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检测卷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检测卷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3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 检测卷一、选择题1与例句推理方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A只有杂种水稻二代才会出现分离,某种水稻后代发生分离,所以它的后代是杂种水稻二代。B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C“送来”就是“抛给”,即经济或文化侵略;鸦片、废枪炮、香粉等是“送来”的,所以是侵略。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2下列四句中,违反了同一律的一项是()A科代表催王同学:“就缺你的,别老缺交”。王同学说:“天天交作业的,成绩未必比我好。”B上次张同学转发十次
2、“锦鲤”图片,考出好成绩。这次我也转发了,我也一定能考好。C你们说的明星人设崩塌、带货主播被罚,我从不关心,我只知道某带货主播被罚13.41亿。D吴京主演的电影长津湖票房大卖,他应把片酬捐给志愿军老兵,才能证明自己爱国。3众所周知,西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可以解决很多中医无法解决的病症,而中医依靠对人体经络和气血的特殊理解也治愈了很多令西医束手无策的难题,据此,针对某些复杂疾病,很多人认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是有必要的。上述这些人在论断时作的假设是()A针对这些疾病的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法可以相互结合,扬长避短。B这些疾病单独用中医疗法或者单独用西医疗法并不能有效治疗。C针对这些疾病,医疗界已经
3、掌握了中西医疗法结合的方法。D针对这些疾病,医学界已经尝试了中西医结合的疗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请分析例句蕴含的逻辑关系,选出与例句逻辑关系一致的选项()例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惜时:奋斗)A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清醒:智慧)B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自信:豁达)C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自我:认真)D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谦虚:谨慎)5针对地球冰川的研究发现,当冰川之下的火山开始喷发后,会快速产生蒸汽流,爆炸式穿透冰层,释放灰烬进入高空,并且产生沸石、硫化物和黏土等物质。日前人们发现,在火星表面的一些圆形平顶山丘也探测到这些矿物质,并且广泛而大量地存在。因此
4、,人们推测火星早期是覆盖着冰原的,那里曾有过较多的火山活动。要得到上述结论,需要补充的前提是()A近日火星侦察影像频谱仪发现,火星南极存在火山。B火星地质活动不活跃,地表地貌大部分形成于远古较活跃的时期。C沸石、硫化物和黏土这三类物质是仅在冰川下的火山活动后才会产生的独特物质。D在火星平顶山丘的岩石中发现了某种远古细菌,说明这里很可能曾经有水源。6所有成功人士都要穿衣吃饭;我不是成功人士;所以,我不必穿衣吃饭。以下哪个选项所犯逻辑错误与题干最为类似()A小王是大学生;小王不讲卫生;所以,大学生不讲卫生。B法官是懂法律的;他不是法官;所以,他不是懂法律的。C武汉的风景名胜不是一天能够游览完的;黄
5、鹤楼是武汉的风景名胜;所以,黄鹤楼不是一天内能够游览完的。D英雄是难过美人关的;我是难过美人关的;所以,我是英雄。7某地工商管理部门对商户的纳税情况总结如下:该地所有人员都缴纳营业税了。该地的卖鱼的商户缴纳营业税了。张三是最早缴纳营业税的人。该地有人没有缴纳营业税。经过详细考察,发现上述断定中只有两个是正确的。请你根据相关逻辑知识,分析以下哪项结论可以从上述条件必然推出()A该地卖鱼的商户缴纳营业税了。B该地有人没有缴纳营业税。C该地所有人都缴纳营业税了。D该地没有一个人缴纳营业税。8统计数据表明,大多数汽车事故出在中等速度的行驶中,极少的事故是出在大于150公里/小时的行驶速度上的,这就意味
6、着高速行驶比较安全。以下最能反驳上述论证的一项是()A高速行驶如果发生爆胎的话是很危险的。B由于多数人是中等速度开车,所以,多数事故出在中等速度的行驶中。C高速行驶的时候,特别是当有突发事件发生时,由于速度过快就很难控制住。D与中等速度行驶中出现的汽车事故损害后果相比,高速行驶出现的汽车事故损害后果要严重得多。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构建文学出版新格局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准确把握重点、关键、支撑、目标等工作着力点,才能做到整体谋划、全面推动、取得实效。在选题策划上,构建文学出版新格局要突出新时代现实题材精品生产的主体地位。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创造了无数波澜壮阔的伟
