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精品教案(12.苏武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精品教案(12.苏武传).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1212苏武传苏武传从容说课从容说课苏武传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是汉书中的名篇,此传是最能显示班固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才华的优秀篇章之一。它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课文的书下注释几乎是逐字逐句详解,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注释疏通全文大意,教师只需对极个别的难句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归纳文言知识点。本课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分析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上,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出人物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的句子,揣摩人物性格,体会课文通过对比映衬的手法塑造主要人物的特点。苏武两次自杀以死报国的行动,匈奴两次派人劝降
2、,单于两次考验苏武的意志,这些都要引导学生体会它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拟定两课时。第一课时:简介班固和汉书;学生自读书下注释疏通文字;引导学生归纳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朗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故事脉络。用诵读法和点拨法贯穿课堂教学。第二课时:分析苏武的形象,体会作者如何通过多样的手法表现人物,在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体会课文的写作特点。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体会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如何通过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教具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课时安排课时安排2 课时。三维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知识与能力1.了解班固的生平和汉书的撰写体例。2.
3、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知识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1.分析课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2.探讨苏武的反抗方式的变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理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真正内涵。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导入新课【播放李娜的苏武牧羊】师师“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这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历史故事。作为汉武帝的使臣,苏武受命出使匈奴。由于副使参与匈奴内部谋反,苏武遭到牵连。在自杀未遂、劝降不成的情况下,他被单于发落到遥远的北海,开始了牧羊人的生涯。唐代的温
4、庭筠曾写过一首苏武庙: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该诗颂扬了富有民族气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的苏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苏武2传。推进新课推进新课多媒体课件展示:多媒体课件展示:班固(3292),东汉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父亲班彪是一个史学家,曾作后传六十五篇来续补史记。汉书就是在后传的基础上完成的。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随从车骑将军窦宪出击匈奴,参与谋议。后因事入狱,永元四年死在狱中。那时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汉和帝叫班固的妹妹班昭补作,马续协助班
5、昭作了天文志。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的女作者。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汉书的体例与史记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祖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创设氛围】师师苏武是汉朝史臣,怎么会到冰天雪地的北海牧羊呢?苏武到底经历了哪些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苏武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同学们,为打开心中的这些疑团,请先阅读课文书下注释疏通大
6、意,有疑问处做好记号。(学生阅读注解疏通大意)师师又到了“答记者问”时间了,欢迎同学们踊跃发问。生生第 1 段“匈奴使留在汉者”,注解解释为“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可否据此判断这句是定语后置句呢?师师你对问题的分析推断思路很好。大家应该还记得我们刚学过的 廉颇蔺相如列传,也有一个类似的句子:“求人可使报秦者”,结构与“匈奴使留在汉者”相同,这两句都是定语后置句。生生第 5 段:“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这句话该怎么翻译?师师有几个地方要解决:“且”为“况且”之意,“使”后省略了代词“你”,“不平心持正”就是居心不平,不主持公道。可以整句翻译出来吗?生生是不是这样:况且单于信任你,让
7、你决定别人的死活,而你却居心不平,不主持公道。师师很好。生生第 7 段:“今得杀身自效”是什么意思?师师请我们的课代表回答你吧。生生我试试吧。应该是“现在能有机会牺牲生命报效朝廷”的意思。师师翻译得流畅准确,哪位同学若还有翻译难题请找他。生生最后一段:“前以降及物故”怎么解释?生生老师我也不会,请您解答好吗?师师不要紧。人非圣贤,哪有万事皆晓的道理。我们来看看,难点就在这个“以”字上。这里的“以”是个通假字,注解没有标出,通“已”,“已经”的意思,再结合注解,意思就是:除了已降及已死的外。【知识拓展、提升】师师解决了“疑难杂症”后,现在分几块“自留地”给大家包干: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
8、言句式,请各组派代表来认领。(各组派代表认领,归纳文言知识)(学生代表发言)3生生我们组找的是通假字,书下注释共有 9 个,加上老师补充的一共是 10 个。(1)畔主背亲(“畔”通“叛”,叛变。)(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4)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5)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表现。)(6)请毕今日之NF775(“NF775”通“欢”,欢聚。)(7)因泣下霑衿(“霑”通“沾”,“衿”通“襟”,衣襟。)(8)与武决去(“决”通“诀”,诀别。)(9)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生生我们组归纳的是词类
