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五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1曹魏建国之初,在地方设立中正官,考察、评议人才。中正由当地出身、“德名俱高”的中央在职官员担任,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当时这一政策( )A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B造成了“取士不问家世”的局面C促进了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D将选官权收归中央2科举功名又称为“出身”或“科名”,是指士人通过科举考试获取的特定身份和资格。获此者,可由此走向或走上仕进之路、享受相应待遇。明代“功名层级”扩展,三甲进士之下增加了举人、监生和生员等功名,凡具有授官资格的功名都有明确的当选官职或授官范围。这一举措( )A扩大了统治基础 B推动了教育普及
2、C导致了冗官问题 D增加了财政负担3唐代白居易(772846)诗中所记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收入。据此可知( )A唐代御史未起到对地方官吏的巨大威慑作用B唐代的台谏合一制度导致地方官吏日益腐败C唐代对于地方官吏的监察制度依然存在漏洞D白居易的记载不符合唐代地方官吏收入实际4在宋代州试时,试纸由官府盖印当场发给,发现夹带作弊的当场遣出。现任官员和不属本籍的寓居士人,不得参加州试,而由转运使主持另行考试。州试后要将报名人数、落选人数以及上解举子姓名、答题文卷一律报送礼部贡院,以供查核。这些措施( )A选拔了德才兼备的官员B反映了科举制日趋规范化C杜绝了科场舞弊的发生
3、D保证了考试的公平和公正5西汉政权刚一建立,刘邦便立即恢复了秦朝的上计制度,并启用“明习天下图书计籍,又善用算律历”的张苍为计相。张苍以列侯的身份居于相府,主持全国的上计工作。由此可知,张苍当时主要负责( )A协助宰相,制约君主专制B审核各地计簿,考核官员政绩C抑制王侯,加强中央集权D贯彻秦制汉承,完善监察体系综合性强调融会贯通6汉代三公、刺史、太守等官员可以自辟属吏,被辟举的人即为举荐者的故吏。故吏一经辟置,即与举荐者生死相依、患难与共。一些大家族,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等,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这说明( )A门阀士族制度成熟 B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C地方掌握选官之权 D征辟制度背离其初衷7唐代官员
4、无论高低贵贱,都要接受相应的考课。基本上一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小考评定官员的等第,而大考通过年年的累积而进行奖罚。这表明唐代( )A官员文化素质较高 B官员管理制度严格C看重官员执政能力 D官员升迁需要资历8北宋初年,中央政府增设考课院负责州县官员的考核,对地方官考核的重点为劝课农桑、户口增益、翦除盗贼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地方官的升迁、平调或是抑黜。由此可知宋初(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得到增强B推动经济发展是官吏考核的重点C官员考核制度发生重大变革D地方官员的治绩受限于考核制度9唐代考试在礼部,分发任用在吏部,礼部及第,未必即获任用。宋代则因经历五代长期黑暗,人不悦学,朝廷刻意奖励文学,重视
5、科举,只要及第即得出仕。相较于唐代而言,宋代选官制度( )A政治人才选拔更有效 B流程运作程序更科学C在公平性方面更完善 D官员考核标准更严密10明代的八股文最初只是科举考试中比较优秀的经义文章,这些文章被广大的士子争相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不断总结规律性的东西,并用于考试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固定的八股模式。明代八股文的流行与发展( )A.使科举考试更加僵化 B反映了士子求学的艰难C有利于选拔实用人才 D决定官员政务处理水平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代治国有成,与其发展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选官制度关联匪浅,而察举制即为其大端,韵脉及于后世,至今犹有余音。与帝王公卿由上而下征辟士人不同,察举
6、之途是自下而上地推选人才,由人主择贤用能。此法古已有之,且广为施行。入汉之后,建制趋密,功效益彰,蔚为大观。察举制在汉代之流变,是一个渐趋繁密、日形完备、终成方轨、为一代所遵的制度化过程。作为较为完备的选官制度,察举并非孤立而行,而是多与考试相辅相用以求得人才。无论是郡国岁举的孝廉,还是诏令特举的贤良、文学,到朝廷后,均须考试。考试的内容依后汉书左雄传记载,“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即以经学、章奏为主。考试方式则有对策和射策,前者为命题作答,后者即抽签考试。考问主体上至皇帝亲策,下至公府甄核,几乎遍及察举的各个科目。摘编自张毅汉代察举制的启示材料二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诏令将选官的权力
7、收归中央政府。开皇十五年(595年),正式废除了行世三百余年的九品中正制。大业二年(606年),“炀帝始建进士科”。唐高祖时期又规定士子自行荐举和朝廷考试。直到武则天、唐玄宗统治时期,随着一般地主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关陇贵族和功臣贵戚集团的没落,广泛地从一般地主、士人中选拔有才能之士担任各项官职的条件才趋于成熟。自开元初,举行制举时不断诏令自举,科举逐步成为高级官吏的主要来源。摘编自赵晨曦察举制中科举制的萌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汉代察举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科举制度在隋朝基础上的发展。应用性、创新性强调创新思维,体现应用价值12
