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内蒙古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初等)真题及答案.pdf

上传人:wo****o 文档编号:96154380 上传时间:2023-09-15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217.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内蒙古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初等)真题及答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8年内蒙古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初等)真题及答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内蒙古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初等)真题及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内蒙古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初等)真题及答案.pdf(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18 年内蒙古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初等)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4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40 分)1.个人面对某种问题情景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类别的数量,表示的是创造性的()。A.独创性B.变通性C.流畅性D.新颖性2.在哪个阶段学生的伦理道德开始形成但又具有两极分化特点()。A.学前阶段B.高中阶段C.小学阶段D.初中阶段3.1924 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A.陶行知 B.蔡 元培C.潘菽D.廖世承4.心理发展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高度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这体现了心理发展的什么特点。()A.连续性与阶段性B.定

2、向性与顺序性C.不平衡性D.差异性5.问一名 4 岁儿童:“你有兄弟吗?”他回答:“有。”“兄弟叫什么名字?”他回答:“汤姆。”但反过来问:“汤姆有兄弟吗?”他回答:“没有。”这说明儿童思维具有()。A.单维性B.抽象逻辑性C.自我中心性D.不可逆性6.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生动的形象来帮助记忆,是运用()学习策略。A.复述B.精加工C.组织D.元认知7.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心理学家是()。A.苛勒 B.奥苏伯尔C.桑代克D.贾德8.()的水下打靶实验说明了原理、概括化的经验在迁移中的作用。他的经验类化说认为,概括化的原理和经验是迁移得以产生的关键。A.贾德B.奥苏伯尔C.桑代克D.苛勒9.进入

3、中学,学生经常思考“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未来应怎样”等问题。按照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形成()。A.信任感B.自 我同一感C.主动感D.勤奋感10.关系要素说强调()。A.共同要素B.感官C.经验D.情境11.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是()。A.自我意识B.自我认知C.性格特征D.能力12.一个 10 岁的儿童能够通过 9 岁组的全部项目和 10 岁组的一半项目,按照比率智商计算,他的智商是()。A.90B.95C.100D.10513.人们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倾向于依赖内在参照或内部感知线索作为指导的认知方式是()。A.场独立型B.场依存型C.辐合型D.

4、发散型14.下列哪种现象不属于学习?()A.小孩到一定年龄变声B.近朱者赤C.上行下效D.吃一堑长一智15.下列选项中,对心理健康理解不正确的是()。A.心理健康是比较而言的,从健康到不健康只是程度的不同,而无本质的区别B.心理健康反映的是某一段时间内的特定状态,而不应认为是固定的和永远如此的C.心理健康标准是一个发展的文化的概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D.心理健康等于没有疾病或疾病仅限于躯体疾病16.关于关键期,理解错误的是()。A.关键期最基本的特征是它只发生在生命中一个固定的短暂时期B.关键期是突然开始和停止的C.鸟类的印刻、人类语言的习得能证实关键期的存在D.在发展的关键期内,

5、如果能在一定时间内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就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其发展17.以下心理学家及其理论匹配不正确的一项是()。A.奥苏伯尔认知发现说B.苛勒完形顿悟说C.托尔曼认知目的说D.加涅信息加工理论18.要求学生分辦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是刺激的()。A.获得B.消退C.泛化D.分化19.当学生违反校规校纪时,我们会给他一个处分,经过一段时间教育,发现该生表现越来越好,为了巩固其良好行为,才撤销了处分,这种做法在心理学上叫()。A.消退C.负强化B.惩罚D.抑制20.口渴会促使人作出觅水的行为活动,这是动机的()。A.导向功能B.激活功能C.强化功能D.调节与维持功能2

6、1.有的中学生为家长的奖励而努力学习,这种动机属于()。A.直接近景性动机B.间接近景性动机C.远景性动机D.自我提高内驱力22.在活动任务较容易时,想要工作效率较高,动机水平应该怎样?()A.较高B.中等C.较低D.任意强度23.根据成就动机理论,趋向成功的学生最可能选择的任务的成功概率为()。A.25%B.90%C.75%D.50%24.根据维纳的三维成败归因理论,下列属于稳定内在原因的是()。A.能力B.努力C.任务D.运气25.在学习中,学习者利用一定的记忆术帮助掌握知识,这种学习策略属于()。A.精细加工策略B.组织策略C.复述策略D.元认知策略26.关于个人自我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

7、这些过程的能力,即对认知的认知,在心理学上称为()。A.认知策略B.认知能力C.基本认知D.元认知27.对“圆的直径是它的半径的两倍”的学习属于()。A.符号学习 B.概念学习C.命题学习D.上位学习28.在教学中讲授“果实”概念时,既选可食的果实,又选不可食的果实(如棉籽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果实”概念。这是运用了()。A.正例与反例配合法B.变式法C.比较法D.直观法29.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声音要求洪亮,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A.强度律B.组合律C.活动律D.差异律30.在一份书面学习材料中,记忆效果最好的位置往往是()。A.开始和结尾部分B.中间部分C.不一定D.都一样31.下

