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谏逐客书》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谏逐客书【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积累文言句式。2学会运用开门见山的谏说方法,在议论文中掌握史实论证、类比论证、正反论证。3从理论上说明驱客与纳客的利害,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的价值观。【知识梳理】一、读准字音缪公( )蹇叔( )鄢( )功施到今( ) 穰侯( ) 灵鼍( )犀象( ) ( ) 外厩( )叩缶( ) 搏髀( ) 黔首( )二、辨识通假(1)遂散六国之从()(2)河海不择细流()(3)藉寇兵而赍盗粮()三、一词多义(1)举(2)负(3)就(4)于(5)以四、词类活用(1)东得百里奚于宛()(2)北收上郡,南取汉中()(3)遂散六国之从()(4)蚕食诸侯()(5)向
2、使四君却客而不内()(6)而歌呼呜呜快耳者()(7)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8)王者不却众庶()(9)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五、古今异义(1)使之西面事秦古义:_今义:方位词。西边。(2)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古义:_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下半句表示结果。六、文言句式(1)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译文:_(2)客何负于秦哉!()译文:_(3)必出于秦然后可。()译文:_(4)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译文:_(5)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译文:_(6)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译文:_(7)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译文:_(8)内自虚而外
3、树怨于诸侯。()译文:_【资料链接】一、作者简介李斯(?前208),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早年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后被秦王嬴政任为客卿。秦王嬴政十年上谏逐客书反对驱逐客卿,为秦王嬴政所采纳。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尊秦王嬴政为皇帝,被任为丞相。参与制定秦朝的法律并完善秦朝的制度;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车轨、货币、度量衡的统一。秦始皇死后,与赵高合谋立少子胡亥为帝。后为赵高所忌,于公元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二、写作背景战国末年,韩国怕秦国出兵来攻
4、,派水工郑国到秦国去,建议秦国在泾阳县西北开凿渠道,引泾水东流入洛水,称郑国渠,想用它来阻碍秦国向韩国进军。事发后,秦宗室大臣提出逐客的主张,李斯也在被逐之中,他因此写了这封谏逐客书。三、文学常识书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优秀古代公文。这里的“书”不是书信,而是上书、奏章,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是一种臣子向帝王逐条分析事理的公文名称,与表性质类似。【文本鉴赏】一、整体感知这篇文章先叙述自秦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无客的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然后列举各种女乐珠玉虽非秦地所产却被喜爱的事实作比,说明秦王不应该重物而轻人。文章立意高深,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
5、度立论,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二、文脉梳理_【任务探究】任务探究一角度巧妙,站位高远分析选材特色,理解文章内容任务导引本文是李斯写给秦王的奏疏,从秦国“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角度来分析阐明逐客之害,劝谏秦王撤销逐客令。文章劝谏角度巧妙,站位高远,反复阐述驱逐客卿的利害得失,其中体现的广纳人才、任人唯贤等政治主张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学习时要注意分析。任务设计1李斯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他的目的达到了吗?2秦国历史上的国君很多,李斯为何在文章中独独以穆公、孝公、惠王、昭王为例来说明用客的重要性?本文第一段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3谏逐客书是如何围绕“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
6、矣”展开论述的?任务探究二飞文敏以济辞赏析谏逐客书的语言及论证技巧任务导引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飞文敏以济辞”,意思是说用巧妙的文采来加强语言的说服力。谏逐客书一文辞采华美,排比铺张,音节流畅,理气充足,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代辞赋之丽。李斯虽为羁旅之臣,然其抗言陈词,有一种不可抑制的气势,成为后世奏疏的楷模。学习时,要注意赏析其语言及论证技巧。任务设计4请结合文本赏析谏逐客书是如何做到气势奔放、文采斐然的。5谏逐客书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推理严密,逻辑性强,论据充分有力。请结合文本分析。【参考答案】【知识梳理】一、读准字音缪公(m)蹇叔(jin)鄢(yn)功施到今(y) 穰侯(rng)
