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历史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历史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佛山一中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级第一次段考试题历史命题人:林永星 审题人: 周建钢2021年9月本试卷共8页,42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笔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卷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60分)一、单
2、项选择题。本题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我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水稻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被列为五谷之首。袁隆平先生成功培育出优质杂交水稻,为人类解决“温饱”问题作出重大贡献。目前已知水稻种植最早出现于下列哪一地区A黄河中游 B长江下游 C珠江三角洲 D辽河流域2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下选项属于历史解释的是A. 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渚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B. 古城中部有一个高十几米、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高台C. 古城内外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制作精美的玉器D. 考古证实,距今约5000年左
3、右长江下游地区已出现早期国家3有学者把文字的发明作为文明出现的标志之一。作为史料,下列所选取的一组甲骨文字可以用来了解当时的A宗法关系的深远影响B社会政治生活面貌C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D分封制度发展概况4西周初年,周公旦被封在奄(商朝旧部,周初参与叛乱,被灭),建立鲁国;姜尚被封在营丘(敌视周的东夷人故地),建立齐国。这表明周初分封的主要目的是A扩大王畿 B拱卫王室 C奖赏功臣 D笼络宗亲5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4、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6.下表是中国古籍中出现的几组人名,据此推知古代中国人姓名古籍姓名古籍刘敬先、殷孝祖宋书蔡兴宗、崔祖思南史郑严祖、裴安祖北史张茂宗、杨延宗新唐书洪兴祖、冯继业宋史何荣祖、韩显宗元史汤显祖、严世藩明史史念祖、杨光先清史稿A. 注重传承传统文化 B. 宗法观念浓厚C. 具有经世济民情怀 D. 忠君意识强烈7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8历来的政治斗争本质上都是权力和利益之争,而政治制
5、度则是实现和维护权力与利益的重要工具。以此角度来认识先秦时期的重要制度,下图图中至依次应填入A王位世袭制 礼乐制度 分封制 井田制B王位世袭制 分封制 礼乐制度 井田制C分封制 王位世袭制 礼乐制度 井田制D王位世袭制 井田制 礼乐制度 分封制9.左传记载:“(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这一事件反映的是A. 武王克商B. 平王东迁 C. 诸侯争霸 D. 王室衰微101984年,在大连凤鸣岛陡峭的半山坡上发现了战国时期的货币窖藏,货币不分类别混杂放置,有刀币、布币、圆钱三种,总计2415枚。考古发现,藏币
6、者没有深挖窖坑,只是将货币放入砾石中,盖上一大石板,再用砾石堆砌周围。据此可推知,战国时期A秦国与楚国战争频仍 B尊富崇利蔚然成风C区域间经济联系密切 D货币兑换状况混乱11. 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使秦国走上了封建化道路。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有 顺应历史潮流商鞅不畏权贵,执法如山南门徙木确立了百姓对商鞅的信任商鞅以法家思想消除变法的思想障碍A. B. C. D.12. 在甲骨文中,“德”字左边是表示路口或行动的符号,右边是一只眼睛, 眼睛上有条垂直线,意为行动要正,目不斜视。如图西周铭文的“德”字 多了一个心字底,古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易经中“君子进德修业”的“德”指道德、品行。德字的嬗变
7、可用于研究A. 绘画艺术的起源 B. 官府垄断教育的状况C. 儒家思想的渊源 D. 秦朝统一文字的原因13. 战国时期,除儒、墨显学外,还有道、法、阴阳等家,甚至一家之内也不断地再分化为小的宗派,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各家都抱着“以其学易天下”为宗旨,各国君主对各家也是“兼而礼之”。上述现象反映的是A.学术气氛空前浓厚 B.出现百家争鸣局面C.养士之风极为盛行 D.学术适应政治需要 14. 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一变化说明A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 B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C中
8、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 D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15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 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C强调社会等级和谐 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16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两条著名河流,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很早就孕育着古老的文化,如图所示。下列选项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圈分布图A不同地域文化呼吁思想文化的大一统 B中华文化发展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C齐鲁文化圈是当时全国思想的核心区 D文化地域性导致这一时期政治分裂17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
