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专题09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

上传人:wo****o 文档编号:96346952 上传时间:2023-11-1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专题09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专题09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专题09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专题09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文言文阅读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下列语句中加点

2、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缀行甚远:连结,紧跟。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原来。C恐前后受其敌:敌对。D屠自后断其股:大腿。2下面对选文相关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选自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写的一部文言文短篇小说集,“志”是记载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多为鬼狐故事。B“惧”“投以骨”“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害怕和侥幸的心理。C本文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语言简练传神,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了屠户和狼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启发。D最后一段以议论为主,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包含着讽刺的味道。3请你根据上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分别概括狼的性格特点。由此,你得出怎样的结论?【材料一】华为永远都会是“

3、狼文化”。狼嗅觉很灵敏,闻到机会拼命往前冲;狼从来是一群去奋斗,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生存很艰难,但狼会不屈不挠、奋不顾身地进攻。(节选自华为董事长任正非访谈)【材料二】格林把脖子一伸,鼻子一拱,整个狼头埋进了我的腋下腰间,就这样紧贴在我怀里。我放声大哭,使劲抚摸着狼头,眼泪滚落在格林耳朵上、额头上。格林连忙伸长了脖子舔我下巴上的泪滴,呜呜慰藉地叫着。我知道格林对我有感情,可我万万没想到五个月大的格林竟然还会为病中的我叼来自己存的救命粮。(节选自李微漪纪实文学重返狼群)注:格林,狼的名字【答案】1C2C3原文体现出狼凶残、阴险、狡诈、贪婪的特点;材料一体现出狼有团结协作、不屈不挠等值得借鉴的品质;

4、材料二体现出狼可爱、友善、重情的特点。由此可见,我们看问题时要多角度,不可以偏概全。【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C.句意: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敌:名词作动词,指攻击的意思;故选C。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C.“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了屠户和狼的形象”错误。本文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屠户形象,通过动作描写刻画狼的形象;故选C。3本题考查形象分析。根据“缀行甚远”“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可知,两只狼不满足于吃骨头,它们想吃掉屠户,写出了狼的贪婪的特点;根据“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可知,一只狼在前面

5、假装睡觉,另一只狼打算从后面偷袭屠夫,两只狼想通过配合袭击屠夫,可见狼的狡诈、凶残;根据材料一“狼从来是一群去奋斗,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生存很艰难,但狼会不屈不挠、奋不顾身地进攻”可知,狼的身上具有团结协作、不屈不挠的品质;根据材料二“格林连忙伸长了脖子舔我下巴上的泪滴,呜呜慰藉地叫着”可知,狼通过舔舐、呜鸣慰藉地叫来安慰“我”,可见其可爱、友善;根据材料二“我知道格林对我有感情,可我万万没想到五个月大的格林竟然还会为病中的我叼来自己存的救命粮”可知,狼是重情的;由上文和链接材料可知,狼既是凶残狡诈的,也是友善重情的。这启示我们,看待问题要全面,要多角度,不要以偏概全,这样我们才可以认清楚事物的

6、真面目。二、课外阅读摇碧阁记吕午自歙浦东十里为沦潭,深沉漫演,绿净如镜。其黄山支脉,蜿蜒循水南而下,至是名曰东山。与潭相辉映,真一胜概。予友人方元美,世家潭上。自其先君子于所居之右筑室读书,榜以“求志”。主径深窈,林影茂密,风帆来往,莫窥其藩。自堂蔽于水,元美始于所居之左,临流而阁焉。于是沦潭滔滔而朝宗,东山巍巍而峻极,若天运神转,忽焉涌出,轩豁呈露,近在几席,使人心开目明,神思超逸。而元美亦于斯时以其钟奇孕秀之姿,少赴功名事业之会,脱颖于众俊角立之际。蜚声腾茂,方自兹始。其季昆亦皆友弟怡怡,克家好学。故沦潭、东山之胜,与方氏声誉之美,同显闻于时,且将俱传不朽矣。山川人物相为显隐,岂不信哉!阁

