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行政程序.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行政程序.pptx(4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八章第八章 行政程序行政程序第一节第一节 行政程序概述行政程序概述第二节第二节 行政程序基本原则行政程序基本原则第三节第三节 行政程序基本制度行政程序基本制度第八章第八章 行政程序行政程序n n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n n一、概念一、概念 n n(一)(一)程序的要素n n方式方式n n步骤步骤n n时限时限n n顺序顺序n n(二)特征n n法定性法定性n n多样性多样性n n分散性分散性n n二、行政程序的功能二、行政程序的功能n n(一)规范、制约、监督和促进(一)规范、制约、监督和促进行政权的合理行使;行政权的合理行使;n n(二)保障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二)保障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规
2、范相对人的参与程序,促进行规范相对人的参与程序,促进行政民主化;政民主化;n n(三)通过权力与权利之间的沟(三)通过权力与权利之间的沟通,协调、平衡和促进行政效率通,协调、平衡和促进行政效率的提高。的提高。n三、行政程序的价值三、行政程序的价值 n(一)传统行政程序与现代行政程序的差异n(二)行政程序的社会价值n(三)法律价值第二节第二节 基本原则基本原则 第三节第三节 基本制度基本制度n n回避制度回避制度n n听证制度听证制度n n信息公开制度信息公开制度n n说明理由制度说明理由制度n n教示制度教示制度n n审裁分离制度审裁分离制度n n案卷制度案卷制度第九章第九章 行政复议行政复议
3、第一节第一节 行政复议概述行政复议概述第二节第二节 行政复议机关与管辖行政复议机关与管辖第三节第三节 行政复议参加人行政复议参加人第四节第四节 行政复议程序行政复议程序第九章第九章 行政复议行政复议n n 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n n一、概念及特点一、概念及特点n n(一)概念 n n由法定的复议机关,根据行政相对人或相由法定的复议机关,根据行政相对人或相关人的申请,依法对被申请的具体行政行关人的申请,依法对被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作出决定的行政救济法律制为进行审查,作出决定的行政救济法律制度。度。n n(二)行政复议的特征n n以行政复议机关为主体以行政复议机关为主体n n以有争议的具
4、体行政行为为对象以有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为对象n n以行政相对人的申请为条件以行政相对人的申请为条件n n以书面审理为一般形式以书面审理为一般形式n n以不调解为限制。以不调解为限制。n n(三)行政复议的性质 n n1、行政性质n n2、“准司法”性质n(四)与相关制度的关系 n1 1、与行政申诉的关系、与行政申诉的关系n行政申诉制度的主要形式行政申诉制度的主要形式有:申诉、信访、上访、有:申诉、信访、上访、检举、控告等。检举、控告等。n2 2、与行政诉讼、与行政诉讼n n二、行政复议的原则二、行政复议的原则 n n1、合法原则n n2、公正原则:NO.9、10、11、12、20、24、31、
5、39 n n3、公开原则 NO.11、17、22、23n n4、及时原则n n5、便民原则n n6、不调解原则n n三、行政复议基本制度三、行政复议基本制度 n n一级复议制度一级复议制度n n书面复议制度书面复议制度第二节第二节 行政复议机关与管辖行政复议机关与管辖n n一、行政复议机关一、行政复议机关 NO.1215 同级人民政府或上一级主管门。具体受同级人民政府或上一级主管门。具体受理机构是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部理机构是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部门。门。n n二、管辖二、管辖 第三节第三节 行政复议参加人行政复议参加人 n n一、申请人一、申请人 No.10n n二、被申请人二、被申请人
