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第五中学七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开封市第五中学七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河南省开封市第五中学七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河南省开封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七年级九月份月考语文 一、积累与运用(40分) 1.2022呼和浩特期末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练习。(6分) 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大自然生生不息,文人将四季书写于字里行间,带我们领略时序之美。春天,眼前花团锦簇,A,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的牧童的笛声传递着春的气息,惹得鸟儿B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夏雨一来,就更是另一番风情。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生长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那是秋天来了,给人们以丰收的喜悦。那可爱的水藻,把一年到头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
2、来,一并奉 献给济南的冬天。 (1)请从下列成语中选出最适合的两个分别填在语段中的A、B 处。(2分) 随声附和呼朋引伴繁花似锦美不胜收 (2)语段中的画线句有语病,修改意见是:(1分) (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春风夏雨,秋霜冬雪中,“春风”是名词。 B.“带我们领略时序之美中,“领略”是动词。 C.“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中,“一层”是形容词。 D.“那可爱的水藻中,“那”是代词。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rn) 湿的空气里酝酿(ning)。 B. 看吧,
3、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 (kn) 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xing)上一道银边。 C.水珠子从花苞(bo)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lng)镜。 D. 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wi)临人间。但在南 国,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但它变得更吝啬(s)了。 3.下列选项中,句子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百般不能排解思情,不妨从诗文中寻个消遣处。 王维的乡思亦有画意: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从古至今,乡愁是诗人的惆怅。 没有什么再像乡愁一样令我悲伤,这么美丽的文字,这
4、么伤感的情怀,只有诗人才能表达。 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A. B. C. D.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骆驼祥子绿等。 B.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等。 C.刘湛秋,诗人、翻译家,著有诗集生命的欢乐无题抒情诗,散文诗集遥远的吉他等。 D. 曹操,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著称。 5.2023原创联系课文内容,试分析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6分)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
5、)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3)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 顶上卧着点儿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6.填空。(10分) (1)“ ”,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朱自清春) (2)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_ 。(朱自清春) (3) ,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4) ,若出其中; ,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 之远的诗句是: ,_ 。 (6)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交替中的自然景物,暗含哲理的诗句是: _ ,_ 。 7.2022盐城滨海县期末改
6、编综合性学习。(9分) 七年级(2)班组建了属于自己的文学部落文学兴趣小组,并分成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等组别,开展了如下活动,分享文学带给同学们的诗意与美。 (1)读书写作交流会 诗歌兴趣小组从滨海县诗词楹联协会收集了一副对联,请你根据上联“黄河故道千秋景选择最合适的下联。( )(3分) A.七彩天海港新城 B.海港新城七彩天 C.海港新城笑颜开 D. 笑颜开海港新城 (2)布置文学角散文兴趣小组的小明想在文学角展示他阅读朝花夕拾的成果,请你和他一起完成。(3分) 我对书中的人物范爱农的印象非常深刻,他是一个 的人,写他的这篇文章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3)创立班刊 各小组推选出一名同学