9、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A.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C. 家国同治,皇权至上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18王夫之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其旨在说明郡县制A. 是最有效的地方行政制度B. 出现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C. 根除了地方分裂割据问题D.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19先秦时期,卿多指爵位;及至秦汉,卿在保留爵位内涵的同时又渐向官职靠拢,逐渐形成了包括九卿制度在内的三公九卿制。这一变化体现出A政治模式的演进 B等级体制的强化C爵位制度的成熟 D贵族政治的发展
10、20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21西汉初年,统治者将黄老之术中的君道无为、刑德相辅、节欲崇俭、与民休息等观念转化为一系列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这一做法A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B反映了抑制王国势力的意图C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D反思了秦朝短期而亡的教训22. 据史书记载,汉武帝以后,名为诸侯王,实际辖地不过数县,
11、等于列侯,其支脉疏远之人,更如一般富室了。“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A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 B诸侯王的利益得到保障C平定了诸侯王的叛乱 D“推恩令”的贯彻实施23. 秦皇、汉武等古代帝王都曾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这表明,帝王泰山封禅主要意在A.神化君主统治 B.祭祀天地神祇C.炫耀文治武功 D.报答天地之恩24某博物馆收藏了一批古代铜镜,上有铭文:“郡举孝廉州博士,少不努力老大悔”“桼言之始孝为右”“居必忠必信”等。从这些铭文中无法确切获取的历史信息是A郡县制 B察举制 C
12、铜镜制造于西汉 D宣扬儒家伦理思想25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 B强化了经济控制 C开通了丝路贸易 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26. 某同学在做历史课堂笔记时,记录了以下西汉的史实。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A. 实行郡国并行 B. 巩固中央集权C. 开拓边疆地区D. 确立儒学独尊27新疆地广物丰,风光秀美,民风奇特,文化灿烂,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就在此设置了A. 北庭都护府B. 安西都护府C. 西域都护府D. 宣政院28
13、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 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反映了A. 无为而治推动思想统一B. 法制建设有利文教发展C. 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认同D. 开疆拓土助力汉赋传播29史记为我们了解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下列史实不能在史记中查到的是A. 刘秀建汉B. 武王伐纣 C. 陈胜吴广起义 D.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30如果要了解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状况,应该查阅的奠基之作是A. 伤寒杂病论B. 黄帝内经C. 千金方D. 本草纲目31武帝到东汉中期,规模宏大、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东汉和帝后,以抒
14、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制的大赋。这说明A. 皇帝喜好影响汉赋兴亡 B. 士人热衷于颂扬国运C. 赋是汉代的官方文学 D. 汉赋的风格受时代影响32“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包括自然条件优越 北人南迁 社会安定 南方的生产工具比北方先进A B C D33. 魏晋时期,在物资生活上崇尚奢华,讲究打扮,甚至“熏衣剃面,傅粉施朱”的社会阶层是A. 士族 B. 外戚 C. 皇族 D. 宦官34. 公元496年,孝文帝下诏称“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而土为“黄中之色,万物之元”,故改拓跋氏为元氏。这表明孝文帝改姓氏的直接目的是A宣示北魏政权的正统
15、性 B加强拓跋氏对中原的统治C缓和鲜卑与汉族的关系 D彻底改变北方的社会习俗35. 考古学家苏秉琦指出:“五胡不是野蛮人,是牧人,他们带来的有战乱,但不只是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作者意在说明A五胡入主中原改变了民族的分布B五胡入主中原促进中原汉族人民南迁开发江南C充满活力的少数民族比汉民族更先进D五胡内迁使民族在战乱和流徙中促进了民族大融合36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某同学设计了下列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段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A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B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37. 有学者认为,隋
16、炀帝开凿大运河,其主要原因是出于政治军事上的需要,炀帝个人的享乐欲望是其次要原因。没有隋炀帝,运河还是会由别的人来开凿的。这一看法的主要依据是A.政治军事中心的南移 B.南北政权的分裂对峙C.江南经济地位的上升 D.关中地区经济的没落38. 唐太宗告诫巡视州县的官员:“就田陇间劝励,不得令有送迎,多废农时”,还规定:“诸非(非法)兴造及杂(额外)徭役”,超过一定的数量,“坐赃论”。这说明唐太宗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B.推行均田,鼓励垦荒C.保证农时,减轻负担D.不兴土木,休养生息39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
17、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40.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奔成都,途中发生兵变,杨贵妃死于马嵬坡。以下为若干记载。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幕。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唐)刘禹锡马嵬行上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五代)刘昫等旧唐书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
