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学的比较课件.ppt

上传人:暗伤 文档编号:96438582 上传时间:2023-11-28 格式:PPT 页数:124 大小:2.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医学的比较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4页
中西医学的比较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西医学的比较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医学的比较课件.ppt(1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西医学的比较中西医学的比较2 v掌握:西医的诊疗优势、中医的诊疗优势、中西医学的互补与临床应用;v熟悉:中西医学的比较、中西医结合现状v了解:中西医结合的未来发展趋势3 4 5 6 7 v第一节中西医学的比较西医的诊疗优势中医的诊疗优势v第二节中西医学互补与临床应用v第三节中西医结合现状v第四节中西医结合未来发展趋势8 第一第一节:中西中西医学医学的比的比较v中西医比较是医学研究领域的边缘学科。v中西医两个医学体系分别代表着各自的文化背景。v中西医两套体系在理论上具有不可通约性通过对中西医文化起源、思维方式、哲学思想和研究对象等方面进行比较性探讨,中西体系各异、方法迥同,各有其优势和缺陷。9

2、 中西中西医医比比较是是医学研医学研究究领域的域的边缘学学科科v从历史的角度进行两者的比较,应属于医学史的范畴。v中西医比较的研究应具备中国医学史和世界医学史、中医学和西医学的基础知识,还需要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中国文化史和西方文化史等背景知识。10 中西中西医两个医学医两个医学体系分体系分别代表着各自的文化背景代表着各自的文化背景西医中医学科属性: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整体医学模式生物社会心理发展特点:起步晚,发展快起点高、发展慢治疗特色: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发展趋势:微观化客观化、规范化通过对中西医文化起源、思维方式、哲学思想和研究对象等方面进行比较性探讨,中西体

3、系各异、方法迥同,各有其优势和缺陷。中西医两个医学体系分别代表着各自的文化背景。11 中西中西医医两两套体系在理套体系在理论上具有不可通上具有不可通约性性v从两种医学不同的文化背景、源头,及各自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尤其是两种医学的当代形态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多方位的比较;v还要从两种医学的不同认知方式和临床思维乃至诊疗手段进行方法论的比较,同时努力从两种医学的学理内部,进行横向的具体的剖析比较;v中西医两套体系在理论上具有不可通约性;12 中西中西医医比比较的意的意义v有助于对两种医学体系特质深刻的把握;v有助于从他者观点更好地理解自己,从而突出自身优势以更有效地进行优势互补和融合;v有助于扩

4、展人们的视野,以推进医学科学的多元化发展;是参与和更新、建构人类生命科学的重要途径;v制定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战略;v寻找中西医结合的突破口;v推动方法论层面的中西医结合;v促进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的发展;v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13 一、西方一、西方医学医学起源及其起源及其发展展v西方医学,起源古希腊。其重要奠基人之一希波克拉底不仅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医师职业宣言,同时在这一思想的基础上,对疾病类型和疾病症状进行了初步描述。v“认为疾病是由机体内部的紊乱引起的,而不是由病原体微生物入侵引起的。”v“认为机体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身体中充满了各种液体。这些液体的平衡是机体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它们的平衡与

5、否反映在气色、气质和性情上。14 v16世纪文艺复兴以后,西医的发展实际上是在逐渐背离自己的传统,古希腊医学已经被现代西医抛弃了,西方医学开始了由经验 医学向实验医学的转变;,v人体构造论,建立了人体解剖学。这既表明一门古老的学科 在新的水平上复活,又标志着医学新征途的开始。v17世纪实验、量度的应用,使生命科学开始步入科学轨道,其标 志是哈维发现血液循环v18世纪莫干尼把对疾病的认识由症状推到了器官,建立了病理解 剖学,为研究疾病的生物学原因开辟了道路,此外,牛痘接种的发明,15 v到了19世纪中叶,德国病理学家微尔啸(Virchow)倡导细胞病理学,将疾病的原因解释为细胞形式和构造的改变。

6、细胞病理学确认了疾病的微细物质基础,充实和发展了形态病理学,开辟了病理学的新阶段。v19世纪下半叶巴斯德证明发酵及传染病都是微生物引起的,德国人科赫(KochR)发现霍乱弧菌、结核杆菌及炭疽杆菌等,并改进了培养细菌的方法和细菌染色方法,大多数主要致病菌在此时期内先后发现。v20世纪后期,“社会-心理-生物”综合医学模式的现代西方医学兴起,随着系统生物学与系统生物技术的发展,v21世纪伊始开始走向后基因组时代的系统医学与个性化医疗卫生时代16 v在临床医学上,v19世纪诊断学有了很大的进步,叩诊法在临床上推广应用;雷奈克(LaennecR)发明听诊器;许多临床诊断辅助手段,如血压测量、体温测量、

