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句容市三中、海安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句容市三中、海安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pdf(3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句容三中、海安实中高三年级联合测试语文句容三中、海安实中高三年级联合测试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材料一:回溯到商、周交替之际,一个文明较高的商朝,被文明较低的周朝所取代,这件事情本身必会使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一种反省。他们还免不了会问自己,究竟是什么缘故使得这么强大,而且主导北方中国的商王国,居然被小小的周国灭亡了?他们的回答是:周人取得了天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所谓“天命靡常,惟德是亲”。这可说是第一次将道德的意义超越人类力量的
2、命运。“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统治,也帮助周人说服了许多商人的后代与他们合作,将商周文化体系扩张到整个中国北方。易经中所谈的命运,不完全是盲目的,人类本身对自己的命运有相当程度的掌握,人类自己所做的种种抉择,会改变命运发展的方向。这个观念与天命具有道德意义是相互配合的。等到西周覆灭,周人的封建系统在礼坏乐崩的情况下,不再有过去那样的自信,也不再有过去那样主宰的力量,天命的意义必须要有新的解释。在论语里面,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每一个个人的天命,而不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在孔子承受同时代人的迫害时,他曾经说:“天给了我这个天命。天生了我,给了我一个任务。有了这样的任务,迫害我的人又能拿我怎么
3、样呢?”在这种情况下,天命已经不是政治的使命,而是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汉代编辑成书的礼记,其中的中庸篇曾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过去,我们对中庸这段话并不是十分理解。最近在湖北荆门市郭店出土的战国文书,其中有两句话似乎正是阐释“天命”与“性”的关系。郭店文书性自命出说:“性自命出,命自天降。”这里的“天”,不一定是一个有意识的主宰神,似乎是宇宙间各种力量的总和;在这个宇宙力量的总和之中,每一个人有天生的禀赋,也就是“性”。“命”和“性”是相配合的名词。如果孔子所理解的命和性,正如郭店文书所说,那么人类全体具有一种特别的使命,而每一
4、个个人也有特定的性,也就是禀赋。只有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也许才能够理会孔子为什么找出“仁”这个字作为他思想最主要的中心。孔子赋予它一个新的意义,“仁”这个字相当于整个的人性。这一个命题,应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假设。如孔子所说,仁作为个人的禀赋,可以表现每一个人所具有的人性,那么怎样发抒人性才使人有资格江苏省句容市三中、海安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成为“仁人君子”?仁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仁是人性的本质,也是一个人性格成长的种子。由论语来看,孔子的学说是以仁为中心,但是孔子很少触及群体的仁,很少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孔子盼望的是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使仁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
5、也使得这个人成为“仁人君子”。理论上,有许多个别的仁人君子时,社会应当是一个美好的社会,甚至是符合最高人心的社会。(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材料二:在儒家看来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事都不做,因为每人都有应当去做的事情,但他去做这些事情时,并不是为了其他的什么目的,一个人做所当做的事情,其价值就在做之中,而不在于达到什么外在的结果。孔子自己的一生就是这种主张的例证,他出生在一个社会政治动乱的时代,竭尽己力去改造世界,像苏格拉底那样周游列国,与各种各样的人交谈;虽然一切努力都没有结果,他从不气馁,明知不可能成功,却仍然坚持不懈。论语宪问篇里记载孔子论到自己时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
