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联系作者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经历,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情感 2.思维发展与提升:赏析艺术技巧,把握其豪放特点。 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词意,体会辛弃疾豪放词风。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力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赏析艺术技巧,把握其豪放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力的爱国热情。 教学方法:诵读,讲解,点拨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教 具:多媒体课件 情境导入 宋词,透过历史的沧桑,穿越时空的隧道,走入我们的心间。长长短短间
2、,淋漓尽致地进行了一次次心灵的会话。宋词有种外在的魅力和内在的韵味,不管是婉约派还是豪放派;无论是蕴藉含蓄,还是酣畅淋漓,都会使我们着迷,让我们感动,令我们遐想。让我们走进宋词,感受其中的羁旅之思、离恨之苦、家亡之仇、国破之恨,体会其高超的表达技巧。 在两宋文坛,有两个顶天立地的词人,一为苏轼,一为辛弃疾。不得不承认,苏轼的名气要更胜辛弃疾。原因不用说大家也明白,辛弃疾没有苏轼的豁达和乐观。不管被贬至何地,苏轼都能“一蓑烟雨任平生”,而他辛弃疾却想不开、看不透,他一边“醉里挑灯看剑,一边想着“天下英雄谁敌手”,但这正是辛弃疾的魅力所在。感知辛弃疾是词人,也是民族英雄。 知人论世 辛弃疾(),
3、词人。字 幼安 ,号 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投奔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力主抗金。但一生壮志未酬,一腔忠烈之气化为慷慨豪放的诗词。他是 豪放 词派的代表人物,与苏轼合称 苏辛 与李清照并成为 “ 济南二安 。被誉为“词坛飞将军”、“词中之龙等。他的词多以缅怀故国河山、抒发抗金报国之志和揭露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为主题。词的笔势纵横,气势恢宏,境界开阔,形成了豪放、激昂的风格,辛弃疾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并称“苏辛”。他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善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
4、色;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创造性地运用比兴等象征手法,大量用典,风格多样,善于融诗、辞、歌、赋、经、史入词,善于提炼民间口语入词,给词带来了新鲜、活泼的气息。辛词形成了“稼轩体的独特风格,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都发挥到了极致。稼轩长短句是他的代表作。 从“君臣”到“叔侄再到“伯侄” 南宋对金的屈辱外交关系 时间 宋朝大事记 辛弃疾大事记 1127年 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1141年 绍兴和议,纳贡称臣 生于金国,长于济南(1岁) 1161年 金主南侵,生灵涂炭 起义反金,为掌书记(22岁) 1164年 北伐失利,隆兴和议 江阴签判,任满去职(25岁) 11951202年 宰相专权,庆元党禁 瓢泉退隐
5、(5663岁) 1206年 军事冒进,开禧北伐 浙东安抚使,力辞召命(67岁) 1208年 嘉定和议,侄伯关系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美芹十献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文武双全 辛弃疾于绍兴十年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败亡已十三年。他的祖父辛赞曾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1161年,21岁的辛弃疾率众两千多人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抗金义军。后耿京被叛徒出卖杀害,辛弃疾亲率 50 骑,直入驻有 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义军的叛徒张安国,渡过淮水,南归建康,威震一方。 识背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1205年作者在镇江任知府时,此时的作者已经66岁。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执政的韩侂胄
6、意欲以北伐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辛弃疾任镇江知府。镇江毗邻战争的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为北伐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他不同意韩侂胄立即北伐的主张。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从某种意义上说,相当于是给韩侂胄的一封“谏书。 解题 怀古题材的结构:临旧地思古人忆古事抒己怀。(怀古伤今,借古讽今) 疏通文本,归纳知识点 任务探究一: 这首词中,哪些句子点明古人古事 这些典故分别和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孙权,字仲谋 (2)人道寄奴曾住-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 (3)元嘉草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元嘉年间草率北伐 (4)佛狸祠下-北魏太武帝
