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市十三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wo****o 文档编号:96425061 上传时间:2023-11-2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2.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岳阳市十三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湖南省岳阳市十三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岳阳市十三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岳阳市十三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岳阳市十三中 2023级高一学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总分:150分 时量:12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一)实用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签,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文化就是乡村的魂。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持久弥新的魅力和风采。荀子富国中写道:“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则财货浑浑如泉源。”古人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下,产生了农时观、

2、地宜观、节用观等。农时观强调“不违农时”,形成了“二十四节气”,并用它来指导农业生产;地宜观就是要因地制宜、因物制宜,选择合适的土地和适宜生长的农作物从而趋利避害,比如古人根据地形条件,创造了梯田、垛田、砂田、圩田等土地利用方式;节用观主要是用之有度、用养结合。孟子说,“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即指用和养要平衡。在朴素的生态学思想指导下,中国传统农业形成了精耕细作、生态保护、物质循环利用的发展方式和技术体系,探索出适宜在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历经千年而不衰,可以说传统农业是生态农业的初始版本,为当前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绿色转型奠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中

3、国传统小农经济的最大特点是以“家”为基础生产单位,特别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提高了小农家庭经济比例。在生产过程中,传统农事知识的传播多依赖长者、父辈,而不是通过文字或书本,老一辈的智慧和经验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这也因此形成了尊重长辈的传统。比如,哈尼族先民在梯田农耕实践中,将积累的关于自然山水保护、动植物利用、生产生活的技能和经验编成“四季生产调”,在父子、母女、师徒中流传。耕读传统在中国由来已久,说苑中有“曾子衣敝衣以耕”的记载。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指出:“在中国,读与耕之两事,士与农之两种人,其间气脉浑然,相通而不隔。”士人和农民这两个传统社会的最主要阶层,通过耕与读达到相互流通。“

4、西道圣人”扬雄的“耕道而得道”则传递了古人对知和行、理论和实践关系的探索。家庭经营在农业生产上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家庭成员的经济利益高度一致,天然形成知识技术的共享机制,也不需要精准的劳动计量和监督。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小农户家庭经营仍然是中国农业经营的主要方式,但小农户科技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弘扬耕读传统对培育高素质农民,培养一支懂农业、善经营的“新农人”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摘编自张灿强从优秀农耕文化中汲取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材料二: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农耕文化蕴含的伦理价值与生态智慧对社会的存续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产生于农耕文化的宗族,是整合乡村社会的基层组织。宗族是以血缘的亲疏关系聚集起来的

5、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它构成了乡村社会结构的重要基础。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时期,乡村共同体的内聚性、稳定性和连续性是中国社会凝聚与稳固的坚实基座,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重要根基。在农业生产中,粮食产量无疑决定着人口规模。一定规模的人口以何种方式组织生产,不仅仅影响着具体的生产方式,还奠定了社会结构的基础。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生产方式与组织形式的紧密结合,由此决定了土地的产出和人口的规模。如果生产方式较为粗放,如仅仅使用手工工具,以人体肌肉力量耕种,导致亩产量低,则倾向于大量开垦土地,以扩大耕种面积获取总产量提升。耕种大面积土地以及修建大型水利工程,需要大量劳动力,为了协调生产,对于人群的组织形式也会提出更

6、高的要求。在一般的情形中,以血缘纽带将人群组织在一起,无疑是最为自然的方式。于是宗族便理所当然成为农耕时代基层的社会组织,承担着生产与管理的基本社会职责。由此,宗族往往成为土地的管理者,其对于土地使用的管理权之重要性,有时甚至超过了土地所有权。由于土地是农业生产最为关键的生产要素,掌握了土地管理权,实际上也就具备了对于全部生产与生活的支配权。因此,宗族在实质上就成为农耕文化的关键性因素。农耕文化中以土地利用为核心的农业生产方式决定了聚族而居的农业生活形态,农耕文化与宗族结构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农耕方式决定了宗族的基本结构。林耀华认为,从同一个祖先传衍下来,共同居住于相同的村落地域空间中的血缘

