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46第十五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46讲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46第十五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46讲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练案46第十五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46讲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选择题1(2022日照)某学者认为,周爵与秦爵在宏观上“确实存在着密切关系”,秦爵“承袭了爵的形式,用作个人品位,其上辐辏着优厚权益,具有确定社会身份的功能”。这表明先秦时期“秦爵”( D )A维护了周天子崇高地位B构建起统一的国家观念C有利于血缘关系的强化D显示出浓厚的贵族气息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秦爵承袭了“爵”的形式,具有确定社会身份的功能,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秦爵存在浓厚的贵族色彩,具有贵族政治的痕迹,故选D项;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秦爵根据军功授爵,与国家观念、血缘关系无关,排除B、C两项。2(2022苏州)汉武帝在位
2、53年,共任命丞相、御史大夫正副枢臣29人,其中真正称得上儒家的只有公孙弘、倪宽两人,其他为外戚、功臣、郡守、商人和诸子学者等。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 D )A选官制度发生变化B不断调整中枢权力机构C独尊儒术流于形式D采取博采众长的人才观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汉武帝时期的高官出身呈现多样化特征,说明其采取博采众长的人才观,D项正确;当时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并未发生变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枢机构的调整,排除B项;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排除。3(2023天水一中)下图为通典职官六中关于御史的记载。这些记载反映出秦汉时期御史的设置( B ) 御史之名,周官有之,盖掌
3、赞书而授法令。战国时亦有御史,秦、赵渑池之会,各命书其事,又淳于髡谓齐王曰“御史在后”,则皆记事之职。秦汉为纠察之任。A进一步完备了中枢机构B在传承基础上进行创新C促进了监察体系的完善D增强了古代制度的多变性解析据材料可知,周代就有了御史的设置,但秦汉时期的御史职责已经转变为监察,这说明御史的设置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B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对中枢机构的完备,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了御史职责的变化,不能说明监察体系的完善,更不能体现古代制度的多变性,排除C、D两项。4(2022德州二模)两汉时期,朝廷令公卿举奏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民间歌谣,作为官吏升黜的重要依据。这反映出汉代( B )
4、A民间歌谣决定官员升迁B政府注重对官吏的多重监督C政出多门导致社会动荡D考课制度避免了主观随意性解析据材料可知,汉代的民间歌谣也可以作为评价官吏的依据之一,说明当时政府监督官吏的手段多样,B项正确;民间歌谣是重要依据,但不是由民间歌谣决定官员升迁,排除A项;“政出多门”无从体现,排除C项;D项说法无从体现,排除。5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魏晋文学家左思曾在咏史中写道:“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这意在批判( C )A察举制 B征辟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解析从材料“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可知,此时由门第高的世家大族把持了政治仕途,有才华的人因为出身低微,不能受到重用。
5、这种制度是魏晋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以门第出身作为主要选官标准,故C项正确;A、B两项是在汉朝实行的选官制度,重视品德和才能,故排除;D项是在隋唐时期通过考试选官的制度,注重才能,故排除。6下表是唐代科举考试策问的部分试题描述。据此可知,唐朝科举考试( A )社会现象试题描述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成为唐代政治的棘手问题主考官元结问进士,“其策安出,子其昌言”中唐以后,魏晋以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被打破进士考试时,考生须针对这一现象分析其中的原因780年实行两税法后,唐代社会出现“钱重物轻”的现象李翱在进士策问二道中要求考生提出具体的对策A.命题遵循经世致用原则 B选才标准趋向公平合理
6、C士族子弟的仕途被阻断 D有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庶族地主势力的蓬勃兴起,唐代政治面貌焕然一新,适应这一历史变化的科举考试,命题注重实用,基本上遵循经世致用这一原则,材料中考试的内容都涉及社会现象和社会弊病,以此来判定考生的知识面、应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故选A项;材料主旨是强调考试的命题原则崇尚实用,B、D两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故排除;C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因为考试并未阻断士族子弟的入仕道路,排除。7下表为历代状元籍贯分布表(单位:名)。地区唐五代北宋南宋辽金元明清北方小计40628061451110南方小计171027740027888这一局面主要反映了( D )A
7、统治集团刻意为之B南北状元分布趋于平衡C科举制度走向僵化D经济水平影响文化发展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期完成南移,南方经济水平超过北方。而南方籍的状元数量在明清时期远远超过北方,由此可知,经济水平影响文化发展,故选D项;南方籍的状元超过北方并不是统治集团刻意为之的结果,排除A项;由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南方籍的状元数量在逐渐超过北方,排除B项;根据状元的籍贯无法说明科举制走向僵化,排除C项。8武则天时,设立“知匦使”,“匦(铜柜)凡四面,东曰延恩,西曰申冤,南曰招谏,北曰通玄”,“以受理冤滞诉状”,常由谏议大夫、补阙、拾遗负责。武则天创立的投匦制度,类似于今天的信访和举报制度。