7、成已久,元美诣予请名,乃取李翰林之诗,名以“摇碧”。元美曰:吾阁得名固善,求志之堂亦不敢不嗣葺,以承先志也。予闻灵璧张氏筑室艺囿于汴泗之间,东坡先生美其“开门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义求志,无适不可”。今方氏之居,出户问津,一篙水活,不三数日可达行都。元美既建摇碧之阁,且不忘求志之堂,得非有见于坡翁记张氏之意乎?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世家潭上家:家族B东山巍巍而峻极极:极点C克家好学克:继承D筑室艺囿艺:种植5翻译文中划线句。(1)自其先君子于所居之右筑室读书,榜以“求志”。(2)吾阁得名固善,求志之堂亦不敢不嗣葺,以承先志也。6“我”为什么将阁取名为

8、“摇碧”?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概括。【答案】4A5(1)译:自从他的先祖在所居之所的右面修建书房读书,用“求志”做了匾额。(2)译:我的阁得到这个名字本来已经很好了,求志之堂也不敢不延续而(进行)修葺,来继承先人的志向。6参考答案:阁建沦潭旁边,而沦潭“深沉漫演,绿净如镜。”可见其周围有碧水青山,名字含“碧”,符合环境特点;“摇碧 ”出自李翰林之诗,有一种潇洒飘逸之韵,给人以动态美;“元美既建摇碧之阁,且不忘求志之堂,得非有见于坡翁记张氏之意乎?”,可知“摇碧阁”如灵璧的张氏园一样,可隐可仕,更符合方元美的志趣。【解析】4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解释。A.“世家潭上”:世代定居在潭上。家,定居;而非

9、“家族”;故选A。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的时候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1)重点词:先君子,先祖;筑,修建;榜,这里指做匾额。(2)重点词:固,本来;善,好;嗣葺,时时进行修葺;承,继承。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自歙浦东十里为沦潭,深沉漫演,绿净如镜”可知,从歙浦往东十里是沦潭,潭水深沉连绵,碧绿清澈如镜;其周围有碧水青山,环境特点是“碧”;从审美角度看,“摇碧”给人以动态美;结合乃取李翰林之诗,名以摇碧,可知“摇碧”出自李白的诗,自然有一种潇洒飘逸之韵;根据“吾阁得名固善

10、,求志之堂亦不敢不嗣葺,以承先志也”“元美既建摇碧之阁,且不忘求志之堂,得非有见于坡翁记张氏之意乎”可知,“摇碧阁”如灵璧的张氏园一样,可隐可仕,更符合方元美的志趣;所以,“我”将阁取名为“摇碧”。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义鹊大慈山之阳,有拱木,上有二鹊各巢而生子者。其一母为鸷所搏二子失母其鸣啁啁;其一方哺子,若见而怜之,赴而救之,即衔置一处哺之,若其子然。噫!鹊,禽属也,非有人性也,乃能义如此,何以人而不如鸟乎?7给选文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其一母为鸷/所搏二子/失母/其鸣啁啁。B其一母/为鸷所搏二子/失母其鸣/啁啁C其一母为鸷所搏/二子失母/其鸣啁啁D其一母为鸷/所搏二子/

11、失母其鸣啁啁8文题是“义鹊”,短文是如何体现出鹊之“义”的?请结合生活写出你阅读文章的感受。【答案】7C8(1)义的表现是:在另一处鸟妈妈被大鸟抓走后,面对它的小鸟无食的境况,这只鹊主动把它的宝宝衔到自己的巢穴里,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的一起喂养。(2)结合生活中的事,围绕义是帮助,是付出,是坚持正确,是保持节操来谈。生活中能为别人尽心竭力的谋划和做事,是忠义的表现;能与朋友真心相交是信义的表现;能对弱者给予帮助,是情义的表现;能为国为民勇于承担,更是大义的表现。言之有物,言之成理即可。【解析】7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

12、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语句“其一母为鸷所搏二子失母其鸣啁啁”的意思是:其中一只母鹊和猛鸟搏斗中死了,两只小鹊失去了母亲,不停地叫。根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其一母为鸷所搏/二子失母/其鸣啁啁。故选C。8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从文章“其一母为鸷所搏,二子失母,其鸣啁啁;其一方哺子,若见而怜之,赴而救之,即衔置一处哺之,若其子然”可以看出,在两只小鹊失去了母亲后,另外一只母鹊便把失去母亲的两只小鹊衔过来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哺养。这只母鹊的行为充分表现了鹊的“义”。在现实生活中,当另人遇到困难时,能伸出友爱之手,帮助其度过难关,这是“义”的表现;能对生活中的弱者,给予精神或物质上的帮助