8、史载,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汉武帝置刺史,“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面奏事”。这说明从秦到汉( )A地方监察官位高权重 B监察的对象发生改变C对地方管控逐渐减弱 D重视监察机构的设置13东汉时,司隶校尉常常劾奏三公等尊官,故为百僚所畏惮,官秩是比二千石,论官级低于中二千石的九卿。司隶校尉在朝廷中与公卿们相处的时候,有明确的规定:“司隶校尉诣台廷议,处九卿上,朝贺处九卿下,陪卿上。初除,谒大将军、三公,通谒持板揖。公议、朝贺无敬。”这一规定旨在( )A限制三公九卿特权 B提高司隶校尉地位C规范朝廷廷议礼仪 D加强对官员的监督14下表为古代中国不同时期对官员选拔与管理的规定。它反映了这三个
9、时期( )时期概况西周以“六德”(即知、仁、圣、义、中、和)与“六行”(即孝、友、睦、姻、任、恤)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秦朝秦律中规定了考课原则“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唐朝唐玄宗时制定监察法规六察法,六察中的第一察便是“察官人善恶”。A.细化考察标准,凸显以德为先B选拔官员唯德取人,任人唯贤C儒家伦理观始终居于支配地位D重视官员道德品行,知刑懂法15有学者指出,通过科举制,大量出身低微贫寒的士子,可以通过科举使本人以及家庭的社会地位得到晋升,科举提供了一条在最大可能的范围内选拔人才的途径,也为社会下层分子提供了一条上进的途径,真正做到了
10、“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该学者意在说明科举制( )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利于扩大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C实现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D有效提高政府官员的执政能力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科举制是在以德取人、以能取人基础上突出以文取人的一种全新的选官制度,是一种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人才选拔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从隋代开始实行,经历了1 300多年之久。科举制度自隋唐以来,一直是作为历代政府最基本的选官制度,富有极顽强的生命力。不管怎样改朝换代,不管有多少人用多少理由去抨击它、反对它,它都在不断地逐步完善和日益强化。其根本原因,就是科举制度本身的公平取士原则一直
11、在起着主导作用。摘编自浅谈古代中国科举制度根据材料及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材料中的一条或几条信息,自拟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阐述时要有史实依据。)参考答案1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曹魏实行的九品中正制,由中央在职官员担任中正官评定官员,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这就将选官权收归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D项。2 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相对于之前,明代“功名层级”除了进士之外,还有举人、监生和生员等,都可以当选官员或被授官,而成为统治阶级,进而扩大了统治基础,故选A项。3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诗中记载的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收入,说明唐
12、代地方官有很多额外收入,即唐代对地方官的监察制度依然存在漏洞,故选C项;材料所述地方官有一些不载于法令的额外收入,说明存在贪腐问题,但不能得出唐代御史未起到威慑作用的结论,排除A项;台谏合一是宋代的制度,排除B项;虽然是白居易诗中所载,但是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当时的现实,排除D项。4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在宋代的科举考试过程中,考试用纸“由官府盖印当场发给”;在考试资格上,“现任官员和不属本籍的寓居士人”不能参加“州试”,而是由“转运使主持另行考试”;在考试完毕之后,不论中举与否,都要将“报名人数、落选人数以及上解举子姓名、答题文卷一律报送礼部贡院”,其目的在于日后的“查核”。这些具体做法充
13、分反映出科举考试在宋代日趋规范化,故选B项。5 解析:选B根据材料“张苍以列侯的身份居于相府,主持全国的上计工作”可知,张苍主要负责全国的上计工作,即官员的考核,故选B项。6 解析:选D根据材料“一些大家族,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等,门生故吏遍于天下” 可知,征辟制度使世家大族的势力变强,威胁统治,这与当初设置制度加强中央集权的初衷背离,故选D项。7 解析:选B根据材料“无论高低贵贱,都要接受相应的考课。基本上一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可知,唐代官员的管理制度是非常严格规范的,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对官员的考核,与官员的文化素质无必然关联,排除A项;材料显示对官员的考核时间和要求是严格规范的,但并