6、;道之将废也与,命也。”他尽了己力之所及,而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命”字通常译作“命数”“命运”或“天意”。就孔子来说,这个字的含义是“天命”或“天意”;换句话说,这是朝着一定目标前去的一股力量。到了后期儒家,“命”的含义是宇宙间一切存在的条件和一切在运动的力量。我们从事各种活动,其外表成功,都有赖于各种外部条件的配合。但是外部条件是否配合完全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因此,人所能做的只是: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这种人生态度就是“知命”。按照孔子的看法,“知命”是做君子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这就是说,要认识世界存在的必然性,这就是“知命”,就是个人对外在
7、的成败利钝在所不计。如果这样行事为人,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就永不失败。这是说,如果我们做所当做的,遵行了自己的义务,这义务在道德上便已完成,而不在于从外表看,它是否得到了成功,或遭到了失败。(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当时的知识分子难以接受小小的周国灭亡了商王国这一事实,正是因为他们的心中还没有“天命”的概念,还未将“天命”与道德联系起来。B.人类不能盲从命运,而要通过种种抉择改变自己的命运,周人的这个观念伴随其强大的统治被当时的中国广泛接受。C.尽管孔子认为“仁”是个人的禀赋,可以表现每人所具有的人性,但成为“仁人君子”却不是每个人都能
8、做到的。D.孔子所说的“知命”就是指人们既然无法控制自己所从事的各种活动的外部条件,那就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类所做的种种抉择有道德因素的参与,这会改变命运的走向,由此可见易经对命运的理解不完全是盲目的。B.孔子对天命作出了重新解释,在论语中它不是政治天命而是个人天命,这也许是理解为何“仁”是孔子思想核心的基础。C.冯友兰认为,“知命”的人当仁不让地遵行了自己的义务,这本身就意味着在表象上的成功,这样行事就永远不会失败。D.不同时代对天命的不同理解,反映了人们在对人与宇宙自然关系认识的变化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由宇宙自然转为人类自身。3.下列选项
9、,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自古穷通皆有定。(曹雪芹红楼梦)B.天行有常,不桀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C.我命在我不在天。(葛洪抱朴子内篇)D.尽其我,听其在天。(张天赋水东舟中漫兴)4.根据材料一,概述孔子对天命的理解与周人有何异同。5.假如你高中毕业后,受母校邀请在开学典礼上发表演讲。请根据这两则材料的主要观点,围绕“学习和人生的态度”这一主题,向学弟学妹提几点建议。(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十八岁的李响十八岁的李响蔡楠说实话,我比较讨厌李响。我这些天很忙,正忙一件事。我越
10、忙,他越来添乱。他这么大岁数了,冷不丁就会出现在我的办公室,还一直蹦来蹦去的。他耳不聋眼不花,就是嘴笨,说话磨磨唧唧的。我就讨厌他这一点,有话就说,说完就走不好吗?还有,我还怕他蹦来跳去摔坏了,我可没时间送他去医院。于是我想赶他走。我泡了一杯茶,给他端过去。他却轻飘飘地躲开我,像个气球一样飘到了窗户前面。我赶紧关严了窗户。我怕他飘到院子里,飘到大街上。我按住了他的身体,我把茶水送到了他的嘴边:“喝点吧,喝了茶哪里来的你就回到哪里去吧,我明天还要出门呢!”李响把一杯茶喝光了。我看到那杯茶透亮亮地流到了李响的体内,他的身体就不飘了,也不蹦不跳了,稳稳当当地站在了那里。我知道,茶水冲掉了这些年堵在他
11、喉咙里的东西,他的声道开始通畅了。我拿出一个宜兴紫砂陶壶,为在又拿出一罐好茶给他:“你可以走了!”李响没有要走的意思,他把东西拨拉到一边去,清清爽爽地说:“我不是来要东西的,我想跟你出门,去南泥湾”我吃了一惊。他怎么知道我要去南泥湾?我赶紧去扶他,我怕他说胡话犯病啥的。我把座椅搬了出来,放到他的屁股底下。他却不坐,腰板挺直了盯着我:“你到底带我去不?”“我去是有项目做,你去干什么?”“我给你当向导,我熟悉那里,在那里打过仗!”李响一字一顿地说。“快别说你打仗的事了,你当年是偷着跑出去的,瞒着父母,连新婚 10 天的媳妇都瞒着。知道家里人为什么讨厌你吗?就是讨厌你偷着跑了。”“我那不是偷着跑,是
12、当兵抗日去了。”李响争辩着,“贺龙在冀中打了齐会战役,大获全胜,部队需要补充兵员,我就跟上队伍走了”“那你打仗了吗?”“打了,不过,也算没没打。”李响这回坐下了,他的眼神有些黯淡,“我跟上队伍走的第三天,就在石家庄附近的陈庄和鬼子打了一仗,还没冲锋,我的腿就中了一枪。后来腿瘸了,我就当了炊事员。”我扑哧一声,刚喝进去的一口茶差点儿喷出来:“那后来呢?”“后来我还参加了百团大战,后来就跟着部队去了晋西北,再后来就去了延安。”李响的眼神突然有了光芒,“我是跟着部队一瘸一拐地来到延安来到毛主席的身边的。那时候,我和战友们都觉得这回有仗要打了,我们得保卫延安啊!可是毛主席却让我们去南泥湾种地。”“你是