6、 No.15n n三、第三人三、第三人 No.10 第四节第四节 行政复议程序行政复议程序n n一、申请与受理一、申请与受理一、申请与受理一、申请与受理n n(一)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一)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 n n(二)法定不受理的情形(二)法定不受理的情形n n(三)申请复议的条件、期限及方式(三)申请复议的条件、期限及方式n n(四)复议申请的受理(四)复议申请的受理n n二、审理与送达二、审理与送达二、审理与送达二、审理与送达n n(一)审理方式(一)审理方式n n(二)审理依据(二)审理依据 n n(三)举证责任(三)举证责任 n n(四)复议决定(四)复议决定 第十章第十章 行政诉讼
7、法行政诉讼法第一节第一节 行政诉讼概述行政诉讼概述第二节第二节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及管辖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及管辖第三节第三节 行政诉讼参加人行政诉讼参加人第四节第四节 行政诉讼证据行政诉讼证据第五节第五节 行政诉讼程序行政诉讼程序第六节第六节 行政诉讼的法律适用行政诉讼的法律适用第七节第七节 行政诉讼裁决及执行行政诉讼裁决及执行第十章第十章 行政诉讼法行政诉讼法n n 第一节第一节 概概 述述n n一、行政诉讼的概念及功能一、行政诉讼的概念及功能n n(一)概念 n n人民法院依法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人民法院依法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作出裁决的一的合法性进行审查、作出裁决的一种司法活动
8、。种司法活动。n n(二)功能 n n(三)建立行政诉讼制度的必要性n n(四)行政案件的构成条件(四)行政案件的构成条件n n原告原告n n被告被告n n受案范围及管辖受案范围及管辖n n法定期限法定期限n n复议前置的已经过复议复议前置的已经过复议n n申请复议的已作出复议决定。申请复议的已作出复议决定。n n二、行政诉讼法的渊源二、行政诉讼法的渊源二、行政诉讼法的渊源二、行政诉讼法的渊源n n(一)行政诉讼的宪法依据(一)行政诉讼的宪法依据(一)行政诉讼的宪法依据(一)行政诉讼的宪法依据n nNo.2No.2No.2No.2、41 No.5 No.12241 No.5 No.12241
9、No.5 No.12241 No.5 No.122、126 126 126 126 n n(二)法律渊源(二)法律渊源(二)法律渊源(二)法律渊源n n1 1 1 1、行政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行政诉讼法;n n2 2 2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简称的解释,简称的解释,简称的解释,简称“解释解释解释解释”;n n3 3 3 3、民事诉讼法中的有关规定、民事诉讼法中的有关规定、民事诉讼法中的有关规定、民事诉讼法中的有关规定;n n4
10、4 4 4、最高人民法院几个解释性法律文件、最高人民法院几个解释性法律文件、最高人民法院几个解释性法律文件、最高人民法院几个解释性法律文件;n n5 5 5 5、国际条约和行政协定中有关行政诉讼的规定。、国际条约和行政协定中有关行政诉讼的规定。、国际条约和行政协定中有关行政诉讼的规定。、国际条约和行政协定中有关行政诉讼的规定。n n三、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三、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n n(一)司法诉讼的共有原则(一)司法诉讼的共有原则 n n司法独立原则司法独立原则n n法治原则法治原则n n合议、回避、公开、两审终审原则合议、回避、公开、两审终审原则n n平等原则平等原则n n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诉