7、体腔镜检查都是在19世纪开始应用的。v19世纪中叶以后,解剖学的发展和麻醉法、防腐法和无菌法的应用,对外科学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此外科学开始迅速发展。19世纪末期,体腔外科普遍发达,这样许多临床专业(如妇科、泌尿科、眼科等)中除进行内科处置外,外科方法也获得重要地位。v药物学方面,19世纪初期,一些植物药的有效成分先后被提取出来。到19世纪末合成阿斯匹林,其后各种药物的合成精制不断得到发展。17 二、中二、中医医的起源及其的起源及其发展展v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v以黄

8、帝内经、黄帝外经等著述为形成标志,中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18 v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v东汉出

9、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疾病的诊治提出“六经”辨证,后世的八纲辨证由此而来(阴阳、表里、虚实、寒热)。v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19 v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v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v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v金元以后,中医开始没落。v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论的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的中医。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形成。20

10、 v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v同属中国医学体系的日本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亦是如此。v2003年“非典”以来,经方中医开始有复苏迹象。21 v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医学似乎一直在丰富和沉淀。从中国医史古籍资料分析的结果来看,中医学的丰富和发展主要来自于3个方面:v中医基础理论的丰富和进步;v临床经验的总结和提高;v中医本草和方剂研究的不断进步。22 三、中西三、中西医医比比较的主要的主要内内容容由于中

11、西医历史以及所处环境的巨大差别,中西医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其差异之大、融和统一之难,成为人类文化和科学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观。从以下具体方面来进行中西医比较:v研究对象的差异v思想文化和思维方式v中西医学各自的理论体系v中西医学的文化背景的差异v中西医学方法论的异同v临床手段和预防措施的比较23 1 1、研研究究对象之差象之差异异v中医学之研究对象偏重于人、自然、及其关系。v人类认识自然界之规律是“以人为中心”。v强调人类个体生命过程及人类历史相对于自然界乃至整个世界是短暂的,而宇宙对人呈现出来的规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v这种稳定性是人类得以认识、利用自然规律并延续至后代之前提。然而自然规律之稳定性表

12、现为它的周期性。v人与自然关系既是出发点,又是归宿点。其它任何认识方法最后悉返回到此层面上来。这种整体恒动之观念一直延续至今。(天人合一)24 v西医学把动态的生命过程静止在点上忽略自然因素影响;v简化其研究条件,借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对人体之结构及各个结构的功能,借助仪器进行周密细致、系统的观察和纵深研究,提高了研究速度,一大批前沿性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从而加速了医学科学化的进程。v必须指出尸体与活体是不能同等的。最终还需要回到整体动态作用条件及其复杂的人的层面上来。所以随着西医研究的越深入,其进程也就愈艰难。25 2 2、思想文化和思、思想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方式的差异异思想文化思维方

13、式西医文化与方式直观的、线性的思维方式西医的理论基础科学,而且主要是经典科学中医文化与方式抽象的、综合的思维方式中医的理论基础哲学,而且是中国哲学。具体表现?如何维护人体的健康?why?26 v西医直观与线性思维方式的具体表现:v能够观察(如解剖学的肉眼观察和细胞学、细菌学的仪器观察)、能够化验(要求拿出化学成分、化学分子式,让数据说话)、能够反复实验(通常是在割裂其它因素的条件下就某一种因素的反应进行实验),并且在临床中往往是针对疾病的直接原因,采取对抗性措施(特别注重消毒、灭菌、杀死癌细胞、切除癌变部位)。27 v中医抽象与综合思维方式的具体表现:v中医有中医的解剖结构,中医的“阴阳”、“

14、经络”、“气血”、“三焦”都是比较抽象的,需要领悟靠取类比象,更靠感觉(即望、闻、问、切)去判断,既拿不出什么数据,更拿不出化学分子式。v中医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分别纳入“五行”之中,但绝不将它们割裂开来,而是将它们作为一个相互制衡的有机系统,完整地统一看待。中医尽管将人体的前后、表里、虚实、上下等分别划归“阴”、“阳”两大范畴,但不仅不将其割裂,反而特别强调“阴阳调和”。v中医不是针对疾病的直接原因采取对抗性措施,而是强调“扶正祛邪”,即扶持和维护人体自身所具有的正常功能以排除各种不正常的干扰。v古代中医并不分科,往往是由一名医师诊断所有的疾病。28 v西医是治疗第一、预防第二、养生第三的;v中