7、与地缘共同体,构成宗族乡村。在宗族乡村中,宗族占据支配性地位,发挥总体性功能。乡村社会中的民众以宗族的方式结合,宗族构成乡土中国基本的集体组织形式,民众依靠宗族开展日常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以祠堂为核心的宗族组织是宗族乡村中最基本且最重要的制度安排,在乡村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挥着总体性的支配作用。全族人共同供奉的祠堂是宗族的最大特征,宗祠是“宗族中宗教的、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中心”。宗祠既是祭祀祖先的神圣空间,也是族人交往的日常公共空间;既是族老政治的舞台,也是家规族约形成和发挥作用的场所。宗族乡村中,个人、家庭、房支和宗族构成环环相扣的整体,从家到族构成一个具有内在关联性的整体。中

8、国宗族社会的文化底蕴,正在于以家为纽带的共同体的内聚、整合与应对变迁。农耕文化所形成的宗族伦理,是乡土中国的底色。宗族的日常伦理实践及其具体的运作机制与逻辑,形成了乡村社会内部较为稳固的规范与结构,塑造了乡村社会的集体认同与文化图谱,由此建构起传统乡村社会的共同体图景。(摘编自周丹丹农耕文化与共同体建设)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农耕文化蕴含着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是中华文化的特有标签。B. 在农耕时代,古人遵循农时观、地宜观、节用观等,并形成了朴素的生态学思想。C. 宗族在实质上成为农耕文化的关键性因素,是因为它能够对全部的生产与生活进行支配

9、。D. 传统农耕文化中,聚族而居的农业的生活形态是由以土地利用为核心的农业生产方式决定的。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传统农业历久不衰,是生态农业的成熟版本,为实现农业绿色转型奠定了实践基础。B. 中国传统小农经济中,农事知识的传播都依赖长者和父辈,而不是通过文字或书本。C.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时期,宗族是整合乡村社会的上层组织,是乡村社会结构的重要基础。D. 农耕文化中,乡村社会产生的以宗族为核心的共同体,有利于稳固乡村社会,形成集体认同感。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天人合一”思想的一项是( )A. 靠天吃饭,靠地立身。B. 尊重自然、追求和谐天成

10、的生态平衡观念。C. 任情返道,劳而无获。D.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4. 请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5. 乡土社会的宗族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 A2. D3. D4. 材料一采用了总分式的论证结构。首先阐述了农耕文化的重要作用,倡议乡村振兴应从中汲取精神力量。然后论述了农耕实践的思想观念是天人合一。最后阐述了农耕家庭的耕读传统在中国由来已久。5. 宗族是以血缘的亲疏关系聚集起来的地缘与血缘共同体。耕种大面积土地以及修建大型水利工程,需要大量劳动力,为了协调生产,宗族便成为农耕时代基层的社会组织,承担着生产与管理的基本社会职责。【1题点津】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

11、中信息的能力。A.“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特有标签”曲解文意,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签”,而不是“特有标签”。故选A。【2题点津】该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中国传统农业历久不衰,是生态农业的成熟版本”曲解文意,传统农业是生态农业的“初始版本”,而不是“成熟版本”。B.“都依赖长者和父辈”过于绝对,原文是“多依赖长者、父辈”,而不是“都依赖长者和父辈”。C.“宗族是整合乡村社会的上层组织”曲解文意,宗族是整合乡村社会的“基层组织”,而不是“上层组织”。故选D【3题点津】该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反映了农耕劳动的艰苦,

12、与材料一“天人合一”思想不符。故选D。【4题点津】该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由“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签,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持久弥新的魅力和风采”可知,文章首先阐述了农耕文化的重要作用,倡议乡村振兴应从中汲取精神力量。由“荀子富国中写道: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则财货浑浑如泉源。古人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下”可知,文章接着论述了农耕实践的思想观念是天人合一。由“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最大特点是以家为基础生产单位,特别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小农户家庭

13、经营仍然是中国农业经营的主要方式,但小农户科技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弘扬耕读传统对培育高素质农民,培养一支懂农业、善经营的新农人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可知,文章最后阐述了农耕家庭的耕读传统在中国由来已久。由此可见,材料一采用了总分式的论证结构。【5题点津】该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由“宗族是以血缘的亲疏关系聚集起来的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它构成了乡村社会结构的重要基础”可得出:宗族是以血缘的亲疏关系聚集起来的地缘与血缘共同体。由“耕种大面积土地以及修建大型水利工程,需要大量劳动力,为了协调生产,对于人群的组织形式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一般的情形中,以血缘纽带将人群组织在一起,无疑是最为