11、讼原则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诉讼原则n n辩论原则辩论原则n n检察院监督原则检察院监督原则 n n(二)行政诉讼的特有原则(行政(二)行政诉讼的特有原则(行政诉讼规则)诉讼规则)n n1 1、人民法院特定主管原则、人民法院特定主管原则n n2 2、合法性审查原则、合法性审查原则n n3 3、被告负举证责任原则、被告负举证责任原则n n4 4、不停止执行的原则、不停止执行的原则n n5 5、不调解原则、不调解原则n n6 6、司法变更权有限原则、司法变更权有限原则第二节第二节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及管辖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及管辖n n一、行政诉讼的对象一、行政诉讼的对象一、行政诉讼的对象一、行政诉讼的对象
12、n n审查规则:审查规则:审查规则:审查规则:n n只针对具体行政行为;只针对具体行政行为;只针对具体行政行为;只针对具体行政行为;n n不审查相对方行为;不审查相对方行为;不审查相对方行为;不审查相对方行为;n n只审查合法性问题只审查合法性问题只审查合法性问题只审查合法性问题n n所审查的具体行政行为限于原告的诉求。所审查的具体行政行为限于原告的诉求。所审查的具体行政行为限于原告的诉求。所审查的具体行政行为限于原告的诉求。n n二、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二、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二、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二、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n n(一)确定受案范围的意义(一)确定受案范围的意义n n(二)受案范围的
13、法律规定(二)受案范围的法律规定 NO.11 NO.11 n n三、行政诉讼的排除范围三、行政诉讼的排除范围三、行政诉讼的排除范围三、行政诉讼的排除范围 No.12No.12、“解释解释”No.1”No.1 n n四、几种有争议的可诉具体行政行为四、几种有争议的可诉具体行政行为四、几种有争议的可诉具体行政行为四、几种有争议的可诉具体行政行为 n n关于行政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关于行政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关于行政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关于行政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n n公安机关借刑事侦查之名实施的滥用职权行政公安机关借刑事侦查之名实施的滥用职权行政公安机关借刑事侦查之名实施的滥用职权行政公安
14、机关借刑事侦查之名实施的滥用职权行政行为;行为;行为;行为;n n国防行为中涉及相对人权益的;国防行为中涉及相对人权益的;国防行为中涉及相对人权益的;国防行为中涉及相对人权益的;n n行政机关对工作人员奖惩任免之外其他决定;行政机关对工作人员奖惩任免之外其他决定;行政机关对工作人员奖惩任免之外其他决定;行政机关对工作人员奖惩任免之外其他决定;n n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实施的执行职务的其他行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实施的执行职务的其他行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实施的执行职务的其他行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实施的执行职务的其他行为;n n行政机关居间裁决、调解、处理等行为等。行政机关居间裁决、调解、处理等行为等。
15、行政机关居间裁决、调解、处理等行为等。行政机关居间裁决、调解、处理等行为等。n五、行政诉讼的管辖五、行政诉讼的管辖n(一)级别管辖(一)级别管辖 n(二)地域管辖(二)地域管辖 n(三)裁定管辖(三)裁定管辖 n(四)管辖异议(四)管辖异议第三节第三节 行政诉讼参加人行政诉讼参加人p.500n当事人的特征当事人的特征: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与案件有直接或间接的利害关系、受法院裁判拘束。n n二、行政诉讼原告二、行政诉讼原告二、行政诉讼原告二、行政诉讼原告 NO.24 NO.24n n(一)相对人与相关人(一)相对人与相关人n n(二)相对人或相关人的起诉条件(二)相对人或相关人的起诉条件n n
