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练习1023(共两组附参考答案和解析).doc

上传人:鹿哥 文档编号:96318705 上传时间:2023-10-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练习1023(共两组附参考答案和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练习1023(共两组附参考答案和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练习1023(共两组附参考答案和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练习1023(共两组附参考答案和解析).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一)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燕王哙既立,苏秦死于齐。苏秦之在燕也,与其相子之为婚,而苏代与子之交。及苏秦死,而齐宣王复用苏代。燕哙三年,与楚、三晋攻秦,不胜而还。子之相燕,贵重主断。苏代为齐使于燕,燕王问之曰:“齐宣主何如?”对曰:“必不霸。”燕王曰:“何也?”对曰:“不信其臣。”苏代欲以激燕王以厚任子之也。于是燕王大信子之。子之因遗苏代百金,听其所使。鹿毛寿谓燕王曰;“不如以国让子之。人谓尧贤者,以其让天下于许由,由必不受,有让天下之名,实不失天下。今王以国让相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与尧同行也。

2、”燕王因举国属子之,子之大重。或曰:“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今王言属国子之,而吏无非太子人者,是名属子之,而太子用事。”王因收印自三百石吏而效之子之。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子之。子之三年,燕国大乱,百姓恫怨。将军市被、太子平谋,将攻子之。储子谓齐宣王:“因而仆之,破燕必矣。”王因令人谓太子平曰;“寡人闻太子之义,将废私而立公,饬君臣之义,正父子之位。寡人之国小,不足先后。虽然,则唯太子所以令之。”太子因数党聚众。将军市被围公宫,攻子之,不克。将军市被及百姓乃反攻太子平,将军市被死以殉,国

3、构难数月,死者数万众,燕人恫怨,百姓离意。孟轲谓齐宣王曰:“今伐燕,此文,武之时,不可失也。”王因令章子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士卒不战,城门不闭,燕王哙死。齐大胜燕,子之亡。二年,燕人立公子职,是为燕昭王。(节选自战国策燕策)【注】苏代:苏秦的族弟,也是当时的纵横家。鹿毛寿,一说即潘寿,战国时期燕国隐王,生卒年不详。受燕相子之的指使,鼓动燕王哙让位于子之。储子:战国时齐宣王的相国。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圈出正确答案的序号。子之A南面B行王事C而哙老D不听E政F顾为臣G国事H皆决I子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为婚”指的

4、是结为儿女亲家,与鸿门宴中“约为婚姻”的意思相同。B.三晋指战国时的韩国、赵国、魏国,因从春秋时的晋国分化而来,史称“三家分晋”。C.“以国让子之”的“让”意为让给,与谏逐客书中“太山不让土壤”的“让”不同。D.“不足任天下”的“任”意为统治、主持,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简能而任之”的“任”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苏代出使燕国时故意说齐宣王不信任自己的大臣因而不能称霸,是想以此来激发燕王哙重用子之。B.苏代、鹿毛寿等人先后劝说燕王哙把国家权柄交给燕国的相国子之,其实都是子之精心策划的篡权计谋。C.燕王哙沽名钓誉,听信他人蛊惑,把国家大权完全交给相国子之,

5、最终导致众叛亲离,自己死于非命。D.齐宣王在将军市被、太子平一同谋划攻打子之时,主动向燕太子平示好;在燕国内乱、民心涣散时又派军队攻打燕国。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子之因遗苏代百金,听其所使。(2)储子谓齐宣王:“因而仆之,破燕必矣。”5.韩非子说疑:“子哙之苦身以忧民如此其甚也,虽古之所谓圣王明君者,其勤身而忧世不甚于此矣。然而子哙身死国亡,夺于子之,而天下笑之,此其何故也?不明乎所以任臣也。”韩非表达了哪些意思?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67题。南中荣橘柚柳宗元橘柚怀贞质,受命此炎方。密林耀朱绿,晚岁有余芳。