15、医恰恰相反养生第一,预防第二,治疗第三。v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西医治已病,中医治未病“。由于思维方式迥然不同,对于维护人体健康29 v中医之“养生”v“调养”(调节各种功能)v“食养”(优化饮食结构)v“境养”(改善生活环境)v“情养”(改善情绪)v“息养”(静坐调息)v“心养”(领悟人生、遇事达观、平稳心态)中医这种“养生第一,预防第二,治疗第三”的思路,是从源头上维护人们健康的正确思路。30 v中医认为,一切病症都是由于人体不够协调、失去平衡而引起的;一旦恢复协调平衡的正常状态,病症就自行消失了。这就是说,健康的关键,主要不在于外部环境的好坏,而在于自身肌体的强健,正所谓“邪不干正”。接触相

16、同的环境,甚至同样接触细菌和病毒,有的人患病而有的人不患病,不就因为各自肌体存在强弱的差异吗?31 v人体的血、脉、气、神经各大系统,犹如密布全身的管道网络,必须时刻保持畅通无阻;一旦发生阻塞,就会出现相应的疾病,故中医的医理强调“百病在瘀,治病在通”。对于这种协调平衡的正常状态,中医称为“和”(通达和畅之意);而对于患病,中医则称为“违和”,故有“一脉不和,周身不遂”的说法。正是因为中医强调五行协调、阴阳平衡、自体和畅,所以总是把养生之道放在最重要的地位。32 3、中西理论体系的比较v有机自然观:整体恒动;v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和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病理观;v概念术语:具有文学和哲学特征;v辨证

17、思维:四诊、八纲;v诊疗技术手段:辨证施治、中药、针灸、养生。中医学理论与特色33 v古代哲学思想起到了构建中医学框架的关键作用。哲学思想和医学现象的相互贯通和紧密结合,使得传统中医在阐述人体的生命活动时具有模糊而不具体、系统而不周密、广泛而不精确的哲学性思辨特点;v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六淫七情、辨证论治等基本理论典型地体现出东方文明特有的整体思维方式,由理性的思辨概念推导而成的各种治疗原则和方法也明显地带有经验模型的模糊性质。v哲学性的建构范式确定了传统中医理论体系的内在涵义、基本结构和标准形态。传统中医学同时具备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双重特征,具有思维的抽象能力和民族传统。34 v构造

18、自然观:强调结构、局部、静态、分析、可证伪性、构成论;v概念术语:典型的科学化语言;v系统的实验;v严格的逻辑;v尽可能运用科技手段或成果,辨病施治;v化学药物和手术治疗为主要手段西医理论与特色35 v建立在解剖学、细胞学、细菌微生物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科学基础之上的,基本上属于“机械唯物论”的范畴。v把人体划分为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骨骼系统、肌肉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等若干系统,再分别将各个系统划分为若干器官。这实质上等于把人体看作一台由各种部件、诸多零件组合起来的复杂的机器设备。医生往往只熟悉某一系统的专科,而对其它系统专科往往缺乏了解;v在临床上,也往往只注意本专科的病变

19、,而对其它方面的病变不闻不问。至于西药,就基本上属于纯粹的化学范畴了。36 4 4、中西、中西医学医学的文化背景的文化背景v中医发展的历史条件下,所吸收的主要是中国古代的科学文化,包括中国传统的科学思想和数学、天文学、历法学、地学、物理学、化学、动物学、植物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受其发展水平的限制,不能有效地解答医学的各种具体问题,中医不得不在总结临床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哲学思辨,尽管掌握了许多深刻的客观规律,并在临床应用有效,但大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从整体来看,中医学术的科学技术内涵还属于古代科学技术的水平。37 v西医学术的科学技术内涵在16世纪之前不比中医高,但从16世纪开始欧

20、洲发生一系列科学技术革命,西医走上移植和应用近代科学技术成果的发展道路,把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知识直接应用于解答医学问题,把这些学科的分解还原方法、实验方法、定量方法等应用于医学研究,对于生理、病理等能够以实验为依据,定量地做出物理的、或化学的、或生物学的解释,由此被人们称为医学的科学化和技术化。西医学术的科学内涵的提高主要是近代以来的事情。38 5 5、方法、方法论比比较天人合一、天人一体有机自然观整体观念、恒动、司外揣内、辨证思维天人分离原子论,结构论,实体论构造自然观,还原分析论数论数理逻辑中、西医历史以及所处环境的巨大差别,中、西医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其差异之大、融和统一之难,成为人类