13、,这也是“义”的表现;作为学生,能够好好学习,将来为国家、为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民族大义的表现。作答时能围绕着“帮助、付出、奉献”来谈即可。答案不唯一。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删减)【注释】广:李广,西汉时期的名将。麾下:部下,为二千石:做年俸二千石这一级的官。9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A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B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C见水士卒/不尽饮

14、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D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10李广是历史上的名将,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李广将军的性格特征。【答案】9A10李广将赏赐分给部下,与士兵同呼吸共命运,看出他是一位能体恤士卒,不苛刻,能与士卒同甘共苦,深得士卒敬佩的将军。【解析】9考查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句意:见到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喝到水,李广不去靠近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吃上饭,李广一口饭也不尝。根据句意可断句为: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故选A。10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据“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15、可知,李广将赏赐分给部下,与士兵同呼吸共命运。由此可知,他是一个厚待士卒,体恤属下的人。根据“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可知,他是一个与士兵同甘共苦的人。根据“士以此爱乐为用”可知,他是一个深受士兵爱戴的人。三、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

16、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宋昭公出亡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11请解释下表内加点词的含义。衡于虑(1)_被服以立(2)_卒得反国(3)_1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13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14请指出下面语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

17、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15【乙】文中的事例印证了【甲】文中的观点,请举两个例子作简要分析。【答案】11 通“横”,梗塞、不顺 通“披”,穿上 终于12(1)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的才干。(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2)做君王的之所以离开国家失掉社稷,是因为说谄媚话的人太多。13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14采用排比,连举六例,增强了文章气势,使论证更有说服力。15(1)宋昭公因被身边人的阿谀奉承蒙住了眼而逃亡,印证“入则无法家拂士,国恒亡”的观点。

18、(2)宋昭公逃出了国家,经过苦难后能够醒悟,最后得以返回国家,这印证了甲文中“人恒过,然后能改”这一观点。【解析】1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句意:思想阻塞。衡:通“横”,梗塞、不顺。句意:穿上衣服站立。被:通“披”,穿上。句意:终于得以返回国家。卒:终于。1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所以,用来(通过这样的途径来);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曾益,增加;曾,通“增”。所以,的原因;谄谀,谄媚阿谀。13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

19、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根据句意:我知道亡国的原因了。我朝做官的千百人,施政做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主圣明!”“矣”一般用在句末,语气词,意思跟“了”相同,“矣”字后可断开;“发政举事”的主语是“朝臣千人”,“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之后可断开。“吾君圣者”是“曰”的内容,之前可断开,据此可以断为: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14本题考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作答时,需先明确所用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即可。句中的“之中”“之间”“之中”和三个“举于”形成了一组结构相似、意义相关的排比句,犹如千流万壑,一时俱下

20、,形成滔滔万里不可阻挡的气势,作者一连列举了六位古代圣贤在困难忧患中崛起的事例,来证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从语义上说,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丰富内容;从语气上说,加强了语言气势和感情色彩;从语形上看,给人以整齐对称的美感。15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意。结合【乙】文中“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日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可知,宋昭公明白失国逃亡的原因,是奉承拍马的人太多,国君被蒙蔽,不能自省。印证【甲】文中的“入则

21、无法家拂士,国恒亡”的观点。由“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可知,宋昭公能及时发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终于得以返回国家。印证【甲】文中的“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观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可爱者甚蕃( )(2)不蔓不枝( )(3)陶后鲜有闻( )(4)宜乎众矣( )1

22、7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遭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节选自黄庭坚书幽芳亭记)【注释】楚之逐臣;即屈原。薄丛:贫瘠的丛林。芳:发出香味。岁:年。不见:不被人知道。平居:平时。萧艾:野生蓄草,味臭,喻小人。蔼然:形容兰花香气很盛。含章:含美于内。1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不待楚之逐臣/水陆草

23、木之花B是所谓遭世无闷/斯是陋室C清风过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D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见其发矢十中八九19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生 于 深 山 薄 丛 之 中 不 为 无 人 而 不 芳 雪 霜 凌 厉 而 见 杀 来 岁 不 改 其 性 也20甲、乙两文有哪些异同点?(1)相同点:甲乙两文都把花比作_,都写了花的_、外形、香味,都用了_的写法写出花高洁、淳朴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花的热爱和赞美。(2)不同点:_【答案】16 蕃:多 枝:旁生枝茎 鲜:少 宜:应当17(1)我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2)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

