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五单元《登勃朗峰》课时练习0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2024学年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五单元《登勃朗峰》课时练习03.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第19课 登勃朗峰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翌日(l) 辚辚(ln) 焦炙(zh) 俯瞰(kn)B.穹顶(qing) 拾级(sh) 皑皑(i) 顷刻(qng)C.蔓延(mn) 霓裳(n) 颠簸(din) 打嗝(g)D.沟壑(h) 隧道(su) 巉峻(chn) 目睹(d)2.下列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翌日(y) 俯瞰(kn) 络绎不绝(y)B.穹顶(qng) 皑皑(i) 纷至沓来(t)C.巉岩(chn) 辚辚(ln) 拾级而上(sh)D.沟壑(h) 妩媚(mi) 独踞苍穹(j)3.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灼热 旷野 可怜可悯 轻歌慢舞B.
2、陡峭 打嗝 美不胜收 白云燎绕C.浮躁 骤然 瞬息万变 五光十色D.班斓 颠簸 名副其实 一如既往4.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1)前往勃朗峰的途中,我们先坐火车去了马蒂尼,翌日早晨八点多,便徒步出发。_(2)只见其间一股清流急湍,环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_(3)洁白轻薄的云朵,微光闪烁,仿佛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_5.本文的题目是“登勃朗峰”,但文章的后半部分是记叙下山时的经历。这部分内容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6.参照示例,请从下列备选词语中任选一词,写一句话。要求:表意清楚,用上修辞,句式不限。示例:讲台讲台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洁白的粉笔,在一片肥沃的黑土地上,耕耘着
3、智慧和希望。备选词语:窗台 操场 林荫小道7.比较下面两句话的表达效果,说说课文中的原句好在哪里。并在文章中再找一句能体现这种效果的句子。A.我们拾级而上,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髙,耸入蓝天,最后仿佛独踞苍穹。B.我们沿着台阶慢慢地往上爬,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高,耸入蓝天,最后仿佛独踞苍穹。8.导游小张带着旅游团在一个风景秀丽的景点登山。行至半山时,一位老太太的衣服被路边的荆棘划破了,她蹲在那儿再也不愿意登山了。导游走过去,笑眯眯地对她说:“_”老太太一听,脸上的愁云一下子就没有了,高高兴兴地继续登山。想一想,这位导游到底说了些什么话?请你把导游可能说的话写在下面的横线上。9.阅读下文,回答
4、问题。日出刘白羽登高山看日出,这是从幼小时就对我有魅力的一件事。落日有落日的妙处,古代诗人在这方面留下不少优美的诗句,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可是再好,总不免有萧瑟之感。不如攀上奇峰陡壁,或是站在大海岩头,面对着弥漫的云天,在一瞬时间内,观察那伟大诞生的景像,看火、热、生命、光明怎样一起来到人间。但很长很长时间,我却没有机缘看日出,而只能从书本上去欣赏。海涅在哈尔次山游记中曾记叙从布罗肯高峰看日出的情景:我们一言不语地观看,那绯红的小球在天边升起,一片冬意朦胧的光照扩展开了,群山像是浮在一片白浪的海中,只有山尖分明突出,使人以为是站在一座小山丘上。在洪水泛滥的