7、拓拔焘,小名佛狸 (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赵国名将廉颇 任务探究二: 赏析用典,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何人、何事?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志在统一中国,有英雄业绩,对英雄业绩的仰慕,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借古抒怀 三国时吴国的皇帝孙权,据守江东,他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于建安十四年(209)在京口建都城,并且在赤壁之战中打垮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 舞榭歌台:演出歌舞的台榭,这里代指孙权故宫,是反映他光辉功业的遗物。 解读典故孙权 (1)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孙权的情感倾向的字词,并说说作者对他的态度。 “千古”“英雄“觅”“风流
8、等词语,表现了作者对孙权功业的仰慕,对孙权本人的崇敬,慨叹英雄难觅,遗憾之情十分强烈。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2)“英雄无觅”,作者无处寻觅的还有什么 不仅像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英雄业绩无处寻觅,就连他们积极奋斗,勇于进取的精神也消失殆尽了,正如此时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 (3)作者想用这个典故表达什么感情呢 叹英雄后继无人,讽刺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 任务探究三: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为恢复中原北伐,气吞万里,对南宋主和派的讽刺,借古讽今 南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他出身贫
9、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建立宋朝。他曾两度挥师北伐,先后灭掉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 解读典故刘裕 (1)刘裕早期生活环境如何?蕴含了作者什么态度呢 斜阳照射的草树之间,平常的巷陌之内,表明刘裕出身寒微,与后来突出成就对比。他的赫赫功业,有讽刺南宋权贵失地误国之意。 (2)词中哪些词语能表现作者对刘裕的情感态度 “人道”人们传颂,这是以英雄为傲,是对英雄的向往;“金戈铁马,表现出刘裕统帅的部队之精锐,以及勇战强敌的英雄气概;“气吞万里如虎”,更表现出刘裕所向无敌的气势声威。这种英雄气概让同样主张北伐的作者无比仰慕。 (3)作者想用这个典故表达
10、什么感情呢 刘裕的赫赫功业和南宋统治者的屈辱苟安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统治者懦弱无能的批判。 任务探究四: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草率北伐失败,对想草率北伐的韩侂胄的警告,借古讽今 宋文帝刘义隆(刘裕之子)。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450年)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他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反而招致北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吓得宋文帝亲自登上建康幕府山向北观望形势。北顾,宋文帝于兵败后写诗:“北顾涕交流。 “封狼居胥”: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封,积土为坛于山上进行祭天,以示胜利。)宋文帝听了王
11、玄漠的大话,对臣下说: “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前意。 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刘义隆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是针对韩侂胄以北伐邀功一事而作,作者借古讽今,劝谏统治者北伐不可草率,要做好准备。 任务探究五: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入侵者却受后世百姓祭祀,对南宋朝廷一直未能振作收复中原的不满,借古讽今。 佛狸祠:佛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字。他统一北方,击败宋文帝,率军追到瓜步山,即在现在江苏省六合县东南,在山上建立行宫,后来改为祠庙,称佛狸祠。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兵南侵,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辛弃疾是以古喻今,用“佛狸”代指金主完颜亮。 神鸦社鼓:吃祭品的乌
12、鸦和社日祭神的鼓声。说明中原人们已经忘却战败的历史,竟在佛里祠前频繁地迎神赛社。 解读典故拓跋焘 词人写佛狸祠下的“神鸦社鼓,是什么样的心情?表达了什么情感 “烽火扬州路”与“神鸦社鼓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扬州记录着北宋南逃的耻辱与仇恨。可是,如今佛狸祠前却是祭神赛社,烟火不断!借古讽今,叹息中原百姓忘记了国恨家仇,劝谏朝廷勿忘收复失地。表达了作者急切、沉重的心情。 任务探究六: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赵王派使者探望廉颇极力表现,北伐抗敌的迫切愿望,不受重用、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借古抒怀。 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兵攻打赵国,赵王有意起用,遣使问讯。廉颇一饭