7、大奇迹,孕育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生动故事,广大读者迫切希望能够读到更多深刻反映新时代历史巨变、描绘新时代精神图谱的优秀文学作品。构建文学出版新格局,强调聚焦新时代现实题材文学创作,就是为了进一步强化文学出版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担当。通过优化选题结构、规划选题重点,突出新时代现实题材文学创作在选题计划中的占比和分量。同时,倡导新时代现实题材精品生产与多样化题材精品生产相互促进,目的在于以选题内容的丰富性,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阅读需求。长期以来,文学出版一直存在数量与质量的结构性矛盾,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的作品大行其道,脱离现实、无病呻吟的作品比比皆是,反之,称得上“高峰”的精
8、品却如凤毛麟角。如何提升文学出版的品质,如何推出更多的精品力作,成为长期困扰出版界的一个难题。为人民奉献有正能量、有感染力,传得开、留得下的文学精品,对文学出版来说至关重要。这就意味着对那些可出可不出的作品坚决不出,杜绝无效产出;对那些只有市场效益而内容有害的作品坚决不出,决不能在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而对那些基础好的作品,则要本着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精神,与作者一道精心打磨,久久为功,将“璞玉浑金”铸造成为文学精品。构建文学出版新格局的支撑点,是实现全媒体条件下的文学创作与多介质传播的深度融合。文学出版基于媒介技术的支持,推动出版流程重塑再造、产品形态和产业形态转型升级,不同媒介通过内容、渠道
9、、平台、终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提高文学精品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被制作成有声书、电子书,可以促成文学IP运营的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更重要的是能够针对读者多样化文化需求,依托新技术、新媒介和新商业模式,为作家与公众搭建起思想与艺术互通的平台,聚合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最大程度地发掘文学作品的内容资源优势,传播知识、引领精神、启迪审美。文学出版属于大众出版,其商业属性相对来说表现得更明显一些。但是,如果一味重市场需求、轻价值引领,重故事情节、轻文化底蕴,忽视社会效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则会导致文学的庸俗化、低俗化和媚俗化,最终将失去读者和市场。文学出版
10、要倡导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必须服从社会效益。构建文学出版新格局把效益提升作为目标,则意味着文学出版要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文学精品必然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在市场上广受欢迎,而且具有长远性。同时,这些作品的多介质传播所衍生出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又将进一步促成效益提升这一目标的实现。(摘编自路英勇紧紧抓住推出“文学精品”这个关键)材料二:优质原创文学作品的创作和传播,在某种意义上恰犹如科技创新一样,需要时间与精力的大投入,如果将这些量化为经济计量也同样是一次大投入。但这种投入无疑是值得的。它一方面为我们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提供优质
11、的精神文化精品,同时也是在为文化企业提供独有的核心竞争力,且降低了在复制、生产、传播和衍生开发等后续价值延伸增值过程中的成本,这种产业链越长,优质原创文学作品无形价值的开发和利用就越充分,企业的长期竞争力就越强。尽管理论上如此,但由于当下种种复杂的因素,一些优质原创力在一定时间内未必完全能够释放出它本该产生的强大文化影响力及经济效益等现象也并不鲜见。对此,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优质原创文学的产生有其自身的运作规律,美成在久。相关部门特别是管理部门,一定要保有足够的耐心,摒弃那种急功近利的政绩观与业绩观,充分尊重艺术生产规律。坚持以强原创为基石。一方面,在各种资源配置以及政策扶持等方面,都应旗帜