18、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有学生以上述材料探究杨贵妃之死,下列推论正确的是A马嵬行选材来自传说,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B资治通鉴较多细节描写,还原了杨贵妃之死的真相C资治通鉴成书晚于旧唐书,故可信度相对较低D旧唐书资治通鉴作为史料,应注意作者的立场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40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2小题,第41题23分,第42题17分,共40分)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
19、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1) 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6分)(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与孟子主张出现异同的原因。(5分)(3) 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6分)(4)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6分)42. 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
20、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二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关系。贞观十四年(640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
21、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摘编自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9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融的主要方式。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唐朝民族政策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影响。(8分)佛山一中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级第一次段考试题历史答案及说明一、单选题(本题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位于长江下游的河姆渡原始居民最早种植水稻,故选B。 2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关于良渚古城
22、遗址,能阐明其通过了考古证实,距今时间、地域、历史时期和文明程度等相关历史要素的,属于历史解释范畴,D选项符合题意;具体针对良渚古城的地点、范围和表现进行介绍的,属于历史叙述,ABC 三项不符合题意。3B【解析】根据甲骨文中的“王”“国”“侯”“戎”等词可以判断出当时社会政治生活的面貌,B正确;宗法关系与“王”“国”等信息不符,且无法得出对后世的影响,排除A;甲骨文只能说明当时一种文化,多元性无法体现,排除C;D中的“发展”无法体现。 4B【解析】周公被封在反周势力强大的商都旧部,姜尚被封在反周势力强大的东夷人故地,主要是巩固西周在这些地方的统治,“以藩屏周”达到拱卫王室的目的,故选B项;派王
23、室和功臣去封国,并没有扩大王畿,排除A项;从分封的地方可见不是奖赏,而是利用他们去巩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C项;从被分封的地区,可见主要是建立王畿的屏障,而非笼络宗亲,排除D项。5B【解析】根据“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可知此种铭文商代已经存在,只是字数和语句发生了变化,故A项错误;根据“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可知祖先的功绩被记录和传承,利于形成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故B项正确;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材料未涉及,故C项错误;根据“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可知西周时的青铜器的功用与商代无异,都是用来书写的载体,故D
24、项错误。6.B【解析】由材料中“严祖”“安祖”“兴祖”“茂宗”等人名信息可知,体现的是对祖先的崇拜,古人取名深受宗法观念的影响,故选B;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太广,A项与材料的匹配度不是最高的,不是最佳答案,排除;材料没体现选项C、D,排除。7D【解析】据所学井田制的知识可知,其为土地国有制,据材料“井田制下”“按制度定期交换”可知,私田并未突破井田制的范畴,村社成员只有使用权,所有权依然归国家,故选D项;既然是在井田制的前提下实行的,那么私田也是不允许进行交易买卖的,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私田产品的归属问题,从材料“三年一换土易居”的规定中无法看出其收获是否全部上缴国家,排除B项;小农经济是封
25、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物,而井田制属国有制,排除C项。8B【解析】据图反映的“宗法制”“权力核心”等信息,结合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可知,王位世袭制体现了“权力继承”,分封制体现了“权力分配”,礼乐制度体现了“权力维护”,井田制是各种权力制度的经济基础,故选B项;其他选项均有问题,排除。9. D【解析】公元前771年,西北的民族犬戎攻破周的都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平王东迁后,周天子逐渐失去了对国家的控制,一些大的诸侯国,纷纷争做霸主。这就出现了题干描述的现象:“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说明周天子地位的下降,王室衰微。10C【解析】窖藏的货币中有刀币、布
26、币和圆钱,说明这是不同区域的货币,不同区域的货币储存在一处,说明区域间经济联系密切,故选C;根据货币的形制不能说明秦楚战争频繁,排除A;“蔚然成风”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货币兑换,排除D。11. 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是主要原因,是措施的可行性因素,是理论基础。故A项正确。12. C 【解析】材料是强调儒家思想中的德,体现出儒家思想渊源很深,故C正确。13. D【解析】根据材料“各家都抱着以其天下为宗旨”可知,代表不同阶层的诸子百家都在试图用自己的学术主张来服务于现实政治,故D 项正确。14. A【解析】孔子“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明显体现出汉族