6、殊风限清汉,飞雪滞故乡。攀条何所叹,北望熊与湘。【注】整联典出屈原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炎方,南方,此谓永州,为柳宗元贬谪之地。殊风,指江南、江北风俗各异;汉,银河,借指淮河,传说橘至淮北则为枳。熊,熊耳山,在今河南省;湘,湘山,在今湖南省。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怀着美好品质的橘柚接受命运的安排,生长在炎热的南方,适应了这里的水土。B.橘柚在林中红绿相映,色彩斑斓,又经冬不衰,一年将尽之时还能散发出香味。C.颈联将橘与雪进行对比,橘生淮南而难以北上,飞雪只能滞留北方而难以南下。D.本诗与陆游书愤皆“北望”,陆

7、诗是因诗人渴望收复中原,本诗则与之不同。7.沈德潜评价柳宗元诗“得骚之余意”,请结合全诗对此予以简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论语中孔子说,学诗经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团结群众,可以抒发不满,可以:“_,_”,还可以知道很多鸟兽草木的名字。(2)高适燕歌行中“_,_”两句,写士兵们浴血奋战,保家卫国、视死如归,并非是为了封赏。(3)诗人揽镜自照,常常引发时日消逝、青春不再、老大无成等感慨,如“_,_”。(二)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

8、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以客董廷兰,罢宰

9、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且称:“琯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房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性失于简。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然帝自是不甚省录。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

10、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武将出,冠钧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因客耒阳。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圈出正确答案的序号,每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甫见之A或时B不巾C而D性褊躁E傲诞F尝G醉H登I武床。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飨庙,“飨”通“

11、享”,指帝王祭祖庙。文中的“飨庙及郊”是指玄宗到城郊祭祖庙。B.六经,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乐易春秋,诗即诗经。C.布衣,指平民,与“臣本布衣”(诸葛亮出师表)中的“布衣”含义不相同。D.李杜,杜甫年轻时与李白齐名称为“李杜”,“小李杜”指晚唐诗人李商隐和杜牧。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杜甫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年间受到皇上的赏识。B.严武和杜甫是世交,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而杜甫对待严武时有放肆行为。C.杜甫因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受牵连被免去宰相职务时,极力救助。D.杜甫年轻时曾游历吴、越、齐、赵,曾经寓居西南蜀地,最后客死在

12、耒阳。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2)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5.请简要概括杜甫为什么要替房琯辩驳。(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67题。重简王明府杜甫甲子西南异,冬来只薄寒。江云何夜尽?蜀雨几时干?行李须相问,穷愁岂有宽?君听鸿雁响,恐致稻粱难。【注】此诗作于上元二年冬,杜甫避乱成都期间,此时诗人衣食不足。重简:是因上一首诗寄给王明府后,没有回音,故杜甫再寄一首诗以求援。王明府:县令王潜,杜甫的朋友。明府:唐代对县令的美称。薄寒:微寒。楚辞九辩:“懵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中

13、人:伤害人。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颔联连用两个疑问句,抒写了诗人对云开雾散、雨过天晴的渴盼。B.颈联运用反问,抒发了诗人因穷困之状未得改善而产生的愁苦之情。C.尾联议论鸿雁谋稻粱之难,意在引起王明府对诗人生活之难的关注。D.这首诗基调沉郁顿挫,将诗人的另一首诗登高中的“悲”具体化了。7.“冬来只薄寒”一句看似无意之笔,实则匠心独运,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短歌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表现诗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的诗句是“_,_”。(2)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两句通过视觉

14、和听觉描写,写出了诗人梦游天姥山登上半山腰时的所见所闻,充满了奇幻色彩。(3)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表现摆脱官场生活、回归大自然后的喜悦心情的句子是“_,_”。附:参考答案和解析(一)1.CFG句意:子之西向南称王,处理国事。而燕王哙因年老不能处理政事,反而做了臣子。国家大事一概由子之决断。“子之南面行王事”中“行王事”是谓语,句意完整,在其后断开,也可以根据“而”字短句,“而”表转折,与后面联系紧密,应在“而”前断开,即在C处断开。“而哙老不听政”主谓结构,后面断开,即在F处断开。“国事皆决子之”中“国事”作主语,在其前断开,即在G处断开。综上,在CFG处断开。2.DA.“约为婚姻”句