7、组成班刊编辑部,编辑部成员开会讨论班刊刊名、形 式、栏目设置等内容。会上,小明说:“我给班刊取名为 ,文雅而富有文学气质;建议设置牛刀小试美图欣赏 笑话幽默等栏目,以 、电子杂志等形式呈现, 力求体现班级特色,使班刊成为凝聚班级精神的纽带。”(3分) 二、阅读理解(30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练习。(7分) 天净沙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注释】飞鸿:天空中的大雁。 8.白朴曾作天净沙春天净沙夏天净沙秋天净沙冬四首小令,请根 据内容补写题目。(填季节)(3分) 9.请结合知识卡片,分析白朴借景表达的心情。(4分) 知识卡片 借景抒情指
8、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心情寄寓在此景此物中。 这首小令借助景物描写表现了作者的心情由 到 的变化过程。 (二)2022成都七中育才学校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10分) 与春为邻 李军怀 能够触摸到春的筋骨,有着令人慌张的气息。仿佛就是在一夜之间,红梅欣然怒放,丝丝缕缕的幽香沁人心脾。 夜里的雨,润物无声。草醒了,花醒了,空气清新得让人陶醉。泥土的味,混合着草的香,花的味,一同氤氲在早晨的空气中。这是大地吐故纳新的呼吸。土地在春雨的滋润下,一夜酣睡醒来,酣畅地打着哈欠。我仿佛看到它胸部一起一伏,绵长而均匀。暖暖的气息唤醒了花草的梦、鸟的梦,一起
9、在一个清晨醒来。 一群麻雀在叽叽喳喳地谈论着食物、雨水和春天。它们在地上蹦蹦跳跳,欢欣鼓舞。原来,它们心中也居住着一个春天。 天气晴好,河面上闪着点点金光。柔若无骨的春风撩拨着清澈的河水,泛起涟漪。水中央几只叫不出名字的水鸟结伴嬉水。远处的秦岭青如眉黛,近处的河水清清凉凉。天上闲云朵朵,耳边鸟鸣啁啾。好一个新的春天,活色生香地呈现在眼前,不 是画卷,胜似画卷。柳树早已站成河岸边的新娘,长发飘飘,婀娜多姿,风情万种。 湖水做了照妆之镜,明镜映娇娘,怎一个美字了得。 田野里,刚起身的麦苗绿毯似的铺满了大地。田间地头劳动的人们忙着给麦田锄草,还有挖野菜的,种树的他们才是春天最美的风景。 天上的风筝多
10、了起来,花花绿绿的彩带装扮着天空。风筝越升越高,那些“蜈蚣“老鹰”“青蛙等越发活灵活现,天空生动热闹了起来。地上的人牵着线走,目光被高高飘飞的风筝牵着,欣喜的心放飞着,飞向高空 我常想,人人都喜爱春天,大概是因为春天里一切都在生长,而生长就意味着希望、收获。大自然竭尽全力地展现着它的色、味、形之美,而谁又能拒绝美呢?我们被这自然之美吸引着、熏陶着、引领着。我们与春为邻、与春同居、与春同行,我们对生活充满希望,充满信心,充满奋斗的力量。 这新生的春天,这新生的希望,这新生的美好,渐行渐深。 (选自西安日报,有删改) 10.在作者笔下,春天不同的景物具有不同的特点。请根据文章内容补全表格。 (4分
11、) 春景 特点 红梅 春雨 麻雀 河水 清澈泛光、清清凉凉 田野 11.请自选角度赏析第段中的画线句。(2分) 柳树早已站成河岸边的新娘,长发飘飘,婀娜多姿,风情万种。 12.朱自清的春同本文一样,也写到了风筝。都是写风筝,两文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4分)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节选自朱自清春) (三)2022运城期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13分) 周芳 立冬一过,小雪、大雪就前
12、后脚赶来,一想到个“冷字,我不禁打了个寒战这种冷是来自心理上的,是刻骨铭心的记忆。 我居住的小城四季分明,春秋宜人,但冬天冻死人,夏天热死人。对于上学的孩子们来说,冬夜学习是件很考验人的事。我们小时候别说空调,连个暖壶都没有,塑料热水袋还是很久以后才出现的稀罕货。每晚写完作业,我已经是周身冰凉,再钻我,最怕过的就是冬天。 古人对四季光景的感受,都是相当原始的。读书人对天气敏感,比如张潮就在 幽梦影中写道:“读经宜冬,其神专也。”每每看到此句,我都会会心一笑他们不得不专啊,冬天通常冷得人无处可去。 母亲知道我怕冷,但凡晴天,她总会将我床上的被褥等全部拿到太阳底下翻晒。拍拍打打中,垫絮、盖被都变得
13、蓬松而温暖,趁着太阳没有落山,母亲再早早地收回。晒过的被褥似乎蓄满太阳的香味与余温,那样的夜晚,睡觉便有了一种小期待,钻进被子里的我总是幸福感满满。 有时,连着阴天,母亲则会早早地到我的床上半躺着织毛衣或做缝补类的手工活,直到我上床,她才会离开她在用身子给我暖被窝。如此多年。现在想想,那时候的我其实无法理解母爱的内涵,觉得全天下的母亲理应如此,总是理所当然地享受着这一切。 后来,我们家附近建了个小门诊,母亲便去跟人家护士要来几个空的玻璃瓶。冬夜里,在我上床前,母亲便将瓶子装满热水,塞到被窝里。但这却是有些危险的事情,由于温差太大,常常热水倒下去,瓶子会炸裂,甚至掉了瓶底。飞溅的热水曾经烫伤了母
14、亲的脚背,母亲疼得直跺脚,脱下袜子,皮肤已红了一片。还有一回,滚烫的瓶子竟然将我的脚踝处烫出一个大水泡,过了好一阵子才痊愈。母亲又想到办法,她利用家里的旧衣服缝制了一只只布套子,给热水瓶子套上布套,隔热又保温。母亲的这种方法,后来在左邻右舍间推广开了。 小小的热水瓶给我带来了温暖,冬夜里冷雨敲窗,寒风凛冽,但我的学习没有受丝毫影响。我每天早早写完作业便钻进被窝,坐在床上预习课文、背诵英语,还读了大量的课外读物。 现在,居家、办公都有暖气或者空调,室内的温度早已分不清春夏秋冬。依旧 喜爱夜读的我,冬读最佳之地仍是床上。因为我早已习惯了记忆中母亲所赋予的“暖床 的感觉,它和书中的文字一道,给我的心
15、灵带来持久的热度。 13.在班级开展的“读好文,共分享”活动中,老师推荐的这篇文章深深地打动了同学们。老师在给同学们推荐作品时隐去了标题,请从下面的两个标题中选择一个,并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选择它的理由。(4分) 标题一:冬夜“暖床 标题二:给我温暖的人 14.借鉴七年级上册教材第一单元中的写景方法,为文章第段的横线处补写有关冬景的描写。要求:景物特点突出;上下文内容连贯;不少于50字。(4分) 15. 分享交流环节,你将作为小组代表进行阅读交流,请从人物形象或主题思想角度写一段赏析性文字。提示与要求:可结合文中的人物描写和具体事件进行分析; 不少于100字。(5分) 三、作文(50分) 16.