7、灵鼍(tu)犀象(x) (t) 外厩(ji)叩缶(fu) 搏髀(b) 黔首(qin)二、(1)“从”同“纵”(2)“择”同“释”,舍弃(3)“藉”同“借”三、(1)动词,攻克,占领动词,被任用(2)动词,辜负动词,依恃,凭仗(3)动词,成就动词,接近、靠近(4)介词,从介词,在(5)介词,依靠连词,来四、(1)名词作状语,在东面(2)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南(3)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离散(4)名词作状语,像蚕一样(5)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6)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畅快(7)形容词作动词,看重(8)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9)名词作状语,对内;对外五、(1)面向西。(2)用来的。六、(1)状语后置
8、句从宋国迎来蹇叔,从晋国求得丕豹、公孙支。(2)状语后置句客卿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3)状语后置句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然后可用。(4)判断句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5)判断句这就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原因。(6)判断句这就是所谓“借给敌寇武器,送给盗贼粮食”啊。(7)状语后置句贤士虽然不出生于秦,但是愿意效忠的很多。(8)状语后置句对内使自己虚弱,对外在诸候国建立怨仇。【文本鉴赏】二、事实论证驱逐客卿将致秦之危亡【任务探究】 1.因为秦王下了逐客令,而李斯正在被逐之列,所以李斯写了这篇奏章,来分析逐客的错误和危害性。正是他的这篇奏章,让秦王取消了逐客令,并派人追回了回
9、家途中的李斯。2.(1)因为穆公等四位国君在秦国历史上政绩最突出,而且都是因为任用客卿而取得成就的。(2)选取典型的历史事实来说明四位国君任用客卿为秦国所做的巨大贡献,从而证明逐客是错误之举。3.第一段开篇指出逐客主张是错误的,开宗明义,提出问题,统领全文。接着援引秦国历史上四位著名君主任用客卿成功的史实,从正面论证任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作者首先列举四代君主任用客卿富国强兵的事实,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结论,进而提出诘问:“客何负于秦哉!”以驳倒“吏议”。然后又从反面做出推论:假如这四位君主不用客卿,秦国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强大,从而将逐客之错误巧妙隐含于评述用客之功中。第二段铺叙当今秦王
10、重物轻人的实际,从反面论证逐客的错误性。作者首先从正面议论秦王的重物;然后指出秦王重物并不排斥客国之物,而用人则要排斥客国之人;最后论证秦王这样重物轻人的做法不是成就霸业的人所为。第三段阐述“王者不却众庶”的好处和今人逐客的荒唐,从正反两方面深入论述逐客的极端错误。他首先用比喻和排比句式正面阐述“王者不却众庶”的好处,又用类比方法反面阐述了逐客的危害和荒唐,正反对比愈显逐客错误的严重性。第四段强调逐客的严重后果,与篇首呼应。4.作者善用比喻,从而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最突出的例子是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有的态度和不可取的态度。如文中写道:“夫击瓮叩缶适观而已矣。”这
11、形象地说明了秦王想得意于天下,在任人方面也应该弃退秦国的那些平庸之辈,而取用异国的贤能之人。也与作者多用铺陈、夸饰手法和排比、对偶句子以及多选用华美辞藻有密切关系。如文中写秦国历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情况,手法铺张,多用排比、对偶句显得文势充畅,并有音节之美。其中写惠王用张仪之计而在军事外交上取得了成功,就用了“拔、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使、施”等动词,可见辞藻的丰富。文中写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取用天下珍物的一段,不仅手法铺张,而且句式多用排偶,文气充畅,言调谐美,不乏色、乐、珠玉等方面的华美辞藻,极富有文采。5.作者先谈历史,以秦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召士纳贤为例,强调
12、重用客卿之重要。接着再谈现实,作者列举秦王的爱好,诸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以及所服太阿之剑,所乘纤离之马等,都来自诸侯各国。作者一方面列举客卿对于秦国的历史功绩,得出“使秦成帝业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打动秦王。分析留客逐客的利弊,晓以利害,“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然后反复推论,归结到重色、乐、珠玉而轻人民,“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这就是“动言中务”,从利害关系上立论,正点到秦王要称霸的雄心。接下来又从“地广者粟多”等联系到太山、河海的比喻,再转到“弃黔首以资敌国”的错误,归结到“今逐客以资敌国”的危殆,进一步证明逐客关系到秦国的安危。6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