27、和少数民族的区别,孟子从华夏族的视角来区分少数民族,说明民族融合趋势导致该变化发生,故A项正确;B中放弃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比较文化的优势,故C项错误;D中背离说法错误,是发展。15B【解析】“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表明墨子强调百姓利益,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因此墨家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故选B项;恢复前代礼乐制度主张的是儒家,墨子主要强调的是广大人民百姓的利益,排除A项;强调社会等级和谐的是儒家,墨子强调下层民众的利益,排除C项;适应兼并战争需要的是法家,墨家强调非攻,排除D项。16B【解析】根据分布图信息可知,该图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异彩纷呈,呈现出
28、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并且,不同文化圈相互交融,共同构建了一个中华民族文化整体,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特征,故选B项;此时文化界正处于百家争鸣的动荡时期,排除A;鲁文化圈在中华文明中虽然有一席之地,但此时尚未取得主流思想地位,排除C;这一时期文化相互影响,但这并不是政治分裂的原因,排除D项。17C【解析】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等官职为皇室专设,为皇帝私家服务,体现出家国同治、皇权至上的本质,故答案为C项;“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与题干中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为皇帝私家服务的信息不符,排除A项;题干材料与选才无关,排除B项;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为皇帝私家服务,体现家
29、国同治,与官员众多、政务繁杂无关,排除D项。18D【解析】由材料“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可知,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效地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故选D。如果A项正确,后来的行省制则无需出现,故其说法过于绝对,排除;郡县制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郡县制有效地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但无法根除,排除C。19A【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先秦时期,卿大多是爵位的象征,到秦汉时期,卿除去爵位象征之外,又增加了“官职”的含义,这体现出从秦朝开始,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这属于政治模式演进的范畴,故选A项;“卿”的含义由“爵位”向“官职”演进,不涉及等级体制的变化,排除B项;在秦汉时期,是贵
30、族政治向官僚政治演进的过程,这一时期官僚政治并没有达到成熟,排除C项;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卿”的内容变化,反映出贵族政治的弱化,而不是发展,排除D项。20C【解析】淮南子是汉初黄老之学的代表作,主张坚持汉初旧制,无为而治,刘安作淮南子的目的,是反对汉武帝推行削弱诸侯、加强中央的政治改革,材料未涉及“贬抑秦始皇”,故A项错误;年代相近也可能导致历史记述不同,与“最能说明”不符,故B项错误;颛顼是上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淮南子保存了部分神话材料,而“秦琅邪石刻”是考古资料,是最可信的秦代传世石刻之一,故C项正确;石刻与文献两者相互矛盾,未能“形成证据链印证”,故D项错误。21D【解析】汉初的“休
31、养生息”正是反思了秦朝的重刑罚、过分役使百姓的暴政教训,故选D项;汉初的郡国并行制不利于中央集权,排除A项;汉武帝的推恩令抑制王国,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调整,排除C项。22.D【解析】据材料“汉武帝以后,名为诸侯王,实际辖地不过数县,等于列侯,其支脉疏远之人,更如一般富室了”,结合所学可知,是汉武帝“推恩令”的结果,故选D项。西汉通过“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排除A项;诸侯王的利益被削弱,排除B项;汉景帝平定诸侯王的叛乱,排除C项。23. A【解析】材料以古代帝王封禅意图为考点,考查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本题可以利用关键句法,材料中引用的五经通义中提到“天命以为王”
32、,就是要以天命来神化君权,所以帝王泰山封禅的主要用意在于借封禅神化君权,维护统治。答案选A。24C【解析】从材料信息无法推出铜镜的准确制造时间,故选C项;据材料“郡举孝廉州博士”得出的历史信息是郡县制,排除A项;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排除B项;据材料“桼言之始孝为右”“居必忠必信”得出宣扬儒家伦理思想,排除D项。25B【解析】根据材料“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西汉政府推行“盐铁官营”政策,由官府直接组织食盐生产、运输和经营,打击了山东东部地区渔业盐业等工商
33、业的优势,故选B项;西汉政府“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推动关中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材料所述“山东东部地区商业低谷” 无关,排除A;西汉政府“开通了丝路贸易”有利于促进商业的发展,并非“山东东部地区开始步入商业低谷”的原因,排除C;儒家义利观强调重义轻利,义以为上,以义克利等义利思想,涉及主体为义利关系,影响整个宏观的汉代经济,与材料所述“山东东部地区商业低谷” 不符,排除D。26. B【解析】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和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通过盐铁官营政策解决了王国割据的经济基础;通过独尊儒术实现了思想文化的统一,因此该同学学习的主题是加强、巩固中央集权,B符合题意。郡国并行制是在汉初推
34、行的,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是为解决王国威胁中央集权的问题,排除A;材料与开拓边疆地区无关,排除C;儒学独尊属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排除D。27C【解析】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统一后的西域,西汉建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开始行使国家主权,故答案为C项;北庭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是唐朝时期设立的,排除A、B项;宣政院是元朝设立的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地区军政事务的机构,排除D项。 28C【解析】据材料“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可知,汉武帝时期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