13、说,你去南泥湾开过荒?”我觉得李响顺畅的话有点离谱,“怎么这些年没听你说过呢?”“这有什么好炫耀的,我在老家又不是没种过地!”李响叹了口气,“原来我想打完鬼子就回来,后来我又想等南泥湾的地种好了再回来。可南泥湾很难缠啊”“你就别找理由了,你根本没想过回来!”我怼着李响。“别别瞎说,我李响不是那种人。可那时候的南泥湾,天寒地冻,荒无人烟。部队开拔到这里,没吃没穿没住的地儿。我当炊事员还不知道吗?红米饭南瓜汤,那是后来才有的,挖野菜也当粮,大冬天往哪里去挖野菜?反正,炊事班里也没饭可做,我就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去开荒了”我不说话了。听人讲过,当年县上的干部送李响的包裹回来时,确实带着一把铁铲
14、,不过铲子只剩了个破片片。见我不说话,李响来劲了:“你承认我说的是真的吧?带我去吧!”我凑近李响,把他抱住了。他的身体很轻,我知道我抱住的不单是李响,还有李响的故事。我决定带李响走,不乘飞机了,我要亲自开车。李响跟着我来到了南泥湾镇,却蒙了。他找不到开过荒的地方在哪里了。他不吹了,只能由我给他当向导。我开着导航,带他去了三五九旅旅部旧址、南泥湾垦区政府旧址,带他去了党徽广场,还带他去了南泥湾风景区,参观了南泥湾特有的民宿“看,我在这里开过荒,在这里住过”李响在一孔被改造成农家院的窑洞前站住了,大呼小叫起来。我知道,我应该办我的大事了。我走进窑洞,一群人早已等在那里了。那是南泥湾开发区的领导。我
15、从电脑包里拿出了一份签好字的合同。我说:“这是我们公司引进的石墨烯技术,现在我把它无偿地献给南泥湾,用上这种材料,窑洞加热快,也非常环保。再有,我的集团公司,想捐献一批白洋淀环保充电车,方便旅游,第一批已经上路了”办完这件大事,我回头找李响,却没有他的踪影了。我不能弄丢李响。我知道李响去了哪里。我急匆匆来到了南泥湾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前,果然看到李响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确切地说,是他的名字嵌在了纪念碑里。这时,我听到了导游的讲解:“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创造一天开荒 4.23 亩的记录,他用铁铲和镢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死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我的眼泪急速地涌了出来,我大声喊道:“爷爷,你
16、的孙子来看你了”(有改动)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用“蹦来跳去”“像个气球一样飘到了窗户前”等看似荒诞的语言描写李响,暗示了他的形象萦绕在“我”心里挥之不去。B.李响瞒着家人出去当兵,中途一直也没回过家,但是曾经托县上的干部送回个包裹来。C.文中划线句子“我不能弄丢李响”,此时的李响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人,更是一种精神,在“我”身上,也看到了李响精神的传承。D.文章最后揭示了“我”和李响的关系,“我”对李响称呼的转变,表现出“我”内心对爷爷的怀念之情和对老一辈革命者的崇敬之情。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提到“
17、正忙一件大事”,这既是“我”讨厌李响的说辞,又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B.小说中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化,李响是个十八岁的青年,他的话语里充满了青年人豪气冲天的干劲,但有时也显幼稚。C.小说前面说李响要给“我”当向导,后来却变成“我”给李响当向导,情节前后照应,侧面写出不同时代的南泥湾变化之大。D.“我”去南泥湾出差是明线,李响离家抗日、开荒南泥湾是暗线,双线并进,有利于揭示小说的主旨。8.鲁迅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小说描写了李响眼神的两次明显变化,请找出并分别分析眼神变化所折射出的人物心理。9.蔡楠曾说:“幻想与现实是文学的两个基本端极,是文学赖以飞翔的两只坚
18、韧的翅膀。”请从“幻想”与“现实”的角度简析本文的特点。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诗 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
19、、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
20、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顺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节选自史记伯夷叔齐列传)【注】卞随、务光:夏商时代两位隐士,汤灭