13、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能战。使者受廉颇政敌郭开贿赂,回来谎报赵王说:“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罢。事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读典故廉颇 作者和彼时的廉颇在处境上有什么可比之处(异同) 运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同:都是“烈士暮年,同样空怀一腔忠贞,却又报国无门。 异:廉颇尚有人“问”;一句“凭谁问(靠谁来问呢),显示出辛弃疾此时已经无人来“问”了,更加悲怆。 意图: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年岁虽高,尚有余勇,表达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同时也劝谏朝廷能重用人才。 任务探究七: 总结: 孙权 志在统一中国,有英雄业绩对英雄业绩的仰慕, 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 借古
14、抒怀 刘裕 为恢复中原北伐,气吞万里,对南宋主和派的讽刺 借古讽今 刘义隆 草率北伐失败,对想草率北伐的韩侂胄的警告 借古讽今 拓跋焘 入侵者却受后世百姓祭祀,对南宋朝廷一直未能振作收复中原的不满 借古讽今 廉颇 赵王派使者探望廉颇极力表现北伐抗敌的迫切愿望,不受重用、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借古抒怀 任务探究八: 结合全词看,这些典故有哪些特点? 典故多。全词双调104 字,上片两处用典,下片四处用典。 内容有侧重。上片典故所及侧重“人曾在京口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下片典故所及侧重“事”与北伐抗金的需要和愿望有关的历史事件。 感情有侧重。上片典故侧重体现感慨、深沉的情感;下片典故侧重体现暗讽
15、、慷慨和悲愤的情结。 任务探究九: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登高望远,引出了对43年前的一段经历的回忆:在他22岁时,曾经穿越战火纷飞的扬州古道,奔驰南下。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后世的人们把历史上的入侵者的行宫误以为是一座福佑人民的神庙,春秋祭祀。时代已冲洗掉民族耻辱的意义 南宋朝廷一直未能振作恢复中原,再过几十年,恐怕南宋朝廷也会在历史上消失,沦陷区百姓久而久之也会安于异族的统治。 想到这些,辛弃疾对南归后的四十三年的经历感到不堪回首。 小结: 人物 典故 关键词句 典故的作用 孙权 孙权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打败曹操军队,保卫了家园 英雄、风流 表现了词人心中渴
16、望抗敌救国的热情 刘裕 刘裕在京口起兵,最后建立政权,为恢复中原,他曾大举北伐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表达了词人决心收 复中原的远大抱负 刘义隆 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遭到重创 草草、赢得仓皇北顾 借鉴历史,委婉地 劝诫韩侂胄不要草率 行事 拓跋焘 拓跋焘反击刘宋,兵锋南下,在长江北岸瓜步山上建立行宫,后称“佛狸祠 可堪 表达了词人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廉颇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同屎)矣。” 凭谁问 以廉颇自比,虽已年老,仍想为国效力却不得,抒发了词人壮志未酬的苦闷 任务探究十:从表情达意看,词中的典故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17、。 典中塑形象。“凭谁问一句展现了廉颇虽老思用的场面,一位须发皆白、忠心依旧、雄心不已的老将形象跃然纸上。以典塑人,以人明志,形象而深刻。 典中生意境。“千古江山”既实指京口之江山,也虚指天下之江山;既写出了江山多娇之美,又含英雄豪迈之气。因典生境,境中隐情,自然生动。 典中寄情理。典中含“情,因情用典。如上片表现英雄不再的感慨和对英雄业绩的向往之情,下片则表现慷慨中的失望和悲愤中的希望。 增强感染力。以内容特定的典故来表情达意,不仅简省精练,还可曲尽其妙,体现了词的精练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任务探究十一: 3.本词运用了四组对比,使词丰意曲,感情更加委婉深沉。试结合词句内容
18、完成下表。 对比 目的 作用 用古代的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 用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 通过这些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意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这是用历史上的英主与庸才相比 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相比 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 由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 敌,把人们的民族情感都冲淡了 用廉颇的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 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 任务探究十二: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
19、:孙权的流风余韵现已不复存在。“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孙权处在群雄纷争的时代,而吴国能出现承平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土不受外敌侵犯。“风流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的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战乱,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流风余韵已荡然无存。词人慨叹眼前的景象,也就表明了他既崇拜孙权,又为当前的时局担忧,忠义之心耿如日月。 任务探究十三 辛弃疾登上北固亭,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 明确: 孙权:他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曾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刘裕: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刘裕曾经在这里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
