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历史期中考试复习考点01早期国家建立与诸侯纷争(学生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上历史期中考试复习考点01早期国家建立与诸侯纷争(学生版).docx(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考点01 早期国家建立与诸侯纷争11961年3月4日,国务院以龙山文化命名的山东济南“城子崖遗址”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龙山文化时期,人们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应是A打制石器B磨制石器C青铜农具D铁质农具2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文化被后人称为“农耕文化”,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古代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农耕文化的特点有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建筑房屋,过定居生活 饲养家畜 种植农作物 有成熟文字ABCD32020年5月30日,浙江省余姚市井头山遗址考古发掘成果正式发布。经多家实验室测定,该遗址的年代在距今7800-8300年之间,这一发现将宁波地区人文起源的历史往前推进了1000多年。由此可见A考
2、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B科学技术是考古研究的决定因素C考古发现比历史记载更具说服力D宁波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最早起源4国家的出现是文明开端的重要标志。我国历史上国家的初步形态出现于A旧石器时代B新石器时代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5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他发明了许多生产工具与耕作方法。这些传说A可作为原始农业产生的直接证据B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C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凭空想象D能证明炎帝是真实的历史人物6据史书记载,大禹晚年决定禅位给伯益,但四方诸侯比较属意禹之子启。禹死后,伯益与启争夺王位,启杀伯益而继之。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夏朝控制地方的手段单一B公共权力继承方式发生变化C
3、诸侯拥有国家事务决定权D国家权力实现了高度的集中7陶寺遗址出土了大量礼器,特别是陶寺文化中期,大墓的礼器群更加华丽,非实用性更强,礼器色彩更浓。这些礼器表现出的显然是规范现实社会中各阶层行为、身份、仪礼等社会关系。这表明当时A阶级分化明显B禅让制瓦解C陶器开始使用D统一国家形成8在有关原始社会后期的考古发现中,人们居住的房屋出现了明显区别,富人的房屋宽敞明亮,墓葬随葬品丰厚;穷人的房屋则矮小破旧,墓葬中随葬品很少或几乎没有。这主要反映了A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B私有制的产生C人类已进入定居状态D国家开始形成9宗法制度是西周基本的政治制度,它主要是贵族之间A权力和财产分配原则B政治交往的原则C处理日
4、常关系的原则D贸易往来的原则10在研究西周某一政治制度时,学者董恩林指出:周代受封侯从周天子手中得到的最重要的权力便是因地制宜、开疆拓土,在分封各诸侯“并国”“开地”的过程中,周王的天下一统局面才得以形成和扩展,达到空前广袤的程度。作者意在强调A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B西周的国家政权开始逐渐趋向严密C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的政治特权D礼乐制度保证了周王具有至尊权威11西周的分封制是一个由中心向外扩展,由上层的政治势力来控制各地的社会形态。通过分封把周王朝的政治体制、典章制度、文化意识等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形成了各地对以周王朝为代表的中原文化的一次广泛的复制。由此可知分封制A便利于地区
5、之间经济文化交流B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C促进了国家对地方的垂直管理D使地方逐渐丧失发展的独立性12周代庙制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宗庙或宗庙中神主的排列次序是:始祖居中,以下父子(祖、父)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这体现了周代A敬天保民的执政理念B维系宗法的礼制观念C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D封邦建国的治理体系13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由此可知,分封制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
6、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周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14春秋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被华夏视为戎、狄、蛮、夷的周边诸族群纷纷进入中原,形成了与诸夏交错杂居的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最直接的影响是A加速了社会转型B冲击了贵族政治C促进了民族交融D推动了战国变法15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秦国有律法规定秦国女子所生之子为夏子,秦地即夏地;齐国认为田氏出身的陈国其祖先是夏朝始祖大禹的后人;魏国将中原一带的地域定义为“夏”,自称“夏王”。这说明A西周礼乐制度的影响深远B华夏民族的主体开始形成C政权的合法性依赖文化建设D统一文化的认同感在加强16吕氏春秋载:“今周室既灭,天子既废,
7、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由此可知,战国时期A百姓期盼恢复西周秩序B战乱导致社会倒退C各派思想开始交流融合D统一已成时代要求17春秋时期(前770前476)的294年,打了1211次战役,超过110个政治体被灭绝,战国时期(前475前221)的254年,打了468次战役,战役的规模和时间显著上升,战役往往可持续数年,参战人数可高达50万。孟子梁惠王中说:“天下恶乎定?”“定于一”。这种现象说明诸侯混战割据客观上为统一奠定了基础兼并战争随着时间推移更加残酷和剧烈从春秋到战国战乱局面得到一定的缓解孟子的观点是当时民众愿望的一种反映ABCD18全面准确地理解史
8、料是史料教学的首要要求,而史料对比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某位同学在研究先秦农业发展时,摘录了下面如表的材料。比较表格内容,可以得出最合理的推论是A广泛使用了铁犁牛耕B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出现C农民在田间集体耕作D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和逐渐确立19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官学教育的破产,商、周以来的“学在王官”日益转向了“学在私门”。这一变化A是百家争鸣局面推动的结果B奠定了儒学形成的社会基础C促进了新知识分子群体形成D加速了各家学派思想的融合20贾谊在新书道德说中,以玉为比喻,解释了德有六理(即六德),而六德体现于六经。这说明六经A扩大了三纲五常的内涵B体现了工匠精神的传承C蕴含了性本善的伦理
9、观D承载了社会教化的功能21某先贤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为此,他主张A统治者要“为政以德”B以无为达到无不为C“非攻”可以民富国安D君主要以法来治国22先秦时期,道家主张圣人、侯王“抱一”、“得一”,儒家主张王者“定于一”,墨家主张天子“一天下之义”,法家主张君主“作一”,杂家主张王者、天子“执一”。材料表明先秦诸子的主张()A基本体现了专制思想B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C蕴涵着国家统一思想D实现政治思想的统一23战国时期某思想家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
10、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一主张()A违背了当时社会发展潮流B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的愿望C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需要D得到了当时各国国君的推崇24孔子以及儒家学者认为,六经典籍作为三代损益的历史文化精神和信念的代表,是合理秩序和价值的源泉,天下大一统以及合理政治操作的理据亦源于此。下列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六经典籍融合了诸子百家学说B文明传承有助于社会转型C儒学思想促进了价值观的整合D祖先崇拜推动了文化重构25战国时期,“禄”逐渐被用来表示政府对官吏的报酬。且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也不再以土地作为标准,而是改为以实物作为支付的手段。这一现象A说明宗法血缘关系已崩溃B表明官员的收入下降C反映出农业生产水平提高D体现了官僚政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