8、武则天此举( C )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B推动了人才选拔改革C发展了国家监察管理制度D削弱了中枢机关权力解析根据材料“以受理冤滞诉状”和“信访和举报制度”可知,“知匦使”主要负责监察官员和向皇帝提出建议,故选C项;“知匦使”并不负责管理地方,故排除A项;投匦制度是一种监察和谏议制度,不是选官制度,故排除B项;投匦制度不会削弱中枢机关权力,故排除D项。9两宋时期,政府奉行“依资序迁”的官僚选人原则,重视对人事管理、财务审计、考察磨勘等诸多事务的复核。士大夫们对于政府行政运作程序及其内容密切关注。据此可知,两宋( D )A官员选拔方式趋于多样化B政府行政运作繁琐且低效C士大夫深受程朱理学影响D
9、官僚政治制度化程度较高解析依据材料“重视对人事管理、财务审计、考察磨勘等诸多事务的复核”“士大夫们对于政府行政运作程序关注”可见,政府对官员的管理更加规范,反映官僚政治制度化程度较高,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选拔方式多样化,排除A项;材料不能看出政府行政运作繁琐且低效,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士大夫深受程朱理学影响,排除C项。101903年,清政府出版的蒙学体操教科书是中国首部具有近代意义的体育教科书,其序言:“智可以发事物之秘,德可以律社会之情虽然运用智德,仍视其躯干何如,无躯干则其效不显。”据此可知,清政府( A )A扩大传统教育范畴 B启动了近代教育改革C掀起体育救国思潮 D引入了西方教育思想
10、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清政府对德智培养的重视,更注重体育的培养,这扩大了传统的教育范畴,A项正确; 洋务运动中创办的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揭开了近代教育改革的序幕,排除B项;材料与体育救国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西方教育思想的引入,排除D项。111906年,清政府进行官制改革,宣称认同三权分立等原则。改革以前,各重要部门大臣都是满、汉各半,改革以后,11个部的13名大臣、尚书中,满族占了7人、蒙古族1人、汉族只有5人。晚清的官制改革( C )A是实行预备立宪的核心B动摇了晚清的统治基础C导致其统治的日趋孤立D以西方民主思想为指导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进行官制改革以前,各重要部门大
11、臣都是满、汉各半,改革以后,满族占了多数,说明官制改革的实质仍然是加强满洲贵族的统治,并非实行西方民主政治,导致清政府统治的日趋孤立,故选C项;A、D两项由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晚清的官制改革的目的是挽救统治危机,“动摇了满清的统治基础”夸大了其客观影响,排除B项。12(2022常州)下表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五次文官考试情况,据此可知( A )考试名称考试日期应考人数录取人数录取率留学生甄选考试1915年2月23915163.18%第一届文官高等考试1916年6月不详194不详第一届文官普通考试1917年4月2 48240516.32%第二届文官高等考试1919年10月5 6004808.57%第
12、二届文官普通考试1920年10月3 80040010.53%A.文官选拔制逐渐被接受B选拔官员方式渐趋完善C人事任用程序逐步建立D留学生的行政素质较强解析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可以看出,从1915年到1920年,参与北洋政府文官考试的人数总体上是呈上升趋势的,说明文官选拔体制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故选A项;表格内容没有涉及官员选拔方式的发展、完善状况,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官员考试选拔状况,不是人事任用程序,排除C项;表格信息不能说明留学生的行政素质,排除D项。13(2023新乡)南京国民政府的文官制度规定,简任官无须考试,也无法通过考试得到任官资格,荐任和委任官员分别通过高等和普通文官考试取得任职
13、资格,而即便是级别较低的荐任和委任文官,文官考试及格也仅是众多任用资格中的一项而已。与民国初期相比,这一规定反映出( C )A文官考试与选拔功能难以实现B政府因文官缺失导致决策失误C文官考试与任用的开放性降低D政治环境影响文官制度的实施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看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与民国初期文官制度相比,“文官考试及格也仅是众多任用资格中的一项而已”,与孙中山的官员选拔应以考试制度为主的思想不符,开放性要小很多,故C项正确;文官考试开放性(平等性)降低,并非选拔功能难以实现,故A项错误;文官考试与任用相脱节,导致文官录取人数少,但并未体现决策失误,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文官制度在南京国民政府
14、时期的变化(与民国初期相比),没有体现政治环境带来的影响,故D项错误。14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规定:致力国民革命十年以上而有功劳者,经证明属实即可免试任为公务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规定: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上述规定( B )A调动了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B有助于保证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C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D损害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权利解析根据“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规定: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可得出,这一措施使国民党在政府中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有助于保证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公务员的工作
