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登泰山记》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登泰山记》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登泰山记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新教材 统编版 语文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第16课 教学设计 第16课登泰山记 目录 一、素养目标 二、教学素养 三、作者背景常识 四、鉴赏活动 五、文本研读 六、文本联读 第16课登泰山记 一、素养目标 1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情感、情趣和人生态度。 2学习课文景、情、理交融的写法及烘托手法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分析文章写景的特点及语言特色。 二、教学素养 散文家余秋雨曾说过:“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落在了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因为文人墨客往往会在跋涉千山万水时感慨历史人生。大文豪苏轼似乎对赤壁情有独钟,在贬谪黄州期间两次登临便
2、写下了“两赋一词”。姚鼐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同上泰山之后写下了这篇游记。“创作就是倾诉,阅读就是倾听,让我们通过阅读和感悟来聆听作者们在文中所寄托的心声吧! 三、作者背景常识 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诗人、散文家,安徽桐城人。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他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著有惜抱轩全集古文辞类纂五七言今体诗钞。 名家评说 姚鼐的古文以韵味胜,偏于阴柔,他生活于“乾嘉盛世”,坐而论道,雍容俯仰,晚年以授徒为业,弟子遍及大江南北。他没有方苞的遭遇,也没有刘大櫆的不平,但学习传统眼界宽,对古文艺术体会深,散文成就比桐城派其他作家要高。 袁
3、行霈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后,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櫆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因为三人都是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故世称“桐城派”)。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 情境活动 根据上面内容,并动手查阅相关资料,简介“桐城派的散文风格以及姚
4、鼐在“桐城派”的地位及贡献。 _ 答案“桐城派散文风格以雅洁著称,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姚鼐为“桐城三祖”之一,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四、鉴赏活动 (一)文意理解 (第1段)泰山之阳(山的南面),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山南面山谷中的水)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在)其(那,代指阳谷和阴谷)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请概括段意:介绍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第2段)余以(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这里是“冒”的意思)风雪,历齐河、长清,穿
5、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界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石阶),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顺着)以入,道少半(不到一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像门槛一样的山崖)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助词,无实义)。道中迷雾冰滑,磴几(几乎)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背)雪,明烛(照)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停留)雾若带然。 请概括段意:写登泰山的经过。重点写登山的艰难和登上山顶后见到的雄浑开阔的景象
6、,突出泰山的高峻。 (第3段)戊申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五鼓(五更),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天边)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同“彩)。日上,正赤如丹(朱砂),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有的)得日或否,绛(大红)皓(白)驳(杂)色,而皆若偻(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的样子)。 请概括段意:描写观日出的情景。 (第4段)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模糊或缺失)。僻(偏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请概
7、括段意:介绍泰山的名胜古迹。 (第5段)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同“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裂缝),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请概括段意:介绍泰山冬季的景色。 (第6段)桐城姚鼐记。 请概括段意:作者署名。 (二)基础梳理 (A)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须臾成五采(“采同“彩”,颜色) 2少圜(“圜同“圆”,圆形的,指山石) (B)请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虚词的含义。 1当 2以 3道 4及 (C)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1汶水西流(名词作状语,向西) 2济水东流(名词作状语,向东) 3崖限当道者(名词作状语