21、文化和科学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观。方法是科学理论发展的杠杆。中医视角西医视角39 6 6、中西、中西医学医学临床手段及床手段及预防措施的比防措施的比较v在临床治疗方面,西医的一个特点是“手术万能”,就是喜欢动手术。这是与西医在外科方面的优势分不开的。v中医也有外科手术,早在东汉末年,被誉为“神医”的华佗不是有“刮骨疗毒”、“开颅洗脑”的本领吗?可惜后来没有发展起来。v实际上,西医划为外科的一些疾病,在中医却是按内科来治疗的。例如胆结石、肾结石,西医的办法往往是开刀把结石取出来,而中医的办法往往是通过调理(包括服药)把结石给化掉。40 v应当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直观地看,既然胆、肾里面有“石头”,v

22、按西医的办法开刀把“石头”取出来;v中医把“石头”给化掉的办法似乎有点“玄”,难以令人相信。可是要知道,这些结石并不是一般的“石头”,也不是谁放进去的,而是因为某种功能缺陷而在体内形成的化合物。按照化学原理,既然可以化合,也就可以分解。那么,找出病因,使形成结石的化学过程发生逆转,为什么不能把结石给化掉呢?要说科学,这不正是一种化学还原反应吗?当然,这个过程肯定比较缓慢,不可能像动手术那样快捷。v这类西医作为外科而中医作为内科的病例还有不少(如身体上的包块、肿瘤、脑血栓,血管内的血栓、斑块等等),就不多谈了41 西医“同病同方”中医是“同病不同方”;西医还有一个特点“对症治疗”中医则讲究“辨证

23、施治”;中医或西医师同病同方对症治疗辨证施治同病不同方患者:请求解决问题感冒发烧:正邪虚实寒热四诊合参: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感冒发烧:抗感染退热查出病因:对抗性或针对性治疗42 v使用药物v由于药理完全不同,因而导致中药与西药的两大差异:v其一体现在效果方面;其二体现在价格方面。v中医完全使用自然药物,并且往往是不加提纯直接使用,还特别注重多种药材相“配伍”讲究君臣佐使;v西医基本上完全使用化学药物,即使有少许自然药物,也总是尽量提纯为单一的成分。43 v就效果而言v西药是针对症状的,一般当时的效果都比较明显,v存在两大问题:一个是只顾局部而不顾整体,因而往往顾此失彼:另一个是只顾眼前而不顾长远

24、,因而往往导致严重的后遗症(许多“特效药”都有这个问题,其中抗生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一它们几乎具有药到病除的“神效”,但几年、几十年之后,各种严重弊端便逐渐显现出来)。v中药处方是经过对整个人体通盘考虑之后才开列的,按照“君臣佐使”组方,并且重在调理人体自身功能以恢复健康,因而是对“人”而非对“病”,有些重病患者往往需要经过几个阶段、按照治疗过程的进展开列几副不同的处方。然而,正因为如此整体考虑、标本兼治。44 v就价格而言v西药的开发时间长,加工设备精,专利费用高,并且特别钟情于垄断利润,因而价格很高,并且越来越高,以致于使大量患者吃不起药。v中药大多是传统的“验方”,一般不需要开发,加之

25、炮制设备简陋,也无所谓专利费用和垄断利润,因而除了某些名贵药材,一般价格都非常便宜。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45 三、西三、西医医诊疗优势v现代西医学的诊断方法:更多的是借助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做出对疾病准确的诊断。问诊(用交谈的方式,通过病人或知情人的叙述,了解病人的情况);体格检查(医生利用自己的感觉器官通过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等方法或借助听诊器、叩诊锤、血压计、体温表等简单的工具对病人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实验室检查(对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细胞取样和组织标本等进行检验。)辅助检查(心电图检查、医学影像学的检查、应用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CT)和磁共振(MRI)

26、等检查)46 v现代西医学理论基础和依据v西医接受的是欧洲传统的思想文化,以原子论和还原论为代表,其基础理论则是建立在近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解剖学和生物化学。西医认为人的健康与疾病的本质和终极原因在于本原粒子,只有分解、还原到微观的物质颗粒,才能说明疾病的本质和终极原因。从欧洲科技革命开始,西医走上应用近代科技革命成果的发展道路,对于疾病以实验为依据,定量的做出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学的解释和诊断。47 v现代西医学诊断方法与特色v现代西医学对疾病的诊断包括病因诊断、病理解剖诊断、病理生理诊断等,并注意几个方面的结合做出完整的诊断。西医重视局部改变,强调实验室指标变化。问诊的内容除主诉外与中医差异