16、(三)(三)“解释解释”No.13No.18”No.13No.18n n(四)关于原告资格的几个有争议的问题(四)关于原告资格的几个有争议的问题 n n三、行政诉讼的被告三、行政诉讼的被告三、行政诉讼的被告三、行政诉讼的被告 No.25,“No.25,“No.25,“No.25,“解释解释解释解释”No.19”No.19”No.19”No.19No.22No.22No.22No.22n n确定行政诉讼被告的几个原则:确定行政诉讼被告的几个原则:确定行政诉讼被告的几个原则:确定行政诉讼被告的几个原则:n n第一、有行为必有被告;第一、有行为必有被告;第一、有行为必有被告;第一、有行为必有被告;n
17、 n第二、谁行为谁被告;第二、谁行为谁被告;第二、谁行为谁被告;第二、谁行为谁被告;n n第三、谁主体谁被告;第三、谁主体谁被告;第三、谁主体谁被告;第三、谁主体谁被告;n n第四、谁署名谁被告;第四、谁署名谁被告;第四、谁署名谁被告;第四、谁署名谁被告;n n第五、谁组建谁被告。第五、谁组建谁被告。第五、谁组建谁被告。第五、谁组建谁被告。三、第三人三、第三人 n n确定行政诉讼第三人的标准:确定行政诉讼第三人的标准:n n第一、牵连性标准;第一、牵连性标准;n n第二、结果性标准;第二、结果性标准;n n第三、审理性标准;第三、审理性标准;n n第四、法律性标准第四、法律性标准 第四节第四节
18、 行政诉讼证据行政诉讼证据 n举证责任举证责任n n诉讼上无法确定判断一定法律效诉讼上无法确定判断一定法律效果的权利发生或消灭所必要的事果的权利发生或消灭所必要的事实是否存在时,对当事人有法律实是否存在时,对当事人有法律上不利于己的假定被确定的风险。上不利于己的假定被确定的风险。当事人向法庭提交证据,以证明当事人向法庭提交证据,以证明自己的主张。自己的主张。第五节第五节 行政诉讼的程序行政诉讼的程序n n一、诉的种类一、诉的种类 n n确认之诉确认之诉确认之诉确认之诉n n撤销之诉撤销之诉撤销之诉撤销之诉n n变更之诉变更之诉变更之诉变更之诉n n赔偿之诉赔偿之诉赔偿之诉赔偿之诉n n履行之诉
19、履行之诉履行之诉履行之诉n n二、起诉时效二、起诉时效第六节第六节 法律适用法律适用n n 适用规范的基本规则适用规范的基本规则 n n法律规范的冲突适用法律规范的冲突适用 n n规章的适用规则规章的适用规则 第七节第七节 行政诉讼的裁决与执行行政诉讼的裁决与执行 n n一、判决的种类、效力及适用条件、判决的种类、效力及适用条件n n二、裁定的种类及效力二、裁定的种类及效力n n三、决定的种类及效力三、决定的种类及效力n n四、我国在行政判决上存在的问题四、我国在行政判决上存在的问题n n五、行政诉讼的执行五、行政诉讼的执行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国家赔偿国家赔偿第一节第一节 行政违法与行政不当行政
20、违法与行政不当第二节第二节 概念及特征概念及特征第三节第三节 历史发展历史发展第四节第四节 归责原则及构成要件归责原则及构成要件第五节第五节 国家赔偿的范围国家赔偿的范围第六节第六节 国家赔偿的方式及计算标准国家赔偿的方式及计算标准第七节第七节 国家赔偿程序国家赔偿程序第八节第八节 行政补偿行政补偿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国家赔偿国家赔偿n n 第一节第一节 行政违法与行政不当行政违法与行政不当n n一、行政违法的概念与构成要件一、行政违法的概念与构成要件n n(一)概念(一)概念n n行政主体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侵害受行政主体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侵害受法律保护的行政关系,尚未构成犯罪法律保护的行政关系
21、,尚未构成犯罪的有过错的行为。的有过错的行为。n(二)构成要件(二)构成要件n1、违法主体是行政主体;n2、行为人负有相关的法定义务;n3、行为人有不履行法定义务的行为;n4、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4、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n n二、行政违法的分类二、行政违法的分类n n(一)行政失职n n(二)行政越权n n(三)滥用职权n n(四)事实依据错误n n(五)适用法律法规错误n n(六)程序错误n n三、行政不当三、行政不当n n以合法为前提,表现为畸轻畸重、显失以合法为前提,表现为畸轻畸重、显失公正、只基于裁量行为、一般不会引起公正、只基于裁量行为、一般不会引起惩罚性行政责任。惩罚性行政责任。n n