21、夏让位于他们,他们拒不接受。孤竹君:孤竹国国君。孤竹,商时国名,在今河北卢龙一带。木主:木牌位,即灵牌。当时文王已死,武王载其父之灵牌伐纣,以示乃奉父命征讨。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写出正确的序号。或择地 A 而蹈之 B 时 C 然后出言 D 行 E 不由径 F 非公正 G 不发愤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艺”与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含义相同。B.盖,指大概;与狼中“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的“盖”意思不同。C.“安适归”,回归到哪里;与“大王来何操”的句式特点相同。D.与,指帮助;与六国论中“与嬴而不助五国者”的“与
22、”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迁为伯夷、叔齐作传,引用史实,敷衍故事,将之作为史记列传中的第一篇,可见伯夷、叔齐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B.作者认为政权是最贵重东西,帝王是最高的主宰,对于传授政权、选拔天子的大事,万不可疏忽大意。C.本文简要叙述了伯夷、叔齐的事迹。他们先是让国出逃,国人只得立孤竹君的第三个儿子为王,他们叩马而谏,耻食周粟,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D.本文作者借为伯夷、叔齐立传浇自己胸中块垒:对当时好人遭殃、坏人享福的社会提出了愤怒的质问;对所谓“天道”,表示怀疑。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
23、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2)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14.孔子评价伯夷、叔齐“贤人也”,伯夷、叔齐身上具有孔子所推崇的儒家的哪些品质?(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骢马骢马万楚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君能一饮长城窟,为尽天山行路难。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金”“青”“白”色彩调配既富丽堂,又柔和舒适。的的的B.颔联以夸张的手法表现骢马被主人驱驰,需日行千
24、里的艰辛与无奈。C.尾联“能”“尽”二字,充分表达了主人对马的信任和期望。D.诗歌从马的外在风采写到内在精神,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骢马的神骏。16.前人认为这首诗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请简要分析这种诗风体现在哪些方面。(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儒家提倡以“仁”治国,如魏征就曾告诫君主不能靠严刑来监督百姓,不能靠威怒来震慑百姓,否则“_,_。”(1)古语云“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陈情表中李密在祖母刘氏“_,_”的情况下,自己在旁侍奉汤药,未曾离开。(2)“巷”常出现在古诗词中,陶
25、渊明归园田居中写“_”,以表现田园生活;辛弃疾永遇乐中的“_”,描绘了刘裕曾经生活的地方。(3)古人常通过“吟”或“啸”的方式吐露心曲,抒发情怀,古代诗文中对此也多有描述,如“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10 分)(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1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的馒头。这一年的清明,分外
26、寒冷;杨柳才吐出仿佛半粒米似的新芽。天明未久,华大妈已在右边的一座新坟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饭,哭了一场。化过纸,呆呆的坐在地上;仿佛等候什么似的,但自己也说不出等候什么。微风起来,吹动她短发,确乎比去年白得多了。小路上又来了一个女人,也是半白头发,褴褛的衣裙;提一个破旧的朱漆圆篮,外挂一串纸锭,三步一歇的走。忽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坐坟前,放下了篮子。那坟与小栓的坟,一字儿排着,中间只隔一条小路。华大妈看她排好四碟菜,一碗饭,立着哭了一通,化过纸锭;心里暗暗地想,“这坟里的也是儿子了。”那老女人徘徊观望了一回,忽然手脚有
27、些发抖,跄跄踉踉退下几步,瞪着眼只是发怔。华大妈见这样子,生怕她伤心到快要发狂了;便忍不住立起身,跨过小路,低声对她说,“你这位老奶奶不要伤心了,我们还是回去罢。”(节选自鲁迅药)18.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歪歪斜斜、层层叠叠、跄跄踉踉”,说说它们和“歪斜、层叠、踉跄”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19.下列句中破折号的用法和文中破折号相同的一项是()A.通讯员在战斗时,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B.“(这床被子)是我的”新媳妇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C.外国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D.雨后的斜桥影里,遇见熟人,便微叹着互答着说:“唉,天可真