35、无不渐染儒风,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表明了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认同,C正确;无为而治是汉初的统治思想,汉武帝时期实行的统治思想是董仲舒的新儒学,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法制建设”,B与题意无关;材料体现的是汉武帝时期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没有涉及“开疆拓土助力汉赋传播”,D错误。29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为西汉司马迁所著,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故它不可能记载东汉初年刘秀建汉的历史,A项正确。BCD均在史记记述历史范围之内,均不符合题意,排除。30B【解析】黄帝内经包含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
36、等各方面,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深远影响。故选B;A是总结三世纪以前的临床经验,包括治疗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内容,排除。C主要是综合性临床医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故排除;D主要是药物学著作,故排除。31D【解析】据题意不能说明武帝到东汉中期的皇帝都喜欢大赋,和帝以后的皇帝都喜欢小赋,所以不能反映皇帝喜好影响汉赋兴亡,排除A;和帝以后的赋以抒情为主,所以不能说明士人热衷于颂扬国运,排除B;赋是汉代盛行的文学体裁,但它不是官方文学,排除C;由大赋到小赋的转变是当时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是时代变换的结果,故选D。32C【解析】据所学可知,江南地区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
37、件;许多北方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比较安定;故正确,故选C。南方的生产工具比北方落后,说其先进的表述是错误的。33. A【解析】魏晋时期,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是士族,政治上拥有特权,经济上实力雄厚,生活打扮上傅粉施朱,故A项符合题意;外戚指帝王的母亲和妻子方面的亲戚;皇族指与皇帝血缘关系的宗族;宦官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不符合题意。34. 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封建化,材料中的“出于黄帝”“万物之元”等都是明显的封建正统思想,故A项正确。B、C两项是孝文帝改姓氏的作用之一,不是改姓氏的
38、直接目的,排除;改姓氏并未彻底改变北方的社会习俗,故D项错误。35. D【解析】材料“五胡不是野蛮人但不只是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说明五胡促进了民族融合,故选D项。据材料“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精神文化的改变而不是地域分布,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汉族人民南迁开发江南,排除B;据所学,汉族的经济文化相对先进,排除C。36D【解析】根据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D选项符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37. 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江南经济地位的上升,需要加强对江南经济的控制是开凿大运河的主要原因,C项正确;经济中心南移而非政治军
39、事中心的南移,排除A项;隋炀帝时国家是统一而非分裂对峙,排除B项;从地理位置来看开凿大运河与关中地区经济的没落无关,排除D项。38. C【解析】题干中的“就田陇间劝励,不得令有送迎,多废农时”反映了唐太宗希望保证农时,题干中若非法兴造及增加徭役则问罪,意在减轻人民负担,故C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39C【解析】题干描述了拔河运动在唐代的流行,唐玄宗的诗描绘了“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的壮观场面。拔河主要是靠体力和耐力获胜的,因此这体现了唐朝人崇尚力量和阳刚之气,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与其他地区的文化做比较,无法得出江南文化的地位。而且唐朝时经济重心仍在北方,江南文化不可能成为主流,A项错。材
40、料只是表明拔河风俗,没有体现“耕战结合”,B项错。仅从材料判断不出唐诗主要描写宫廷生活,而且也不符合史实,D项排除。40. D【解析】题干信息:通过三则材料,从不同的风格和细节描述了马嵬之变这一历史事件。A项:马嵬行虽然是文学作品,也描写了一些民间故事,但其诗歌的描写也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A项错误。B项:资治通鉴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作为二手史料,并不一定能还原历史真相。B项错误。C项:史料的可信度,不能通过其成书早晚来判断。C项错误。D项:旧唐书、资治通鉴作为史书,对马嵬之变的记载并不相同,其中便受到了史学家情感和立场影响。D项正确。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2小题,第41题23分,第4
41、2题17分,共40分)41.(1)不同: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4分)相同: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2分)(2)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5分)(3)特点:强调法、术、势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宣扬君权至上。(每点2分,6分)(4)成败:秦奉行法家思想,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迅速灭亡。(6分)42. (1)环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每点1分,共3分 )积极影响: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每点2分,6分)(2)方式:和亲;会盟;册封;设置机构。(每点1分,共4分)影响:推动了与边疆民族的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疆域的拓展。(每点2分,任意2点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