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壁赋》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一样赤壁别样情 赤壁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作品,以及文章的创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2、了解“赋”的相关知识,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语言艺术。3、了解赋体“主客问答”的说理方式,掌握“情”“景”“理”融为一体的艺术特色。4、梳理文中情感起伏变化的脉络,抓住文章写景、抒情、说理完美融合的特点,体会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二、导入: 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一文中说:“黄州是苏东坡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驿站,他在这里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 1、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
2、文忠”。他是一位旷世奇才,同时他医学、饮食、天文、地理皆通,在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方面皆有很深造诣,被誉为“千古奇才”、“中国古代第一全才”。才华横溢,却一生坎坷:20岁进士及第,名动京师,却因乌台诗案深陷囹圄,虽逃脱一死,却落得个黄州团练副使的虚职;后来更是被一贬再贬,期间妻子早逝、幼子早夭,自己尽管最终遇赦,却死于归途。在政治方面,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激进的改革措施,也反对司马光完全废除新法,因而一生在新旧两党之间均受排挤,有志难伸,实在是命运多舛。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 书法:为宋初四大书法家之一; 绘画:“
3、朱竹”别具一格。 林语堂苏东坡传评价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试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者,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可以说,他是最浪漫的诗人,最豪放的词人,最超脱的文人,最潇洒的过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2、苏轼的复杂思想: 儒家: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佛家:精通佛学,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家:好学老庄,齐万物,一
4、死生,追求内心平和。 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家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巧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三、文体常识: 1、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文心雕龙.诠赋记:“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可见,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 2、赋是一种有韵的文体,讲求声律、押韵、对比等形式,并追求骈偶,赋有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在的散文诗相似。 3、赋有辞赋、骈赋、律赋、文赋等。赋在形式上有三个特点: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调;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排偶和藻饰是赋
5、的一大特征。 4、赋在内容上的特点: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赋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 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 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 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作“骈赋”; 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 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 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开先河之作。),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四、整体感知,研读交流。(一)1、概括第一段的内容。明确:夜游赤壁的清静,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2、这一段描写的赤壁之景美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 清风徐来,水波不
6、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凌万顷之茫然。 意象有清风、水波、酒、明月、白露等。总体上营造出空灵幽静的气氛。月亮悄悄爬上东山的动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它又似留恋赤壁美景在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徘徊,如此美好恬静之景实则是诗人内心的映射。 这一段的描写蕴含着一种深沉隽永的诗意。泛舟赤壁之下,头顶一轮皓月,脚踩万顷碧水,白茫茫的水汽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漂浮于水面,任意飘荡。景象如梦境一般,赏心悦目,令人陶醉其中。 作者这样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长江的大气、饮酒吟诗的快感、豁达的情境都使下文的“悲”显得更加浓重和凄凉,为下文写“悲”做了铺垫。3、
7、“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只是单纯地写清幽朦胧景色的美好吗?这景色与主人公心情有何关系?明确: 景色的描写映射作者的内心。“诵”“歌”,表现出泛舟秋江赏美景的愉悦;“纵”有听凭、随意的意思。主人公在茫无边际的江水中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于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作者写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飘飘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正是在作者心情愉悦时,其所看之景皆是美好,月色也显得格外静谧美好,这正是情景交融的巧妙之处。(二)第二段1、概括本段的内容。明确: 悲凉箫声的伤感。2、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样发生变化的?又因为什么?明
8、确: 由乐到悲。主要由客人的洞箫声引发的。由歌声想到人生无常和生命的短暂。3、本段的悲从何而来?明确: 从箫声而来,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潜蛟,泣嫠妇。箫声使幽壑里潜伏的蛟龙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哭泣。苏子问:“箫声为什么这么悲凉呢?”客回答说:“曹操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英雄人物,也会消逝,无法永生,何况吾与子?你、我“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相对于永恒的宇宙,人类多么渺小,生命多么短暂,只能
9、“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理想在现实中难以实现,唯有将这种悲情寄托在箫声的余音里。4、写客人“呜呜然”的箫声,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明确: 处描写箫声,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 作用:四个比喻、两处夸张的应用渲染了箫声的悲凉,而正是这种悲凉触动了作者受挫之后的那种隐忧微愁,由此作者不禁触景伤怀,浮想联翩,悲从中来。5、联系本文的背景,说说歌词中“桂棹”“兰桨”有什么含义?“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明确: “桂棹”“兰桨”比喻品行高洁。 “美人”指作者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
10、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美人”这个意象在诗经和楚辞等古典文学作品中是“君王”和“自己”与“美好的理想”的象征。这里的“美人”借指君王,“望美人”暗写苏子虽然被贬,仍然惦念着心中的君主,“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渴望朝廷重用,君王却离自己是那么遥远。 歌声表现了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三)苏轼是如何完成自己的精神突围呢?明确: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评价苏东坡:“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试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者,是
11、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 苏东坡命运多舛,但他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田园,也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清风明月之美固然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安慰,但更因苏轼是融汇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天才式人物。儒家倡导“积极入世”,勇于担当责任;佛家强调“四大皆空”,鼓励看清现实;道家倡导“超脱出世”,劝导放下执念。而从赤壁赋文中体现的内涵来看,“主”与“客”正是苏轼思想受佛、道两家
12、影响的两个层面。“客”是作为儒者的苏轼,他感叹“人生短暂、人类渺小、理想难以实现”,流露出悲观情绪;“主”是作为道者的苏轼,他因缘自适,随遇而安,乐观旷达。 苏轼思想复杂,外儒内道。当儒家积极入世的态度遭遇现实壁垒时,苏轼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两家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属。最终,“主”说服了“客”,乐观的苏轼战胜了悲观的苏轼,完成了自己的精神突围,同时也“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 所以不管是自然界中的风雨抑或是政治社会中的风吹雨打,苏轼早已习以为常,顺其自然,坦然处之。苏轼在忧患苦闷中,锻造了自己豪爽旷达和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这就是苏轼在黄州时的精神突围。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