15、积极性,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这种公务员的任用制度,容易造成一党专政,政治腐败,不利于中国政治民主化发展,排除C项;根据“致力国民革命十年以上而有功劳者,经证明属实即可免试任为公务员”可以看出,民主党派也可参政,排除D项。15据某科研机构深入我国农村调查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村干部的选拔经历了从解放初的家庭出身成分到人民公社时期的工作积极性再到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身能力,发展到现在的社会关系网络和经济实力等。这一现象反映了( D )A宗法习俗操控农村民主选举B复杂历史左右民主政治建设C经济实力决定干部社会特性D村干部选任受时代因素影响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随着时代的不同,村干部选任标准也是不同的,体现
16、了时代的需要影响了村干部选任标准,D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宗法习俗未操控农村民主选举,选项A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左右”的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选项C仅仅适合改革开放后的一个历史时期,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16200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明确提出中央机关必须有三分之一的职位用于招考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此后,基层工作经历逐渐成为公务员考录的一道“门槛”。这一举措有利于( A )A提高公务员综合素质B扩大公务员考录的范围C贯彻平等竞争的原则D优化基层公务员的选拔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国家公务员考试重视基层经验,这显然有利于提高公务员的综合素质,A项正确;该措施不利于扩大公务
17、员考录范围,排除B项;材料与贯彻公平竞争原则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优化基层公务员选拔”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7有学者在研究上海市党政干部教育时使用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央苏区干部教育三级系统比较项党员干部教育苏维埃干部教育各种职业教育师范教育初级党员训练班苏维埃干部训练班短期职业学校小学教员训练班短期师范学校中级党员干部训练班政治学校职业学校初级师范学校中央农业学校高尔基戏剧学校高级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苏维埃大学中央列宁师范学校摘编自中国教育年鉴材料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上海市委市政府为了全面提高各级党政干部的理论水平,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对党政干部的理论
18、教育。干部学校教育方法中引进了苏联的“习明纳尔”教学法,即课堂讨论制。具体地讲,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有计划、有重点、有领导的课堂讨论。这与不经过准备且无领导的小组讨论是大有不同的。19531956年,上海市党委先后开办了11所高级党校、中级党校和初级党校,分别轮训中共上海区委委员以上的各级党政干部。与此同时,各级政府机关还分别抽调相应的干部到各类专业干校中去参加学习。仅1953年到1955年底,从各级党校毕业的干部就有25 300多人。摘编自上海党建文献选编材料三上海组织机关干部下厂、下乡参加劳动,转变作风。如图为1963年6月,南汇县300多名机关干部下乡参加三夏劳动
19、。(1)说明材料一对研究“上海市党政干部教育”的史料价值。(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以“上海市党政干部教育”为主题的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实清晰,叙述准确)答案(1)材料一选自中国教育年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组织编纂的资料性工具书,可信度高。材料一采用历史比较研究法,总结了中共苏区党政干部教育情况,关注到了党政干部教育的延续性,为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上海市党政干部的教育提供了研究基础。(2)示例:主题:上海市党政干部教育成效显著。论述:为适应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经济的需要,上海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对党政干部的理论教育。干部学校教育采取了苏联的课堂讨
20、论方法,增强了学员的培训效果;抽调党员干部到各类专业干校学习,提高了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20世纪60年代后,干部学校教育关注理论学习和实践生产相结合,有利于转变工作作风。总结:经过培训,优秀干部队伍壮大,理论水平提高,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解析(1)材料一选自中国教育年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组织编纂的资料性工具书,可信度高。材料一采用历史比较研究法,总结了中央苏区干部教育情况,关注到了党政干部教育的延续性,为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上海市党政干部的教育提供了借鉴。(2)根据材料二、三,可拟出主题:上海市党政干部教育成效显著。论述:根据“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对党政干
21、部的理论教育”,说明为适应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经济的需要,上海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对党政干部的理论教育。根据“干部学校教育方法中引进了苏联的习明纳尔教学法这与不经过准备且无领导的小组讨论是大有不同的”,说明干部学校教育采取了苏联的课堂讨论方法,增强了学员的培训效果;根据“各级政府机关还分别抽调相应的干部到各类专业干校中去参加学习”,说明抽调党员干部到各类专业干校学习,提高了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根据“上海组织机关干部下厂、下乡参加劳动,转变作风”,分析得出20世纪60年代后,干部学校教育关注理论学习和实践生产相结合,有利于转变工作作风。最后总结说明,经过培训,优秀干部队伍壮大,理论水平提高,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