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说“木叶”》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

上传人:八戒 文档编号:96368152 上传时间:2023-11-1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3.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说“木叶”》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说“木叶”》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说“木叶”》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说“木叶”》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说“木叶”一等奖创新教案说“木叶”解读 这篇文章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说起,结合大量古诗名句,对“木叶”“树叶”等的不同艺术特征及其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指出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只在于凭借显在的和外露的意义,而更在于它的潜在的意义或者说暗示性。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那就是“木叶”是诗人笔下钟爱的艺术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文章开篇交代“木叶”的来源,从源头上揭开“木叶”这个意象的神秘面纱。接下来在第2段以“木叶是什么呢”的设问开头,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

2、”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木叶”产生了不少的佳句,到杜甫的“落木”则发展到极致。至此明确指出,从最开始用的“木叶”,到后来的“落木”,实际上是诗人大胆的艺术追求。文章第3段继续阐述“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之所以不同,关键在于“木”字,引出本文要论述的重点,也就是文章的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4-6段)是文章的重点,主要阐述“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样的特征。 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这里作者提出“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的问题,指出自屈原开始把“木”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之后,后代诗人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效

3、果。接下来,作者借助曹植诗中的“树”的形象与吴均诗中“木”的形象,进行了一场充满诗意的“高木”和“高树”之辨,指出高树给人饱满的感觉,高木则给人空阔的感觉,进而概括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木”比“树”显得更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第5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阐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组合起来,成就了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比如说,“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还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让人们想起树干,而不大会想到叶子,“叶”因

4、为其繁密性而常被排斥在“木”的舒朗的形象之外,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木”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也因“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如周邦彦满庭芳中的“午阴嘉树清圆”,与叶的形象十分一致,所以“树叶”并不比“叶”多一些含义,就势指出“木叶”异于“树叶”之处,并且引出了下文要论述的“木”的第二个暗示性特征。 第6段,阐述“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相对“树”与“叶”颜色接近而言,“木”可能是透着黄色的,是干燥而不是湿润的。在比较充分地论述“木”的特征的基础上,作者笔触一转,回到“木叶”上,借助丰富而富有典型性的例子,指出正是由于“木”所具备的暗示性,“木叶”

5、也具备飘零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清秋的性格。至此,作者清楚地阐述了“木”的特点与“木叶”的性格之间的联系,读来让人既感受到作者的学者素养,增加了审美鉴赏的知识,又获得了丰富的审美体验,对中国传统文学产生强烈的兴趣。 第三部分也就是第7段,这是本文的小结。 作为一篇文学论文,本文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知识性、思想性强,说理由小见大,层层深入,行文活泼自由,富有文采,其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努力探究文学的规律性。作者在治学中总是试图从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并“直指根本,与整个文学史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葛晓音)。说“木叶”是他的这一努力的具体而微的体现。这就使得

6、本文既有理论意识、宏观意识作为主线,又总不脱离具体文本,始终以微观透视作为立论的依据,善用归纳、辨析之法,不为凿空之论。 第二,善于“卖关子”。这里的“卖关子”,也就是说不直接抛出观点,而是凭借出色的问题意识,在别人视若无睹之处提出有重大意义的问题,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意愿。本文开篇时并没有致力于直接阐发“木叶”的内涵,而是从古代的诗歌钟情“木叶”而少用“树叶”说起,向读者提出问题: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用“树叶”呢?以此为基础,作者向纵深发展,挖掘“木”的内涵。从屈原在“洞庭波兮木叶下”中创造性地发现“木叶”的奥妙,到杜甫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对“落木”的再创造,初步揭示

7、了古代诗人的继承与创新。 第三,真切而富有个人特色的体验。作者既是诗人,又是学者,有丰富的诗歌创作经验,又有丰厚的古典文学素养,这两者相辅相成,使他能够自如地出入于各种诗歌语境,将比较复杂的文学鉴赏问题解说得形象生动、清楚明晰。比如说,不管是一开始对古诗词中多用。“木叶”而不是“树叶”这一现象的梳理,还是对“木叶”暗示性特征的分析,作者均引用了大量的例证,名篇佳句信手拈来,给读者以丰富的审美体验。又比如,为了将对诗歌语言暗示性问题的阐述落到实处,作者进行了大量的对比,如“木叶”与“落木”,“高树”与“高木”,“树”与“木”,“木叶”与“落叶”“黄叶”等的对比,其中关于这些意象的共性与差异性的精微而细致的论述,再次体现了作者卓越的学术造诣,以及充满了诗人气质的敏感心性,读来让人既深深折服,又觉趣味盎然。 由于说“木叶”有较明显的个人色彩,因此,对此文的结论学术界也有一定的异议。比如说,作者为了阐述“木叶”的艺术特征,征引了大量的古典诗歌,他所选材料自然可以证明所论述的观点,但是也有学者另选诗例,得出不同的结论;而关于“木”“树”之辨,“木”是否有秋的意味,“高树”和“高木”等是否的确如文中所阐述的那样差异巨大等,这些问题亦各有疑义。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相关材料,一方面深化对古典文学和古典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