8、,像门槛一样) 4道少半(名词作动词,走,走路) 5明烛天南(名词作动词,照) 6山多石,少土(形容词作动词,多有;少有) (D)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至于泰安 古义:_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2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古义:_ 今义:不稳固、不坚定。 3多平方 古义:_ 今义:数学名词。 答案1到,到达。2摇动。3方方正正的,指山石。 (E)请分析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 _) 译文:_ 2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 _) 译文:_ 3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 _) 译文:_ 4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 _) 译文:_ 5生石罅。 ( _) 译文:_
9、6余始循以入。 ( _) 译文:_ 答案1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2判断句,用副词“皆”表示判断,“皆相当于“都是”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都是一片云雾弥漫。3定语后置句,“崖限当道者中“限当道”为定语,放在“崖的后面现在所经过的从中岭到山顶的那些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4省略句,“苍山”前面省略谓语“见,后句省略主语“雪”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5省略句,“生前面省略主语“树”,“生后面省略介词“于”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6省略句,“循后面省略宾语“之”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山。 (三)文白对译
10、五、文本研读 (一)整体感知 1依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补充空缺部分。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到。 _ _ 答案神秀壮丽祖国山河的壮美 2找出文本中对应部分,将图示中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答案形、色、光略写 (二)任务活动 任务一赏析本文的景物描写 学习情境 学者王克煜将这篇散文和杨朔的泰山极顶、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冯骥才的挑山工并称为泰山四大著名散文。本文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的雄奇形势,写景出色。请让我们随着姚鼐的文章
11、一起欣赏泰山之美吧! 1第3段集中描写了泰山日出的景象,请根据文本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与作者一起赏泰山日出。 时间 景色 出前 五鼓 稍见 出时 须臾 日上 出后 回视 答案大风扬积雪击面;足下皆云漫山:白若樗蒱;云:一线异色五采日:正赤如丹;海:动摇承之色:绛皓驳色;山:而皆若偻 2本文在写景上有何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 _ 答案叙事与描写相结合的特点。泰山为五岳之首,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写一篇登临游览泰山的游记,是颇费思索的事。作者下笔自然、轻捷、毫不费力,因为他注意到了点和面的结合。全文的重点是写日观亭看日出,这是泰山的特点,也是作者此次登临感受最深之处。 小细节与大印象结合。但如果
12、只写看日出,纵然写得十分细致和出色,也不免单调,而不能使人见到泰山全貌。作者恰到好处地把概括的介绍、简要的记述和生动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使人既能见到泰山宏伟的形势,又能领略到日出时的奇观。 任务二鉴赏本文的语言特点 学习情境 桐城派散文追求“雅洁、反对“芜杂”,本文作为桐城派散文的代表作品,正体现了桐城派的这种理念。王先谦在续古文辞类纂也说本文“典要凝括“读此益服其状物之妙”。可见,本文在语言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3文章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语句绘景摹色各有特色,请找出具体的语句并体会其特点和作用。 _ 答案“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作者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不言
13、冰雪覆盖苍山,却说苍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苍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反射的光像蜡烛一样照亮了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日观峰西面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 4本文语言简练、生动,试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_ 答案本文全文不到五百字
14、,却充分展示了雪后登山的别样情趣。比如从京师到泰安,只用“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简洁生动地点出了季节、路程,并照应了第1段中的古长城。又如写登山的情形,用“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不仅简洁,而且生动形象。第5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也能体现语言简练、生动的特点,寥寥几句,就把泰山的多石、多松、冰雪覆盖的景色描写了出来。 六、文本联读 1这两篇文章,虽然文体不同,情趣各异,但均有记叙的成分,梳理文章中“记叙”的成分,完成表格。 篇目 赤壁赋 登泰山记 何人 何时 元丰五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何故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以养亲为名,告归故里,道经
15、泰安 何地 黄州附近的赤壁 何景 答案苏子与客姚鼐与挚友(时任泰安知府的朱孝纯)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丁未因乌台诗案(元丰二年)被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 泰山月光下的江面及联想到的历史人物 泰山的日落、日出的壮美及人文景观 2自然山水是安放我们的心灵之所,无论是夜游赤壁的苏轼还是冒雪登泰山的姚鼐,都在对自然景物的刻画中或显或隐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请根据图示,完成图表。 答案乐观豁达的精神突围超然洒脱的心灵安放 3赤壁赋和登泰山记都是古代写景抒情的名篇,试分析两篇文章情景关系的特点。 _ 答案赤壁赋通过描摹景物来抒写志向。由清风明月之美写玩赏之乐,再以主客问答写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之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寻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情景结合,重在说理抒情。 登泰山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生动地表现了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抒发了作者赞美祖国河山的情怀。情景结合,重在写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