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食品扁形绿茶生产技术规程(T-ZLX 016—202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绿色食品扁形绿茶生产技术规程(T-ZLX 016—2021).pdf(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T/ZLX 0162021 T/ZLX 团体标准 T/ZLX 0162021 绿色食品 扁形绿茶生产技术规程 Technological regulations of green food productionFlat green tea 2021-08-18 发布 2021-08-31 实施 浙江省绿色农产品协会 发 布 ICS 65.020.20 CCS B05 T/ZLX 0162021 I 前 言 本文件依据GB/T 1.1-2020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浙江省
2、绿色优质农产品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杭州茶乾坤有机食品有限公司,遂昌县龙峰茶业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余继忠、谷兆骐、姜慧燕、陈颖、李红莉、丁野、翁丽萍、庞君君、张杰、方开荣。T/ZLX 0162021 1 绿色食品绿色食品 扁形绿茶生产技术规程扁形绿茶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绿色食品 扁形绿茶的定义、产地环境、茶园建设、茶树种植、土壤与肥培管理、树冠管理、病虫草害治理、鲜叶采摘、茶叶加工、包装和贮存、生产档案管理等。本文件适用于绿色食品 扁形绿茶的生产。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
3、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11767 茶树种苗 NY/T 288 绿色食品 茶叶 NY/T 391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 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394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NY/T 658 绿色食品 包装通用准则 NY/T 1054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调查、监测与评价规范 NY/T 1056 绿色食品 贮藏运输准则 NY/T 1999 茶叶包装、运输和贮藏通则 NY/T 5018 茶叶生产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
4、适用于本文件。3.1 扁形绿茶 Flat green tea 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具有外形“扁平光滑”特征的绿茶。茶叶产品质量应符合 NY/T 288 标准的规定。4 产地环境 4.1 茶园应选择在生态良好、无污染的地区,远离工矿区和公路、铁路干线,避开污染源,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茶园环境应符合 NY/T 1054 的要求。4.2 空气质量、灌溉水质、土壤环境质量和土壤肥力条件应符合 NY/T 391 的要求。4.3 茶园与常规农业生产区域之间应有明显隔离带。隔离带可以山、河流、湖泊、自然植被等做天然屏障,也可用人工种植树林做隔离
