的,都是一些愚钝而没有什么作为的人,即使想要反叛也没有人带领他们。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于是坛其室之北隅以集鬼,鬼至而多,无以食,则相帅以为妖,声闻于外。(2)此皆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14.材料二中,苏轼认为秦国迅速走向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
24、题。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魏万:唐肃宗上元元年进士(760年)。尝居王屋山,号王屋山人,后改名魏颢,是盛唐诗人李颀的晚辈朋友。关城:指函谷关和潼关。御苑:宫中林苑,代指长安。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开篇交代了时间和事件,深秋时节,天降薄霜,友人晨来夜往,诗人与挚友分别,不舍之意溢于言表。B.颔联描写客中境况,鸿雁飘零,有似旅人,使人更觉怅惘凄切;旅经云山,莽莽苍苍,使人顿感前路茫茫。C.颈联对仗工稳,树色催寒,砧声晚响,一静一动,视
25、听结合,将十分平常的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D.尾联以长者语气,对友人谆谆告诫: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之所,就白白把宝贵的时光轻易消磨,语重心长。16.诗贵曲折含蓄,唐诗广选评价此诗云:“不知多少宛转。”请从结构和抒情的角度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1)“不学诗,无以言。”春秋时期,人们常借诗经含蓄文雅地表达自己的志向以及抒发内心的愤懑。十二章中“_,_”反映了诗经的这一应用价值。(2)李白将进酒中“_”一句可以看出诗人酒量之大,酒气之豪;“_”一句表达永远沉醉酒乡的愿望,感情由狂放转为愤激。(3)月是古诗词
26、中常见的意象。望月怀远而感思乡之情,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照今古而生怀古之意,如“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由月之理而悟人生之理,如“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学是学习,问是追问。世间可学习可追问的事理甚多,知识技能须学问,品格修养也还须学问;读书人须学问,农工商兵也还须学问,各行有各行的“行径”。学问是为生活。人有肉体,有心灵。肉体有它的生活,心灵也应有它的生活。肉体需要营养,心灵也不能“辟谷”。肉体缺乏营养,必自酿成饥饿病死;心灵缺乏营养,自然也要干枯腐化。人为万物之灵,就在他有心灵或精神
27、生活。一个人到了只顾衣食饱暖而对于真善美 时,他就只能算是一具 ;一个民族到了只顾体肤需要而不珍视精神生活的价值时,它也就必定逐渐没落了。学问是精神的食粮,它使我们的精神生活 。肚皮装得饱饱的,是一件乐事;心灵装得饱饱的,是一件更大的乐事。如果一个人在学问上有深厚的兴趣、精深的造诣,他会发现万事万物各有妙理在内,他会发现自己的心涵蕴万象,澄明通达,时时有寄托,时时在发展。学与问相连,所以学问不只是记忆而必是思想,不只是因袭而必是创造。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
28、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昆明和翠湖分不开,很多城市都有湖。杭州西湖、济南大明湖、扬州瘦西湖,然而这些湖和城的关系都还不是那样密切。似乎把这些湖挪开,城市也还是城市。A ,没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为昆明了。翠湖是一片湖,同时也是一条路。城中有湖,并不妨碍交通。从文林街、先生坡、府甬道,到华山南路、正义路,这是一条直达的捷径。否则就要走翠湖东路或翠湖西路,那就绕远多了。翠湖中游人少而行人多,但是行人到了翠湖, B 。从喧嚣扰攘的闹市和刻板枯燥的机关里,匆匆忙忙地走过来,一进了翠湖,即刻就
29、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委屈烦恼,就会冲淡一些。人们不知不觉地放慢了脚步, C ,在路边的石凳上坐一坐,四边看看。即使仍在匆忙地赶路,人在湖光树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样了。翠湖每天每日,给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啊。因此,昆明人包括外来的游子,对翠湖充满感激。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22.文中两处破折号的作用是否相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最近,“全职儿女”的话题受到舆论关注。这种新型的脱产生活方式,指的是年轻人脱产
30、寄居在父母家生活,并通过“陪伴”“做家务”等形式换取父母的经济支持,同时保持学习,尝试找到职业目标一些人认为,这是一种“新型啃老”,是年轻人对社会压力的逃避;也有人指出,这是年轻人自由择业观的体现,展现了他们的独特个性和价值取向;还有观点认为,这是一份充满爱的自由职业,眼前没有好机会,所以停下来看风景。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B(“中华民族的融合发展”是结果,不是前提。)2.D(A“没有实际功用和价值”错,下文提到“供后人玄想和凭吊
