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新教材一轮总复习考案15选择性必修2综合测试题(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新教材一轮总复习考案15选择性必修2综合测试题(教师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考案(十五) 选择性必修2综合测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荔枝椿象吸食荔枝、龙眼等果树的嫩芽,造成果品减产;平腹小蜂可把卵产在荔枝椿象的卵内,幼虫取食椿象的卵液长大,代代如此。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D )A平腹小蜂与荔枝椿象之间存在捕食关系B平腹小蜂与荔枝椿象之间不存在信息交流C平腹小蜂、荔枝椿象、荔枝和龙眼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D荔枝椿象和平腹小蜂数量保持相对平衡受负反馈调节影响1.答案:D解析: 平腹小蜂把卵产在荔枝椿象的卵内,平腹小蜂与荔枝椿象之间存在寄生关系,A错误;平腹小蜂把卵产在荔枝椿象的卵内,幼虫取食椿象的卵液长大,代代如此,说明平腹小蜂与荔枝椿象之间存在着信息交流,B
2、错误;群落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平腹小蜂、荔枝椿象、荔枝和龙眼所生活的区域还有其他生物种群,它们全部一起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C错误;当荔枝椿象数目增多时,平腹小蜂数量也会增多,而平腹小蜂数量的增加又会导致荔枝椿象数目减少,它们之间存在着负反馈调节,D正确。2筑坝截流建水库可破坏河道水流的连通性,使库区上下游河床底质、水温、理化因子及营养物质等发生改变,进而影响水生生物群落植被状况。为探讨水库建设对河流水生态环境的影响,科研人员对黑河上中游(库区及自然河道)的底栖动物进行采样调查,其密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A底栖动物栖息地固定、活动范围小,易于采集
3、B调查底栖动物的种群密度可用取样器取样法C人为干扰对底栖动物的分布及物种多样性影响较小D结果显示黑河中底栖动物密度存在明显区域性差异2.答案:C解析: 底栖动物栖息地固定、活动范围小,故调查底栖动物的种群密度可用取样器取样法,A、B正确;由图可知,库区上游的支流区的底栖动物的种类和密度与库区下游的过渡区和中游自然河段区生物种类和密度不同,说明人为干扰对底栖动物的分布及物种多样性影响较大,C错误;由图可知,黑河中底栖动物密度存在明显区域性差异,D正确。3如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A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曲线均为“S”形
4、曲线Bt3时,甲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甲、乙两个种群的数量达到最大的时刻分别为t4和t6D甲、乙两个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为弱强弱3.答案:B解析: 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表示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曲线均为S形曲线,A正确;t3时,甲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为增长型,B错误;t4和t6相当于“S”形曲线中的K值,t4和t6分别为甲、乙两个种群的数量达到最大的时刻,C正确;据图分析,t3时刻之前甲种群的种群增长速率大于乙种群,t2时刻差值最大;t3时刻之后,甲种群的种群增长速率小于乙种群,说明甲乙两个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为弱强弱,D正确
5、。4海绵等足虫栖息在海生海绵的中央腔中,雌虫的外观都一样,雄虫的形态有大、中、小3种类型,且这3种不同形态的雄虫会采取不同的生殖对策:大雄虫倾向于用战斗来保卫海绵中央腔中的多个雌虫;中雄虫会模拟雌虫,与大雄虫共处一室;小雄虫回避大雄虫并埋伏在其周围,伺机与雌虫交配。研究表明,大、中、小雄虫的体型差异主要来自一个基因的3个等位基因al、a2、a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三种雄虫的平均繁殖成功率一定存在显著差异B大、中、小雄虫存在生殖隔离,分属三个种群C三种雄虫具有不同的生殖对策是不同雄虫间协同进化的结果D经历很长时期后,种群中al、a2、a3的基因频率能保持基本稳定4.答案:D解析: 三种
6、雄虫的三种生殖对策能相互协调,平均繁殖成功率没有显著差异,A错误;大、中、小雄虫都能与同一类雌虫交配繁殖,不存在生殖隔离,属于一个种群,B错误;等位基因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大、中、小雄虫的体型差异主要来自一个基因的3个等位基因al、a2、a3,说明三种雄虫具有不同的生殖对策是由于基因突变的结果,C错误;三种雄虫能分别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繁殖并将基因传递给后代,互不干扰,经历很长时期后,种群中al、a2、a3的基因频率能保持基本稳定,D正确。5三刺鱼根据栖息环境可分为湖泊型和溪流型(如图所示)。科研人员在实验室中让湖泊型和溪流型三刺鱼进行几代杂交,形成一个实验种群。之后将上述实验种群的幼鱼放生
7、到一条没有三刺鱼的天然溪流中。一年后,他们将这条溪流中的三刺鱼重新捕捞上来进行基因检测。发现溪流型标志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加了约2.5%,而湖泊型标志基因的基因频率则减少了。对上述材料分析,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A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但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B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导致基因频率改变,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溪流型和湖泊型三刺鱼不属于同一物种,两个物种存在竞争关系D溪流型三刺鱼在新环境中繁殖能力增强,导致两种三刺鱼发生协同进化5.答案:A解析: 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但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A正确;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变异,但是变异是
