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3_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训练含解析湘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3_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训练含解析湘教版.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选择题下图示意秦岭地区森林植被生长季始期(甲)和生长季末期(乙)与海拔之间的关系。读图,完成第13题。1秦岭地区森林植被()A生长季山上比山麓长B生长季末期南坡比北坡早C生长季山上比山麓短D生长季始期南坡比北坡迟2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图中甲、乙()A相互靠近 B上下远离C同时下降 D同时上升3推测南、北坡水热差异最小处位于海拔()A500 m以下 B10001500 mC20002500 m D30003500 m【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该地森林植被生长季始期随海拔高度升高而推迟,生长季末期随海拔高度升高而提前,森林植被生长季是生长季始期到生长季末期的时间,因此图示海
2、拔越高生长季越短,故生长季山上比山麓短,A错误、C正确;秦岭山区的南坡为阳坡,热量条件相对较好,生长季始期较早,生长季末期较迟,因此B、D错误。故选C。第2题,随着全球变暖,热量条件变好,森林植被生长季始期提前,生长季末期延迟,故图中甲位置下降,乙位置上升,即上下远离,B正确。故选B。第3题,随着海拔升高,山坡面积缩小,南、北坡相隔距离缩短,水热交换增多,森林植被生长的水热条件差异减小,因此南、北坡水热差异最小处位于秦岭山顶附近,在4个选项中,选项D海拔最高,最接近山顶附近,故选D。【答案】 1.C2.B3.D(2020河北衡水高三期末)植被指数是对地面植被生长和覆盖状况的度量,指数越大,地面
3、植被生长越好,覆盖状况越好。增强植被指数(EVI)可以指示不同海拔、不同地貌类型的植被变化。下图示意我国某河流上游河谷植被类型及EVI垂直变化。近几十年来该地区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读图,完成第46题。4图中P植被类型最可能是()A热带季雨林 B热带草原C亚热带阔叶灌丛 D落叶阔叶林5近几十年来,该河谷植被类型生长条件会有所改善的是()AP植被类型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亚热带山地针叶林 D高寒蒿草杂类草草甸6该河流可能是()A岷江 B珠江C湘江 D淮河【解析】 第4题,据图可知,EVI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开始向上下减少,说明P植被类型植被覆盖状况低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故P处可能是灌丛,C正确。热带
4、季雨林的植被覆盖状况优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其EVI较大;我国不存在热带草原;落叶阔叶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热量方面,而低海拔地区热量条件更好,A、B、D错误,故选C。第5题,根据材料可知,近几十年来该地区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加上全球气候变暖,当地气候出现暖干化趋势,因此森林植被的生长条件会恶化。高山草甸等植被因热量条件改善而生长期延长,加上对降水的需求量较小,故生长条件会有所改善,D正确。第6题,根据海拔高度可知该河流位于青藏高原及横断山脉地区,岷江的可能性最大,A正确。珠江发源于云贵高原,海拔相对较低;湘江发源于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淮河流域海拔较低,且常绿阔叶林分布于山麓地带。B
5、、C、D错误。故选A。【答案】 4.C5.D6.A我国东南部湿润环境下的典型丹霞地貌区,山体往往具有强烈的离散性,表现为一个个独立的孤岛状山峰和悬崖围闭的沟谷。山峰海拔大多在300400米,悬崖的相对高度大多小于200米。独特的地貌特征往往造成植物生长环境的差异,其自然生态分异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自然带分异规律。下图1示意我国东南地区丹霞地貌山顶和悬崖植被的分布,下图2示意该区域沟谷坡麓的植被类型。读图,完成第79题。图1图27导致图2中山顶中部与外围地区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降水 B热量C土壤 D风力8图中悬崖植被()A喜光 B喜湿C喜阴 D耐旱9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我国东南地区丹霞地貌
6、区悬崖围闭的沟谷植被具有较强的()A热带性 B温带性C干旱性 D单一性【解析】 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山顶中部土层较外围地区厚,导致图2中山顶中部与外围地区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土壤,降水、热量和风力相差不大,C正确。第8题,图中悬崖植被没有土层,悬崖蓄水能力差,故图中悬崖植被耐旱,D正确。悬崖两侧都有悬崖植被分布,故可判断阳光对植被的影响小。第9题,我国东南地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图中沟谷地区出现了沟谷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位于其上部,可以判断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我国东南地区丹霞地貌区悬崖围闭的沟谷植被具有较强的热带性,A正确,B、C、D错误。【答案】 7.C8.D9.A月牙泉位于甘肃省
7、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在鸣沙山群峰环绕的一块绿色盆地中,弯曲如新月,碧绿如翡翠。泉在流沙中,干旱不枯竭,风吹沙不落,蔚为奇观。读下图,完成第1011题。10月牙泉这一沙漠奇观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11造成上述现象的主导因素是()A海陆位置 B地形C水源 D洋流【解析】 第10题,据材料可知,月牙泉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按地带性规律应属于荒漠带。由图示信息可知,月牙泉是古河道的一部分,后来河道迁移,这段古河道由于地势低洼,又有充足的地下水补给,积水成月牙泉,千年不干,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规律(地方性分异