14、自然的方式。于是宗族便理所当然成为农耕时代基层的社会组织,承担着生产与管理的基本社会职责”可得出:耕种大面积土地以及修建大型水利工程,需要大量劳动力,为了协调生产,宗族便成为农耕时代基层的社会组织,承担着生产与管理的基本社会职责。(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陶渊明写挽歌(节选)陈翔鹤在六朝时,宋文帝元嘉四年,陶渊明已经满过六十二岁,快达六十三岁的高龄了。近三四年来,由于田地接连丰收,今年又是一个丰年,陶渊明家里的生活似乎比以前要好过一些。尤其是在去年颜延之被朝廷任命去做始安郡太守,路过浔阳时,给他留下了两万钱,对他生活也不无小补。虽说陶渊明叫儿子把钱全拿去寄存到镇上的几家酒店

15、,记在账上,以便随时取酒来喝,其实那个经营家务的小儿子阿通,却并未照办,只送了半数前去,其余的便添办了些油盐和别的家常日用物。这种情形,陶渊明当然知道,不过在向来不以钱财为意的陶渊明看来,这也算不得什么,因此并不再过问。在身体健康方面,虽说陶渊明自四十一岁归田以后,即“躬耕自资,遂抱羸疾”,但在六十岁以前,他却仍然不断地参加部分劳动。只是当他满过六十岁之后,他才把锄头交给儿子,说:“不成不成,手脚骨头都松了,使用不得力,这些事只好交给你们来做了!此后即很少自己动手,只早晚间负手到田垄间去看看桑麻禾黍,一面温习温习自己心爱的诗篇。这一年浔阳的秋天,来得似乎比哪年都早;每到早晚间,八月里的瑟瑟秋风

16、便使人倍加有畏缩之感。这天早晨,天刚放亮,陶渊明便起来了。昨夜他在床上翻腾了一整夜。昨天在庐山东林寺给他的不愉快的印象实在太深了,这不能不逼使他去思考一些问题。因为他去庐山,本来是想同慧远法师谈谈,同时也想在庙里住上几天,静静脑筋,换换空气。却不料一到东林寺,就遇见那里正在大办法事,来烧香的人,真有如穿梭一般,进进出出,十分闹杂。而尤其令他不愉快的,便是那盘腿打坐在大雄宝殿正中的慧远和尚的那种近于傲慢、淡漠而又装腔作势的态度。这与他平时的为人是完全两样的。他头戴昆卢帽,身披绯色罗袈裟,前后左右还围着一大群年轻俊美的小和尚,手中各持着铜唾盂、白玉柄尘尾、紫丝布巾帨等类的东西,俨然是另一种达官贵人

17、的派头。只见他半闭着眼睛,两手合十,让香客们在他座前四礼八拜,脸上纹风不动,连点表情都没有;真不知他是在睡觉呢还是在闭目养神。法会一会儿正式开始了,首先由僧徒们高声唪诵一通无量寿佛经,然后又由刘遗民来大念一遍他自己作的所谓“发愿文”,次即由白莲神社中的社友们一齐向慧远和尚顶礼膜拜,然后又由会众大声宣扬一阵“南无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佛号,便算散会。这时他才微微地动了一下眼皮,在钟鼓齐鸣中,喃喃念道:“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普提萨婆诃!”念毕这种神秘而又令人难懂的咒语之后,他什么也没有说,便下得座来起身入内了。对于那些匍匐在地面上的会众,连正眼都不曾看一眼,更不用说和气地

18、来同大家打招呼了!这种毫不理会大家的态度,给陶渊明以一种大有“我慢”之概的印象。而这种“我慢”,又正是慧远本人对陶渊明时常提起,认为是违反佛理的。“渊明公,你看这个念佛法会怎样?”到禅堂里坐下喝茶时,刘遗民对他这样地问。还不等他回答,周续之接着便说:“真正是名山胜会,世间少有啊!我看渊明公还是加入我们白莲社的好。慧远法师不是说你加入之后,还是特许可以喝酒吗?”“对,对!还是加入的好。浔阳三隐中有两位都已经加入,渊明公再加入,那便算是全数了!”只听得张野、张铨、宗炳、雷次宗等陶渊明儒学中的朋友,当时所谓知名之士的,都一齐异口同声地来劝说。“让我再想想看。人生本来就很短促,并且活着也多不容易啊!在

