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pdf(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语文试卷 第1页 共 8页秘密启用前【考试时间:9 月 1 日 9:3012:00】2023 年重庆一中高年重庆一中高 2024 届高三上学期开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语文测试卷语文测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 分)分)(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材料一: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主观情
2、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撞而契合的产物,是指有意味的具体形象,即“意”与“象”的融合。其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作用与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意”和“象”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言。东汉王充将“意”与“象”合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其在论衡乱龙篇说:“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曹魏时代的王弼周易略例明象“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以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一段文字,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从文学的创作来看,即从内心的“意”到关注的“象”,再至依托的“言”;从文学的欣
3、赏来看,即从依托的“言”到关注的“象”,再至所传达的主观“意”。将“意”“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而又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实际上,刘勰是将营构“意象”作为艺术构思的首要任务来看待的。从此以后,对“意象”的认识及其在文艺美学上的地位就确定了下来,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而同样,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意象”也起着一个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桥梁作用,亦是第二个中介。在
4、艺术欣赏活动之中,读者要运用自己的还原能力、再创造能力去复现、补充甚至丰富作品中的“意象”。由“意”“象”至合成词“意象”,经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和语义转换,作为一个专门的文学术语终于生成,并得到后世认同,被广泛运用于文学鉴赏、批评之中。“意象”作为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范畴,它经历了一个由哲学、文化概念向文艺理论和美学范畴演变的过程。以“意象”品评文学作品,更能准确地表述作家构思谋篇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及其呈现在诗中的形态与情态,也更能准确地表述读者阅读鉴赏时所获得的审美快感。总之,“意象”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或者说是显现在具象中的意味,是“意”与“象”的融合,不是对现实的一种图
5、像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是一种#QQABIQaEggCgQAIAAAhCAQFQCAKQkBGAAAoGBAAEMAAAQQFABCA=#语文试卷 第2页 共 8页“各种根本不同的观念的联合”。“意象”如同是组件、基础、构架,不同的“意象”有机结合而组成文学作品,作品的意义和整体审美效应也由具体可感的“意象”生发而来,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作品沉浸在“意象”的海洋之中,“意象”也成为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选自雷江红浅析中国传统“意象”的起源和发展,有删改)材料二:意境为什么能引起强烈的美感?“红杏枝头春意闹”“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是春天的优美景象;“大漠孤