8、不定向的,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B错误;溪流型和湖泊型三刺鱼能杂交产生一个种群,属于同一物种,C错误;协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溪流型和湖泊型三刺鱼是同种生物,不存在协同进化,D错误。6科学工作者为了监测和预防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采用标志重捕法对该草原田鼠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发现在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D )A自然环境中增加田鼠的天敌数量不会影响田鼠种群的K值B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通常要高于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而死亡率则相反C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标记物容易脱落,估算数值会偏小D最初
9、调查的一个月内,田鼠种群数量增长模型应为NtN0t,为1.0156.答案:D解析: 自然环境中增加田鼠的天敌数量会使田鼠种群的K值降低,A错误;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与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无法进行比较,B错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标记物容易脱落会使重捕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变小,进而使得估算值偏大,C错误;由题干信息“在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可知田鼠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因此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tN0t,其中为10.0151.015,D正确。7某科研机构对一狭长荒地进行多年跟踪调查,统计其中植物的种类和物种数量,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10、( D )15101520草本1420453427灌木510152128乔木0251016A.应采用五点取样法对该荒地上某种草本植物的数量进行调查B调查期间,该荒地草本、灌木和乔木的总丰富度在逐年增大C该群落正在发生次生演替,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D该荒地上,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在发生变化7.答案:D解析: 在狭长地段上,调查某种植物的数量,应采用等距取样法进行调查,A错误;第10年和第15年草本、灌木和乔木的总丰富度相等,并非逐年增大,B错误;人为因素可能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C错误;草本、灌木和乔木的物种数量在发生变化,因此该群落的垂直结构在发生变化,水平结构也将发
11、生变化,D正确。8为治理蝗灾,古代劳动人民想出了很多办法,如唐人的“利用柴火诱杀成蝗”,宋人的“挖卵灭种”等;当代生态学家则提出,采取“改治结合”,即通过垦荒、修坝改变蝗虫的产卵环境,同时结合化学、生物防治等措施,可获得良好的治蝗效果。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C )A柴火诱杀成蝗是利用行为信息传递的作用B“挖卵灭种”的主要目的是改变蝗虫种群的性别比例C“改治结合”治蝗措施的主要目的是降低蝗虫种群的K值D生物防治的优点之一是导致蝗虫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降低8.答案:C解析: 柴火诱杀成蝗主要利用了光这种物理信息,A错误;杀死蝗虫的卵并不能针对雄性或雌性,没有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B错误;垦荒、修坝改
12、变蝗虫的产卵环境可以影响蝗虫生存的环境,降低种群的K值,C正确;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的种间关系来治理害虫,不会用到杀虫剂等药物,因此不会对蝗虫的抗药性进行选择,D错误。9最小存活种群是指保证种群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能健康地生存所需的最小有效数量,这是一个种群的阈值,低于这个阈值,种群会趋向灭绝。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小于最小有效数量的种群其基因的多样性较低,适应性较差B越小的种群种内斗争越激烈,导致种群会较快地趋向绝灭C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不会影响最小存活种群的大小D大于阈值的种群存活时间较长,稳定后不会发生生物进化9.答案:A解析: 当种群数量小于最小有效数量时,因为数量少,基因的多样
13、性较低,适应性较差,A正确;种群数量越大种内斗争越激烈,越小的种群种内斗争相对较小,B错误;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都会影响种群的数量,C错误;大于阈值的种群存活时间较长,稳定后基因频率仍会改变,仍会发生生物进化,D错误。10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列关于人类活动、观念和原理的叙述错误的是( D )A生态道德观念:其他生物不是为了人类的需要才生存的B立体农业:利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C建立自然保护区:利用就地保护的原理,提高被保护生物的K值D生态农业:利用物质、能量循环再生的生态学原理,建立多层次综合生产体系10.答案:D解析: 其他生物不是为了人类的需要,更不是为了这一代
14、人的需要才生存的,符合生态道德观念,A正确;立体农业利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是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而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B正确;建立自然保护区利用就地保护的原理,提高被保护生物的环境容纳量(K值),C正确;能量不能循环再生,生态农业利用的是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多级利用的原理,D错误。11为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国作为湿地公约缔约国,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开发和建设责无旁贷。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D )A湿地生态系统能调节气候、蓄洪防旱,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湿地生态系统演替的速度,但不能改变演替的方向C少量生活污水流入人工湿地不会造成明显