12、鲜明地围绕着原创力坚持党和国家的标准与尺度,大力扶持、表彰和奖掖原创,尤其是现实题材的文学原创,在全社会倡导与培养尊重原创、呵护原创的社会风气;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事前审核和事后监管等多种手段,抑制低端重复出版现象,比如明确规定中外文学名著单位的专业出版资质与门槛,对校勘者、译者和责任编辑等相关人员的相关资质与能力进行基本审核等。(摘编自潘凯雄强原创:文学创作与文学出版永恒的主题)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只有准确把握重点、支撑等工作着力点,才能在构建文学出版新格局时做到整体谋划、全面推动、取得实效。B文学出版一直存在着数量与质量的结构性矛盾,出版界需要提升文学出版
13、的品质,为人民奉献真正的文学精品。C构建文学出版新格局要把效益提升作为目标,文学出版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适当考虑社会效益。D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创作和传播优质原创文学作品,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文化企业的竞争力来说都是值得的。10根据材料丙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在选题策划上,为了丰富选题内容,尽可能地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应使多样化题材精品生产与新时代现实题材精品生产地位相当。B基于媒介技术的支持,文学IP经营的经济效益能实现最大化,如文学作品可以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被制作成有声书、电子书等。C文学出版如果一味重视市场需求和故事情节,忽视社会效益,就有可能会导致文学的
14、庸俗化、低俗化和媚俗化,最终将失去读者和市场。D因为优质原创文学的产生有其自身的运作规律,所以一些优质原创文学在一定时间内未必完全能够释放出它本该产生的强大文化影响力及经济效益。11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优质原创文学的产生有其自身的运作规律,美成在久”这一观点的一项是()A曹禺从1930年起几经揣摩构思,又用半年的时间全心写作,终于在1933年完成了雷雨。B茅盾于1931年10月开始创作子夜,至1932年12月5日完稿,共十九章。C1942年在重庆,仅用时十天,郭沫若就完成了五幕历史话剧屈原的创作。D从1975年开始构思、准备,直到1988年5月,路遥终于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全部创作
15、。12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才称得上文学精品?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13请从作家、出版企业和出版管理部门的角度,谈谈如何推动文学出版的高质量发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摘编自广州培训机构管理办法征集意见,民调显示超八成人支持监管南方都市报2021年7月21日)材料二:问:“双减”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什么?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育人主体地位,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坚决制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一是源头治理。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坚持应教尽教,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作业管理水平和课后服务水平,让学生
16、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在校内“吃饱”“吃好”,减少参加校外培训的需求。二是系统治理。不仅聚焦在作业和校外培训两个方面,在加强课后服务、减轻考试压力、完善质量评价、营造良好生态等方面同样作出部署,系统推进、全链条推进“双减”工作。三是综合治理。建立“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加强部门间统筹,集中组织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形成有效工作合力,统筹学校、社会、家庭力量形成三位体育人格局。四是依法治理。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精神,在法律的框架内明确各项政策,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治理。(摘编自教育部: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双减”工作,2021年7月24日)材料三