6、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写边塞的崇高形象。“意境”引起人的美感,首先就是它的生动形象。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某种情感的特征,意境中的景物都经过情感的过滤,芜杂的东西都被过滤掉了,所以说是情中景。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借景言情”。所谓借景言情,就是用形象说话。当然也并不是说生活中任何一种形象都能引起美感,只有艺术家在自然形象中抓住那种富有诗意的特征,才能引起人的美感。李方膺有两句诗“疏枝横斜千万朵,会心只有两三枝”。这会心的两三枝就是以情写景的结果,这两三枝是最能表达艺术家感情的两三枝。意境之所以感染人就是因为形象中寄
7、托了艺术家的感情。形象成为艺术家情感的化身。意境中的形象来自自然,又能超脱自然,从属于表现情感。郑板桥画一幅无根兰花图,画面上几朵无根无叶的兰花,偃仰横斜随风翻舞。这兰花的形象,正是艺术家自己的形象,表现了他对清代腐朽现实的不满和孤高的性格。在这里自然的特征和艺术家情感的特征是统一的,而且前者从属于后者。当自然景物被反映在艺术中时,它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一种艺术语言,透过自然景物表现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由于表现思想感情的需要,可以对自然形象进行取舍、集中、夸张以至变形。意境是一种创造。在意境中所使用的语言、色彩、线条都很富有表现力,既表现了情感,也描绘了景色的美。“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个
8、“闹”字,就体现了运用语言的技巧,这个“闹”字好在哪里呢?好就好在它既反映了春天杏花盛开,雀鸟喧叫,自然从寒冬中苏醒,一切都活跃起来,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心中的喜悦。没有笔墨技巧,只有思想感情,只有胸中对景物的感受,也形成不了作品的意境。意境的形成是艺术家的创造,技巧则是实际创造的本领。通过精湛的技巧才能达到情景交融。赞赏意境,同时也是赞赏艺术家的技巧。意境中的含蓄,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意境的这种特性是和它对生活形象的高度概括集中分不开的。所谓“意则期多,字惟求少”,这是说以最少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至于如何才能做到用以少概多的形式表现丰富的内容,关键在于抓住主
9、要特征(唤起特定情感的特征),而不必罗列全部细节,要给欣赏者留有想象的余地,要相信读者是聪明的,可以根据形象提供的条件去掌握形象内容。所以在意境中既能做到形象鲜明,又不是一览无余。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体验,抓住了景物中那些能唤起特定情感的特征,就能够调动读者的想象,发挥意境的感人的力量。(摘编自杨辛、甘霖等美学原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意象作为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是我国古典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古典诗词的创作中。B.文艺创作的过程是一个由情感到意象再到语言的转化过程,艺术欣赏的过程则是一个反向运动的过程。#QQABIQaEggCg
10、QAIAAAhCAQFQCAKQkBGAAAoGBAAEMAAAQQFABCA=#语文试卷 第3页 共 8页C.艺术作品中的自然景物蕴含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艺术作品中自然景物的特征决定艺术家情感的特征。D.飞禽走兽、山川河流、春花秋月一旦被反映在艺术中,就不再是单纯的客观存在,而是一种艺术语言。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意象”概念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直到晋代挚虞,才把它作为一个专门术语引入文学领域。B.在周易略例明象中,王弼从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两个角度出发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C.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而艺术家创造意境,须经由用情感过滤、筛选