15、影响,这说明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D湿地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提高群落的丰富度和增加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11.答案:D解析: 湿地生态系统能调节气候、蓄洪防旱,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A错误;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湿地生态系统演替的速度和演替的方向,B错误;少量生活污水流入人工湿地不会造成明显影响,这说明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C错误;湿地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提高群落的丰富度和增加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D正确。12如图是一个北温带湖泊的垂直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A表水层是浮游生物活动的主要场所B植物残体的腐败和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底泥层C表水层含氧量夏季比冬季
16、高是由于夏季植物光合作用更旺盛D夏季氧气含量与水深成反比,与温度及光的穿透性有关12.答案:C解析: 据图分析,夏季表水层耗氧量较高,温度也较高,是浮游生物活动的主要场所,A正确;微生物主要分布于底泥层,因此植物残体的腐败和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底泥层,B正确;藻类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在条件适宜时(如夏天温度较高),适宜藻类生长,可以释放较多的氧气,这是夏天表水层氧气含量比冬天高的主要原因,C错误;夏季氧气含量与水深成反比,与温度及光的穿透性有关,D正确。13深圳湾为许多珍稀候鸟的迁徙提供栖息场所和丰富的底栖动物、浮游动物等食物资源,对深圳市具有显著的生态价值。有研究者对其红树林湿地保护区
17、浮游动物种群密度(个/立方米)的四季变化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样点春夏秋冬均值密度密度密度密度密度S1423.7364.5382.3188.4339.73S2396.2643.8523.7426.5497.55S3663.4963.81021.6315.5741.08S4488.9868.7647.8289.7573.78均值493.05710.2643.8305.03A.抽样调查浮游动物种群密度时最重要的是要做到随机取样B候鸟种群密度的季节变化与浮游动物种群密度季节变化同步C由浮游动物种群密度的比较可知,S3区水体有机质含量比S1区低D该研究说明气候对亚热带红树
18、林浮游动物的种群密度影响不大13.答案:A解析: 抽样调查时最重要的是要做到随机取样,A正确;候鸟一般是在冬季迁徙到深圳湾,其种群密度的季节变化与浮游动物的种群密度季节变化应该是相关的,但并不是同步的,B错误;由图可得,S3区中的浮游生物的种群密度在各个季节都大于S1地区,因此S3区水体有机质含量应该大于S1,C错误;由图可知,四个地区的浮游生物的种群密度都随着季节变化有着明显的波动,D错误。14如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C )A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的采集C
19、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14.答案:C解析: 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可以增加空气流通,A正确;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B正确;图中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避高温、趋湿的习性进行采集,C错误;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防止腐烂,D正确。15某同学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C )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D2)B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
20、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D1/W1)100%C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A2B2C2)D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15.答案:C解析: 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D1),A1呼吸作用消耗,B1未被利用,C1流向分解者,而D1A2B2C2D2是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A正确;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A1B1C1D1)100%D1/W1100%,B正确;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D1(A2B2C2D2),C错误;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D正确。16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表现了物种对各种资源(食物、空间等)的利用
21、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生态位的重叠和分离状况与种间竞争、种内竞争具有密切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A种间竞争会促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分化B种内竞争的加剧会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减少C各物种生态位的分化有利于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的维持D两个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增加,则种间竞争加剧16.答案:B解析: 种间竞争使不同物种对资源的利用会出现差异,所以会促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分化,A正确;种内竞争的加剧会使种群内的个体占据更多的资源,从而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增加,B错误;各物种生态位的分化有利于生物对资源的利用,有利于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的维持,C正确;两个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增加,则种间竞争加剧,D正确