17、:教育改革实践和“双减”工作探索表明,有效减轻学生和家庭的负担、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家校联合联动不可或缺。此次北京推出的“双减”工作具体举措,既对学校提出要求,也对家长寄予期待。比如,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提升校内教育教学质量”,同时提出“家长要积极与孩子沟通,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帮助其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成才观”。完善家校协同机制,努力形成减负共识,才能共同为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营造良好环境。推进“双减”工作落实落地,关键在教育理念的转变。从教学实际出发,鼓励布置分层、弹性、个性化作业,要求不得
18、布置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都表明作业改革要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体现“五育并举”的素质教育导向。与此同时,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有利于堵住“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口子。校内保障与校外治理两手抓,方能疏堵结合、标本兼治。针对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稀缺、学校间存在教育水平差距等客观情况,北京市在新学期还将推进更多教师和校长跨校、跨学区流动,这既是辐射优质教育服务的有益之举,也是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力抓手。教育是民生之基,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双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也需要全国一盘棋、多部门合力推进。相信在各方努力下,“双减”工作将不断取得新进展,朝着让人民满
19、意的方向稳步前行。(摘编自周珊珊多方合力推进“双减”落地,人民日报2021年8月31日)1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访者对教育部门强化对校外培训的监管的态度很明朗,“非常支持”“比较支持”超过八成,“完全不支持”的很少。B“双减”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构建教育良好生态,通过“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体地位,有效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C家校联合联动对教育改革实践和“双减”工作取得成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家校协同能为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营造良好环境。D北京市推行的教师和校长跨校、跨学区流动,有助于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减少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1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
20、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从对教育部门的希望可以看出,全体受访者只关注学校,希望提高校内教学质量和师资力量,加强校内学科辅导,完善课后服务。B从教育部“双减”工作的总体思路来看,教育部坚持从源头上治理,强调学生在校内“吃饱”“吃好”,杜绝校外培训。C想要减轻学生的负担,要从作业抓起,不能布置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要布置分层、弹性、个性化作业,进行作业改革。D因为“双减”是一项需要持续发力的系统工作,所以需要把义务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落到实处,并需要全国一盘棋。16如何让“双减”工作踏实落地并有效推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国外媒体报道,人类在下个世纪可
21、能面临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大规模崛起,这些机器人的智力可能超过人类。据霍金教授称,与其担心谁来控制人工智能的问题,人类更应该担心的是,人工智能到底愿不愿意受人类控制。他曾向人们发出警告:人工智能可能会导致人类的灭绝,甚至可能在接下来的100年之内就将人类取而代之。他说道,我们的未来是一场不断增长的科技力量与人类使用科技的智慧之间的竞争。霍金和埃隆马斯克共同签署了一封公开信,信中表示,人类不应任由人工智能发展,而不加以控制:如果不对智能机器严加控制,人类的前景可能会相当晦暗。人工智能潜在的好处是巨大的,但人类在享受研究人工智能带来的好处时,必须努力避免其可能引致的风险。例如,从短期来说,人工智能可能