28、凉了”2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仿佛似的”,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 小题,10 分)(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 小题,1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冷冻一般指将食物放入冰箱冷冻区保存,而速冻则是指快速地把食品温度降低到远低于水的冰点(通常在-18以下)。速冻和冷冻都会影响食物的口感吗?事实证明会影响,但是冷冻相较于速冻,。如果速冻,食物中的水分则会进入一个“过冷”的状态。此时食物中形成的冰晶很小,因此食物细胞中的各种物质不会从细胞中流出。所以,速冻能够最大程度保证食物的营养及口感。但是对于冷冻来说,因为食物温度降温慢,即使能降到冰点以下,食物中的
29、水也会形成大块冰晶,从而破坏食物的细胞结构。再者,因为家庭制作条件所限,会存在一定的微生物污染。而且,因为家用冰箱还装有其他食物,可能存在交叉污染。相较而言,速冻食品在原料、加工、运输等步骤都必须符合卫生规范,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污染并减少营养成分的流失。另外,我们还需要注意,冷冻食品如果经过反复解冻、冷冻,危害人体健康。比如研究人员曾经将同一块鲜肉反复解冻、冷冻了 4 次,并在每次解冻后进行采样,分别检测样品中的菌落总数。结果发现,经过解冻、冷冻的鲜肉菌落总数竟然达到了最初的 15 倍。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22
30、.请结合文本向大家科普家用冰箱冷冻食品的常识,要求表达简洁清晰,不超过 30 个字。四、写作(60 分四、写作(60 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好的品德,可以帮我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可以促进交往、充盈人生;好的品德,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可以塑造社会良知、展现民族形象品德是有能量的。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句容三中、海安实中高三年级联合测试句容三中、海安实中高三年级联合测试语文语文命题:许海梅、陈瑞红、朱锋 校对:魏秀华命题:许海梅、陈瑞红、朱锋 校对:魏秀
31、华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材料一:回溯到商、周交替之际,一个文明较高的商朝,被文明较低的周朝所取代,这件事情本身必会使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一种反省。他们还免不了会问自己,究竟是什么缘故使得这么强大,而且主导北方中国的商王国,居然被小小的周国灭亡了?他们的回答是:周人取得了天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所谓“天命靡常,惟德是亲”。这可说是第一次将道德的意义超越人类力量的命运。“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统治,也帮助周人说服了许多商人的后代
32、与他们合作,将商周文化体系扩张到整个中国北方。易经中所谈的命运,不完全是盲目的,人类本身对自己的命运有相当程度的掌握,人类自己所做的种种抉择,会改变命运发展的方向。这个观念与天命具有道德意义是相互配合的。等到西周覆灭,周人的封建系统在礼坏乐崩的情况下,不再有过去那样的自信,也不再有过去那样主宰的力量,天命的意义必须要有新的解释。在论语里面,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每一个个人的天命,而不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在孔子承受同时代人的迫害时,他曾经说:“天给了我这个天命。天生了我,给了我一个任务。有了这样的任务,迫害我的人又能拿我怎么样呢?”在这种情况下,天命已经不是政治的使命,而是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
33、实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汉代编辑成书的礼记,其中的中庸篇曾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过去,我们对中庸这段话并不是十分理解。最近在湖北荆门市郭店出土的战国文书,其中有两句话似乎正是阐释“天命”与“性”的关系。郭店文书性自命出说:“性自命出,命自天降。”这里的“天”,不一定是一个有意识的主宰神,似乎是宇宙间各种力量的总和;在这个宇宙力量的总和之中,每一个人有天生的禀赋,也就是“性”。“命”和“性”是相配合的名词。如果孔子所理解的命和性,正如郭店文书所说,那么人类全体具有一种特别的使命,而每一个个人也有特定的性,也就是禀赋。只有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也许才能够理会孔子为
