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课内古诗古文名篇名句默写考点练习(共16篇附参考答案).doc

上传人:鹿哥 文档编号:96555276 上传时间:2023-12-2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课内古诗古文名篇名句默写考点练习(共16篇附参考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课内古诗古文名篇名句默写考点练习(共16篇附参考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课内古诗古文名篇名句默写考点练习(共16篇附参考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课内古诗古文名篇名句默写考点练习(共16篇附参考答案).doc(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中语文课内名篇名句默写考点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必修上册)1.短歌行(1)短歌行中诗人感叹年华已逝,借酒解忧的诗句:“_,_!”(2)在短歌行中,诗人用“朝露”作比,感叹留华易逝的句子:“_,_。”(3)短歌行中诗人运用设问形式回答了什么可以解忧的诗句:“_?_。”(4)曹操短歌行中“_,_”两句化用了诗经中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句,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5)古人善于运用音乐和景物表达情感,短歌行中描写音乐场面的句子是“_”;描写夜空景象的句子是“_”。(6)短歌行中“_,_”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作者对贤才的渴望。(7)短歌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表现

2、诗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的诗句:“_,_。”2.归园田居(其一)(1)从天性的角度揭示诗人回归田园的原因的诗句:“_,_。”(2)饱含诗人误入官场的无限悔恨之情的诗句:“_,_。”(3)写诗人归隐田园后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诗句:“_,_。”(4)直接表现诗人脱离官场回归田园后的喜悦心情的诗句:“_,_。”(5)用远景镜头描绘出村庄的朦胧和安详的诗句:“_,_。”(6)归园田居(其一)中通过“_,_”两句,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所居洁净,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7)归园田居(其一)中表达山村的静谧、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_,_。”(8)归园田居(其一)中描写自己居住屋舍周围的树木茂

3、密、果实累累的诗句:“_,_。”(9)归园田居(其一)中描写自己居住屋舍宽绰的诗句:“_,_。”3.梦游天姥吟留别(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天姥山时隐时现的句子是“_”,通过赤城山和五岳侧面展现天姥山高大的句子是“_”。(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_,_。”(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谢灵运住处环境清幽的句子是“_”,写山泉声音震耳欲聋的句子是“_”。(4)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两句写登天姥仙山的所见所闻:只见东方的海中涌出一轮红日,四周是苍翠的群山,耳际是山顶的天鸡的叫声。(5)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

4、的诗句“_”和“_”令人叹为观止。(6)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由梦境又回到现实的句子:“_,_。”(7)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天气急剧变化,黑云压天,仿佛要下雨的句子是“_”,写水面上升腾起烟雾,高峻雄奇的天姥山有声有色,就像一个光怪陆离的神奇世界的句子是“_”。(8)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流露出消极的情绪: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相似的消极情绪流露的诗句:“_,_。”(9)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攀登中山路崎岖盘旋,时间飞逝的句子:“_,_。”(10)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仙人们衣冠华丽、行为飘逸潇洒的句子:“_,_。”(1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由梦境转入现实后颇感失落

5、的句子:“_,_。”(1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天姥山洞外熊吼龙鸣的恐怖景象的诗句:“_,_。”(13)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_,_。”4.登高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_,_。”(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3)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_,_。”(4)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_,_。”(5)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

6、”(6)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7)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8)本诗的主旨句(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句子是“_,_。”(9)杜甫登高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是“_,_。”(10)杜甫一生长年漂泊,老年病苦孤愁,他的登高诗中有两句对其生活状况作了生动的概括“_,_。”(11)今人常用杜甫登高中的“_,_”两句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12)杜甫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_,_”(13)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_

7、,_”,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5.琵琶行并序(1)琵琶行并序中的“_,_”两句,作者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2)琵琶行并序中,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的情态的诗句:“_,_。”(3)“_,_”是琵琶行并序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4)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琵琶行并序中的“_,_”两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5)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以“_”一句表现了乐声轻细的特点,以“_”一句直接赞美琵琶曲像仙乐般好听。(6)琵琶行并序中,“_”一句诗人运用多个动词写出弹奏琵琶的手法,同时也从正面体现出琵琶女