5、平原中间,只是这里或那里露出来一块块干的的土壤。善于观察大自然风貌的屠格涅夫对于俄罗斯原野上的日出,却作过精辟的描绘:朝阳初升时,并未卷起一天火云,它的四周是一片浅玫瑰色的晨曦。太阳,并不厉害,不像在令人窒息的干旱的日子里那么炽热,也不是在暴风雨之前的那种暗紫色,却带着一种明亮而柔和的光芒,从一片狭长的云层后面隐隐地浮起来,露了露面,然后就又躲进它周围淡淡的紫雾里去了。在舒展着云层的最高处的两边闪烁得有如一条条发亮的小蛇;亮得像擦得耀眼的银器。可是,瞧!那跳跃的光柱又向前移动了,带着一种肃穆的欢悦,向上飞似的拥出了一轮朝日可是,太阳的初升,正如生活中的新事物一样,在它最初萌芽的瞬息,却不易被人
6、看到。看到它,要登得高,望得远,要有一种敏锐的视觉。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看日出的机会,曾经好几次降临到我的头上,而且眼看就要实现了。一次是在印度。我们从德里经孟买、海德拉巴、帮格罗、科钦,到翠泛顿。然后沿着椰林密布的道路,乘三小时汽车,到了印度最南端的科摩林海角。这是出名的看日出的胜地。因为从这里到南极,就是一望无际的、碧绿的海洋,中间再没有一片陆地。因此,这海角成为迎接太阳的第一位使者。人们不难想像,那雄浑的天穹,苍茫的大海,从黎明前的沉沉暗夜里,升起第一线曙光,燃起第一支火炬,这该是何等壮观。我们到这里来就是为了看日出。可是,听了一夜海涛,凌晨起来,一层灰蒙蒙的云雾却遮住了东方。这时,拂拂
7、的海风吹着我们的衣襟,一卷一卷浪花拍到我们的脚下,发出柔和的音响,好像在为我们惋惜。还有一次是登黄山。这里也确实是一个看日出的优胜之地。因为黄山狮子林,峰顶高峻。可惜人们没有那么好的目力,否则从这儿俯瞰江、浙,一直到海上,当是历历可数。这种地势,只要看看黄山泉水,怎样像一条无羁的白龙,直泄新安江、富春江,而经钱塘入海,就很显然了。我到了黄山,开始登山时,鸟语花香,天气晴朗,收听气像广播,也说二三日内无变化,谁知结果却逢到了徐霞客一样的遭遇:“浓雾迷漫,抵狮子林,风愈大,雾愈厚雨大至”只听了一夜风场雨声,至于日出当然没有看成。但是,我却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像。不过,那既不是在高山之巅
8、,也不是在大海之滨,而是从国外向祖国飞航的飞机飞临的万仞高空上。现在想起,我还不能不为那奇幻的景色而惊异。是在我没有一点准备、一丝预料的时刻,宇宙便把它那无与伦比的光华、丰彩,全部展现在我的眼前了。这就把我的心灵一下吸引住,一下照得通红。那是1958年8月24日,我从莫斯科搭机东飞塔什干。在机场上,黑夜沉沉,满天繁星。三点四十分起飞,飞到空中,向下俯视,只见在黑天鹅绒一般的夜幕之下,莫斯科大片灯火,像亿万细小的钻石熠熠放明,它如同一条狭窄的暗红色长带,带子的上面露出一片清冷的淡蓝色晨曦,晨曦上面高悬着一颗明亮的启明星。飞机不断向上飞翔,愈升愈高,也不知穿过多少云层,远远抛开那黑沉沉的地面。飞机
9、好像唯恐惊醒人们的安眠,马达声特别轻柔,两翼非常平稳。这时间,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了。暗红色的光发亮了,它向天穹上展开,把夜空愈抬愈远,而且把它们映红了。下面呢?却还像苍莽的大陆一样,黑色无边。这是晨光与黑夜交替的时刻。你乍看上去,黑夜还似乎强大无边,可是一转眼,清冷的晨曦变为磁蓝色的光芒。原来的红海上簇拥出一堆堆墨蓝色云霞。一个奇迹就在这时诞生了。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这时我才恍然觉得这就是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然后在几条墨蓝色云霞的隙缝里闪出几个更红更
10、亮的小片。开始我很惊奇,不知这是什么?再一看,几个小片冲破云霞,密接起来,溶合起来,飞跃而出,原来是太阳出来了。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不知不觉,所有暗影立刻都被它照明了。一眨眼工夫,我看见飞机的翅膀红了,窗玻璃红了,机舱座里第一个酣睡者的面孔红了。这时一切一切都宁静极了,宁静极了。整个宇宙就像刚诞生过婴儿的母亲一样温柔、安静,充满清新、幸福之感。再向下看,云层像灰色急流,在滚滚流开,好让光线投到大地上去,使整个世界大放光明。我靠在软椅上睡熟了。醒来时我们的飞机正平平稳稳,自由自在,向东方航行。黎明时刻的种种红色、灰色、黛色、蓝色,都不见了,只有上下天空,一碧万顷,空中的一些云朵,