22、导致数百万人失业。而从长期来说,一旦人工智能的智力超过了人类,它们就可能产生反抗,不按程序设定行事。我们的人工智能系统必须严格按照我们的想法行动。(摘编自叶怡萱霍金称人工智能可能在100年之内取代人类)材料二: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替代引发了人们的恐慌,但也有人认为它使人类摆脱劳动的束缚,由此人类将得到彻底的全面解放。那么,它的本质是什么?它究竟是魔鬼还是天使?从技术本质来说,人工智能无非也是人类的一种技术发明与创新。马克思认为各种技术从本质上来说无非是人体器官的延长。技术哲学的奠基人恩斯特卡普认为人类的各种技术发明、创新都是对人类自身器官的模仿,是人体器官的投影。由此可以说,任何技术从其根源与
23、本质来说都是对人体器官的模仿,目的都是代替人体器官,减轻人体器官在劳动中的艰辛程度。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替代本身,与过去的各种技术相比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既然技术的本质都是人体器官的延长或投影,最终目的都是替代人类劳动,那么为什么人们对过去的各种技术习以为常,对人工智能技术却忧虑不安?在工具技术时代,各种工具仅仅取代了人类作为工具性的肢体;在机器技术时代,各类机器不但代替了人类的工具功能,而且还战胜了人类的有限气力。如果说工具和机器还仅仅取代人的体力劳动,那么智能机器则因为其快速的信息处理能力取代了人类的脑力劳动,这样劳动工具和劳动者合二为一,人类的劳动功能被彻底取代。工具出现的时候,人类还可依
24、仗体力和智力生存;当机器出现的时候,人类还可以依仗智力生存;而智能机器出现后,人类将会彻底被取代,人类无法从劳动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再有,从历史来看,技术的每一次革命或进步,总会有一部分人的劳动或工作被新技术所取代,因此不得不面临转型。这种转型对文化水平高、能力强的人群来说当然问题不大,但对文化水平偏低、适应能力较差的一类人来说并非易事。从短期来说,人工智能必然会给大部分人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在目前依然是按劳分配的体制下,失去了劳动机会也就失去了分配财富的机会,因此人们在人工智能大潮逐渐逼近之际就自然表现出不安和担忧。但是,从长期来看,人工智能会给人类带来彻底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机
25、会。任何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都是减轻或取代人类劳动,让人类从以往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人工智能将工具、动力和智力三位一体,能够自我学习、自我决策、自动控制,独立完成各种复杂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为人类不知疲倦地生产出巨大的财富,人类由此可以摆脱劳动对人类的长期束缚,有可能实现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全面解放的梦想。不被劳动束缚的人类可以自由地支配时间,从事过去想做而没有机会做的事情,人类可以在新的领域重新找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摘编自黄欣荣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挑战及其应对)材料三:带有发动机的机器是人工体能技术的典型代表。人工体能技术在刚刚出现时,也引起了震恐效应。可以说,今天我们在人工智能的初
26、级阶段之所以存在对于人工智能的恐惧,主要在于人们担心人类智能不如人工智能时人工智能会超出人的控制,人类无法再驾驭和支配人工智能。这里且不说人工智能在高级阶段是否能具备真正的“智能”,即使真的超过了人类智能,就像目前的智能计算机在记忆、计算和图像识别能力上已经远超于人,但我们并未感到失去了对人工智能的支配。再借鉴人的体力和人工体能的关系来看,各种机械的“体能”早就替代并超越了人的体力,但人类并未因此认为已经不能支配人工体能技术了。可以说经历了初期的那些对机器的恐惧性感受和认知后,今天我们看到人类对于人工体能技术的态度日趋理性和冷静,这无疑也是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技术使用中我们将再度经历的认知提升。将
27、来当人的一切工具性职能都被人工智能替代之后,人专司于如何使用和支配各种人工智能器具,甚至对人工智能的哪些功能需要开发、哪些功能不需要开发,抑或限制开发甚至禁止开发,将会达成透彻而成熟的认知,从而将“失控”的风险降到最低。人和智能机器的这种新的分工,正是保证无论多高端的人工智能器具都将受制于人的基础。人工体能和人工智能都是人工的技术,它们是否失控的问题,也是技术与人的关系问题。(摘编自肖峰从人工体能看人工智能)1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将来人工智能机器人智力会超过人类,霍金和埃隆马斯克认为应该严加控制人工智能的发展。B当智能机器彻底取代人类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后,人类