19、我个人想,又何必用敲钟敲鼓来增加它的麻烦呢?”陶渊明边说边立起身来,打算出去。“你不坐坐,吃过午斋,去同法师谈谈再走吗?”大家齐声说。“不用啦,今天人多,他也很忙,改天再来。”陶渊明记得自己昨天正是这样起身回家的。虽说“肯负炉峰(香炉峰),旁带瀑布”的东林寺离陶渊明的住处柴桑山的栗里只不过二十多里地,可是陶渊明这次走起来却觉得比往常任何一次都吃力。他停停走走一直到将近黄昏时候才回到了家。在喝过一碗稀粥之后,他便上床睡觉了。他一方面虽然觉得自己腿酸腰疼,疲乏不堪,但一方面想睡却又睡不着。而更可恶的是那种“铛、铛、铛、铛”的东林寺的钟声,于蒙眬半睡中,还不住阴一下阳一下的在他耳边鸣响。“看来东林寺

20、以后是不能再去啦,这些和尚真作孽,总是想拿敲钟敲鼓来吓唬人。最可笑的还有刘遗民、周续之那一班人,平时连朝廷的征辟也都不应,可是一见了慧远和尚就那样地磕头礼拜,五体投地!是不是这可以说明,他们对于生死道理还有所未达呢?死,死了便了,一死百了,又算得个什么!哪值得那样敲钟敲鼓地大惊小怪!佛家说超脱,道家说羽化,其实这些都是自己仍旧有解脱不了的东西。”陶渊明就像这样地想着想着,直翻腾了一整夜。(有删改)注慧远法师:东晋著名佛学领袖。法师,对佛教僧侣的敬称。刘遗民:东晋隐士,陶潜的朋友。白莲神社:慧远、刘遗民等在庐山结社专修念佛法门,因掘池植白莲,故称白莲社。周续之:东晋隐士。浔阳三隐:陶渊明、刘遗民

21、、周续之,因三人同隐居于江西浔阳而得名。6. 下列关于小说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六十多岁的陶渊明隐居在江西浔阳,过着清贫、闲适但满足的生活,喝酒、作诗、散步成为他老年生活中的乐趣。B. 陶渊明本打算去东林寺拜访慧远法师,再小住几天,不料那里正大办法事,人多吵闹,慧远法师又很忙,他只好改天再来。C. 陶渊明在庐山法会上,看到自己昔日好友慧远和尚一副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我慢”之态时,他心里感到失望。D. 陶渊明拒绝了朋友让他加入白莲社的邀请,也谢绝了几位朋友的挽留,提前回了家,并决定再也不去东林寺了。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2、. 小说前两段的描绘,再现了陶渊明的日常生活场景和心理状态,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场所,为故事的发生提供了背景。B. 小说详细叙述了陶渊明去东林寺的经过,通过描写陶渊明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来表现陶渊明的思想和性格。C. 陶渊明从东林寺回来,走了二十多里地,他“觉得比往常任何一次都吃力”,只是因为他年纪大了,体力跟不上了。D. 小说结尾“直翻腾了一整夜”与前文“昨夜他在床上翻腾了一整夜”相照应,也强调了陶渊明从东林寺回来后的反应。8. 陶渊明从东林寺回来后,为什么表示再也不去东林寺了呢?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原因。9. 小说是如何塑造陶渊明的形象的?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参考答案】6. B7. C8.