1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命像东流的春水,一路欢歌,一路奔流。在我们的生命里,有给予力量的父母,有启迪智慧的老师,有温暖相伴的同学,还有引领成长的书籍、鼓舞人生的伟人他们让我们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挑战,学会了珍惜也因此点亮了我们的人生。 请以 ,点亮了我的青春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把题目补全,作文内容完整、具体,描写生动细致,有真情实感;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一、1. (1)A美不胜收 B呼朋引伴 (2)应删去“一年到头”或“终年 (3)C 2. A 3. C 。 4. A 5. (1)“赶趟儿”一词写出了花朵竞相开放的样子,表达了作者对春花及春天的喜爱和赞美 之情。
17、 (2)“笼字表现出春雨轻柔、缥缈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雨及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两个“卧”字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将小村庄和雪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小村庄 和雪可爱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此景的喜爱之情。 6. (1)一年之计在于春 (2)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 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3)秋风萧瑟 (4)日月之行 星汉灿烂 (5)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6)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7. (1)B (2)孤傲、正直、倔强、爱国 对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望和对范爱农的同情和悼念 (3) 示例:启航 班级新闻 手抄报 二、(一)8. 秋 9. 悲愁(或:惆怅) 愉悦 (二)10. 示例: 欣
18、然怒放、沁人心脾 润物无声 叽叽喳喳、蹦蹦跳跳、欢欣鼓 舞 绿满大地 #QQABBTQQYEoggiAgAAAABAAAAAQQhhCCQUQQGWACCAAIQMkQBkCBAECAKCoAGoBGBhAAIAMMAMIAAQAAANgAQBFCAAB=C#A=# 11. 示例:画线句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柳树比作河岸边的新娘,并将柳树人格 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到来后柳树的婀娜多姿,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 之情。 12. 同:都通过写风筝多来表现人多,表达了人们迎春的喜悦之情。 异:本文侧重于写风筝的色彩斑斓、造型多样,表现了春天的多彩、热闹。朱自清的 春,借写风筝渐多,侧重
19、于表现人们的迎春活动。 (三)13. 示例:我选择冬夜“暖床。因为文章写的主要事件是有关母亲冬夜给“我”暖 床的几个故事,用“冬夜暖床做标题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有利于突出母亲 的形象。同时,“冬夜”点明了故事的背景,“冬夜的寒冷与“暖床”的温暖形成了鲜明 的对比,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4. 示例:呼啸的疾风狂躁地卷着冰冷而来,像刀子似的猛刮,雪花如柳絮,如棉花,如 鹅毛,从天空飘落下来。山冷得在颤抖,河冻得僵硬了,空气也似乎要凝固了。 15. 示例:本文塑造了一个勤劳细心、疼爱孩子的母亲形象。母亲勤劳细心,冬日里一遇 到晴天就会将被褥等全部拿到太阳底下翻晒,“拍拍打打使垫絮、盖被都变得“蓬松而 温暖”;母亲疼爱孩子,热水曾经烫伤了她的脚背;看到孩子的脚踝处被滚烫的瓶子烫 出大水泡时,她为热水瓶缝制布套。母亲的形象个性鲜明、立体丰满,给读者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 三、16. 略 #QQABTBQQYEoggiAgAAAABAAAAAQQhhCCQUQQGWACCAAIQMkQBkCBAECAKCoAGoBGBhAAIAMMAMIAAQAAANgAQBFCAAB=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