9、活用:(1)宜皆降之(降,使动用法。)(2)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3)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4)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5)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名词作动词。)(6)得夜见汉使(夜,名词作状语。)生生我们组归纳的是古今异义。(1)置币遗单于(古义:财物、礼品;今义:货币)(2)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古义:临时充任;今义:虚假)(3)皆为陛下成就(古义:栽培、提拔;今义:事业上的业绩)(4)如惠语以让单于(古义:责备;今义:躲闪、避开)(5)虞常引张胜(古义:牵攀、招供;今义:牵引、引导)师师同学们可以选择例子填在练习二的表格里。生生我们找的
10、是文言句式。(1)判断句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2)定语后置句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3)宾语前置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子卿尚复谁为乎?(4)被动句见犯乃死幸蒙大恩(5)省略句使牧羝(“使”后省略宾语“之”)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谋反”后面省略介词“于”)(老师给出重要句子翻译)(1)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2)见犯乃死,重负国。(3)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4(4)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5)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6)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7)且陛
11、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8)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教师指名学生翻译,并点出翻译的语言)明确:(1)汉武帝赞许他这种通晓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顺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他的好意。(2)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3)单于钦佩苏武的节操,早晚派人探望、询问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4)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5)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6)你终究不能回归本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
12、,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7)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十几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8)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知识提升师师文字疏通完毕,请同学们思考,课文可以分为那几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生生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12 段)介绍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第二部分(38 段)写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第三部分(910段)简介苏武被放回汉朝的经过。师师你划分的依据是什么?生生应该是按时间顺序吧。师师很好,给自己一点自信心就更好了。同学们能为每个部分拟个小标题吗?(
13、要求在七个字以内,教师择优板书)课堂小结课堂小结师师本文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布置作业布置作业师师苏武的故事的确悲壮崇高,令人感动,回去后请大家用现代汉语写一篇 200 字左右的复述文段。下课!第二课时第二课时导入新课导入新课【指定学生复述课文】生生汉武帝晚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不巧却碰上匈奴内部发生叛乱,由于叛军内部有人告密,很快就被匈奴首领一举歼灭。副使张胜因为与叛军头领虞常意欲劫持匈奴单于的母亲,因而单于迁怒所有汉朝史臣,无辜的苏武也因此受到牵连。苏武为保名节两度自杀,虽然未遂,却坚定了单
14、于要劝降苏武的决心。单于先派了丁灵王卫律去劝降,没有成功,他本5人也被苏武痛骂一顿。单于便将苏武放逐冰天雪地的北海,让苏武放牧公羊,只有当公羊生下小羊的时候,苏武才能回来。苏武历尽艰辛,渴了喝雪,饿了挖草根,不论坐卧起身都时刻拿着汉节。后来单于又派了投降匈奴的李陵去劝降,李陵虽与苏武有故交,但最终还是没有说动苏武,却被苏武的民族大义感动得泣下沾襟。最后,汉昭帝继位,汉朝与匈奴恢复邦交,在胡地呆了十九年的苏武才得以回到自己的祖国。师师这位同学的复述非常简明扼要,我们难道不应该给点掌声吗?(学生鼓掌)推进新课推进新课师师班固的汉书虽然在体制上承袭司马迁的史记,但班固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艺术才华绝不
15、逊于司马迁。在这篇课文中,作者非常善于抓住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找出这些细节描写的句子,说说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个性特征。【学生阅读圈画,教师巡视】生生第 5 段,卫律劝降苏武时“举剑拟之”,“武不动”,这“不动”两字充分显示了苏武视死如归的精神。当卫律以富贵诱惑他时,“武不应”,“不应”二字体现了苏武“富贵不能淫”的高贵品质。生生这部分写到苏武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写了众人的反应:“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这两次自杀虽然未遂,但可以看出苏武以死报国的决心,刻画了他刚烈难犯、义不受辱的
16、坚强个性。生生课文第 6 段写到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通过对艰苦考验的描写,表现了苏武坚忍不拔、历久不变的爱国意志。师师这两个同学的发言很有趣: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自杀,后来被流放北海又想方设法活下去,这是否矛盾呢?生生不矛盾。师师为什么?请说说理由。生生我觉得不论是自杀还是求生,这都是苏武的反抗方式。他自杀,为的是不给国家带来耻辱,正如他自己所说“见犯乃死,重负国”;他求生也是向匈奴示威示强,为的是不辱使命,这可以从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看出。生生我想苏武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他一心考虑的都是汉朝
17、的荣誉与利益。生生自杀表示坚决不投降,求生更是体现出苏武坚忍不拔的意志,他的出发点都是缘于爱国。师师同学们思考问题始终都能围绕着苏武的个性特征。可见大家已对这个人物有了深入的了解。其实苏武这个人物的闪光处,就在于他有民族气节。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气节,文中写了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也是班固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特色。同学们能否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种写法的作用?生生副使张胜与苏武同为汉使,但他却胆小如鼠,卫律一举剑作杀人状,他便投降了。而且他的所作所为也违背了汉朝与匈奴通好的原则。如果他不私会虞常,“以货物与常”,也不至于连累苏武。作为副使的张胜见利忘义,丧失骨气,更衬托了苏武的深明大义和富有