23、在庐山法会上,慧远法师傲慢、淡漠的态度让陶渊明看穿了他的虚伪和装腔作势,这引起了陶渊明的反感,所以陶渊明决定不再去东林寺。刘遗民等隐士对慧远法师磕头礼拜、五体投地的行为与陶渊明看淡生死、看清世事的人生观不一致,所以陶渊明决定远离他们,不愿与之为伍。9. 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绘,塑造陶渊明的形象。陶渊明对钱财之物毫不在意,而注重修身养性,体现了他安贫乐道、旷达宁远的形象。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陶渊明拒绝加入白莲社时说的话、躺在床上时的想法都表现出陶渊明对生死问题平静坦然和对世事清醒超越的认识态度。运用衬托的手法。小说将慧远法师的装腔作势、刘遗民等人的盲从附庸与陶渊明做比较,衬托出陶渊明特

24、立独行的精神立场。【6题点津】该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B.“他只好改天再来”错误,原文的“改天再来”是陶渊明谢绝朋友的挽留的托词。故选B。【7题点津】该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只是因为他年纪大了,体力跟不上了”错误,还有主观上的原因,东林寺之行给他留下了不愉快的印象。故选C。【8题点津】该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从“林寺给他的不愉快的印象实在太深了而尤其令他不愉快的,便是那盘腿打坐在大雄宝殿正中的慧远和尚的那种近于傲慢、淡漠而又装腔作势的态度”“看来东林寺以后是不能再去啦,这些和尚真作孽,总是想拿敲钟敲鼓来吓唬人”可知,在庐山法会上,慧远法师傲慢、淡漠的态度

25、让陶渊明看穿了他的虚伪和装腔作势,这引起了陶渊明的反感,所以陶渊明决定不再去东林寺。从“最可笑的还有刘遗民、周续之那一班人,平时连朝廷的征辟也都不应,可是一见了慧远和尚就那样地磕头礼拜,五体投地!是不是这可以说明,他们对于生死道理还有所未达呢?死,死了便了,一死百了,又算得个什么!哪值得那样敲钟敲鼓地大惊小怪!”可知,刘遗民等隐士对慧远法师磕头礼拜、五体投地的行为与陶渊明看淡生死、看清世事的人生观不一致,所以陶渊明决定远离他们,不愿与之为伍。【9题点津】该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从“去年颜延之被朝廷任命去做始安郡太守,路过浔阳时,给他留下了两万钱,对他生活也不无小补。虽说陶渊明

26、叫儿子把钱全拿去寄存到镇上的几家酒店,记在账上,以便随时取酒来喝,其实那个经营家务的小儿子阿通,却并未照办,只送了半数前去,其余的便添办了些油盐和别的家常日用物。这种情形,陶渊明当然知道,不过在向来不以钱财为意的陶渊明看来,这也算不得什么,因此并不再过问”“只早晚间负手到田垄间去看看桑麻禾黍,一面温习温习自己心爱的诗篇”可知,本文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绘,塑造陶渊明的形象。陶渊明对钱财之物毫不在意,而注重修身养性,体现了他安贫乐道、旷达宁远的形象。从“让我再想想看。人生本来就很短促,并且活着也多不容易啊!在我个人想,又何必用敲钟敲鼓来增加它的麻烦呢?”可知,运用了语言描写,表明了陶渊明恬淡自然的生

27、活态度;从“看来东林寺以后是不能再去啦,这些和尚真作孽,总是想拿敲钟敲鼓来吓唬人。最可笑的还有刘遗民、周续之那一班人,平时连朝廷的征辟也都不应,可是一见了慧远和尚就那样地磕头礼拜,五体投地!是不是这可以说明,他们对于生死道理还有所未达呢?死,死了便了,一死百了,又算得个什么!哪值得那样敲钟敲鼓地大惊小怪!佛家说超脱,道家说羽化,其实这些都是自己仍旧有解脱不了的东西。陶渊明就像这样地想着想着,直翻腾了一整夜”可知,运用了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出陶渊明对生死问题平静坦然和对世事清醒超越的认识态度。从“尤其令他不愉快的,便是那盘腿打坐在大雄宝殿正中的慧远和尚的那种近于傲慢、淡漠而又装腔作势的态度。