27、不大,其体格检查中的内容大多是中医没有的。西医把症状视为“诊断疾病的向导”,至于体征,则视为组织器官病变在体外的特异反应。48 v现代西医学诊断的优势v西医对人体的认识已进入到细胞分子结构的水平,对于疾病可以在细胞甚至分子的水平进行阐述。西医诊断利用现代的先进仪器设备,探究无法被人类感官直接感受的深层次现象。对疾病的病因、病位、病理以及局部结构和功能变化情况有精确的认识。v由于技术的先进和方法的严谨,西医对疾病分类和对各种病理过程的观察研究要比中医精细、客观的多。西医的研究方法和过程都是看得到摸得着的,非常具有质感和实观认识,因而易于接受,容易学习。49 v现代西学的特点与优势v现代西学具有逻

28、辑推理思维特征;v解剖生理病理等发现而构成的西医各科体系,对于疾病的认识深入。解剖部位,病理变化,预后的好坏等比较清楚。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发展针对具体疾患的药理学和治疗学;v客观标准统一,治疗方法一致,一旦有新进展,全世界共享。v由于科学的不断进步,而日益丰富的基础医学体系,并不断改善临 床检查手段。v近年来提出循证医学。50 v现代医学的优势病种v西医学以极快的速度汲取高科技的成果,充实到检测、手术、药物等领域,在外科手术、流行病控制、动物实验、免疫技术、器官移植、基因工程、干细胞工程、新药物筛选、医学工程等方面,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对于当代人类平均寿命的提高,对于未来人类的健康,发挥着重要

29、的作用。51 当当前前现代西代西医学医学临床上的床上的难题药物更新过于频繁滥用抗生素功能失调性疾病大多数恶性肿瘤亚健康病毒感染性疾病医源性疾病缺乏特效药疗效不好、束手无策过度治疗治疗成本高反复就诊医患矛盾、不信任过度检查52 四、中四、中医学医学的的诊疗优势v中医注重于整体恒动的观察,研究自然、社会与身心一体化的人,从整体上把握生命与疾病的运动,又从运动中诊察人体内部以及人与自然的联系。中医诊断还有超前诊断的特点,能根据自然气候的变化预测疾病的发生演变规律和特点,对未发疾病进行预测。v中医察舌、切脉、望神、问诊等诊察内容,也是中医学的长处和优势。舌诊、脉诊简便易行,无创获取信息,舌象和脉象反映

30、出整个人体生命活动中的生物信息,对病证的诊断具有肯定的价值。53 中中医学医学的的诊断断原原则v整体察病v在诊断疾病时,采取辨证论治的方法,即将望、闻、问、切四诊收集到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定为某种性质的“证”,以探求疾病的本质,从而得出结论,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治疗原则与具体治法。这种方法既不同于简单的局部对症治疗,又有别于不分主次、不分阶段、不分性质、一方一药治一病的辨病治疗方法。54 v四诊并重望诊(运用视觉对人体全身和局部的一切可见征象以及排出物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健康或疾病状态)闻诊(听声音和嗅气味,)问诊(询问

31、患者或陪诊者,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和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诊察疾病的方法。)切脉(包括脉诊和按诊,脉诊是诊脉搏;按诊是在病人身躯上一定的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以了解疾病的内在变化或体表反应。)55 v从病辨证v在全面收集临床资料的基础上,以中医的基础理论为指导,进行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归纳、分析,找出病因,识别病性,确定病位,分清病势,判断邪正盛衰,抓住疾病的本质和内在联系。v标本病传v疾病是变化无常,中医诊断师动态的诊断。变即疾病的传变。把握病传,明辨标本。56 中中医医临床治床治疗优势范范畴畴治疗手段和方法丰富多彩,既有一般内服药物的内治法,又有药物外敷、热熨、熏

32、洗等外治法,以及独特的针灸、拔罐、推拿、按摩、气功等非药物疗法,还有以药膳为代表的日常食品疗法。一般而言,完整的中医处方,至少包括四项以上:情治(情绪控制)方面的指导;忌口(饮食应注意的事项);运动的建议(游泳、跑步、导引、气功等);中药的使用,或辅以针(刺)、(艾)灸、推拿等。故中医在治疗疾病时,是以身心合一的角度全盘考量。v功能失调性疾病v病毒感染性疾病v疾病缓解期或慢性期v病情复杂的疑难杂症v平时的养生保健v疾病的综合调理57 第三第三节 中西中西医学医学的互的互补与与临床床应用用 现代医学与中医药学都有各自的认知方法和理论体系,都有各自的特色和优势,也都有各自的局限性,但它们都是以研究