11、形象这一环节。D.由于对清代腐朽现实的不满,郑板桥只有用无根兰花,才能达成自然特征和艺术家情感特征的统一。3.下列选项中,最不能证明意境“含蓄”这一特征的一项是(3 分)A.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B.孔雀东南飞:“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C.戏曲秋江仅靠老渔翁一支桨和演员摇曳的舞姿,便让观众“神游”江上。D.八大山人朱耷只画一条生动的鱼在纸上,别无一物,却能令人感到满幅是水。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 分)5.请结合材料相关论述,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两句为例,谈谈你如何理解“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12、6 分)(二二)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富人通常是些怪人捷克伊凡克里玛阿洛伊斯布达是个富翁,在 20 世纪七十年代,他便盖起了家庭别墅,比当时法律规定的面积整整超出了三倍。他离过一次婚,跟第一个老婆生了两个儿子,跟现在的老婆生了一个女儿。儿子长大成人后,每年只看他一次。第二个老婆是个运动员,滑雪、骑马、打网球、打高尔夫球、游泳,样样精通。她还算会持家,夫妻二人都不给对方添麻烦。布达爱钱胜过一切。女儿出嫁时,他送给女儿一辆价值五十多万克朗的汽车。这份重礼让女儿很惊喜,她几乎相信这是父亲出于对她的爱。布达认识很多人,但没有真正的朋友。
13、快到六十岁的时候,他开始感到体力不佳,食欲不振。他去看医生,果然得知了坏消息。身体的零件大多无法更新了。他开车去瑞士银行和德国银行取出了全部现金,锁在自己的保险箱里,准备去医院住院。这时他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如果他上了手术台没能活着回来,保险箱里的全部现金怎么办?经过左思右想,最后他将全部现金藏在自己的几双旧鞋里,然后当着妻子的面把这些旧鞋装进了一个大盒子,让妻子在他需要的时候给他送到医院去。外科手术大夫将布达的腹腔打开,发现已毫无希望,又将他的腹部缝合起来。大夫给他开了#QQABIQaEggCgQAIAAAhCAQFQCAKQkBGAAAoGBAAEMAAAQQFABCA=#语文试卷 第4页
14、共 8页一大堆药,护士小姐每天过来给他打吊瓶,可他还是一天比一天乏力。妻子送来了一些生活用品和那个大盒子,一束鲜花和一瓶煮水果。他对鲜花和吃的不感兴趣。妻子一走,他便打开盒子,看到了藏在旧鞋里的那些钱。妻子每周来看望他两次,有时出嫁的女儿也来。有一次,他的大儿子也来了。每个人都会给他带些什么,等他们一出病房,他就将那些带给他的东西扔进垃圾筐。在布达住院期间,换了好几位护士。他觉得她们长的样子都差不多,他主要靠头发的颜色来区分她们。其中有一位年轻的护士叫维拉,她说话的声音竟让他想起自己童年时年轻的母亲。维拉也很会安慰他,经常会对他多说几句,家里阳台上的草莓已经成熟什么的。有一次,维拉给他输血后,
15、他求她在旁边坐一会儿。这是违反规定的,但她还是答应了,她坐在他身边,抚摸着他的手背。他问她平时是怎样生活的,她对他说着话,他感受到维拉嗓音的温柔,感觉着两人手的触碰,她答应搬一盆家里阳台上的花给他送来。第二天她真的送来一盆水仙花,又挨着他坐下说话。他问维拉缺不缺什么东西,有没有汽车。她说她从来没想过有辆汽车,她和妈妈生活在一起,她的条件只够偶尔买一袋西红柿。他本想问她生活是不是过得不舒心,可一阵巨大的疼痛猛然袭来,医生给他打了一针,他神志不清了。半夜他稍微清醒时,床头柜中盒子里那一大笔钱成了他的心病,他在想:该不该把它捐给慈善组织?或者留给他的老婆,让她去奢侈挥霍?夜里他想到了维拉,他非常希望
16、明天是维拉当班。第二天果然是她当班,维拉给他带了鲜红的苹果。他谢了她,咬了一口,在嘴里嚼了好久好久。她用手抚摸着他的额头,依然同他温柔地说着话。半夜他睡不着,想着自己可能要死了,突然升起一个莫名其妙的想法,把这几百万块钱送给护士维拉。第二天,维拉提到了自己的未婚夫,叫马尔丁,是位小提琴演奏家。又过了一天,他的病情加重了。维拉来看他,他对她说:“我要报答您。”维拉说:“如果您感到好一些,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她摸了摸他的额头,他觉得自己很累,他想告诉她,快去找公证人。就在当天晚上,他死了。医院让维拉将床头柜里的东西全掏出来,列上清单。维拉照办了,列了十八项。第十一项列出的物件是:几双便鞋和几双袜
17、子。布达的妻子来医院领死亡通知单时,医院将清单交给她,她瞟了一眼清单。最后几年丈夫已经让她讨厌,他遗留的破烂就更让她厌恶了。她收起了装有三百克朗的钱包,开车离开医院直接来到垃圾场,将丈夫这些东西扔进垃圾场。当天晚上,维拉护士和未婚夫约会,她告诉他:“布拉格的大富翁布达死了。”“他给了你什么吗?”“没有,他的钱包里只有三百克朗。”“富翁们都是一些怪人。”他说,“不知把钱给谁了。”“天知道呢。”她说,“他临终时都没有一个人来握他的手。”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布达很有钱,别墅面积超大,法律对他这样的富翁缺少约束力;布达爱钱胜过其他一切,他也没有真正的朋友。B.女儿
18、出嫁时,布达送她一辆价值不菲的汽车,这份重礼让女儿喜出望外,但作为父亲,平日他与子女沟通甚少。C.布达的后妻既精通多项运动,也能竭力满足生病后的丈夫的要求,可见她是一个既懂生活又会照顾家人的贤妻。D.维拉是医院众多护士中的一个,她体贴细致,耐心地与病人交谈,悉心周到的照顾给了布达临终的抚慰与关怀。#QQABIQaEggCgQAIAAAhCAQFQCAKQkBGAAAoGBAAEMAAAQQFABCA=#语文试卷 第5页 共 8页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小说从富人生活入手,通过心理描写展现病入膏肓之际富人的内心纠结,故事贴近生活又不同于生活,引人深思。B.小