5、带。5 茶园建设 5.1 茶园规划 T/ZLX 0162021 2 5.1.1 结合茶园规模、地形和地貌等条件,合理规范设置茶园道路、排灌系统、行道树、防护林便于茶园灌溉、田间日常作业。5.1.2 应防治水土流失,上风口应营造防护林,主干道种植行道树,四周设置隔离带。茶园内空地应植树造林,树种应选择病虫寄生少,树冠幅小,经济效益高的适宜常绿树种。5.2 茶园开垦 5.2.1 坡度 15以下的平缓坡地直接开垦,翻垦深度 50 cm;坡度 1525的坡地,按等高水平线筑梯地,梯面宽应在 2 m 以上。5.2.2 生荒坡地开垦应分初垦和复垦。初垦宜夏、冬季,初垦深度一般 50 cm;复垦应在种植前进
6、行,深度 30 cm40 cm。熟地开垦只进行复垦。5.2.3 茶园应设置合理的道路系统,包括主道、支道和地头道。主道路面宽度应不小于 4 m,连接交通干线,便于机械运输。5.2.4 平地茶园排灌系统以排水沟为主,坡地及梯地茶园以蓄水沟为主,做到遇涝能排,遇旱能灌,路路相连,沟渠相通。有条件的地方应配套节水灌溉系统。6 茶树种植 6.1 种苗选择 主要适用品种有龙井 43、中茶 108、迎霜、浙农 113 及其他适宜本地发展、适应当地气候、环境条件、适合加工扁形绿茶的茶树品种。6.2 种苗质量 种苗质量应符合 GB 11767 中规定的一、二级标准,且茶苗规格基本一致。表 1 种苗质量要求 级
7、别 苗高(cm)茎粗(mm)根长(cm)着叶数(片)一级分枝数(个)检疫性病虫害 一级 30 3.0 12 8 1 不得检出 二级 2030 1.83.0 412 68 01 6.3 种植时间 春种:2 月中旬3 月中旬;秋种:10 月下旬11 月下旬。6.4 定植规格 采用单行条植或双行条植方式种植,一般缓坡平地茶园和梯形茶园以单行条植为主。单行条植行距 150 cm,穴距 30 cm,每穴 2 株,每公顷用苗 53000 株;双行条植行距 150 cm,小行距 30 cm,穴距 30 cm,每穴 2 株,每公顷用苗 85000 株。6.5 定植 6.5.1 开设深 50 cm、宽 60 c
8、m 种植沟,内施底肥,施用符合 NY/T 394 要求的有机肥 30 t/hm240 t/hm2,加磷肥 1.50 t/hm22.25 t/hm2,施后覆土,间隔半月后种植。6.5.2 茶苗种植深度至少 10 cm,根系自然舒展后,逐层填土、压实,不露须根,随即浇足“定根水”,在茶株两边覆松土 5 cm。坡地覆土后稍低于地面,平地则稍高于地面。6.5.3 定植后及时铺草覆盖,防旱保苗。覆盖材料可用青草、稻草、秸秆等,用量 15 t/hm2T/ZLX 0162021 3 20 t/hm2。6.5.4 种植后定期检查成活情况,适时补缺。7 土壤管理 7.1 定期监测土壤肥力水平和重金属元素含量。根
9、据检测结果,有针对性地采取土壤改良措施。7.2 釆用地面覆盖等措施提髙茶园保土、蓄水能力,可使用未经污染的植物源覆盖物如草、修剪枝叶和作物秸秆等。7.3 合理采用浅耕、中耕、深耕和免耕等耕作技术,配备茶园耕作机械。春茶后浅耕深度 5 cm10 cm 或中耕深度 10 cm15 cm,每年进行两次浅耕(中耕),浅耕可结合锄草与追肥进行。秋季(9 月11 月)深耕,深度 20 cm30 cm,深耕每年或隔年进行 1 次。行间土壤深厚、松软、肥沃,树冠覆盖度大,病虫草害少的茶园可实行减耕或免耕。7.4 土 壤 pH 值低于 4.0 的茶园,宜施用白云石粉等物质调节土壤 pH 值至 4.5 左右。土壤
10、 pH值高于 6.5 的茶园 应多选用生理酸性肥料调节土壤 pH 值至适宜的范围。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 70%时,茶园应节水灌溉。7.5 修剪枝叶(不包括病虫害为害后需处理的枝叶)应作还田处理,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有效养分。7.6 肥培管理 7.6.1 应符合绿色食品肥料施用准则 NY/T 394 的要求。7.6.2 生产中应使用安全、优质的肥料产品;所使用的肥料应对环境无不良影响,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保持或提高土壤肥力及土壤生物活性。7.6.3 应根据土壤理化性质、土壤肥力状况、茶树长势、预计产量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确定合理的肥料种类、数量和施肥时间。7.6.4 肥料种类的选取应以有机肥为主