31、”“中国的很多古代工程始终在国家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B大运河扬州段的“运河三湾”解决了流速和漕运安全问题,大运河山东段的南旺枢纽工程解决了引水、蓄水、分水、排水问题;C建立了全世界唯一的由国家层面主导建设的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系统,实现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在完整性方面的理论创新。)3.A(“中国很多古代工程”这一概念不周延,不包括所有。)4.材料一总体上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1分)第一段总领全篇,以大运河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于认识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的作用和意义。(1分)第二至四段分别从三个方面分说大运河文化的作用和意义。(1分)第五段总括全文,照应开头
32、,再次强调挖掘大运河等文化标识的精神内涵的作用和意义。(1分)5.大运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载体,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融合发展和团结统一(或有利于增强对中华文明连续性和统一性的认识);大运河文化是社会文化交流交融的载体,有利于思想文化的交汇交流交融(或有利于增强对中华文明创新性和包容性的认识);大运河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载体,有利于推动中外经济、文化、政治交流(或有利于增强对中华文明和平性和繁荣性的认识)。(每点2分,共6分)6.B(“他向往革命,于是剪掉了辫子”错,原文是“这并没有别的奥妙,只为他不太便当罢了”。)7.D(“对于人生命运的思考”错,应该是“对于民族与历史的思考”。)8
33、.小说通过N先生独白来叙事抒情,富有感染力。小说通篇没有完整、紧凑、集中的情节,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但这种特殊的结构却形成了独特的视角与观点,使文章对主旨的表达更具表现力。以双十节为时间节点,写现实中人们淡忘了双十节,进而回忆第一个双十节不再因剪发被笑骂以及自己的遭遇,最后对人们淡忘双十节表示愤慨。紧扣“头发的故事”展开情节,反映主题。(每点2分,任答对两点得4分)9.不可以。N先生仅仅是故事的讲述者,而以“头发的故事”为题目,有多重妙用。以“头发的故事”为线索串起本文的主要情节。围绕着剪辫子、装假辫子、取下假辫子、劝阻学生剪辫子等“头发”问题组织故事。对剪辫子的态度可以反映人
34、物形象特点和民众思想面貌。N先生对头发的态度和结尾他对头发问题发表的议论,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受过新思想洗礼的进步知识分子;N先生因剪掉头发被人骂作“冒失鬼”和“假洋鬼子”,学生因剪掉头发被开除,反映了国民的愚昧保守。“头发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主题。头发问题所引起的反复曲折的风波,既反映了民众的麻木保守顽固,同时也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只重形式以及软弱性妥协性,体现了作者深沉的忧愤。以小见大,启人深思。作者用一条辫子的遭遇来抒发愤懑之情,将辫子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表达对辛亥革命的欣喜和失望,对民族病根的忧虑与愤慨。(每点2分,任答对3点得6分)10.DFG(文言文断句可根据第一个虚词“而”判定
35、“不患”与“患”构成对照并列关系,因此第一个“而”前断开;“有所不至”与“有所不安”对应,分别作为“不患”和“患”的宾语,“安”后断开;“能致而不能安”与“不致”进行比较,“无伤”是对“不致”的补充说明,“不如”前断开。)11.C(前者为副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的意思;后者同“盍”,疑问代词,何、怎么。)12.B(根据原文可知,六国之君对百姓的暴虐不亚于始皇和二世,除此之外,无人叛变的原因在于对人才的态度,而不在于暴虐程度。)13.(1)于是在他房屋的北角筑坛用来聚集鬼,鬼来了,并且很多,没有什么给他们吃,就相继兴妖作怪,名声传到很远的地方。(“坛”名作动,筑坛1分;“隅”角落1分
36、;“相帅”相继1分,句意1分)(2)这些都是侵害百姓、蛀蚀国家的人,人民怎能支撑得住,国家又怎能承受得住呢?(“蠹”损害,蛀蚀1分;“何以”怎能1分;“堪”承受得住1分,句意1分)14.信任法律而不信任人才,没有将人才安排好,让他们安于其位,导致人才散落民间,影响国家的安定。(交代原因,明确做法,说明危害)参考译文材料一:有人问招引人才的方法,郁离子说:“道义可招引贤士,粮食可招引百姓,深潭可招引鱼虾,沼泽可招引野兽,树林可招引百鸟,臭味可招引苍蝇,钱利可招引商人。所以善于招引人才的人,分别用他们所喜好的东西招引他们,那样天下就没有不可招引来的人才了。所以不怕他们有不到来的,就怕他们有不安定的