24、么人呢?18A19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20 (1)君子; 生长环境; 托物言志; (2)不同点:甲文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或对比手法),表达了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乙文侧重赞扬君子立身处世的特点:含蓄,不张扬,不刻意追求;表达了身临逆境也能安贫守贱、泰然处之的思想。【解析】1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句意:可爱的很多。蕃:多。句意: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枝:名词用作动词,旁生枝茎。句意:陶渊明以后就

25、很少听到了。鲜:少。句意:应当人很多了。宜:应当。17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独,唯独;染,沾染(污秽);濯,洗;涟,水波;妖,艳丽。爱,喜爱;同予者,像我一样;何,什么。18本题考查对多义词的理解。A.都是助词,的;B.这/表肯定的判断动词;C.吹过/犯错;D.施展/射出;故选A。19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根据句意: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里,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芳香;在遭受雪霜残酷的摧残后,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此句写出这两种环境中,最能见出君子的品格。“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

26、芳”之间可断开,写出在第一种环境下,君子就像兰花,从不吹嘘自己,也不因无人赏识而愁闷;“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之间可断开,写出在第二种环境下,在遭受外界残酷的摧残后,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操守)。据此可以断为: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20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由【甲】文,“莲,花之君子者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及【乙】文,“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可知,两篇文章都都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把花比作君子,【甲】文将莲比作君子,【乙】文将

27、兰比作君子;由【甲】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乙】文“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可知都写了花的生长环境、外形、香味。由【甲】文,“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可知,【甲】文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表达了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由【乙】文,“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君子就像兰花,从不吹嘘自己,也不因无人赏识而愁闷;在遭受外界残酷的摧残后,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兰虽

28、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可知,【乙】文借兰花的形象,侧重赞扬君子立身处世的特点:一是含蓄内敛,不吹嘘自己,不刻意追求。以兰独特的品格比喻君子,也比喻自己,表达了他身临逆境能安贫守贱。泰然处之的思想。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合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

29、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2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1)屋舍俨然(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具答之( )(4)无论魏晋( )2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乙明日,宿旦子冈。甫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

30、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2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盖江北之俗/盖大苏泛赤壁云B见四野禾油油然/怡然不动C偶舍骑步行/便舍船从口入D余顾而慕之/以残年余力2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门 有 豆 棚 瓜 架 又 有 树 数 株 郁 郁 然 儿 女 啼 笑 鸡 犬 鸣 吠25甲乙两段所展示的生活图景都有什么共同之处?26千百年来,“桃花源”已成为中华文化中理想生活的代名词,人类从未放弃做那个“问津者”,请结合甲乙选段所展示的生活图景,简单描绘一下你心中的“桃花源

31、”。【答案】21 整齐 类 详细 不要说,更不必说22(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声到处可以听到。(2)村里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23D24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25共同之处:(1)没有战乱;(2)和谐安宁;(3)自得其乐;(4)环境优美;(5)安居乐业;(6)生活富足;(7)自力更生。26示例1:我心中的“桃花源”是一个没有病毒的地方、那里全民健身,没有病痛,人人身体健康;示例2:我心中的“桃花源”是一个没有污染的地方,那里绿树青山,鸟语花香,空气清新。【解析】2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

32、意来分析推断词义。(1)句意为:房屋整齐。俨:整齐。(2)句意为: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的景物。属:类。(3)句意为: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具:详细。(4)句意为:更不用说魏朝、晋朝了。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2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1)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相:互相。(2)要:同“邀”,邀请。设:摆。食:饭。23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A.都是副词,大概;B.都是词缀,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表状态,的样子;C.都是动词,舍弃;D.人称代词,我

33、/形容词,残余;故选D。24本题考查给文言语句断句。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判断句子的停顿。本句的意思是:园中有豆篷瓜架,还有几棵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嬉戏欢笑,鸡和狗都在鸣叫(此起彼伏)。“豆棚瓜架”为并列关系短语,故在后边断开;“郁郁然”是郁郁葱葱的样子,“然”作为词缀,放在形容词后,表示状态,故断开;“儿女啼笑”与“鸡犬鸣吠”都是主谓短语,故断开;因此可断句为: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25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结合甲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可知,桃源里的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结合“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知,桃源人