8、规律)。故选D。第11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造成上述现象的主导因素是水源,即因局部水分条件的差异产生的。故选C。【答案】 10.D11.C二、综合题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相关问题。秦岭南北宽100150千米,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地域分异显著,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有专家认为,把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确定在秦岭南坡800米等高线更精确更科学。如图示意秦岭南北坡的景观差异。(1)与秦岭南坡相比较,指出北坡1月平均气温的特点并分析原因。(2)说明秦岭高山灌丛草甸发育的主要环境特点并分析原因。(3)你是否赞同材料中的专家观点,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解析】 第(1)题,与秦岭南坡相比较,北坡1月平均
9、气温的特点及原因应从大气环流、坡向和纬度等方面进行分析。与秦岭南坡相比,北坡为冬季风(或寒潮)迎风坡,受寒冷气流影响大,气温较低;北坡处于阴坡,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气温较低;与南坡相比,北坡纬度相对略高,正午太阳高度较小,因此获得太阳光热较少,导致气温较低。第(2)题,秦岭高山灌丛草甸发育的主要环境特点及原因应从气温的垂直变化方面进行说明。图中显示,高山灌丛草甸分布在海拔3400米附近及以上,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气候冷湿。第(3)题,材料信息表明,有专家认为,把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确定在秦岭南坡800米等高线更精确更科学。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注意表明明确的观点,不能模棱两可,再结合自己
10、的观念针对性地说明理由。如果选择赞同专家观点,理由可从分界指标和图中信息进行归纳说明,我国暖温带的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而亚热带的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图中显示,南坡800米等高线以下是常绿阔叶林,以上为落叶阔叶林,与亚热带、暖温带植被分界线相同,因此把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确定在秦岭南坡800米等高线更精确更科学。如果选择不赞同专家观点,理由是自然区之间本身不具有明确的界线,温度带的界线有一定的过渡性,不需要更精确,也没有更精确的界线;图中800米等高线为垂直方向上的界线,水平方向暖温带与亚热带还是以秦岭为界更科学。【答案】 (1)特点:气温较低。原因:冬季风(或寒潮)影响大;
11、阴坡多,不利于接受太阳光照;纬度相对较高,获得太阳光热较少。(2)特点:冷湿。原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3)赞同,理由:南坡800米等高线以下是常绿阔叶林,说明是亚热带(是亚热带的代表植被群落);800米以上(常绿阔叶林消失)为落叶阔叶林,说明是暖温带(是暖温带的代表植被群落)。或不赞同,理由:温度带的界线有一定的过渡性(模糊性);水平方向的暖温带与亚热带以秦岭为界。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相关问题。植被覆盖度反映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面积的大小以及植被生长的茂盛程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植被的生长状态和生长趋势。我国华北平原光热资源丰富,主要种植冬小麦、玉米、高粱等农作物。同一农业耕作区内,
12、不同农作物的植被覆盖度差异明显。如图示意华北平原植被生长期内林地和耕地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1)说明该地林地的植被生长期内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并说明原因。(2)试推测同一农业耕作区内不同农作物的植被覆盖度差异明显的原因。(3)分析图中耕地的植被生长期内植被覆盖度曲线出现双峰的原因。【解析】 第(1)题,读图,根据图示曲线,林地的植被生长期内植被覆盖度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峰值出现在8月。按季节划分,从春季开始上升,夏季达到最高,此后开始下降。主要因为华北平原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春季气温回升,林地植物开始生长,覆盖度上升。8月,水热充足,植物生长旺盛,植被覆盖度达到最大。此后气温降低,
13、降水减少,植被落叶,植被覆盖度随之下降。第(2)题,在同一农业耕作区,不同农作物的种植密度、叶片大小、植株高度均不同,因此植被覆盖度的大小差异明显。第(3)题,华北平原种植冬小麦,45月正值冬小麦生长后期,植被覆盖度达到峰值。6月是冬小麦的收获期,作物收获后,地表植被覆盖度下降。小麦收获后,播种玉米等作物,8月玉米、高粱等达到生长期峰值,植被覆盖度又出现峰值。【答案】 (1)趋势:林地的植被生长期内植被覆盖度先上升后下降,峰值出现在8月(春季开始上升,夏季达到最高,此后开始下降)。原因:华北平原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春季气温回升,林地植物开始生长;8月,水热充足,植物生长旺盛,植被覆盖度达到最大;此后气温降低,降水减少,植被枯萎或落叶,植被覆盖度随之下降。(2)原因:(同一农业耕作区)不同农作物的种植密度(植株密度)、叶片大小、植株高度均不同,因此植被覆盖度的大小差异明显。(3)45月峰值原因:华北平原种植冬小麦,45月正值冬小麦生长后期,植被覆盖度达到峰值;6月是冬小麦的收获期,植被覆盖度下降;8月玉米、高粱等达到生长期峰值,植被覆盖度又出现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