22、四、行政责任的种类与方式四、行政责任的种类与方式n n(一)行政主体承担责任的方式(一)行政主体承担责任的方式n n(二)公务员承担行政责任的方式(二)公务员承担行政责任的方式n n(三)相对人承担责任的方式(三)相对人承担责任的方式第二节第二节 国家赔偿的概念及特征国家赔偿的概念及特征n一、国家赔偿的概念一、国家赔偿的概念n n二、二、国家赔偿制度的宪法基础国家赔偿制度的宪法基础n n主权在民原则主权在民原则n n法治国家原则法治国家原则n n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n n有损害必有救济原则有损害必有救济原则n三、国家赔偿的类别三、国家赔偿的类别n广义的国家赔偿广义的国家赔偿
23、n狭义上的国家赔偿狭义上的国家赔偿n二、国家赔偿的意义二、国家赔偿的意义n1 1、救济权利、救济权利n2 2、制约权力、制约权力n3 3、公务保护、公务保护n4 4、体现民主、标示法治、体现民主、标示法治第三节第三节 国家赔偿制度的历史发展国家赔偿制度的历史发展n n一、国家赔偿制度的理论基础一、国家赔偿制度的理论基础n n二、国家赔偿的制度演变二、国家赔偿的制度演变n n几个有标志性意义的案例及法典几个有标志性意义的案例及法典n n法国法国法国法国1873187318731873年年年年“布朗哥案布朗哥案布朗哥案布朗哥案”:明确了国家赔偿责任;:明确了国家赔偿责任;:明确了国家赔偿责任;:明
24、确了国家赔偿责任;n n1919191919191919年魏玛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国家年魏玛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国家年魏玛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国家年魏玛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国家赔偿制度;赔偿制度;赔偿制度;赔偿制度;n n英国英国英国英国1946194619461946年年年年“亚当斯案亚当斯案亚当斯案亚当斯案”引发王位诉讼法,放弃引发王位诉讼法,放弃引发王位诉讼法,放弃引发王位诉讼法,放弃国家豁免,确立国家赔偿;国家豁免,确立国家赔偿;国家豁免,确立国家赔偿;国家豁免,确立国家赔偿;n n1946194619461946年美国联邦侵权赔偿法始建美国国家赔偿制年
25、美国联邦侵权赔偿法始建美国国家赔偿制年美国联邦侵权赔偿法始建美国国家赔偿制年美国联邦侵权赔偿法始建美国国家赔偿制度。度。度。度。n n三、中国国家赔偿法的主要特色三、中国国家赔偿法的主要特色n n1 1、采违法责任原则;、采违法责任原则;n n2 2、将司法赔偿纳入国家赔偿法的范、将司法赔偿纳入国家赔偿法的范围;围;n n3 3、与我国现行法律,尤其是行政诉、与我国现行法律,尤其是行政诉讼法配套适用;讼法配套适用;n n4 4、立法体例上集实体法与程序法于、立法体例上集实体法与程序法于一身,兼具行政法和民法的特点。一身,兼具行政法和民法的特点。第四节第四节 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及国家赔偿的归责原
26、则及构成要件构成要件n n一、归责原则一、归责原则一、归责原则一、归责原则n n(一)归责原则的意义(一)归责原则的意义(一)归责原则的意义(一)归责原则的意义n n(二)国际上通行的主要归责原则(二)国际上通行的主要归责原则(二)国际上通行的主要归责原则(二)国际上通行的主要归责原则n n1 1 1 1、过错责任原则、过错责任原则、过错责任原则、过错责任原则n n2 2 2 2、无过错责任原则或危险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或危险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或危险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或危险责任原则n n3 3 3 3、违法责任原则、违法责任原则、违法责任原则、违法责任原则n n二、国家侵权责任