11、,化肥配合施用的原则。在保障植物营养有效供给的基础上减少化肥用量,兼顾元素之间的比例平衡,无机氮素用量不得高于当季茶树需求量的一半。7.7 施肥方法 7.7.1 基肥 于 9 月下旬10 月在茶园秋冬养护时施用基肥。一般施饼肥或商品有机肥 3 t/hm26 t/hm2,或复合肥 1.5 t/hm23 t/hm2。于茶树冠外叶缘下方开宽 20 cm、深 25 cm 的施肥沟,施肥后及时盖土。7.7.2 追肥 2 月上旬,施用尿素或复合肥 400 kg/hm2600 kg/hm2。4 月下旬修剪前施用复合肥 300 kg/hm2左右。8 树冠管理 8.1 定型修剪 茶苗种植后的定型修剪一般分三次完
12、成,第一次在茶苗移栽定植时进行,在离地15 cm20 cm 处剪去主枝,侧枝不剪;第二次在定植后次年进行,在第一次剪口上提高 10 cm15 T/ZLX 0162021 4 cm;第三次在定植后第三年进行,在第二次剪口基础上提高 15 cm。8.2 重修剪 时间宜每年的 4 月下旬,春茶结束立即进行,修剪高度离地 50 左右。8.3 轻修剪 一般一年 2 次,7 月上旬在重修剪基础上提高 20 30 修剪,10 月上旬剪去 3 5(或人工摘除顶部嫩稍)。9 病虫草害治理 9.1 治理原则 9.1.1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以保持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为基础,建立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和不利于
13、病虫草害滋生的环境条 件,提高生物多样性,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9.1.2 应采用农业防治为主,优先使用物理防治与生物防治,必要时合理使用低风险农药。9.2 农业防治 9.2.1 选用抗病虫、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和高产优质的茶树品种。9.2.2 加强茶园肥水管理,增强树势,提高茶树抗病虫能力。9.2.3 分批、多次、及时采摘,抑制小绿叶蝉、茶蚜、螨类等病虫。9.2.4 合理修剪、疏枝,剪去病虫枝条、茶丛下部过密枝条,保持茶园通风透光,减轻黑刺粉虱等病虫害。及时清除病虫枝,集中处理,减少病虫源。9.2.5 结合秋季深耕,清理病虫危害茶树根部附近的落叶,破坏表土中害虫的越冬场所;同时将深土层越冬的
14、害虫如地老虎、象甲等暴露在土表,降低土壤中越冬害虫的种群密度。9.3 物理防治 9.3.1 采用机械或人工方法捕杀茶毛虫、茶尺蠖、茶蓑蛾、茶丽纹象甲等具有群集性、移动慢或假死特点的害虫。9.3.2 利用害虫的趋性,采用杀虫灯诱杀茶尺蠖、黑毒蛾、茶毛虫等鳞翅目成虫;采用色板、信息素诱捕器诱杀黑刺粉虱成虫和茶小绿叶蝉等害虫。9.3.3 采用机械除草、人工锄草或覆盖防草布等方法防控杂草。9.4 生物防治 9.4.1 保护和利用茶园中的草蛉、瓢虫、蜘蛛、捕食螨等天敌,发挥生物防治作用。9.4.2 优先使用生物源农药,如微生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和动物源农药,应符合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NY/T 393
