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复习:《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回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复习:《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回顾.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考前基础篇】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回顾人文地理评区位、析问题一、农业区位因素12主要区域农业生产条件(1)我国江南丘陵茶叶生长的有利条件气候湿润多雨。排水良好的坡地。酸性土壤(红壤)。(2)青藏高原生产青稞的自然条件:地势高,气温低,温差大,降水少,光照充足。(3)尼罗河三角洲、我国新疆盛产长绒棉的原因:夏季热量充足,降水稀少,光照充足,土壤肥沃,有便利的灌溉条件。(4)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有大面积干旱半干旱区域,草原优良。自流井多,可供牲畜饮水。无大型野生肉食动物。地广人稀,地价低。(5)西欧、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有利条件自然条件:纬度高,气温低,云量大,雨天多,光照弱,土壤贫瘠,不适
2、宜发展种植业,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草场面积广阔,地形平坦,平原面积广(新西兰除外)。社会经济条件:人口、城市密集,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经济发达,饲料供应充足。(6)温带季风气候(黄淮海平原)发展棉花种植的有利条件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棉花生长。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利于棉花的后期生长和收摘。(7)中亚地区农业以荒漠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的原因中亚深居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适宜发展荒漠畜牧业。境内有阿姆河、锡尔河等河流,宜发展灌溉农业。(8)城市郊区农业:上海市郊区农业(蔬菜、肉、蛋、奶及园艺业)区位分析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3、水源充足。社会经济因素:市场消费量大;交通方便;发展花卉、蔬菜等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价值高,可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土地面积小,有利于集约化生产。二、工业区位因素1工业区位因素分析(1)自然因素:位置、土地、水源、能源、矿产、环境。(2)经济因素: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农业基础。(3)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 (4)环境因素:盛行风下风向、河流下游、远离居住区和农田等(用于微观布局)。例:日本工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及濑户内海沿岸的原因:本土矿产资源匮乏,工业原料需大量进口;国内市场狭小,工业产品要大量出口;沿海为平原,利于建厂;岛国,多优良港口,
4、利于原料与产品的进出口;工业基础好;劳动力素质高。2城市工业布局(1)主导风向:盛行风的下风地带、与季风区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城市热力环流之外。(2)水源:产生污水工业布局在河流的下游或远离水源。(3)距离城市的远近: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远离城区。(4)地形:山谷、盆地地形易形成逆温,废气不宜扩散,不能布局冶金、化工等工业。(5)设置防护带:工业区与居民区之间设置防护带减少对居民区的直接污染,美化环境。(6)土地租金:布局在城市的外围,土地租金低。(7)交通:沿交通线分布。(8)环境:高科技工业布局在环境优美的地区。(9)资源:城市外围尽可能
5、靠近资源分布区(例如:钢铁靠近铁矿、发电厂靠近煤炭基地)。(10)工业联系:有投入产出联系的企业多集中布局,而随着现代交通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汽车、飞机制造等零部件生产企业与总装厂之间往往远距离地分散布局等。3城市工业区区位变化的特点及原因(1)不断向市区外缘迁移。 原因:城市土地日益紧张,工业企业污染环境的问题突出。(2)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原因:工业生产活动的大量运输需求。三、城市区位因素四、交通区位因素1经济因素(决定性因素)(1)促进沿线地区资源开发。(2)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3)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就会。2社会因素(1)加强地区间文化经济发展。(2)加强民族团结。(3
6、)维持社会稳定与繁荣。(4)巩固国防,维护国家统一。3技术因素先进的技术是交通运输建设的重要保证。4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地质等因素会影响交通线路的建设。五、商业区位因素商业中心是地区和城市经济发展的物资集聚中心和服务中心,是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国内和国外商品流通的枢纽。商业中心的形成,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相对稳定的商品来源区和销售区;二是要有便捷发达的交通运输。因此,一个地区内的人口数量及其分布,区内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的通达性,都是选择商业中心区位时必须充分考虑的重要因素。(1)市场最优原则:商业建在消费人群集中的地区,如市中心的中心商务区、居民小区中的商业区等。(2)
7、交通最优原则:商业区建在交通便利的地区,如高速公路沿线。【考前基础篇3】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回顾区域地理记特征、制措施一、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地理要素特征描述自然地形地形类型(较大的区域一般描述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这五大地形类型,而较小的区域则应细至山谷、冲积扇、三角洲等地形)、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及分布、具有典型特征的地形(如欧洲多冰川地貌)地势地表的起伏状况(如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地势高低(如青藏高原地势较高、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气候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进行,气温包括气温的高低、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等,降水包括降水量的多少、降水的季节分配、导致降水偏多或偏少的原因;此外还要考虑光照