33、人体为对象,都是探索人类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都共同参与担负着保障人民健康的作用。打破中西医之间的壁垒,是东西方两种认知力量的汇聚,是现代医学向更高境界提升和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卫生部部长陈竺58 一、中西一、中西医学医学互互补的客的客观基基础v中医诊断的不足v中医诊断学对疾病现象的认识面广而不精深。中医有脏腑辨证、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但都没有落实到具体的指标上,造成了现代的中医没有自己的客观化、具体化的诊断体系和指标。诊断方法与现代科技脱节,有的疾病实验室检查异常,但临床缺少主观症状,导致无症可辨,无法做出中医诊断。传统的四诊虽简便易用,但操作运用起来却显得模糊,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看法,不

34、利于学术争鸣。而且由于个体差异,感官灵敏度等限制,存在主观性强、缺乏量化等缺陷。59 v西医诊断的不足v西医在诊断上很少考虑环境气候和情志等致病因素,而仅限于用实验检测的各类指标来判断疾病和程度。其检测结果常常忽视气候及情绪变化等影响。同一个病体,其环境和情绪发生变化,其生化检测的指数往往也会有较大幅度的变化,因此其检测结果不能动态地、整体地反映疾病的本质,可能会造成误诊。如果遇到没有明确检测依据的功能性疾病,西医则不知所措。60 v中医学需要诊断的规范化与客观化v规范化是一个学科成熟的标志。研究并制定严密的规范化的中医理论是中医发展的关键。中医诊断规范研究包括“证”、“症”、“病”、“病案”

35、的规范化研究,及明确证、型、期观念,统一判断标准。v但目前中医学的证候标准主要由软指标及定性指标组成,难以有像西医如组织活检之类的“金标准”,如何使中医证候标准成为具有相对意义的“金标准”,是中医学具有挑战性的命题。61 v“西医所称的病,大多数是取决于病原体,或者就某种特殊病变的病灶而命名,或者就生理上的某种特殊变化而命名。总之,西医的病名,必取决于物理诊断和实验诊断,是比较具体的。”“中医的病,或与病因的性质而命名,或与突出的症状而命名,或从病机的所在而命名,虽然比较抽象,但它却往往能从整体观出发,局限性比较少。”(引自任应秋论医集第108页)。62 v现代中西医学发展的现实需求v从医学战

36、术上看,西医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也是当今世界医学的主流;从医学战略上看,中医也确实具有优势。v现代自然科学包括医学,其发展趋向是:从分科过细综合,从线性非线性,从简单性复杂性,从不可逆性可逆性,从一般性特殊性,从必然性偶然性,从可预见性不可预见性,从治标治本。v这些正是中医的特色。现代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可以从中医的宏观战略思想上,获得启迪与思路。63 v传统医学要在继承经典的基础上,取得进一步发展与创新,也必须从西医的微观战术上,汲取方法与手段。v现代科学知识、高科技成果,西医能用,中医同样也可采纳。若仅固守传统经典,拒绝现代科技成果,就只能延守经验,而不能创新发展。v中西医应当发挥各自优势,

37、互相借鉴,用对方的优势,可以弥补自身的不足64 二、中西二、中西医医互互补的的内内涵和特征涵和特征v中西医互补应当是中医和西医相互取长补短,不断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努力丰富和完善现代医药学;v在临床工作中,充分发挥中医、西医两种医学在诊断和治疗上的长处,探讨中西医结合的理论与方法,提高防病治病的能力。v中西医学互补的特征 方法互补,促进创新;临床互补,提高疗效;科学和文化的交流;理论上的创新。65 三、中西三、中西医医互互补存在的存在的误区区临床淡化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临床中医师淡化运用中医理论辨证论治,根据辅助检查、检测结果对症开处中药处方。中医特色被严重淡化,治疗结果差强人意。中医临床疗效标

38、准西医化中医疗效的判定标准,是一项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不可重复”常常被当作否定中医疗效的根据,中医科研标准西医化遵从西医药科研规范,按现代医学的生化、生理、病理等实验室量化指标,分析还原的研究方法来证明中医的“科学性”。只重视实验数据的“中医科研”项目,很难应用于临床。66 v西方现代科学不承认中医学那该怎么办呢?v有些中国人采取了两种方法。v第一种是把中医的理论猛劲往西医上靠,你不是不理解什么是经络吗?那好办,我把经络说成是血液循环系统或神经系统不就行了吗?v第二种是把中药还原成化学成分,你不是不懂中医的汤剂吗?那也好办,我把汤剂还原成你知道的普通化学分子式。v许多人给这种方法起了一个好听