27、的构成要件二、国家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二、国家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二、国家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n n有适格的侵权行为主体有适格的侵权行为主体有适格的侵权行为主体有适格的侵权行为主体n n存在职务违法侵权行为存在职务违法侵权行为存在职务违法侵权行为存在职务违法侵权行为n n损害事实的存在损害事实的存在损害事实的存在损害事实的存在n n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因果关系第五节第五节 行政赔偿范围行政赔偿范围n n一、行政赔偿范围的概念一、行政赔偿范围的概念一、行政赔偿范围的概念一、行政赔偿范围的概念n n(一)涵义及制约性因素(一)涵义及制约性因素(一)涵义及制约性因素(一)涵义及制约性因素n n1 1
28、1 1、立法目的、立法目的、立法目的、立法目的n n2 2 2 2、政治体制的制约、政治体制的制约、政治体制的制约、政治体制的制约n n3 3 3 3、私法相关制度的影响、私法相关制度的影响、私法相关制度的影响、私法相关制度的影响n n4 4 4 4、国家财力的考虑、国家财力的考虑、国家财力的考虑、国家财力的考虑n n(二)国家赔偿范围的立法趋势(二)国家赔偿范围的立法趋势(二)国家赔偿范围的立法趋势(二)国家赔偿范围的立法趋势n n第一,适用范围扩大化;第一,适用范围扩大化;第一,适用范围扩大化;第一,适用范围扩大化;n n第二、公务行为扩张化;第二、公务行为扩张化;第二、公务行为扩张化;第
29、二、公务行为扩张化;n n第三、无过错责任原则广泛化;第三、无过错责任原则广泛化;第三、无过错责任原则广泛化;第三、无过错责任原则广泛化;n n第四、侵权损害范围扩大化。第四、侵权损害范围扩大化。第四、侵权损害范围扩大化。第四、侵权损害范围扩大化。n n(三)行政赔偿范围(三)行政赔偿范围(三)行政赔偿范围(三)行政赔偿范围n n二、国家赔偿责任的例外二、国家赔偿责任的例外 n n(一)与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n n(二)因他人过错或本人行为致害n n(三)通过其他途径或以得到补偿n n(四)法律特别规定的免责事由n n(五)因政治或制度原因免责n n(六)因责任构成要件欠缺而免责n n(七)其他
30、减免责任的情形第六节第六节 行政赔偿方式和计算标准行政赔偿方式和计算标准n n一、赔偿方式一、赔偿方式 国家赔偿法第25条n n二、赔偿标准二、赔偿标准n n(一)确定原则(一)确定原则n n惩罚性原则惩罚性原则n n补偿性原则补偿性原则n n慰抚性原则慰抚性原则n n(二)侵犯人身自由的标准(二)侵犯人身自由的标准n n分为固定额度与酌情两种分为固定额度与酌情两种n n(三)侵犯生命健康权的标准(三)侵犯生命健康权的标准n n死亡赔偿应包含死亡赔偿应包含“余命年余命年”,故,故应考虑死者的年龄、健康、收入、应考虑死者的年龄、健康、收入、能力等因素。能力等因素。n n(四)侵犯财产权的赔偿标准
31、n n争论焦点:n n违法责令停产停业或吊、扣证照违法责令停产停业或吊、扣证照的,在停产停业期间的可得利益及的,在停产停业期间的可得利益及间接利益的赔偿。间接利益的赔偿。第七节第七节 行政赔偿程序行政赔偿程序n n一、行政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一、行政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 n n(一)赔偿请求人(一)赔偿请求人 n n(二)赔偿义务机关(二)赔偿义务机关 n n二、行政赔偿请求的提出二、行政赔偿请求的提出n n三、行政追偿三、行政追偿n n行政追偿的成立要件:一是国家已经赔偿,行政追偿的成立要件:一是国家已经赔偿,二是公务人员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二是公务人员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n n刑事
32、追偿:第刑事追偿:第2424条条第八节第八节 行政补偿行政补偿n n一、行政补偿界说一、行政补偿界说一、行政补偿界说一、行政补偿界说n n(一)外延(一)外延n n从外延上看,狭义的行政补偿仅包括基于公用从外延上看,狭义的行政补偿仅包括基于公用从外延上看,狭义的行政补偿仅包括基于公用从外延上看,狭义的行政补偿仅包括基于公用征收补偿。广义的还包括公权力在违法无责情征收补偿。广义的还包括公权力在违法无责情征收补偿。广义的还包括公权力在违法无责情征收补偿。广义的还包括公权力在违法无责情况下的损害赔偿。况下的损害赔偿。况下的损害赔偿。况下的损害赔偿。n n(二)内涵(二)内涵n n行政补偿是指,行政主