22、。17下列实验中,有关操作时间的长短对实验现象或结果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第二次与第三次观察间隔时间长短对实验现象的影响相同B“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时间的长短对实验现象的影响相同C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时上清液检测结果相同D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两次捕获间隔时间的长短对调查结果的影响相同17.答案:C解析: 在“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中,第二次与第三次观察间隔时间的长短对实验现象的影响不相同,间隔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A错误;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时间
23、的长短对实验现象的影响不相同,解离时间太短则组织细胞没有完全分离开,解离时间过长会导致根尖过于酥烂,B错误;由以上分析可知,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时上清液检测结果相同,都会导致上清液的放射性增强,C正确;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两次捕获间隔时间的长短对调查结果的影响不相同,若间隔时间太短,被标记的个体没有与未被标记的个体充分混合均匀,这会导致实验结果误差较大,D错误。18图1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是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成分,1、2、3、4、5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图2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量流动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D
24、 )A图1中B、C分别属于分解者和生产者B图1中表示呼吸作用过程的是2、3、4、5C图2中和分别是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并流向分解者D图2中/的比值代表兔与狼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18.答案:D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C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B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即A和D均为消费者。图中1表示光合作用;2、3、4和5表示呼吸作用。图2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量流动情况,表示兔的同化量;表示狼的摄入量;表示兔未同化的能量;表示兔流向分解者的能量。由以上分析可知,图1中
25、B属于分解者,C属于生产者,A、C、D为B提供物质和能量,A正确;由以上分析可知,2、3、4和5表示呼吸作用,B正确;图2中和分别是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并流向分解者,C正确;在图2的食物链中,不能确定是同化量还是摄入量,是兔未同化的能量,仍属于其上一个营养级(草),表示兔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因此/()的比值代表兔与狼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19根据图中显示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B )A该图中所有的生物构成生物群落B决定植物分层的主要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地形、湿度、盐碱度等C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和动物均有分层现象D从山麓到山顶的群落分布属于水平结构,是由地形起伏造成的19.答案
26、:B解析: 生物群落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的所有生物,A正确;决定植物分层的主要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等,而地形、湿度、盐碱度等是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重要因素,B错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和动物都有分层现象,C正确;在高山植物群落中,不同海拔地带的植物呈垂直分布,这种分布主要是由于不同海拔温度不同造成的,所以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20“贝参藻多营养层次养殖技术”是指将鼠尾藻、扇贝、海参置于同一片海区进行立体养殖的技术,即在海水表面种植鼠尾藻,中层种植扇贝,底层播种海参。鼠尾藻枝条中上部生长着较窄的狭叶,下部生长着较宽的阔叶,窄叶和阔叶可以充分利用不同水层的太阳光,为扇贝和海参提供充足的氧气
27、和食物,而扇贝和海参的代谢物又被鼠尾藻吸收利用。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D )A鼠尾藻、扇贝、海参的分布体现了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B同一鼠尾藻枝条中的叶片有狭叶和阔叶之分,说明基因的表达受环境因素的影响C扇贝和海参的代谢物被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后才能被鼠尾藻吸收利用D定期向海水中投放饵料可以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20.答案:D解析: 在海水表面种植鼠尾藻,中层种植扇贝,底层播种海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A正确;同一鼠尾藻枝条中遗传物质相同,但叶片有狭叶和阔叶之分,说明基因的表达受环境因素的影响,B正确;因为藻类不能吸收水体中的有机物,只能利用无机物,故扇贝和海参的代谢物被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后才能被
28、生产者鼠尾藻吸收利用,C正确;能量的传递效率无法改变,一般在10%20%,D错误。二、非选择题(共60分)21(11分)昆明滇池经过多年的保护治理,现在水面无大规模蓝细菌水华富集,自然湖滨岸线指数得到明显提升,滇池重现土著鱼类;水生态系统功能得到良性恢复,2018年、2019年滇池全湖水质保持类,是30余年来的最好水质,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取得了阶段性成果。(1)滇池保护治理前应先识别构成滇池内生物群落的_并列下名录,再调查不同种类生物的_,为评估环境污染情况和制定治理方案提供依据。(2)分析滇池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发现:低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通常较多,高营养级个体数量通常较少。试从能量流动的角度