15、意:双方约定成为儿女亲家。C.“太山不让土壤”的“让”是排除的意思,与“以国让子之”的“让”含义不同,判断正确。句意:把国家的权柄让给子之。/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D.“简能而任之”的“任”是任用的意思,和“不足任天下”的“任”含义不同,判断错误。句意:不能够统治天下。/选拔有才能的任用。故选D。3.B“都是子之精心策划的篡权计谋”错,于文无据。由注释可知,鹿毛寿劝说燕王哙让位给子之的确是子之唆使的;但苏代是主动游说的,另外一个人对燕王哙说“名属子之,而太子用事”也不一定是受子之的指使。故选B。4.(1)子之于是送给苏代百金,听从苏代的驱使。(2)储子对齐宣王说:“趁此时机进攻燕国,一定能打败

16、燕国。”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遗”,赠送;“听”,听从;“使”,驱使。(2)“因”,趁机;“仆”,这里是攻打的意思;“破”,打败。5.韩非的这种论断表达了两点意思:韩非认为燕王哙勤于政务,关心百姓,忧虑国事,堪比古代圣王明君。韩非以燕王哙禅让王位给子之却“身死国亡”的历史教训为例,警示后世君主需要任人唯贤。详解句意:子哙甘受劳苦来为民操心达到了这样的程度,即使古代所说的圣王明君,他们不辞辛劳而为国操心,也是不会比子哙在上的,但是子哙却身死国亡,君位被子之篡夺,自身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不懂得如何任用臣子啊。由“子哙之苦身以忧民如此其甚也,虽古之所谓圣王

17、明君者,其勤身而忧世不甚于此矣”可知韩非认为燕王哙勤于政务,关心百姓,忧虑国事,堪比古代圣王明君。由“然而子哙身死国亡,夺于子之,而天下笑之,此其何故也?不明乎所以任臣也”可知韩非以燕王哙禅让王位给子之却“身死国亡”的历史教训为例,警示后世君主需要任人唯贤。参考译文:燕王哙即位以后,齐国人杀掉了苏秦。苏秦在燕国的时候,和国相子之结成了儿女亲家,苏秦的弟弟苏代也和子之交往密切。等到苏秦死后,齐宣王又任用了苏代。燕王哙三年(前318年),燕国联合楚国及韩、赵、魏三国去攻打秦国,没有取胜就回国了。当时子之做燕国的国相,位尊权重,主决国家大事。苏代作为齐国的使臣出使到燕国,燕王问他说:“齐宣王这个人怎

18、么样?”苏代回答说:“肯定不能称霸。”燕王问:“为什么呢?”回答说:“不信任他的大臣。”苏代是想用这些话刺激燕王,使他更加重用子之。于是燕王十分信任子之。子之于是赠给苏代一百镒黄金,听从苏代的驱使。鹿毛寿对燕王说:“您不如把国家让给国相子之。人们之所以称道尧为君贤圣,是因为他把天下让给了许由,许由没有接受,因此尧有了让天下的美名而实际上并没有失去天下。如果现在您把国家让给子之,子之一定不敢接受,这就表明您和尧有同样的高尚品德。”燕王于是把国家托付给了子之,子之的地位就更尊贵起来。力都交托给子之,子之的权势更大了。又有人对燕王说:“禹传位给伯益,让启做伯益的官吏,禹老的时候,他认为启不能统治天下

19、,就把国家的大权传给了伯益。启和他的党羽杀死了伯益,夺取了天下,这样禹名义上把天下传给伯益,而实际上是让启自己夺取天下。现在大王说把国家交给子之,而那些官吏没有不是太子的人,这是名义上把国家交给了子之,而实际上是太子执政。”燕王于是收回三百石以上俸禄的官吏的大印,把这些大印交给子之。子之西向南称王,处理国事。而燕王哙因年老不能处理政事,反而做了臣子。国家大事一概由子之决断。子之执政三年,燕国大乱,百姓痛恨。将军市被、太子平一同谋划,准备攻打子之。储子对齐宣王说:“趁此时机进攻燕国,一定能打败燕国。”齐宣王于是派人对太子平说:“寡人听说太子在商议大事,准备废除私权确立公理,整顿君臣大义,端正父子