34、自食其力,各司其职;结合“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桃源里的人没有战乱之苦,生活安定和谐,人人安居乐业。结合乙文“甫行数里,见田野禾苗油油然”可知,作者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绿油油地长得十分茂盛,由此可知“田野禾苗油油然”描绘了田野的环境之美;结合“过一农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可知,农家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农人自食其力,家庭和美安乐,生活安定和谐。综上可知,甲、乙两段文字都展现了一幅安定和谐,自得其乐的生活图景。在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力更生、自得其乐,百姓生活安居乐业、和宁富足。26本题考查阅读拓展及

35、个性化语言表达。“桃花源”是一个理想的生活境界,这里没有现实生活中的某种困扰,因此可从现实中的困扰之处来发挥想象,表达出美好的愿望即可。示例:我心中的“桃花源”是一个没有杀戮的地方,那里没有战争,没有犯罪,人人文明懂礼。2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

36、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陋室铭作者是 _(朝代)的 _(姓名),爱莲说作者是 _(姓名)。(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谈笑有鸿儒无案牍之劳形濯清涟而不妖宜乎众矣(3)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A康肃笑而遣之B无丝竹之乱耳C何陋之有D水陆草木之花(4)翻译下面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5)【甲】段作者以陋室明志,【乙】段作者以莲花自喻,两段选文作者在表达志趣方面有什么共同点?

37、【答案】(1) 唐朝(唐代) 刘禹锡 周敦颐(2)大;形体,躯体;洗涤;应当。(3)B(4)这是所简陋的房子,只因为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5)甲文作者志向远高而不拘俗,乙文作者出淤泥而自身洁。共同点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详解】(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结合记忆,可知陋室铭作者是唐朝的刘禹锡,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爱莲说作者是周敦颐,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2)本题考查

38、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句意为: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鸿:大。句意为:没有官府的公文使人劳累。形:形体,躯体。句意为: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濯:洗涤。句意为:当然就很多人了!宜:应当。(3)本题考查虚词“之”的意义和用法。“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A代词,代指卖油翁;B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C宾语前置的标志;D助词,的;故选B。(4)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

39、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字:斯,这;是,判断动词是;惟,只是;德馨,美好的品德。可,可以;而,表示转折,但是;亵玩,玩弄;焉,语气词。(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甲】根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揭示主旨,写陋室之陋是为了衬托室中主人之贤,而写室中主人之贤,正好说明陋室不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室内外之景,妙在精切地传出陋室的佳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室中人,侧重写与朋友的交往,借以显示作者身分的高贵和性情的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

40、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四句写室中事,表现身居陋室的雅趣,足见作者行事不陋。最后“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 说明陋室“不陋”,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乙】“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一连串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的令德,特别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风范,作了有力的渲染。也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所以这两段选文

41、都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情趣高雅、追求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美好情操。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

42、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乙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43、:“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28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汝毕力平险险:险峻的大山B固不可彻固:本来C军士吏被甲被:穿着D乃传言开壁门壁:营垒2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面山而居成礼而去B且焉置土石天子且至C操蛇之神闻之不闻天子之诏D以君之力以备胡30下列

44、语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A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多个能挑担的人(上了山),拉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B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上了山),拉石头,挖泥土,在渤海边上用箕畚装运土石。C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多个能挑担的人(。上了山),敲石头,挖泥土,在渤海边上用箕畚装运土石。D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上了山),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31下列各句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乙两文内容曲折有致:甲文愚公移山,既得到家人邻居的支持,也受到智叟的嘲笑阻挠;乙文文帝慰问细柳营,两次不得进入。B甲乙

45、两文人物形象鲜明:甲文的愚公志向远大,目标明确,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乙文的周亚夫治军有方,恪尽职守,刚直不阿。C甲乙两文善用对比手法:甲文有智叟与愚公,家人与孀妻遗男的对比;乙文有霸上、棘门军与细柳营的对比,群臣、文帝的对比。D甲乙两文结尾较有深意:甲文采用神话来结尾,反应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乙文通过文帝嗟叹的内容引发了读者对真将军的思考。【答案】28B29C30D31C【解析】2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B.句意:(你的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固:顽固;故选B。29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表修饰,无实意/表承接,可译为“然后”;B.连词,况且/副词,将要;C.都是助词,译为“的”;D.介词,凭借/介词,来;故选C。30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关注重点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句中重点字词:遂:于是,就;荷:肩负、扛;叩:敲、打;箕畚:用箕畚运土石;故翻译为: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三个能挑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