28、将无法从劳动过程中找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C材料二阐释了材料一中霍金的观点,进一步指出人工智能技术有可能使人类实现全面解放的梦想。D材料三认为后期人们对待人工智能技术会像如今对待人工体能技术样理性和冷静,与材料二的观点一致。18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马克思和恩斯特卡普的观点告诉我们,智能机器人阿尔法狗本质上是人体器官的延长或投影。B人工智能让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人类由此有更多闲暇享受生活和全面发展。C人工智能短期内会带来失业或转型问题,但从长期看人工智能会让人类无须工作,共享社会财富。D人工智能技术利弊共存,在具体的研究和使用中人类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
29、,让人工智能受制于人。19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人类在自然面前有很多无法控制的因素,于是通过创造工具来提升自己对自然的控制能力。”B“人工智能只是人类智能的凝聚和体现,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会形成一种异己的力量来威胁人类。”C“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人类通过劳动来获取生活所需的各种资源,而且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来分配劳动成果。”D“人工智能与其说是挑战了人类劳动的神圣地位,还不如说解放了人类劳动,并推动人类劳动向真正的自由复归。”20材料二在论证上是如何体现严密性的?请简要说明。21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应从哪些方面化解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担忧。请阅读甲、乙两篇文章
30、,完成下面小题。【甲】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乙】荒唐至极的甩锅逻辑月黑风高之夜,一伙穷凶极恶的恐怖分子突袭一个村镇,受攻击的一户人家枪声大作、火光冲天。村镇里有的人家见状不仅袖手旁观,还冷言冷语“这家肯定招惹了恐怖分子,如今引火烧身”。不料,受攻击的人家拼死抵抗、誓死不退,恐怖分子久攻不下,转
31、攻别处。谁想,原先冷眼旁观的人家门户大开、毫无防备,恐怖分子得以长驱直入、恣意屠戮,致其伤亡损失惨重。事已至此,伤亡惨重的人家不思己过,反而抱怨最先拼死抵抗的人家没有捉住、灭掉恐怖分子,甚至要让拼死抵抗的人家赔偿自家损失以上情节,是不是像极了全球新冠病毒肆虐下的情形?如今,美国疫情形势依然严峻,确诊病例和死亡病例均高居全球第一,应对失败的事实摆在那里。为了推卸责任、转移视线,美国一些政客先是指责“中国隐瞒疫情”“病毒由中国实验室泄露”,这些毫无根据的说辞被铁的事实一再证伪,被各国科学家、医学专家反复驳斥,已成众所公认的无稽之谈。最近,美国政客换了说法,称全球疫情蔓延就是因为中国没有控制住病毒,
32、“中国政府的无能导致全世界受苦受难”。这是什么逻辑?这就是上面虚构情节的逻辑!是混不讲理、荒唐至极的甩锅逻辑!面对这次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传染病疫情,中国把抗击疫情作为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举全国之力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我们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武汉和湖北作为重中之重,提出内防扩散、外防输出的明确要求,果断采取一系列防控和救治举措,用一个多月时间初步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用两个月左右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3个月左右时间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在全国范围内有效控制住疫情。中国是有14亿人口
33、的大国,能在这么短时间内控制住疫情,殊为不易。正如不少国际媒体和人士所说,“中国抗疫的成功无可质疑”。在中国疫情爆发后。1月31日,美国政府率先宣布美国三大航空公司停飞中美之间直航航班,2月2日又全面禁止中国公民和过去14天到访过中国的外国人入境。美方似乎认为,有中国在那里全力防控病毒,再切断中美之间的航空联系,有了这两条就万事大吉了,美国就可以高枕无忧。但这显然违背了流行病学常识,是一厢情愿的想法,据此制定应对策略是极其危险的。事实已经证明,美方错失了中国抗疫争取的时间窗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发现,美国社交限制措施的延误导致数万人付出生命:如果提前一星期实施社交限制措施,能够多挽救3.6