33、体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补偿是指,行政主体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补偿是指,行政主体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补偿是指,行政主体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其合法行使公权力的行为为致使相对人的合法其合法行使公权力的行为为致使相对人的合法其合法行使公权力的行为为致使相对人的合法其合法行使公权力的行为为致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遭受特别损害,依公平原则,对遭此损害权益遭受特别损害,依公平原则,对遭此损害权益遭受特别损害,依公平原则,对遭此损害权益遭受特别损害,依公平原则,对遭此损害的相对人给予合理补偿的行为。的相对人给予合理补偿的行为。的相对人给予合理补偿的行为。的相对人给予合理补偿的行为。n n(三)行政补偿
34、的构成(三)行政补偿的构成n n1 1 1 1、原因行为合法、原因行为合法、原因行为合法、原因行为合法n n2 2 2 2、造成特别损害、造成特别损害、造成特别损害、造成特别损害n n二、行政补偿的种类二、行政补偿的种类n n1 1、土地征用及收回补偿、土地征用及收回补偿n n2 2、公益征收征调补偿、公益征收征调补偿n n3 3、财产权限制之补偿、财产权限制之补偿n n4 4、行政活动调整之补偿、行政活动调整之补偿n n5 5、行政活动附随效果之补偿、行政活动附随效果之补偿n n6 6、公共公有设施设置与管理瑕疵产、公共公有设施设置与管理瑕疵产生之损害补偿生之损害补偿n三、行政补偿制度三、行
35、政补偿制度n(一)行政补偿的原则(一)行政补偿的原则n n(二)行政补偿的标准(二)行政补偿的标准n n完全补偿原则完全补偿原则n n适当补偿原则适当补偿原则n n公平补偿原则公平补偿原则n n(三)补偿范围(三)补偿范围(三)补偿范围(三)补偿范围n n立法例:立法例:立法例:立法例:1 1 1 1、法国:、法国:、法国:、法国:公用征收法典规定:补偿金公用征收法典规定:补偿金公用征收法典规定:补偿金公用征收法典规定:补偿金额必须包括由于公用征收产生的全部直接的、额必须包括由于公用征收产生的全部直接的、额必须包括由于公用征收产生的全部直接的、额必须包括由于公用征收产生的全部直接的、物质的和确
36、定的损失。物质的和确定的损失。物质的和确定的损失。物质的和确定的损失。2 2 2 2、德国:、德国:、德国:、德国:基本法第基本法第基本法第基本法第14141414条规定:补偿范围应当就公众利益和关系人权条规定:补偿范围应当就公众利益和关系人权条规定:补偿范围应当就公众利益和关系人权条规定:补偿范围应当就公众利益和关系人权益的适当适当斟酌予以确定。在具体操作中,益的适当适当斟酌予以确定。在具体操作中,益的适当适当斟酌予以确定。在具体操作中,益的适当适当斟酌予以确定。在具体操作中,主要限于与交易价值相应的财产损失数额,不主要限于与交易价值相应的财产损失数额,不主要限于与交易价值相应的财产损失数额
37、,不主要限于与交易价值相应的财产损失数额,不包括间接损失。包括间接损失。包括间接损失。包括间接损失。3 3 3 3、日本:、日本:、日本:、日本:土地征用法规定,土地征用法规定,土地征用法规定,土地征用法规定,对征收的补偿主要限于对财产权自体的补偿。对征收的补偿主要限于对财产权自体的补偿。对征收的补偿主要限于对财产权自体的补偿。对征收的补偿主要限于对财产权自体的补偿。中国的行政补偿范围与世界上多数国家一样,中国的行政补偿范围与世界上多数国家一样,中国的行政补偿范围与世界上多数国家一样,中国的行政补偿范围与世界上多数国家一样,及于直接财产损失。及于直接财产损失。及于直接财产损失。及于直接财产损失。n n(四)补偿方式四)补偿方式四)补偿方式四)补偿方式n n各国普遍以货币补偿为原则,财物补偿为例外。各国普遍以货币补偿为原则,财物补偿为例外。各国普遍以货币补偿为原则,财物补偿为例外。各国普遍以货币补偿为原则,财物补偿为例外。n四、行政补偿的程序及救济四、行政补偿的程序及救济n n(一)基本程序n n一般补偿程序:事前补偿一般补偿程序:事前补偿n n特别补偿程序:事后补偿特别补偿程序:事后补偿n n(二)行政补偿的救济(二)行政补偿的救济n n行政程序与司法程序行政程序与司法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