29、分析其原因是_。(3)在滇池生态治理过程对滇池周边原有湿地进行保护,建立多个自然湿地保护区属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_保护;湿地中每种生物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利用生态资源,且不同种生物的生存会影响生态环境的发展,这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_的结果。(4)在滇池周边实施退耕还湖还湿地来恢复生态环境,从滇池生态系统破坏和人工修复过程中体现出人类活动会影响_。(5)为恢复滇池内生物类群,在滇池内适量投放不同食性的鱼类,试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_。21.答案:(1)物种组成 种群密度(2)能量流动逐渐递级,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3)就地 协同进化(4)群落演
30、替的速度和方向(5)鱼类作为消费者分解上一营养级的有机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解析:(1)治理前,为评估污染情况和制定治理方案提供科学依据,通常需要先识别构成滇池内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并列下名录,再调查该淡水湖中不同种类生物的种群密度;(2)由于能量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因此低营养级个体数量一般较多,高营养级个体数量一般较少;(3)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每种生物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利用生态资源,且不同种生物的生存会影响生态环境的发展,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4)从滇池生态系统破坏和人工修复过程中
31、体现出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5)研究表明适量投放不同食性的鱼类,是恢复滇池内生物类群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物质循环角度分析,该生态系统中,鱼类作为消费者能分解利用上一营养级的有机物,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22(11分)如图为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净化污水的一种大面积、敞开式污水处理池塘(即氧化塘)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污水经过处理,最终从池塘流出。在池塘下游生活有大量的动植物,其中沉水植物大量繁殖后,部分浮游植物的数量下降,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有所增加,这是在_(填“群落”“种群”或“生态系统”)水平上研究的结果。沉水植物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吸引浮游动物栖息在其叶表面,从而抚育出高密
32、度的浮游动物。浮游动物能够大量捕食浮游藻类,也间接地控制了浮游藻类的数量。这体现出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2)流入氧化塘的污水量比较少,污染比较轻微,氧化塘能通过_以及_很快消除污染,氧化塘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3)图中细菌的代谢类型为_。A是藻类生物通过_(生理作用)产生的_。(4)在氧化塘出水口处,生态学家建议适当引入芦苇(经济作物)这样的挺水植物,这样做的意义是_。22.答案:(1)群落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2)物理沉降、化学分解 微生物分解(3)异养需氧型 光合作用 氧气、有机物(4)适当引入芦苇后,第一,增加了氧化塘的物种多样性,可以提高生态系统
33、的稳定性;第二,芦苇是经济作物,可以增加经济效益;第三,芦苇可吸收出水口处的氮、磷等无机物,避免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一种即可)解析:(1)分析题干沉水植物大量繁殖后,部分浮游植物的数量下降,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有所增加,这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沉水植物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吸引浮游动物栖息在其叶表面,从而抚育出高密度的浮游动物。浮游动物能够大量捕食浮游藻类,也间接地控制了浮游藻类的数量。这体现出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2)当氧化塘受到轻度污染时,其自身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微生物分解等方法,很快消除污染,氧化塘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说明氧化塘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34、(3)由图中分析: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和氧气;细菌利用藻类产生的氧气把水体里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提供给藻类,所以细菌的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4)挺水植物能够遮挡阳光、吸收水体中N、P等,有利于减少出水口处浮游藻类生长,避免水华现象的产生。23(13分)下图1为某地区苹果种植户发展生态果园模式图,图2是该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生态果园中的所有生物构成_,食用菌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图1中属于第二营养级的有_。(2)果园中花天牛以果树的花和叶为食,肿腿蜂可以将卵产在花天牛幼虫的体表,吸取幼虫的营养,肿腿蜂和花天牛的种间关系是_。(3)从物质循环角度分析,
35、碳元素在该生物群落内部以_形式传递。(4)图2中的A代表_,能量从生产者传递到植食动物的效率为_。(5)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农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主要原因是_。23.答案:(1)群落 分解者 害虫、鸡、鸭(2)寄生(3)(含碳)有机物(4)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 12.7%(5)物种数量较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差解析:(1)群落是指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该生态果园中的所有生物构成群落。食用菌属于真菌,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图1中果树、杂草属于第一营养级,属于第二营养级的有害虫、鸡、鸭。(2)肿腿蜂可以将卵产在天牛幼虫的体表,吸取幼虫的营养,则可推知肿腿蜂和花天