20、之位。寡人的国家太小,不能为您先后奔走。虽然如此,还是愿意听从太子的命令。”太子平于是急招党羽,聚集徒众。将军市被围攻王宫,攻打子之,没有攻下。将军市被又和百姓一道反过来攻打太子平,后来将军市被(和太子平)被杀。燕国国内的动乱持续了几个月,死去的人达几万人之多,燕国人都痛恨这场内乱,百姓人心离散。孟轲对齐宣王说:“现在进攻燕国,这正如同周文王、周武王讨伐殷纣一样,不可错失良机。”齐宣王于是派章子率领齐国军队,依靠齐国北部的百姓进攻燕国。燕国士兵不愿打仗,连城门都不关,燕王哙被杀死。齐国打败燕国,子之也死了。(齐国侵占燕国)两年后,燕国人拥立公子职,这就是燕昭王。6.C“将橘与雪进行对比”错误,

21、诗人借橘与雪表达道理类似,构不成对比。橘应生在南方,而雪滞于北方,诗人借此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7.诗人由北方故乡被贬至南蛮之地,思归不能,志向难伸,满怀哀怨,与离骚表达的贬谪之怨相近。诗人虽然被贬,但依然心怀贞质,“受命不迁”,与离骚中屈原对节操的坚守相近。本诗借橘抒怀,托物言志,与离骚经常借香草抒发高洁的情怀相近。【诗歌解析】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橘柚受命江南,不可北移,可作者受命之地本在北方。诗的后面四句,由橘柚的“受命不迁”引发自己被迫南来的感慨。柳宗元出生并长期生活在长安,那里本是自己的出生之地,是自己踏上人生道路,实现济世抱负的用武之地。他被贬谪至“风俗绝不相同”的南

22、蛮之地,志向难伸。离骚中屈原,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趁屈原为楚怀王拟订宪令之时,在怀王面前诬陷屈原,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后来流放汉北,放逐江南等。诗人虽然被贬,他也像橘柚一样,具有受命不迁的品性。表示自己与屈原一样赞赏并保持橘树那种“受命不迁”的坚定品格,抒发了被贬永州的感慨。离骚中,屈原因为忧愤国家的前途命运,用“赴死的决绝”坚守理念,甚至“虽九死其犹未悔”。诗的前面四句对橘柚进行热情赞颂。前两句说橘柚始终保持着坚贞不屈的节操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三四句从上面两句对橘柚内质的赞美转到对外形的描绘。他也像橘柚一样,具有受命不迁的品性。借橘抒怀,托物言志。离骚中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

23、自身修养,佩带香草喻保持修洁等。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自屈原以来,“香草美人”就已经成为了高洁人格的象征。8.(1)迩之事父,远之事君(2)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3)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二)1.ACF【解析】正确断句为: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大意是:杜甫见严武,有时竟不穿衣服,而性格褊狭放诞,曾经酒醉登上严武的床。2.C【解析】含义相同,都是指平民。3.C【解析】“杜甫因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错误,强加因果。由原文“与房琯为布衣交。琯

24、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可知,杜甫和房琯是平民之交,房琯因为受他的门客董延兰(牵累),被罢黜了宰相职务。杜甫上疏说:“罪行小,不应该罢免大臣。”由此可知,原文只是说他们是“平民之交”,并不是“深交”。4.(1)李邕对他的才学感到惊奇,先前去见他。(杜甫)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困居长安。(“奇”“不中第”“困”各1分,句意1分)(2)适逢严武统辖剑南东西二川兵马,杜甫前往依附他。(“会”“节度”“焉”各1分,句意1分)5.房琯罪小。房琯有才能。房琯深忧君主,有大义。(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杜甫,字子美,少时家贫不能够养活自