18、骨气;张胜的遇事无策,对国家不负责任,衬托了苏武的临危不惧、对国家高度负责。生生卫律是个叛主背亲的小人。他做人没有是非原则,劝降苏武时只会威逼利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一厢情愿地认为苏武也会像他一样为富贵折腰。卫律卖国求荣的可鄙突出了苏武崇高的民族气节。6生生李陵是个伪君子,他善于伪装,斤斤计较于一己得失置国家民族利益不顾,也衬托了苏武时刻以民族利益为重的广阔胸襟和高尚的境界。【课堂拓展】师师相传苏武归汉后,曾经写了封信给李陵,希望他回到汉朝,李陵作答苏武书回复,下面是这封信的原文,请结合这封信,谈谈你对苏武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多媒体课件展示:多媒体课件展示:子卿足下:勤宣令德,策名清时,荣
19、问休畅,幸甚幸甚。远托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昔者不遗,远辱还答,慰诲勤勤,有逾骨肉,陵虽不敏,能不慨然?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终日无睹,但见异类。韦韝毳幕,以御风雨;羶肉酪浆,以充饥渴。举目言笑,谁与为欢?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嗟乎子卿,陵独何心,能不悲哉!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
20、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辙复苟活。左右之人,见陵如此,以为不入耳之欢,来相劝勉。异方之乐,只令人悲,增忉怛耳。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前书仓卒,未尽所怀,故复略而言之。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于
21、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使复战,故陵不免耳。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
22、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子为汉臣,安得不云尔乎?昔萧樊囚絷,韩彭葅醢,晁错受戮,周魏见辜。其余佐命立功之士,贾谊亚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而受小人之谗,并受祸败之辱,卒使怀才受谤,能不得展。彼二子之遐举,谁不为之痛心哉?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刭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
23、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7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昔人有言:“虽忠不烈,视死如归。”陵诚能安,而主岂复能眷眷乎?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愿足下勿复望陵。嗟乎子卿,夫复何言?相去万里,人绝路殊。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长与
24、足下,生死辞矣。幸谢故人,勉事圣君。足下胤子无恙,勿以为念。努力自爱,时因北风,复惠德音。李陵顿首。(信比较长,教师可先给学生讲大意,重点看最后两个段落。)师师天汉二年,李广利率军伐匈奴右贤王,武帝召李陵负责辎重。李陵请求自率一军,武帝不予增兵,只令路博德为其后援,而路按兵不动,致使李陵步卒五千,深入匈奴,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敌军。苦战之后,又逢管敢叛逃,暴露了李陵兵少无援的军情,单于遂集中兵力围攻,李陵兵尽粮绝,北面受虏。降匈奴后,曾与被匈奴扣留的苏武数次相见。始元六年(前 81),苏武得归,修书劝李陵归汉,李陵以此书作答。这封信的主旨是为自己的投降行为解脱。信中战斗场面写得极有声色,显然是要说
25、明当时因为双方兵力悬殊,己方将帅不顾大局,武帝处置(诛陵全家)失当,所以,自己投降完全是出于不得已,进而使读者产生同情;此外,屡用强烈的对比,如身处异域而怀念故土,以寡兵深入众敌而浴血奋战,苏武持节荣归而自己居人篱下,确实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信的最后两段,再结合课文李陵劝降词,想一想李陵为什么如此痛恨汉朝。(学生思考)生生汉武帝刻薄寡恩。(朗声念原文:“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李陵觉得自己果真回到汉朝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生生“陛下春秋
26、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李陵认为汉武帝法度无常,老糊涂。生生“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李陵认为自己并非有心背汉,实在是汉武帝太无情,自己深陷胡虏,汉武帝却把自己的母亲及所有家眷囚禁起来,以致让自己精神恍惚几欲发狂。师师那么同学们觉得李陵和苏武在衡量人生价值时各自是以什么作为标准的?生生李陵是以个人的利益得失为标准的。生生苏武是以国家大局为重的,不计较个人得失。师师你们对苏武的这种爱国之心又如何看待呢?生生我觉得苏武这个人太伟大了。他明明知道汉武帝的刻薄寡恩,还是要归汉。为此他不惜两次自杀以保持气节;匈奴王让他到冰天雪地的北
27、海放羊,他坐卧持汉节,为了汉朝,他忍辱负重。在苏武身上体现的是强烈的爱国精神。生生我觉得苏武有些愚忠甚至有些冷酷。汉武帝既然这样对待他的家人,他都毫不计较,有点不太符合人之常情。师师呵呵。有人在大家唱赞歌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过,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不能光从我们现代人的角度去看。苏武执意要归汉,是因为在他心目中,君国是一家,他抵死也要作汉臣,其实是忠于祖国,并不只是忠于封建君王这么简单。正因为如此,他并不在乎汉武帝给他多少赏赐,他在乎的是自己终于完成了使命,维护了国家民族的尊严,苏武和一心只计较个人得失的李陵相比,境界显然高出很多。课堂小结课堂小结师师在苏武传中,苏武这个形象的塑
28、造无疑是成功的。这得益于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对比越鲜明,主人公的形象越光辉。张胜、卫律、李陵他们都在匈奴的威8势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惟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作者正是通过这种对比映衬的手法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民族英雄形象。布置作业布置作业师师古人常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古人还说“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可见古人对气节非常重视,请同学们就“气节”这一话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第一课时第一课时第一部分(12 段)胡汉微妙使西域第二部分(38 段)留胡持节十九年第三部分(910 段)终得归汉展欢颜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活动与探究活动与探究1.苏武留胡不辱节的气节足以感动天地,为弘扬爱国精神,可组织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也可单就“气节”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了解传统精神的重要内核。2.搜集课外材料,多读几篇史记 汉书中的人物传记文章,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3以浅论苏武的爱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1500 字的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