36、牛的种间关系是寄生。(3)从物质循环角度分析,碳元素在该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形式(取食和被取食)传递。(4)各营养级(顶级除外)的能量有4个去向:该生物呼吸作用散失;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入分解者;暂未被利用。图2中的A代表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植食动物流向肉食动物的能量为:5.12.10.250.0552.5,生产者流向植食动物的能量为:2.50.594214,生产者的同化量为:1437023110,能量从生产者传递到植食动物的效率,1411012.7%。(5)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农业生态系统物种数量较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差,因此抵抗力稳定性较低。24(12分)乔木树种馨香木兰是云南特
37、有的珍稀濒危物种。研究人员为探讨馨香木兰种群的生态学特性,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1)为调查馨香木兰所处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2)下表为馨香木兰所处的A、B、C三个群落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物种丰富度(种)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A群落21.535.519.5B群落22.523.816.25C群落2231.513.5由上表可以看出,三个群落中_的物种丰富度最高。在三个群落的垂直结构中,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是_层,推测是由于其中不仅有相应的种类,还含有一定数量的_幼树,因而其种类和个体数都较丰富。(3)科研人员调查了三种群落中的馨香木兰的植株胸径(胸径的大小可表示植
38、株的树龄大小),绘制成如图。研究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预测在一段时间内_的变化趋势,但需结合生物的生存环境具体分析。由图可以看出,馨香木兰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_型。虽然现在馨香木兰有丰富的幼树,比较耐阴,但成树对光照的需求加大,难以进一步发育为优势种,其原因可能是_。24.答案:(1)随机取样(2)A群落 灌木 乔木(3)种群数量 增长 成树对光照的需求加大,在与其他阔叶乔木竞争阳光中不占优势,从而生长受阻解析:(1)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2)由上表可以看出,三个群落中的A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最高,同理在三个群落的垂直结构中,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是灌木层,因为其中不仅有相应的生物种类,还
39、含有一定数量的乔木幼树,因而其种类和个体数都较丰富。(3)研究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预测在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但需结合生物的生存环境具体分析。由图可以看出,馨香木兰种群的幼树较多,所以其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虽然现在馨香木兰有丰富的幼树,但难以进一步发育为优势种,可能是因为其幼树耐荫蔽,在茂密的常绿阔叶林下能生长良好,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树木对光照的需求加大,在与其他阔叶乔木的竞争中不占优势,从而生长受阻。25(13分)调查发现小型湖泊中的绿藻、蓝细菌是露斯塔野鲮鱼和罗氏沼虾的食物,罗氏沼虾又是露斯塔野鲮鱼的食物。图1表示露斯塔野鲮鱼在10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图中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上一年
40、种群数量的倍数;图2表示绿藻和蓝细菌对水体中N、P吸收量及其体内藻毒素含量。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该湖泊中露斯塔野鲮鱼与罗氏沼虾的种间关系是_。调查露斯塔野鲮鱼的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物脱落,则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选填“偏高”“偏低”或“不变”)(2)图1内ae五个点中,d点的种群年龄结构是_型,前8年种群数量最大的是_点。(3)该湖泊受到富含P的生活用水的污染,某科研小组提出生态治污的方案:培养藻类去除水体中的P。据图2分析选择的藻类应是_,理由是_。(4)在培养藻类时需每天定时对藻细胞进行取样计数,估算培养液中藻细胞的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为_。若吸取藻细胞样液1 mL并稀释100倍,
41、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 mm1 mm0.1 mm,由400个小格组成)计数,图3表示藻细胞的分布情况,以该中方格为一个样方,计数结果是藻细胞有_个。如果计数的中方格藻细胞平均数为15个,则1 mL培养液中藻细胞的总数为_个。25.答案:(1)竞争和捕食 偏高(2)衰退 b(3)绿藻 绿藻体内的藻毒素含量低(4)抽样检测法 12 2.4108解析:(1)由题干分析可知,该湖泊中露斯塔野鲮鱼与罗氏沼虾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调查露斯塔野鲮鱼的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物脱落,则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高。(2)由图1曲线可知,图1内ae五个点中,d点种群数量继续减少,因此种群年龄结构是衰退型;前8年种群数量最大的是b点。(3)据图2分析可知,选择的藻类应是绿藻,理由是绿藻体内的藻毒素含量低。(4)估算培养液中藻细胞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为抽样检测法。藻细胞在计数时,边线上的计数原则为“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因此计数相邻两边,计数结果是藻细胞有12个。如果计数的中方格藻细胞平均数为15个,则1 mL培养液中藻细胞的总数15254001041002.410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