37、,能招引来但不能使他们安定,不如不招引他们,这样就不会带来伤害。粤地有个学习招引鬼的人,三年学成了那种妖术。于是在他房屋的北角筑坛用来聚集鬼,鬼来了,并且很多,没有什么给他们吃,就相继兴妖作怪,名声传到很远的地方。一天晚上,那个人死了而众鬼就焚烧了他的房屋,乡邻们没有谁不笑话他。”材料二: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各国的诸侯卿相,都争相收养人才。从那些谋士、说客和谈天说地的、修饰文词的,辩论坚白同异的等等,往下到击剑行刺的、力能扛鼎的、会学鸡鸣狗盗的这些人,没有不以宾客的礼节去款待他们的。穿着华丽的衣服,吃着珍贵的食品,被招待在官府里的人,哪里能够数得清?这些都是侵害百姓、蛀蚀国家的人,人民怎能支
38、撑得住,国家又怎能承受得住呢?苏先生说:这是古代帝王不能避免的事。国家有坏人,像鸟兽中有猛鸷,昆虫中有毒螫一样。把他们分别加于处理安置,使他们都能各安本位,这些人便都有用了;把他们尽数铲除掉,是没有这种道理的。我曾就世代的兴废考察过,知道六国久存的原因,和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不可不注意。那些有智慧、有勇气、有辩才、有气力的这种人,都是人民中的优秀分子,大多不能自己穿坏的、吃坏的而去奉养人的,都是要役使他人来奉养自己的一些人。所以从前的帝王把天下的富贵分出一部分来,和这四种人共同享有。这种人不失业,人民便安定了。六国的君主,虐待他的百姓,并不亚于秦始皇与二世,然而当时百姓并没有一
39、个人起来反叛。这是因为所有老百姓中优秀杰出的人才,多数都被当作宾客奉养起来,没有失其职分。至于那些努力耕作奉养官府的,都是一些愚蠢而没有什么作为的人,即使想反叛,也没有人去领导他们,这就是六国之所以能够有一时的安定而没有立即灭亡的原因。秦始皇当初想驱逐宾客,因为采用了李斯的建议才没有实行。吞并天下以后,就以为宾客已无用处,于是便信任法律而不信任人才;说人民可以靠法律来统治,说官吏不必有才,只要能够遵守我的法律便够了。所以才毁坏了名城,杀害了豪杰。人民中的优秀而有特殊才干的人,把他们遣散回乡。这样一来,从前就食于四公子和吕不韦的那些人,都回到哪里去呢?不知道他们能带着瘦长的脖子,黄黄的面孔,忍饥
40、挨饿,老死在贫苦生活中呢?还是停止耕作,叹息着等待时机呢?秦代的变乱,虽然是在秦二世的时候所造成的,然而假使秦始皇当初知道敬畏这四种人,设法安置他们使他们不失业,秦代的灭亡还不至于像这样快。把百万只虎狼放到山林里去,却让它们饿着渴着,不知道它们将来要吃人。世人认为秦始皇聪明,我是不信的。15.A(“晨来夜往”错,应为夜来晨去。)16.结构曲折,借叙事传情。“朝闻”和“昨夜”两句叙事颠倒次序,将离别之事写在前,渡河相见之事写在后,将时间线打乱重组,曲折的叙事中流露了对友人来去匆匆的讶然、不舍以及暂聚还别的感伤、惆怅;(2分)以景衬情。雁声嘹唳,云山冷寂,树色催寒,通过魏万行经之处凄清萧瑟的景象衬
41、托游子前路茫茫的孤旅之愁,含蓄传达出诗人对友人的关切。(2分)借助联想和想象。沿着友人的行程设想友人跋涉的艰辛以及魏万到达京城后的遭际,砧声晚响,既是客居之情,也暗含岁月不待之意,蕴藏了诗人对友人前路的瞩望与担忧。(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诗歌译文:清晨就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分明在昨夜降下薄霜之时才渡黄河。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何况是客中路过。此去洛阳经过的关城寒气逼人,秋意萧瑟,京城深秋的捣衣声到晚上更多。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之所,白白地把宝贵的岁月虚掷消磨。17.(1)可以群,可以怨(2)会须一饮三百杯 但愿长醉不愿醒(3)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42、或: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18.兴味索然、兴致索然、漠不关心、不以为意、毫不在意、毫不关心、满不在乎 行尸走肉 丰富多彩、多姿多彩(每空1分,共3分)19.文中通过动词“装”和形容词“饱饱的”将“心灵”比拟成胃,(1分)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学问对人的心灵的滋养作用,(2分)表达了作者对人们通过学问丰富心灵世界的喜悦(期待)之情,使表达更加活泼。(1分)20.一个人如果在学问上有浓厚的兴趣、精深的造诣,他会发现万事万物各有妙理在内。(改对1处得1分,改对两处得3分)21.A翠湖可不能挪开 B也就成了游人了 C甚至可以停下来(每处2分)22.不同。处标示语意的转换。由上文的直达捷径
43、转换到下文的绕道而行。(2分)处起补充说明的作用。破折号对“昆明人”包含的对象进行补充说明,这种补充是正文的一部分,与上文连续。(2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最近,“全职儿女”的话题受到舆论关注。这种新型的脱产生活方式,指的是年轻人脱产寄居在父母家生活,并通过“陪伴”“做家务”等形式换取父母的经济支持,同时保持学习,尝试找到职业目标一些人认为,这是一种“新型啃老”,是年轻人对社会压力的逃避;也有人指出,这是年轻人自由择业观的体现,展现了他们的独特个性和价值取向;还有观点认为,这是一份充满爱的自由职业,眼前没有好机会,所以停下来看风景。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