28、这与他平时的为人是完全两样的。他头戴昆卢帽,身披绯色罗袈裟,前后左右还围着一大群年轻俊美的小和尚”“然后又由刘遗民来大念一遍他自己作的所谓发愿文,次即由白莲神社中的社友们一齐向慧远和尚顶礼膜拜,然后又由会众大声宣扬一阵”“看来东林寺以后是不能再去啦,这些和尚真作孽,总是想拿敲钟敲鼓来吓唬人。最可笑的还有刘遗民、周续之那一班人,平时连朝廷的征辟也都不应,可是一见了慧远和尚就那样地磕头礼拜,五体投地!是不是这可以说明,他们对于生死道理还有所未达呢?死,死了便了,一死百了,又算得个什么!哪值得那样敲钟敲鼓地大惊小怪!”可知,运用衬托的手法。小说将慧远法师的装腔作势、刘遗民等人的盲从附庸与陶渊明做比较

29、,衬托出陶渊明特立独行的精神立场。二、文言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材料,完成小题。孔子名丘字仲尼,姓孔氏,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离蕃息。鲁乱,孔子适齐。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其后鲁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涂不拾遣。然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於正道,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遂行。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魑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

30、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独立郭东门。 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然哉! 然哉!”孔子在陈蔡之间,陈蔡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子曰:“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年七十三, 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

31、已丑卒。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10. 画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B. 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C. 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D. 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

32、,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行摄同义复合,摄即“摄政王”之“摄”,有代理政事、暂任官职的意思。B. 三代,尧、舜、禹三代的统称,礼乐制度比较完备,故孔子据以考订礼乐。C. 六艺,古代贵族教育的六种技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也指儒家教育的六经。D. 孔里,即孔林,为孔子及其后代子孙之墓地,与孔庙、孔府统称曲阜三孔。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喜礼好学,深受爱戴。他从小爱玩模仿祭祀的游戏,成年后学一曲古乐沉迷多月,生前众弟子随他颠沛流离,死后有弟子为他结庐守丧。B. 孔子善于治理,政绩突出。他做小吏管理仓库则准确公平、管理牲畜则牲畜繁殖,他主政地方很快就成各地

33、榜样,治理国家很快就民风改善。C. 孔子到处碰壁仍从容乐观。他在鲁国政治失意,周游列国亦不受待见,他被困断粮仍弦歌不辍,身心俱疲仍开怀自嘲,险遭不测仍自信有度。D. 孔子传承文化,贡献巨大。他仕途失意后整理诗书,写作春秋,虽自称是为了显名后世,但众多经典因其完善整秩,自其流传后世。13. 翻译成现代汉语。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14. 你最喜欢孔子或论语里的哪句(段)话,请写出原文和理由。【参考答案】10. C11. B12. D13. 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侧

34、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序更为周到,不敢答复句话;等到他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14. 我最喜欢论语里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我觉得这句话揭示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揭示了只有把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获得真才实学的深刻道理。【10题点津】该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孔子十七岁的时候,鲁国的孟釐子病重将死,告诫他的儿子孟懿子说:“现在孔丘从小就喜好礼仪,说不定他就是那个该出现的名人吧?我就要死了,你一定要拜他为师。”“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鲁大夫孟釐子”是主语,“病且死”是谓语,“诫其嗣懿子曰”,主语承前省,指

35、鲁大夫孟釐子,“诫”是谓语,故“诫”之前要断开,排除AD;“诫其嗣懿子曰”中,“曰”的主语是鲁大夫孟釐子,不是“懿子”,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C。【11题点津】该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B.“三代,尧、舜、禹三代的统称”说法错误。三代是夏商周三代的统称。故选B。【12题点津】该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自称是为了显名后世”错误,结合“孔子之时,周室徽而礼乐废,诗书缺。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子曰: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孔子说:“我的理想是不能实现了,那我还能靠着什么让后人认识、了解自己呢?”,据此可知,不是为了显名后世

36、,选项“为了显名后世”的说法于文无据。故选D。【13题点津】该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关键词:“立侍”,站着陪侍;“援”,提出;“质”,询问;“复”,答复;“俟”,等到;“请”,请教;“卒”,最终。【14题点津】该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者观点即作品内容的能力。该题为开放性试题,可如任选孔子或论语中的句段,默写出来并阐述喜欢的原因,言之成理即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反映了孔子关于如何做学问的深刻思考和体会。“学而不思则罔”的意思是学习知识过程中一味死记硬背而不深入思考就不能领会知识的真正含义,只能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只能纸上谈兵,生搬硬套,不能很好地学以至用,解决实