19、说叙事从容,语调极其舒缓,语言绚丽晓畅,截取生活片段,展现了人性的错综复杂,让读者自己去回味揣摩。C.小说结尾对遗产的处理巧妙又不失合理性,当装有三百克朗的钱包被妻子拿走时,更增添了整个故事的讽刺效果。D.“天知道呢”一语双关,既指维拉不知富翁把钱留给谁,也顺应情节发展的偶然,只有“天”才知道谁是最终受益者。8.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在叙述上有何特点。(4 分)9.请结合文本内容,简析画线句中布达想法的合理性。(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分)(一)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材料一:骊姬谮申生于晋献公,公将杀
20、之。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盖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为“恭世子”也。(节选自礼记檀弓上)材料二:楚有士申鸣者,在家而养其父,孝闻于楚国。王欲授之相,申鸣辞不受。其父曰:“王欲相汝,汝何不受乎?”申鸣对曰:“舍父之孝子而为王之忠臣,何也?”其父曰:“使有禄于国立义于庭汝乐吾无忧矣吾欲汝之相也。”申鸣曰:“
21、诺。”遂入朝,楚王因授之相。居三年,白公胜为乱,杀司马子期,申鸣将往死之。父止之曰:“弃父而死,其可乎?”申鸣曰:“闻夫仕者身归于君,而禄归于亲。今既去父事君,得无死其难乎?”遂辞而往,因以兵围之。白公胜谓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勇士也,今以兵围我,吾为之奈何?”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孝子也,往劫其父以兵,申鸣闻之必来,因与之语。”白公胜曰:“善。”则往取其父,持之以兵,告申鸣曰:“子与吾,吾与子分楚国,子不与吾,子父则死矣。”申鸣流涕而应之曰:“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闻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今吾已不得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QQABIQaEggC
22、gQAIAAAhCAQFQCAKQkBGAAAoGBAAEMAAAQQFABCA=#语文试卷 第6页 共 8页身?”援桴鼓之,遂杀白公胜,其父亦死,王赏之金百斤。申鸣曰:“食君之食,避君之难,非忠臣也。定君之国,杀臣之父,非孝子也。名不可两立,行不可两全也。如是而生,何面目立于天下?”遂自杀也。(节选自说苑立节)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使有禄 A 于国 B 立义 C 于庭 D 汝乐 E 吾 F 无忧矣 G 吾欲 H 汝之相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3、(3 分)A.盖,通“盍”,指何不,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盖亦反其本矣”的“盖”意思不同。B.稽首,古时的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的,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C.辞,文中指辞别,与鸿门宴中“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中的“辞”意思不同。D.援,文中指执持、拿着,与李白蜀道难中“猿猱欲渡愁攀援”的“援”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因骊姬诽谤,晋献公要杀了申生,重耳劝申生向父亲说明情况,申生认为晋献公会伤心,坚持不这样做。B.申生觉得晋献公年事已高,儿子年龄尚小,国家正处于多事之秋,于是恳求狐突出山为晋献公出谋划策。C.申鸣被任命为国相。过了三年,白
24、公胜作乱,杀了司马子期,申鸣准备去杀死他,他的父亲却想阻止他。D.申生与申鸣在尽孝上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不把自我放在第一位,矢志尽孝。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2)今既去父事君,得无死其难乎?14.申鸣自杀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 分)(二二)古代诗歌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送韦秀才赴举顾 况鄱阳中酒地,楚老独醒年。芳桂君应折,沉灰我不然。洛桥浮逆水,关树接非烟。唯有残生梦,犹能到日边。【注】此诗作于贞元五年至九年诗人任饶州司户时。中酒:醉酒。
25、楚老:屈原。洛桥:洛阳之天津桥。关树:潼关一带的树木。非烟:谓帝京祥云缭绕。#QQABIQaEggCgQAIAAAhCAQFQCAKQkBGAAAoGBAAEMAAAQQFABCA=#语文试卷 第7页 共 8页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首联上句点明送别地点,下句暗用屈原的典故;“独醒”与“中酒”照应,耐人寻味。B.颔联上句预祝韦秀才登第;下句说“我”并不认为自己心若沉灰,透露出强烈的自信。C.颈联虚写,想象韦秀才赴京应举路上所见风景,借“非烟”意象暗示韦秀才如其所愿。D.与结尾劝慰被送之人的送别诗不同,本诗结尾的表现重心由被送之人转到了诗人自己。16.本诗尾联