39、的名字叫“中西医结合”,实际上,这样结合出来的东西很可能是非驴非马的怪物。67 四、中西四、中西医医结合的方式和途合的方式和途径径(探(探讨)v诊断的结合v先辨病,后辨证v在西医诊断的前提下进行中医辨证,这是多年来沿用的一种方式。为患者选择最佳治疗方法,而且因为明确的病理变化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如胃的癌性溃疡与良性溃疡,其症状常常差异性不大,在辨病上的不同可以带来论治上的巨大区别。68 v先辨证,后辨病v这种情况是在现代医学一时无法明确诊断或诊断无实质意义的情况下进行的。西医只能以“主要症状待查”为初步诊断,中医根据临床症状进行辨证。例如:患者胸胁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中有振水声,口渴不欲饮等

40、为临床表现,心电图、胃镜、B超检查基本正常,西医诊断较困难,中医辨证为痰饮,脾阳虚弱就切中要害,再对症用药,疗效明显。69 v舍证从病,舍病从证v临床中有少数病历,即病与症从表面看是矛盾的,或者在处理病与症的方法上看是矛盾的。但总有现象与本质的区别,需要辩伪从真,就能明确诊断。70 例例1 1v例1舍证从病:vABO型新生儿溶血症系一种血型抗原免疫后产生的溶血性贫血,是母子间血型不配合,在分娩过程中胎盘损伤,胎儿A型或B型抗原通过胎盘刺激母体产生抗A或抗B的免疫性抗体,此抗体通过胎盘绒毛膜进入胎儿血液循环引起溶血以致死亡。v按中医理论,孕妇禁服活血化瘀药物。但活血化瘀药可改善免疫性白细胞减少症

41、,首都医院受到启发,就大胆地舍证从病,让有此病史的产妇怀孕后服用活血化瘀药,结果新生儿的存活率大大提高了。71 例例2 2v例2舍病从证:v胃溃疡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为内科常见病,西医多采用各种止血药物,但不用泻药,以防胃肠蠕动加重溃疡部位的出血。v从中医辩证的角度讲,如果是胃火上逆的话,仍可采用大黄泻心汤加减进行治疗。从临床效果看,攻下泻热的方法也能迅速有效地止血,又能排除淤血,有助于疾病的进一步好转。72 v治疗的结合v综合协调是指在治疗的不同环节按中西医各自的理论优选各自的疗法,不是简单的中医加西药,而是有机配合、互相补充,这样往往能获得更高的疗效。v或侧重以中医理论指导治疗,或侧重以西医

42、理论指导治疗,或按中西医结合后形成的新理论指导治疗。v根据中医和西医治疗专病的经验进行结合;73 v通过对中医治法治则的研究进行结合v主要集中于对活血化瘀、清热解毒、通里攻下、补气养血、扶正固(培)本等治则的研究。方法是在肯定疗效的基础上,摸清用药规律,筛选方药,进而对适用该治则的有关方药进行药理作用、成分、配伍机制的实验研究,再将所取得的认识放到临床实践中验证。74 v根据中药的现代研究进行结合。v例如:中医古籍中有青蒿截疟的记载,现代人对青蒿进行研究,并分离出有效成分青蒿素,经临床观察证明其对各型疟疾均有治疗作用,且有高效,低毒等特点。这些药物的发现是由临床研究提供线索,经现代药理研究后将

43、结果用于临床而提高疗效。v通过对方剂药物的研究进行结合v包括用西医理论和方法,对传统方剂的作用加以说明。其特点是医药结合,临床与实验结合,单味药物研究与复方研究相结合75 v通过对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进行结合v中医学基础理论内容十分丰富,有些与西医学理论完全不同,以往曾开展对阴阳学说、脏象学说、气血学说及有关“证”的研究等,主要是从西医角度去探索。v其方法是先以临床为据确立研究对象的特征,然后通过建立中医理论的动物模型或动物疾病模型以寻找中西医理论上的结合点。76 v通过对针灸及经络研究进行结合v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经络及针灸作用原理的一门新学科实验针灸学,已经在中西医结合的过程中逐