11、闪着银光,像小孩子的笑脸。这时,我忘掉了为这一次看到日出奇景而高兴,而喜悦,我却进入一种庄严的思索,在体会着“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这一句诗那般最优美、最深刻的含意。(1)你觉得第一段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简要说出理由。(2)文章的三、四两段,同第二段中的哪句话有紧密联系?(3)当读者急于想看到日出景像之时,作者偏偏不写日出,却去写日落。这是为什么?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4)刘白羽的日出写得“一波三折”。请你简要分析这一行文特点。(5)谈谈你对文章结尾句的理解。(6)以下四个诗句中,哪一项相关诗歌与文章的内容毫无关系( )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C.苍
12、山如海,残阳如血。D.不可高声语,恐惊天上人。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初登泰山冯骥才那年我22岁,正处在一种向往着挺身弄险的年龄。一天,在老画家溥佐先生家里学画,溥先生忽对我们几位师兄弟说:“跟我去泰山写生吗?”先生胖胖的脸充满兴致。那年代难有机会登山,我和几位师兄弟更没去过泰山这样的天下名山,便立刻呼应同往。行前的几天兴奋得夜里闭不上眼,还跑到文具店买了一个绿帆布面的大画夹,背在背上,把自己武装成一个“艺术青年”。泰山对我有种天生的魅力,这可能来自姥姥那里。姥姥家在济宁,外祖父在京做武官,解甲后还乡,泰山是他们常去游玩的地方。姥姥好读书,常对我讲到泰山的景物和传说。那时家中还有几张挺大的“
13、蛋白”照片,上面是 1922 年外祖父与康有为结伴游泰山的情景。照片里母亲那年5岁,还是一个梳着一双髽髻的活泼好看的小姑娘。背景的山水已叫我领略到五岳之宗的博大与尊贵。记得那次在泰安下了车,隔着一大片山野就是泰山。远看就像谁用巨笔蘸着绿色、蓝色,混着墨色在眼前天幕上涂出一片屏障似的崇山峻岭。待走进山里,层层叠叠,幽敻深邃,蜿蜒的石径把我带进各种优美的景色里。那时没有相机,我掏出小本子东画西画,不知不觉就与溥先生和几个师兄弟都跑散了。那次,我们好像是坐着夜车由天津来到泰安的,火车很慢,中间经过许多小站。德州站的记忆很深,车到站一停,没见月台上的小贩,就见一只只焦黄、 油亮、喷着香味的烧鸡给一张张
14、纸托进车窗。当然,我们没有钱买烧鸡吃,我口袋里仅有的30块钱有一半还是向妻子(那时是女朋友)借的呢;我只能在山脚下买些煮鸡蛋和大饼塞进背包,带到山上吃。在这陌生的山上走着走着,就走入姥姥讲过的泰山故事里。比方斗母宫,它真像姥姥讲的是座尼姑庵。里里外外收拾得幽雅洁静,松影竹影处处可见,坐在回廊上可以听见隐藏在深谷里层层绿树下边的泉响。再有便是回马岭。姥姥当年对我说:“登泰山到回马岭,山势变得陡峭,骑马上不去,所以叫回马岭。你外祖父属马,当年到这里不肯再登,没过两年人就没了。你也属马,将来要是到回马岭一定要上去。”于是那次穿过回马岭的石头牌坊时,是一口气跑上去的。我一路上最重要的事当然是写生。我在
15、山里写生时,完全不知上边的山还有多高路有多长,到了中天门,见溥佐先生已经到达,坐在道边一家店前边喝茶歇憩边等候我们,待人会齐一同登朝阳洞,上十八盘。那个时代,没有旅游,上山多是求神拜佛的香客;种种风物传说都是从山民嘴里说出来的,也都是山民深信不疑的。我在小店里买到一本乾隆年间刊印的线装小书泰山道里记,版味十足,软软厚厚的一卷拿在手里很舒服。低头看看书中记载的古时的泰山风物,抬头瞧瞧眼前的景物,对照古今,颇有情味。那时没有真正的旅游业,这是唯一的一本堪作导游的小书了。我也不知道山上小店里怎么会有这么古老的书卖。比起当今已陷入旅游市场里被疯狂“发掘”和“弘扬”的泰山,那时才是真正的原生态。那次登岱