8、高超的技艺,“_”则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7)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_”一句,写出琵琶女半夜醒来满脸泪痕的凄苦;“_”一句,写出诗人听闻琵琶女遭遇后,泪洒衣襟。(8)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两句诗描写了琵琶女弹琵琶的手法和弹奏的曲目。(9)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两句介绍了诗人送客时的时间、地点以及环境。(10)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两句用比喻的修辞、对比的手法正面描写音乐。(11)白居易在琵琶行井序中描写琵琶女与“五陵年少”奏乐饮酒的奢华欢愉场面的句子:“_,_。”(12)琵琶行并序中作者多次寄情于月,以月传情。“_”衬托了送别时的感伤之情;“_

9、”渲染了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孤寂之情。6.念奴娇赤壁怀古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既点题,又为周瑜出场营造声势的句子是“_,_,_”。(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势的句子是“_,_,_”。(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从视觉、听觉角度,运用比喻生动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的语句是“_,_,_”。(4)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5)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上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两句是“_,_”。(6)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青春年少的英雄形象的语句是“_,_”。(7)苏轼

10、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8)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赤壁战场上周瑜从容娴雅,沉着应战,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形象的句子是“_,_,_”。(9)苏轼在念奴娇(大江东去)中,用“_,_”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10)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用“_,_”两句,表达了对自己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这两句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1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将自己对人生的思索寄托于江水和明月的句子是“_,_”。(1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凭吊英雄人物,借洒酒祭月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的句子是

11、“_,_”。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白处。(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词人登高望远,想到孙权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时不禁发出感叹:“_,_,_。”(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三句思接千古,追忆英雄孙权,表达词人对英雄人物及其功业的仰慕。(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两句,回顾刘裕生平,揭示他生活在蓬门陋巷,出身低微。(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上片缅怀京口英雄刘裕的句子是“_,_,_”。(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下片借用典故讽刺刘义隆的句子是“_,_,_”。(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惊慌失

12、措的三句是“_,_,_”。(7)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8)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下片追忆自己当年南归的句子是“_,_,_”。(9)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_,_,_”三句正告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地,刻不容缓,如果北伐大业继续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10)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_,_”两句写人们社日的迎神赛会,歌舞作乐,与前面的“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对照。(1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中,用典表现自己也想为国而战的句子是“_:_,_”。(1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

13、怀古一词的结尾发出“_:_,_”的感叹,这是借廉颇自比,表达自己热切报国却无人问津的感慨。8.声声慢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_,_,_”三句层层铺叙,由外而内,由浅入深,把词人内心深处的悲哀、孤独、寂寞、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2)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从动作、环境到心理感受,多层次地表现出词人闷坐无聊、茫然若失而四顾寻觅的恍惚之态和悲凉心境的句子是“_,_,_”。(3)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写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使人难以调养身体的句子是“_,_”(4)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写凄凉晚年的凄苦心境的句子是“_,_”,可见词人满心是愁,自觉淡酒压

14、不住怨愁,真可谓“酒人愁肠愁更愁”。(5)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_,_,_”三句,用“雁”这一意象表达词人浓重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词人冷清孤寂的黯然心境。(6)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_,_,_”三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词人的感情渐渐融入落花中,看着菊花一朵朵、一瓣瓣地枯萎零落,词人对花自怜,不由又黯然神伤。(7)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_,_”两句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写出词人不能自抑的痛苦。(8)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_,_”两句,写凄苦的哀愁浸满了词人的心灵。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痛词人的愁太多太多了,又如何包括得了,概括得尽?(9)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

15、直抒胸臆的句子是“_,_”。9.劝学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白处。(1)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_”。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_,_,_,_。”(2)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_”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与荀子劝学中的“_,_”表达的思想一致。(4)荀子在劝学中,用“青出于蓝”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_,_,_。”(5)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_,_,_”观点相同。(6)荀子在劝学中,用“冰寒于水”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

16、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_,_,_。”(7)荀子在劝学中,用“以木为轮”的比喻,说明学习对于人的巨大改造作用的三句是:“_,_,_。”(8)荀子劝学中说将直木烤成符合圆规的曲度,“_”,也不能够再使其恢复原状的原因是“_”,告诫我们只有经过学习才能增长知识。(9)荀子在劝学中,用树木为喻,从反面说明学习可以使人产生本质变化的三句是:“_,_,_。”(10)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_,_,_。(11)荀子在劝学中,用“金”“木”作比,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发生根本变化的两

17、句是“_,_。”(12)荀子的劝学中,作者用“_,_”两个比喻印证君子只要广泛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智慧通达,行为没有过错的道理。(13)荀子劝学中_,_,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14)荀子在劝学中以“木、金”为喻,引出“_,_”的结论,强调学习能够改变人的秉性。(15)荀子的劝学中,作者用“_,_”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16)劝学中“_”一句,以金属变化来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改变和提升,而“_”一句,则说明了君子智慧明理、行为无过的原因。(17)荀子劝学篇中作者由“木直中