37、际问题。“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是做学问,脱离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一味在凭空思考,不去深入钻研,不去接触实际,就只能是闭门造车,空中楼阁,毫无价值。孔子认为只有将学习与思考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做到活学活用,获得实际学问。孔子这句话揭示了做学问的普遍道理,这正是人们喜欢这句话的原因所在。参考译文:孔子名丘字仲尼,姓孔,生在鲁国昌平乡的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当孔子还是一个孩子与小伙伴们做游戏的时候,就爱把玩具当做祭器摆设起来,模仿大人祭祀的样子。孔子十七岁的时候,鲁国的孟釐子病重将死,告诫他的儿子孟懿子说:“现在孔丘从小就喜好礼仪,说不定他就是那个该出现的名人吧?我就要死了,你一定要拜他为师。”等到长

38、大后,孔子先是给季孙氏家当管理仓库的小官,在掌握钱粮的出入方面准确公平;后来又做过管牲口的小官,牲畜也繁殖得很好。鲁国发生内乱,孔子就离开鲁国到齐国去了。他和齐国的太师谈论乐理,听到了虞舜时的韶乐时,就入迷地学起来,一连三个月连肉味都吃不出来了,齐国人因此赞赏他。后来鲁定公叫孔子做了中都宰,一年之后,周围各地的官员都来效法他。他从大司寇被任命为代理宰相,参与鲁国政事仅仅三个月,全国上下形成了路不拾遗的良善风气。然而鲁国从大夫以下都僭职越权,不守正道,鲁国终究还是没有任用孔子。于是孔子只好离开鲁国了。孔子到宋国去,和弟子们在一棵大树下演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想杀孔子,就派人把那棵大树砍了。孔子就

39、离开了宋国。有弟子说:“我们应该走快点啊!” 孔子说:“上天已经把品格赋予了我,桓魋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孔子到郑国去,和他的弟子们失散了,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郑国的东门口。有个郑国人对子贡说:“东门外有个人,憔悴颓丧像一只丧家狗。”子贡把那个人的话如实地对孔子说了。孔子一听反而开心地笑起来, 说:“对啊!对啊!”孔子在陈蔡两国之间,陈蔡两国串通起来发兵把孔子一行包围在陈、蔡之间的一片荒郊野地里。孔子他们想走走不了,带的干粮也都吃完了。那些随从弟子们一个 个都饿得精疲力尽,站不起来了。孔子却还在那里讲诗书,读文章,弹琴唱歌不停。孔子从离开鲁国去各国游历,到最后返回,前后共经历了十四个年头。在孔子生

40、活的那个年代,周王朝已经非常衰弱了,当时礼崩乐坏,诗书也都残缺不全,于是孔子就一方面考查夏商周三代的礼乐制度,一方面整理尚书,所以尚书礼记都是通过孔子传授下来的。古代流传下来的诗大约有三千多篇,孔子删掉了那些重复的,选出了那些可以用来对人们进行礼义教育的,给选出来的三百零五篇古诗都地配上了乐曲来歌唱。孔子到了晚年特别喜欢周易,他给周易编写了彖辞系辞象辞说卦文言等注释书。孔子说:“我的理想是不能实现了,那我还能靠着什么让后人认识、了解自己呢?”于是他就依据鲁国的历史资料写了一部春秋。孔子用诗书礼乐教学生,弟子大概有三千人,精通六艺的就有七十二人。孔子活了七十三岁,死于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葬于

41、鲁国都城北面的泗水旁边,弟子们都在那里为他守了三年孝。自愿搬到孔子的坟墓旁边去住的孔子的弟子和其他鲁国人有一百多家,于是人们就称这片地方为孔里。鲁国世代相传,每年按时到孔子的墓前去进行祭祀,到了汉朝已经有二百多年了还没断绝。(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金陵怀古刘禹锡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注冶(y)城:东吴著名的制造兵器之地。冶:一作“台”。兴废:国家兴亡。人事:人的作为。后庭花:玉树后庭花,陈后主所作歌曲名。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写的是晨景。诗人为寻访东吴当年