16、还识得一群特殊的人,就是挑山工。一个人,全凭肩膀和腰腿的力气,再加一根扁担,挑上百斤的货物,从山底登着高高的台阶,一直挑到高在云端的山顶。而且,天天如此。这是一群怎样的人?虽然我和他们不曾交流,甚至由于他们低头挑货行路,无法看清他们的模样,但是他们留在了我的心里,成为20年后我写挑山工的缘起。至于那次写生收获最大的,乃是使我对宋代北宗山水的技法有了深切的认识。泰山的大气更注入了我“胸中的丘壑”。头次登岱,目的在于绘画,收获却何止于绘画?(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姥姥给 “我”讲过的有关泰山的故事。(2) 作者远望泰山,从呈现在眼前的画面中提炼出了“绿色”“蓝色”“墨色”三种颜色,请根据作者给出
17、的三种颜色,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这幅画面。(可任选一种或几种颜色来描绘)(3) “比起当今已陷入旅游市场里被疯狂发掘和弘扬的泰山,那时才是真正的原生态”,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 作者第一次登泰山,“目的在于绘画”,在文末对其收获有所交代,除此之外,你认为作者还有哪些收获?(5) 班级开展“学生旅游利弊谈”的辩论赛,正方的观点是“学生旅游利大于弊”,反方的观点是“学生旅游弊大于利”,你支持哪方观点?请阐述你的理由。参考答案1.C2.A3.C4.(1)记叙 (2)描写 (3)描写5.不能删掉。旅途中不只有风景,奇人奇事亦可乐也。后半部分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惊险的旅途、怪异的车夫,富
18、有传奇色彩。这样写,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6.(示例1)窗台 小小的窗台盛放着我们的梦和远方,那里有晨晖夕照的温柔,那里有凭窗沉思的身影,那里有远望青山的怀想。(示例2)操场 操场如一方激情飞扬的舞台,跑道上矫健的身影,如美妙的音符,奔腾跳跃里放飞着青春的梦想。(示例3)林荫小道 林荫小道如一首温柔的曲子,斑驳的阳光缓缓弹奏在石板路的琴键上,给人以宁静和安慰。7.原句运用成语,带有较强的书卷气,语言简练而显得更有文采。示例:俯瞰脚下峡谷,只见其间一股清流急湍,环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8.(示例1)老奶奶,这儿的山水对您可有感情呢,这么多人在起,偏偏只跟您打
19、招呼!(示例2)老奶奶,这里的风景这么好,上面的风景还要更好呢,您只要坚持一下,就会发现更多的惊喜。9.(1)“魅力”用得最好。开头就引起读者猜想又统领了文章内容。(2)我却没有机缘看日出,而只能从书本上去欣赏。(3)为写日出作铺垫:用对比或衬托的手法。(4)先写想看日出,结果却写日落;接着写了两位作家对日出的描写;然后写作者两次没有看到日出;最后才写作者看到日出的经过。(5)作者由欣赏日出的喜悦转而进入庄严的思考,面对“雄伟、瑰丽的日出景象”作者想到的是“我们是早晨六点钟的太阳”,想到的是“新中国瑰丽的景色”,从而揭示出文章的象征义。表达对祖国赤诚的爱。(6)D10.(1)斗母宫的幽静、属马
20、的外祖父过回马岭的故事。(2)远望泰山,绿意盎然,郁郁葱葱,高低起伏,令人陶醉。(3)解答此题,细读文章的第六段,便可以找出姥姥给“我”讲的有关泰山的两个故事。(4)目睹了泰山的神奇与雄伟;感受到了泰山的博大与魅力;验证了姥姥讲的有关泰山的故事;低头看书,抬头看景,古今对照登山的独特情趣;识得了一群具有坚毅的攀登精神的挑山工。(5)示例一:我支持正方观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能让人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陶冶情操,获得真知,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示例二:我支持反方观点。外出旅游不仅增加父母的经济负担,而且同学之间关于旅游目的地的攀比也会滋长学生的虚荣心,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