8、情况、气温和降水的组合情况(如季风气候最突出的特点是雨热同期)河流水文特征:径流量、水位季节变化、汛期(长短、次数)、是否会出现凌汛、结冰期(有无、长短)、含沙量、流速、水能蕴藏量等。水系特征:源地、流向与所注入的海洋、长度、流域面积、支流(多少、对称与否)及水系形状等资源种类多少、储量大小、品质优劣、开采条件的好坏、交通、地形等人文人口人口的密度、地区分布、增长、结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人口问题等城市沿交通线、河流、海岸等分布,多分布在平原、河谷等地区和河流干支流交汇处、河流入海口处农业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农作物种类及分布、农业部门结构、生产水平(商品率、机械化水平、集约化程度、专业化
9、水平等)、生产经营方式工业工业地域分布、发达程度、主要部门及结构、技术水平、主要的工业中心等区域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人文地理特征(人口、城市、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等)二、中国三大自然区特征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地势海拔较低,位于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海拔较高,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海拔很高,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气候季风气候(热带、亚热带、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寒气候(高原气候)植被以森林为主 草原、荒漠 高山草甸、荒漠土壤多为钙质土,淋溶作用强有机质含量较低,可溶性盐分含量较高土壤发育
10、程度很低,土层薄水文多外流河(湖)以内流河(湖)为主多冰川、湖泊,多大江、大河源头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以高原、盆地为主以高原、高山为主农业农业发达牧业、绿洲农业、灌溉农业畜牧业和河谷农业三、河流特征分析1河流水文特征分析: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水位季节变化、汛期、含沙量、有无结冰期、凌汛、流速、水能资源等。(1)内流河:径流量小,汛期取决于气温高低,主要集中在夏季,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含沙量较大。(2)外流河:流量的大小取决于该流域气候的降水量多少,汛期取决于大气降水的季节变化,含沙量取决于植被覆盖率,有无结冰期取决于冬季温度是否低于0 。(3) 河流水能资源丰富的条件:河流径流量大
11、;落差大。例:我国西南地区水能丰富,主要原因是:地处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径流量大;地处一、二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4)凌汛形成条件:有冰期、低纬流向高纬。在我国凌汛最严重的是黄河,主要发生在上游河套河段和下游山东河段。2河流水系特征分析:河流发源地、流向、流域面积、支流多少及分布、河流的形状(树枝状、扇形、平行、弧形)、河流宽窄曲直、河床比降。3河流航运价值分析:河流水量充沛,水位稳定,含沙量小,无结冰期,途经地区经济发达,则航运价值大,反之则小。例1:莱茵河航运价值大的原因:河流水量充沛,水位稳定,含沙量小,无冰期,经济发达,航运价值大。例2:俄罗斯的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航运价值不
12、大的原因:纬度较高,封冻期长,水位、流量季节变化大,有凌汛现象。四、我国几个典型地区的生态问题1东北地区的黑土侵蚀、湿地萎缩、森林破坏(1)原因黑土被开垦后,自然平衡受到破坏,引起土壤冲刷。沼泽开垦导致湿地萎缩。林木超采,毁林开荒,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导致森林资源减少。(2)整治措施对坡面、沟壑的治理,植树造林,土壤的培肥。停止对沼泽地的开垦。合理采伐,营造人工林,木材的综合利用,建设自然保护区。2黄淮海平原的土地盐碱化(1)原因:春季干旱蒸发旺盛,地势低洼处地下水位距地表近、过度灌溉。(2)措施:调节、控制水盐运动、引淡淋盐、井灌井排等。3南方丘陵山区的水土流失(1)原因:降水量大、土质疏松
13、、地表崎岖、植被覆盖率低(能源短缺,农村薪柴匮乏,乱砍滥伐)。 (2)措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营建防护林。推广生活用煤、天然气,解决生活用能问题。4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1)原因:干旱多大风的气候。丰富的沙源。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大水漫灌。(2)措施:发展节水农业。退耕还林还草。营建防护林。合理放牧。推广生活用煤、天然气,解决生活用能问题。五、我国主要河流的灾害及治理措施1长江洪水灾害形成的原因及治理措施(1)自然原因长江流经湿润地区,流域广,支流多,汛期长,水量大,上游干流及中游支流洪水来量大,特别是雨季大范围内普降暴雨,引起长江
14、上游干流和中游支流洪水同时暴发,中下游势必发生特大洪水灾害。长江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和蓄洪场所。长江中下游河道的泄洪能力不足。(2)人为原因长江中上游山区滥伐森林,森林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使森林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的作用减弱,又使大量泥沙入江,淤积河道、抬高河床,河道泄洪能力降低。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使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减弱。(3)治理措施上游:山区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中游:各支流上游山区植树造林,保护水土;退耕还湖,加固堤防;疏通河道,裁弯取直等。下游:疏通河道,加固堤防等。2黄河“地上河”的成因、危害及治理(1)成因自然原因:黄河下游流经平原地区,水流速度减慢,河水携带的大量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不断升高。人为原因:为了防止河水外溢,人们不断地加高堤坝,久而久之河床高出两岸的地面,便形成“地上河”。注意:人为原因是形成“地上河”的主要原因,自然情况下不可能形成“地上河”。(2)危害:下游的“地上河”易决口改道、泛滥成灾。(3)治理:上游修建水库。根本在于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采取的主要措施有:生物措施造林种草,使土不下坡,清水长流。工程措施打坝淤地,修筑梯田,以减少泥沙入河。组织管理措施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把治理黄土高原的任务分配到“一家一户”,谁治理,谁受益。下游加固堤防,疏通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