26、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都写了诗人对余生的认知,但表达的情感内涵却有很大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共 6 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1)在论语述而中孔子曾告诫弟子:“_,_”,在论语里仁中,孔子用“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两句表达了类似的意思。(2)庖丁解牛中的解牛之“道”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而种树郭橐驼传中的种树之“道”是“_,_”,两者异曲同工。(3)“影”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古代文人常借以表达孤独之感,比如:“_,_。”三、语言文字运用三、语言文字运
27、用(20 分)(一)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11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社交平台极简的产品设计所带来的便捷,超乎我们想象。微信公众号上点亮“在看”就是一种表态,微博上只需两步操作就能“快转”一条推文,知乎一个按键就能“赞同”或“反对”一篇 的回答。你可以说这是一种进步。表达想法,只需点赞、转发。似乎总有那么一篇文章,能恰如其分地表达你的想法。可是仔细想想,难道没有什么问题吗?那真的是你的想法吗?其实我们是在用别人的思考代替自己的思考。伴随着社交步骤一同简化的,还有我们思维过程。我们是不是长此以往就很容易习惯性停止思考,而丧失判断事实、分析逻辑和表
28、达观点呢?那么问题来了:在用点赞代替思考的舆论场中,我们要如何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人声鼎沸中,我们又如何做到不 、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或许你可以尝试写评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当你开始思考一个问题的症结所在和破局方法时,就会 地调动批判性思考能力,倒逼自己输入更多增量信息,积累新的思维模型,锤炼鲜活的语言文字。而这些,正是一个有说服力的观点所需要的。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19.如果将文中的“我们”全部改为“你”,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 分)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 分)#QQABIQaEg
29、gCgQAIAAAhCAQFQCAKQkBGAAAoGBAAEMAAAQQFABCA=#语文试卷 第8页 共 8页(二二)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提到冷饮,人们常会想到“冰淇淋”。“冰淇淋”是个舶来词,源自英文“ice cream”。从语源上说,一半是音译:ice 即冰,采用意译而指冷冻品,更为直观和形象;cream 有乳剂、奶油、奶油色以及膏状物等意。从中也可以看出,当代的冷饮,与乳制品是有着密切关系的。,过去有一种说法认为,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后,在宫廷吃到了冰酪,然后将其制作技术带回了欧洲,这成为冰淇淋的“滥
30、觞”。但这种说法值得怀疑。首先,马可波罗是个做大生意的人,不见得会注意到冰淇淋做法这种“细枝末节”。他在游记里盛赞元廷的纸币是“大汗的点石成金术”,可是回到意大利之后也未在当地推广过纸币,?其次,若马可波罗此举属实,为何关于意大利冰淇淋的可信记载却在几个世纪后才姗姗来迟呢?更不用说,英国出版的牛津大辞典中首次给冰淇淋定名“ice cream”,已经是 1769 年的事情了。或许,马可波罗这位来自威尼斯的探险家在中国品尝过冰冻甜点,但他没有从中国带任何烹饪或冷冻技术到意大利,这是符合逻辑的推论。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6 分)2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 分)四、写作四、写作(60 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你当然可以说生活充满无限可能,但每个人也只是经历其中的一种。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感想?请结合材料内容,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QQABIQaEggCgQAIAAAhCAQFQCAKQkBGAAAoGBAAEMAAAQQFAB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