44、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试题情境】本题选取当下社会中的热点话题“全职儿女”作为切入点,旨在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应如何应对人生中的困难以及做出的不同选择,树立规划人生的意识。【关键能力】本题考查学生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判断,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推荐立意】(1)停下来,是为了更好的启程;(2)全职不全意,沉淀再出发;(3)“避风港”不避风,人生在于奋斗;(4)尊重每一种选择,理解每一种可能。【评分标准】建议作文切入分为45分,具体评分根据2023年湖
45、北省高考作文评分细则赋分。【扣分项评定】出现错别字,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计,扣完5分为止;标点符号出现3处以上错误的酌情扣分;不足字数者,每少50字扣1分。残篇评定:600字以上不到800字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6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无标题扣2分;只写标题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全职儿女:时代的产物,还是社会的病态?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年轻人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大。曾经,“三十而立”是社会对男子的期望,也是他们自我设定的目标。然而,如今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少年轻人选择成为“全职儿女”,这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那么,这种现象究竟是
46、时代发展的产物,还是社会病态的体现呢?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成为“全职儿女”并非是年轻人的主观选择,而是社会环境所迫。在竞争激烈的工作环境中,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并不容易。而高昂的房价、教育成本和生活费用,更是让许多年轻人望而却步。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年轻人选择回到父母身边,依靠他们的支持来度过生活的难关。这样的选择虽然无奈,但也反映出社会现实的不公和不合理。然而,对于“全职儿女”的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进行道德评判。一些人认为这是一种“新型啃老”,是对社会的逃避。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这种生活方式也为年轻人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在陪伴父母的同时,他们可以有时间去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职业规划。同
47、时,他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这样的选择并非对社会无益,而是需要我们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看待。当然,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全职儿女”现象也存在一些问题。最明显的问题是,这种生活方式可能对年轻人的自我成长产生负面影响。长时间依赖父母的生活方式,可能会让年轻人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勇气。同时,这种生活方式也可能对家庭关系产生影响。如果年轻人无法找到自己的职业目标,长期依赖父母的经济支持,可能会给家庭带来负担,甚至导致家庭关系的紧张。那么,如何解决“全职儿女”现象带来的问题呢?我认为,这需要个人、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年轻人需要积极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努力寻找自己的职业目标。同时,他们也需要学会独立生活,培养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其次,家庭也需要给予年轻人足够的支持和关爱,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最后,社会也需要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政策支持,帮助他们顺利融入社会,实现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价值。总之,“全职儿女”现象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病态的体现。我们需要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看待这种现象,同时也需要采取措施解决它所带来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