34、什么找出“仁”这个字作为他思想最主要的中心。孔子赋予它一个新的意义,“仁”这个字相当于整个的人性。这一个命题,应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假设。如孔子所说,仁作为个人的禀赋,可以表现每一个人所具有的人性,那么怎样发抒人性才使人有资格成为“仁人君子”?仁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仁是人性的本质,也是一个人性格成长的种子。由论语来看,孔子的学说是以仁为中心,但是孔子很少触及群体的仁,很少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孔子盼望的是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使仁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也使得这个人成为“仁人君子”。理论上,有许多个别的仁人君子时,社会应当是一个美好的社会,甚至是符合最高人心的社会。(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
35、折与开展)材料二:在儒家看来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事都不做,因为每人都有应当去做的事情,但他去做这些事情时,并不是为了其他的什么目的,一个人做所当做的事情,其价值就在做之中,而不在于达到什么外在的结果。孔子自己的一生就是这种主张的例证,他出生在一个社会政治动乱的时代,竭尽己力去改造世界,像苏格拉底那样周游列国,与各种各样的人交谈;虽然一切努力都没有结果,他从不气馁,明知不可能成功,却仍然坚持不懈。论语宪问篇里记载孔子论到自己时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他尽了己力之所及,而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命”字通常译作“命数”“命运”或“天意”。就孔子来说,这个字的含义是“天命”或“天意
36、”;换句话说,这是朝着一定目标前去的一股力量。到了后期儒家,“命”的含义是宇宙间一切存在的条件和一切在运动的力量。我们从事各种活动,其外表成功,都有赖于各种外部条件的配合。但是外部条件是否配合完全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因此,人所能做的只是: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这种人生态度就是“知命”。按照孔子的看法,“知命”是做君子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这就是说,要认识世界存在的必然性,这就是“知命”,就是个人对外在的成败利钝在所不计。如果这样行事为人,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就永不失败。这是说,如果我们做所当做的,遵行了自己的义务,这义务在道德上便已完成,而不在于从外
37、表看,它是否得到了成功,或遭到了失败。(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当时的知识分子难以接受小小的周国灭亡了商王国这一事实,正是因为他们的心中还没有“天命”的概念,还未将“天命”与道德联系起来。B.人类不能盲从命运,而要通过种种抉择改变自己的命运,周人的这个观念伴随其强大的统治被当时的中国广泛接受。C.尽管孔子认为“仁”是个人的禀赋,可以表现每人所具有的人性,但成为“仁人君子”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D.孔子所说的“知命”就是指人们既然无法控制自己所从事的各种活动的外部条件,那就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8、)A.人类所做的种种抉择有道德因素的参与,这会改变命运的走向,由此可见易经对命运的理解不完全是盲目的。B.孔子对天命作出了重新解释,在论语中它不是政治天命而是个人天命,这也许是理解为何“仁”是孔子思想核心的基础。C.冯友兰认为,“知命”的人当仁不让地遵行了自己的义务,这本身就意味着在表象上的成功,这样行事就永远不会失败。D.不同时代对天命的不同理解,反映了人们在对人与宇宙自然关系认识的变化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由宇宙自然转为人类自身。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自古穷通皆有定。(曹雪芹红楼梦)B.天行有常,不为桀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C.我命在我不在天。(葛洪