14、未体现出考核的标准更看重什么,排除C项;材料提到官员考课的目的是评定等第和进行奖罚,但并未提到官员的升迁标准和要求,排除D项。8 解析:选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初年,中央政府将劝课农桑、户口增益、翦除盗贼等作为考核地方官的重点和确定地方官升迁的依据,反映出当时推动经济发展是官吏考核的重点,B项正确;材料与君主专制得到增强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并非官员考核制度的变革,排除C项;考核制度对地方官员的治绩有促进作用,并非限制其发展的因素,排除D项。9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宋代依据考试成绩选拔官员,只要及第即得出仕,录用更趋公正,在公平性方面更完善,故选C项。10 解析:选A明代科举考试中形
15、成的固定的八股模式对于科举考试而言,就等于形成了固定的格式和套路,不利于考生的自由发挥,所以使得科举考试变得更加僵化,故选A项。11 解析:第(1)问,可从积极和消极的两方面去评价,根据材料一“察举之途是自下而上地推选人才,由人主择贤用能”可知,跟先秦世官制相比,察举制可以扩大统治基础;根据材料一“建制趋密,功效益彰,蔚为大观”可知,察举制的推行有利于稳定政治;根据材料一“多与考试相辅相用以求得人才的均须考试”可知,察举制可以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根据材料一“考问主体上至皇帝亲策,下至公府甄核,几乎遍及察举的各个科目”可知,察举制的推行可以改善统治集团人员的构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再结合所学知识
16、可知,察举制自下而上的选举方式,选官权容易被豪强所操纵;并且,选官过于重视道德品行,官员素质得不到根本保障。第(2)问,根据材料二“唐高祖时期又规定士子自行荐举和朝廷考试”可知,唐代科举考试鼓励自荐;根据材料二“科举逐步成为高级官吏的主要来源”可知,科举制在唐代逐渐成为主要选官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唐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其中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答案:(1)评价:在积极方面,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和繁荣;对社会政治的稳定有一定的作用;改善了统治集团人员构成;强化了中央与地方的政治关系。在消极方面,选官标准过于重德,官员素质参差不
17、齐;选官主体为地方官,易为豪强所操纵。(2)发展:科举考试科目增多;鼓励自荐;开创殿试和武举;科举制逐渐成为主要选官制度。12 解析:选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郡”这一地方机构上设置了“一守一尉一监”,即郡守、郡尉、郡监,其中郡监“掌监察”;到汉武帝时期,又设置了“刺史”一职来监察地方,且刺史可以直接向皇帝“面奏”,以此加强君主专制。据此可知,从秦到汉,政府都非常重视监察机构的设置,故选D项。13 解析:选D结合所学可知,司隶校尉,是汉至魏晋监督京师(中央)和周边地方的监察官,与材料“司隶校尉常常劾奏三公等尊官”相合,故选D项。14 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西周、秦朝、唐朝的官吏选拔和管理
18、的标准都比较具体,而且注重对德行的考察,故选A项;西周的选官制为世卿世禄制,以宗法血缘关系作为选官的主要依据,德行是基于此之上的,排除B项;儒家伦理是春秋时期孔子创立的,晚于西周,排除C项;刑法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法家的主张,无法反映西周的情况,排除D项。15 解析:选B材料“大量出身低微贫寒的士子,可以通过科举使本人以及家庭的社会地位得到晋升”说明这项制度能使更多阶层的人参与国家政权,从而扩大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故选B项。16 解析:首先,根据材料“是一种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人才选拔制度”可以得出论题: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然后,根据材料“从隋代开始实行,经历了1 300多年之久。科举制度自隋唐以来,一直是作为历代政府最基本的选官制度,富有极顽强的生命力”并结合所学科举制的发展历程可以从隋唐时期、明清时期进行分析。答案:论题: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阐释:隋朝时期,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官。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到了唐朝,科举制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主要的选官制度。唐朝时期,首创殿试和武举。宋朝时期,殿试成为定制,并创立糊名法,考试侧重时务。明清时期,科举制发展为八股取士制度。科举制的推行,为统治阶级笼络了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具有相对公平公正性;但是科举制也束缚了知识分子思想。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