18、绳、輮以为轮、金就砺则利”等现象而想到的能提高君子学养的方法是“_,_”。(18)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和反省自我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_,_。”(19)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的君子,就要“_”,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20)荀子在劝学中指出,“_”,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无过错。(2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学习与省察自己的必要性的句子是“_,_”。(22)荀子劝学中指出君子应广泛学习,且不断反省自己才能没有过错的句子是“_,_”。(23)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举木材经过墨绳量过并加工能取直和金属制品在

19、磨刀石上磨过会变锋利这两个事例来打比方,目的是为了说明“_,_”这一做人的道理。(24)荀子劝学中“_,_”两句拿“思”与“学”进行对比,强调了“学”的重要意义。(25)强调整天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_,_。(26)论语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表述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同殆”。荀子在劝学中,也有两句论述了学与思的关系,这两句是“_,_。”(27)荀子的劝学中,表明作者对“思”与“学”看法的句子是“_,_”。(28)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_,_”的对比,从其亲身体验中揭示这样一个道理:空想不如学习。(29)荀子在劝学中用“_”,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的比喻,强调了人们不能仅靠自身,还必须学会借助工

20、具。(30)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_,_”的对比,亲身验证了“站得高,见得远”的道理。(31)荀子在劝学中用登高望远的比喻,说明学习的效果的两句是“_,_。”(32)荀子在劝学中,用登高招手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_,_,_。”(33)荀子在劝学中,用顺风呼喊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_,_,_。”(34)荀子在劝学中,用车马助行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_,_,_。”(35)荀子在劝学中用行千里路作比喻,表达成事需善于借助外力的语句是“_,_,_”。(36)用借助船只能够横渡江河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

21、用的三句是:“_,_,_。”(37)荀子劝学连用多个比喻,论证君子如能广泛地学习且每天省察自己,就能做到“_”;通过登高而招、顺风而呼等四组比喻,说明“_”,只是善于利用外物而已。(38)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君子本性并非与众不同,而能成为君子,是因为立于善于借助学习以获得各种知识的道理的两句是:“_,_。”(39)“_”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40)荀子的劝学中,“_,_”这一结论,说的是君子之所以会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外物来好好学习。(41)荀子善于运用大量比喻进行论述,他在劝学中

22、用“假舆马”“假舟楫”等有力地说明了“_,_”的观点。(42)荀子劝学强调君子与常人本性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是“_,_”。(43)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_,_”。(44)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荀子在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句子是“_,_”。(45)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_,_”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用积土成山的比喻说明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46)古人在举例论证的时候往往比较喜欢把“山”与“水”并列使用,荀子的劝学一文也不例外,作者为

23、了论证积累对学习的重要性,在举完“山”的例子后,又用“_,_”这一例作了补充。(47)荀子在劝学中,用积水成渊的比喻说明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48)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且认为后天学习可以改造人,因此他的劝学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劝勉人们学习文化知识,而是劝人为“善”,文中“_,_,圣心备焉”可见。(49)荀子在劝学中指出,如果“_,_”,那么就能达到“圣心一备焉”的境界。(50)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积累善行能够成就美德,使人达到极高的思想境界的三句是:“_,_,_。”(5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24、“_,_。”(52)荀子在劝学中,用行路反面设喻,论述学习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53)老子道德经说“千里之行”要“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以“千里”为目标,从反面强调“积累”重要性的句子是“_,_”。(54)荀子的劝学中,“_,_”这两句从反面说明要想远达千里之外的地方,就必须一步一步地积累。(55)荀子的劝学中,“_,_”这两句从反面揭示了江海之大是由涓涓细流汇聚而成的道理,通过此例论证积累的重要性。(56)荀子在劝学中,用细流成海反面设喻,论述学习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57)钱大昕著有十驾斋养新录,其书题目出自荀子劝学“_,_”两句。(58)荀子在劝学写到,“骐骥”