39、抱朴子内篇)D.尽其在我,听其在天。(张天赋水东舟中漫兴)4.根据材料一,概述孔子对天命的理解与周人有何异同。5.假如你高中毕业后,受母校邀请在开学典礼上发表演讲。请根据这两则材料的主要观点,围绕“学习和人生的态度”这一主题,向学弟学妹提几点建议。【答案】1.C 2.C 3.D 4.同:都认为天命自有主张,与道德相关。异:周人认为天命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是人类群体的命运。孔子认为天命是个人使命,这一使命就是找到自己的“仁”。5.积极进取,相信自己,改变命运。心怀使命,学有所成,建功立业。摆正心态,无畏成败,全力以赴。提高道德修养,成为仁人君子。【解析】【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
40、容的能力。A.“他们的心中还没有天命的概念”错误,原文为“究竟是什么缘故使得这么强大,而且主导北方中国的商王国,居然被小小的周国灭亡了?他们的回答是:周人取得了天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可见他们心中是有天命的概念的选项曲解文意,也就没有了因果联系。B.“被当时的中国广泛接受”错,原文为“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统治,也帮助周人说服了许多商人的后代与他们合作,将商周文化体系扩张到整个中国北方”,是“中国北方”。D.“那就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错误,原文有“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孔子所理解的“知命”除了不计成败,还包括竭尽己力。故选 C。【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
41、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在表象上的成功”错,根据原文“如果我们做所当做的,进行了自己的义务,这义务在道德上便已完成,而不在于从外表看,它是否得到了成功,或遭到了失败”可知,这里的成功是道德层面的成功,不是世俗所说的外表上的成功。故选 C。【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主要观点是人要知天命,即知道自己的使命,同时要竭尽全力去践行使命。A.只强调了人之命运是固定的。与观点不一致。B.是强调大自然运行有其自身规律。与观点无关。C.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否定天命的作用。与观点不一致。D.是说凡事个人尽到最大努力,然后听凭命运安排。与观点一致。故选 D。【4 题详解】本题
42、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同:结合“周人取得了天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所谓天命靡常,惟德是亲”“天给了我这个天命。天生了我,给了我一个任务”“孔子找出仁这个字作为他思想最主要的中心”可概括出,都认为天命自有主张,与道德相关。异:结合“周人取得了天命这可说是第一次将道德的意义超越人类力量的命运”“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统治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天命已经不是政治的使命”可概括出,周人认为天命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是人类群体的命运;结合“在论语里面,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每一个个人的天命”“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孔子盼望的是每个人找到自
43、己的仁”可概括出,孔子认为天命是个人使命,这一使命就是找到自己的“仁”。【5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的结合“人类本身对自己的命运有相当程度的掌握,人类自己所做的种种抉择,会改变命运发展的方向”可知,积极进取,相信自己,改变命运。结合“天给了我这个天命。天生了我,给了我一个任务”“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使仁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可知,心怀使命,学有所成,建功立业。结合“人所能做的只是: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可知,摆正心态,无畏成败,全力以赴。结合“孔子盼望的是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使仁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也使