42、冶铸的遗迹来到江边,正逢早潮上涨,水天空阔,满川风涛。B. 首联巧妙地把盛衰对比从景语中道出,使诗歌一落笔就紧扣题意,自然流露出吊古伤今之情。C. 颔联写景,不是对历史陈迹的凭吊,而是以雄伟美丽的山川为见证来抒怀,借以形象地表达情感。D. 颈联承上两联转入议论。诗人以极其精练的语言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国家兴亡,源于人事!16. 贞一斋诗说说:“咏史诗不必凿凿指事实。”请结合本诗简要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理解。【参考答案】15. C16. 前两联只点出了与六朝有关的金陵名胜古迹,以暗示千古兴亡的缘由,而不是为了追怀一朝一帝、一事一物,所写的内容并不是言之凿凿的历史事实。最后两联则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

43、讽今,揭示出国家兴亡源于人事的主旨。而“人事”并不指向具体的历史事实,却又能够让人明白。【15题点津】该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不是对历史陈迹的凭吊”错误。颔联两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此处写的景,则不仅是对历史陈迹的凭吊,而且以雄伟美丽的山川为见证来抒怀,借以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某一历史问题的识见。故选C。【16题点津】该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写诗人为寻访东吴当年冶铸之地冶城的遗迹来到江边,正逢早潮上涨,水天空阔,满川风涛。冶城这一以冶制吴刀、吴钩著名的古迹在何处,诗人徘徊寻觅,却四顾茫然。只有那江涛的拍岸声和江边一片荒凉的景象。

44、它仿佛告诉人们:冶城和吴国的雄图霸业一样,早已在时间的长河中消逝得无影无踪了。傍晚时分,征虏亭寂寞地矗立在斜晖之中,伴随着它的不过是投在地上的长长的黑影而已,那东晋王谢贵族之家曾在这里饯行送别的热闹排场,也早已销声匿迹。尽管亭子与夕阳依旧,但人事却已全非。“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颔联两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此处写的景,则不仅是对历史陈迹的凭吊,而且以雄伟美丽的山川为见证以抒怀,借以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某一历史问题的识见。前两联只点出了与六朝有关的金陵名胜古迹,以暗示千古兴亡的缘由,而不是为了追怀一朝一帝、一事一物,所写的内容并不是言之凿凿的历史事实。“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颈联承上两联转入议

45、论。诗人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并示警当世:六朝的繁华哪里去了?当时的权贵而今安在?险要的山川形势并没有为他们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国家兴亡,原当取决于人事!尾联“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六朝帝王凭恃天险、纵情享乐而国亡,历史的教训并没有被后世记取。诗人以玉树后庭花尚在流行暗示当今唐代的统治者依托关中百二山河之险,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正步着六朝的后尘,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最后两联则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揭示出国家兴亡源于人事的主旨。而“人事”并不指向具体的历史事实,却又能够让人明白。(三)古诗文默写(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任填六句。)(1)“岳阳精神”是“

46、先忧后乐,上下求索”,前一句源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_,_”,后一句源自屈原的最伟大作品_。(2)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写琅琊山春夏之景的两句是“_,_”。本文中,有一名句,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例如:“你那一番话,_,只不过想出出气而已。”(3)人无远虑,_(4)_,直挂云帆济沧海。【参考答案】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离骚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之意不在酒 必有近忧 长风破浪会有时【点津】该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及识记相关文化常识的能力。易错字词:骚、幽、佳、繁、破。三、语言文字运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人对红色是 的,红色甚至成为中

47、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史前时代先民对生命和鲜血的敬畏、对火和太阳的崇拜,赋予了“红”超人的神性与力量,红色因此被建构成吉祥如意的文化原型。在古代,不同颜色有不同的用法,不同朝代有不同的色彩制度,但红色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古人很早便以“丹青”指代传统绘画,丹即朱砂。通过用色彩来完成对意境的描绘,使得我国古典诗词与中国画相辅相成。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中有一部分描绘了家庭的天伦之乐,图画上父母和三个孩子的衣服上都用了鲜艳的红色,吉祥喜庆。红色也是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中亮丽的色彩。李可染的万山红遍描绘的深秋时节岳麓山的壮美景象 。作品红岩突破传统,大胆常试将黄土化为岩石,大面积拉开红、白两色的对立,烘托出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与 的革命力量,倾注了一位画家对一个国家、一个时代最为炽热的情感。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