25、己,旅居吴、越、齐、赵之地。李邕对他的才学感到惊奇,先前去见他。(杜甫)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困居长安。天宝十三年,唐玄宗在太清宫朝拜献祭,在郊外祭祀天地和祖宗,杜甫进献了三篇赋。皇上对这几篇赋感到惊奇,让他在集贤院等待诏命,命令宰相考试文辞,提拔他为河西尉,杜甫没有接受任职,后来改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杜甫)多次献上赋和颂,于是就自己大力赞扬自己,并且说:“自臣的先祖恕、预以来,继承儒学保有官位十一代,等到(祖父)审言时,凭文章显扬于中宗时期。臣依赖继承的祖业,从七岁开始写文章,将近四十年,然而衣不蔽体,常常靠人接济生活,私下里担心会死在荒郊外,还希望皇上同情、怜爱我。如果让臣继承先祖的旧业,改

26、变长时间地位低下的屈辱,那么臣的著述,即使不足以宣扬六经,极为含蕴深刻、感情抑扬,切合时宜、文思敏捷,可以企望赶得上扬雄、枚皋。有这样的臣子,陛下怎能忍心舍弃呢?”适逢安禄山叛乱,皇上逃入蜀地,杜甫避乱奔走于泾、渭等三江流域。唐肃宗即位,杜甫疲困衰弱想要从鄜州投奔皇帝的住处,(中途)被寇贼捉住。至德二年,杜甫逃往凤翔拜谒唐肃宗,被授右拾遗的官职。杜甫和房琯是平民之交。房琯因为受他的门客董延兰(牵累),被罢黜了宰相职务。杜甫上疏说:“罪行小,不应该罢免大臣。”唐肃宗大怒,召见三司来质问。宰相张镐说:“如果让杜甫抵罪,这是在断绝言路。”唐肃宗(怒气)才缓解。杜甫谢罪说:“房琯,是宰相的儿子,年轻时

27、就树立远大理想要成为纯儒,有大臣的体器,时人认为房琯有三公之才,陛下果然委以宰相一职。我看他深切地为陛下担忧,形色中显出大义,可是他的性情有些傲慢。我感叹他功名没成,志气被挫败,非分地希望陛下您弃小错取大德,所以冒着死罪称述,直言激怒、违背了圣意。陛下赦免了罪当百死的我,又赐我还乡,这是天下的大幸,不仅我独自蒙受圣恩。”但是皇帝从此很少视察并录用(登记)人才了。当时,杜甫所在的地方到处是盗寇抢掠,而杜甫家眷寓居于鄜州,生活终年艰难贫穷,小儿子甚至被饿死,于是杜甫自身前往鄜州探视。从京城回来,出任华州司功参军一职。适逢严武统辖剑南东西二川兵马,杜甫前往依附他。严武再次统领剑南时,上表推荐杜甫为参

28、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因为与杜甫是世交老友,对待杜甫非常友好,亲自到杜甫家探望。杜甫见严武,有时竟不穿衣服,而性格褊狭放诞,曾经酒醉登上严武的床,瞪着眼说:“严挺之竟然有这样的儿子!”严武也是暴躁勇猛的人,表面上看不在意,可是内心恨杜甫。有一天想要杀杜甫和梓州刺史章彝。将要出去的时候,帽子被帘子的钩钩住好几次,左右的人(把这件事)告诉严武的母亲,严武的母亲跑去相救,严武才作罢,只杀了章彝。严武死后,崔旰等人作乱,杜甫往来于梓州、夔州之间。于是客居耒阳。当地县令送给他牛肉和白酒,大醉,后来的一天死去,时年五十九。杜甫为人旷达放荡,不能自我约束,喜好谈论天下的大事,高谈而不贴合实际。年轻时与李白

29、齐名,当时号称为“李杜”。多次饱尝寇贼作乱的痛苦,坚持自己的气节不被玷污,作诗歌,感伤世事同情弱者,忠诚不忘君主,人们爱他的忠义。6.D【解析】“将诗人的另一首诗登高中的悲具体化了”说法错误,本诗作于公元761年杜甫避乱成都期间。而登高作于公元767年杜甫滞留夔州期间。本诗早于登高而作;且登高中“悲”的内容非常丰富,不是一个“衣食不足”所能具体化的。7.照应前句天气之“异”,表现冬天之微寒。运用楚辞九辩中的典故,感叹人在“穷愁”之中就连微寒也经受不住。为下文向王明府求取资助做铺垫。(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8.(1)山不厌高海不厌深(2)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3)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每空1分)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