44、得这个人成为“仁人君子”。理论上,有许多个别的仁人君子时,社会应当是一个美好的社会,甚至是符合最高人心的社会”“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可知,提高道德修养,成为仁人君子。(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十八岁的李响十八岁的李响蔡楠说实话,我比较讨厌李响。我这些天很忙,正忙一件事。我越忙,他越来添乱。他这么大岁数了,冷不丁就会出现在我的办公室,还一直蹦来蹦去的。他耳不聋眼不花,就是嘴笨,说话磨磨唧唧的。我就讨厌他这一点,有话就说,说完就走不好吗?还有,我还怕他蹦来跳去摔坏了,我可没时间送他去医院。于是我想赶他
45、走。我泡了一杯茶,给他端过去。他却轻飘飘地躲开我,像个气球一样飘到了窗户前面。我赶紧关严了窗户。我怕他飘到院子里,飘到大街上。我按住了他的身体,我把茶水送到了他的嘴边:“喝点吧,喝了茶哪里来的你就回到哪里去吧,我明天还要出门呢!”李响把一杯茶喝光了。我看到那杯茶透亮亮地流到了李响的体内,他的身体就不飘了,也不蹦不跳了,稳稳当当地站在了那里。我知道,茶水冲掉了这些年堵在他喉咙里的东西,他的声道开始通畅了。我拿出一个宜兴紫砂陶壶,又拿出一罐好茶给他:“你可以走了!”李响没有要走的意思,他把东西拨拉到一边去,清清爽爽地说:“我不是来要东西的,我想跟你出门,去南泥湾”我吃了一惊。他怎么知道我要去南泥湾
46、?我赶紧去扶他,我怕他说胡话犯病啥的。我把座椅搬了出来,放到他的屁股底下。他却不坐,腰板挺直了盯着我:“你到底带我去不?”“我去是有项目做,你去干什么?”“我给你当向导,我熟悉那里,在那里打过仗!”李响一字一顿地说。“快别说你打仗的事了,你当年是偷着跑出去的,瞒着父母,连新婚 10 天的媳妇都瞒着。知道家里人为什么讨厌你吗?就是讨厌你偷着跑了。”“我那不是偷着跑,是当兵抗日去了。”李响争辩着,“贺龙在冀中打了齐会战役,大获全胜,部队需要补充兵员,我就跟上队伍走了”“那你打仗了吗?”“打了,不过,也算没没打。”李响这回坐下了,他的眼神有些黯淡,“我跟上队伍走的第三天,就在石家庄附近的陈庄和鬼子打
47、了一仗,还没冲锋,我的腿就中了一枪。后来腿瘸了,我就当了炊事员。”我扑哧一声,刚喝进去的一口茶差点儿喷出来:“那后来呢?”“后来我还参加了百团大战,后来就跟着部队去了晋西北,再后来就去了延安。”李响的眼神突然有了光芒,“我是跟着部队一瘸一拐地来到延安来到毛主席的身边的。那时候,我和战友们都觉得这回有仗要打了,我们得保卫延安啊!可是毛主席却让我们去南泥湾种地。”“你是说,你去南泥湾开过荒?”我觉得李响顺畅的话有点离谱,“怎么这些年没听你说过呢?”“这有什么好炫耀的,我在老家又不是没种过地!”李响叹了口气,“原来我想打完鬼子就回来,后来我又想等南泥湾的地种好了再回来。可南泥湾很难缠啊”“你就别找理
48、由了,你根本没想过回来!”我怼着李响。“别别瞎说,我李响不是那种人。可那时候的南泥湾,天寒地冻,荒无人烟。部队开拔到这里,没吃没穿没住的地儿。我当炊事员还不知道吗?红米饭南瓜汤,那是后来才有的,挖野菜也当粮,大冬天往哪里去挖野菜?反正,炊事班里也没饭可做,我就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去开荒了”我不说话了。听人讲过,当年县上的干部送李响的包裹回来时,确实带着一把铁铲,不过铲子只剩了个破片片。见我不说话,李响来劲了:“你承认我说的是真的吧?带我去吧!”我凑近李响,把他抱住了。他的身体很轻,我知道我抱住的不单是李响,还有李响的故事。我决定带李响走,不乘飞机了,我要亲自开车。李响跟着我来到了南泥湾镇
49、,却蒙了。他找不到开过荒的地方在哪里了。他不吹了,只能由我给他当向导。我开着导航,带他去了三五九旅旅部旧址、南泥湾垦区政府旧址,带他去了党徽广场,还带他去了南泥湾风景区,参观了南泥湾特有的民宿“看,我在这里开过荒,在这里住过”李响在一孔被改造成农家院的窑洞前站住了,大呼小叫起来。我知道,我应该办我的大事了。我走进窑洞,一群人早已等在那里了。那是南泥湾开发区的领导。我从电脑包里拿出了一份签好字的合同。我说:“这是我们公司引进的石墨烯技术,现在我把它无偿地献给南泥湾,用上这种材料,窑洞加热快,也非常环保。再有,我的集团公司,想捐献一批白洋淀环保充电车,方便旅游,第一批已经上路了”办完这件大事,我回
50、头找李响,却没有他的踪影了。我不能弄丢李响。我知道李响去了哪里。我急匆匆来到了南泥湾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前,果然看到李响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确切地说,是他的名字嵌在了纪念碑里。这时,我听到了导游的讲解:“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创造一天开荒 4.23 亩的记录,他用铁铲和镢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死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我的眼泪急速地涌了出来,我大声喊道:“爷爷,你的孙子来看你了”(有改动)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用“蹦来跳去”“像个气球一样飘到了窗户前”等看似荒诞语言描写李响,暗示了他的形象萦绕在“我”心里挥之不去。B.李响瞒着家人出去当兵,中途一直也没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