44、步形成。v将针灸应用于西医临床各科,所治疾病已达300余种;v传统针刺技术与西医理论和方法结合,创立头皮针、耳针疗法和电针、激光针疗法、穴位注射方法等;v用生理学、生理化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方法研究针灸对人体各系统的作用机制,为针灸提供现代科学依据;v通过对针刺麻醉的临床应用和对针刺镇痛原理研究进行结合;v在肯定经络现象、总结循经感传规律的基础上,融汇中西医理论,以现代实验方法与科学抽象方法相结合,探索经络机制。77 第三第三节:中西中西医医结合的合的现状状v中西医结合的优势v中西医结合临床效果较好v中西医结合的“病证结合”诊断,丰富发展了临床诊断学,提高了对疾病、机体状态的整体认识,使临床诊

45、断更趋全面、深刻,避免漏诊、误诊,并有利于指导临床中西医药结合治疗。v中西医结合已经取得众多国际领先项目,如急腹症、骨折、针麻及针刺镇痛原理,多脏器衰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和研究,抗疟新药青蒿素研制、砷制剂治疗白血病等,展现出中西医结合研究远大前景,也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78 v中西医结合学术水平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v我国先后创办了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等17种专业期刊;陆续出版了中西医结合医学等数百种中西医结合医学专著;中西医结合研究取得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深远影响的成果。v近年来,我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学术活动和国际交流日益活跃,每年召开国际和全国性学术会议30余次。通过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国际学术

46、交流,使中医药在更多国家尤其是欧美国家医学界得以更广泛的认识和传播。v中医药学及中西医结合研究,已逐步进入西方国家医药学术界和高层次研究机构79 v疾病谱的转变为中西医结合带来了机遇v我国疾病谱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非传染病已经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单纯采用中医或西医都不能取得很好的疗效,而中西医结合能分别针对不同发病环节,发挥各自优势,互补彼此的不足。v例如:在中、晚期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中,扶正固本很重要,有助于提高患者免疫力,减轻放、化疗反应,延长存活时间。提高生活质量;对心脑血管、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的治疗都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中西医结合展

47、现了广阔的发展前景。80 v中西医结合契合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要求v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以解决居民基本医疗卫生保健需求,这已成为共识。但是,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大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全科医生缺乏便是其重要因素之一。v中西医结合诊疗疾病的效果高于单纯的中医或西医疗法,中西医结合医疗不仅需要掌握中医理论和中医技术传统疗法,还需掌握现代医学基本理论和抢救技术。防治疾病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可以切实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廉价的卫生服务。v中西医结合型全科医疗将是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特色。81 v 中西医结合的复杂性和艰巨性v任何一门新学科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在现有学科存在着不足。其理论和技术

48、难以解释或改造客观世界出现的新问题基础上萌芽、出现、发展和成熟。这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有时是反复的科学探索过程。中西医结合也是如此。v中西医结合还处于中西医理论,技术简单组合的阶段,只有突破这一阶段,才能迎来属于自身学科的理论与发展。在此之前。争议与批评将一直存在,直面争议、研究争议、回答争议,是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不能回避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是中西医结合医学从起步走向成熟的过程。82 v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够健全v中西医人才是中西医结合学科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人才队伍虽然不断壮大,但是我国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够健全,严重影响了中西医结合队伍素质的提高。主要体现在:v对

49、中西医结合医师的准入比较含糊;v对中西医结合医师的判定条件没有统一标准;v没有制定中西医结合专业人员的规范化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制度;v中西医结合教育的学制、教材及师资队伍均存在问题;v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专业人才队伍职称、学历结构不合理,中西医结合拔尖人才培养不到位等;83 v中西医结合的阻力v中西医不能结合的思想v近半个世纪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虽然产生了技术层面上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的临床成果,但是却没有揭示出属于中西医结合医学自身独立的医学概念,更没有形成理论体系。v这一局面让许多工作者为中西医结合的前途担忧,学者将其总结为:“中医学与西医学属于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两种医学所形成的文化背景不同,没有

50、共同的思想基础按照指导中医学形成的自然观和方法论改造西医。或按照西医学形成的自然观和方法论改造中医都无法进行。”84 v名为中西医结合,实为弃医存药的误区v一些中西医结合工作者认为中医药理论古老、落后,并存在不少缺陷。与现代科学格格不入并难以磨合。而中药的疗效不可否认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主张以西医理论为标准,符合西医观点的中医理论为正确,不符合者为错误,主张干脆抛弃中医药理论,以西医理论来指导中药的治疗,致使临床工作人员照搬照套西医理论,失去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其结果,治疗效果不理想,甚至失败。v究其原因就是不用中医药理论而用西医理论来指导中药治疗,它违背了中医多靶点的整体治法和因人、因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