25、是一种很善跑的骏马,但它一次跨越也不够人的十步远,与之相反的是“_,_”,通过正反对比说明坚持的重要性。(59)荀子在劝学中,用骏马、劣马正反对比设喻,论述坚持学习的重要性的四个句子是“_,_;_,_。”(60)荀子的劝学中,“_,_”这两句从反面论证了做事情要有锲而不舍的坚持精神。(61)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是一个人不坚持肯定是不会成功的。荀子劝学中“_,_”说的正是这个道理。(62)荀子劝学中的比喻句“_,_”,论述如果学习者能做到持之以恒,即使是再艰深的知识也可以学会。(63)只要坚持,就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_,_”。(64)荀子劝学中写坚持不懈、攻坚克难的句子是“_,

26、_”。(65)荀子在劝学中,用雕刻为喻,正反对比,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四个句子是“_,_;_,_。”(66)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_,_,_,_,_。”(67)荀子在劝学中,用蚯蚓为喻论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五个句子是“_,_,_,_,_。”(68)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是用心专一的缘故。(69)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70)荀子在劝学中,用螃蟹为喻反面论述学习不能浮躁的五个句子是“_,_,_。”(71)劝学一文中,作者以蟹

27、为例,指出其“_”是态度浮躁不专一所致。(72)荀子劝学中蚯蚓“_,_”,是因为“用心一也”,而螃蟹“_”是因为浮躁、不专心。(73)荀子在劝学中指出,蟹虽然有“六跪”和”二螯”,但是“_”,这是因为它“_”。(74)荀子在劝学中以蟹为喻,从反面论证学习用心专一重要性的句子“_,_”。(75)劝学中,作者将蚓“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和“蟹六跪而二鳌”,然而“_,_”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76)劝学中用“蚓”和“蟹”作比,前者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无“_”,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有“六跪而二螯”,却“_”,原因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_”。10.师

28、说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白之处。(1)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说明了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2)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_,_。”(3)师说中,韩愈把为子择师和自身耻于从师两种情形进行对比之后,表明自己态度的句子是“_,_。”(4)师说一文,论证思路严密,语言简洁生动,“_,_”两句简练地概括出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荒谬心态。(5)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多,“_”;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_”。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圣益圣,愚益愚”。(6)师说中,韩愈表明自己写作本文

29、的缘由的句子是:_,_。(7)教师,是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者,是人之精神、灵魂的塑造者。韩愈在师说中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的句子是:_,_。(8)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就要去请教、学习,如果有疑惑且不跟从老师学习,就会造成“_,_,_”的情况。11.赤壁赋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1)“_,_”二句,描绘出秋江的爽朗和澄净,这也正是游人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内心写照。(2)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_,_”。(3)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_,_”。(4)苏轼赤壁赋中,用“_,_”写出经过月亮银辉的浸染,雾气、江水、夜空浑然一体的景象。(

30、5)文中“_,_”两句形容小船像一片叶子任意漂荡在浩渺的江面上。(6)写作者在江面上自由漂荡,似乎是在浩荡的宇宙间乘风飞行,飘飘忽忽升入仙境里去的句子是“_,_;_,_”。(7)歌词中,作者用“_,_”两句表现自己与客人的高雅的情调。(8)作者用“_,_”两句表现自己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坚持对朝廷政事的关切,并且不甘于沉沦的情怀。(9)文中,作者说“_,_”,借“美人”之喻含蓄地表达自己被远贬天涯、志不得伸的幽思与苦闷之情。(10)文中用比喻正面描写箫声悲凉幽怨的句子是“_,_”。(11)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12)苏轼赤壁赋中

31、极尽对音乐的描写,其中“_,_”两句更将无形的音乐具化成有形的动态。(13)“_,_”两句,从侧面写出洞箫声的魅力和吹奏效果。(14)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15)文中通过“_,_”两句遥想曹操临江斟酒、执矛吟诗的英雄豪情,渲染其曾经不可战胜的赫赫声势。(16)写客人认为他与苏轼只不过在江边过着平凡的生活的句子是“_,_,_,_”。(17)文中写作者与友人在扁舟中举杯共饮的句子是“_,_”。(18)文中用比喻的手法,感叹个体生命在天地间的短暂和渺小的句子是“_,_”。(19)文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箫的客人由此发出“_,_”的感叹。(20)写客人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是“_,_”。(21)文中写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之后的悲伤的句子是“_,_”。(22)文中针对客人“人生短暂,生命无常”的感叹,苏轼以江水、明月为喻,写出了富含哲理的句子“_,_;_,_”,意思是江水流逝却始终长流不息,月亮盈亏却无所增减。(23)作者紧扣变与不变的辩证角度,指出我们若从“变”的角度观察,眨眼之间,万事万物都在变化,即“_,_”;如果从“不变”的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