15、的要求。9.5 化学防治 应符合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NY/T 393 的要求。10 鲜叶采摘 10.1 开采指标 T/ZLX 0162021 5 平面采摘茶园每平方米有 10 个以上茶芽,立体采摘茶园 5%以上茶芽符合采摘标准时,即可开采。10.2 采摘方法 采用提手采摘,双指捏芽叶使其弯曲、自然断裂,杜绝掐、捋、抓等不正确采法。不采残、破、碎、虫、冻伤叶和无芽叶。保持芽叶完整、新鲜、匀净,不夹带鳞片、茶果和老枝叶。10.3 鲜叶储运 鲜叶宜用清洁卫生、透气性良好的竹篮、篓筐等用具盛装,不应紧压,不应用布袋、塑料袋、塑料桶等用具盛装。鲜叶运送应及时,防止鲜叶变质和混入有毒、有害物质。10.4
16、 标识 应有规范明显的标识,注明地块、品种、数量、时间、采摘方式。11 茶叶加工 11.1 鲜叶分级 原料应选择鲜嫩有活力、色泽大小均匀、芽叶完整、无杂质老叶的鲜叶。鲜叶分级指标见表 2。表 2 鲜叶分级指标 鲜叶原料 特级 一级 二级 指标 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为主 一芽二叶初展与一芽二叶为主 一芽二叶与一芽三叶初展为主 11.2 鲜叶摊放 11.2.1 鲜叶送到茶厂后,应及时摊放,并做到不同品种的鲜叶分开,晴天叶与雨水叶分开,上午采的 鲜叶与下午采的鲜叶分开,不同级别的鲜叶分开。11.2.2 摊放工具应清洗干净,允许使用竹子、藤条、无异味的木材等天然材料和不锈钢、食品级塑料 制成的工具和
17、器具。11.2.3 鲜叶摊放厚度不超过 5 cm,雨水叶、露水叶适当薄摊;摊放时间一般为 4 h12 h,摊放至叶质变软,芽叶舒展,水分散发,清香透露即可。11.3 手工工艺 11.3.1 工艺流程 青锅摊凉回潮辉锅。11.3.2 青锅 当鲜叶摊放至含水率降至 68%72%时开始青锅。投叶温度 180 200,投叶量每锅 75 g200 g(具体投叶量视制茶师傅手的大小和技术高低而定)。采用抛、抖、捺、拓等手法使芽叶逐步包笼略成扁条。杀青时要抛得开、抖得散、理得直、闷得匀、抓得净。11.3.3 摊凉回潮 T/ZLX 0162021 6 把青锅后的茶叶及时均匀摊于竹匾上,厚度不超过 2cm,放置
18、于阴凉处摊放 1 h4 h,使茶叶及时散热、内外水分均匀。11.3.4 辉锅 将两锅青锅叶并做一锅,锅温 60 90,运用摩、抓、压等手法使茶叶达到扁平、挺直、光滑、尖削和足干。11.4 机制工艺 11.4.1 工艺流程 杀青摊凉回潮青锅摊凉回潮辉锅辉干提香。11.4.2 杀青 采用扁茶炒制机杀青,当仪表温度 200(锅温为 180)左右时,可投叶杀青,每锅投叶量 60g,开始不加压,当鲜叶开始萎瘪,梗子发软,叶色发绿,调整压板理条、轻压,杀青时间 2min 左右,出锅后摊凉还潮。杀青叶失水率 50%左右。11.4.3 摊凉回潮 见本文件 11.3.3。11.4.4 青锅 采用扁茶炒制机,仪表
19、温度 170,每锅投叶量 30g 左右,炒 110 秒,当杀青叶受热变软后,理条轻压,逐渐加压干燥做形,青锅时间为 6min 左右。11.4.5 摊凉回潮 见本文件 11.3.3 11.4.6 辉锅 采用扁茶炒制机,锅温 140左右时可进行辉锅,每锅投叶量 200g 左右,前期当叶子受热变软后可加压,后期叶子逐渐干燥后应轻压,以减少茶末的产生,辉锅时间 7min 左右,干茶含水量 10%左右。11.4.7 辉干提香 采用磨光提香机,当热风温度200,筒内温度100左右投叶,每桶投叶量2500-3000g,时间 20min 左右,以茶叶扁平挺直,干茶含水率达 4%6%为宜。12 包装和贮存 包装、运输和贮藏应满足 NY/T 1056、NY/T 658 和 NY/T 1999 的规定。包装材料应干燥、清洁、无毒、无异味,包装后的茶叶应于清洁、干燥、阴凉、无异味的专用仓库中冷藏,仓库温度 5 8,相对湿度50%;运输中避免与常规茶混放或受到污染。13 生产档案管理 13.1 生产记录 T/ZLX 0162021 7 应做好全过程的生产记录,按 NY/T 5018 规定执行,主要包括施肥、病虫草害防治、修剪、耕作、灌溉、投入品使用等农事记录,采收、加工、包装、贮存和销售等记录。13.2 档案管理 建立完善的生产档案可追溯体系,明确专人负责档案管理。记录和生产档案应保留三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