20、了恢复中原,他几次大举北伐。这两位英雄建功立业,令人仰慕。作者借用这两个英雄人物的典型事迹,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任务探究十四: 3.怎样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主旨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内涵? 明确:词的上阕借歌颂孙权、刘裕表明作者抗金救国的雄图大略;下阕以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北伐而导致失败的史实告诫当权者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南宋的不抵抗政策,带来了令人目不忍睹的现状,投降派没有丝毫的危难观念,更无收复失地的志愿,谁能改变这种令人痛心的现状呢?作者想起了在历史上曾与自己处境相似的廉颇。廉颇当着赵王派来的使者,一顿饭吃
21、了一斗米、十斤肉,披甲上马,证明自己尚能领兵作战。作者以廉颇自比,表达了希望自己能被朝廷任用,继续为国杀敌立功的悲壮、苍凉之情。作者在这里表示出:“我”虽然老了,但还有像廉颇一样的雄心壮志。可是有谁来关心“我、重用“我”呢?特别是“凭谁问三个字,含有无限的悲怆,反映了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哀。 任务探究十五: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请加以赏析 明确:本词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即用历史事实来说明现实的问题: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侂胄的告诫;对“佛狸祠”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作者最后以廉颇自比,实际上那是他自
22、己内心的独白。这首怀古之作充分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之情。全词借古讽今,亦史亦论,结构上事事相连,环环相扣。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多用对比手法丰富意旨、表达情感,请找出并体会其作用。 对比 作用 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 突出南宋统治者的萎靡不振 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 指出历史经验教训,指出现在应该做的事 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对比 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用廉颇遭谗尚有赵王想重新起用与自己被冷落的处境相对比 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慨 任务探究十七: 相同点:内容上:均借某地怀古 意境上:均雄浑壮阔(豪放派) 主旨上:均怀古伤今,“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
23、 不同点:苏轼:风格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豪放飘逸。 辛弃疾:风格含蓄蕴藉,激愤沉郁,读来心情更沉重。 任务探究十八: 有人说“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句话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 词人以廉颇自比,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用此典故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任务探究十九: 艺术特色赏析 1.用典贴切,寓意深远。 在诗歌中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辛弃疾在本河中成功地运的五个人的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
24、焘、廉颇,词人借助这些历史故事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词人通过抒发对孙权、刘裕这些成就大业的英雄的景仰之情,表达了自己渴望实现收复中原的夙愿;运用刘义隆的典故,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劝阻当权者的意图;借佛狸祠一事,表示若不迅速收复中原,沦陷区的人民会安于异族统治,后果将不堪设想;最后用廉颇的故事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愤懑,表达了自己虽然年老,但仍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 2.善用对比,词丰意曲。 本词极善运用对比,产生了很强的表达效果。如刘裕、刘义隆对比,“四十三年前之景与眼前之景对比,廉颇的处境与自己的处境对比,颇有深意。 3.借古讽今,理隐事中。 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侂胄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最后以廉颇自比,则是内心的独白。 总结: 上片通过追忆古人孙权的丰功伟业、刘裕北伐的英雄壮举,表达词人对英雄的仰慕之情,表明自己渴望像英雄一样北伐,建立功业; 下片通过回想刘义隆草率北伐惨遭失败的情景,告诫当今主张北伐的人应做好充足准备;接着作者回忆当年南归之时的情景,借廉颇的典故表达词人岁年事已高,却雄心不老,仍希望为国尽力的爱国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