34、万人的生命;如果提前两星期就开始实施社交限制措施,美国83%死于新冠肺炎的患者将幸免于难。中国举全国之力抗击疫情,那可不是说说而已,而是举国上下令行禁止的行动,是上千万人口的武汉“封城”、6 000多万人口的湖北“封省”,是全国各地人员、物资的大规模调集支援,是不惜代价、不计成本的免费治疗,是全国城乡所有社区的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是14亿人自觉自愿戴口罩、勤洗手、不聚集这些举措,在不了解中国的有些美国人眼里可能不可思议,但却是真真切切发生在中国的事情。这就是中国为什么能把疫情有效控制在武汉、湖北,而没有向全国其他省份大规模扩散蔓延,更不可能向境外大规模输出。据外国媒体报道,加拿大几个大省疫情统
35、计数据显示,病毒是由美国旅行者传入加拿大。澳大利亚3月中旬明确表示,80%的病例是海外输入或者与海外输入病例有密切接触者,绝大部分来自美国。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发布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该国约70%的病例感染的病毒毒株来自美国。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发现,在法国传播的病毒毒株来源不明。俄罗斯输入病例无一例来自中国。新加坡从中国输入病例不及从其他国家输入的1/10。日本国立传染病研究所表示,3月以后在日本扩散的疫情并非源自中国。而美国不同研究机构在研究不同病例携带的病毒株后,得到的是几乎相同的结论:与欧洲的旅行者所携带的病毒株高度相似。疫情带来的是一场责任与担当的比拼,也是一次道义与良知的大考。中国始
36、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比拼和大考中交出了一份令世人感叹的“中国答卷”。中国人民真诚希望美国能够早日控制住病毒肆虐的疫情,同时也要正告美国一些政客,甩锅推责、挑事对抗改变不了事实,只会欲盖弥彰、自取其辱。人民日报6月5日社评(有删节)22指出甲、乙两篇文章中一种共同的反驳方式与技巧,并作简要分析。23试简要分析乙文中所用的反驳方式与技巧和甲文中有哪些不同之处。三、文学类阅读-双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赶集路遥吃过早饭不久,在大马河川道通往县城的简易公路上,已经开始出现了熙熙攘攘去赶集的庄稼人,由于这两年农村政策的变化,个体经济有了大发展,赶集上会,买卖生意,已经重新成了庄
37、稼人生活的重要内容。公路上,年轻人骑着用彩色塑料缠绕得花花绿绿的自行车,一群一伙地奔驰而过。他们都穿上了崭新的“见人”衣裳,不是涤卡就是涤良,看起来时兴得很。粗糙的庄稼人的赤脚片上,庄重地穿上尼龙袜和塑料凉鞋。脸洗得干干净净,头梳得光光溜溜,兴高采烈地去县城露面:去逛商店,去看戏,去买时兴货,去交朋友,去和对象见面更多的庄稼人大都是肩挑手提:担柴的,挑菜的,吆猪的,牵羊的,提蛋的,抱鸡的,拉驴的,推车的;秤匠、鞋匠、铁匠、木匠、石匠、篾匠、毡匠、箍锅匠、泥瓦匠、游医、巫婆、赌棍、小偷、吹鼓手、牲口贩子都纷纷向县城涌去了。川北山根下的公路上,趟起了一股又一股的黄尘。当高加林挽着一篮子蒸馍加入这个
38、洪流的时候,他立刻后悔起来。他感到自己突然变成一个真正的乡巴佬了。他觉得公路上前前后后的人都朝他看。他,一个曾经潇潇洒洒的教师,现在却像一个农村老太婆一样,上集卖蒸馍去了!他的心难受得像无数虫子在咬着。但这一切是毫无办法的。严峻的生活把他赶上了这条尘土飞扬的路。他不得不承认,他现在只能这样开始新的生活。家里已经连买油量盐的钱都没了,父母亲那么大的年纪都还整天为生活苦熬苦累,他一个年轻轻的后生怎好意思一股劲呆下吃闲饭呢?他提着蒸馍篮子,头尽量低着,什么也不看,只瞅着脚下的路,匆匆地向县城走。路上,他想起父亲临走时嘱咐他,叫他卖馍时要吆喝,他的脸立刻感到火辣辣地发烧。天啊,他怎能喊出声来!“可是,
39、”他想,“如果我不叫卖,谁知道我提这蒸馍是干啥哩?”走到一个小沟岔的时候,高加林突然想:干脆让我先跑到这没人的拐沟里试验喊叫一下,到城里好习惯一些嘛!他满脸通红朝公路两头望了望,见没什么人,于是就像做一件见不得人的事一样,匆忙地折身走进了公路边的那条拐沟里。他在这荒沟里走了好一段路,直到看不见公路的时候才站住。他站住,口张了一下,但没勇气喊出声来。又张了一下口,还是不行。短短的时间里,汗水已经沁满了他的额头。四野里静悄悄的,几只雪白的蝴蝶在他面前一丛淡蓝色的野花里安详地飞着;两面山坡上茂密的苦艾发出一股新鲜刺鼻的味道。高加林感到整个大地都在敛声屏气地等待他那一声“白蒸馍哎!”啊呀,这是那么的难
40、人!他感到就像要在大庭广众面前学一声狗叫唤一样受辱。他用手背擦了一下额头的汗水,决心下一声非喊出来不可!他狠狠地咽了一口唾沫,把眼一闭,张开嘴怪叫一声:“白蒸馍哎”他听见四山里都在回荡着他那一声演戏般的、悲哀的喊叫声。他牙咬住嘴唇,强忍着没让眼里的泪花子溢出来。他直愣愣地在这个荒沟野地里站了老半天才难受地回到公路上,继续向县城走去。从他们村到县城只有十来里路,但他感到这段路是多么的漫长和艰难。他知道,更大的困难还在前头在那万头攒动的集市上!当他走到大马河与县河交汇的地方,县城的全貌已经出现在视野之内了。一片平房和楼房交织的建筑物,高低错落,从半山坡一直延伸到河岸上。亲爱的县城还像往日一样,灰蓬
41、蓬地显出了它那诱人的魅力。他没有走过更大的城市,县城在他的眼里就是大城市,就是别一番天地。他对这里的一切都是熟悉的,亲切的;从初中到高中,他都是在这里度过。他对自己和社会的深入认识,对未来生活的无数梦想,都是在这里开始的。学校、街道、电影院、商店、浴池、体育场生活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可是,三年前,他就和这一切告别了现在,他又来了。再不是当年的翩翩少年,衣服整洁而笔挺,满身的香皂味,胸前骄傲地别着本县最高学府的校徽。他现在提着蒸馍篮子,是一个普通的赶集的庄稼人了。往事的回忆使他心酸。他靠在大马河桥的石栏杆上,感到头有点眩晕起来。四面八方赶集的人群正源源不绝地通过大桥,进了街道。远处城市中心街道的上
42、空,腾起很大一片灰尘,嘈杂的市声听起来像蜂群发出的嗡嗡声一般。他猛然想到一个更糟糕的问题:要是碰上他在县城的同学怎么办?他下意识地抬起头,先慌忙朝前后看了看。这时候他才真正后悔赶这趟集了。一般的赶集倒也没什么,可他是来卖蒸馍的呀!现在折回去吗,可这怎行呢!他已经走到了县城。再说,家里连一点零花钱都没有了,这样回去,父母亲虽然不会说什么,但他们肯定心里会难受的不仅为这篮没卖掉的蒸馍,更为他的没出息而难受!“不,”他想,“我既然来了,就是硬着头皮也要到集上去!”(有删改)文本二:孙绍振曾说,小说是展现故事人物的感情发生动态错位的艺术,即是以人的情感为核心的包括感觉和智性的动态变幻艺术。而如何达到这
43、一点呢?便是要把主要人物打出正常的轨道,从而产生错位,暴露人物的心理和秘密。而如何产生这种“错位”,便是把人物推向极端,而极端有两种:一种是顺境,一种是逆境。小说家的拿手好戏就是把人物放在顺境与逆境中反复折磨,使其情感错位,暴露其内心的秘密。2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对赶集路上场景的详细描绘,既交代了故事背景,也照应了文章标题。B小说中详写了高加林准备“吆喝”的画面,在细节描写中突显了人物复杂的内心。C小说结尾的设置十分巧妙,既让故事的发展有了不确定性,又使读者意犹未尽。D小说以小见大,用高加林“赶集卖馍”之事展现了“为理想奋斗”的时代主旋律。25小说通过高加林
44、为卖蒸馍去县城赶集的行程来呈现他由教师回归农民的心路历程,双线交织,这样设置有什么作用?26请结合文本二简析这篇小说的“错位”艺术。四、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注躺下美海明威我躺着睡不着的时候自有种种消遣的方法。我脑子里会想到小时候一直去钓鳟鱼的一条小河,我还会在心里想象出我仔仔细细沿河一路钓鱼的情景;凡是大木头底下,凡是河畔的每个湾口,深潭和清澈的浅滩,我都一一钓个明白,有时钓到鳟鱼,有时钓不到。晌午我就不钓鱼,吃午饭了;有时在小河对过一根木头上吃;有时在高坡的一棵树下吃,我一向吃得很慢,边吃边看着身子下面的河流。我的鱼饵往往用光,因为我出发时总是只在一个香烟罐里带
45、上十条蚯蚓。每当我用光了,就得再找些蚯蚓,在雪松遮住太阳的河坡上有时很难挖,坡上没有草,只有光秃秃的湿土,我常常找不到蚯蚓。虽然我总是找到一些当鱼饵的,可是有一回我在沼泽地就偏偏找不到鱼饵,只好把钓到的一条鳟鱼切碎当鱼饵。不过有几天夜间我没法钓鱼,在那几天夜间我完全清醒,就反复祈祷,想法为我所有认识的人祈祷。可是,有几天夜间,我连祷告词都忘了。我想来想去只想到“在地上如同天上”半句,于是只好从头想起,完全没法记住。我只得承认自己记不得了,放弃做祈祷,试试想些别的事。所以有几天夜间我就尽量回想世界上一切走兽的名称,想完了再想飞禽,想完了再想鱼类,再想国名、城市名和各种各样食品名,以及我所记得的芝
46、加哥街名。在这一夜,我就听蚕吃桑叶了。夜间蚕吃桑叶你能听得一清二楚,我就睁着眼睛躺着,听蚕吃桑叶了。屋里另外只有一个人,他也醒着。我听他没睡着有好一会儿了。他不能像我这样安安静静躺着,因为,也许,他没有那么多睡不着的经验。我们都躺在垫着稻草的毯子。上面他一动稻草就窸窸窣窣响,屋外,离前线七公里的后方虽然也有夜间的声响,但是跟屋里暗处细小的声响不同,屋里另外那个人尽量安安静静躺着。后来他又动了。我也动了,所以他知道我也醒着。他在芝加哥住了十年。1914年他回家探亲时,他们把他当成兵,拨给我做勤务兵,因为他会讲英语。我听见他在听,就在毯子里又动了动。“你睡不着吗,中尉先生?”他问。“是啊。”“我也
47、睡不着。”“怎么回事啊?”“我不知道。我睡不着。”“你身体舒服吗?”“当然。我没事。就是睡不着觉。”“你想要聊一会儿吗?”我问。“好哇。可在这鬼地方有什么好谈的呢?”“跟我谈谈芝加哥的事吧。”我说。“啊呀,”他说,“我都跟你谈过一回了。”“跟我谈谈你结婚的经过吧。”“这事我跟你谈过了。”“你看咱们谈话会把大家吵醒吗?”我问。“不会。他们听不见。反正他们睡得像猪。我就不同,”他说,“我太紧张。”“中尉先生,有什么心事让你睡不着吗?我从没见过你睡觉。自从我跟了你以来,你夜里就没睡过。”“我不知道,约翰,”我说,“今年开春以来,我健康状况就一直不妙,一到夜里就让我心烦。”“就跟我一样,”他说,“我本来就不该卷入这场战争。我太紧张了。”“也许会好转的。”“我说,中尉先生,无论如何,你干吗也卷进这场战争啊?”“我不知道,约翰。当时,我要吧。”“要,”他说,“那理由太不像话了。”“咱们不该大声说话。”我说。“他们睡得像猪,”他说,“反正,他们也不懂英语。等仗打完了,咱们回国,你打算干什么?”“我要在报馆里找份工作。”“在芝加哥?”“没准。”“你干吗不想法睡一觉?”“不,我现在睡不着。我现在毫无睡意,中尉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