8、列有关操作技能的特点正确的是()。A.客观性、外显性、简缩性B.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C.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D.观念性、内潜性、展开性32.提出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理论的是()。A.桑代克B.加里培林C.加涅 D.巴甫洛夫33.心智技能形成中出声的外部语言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语言阶段和内部语言阶段可以合称为()。A.原型定向B.原型模仿C.原型操作D.原型内化34.属于问题解决的过程是()。A.吃饭穿衣B.猜谜语C.漫无目的地幻想D.回忆手机号码35.在解几何证明题时,学生常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往回走,先确定达到该目标所需要的条件,然后再将达到目标所需要的条件与问题提供的已知条件进行对比,完成证明

9、过程。这种方法属于问题解决中的()。A.反推法B.算法式C.简化法门D.类比法36.态度的核心成分是()。A.行为成分B.认知成分C.情感成分 D.理智成分37.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阶段是()。A.依存B.坚定C.内化D.认同38.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A.思维品质B.学习内容C.学习结果D.知识技能39.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教学策略是()。A.合作学习B.情景教学C.发现学习D.程序教学40.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能力上的差异并不能决定他们能否成功掌握教学内容,而是在于他们()。A.学习积极性B.学习自觉性C.要花多少时间D.智力

10、水平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1.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障碍有()。A.焦虑症B.抑郁症C.强迫症D.恐怖症E.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2.对性格特征的差异分析一般从()方面进行。A.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B.性格的理智特征C.性格的情绪特征D.性格的社会特征E.性格的意志特征3.加涅早期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到高的顺序,把学习分为八大类,下列属于八类中的是()。A.连锁学习B.概念学习C.规则与原理学习D.解决问题学习E.习惯的学习4.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A.强化的内驱力B.认知的内驱力C.好奇的内

11、驱力D.自我提高的内驱力E.附属的内驱力5.练习曲线规律包括()。A.开始进步快B.中间有一个高原期C.后期进步慢D.总趋势是进步E.有时出现暂时退步三、判断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1.在限定时间内产生的观念数量越多,其思维的的流畅性越强。()2.科尔伯格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三种水平五个阶段。()3.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心智技能三大领域。()4.学生在某一学科期中和期末考试的成绩波动很大,说明测验的信度很低。()5.一般在教学开始前使用诊断性评价来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6.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

12、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知识水平的测验。()7.通过对学生的家庭作业或课堂练习、论文、目记、手工制作的模型、绘画等各种作品进行考查分析,并形成某种判断和决策的过程称为案卷分析。()8.非正式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主要取决于非正式群体的大小。()9.凝聚力是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10.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是课堂结构。()四、筒答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1.简述影响迁移的因素。2.如何促进知识的保持。3.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4.简述课堂纪律的四种类型。五、论

13、述题(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10 分)试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10 分)三年级学生小明上课注意力总是不能够集中,好动,上课不认真听讲,学习成绩很不理想,老师和小明的父母很着急。后来小明下定决心准备要改掉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这个坏毛病,但是一开始上课就有不由自主地开始分心了。题目:你如何帮助小明改掉这个坏习惯?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解析】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变通性越高。2.D【解析】初中生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虽已形成但不成熟、不稳定;

14、伦理道德开始形成但又具有两极分化特点。3.D【解析】廖世承 1924 年出版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4.C【解析】心理发展可以因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到达的高度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不均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二是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表现在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水平。5.D【解析】思维的可逆性,皮亚杰术语。指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的一种基本特征。儿童能够在心理上设想一个动作的倒转顺序,而无须具体执行这些动作。材料中 4岁儿童无法完成思维可逆,因此选 D.6.B【解析】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生动而鲜

15、明的形象来帮助记忆是使用了精细加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7.B【解析】1968 年奥苏伯尔在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的学习是不存在的。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迁移是以认知结构为中介进行的,先前学习所获得的新经验,通过影响原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特征影响新学习。8.A【解析】贾德提出的与相同要素说相对立的一种学习迁移理论。他认为,两种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着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

16、习者能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使经验类化的结果。9.B【解析】埃里克森认为这个阶段体现了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中的过渡阶段。在前四个阶段中儿童懂得了他是什么、能干什么,也就是说:懂得所能担任的各种角色。在这个阶段中,儿童必须仔细思考全部积累起来的有关他们自己及社会的知识,最后致力于某一生活策略。一旦他们这样做,他们就获得了一种同一性,获得个人的同一性就标志着这个发展阶段取得了满意的结局。10.D【解析】格式塔学派提出的一种学习迁移理论,就其观点而言,则是概括化理论的继续和深人。该理论认为,对情境中关系的顿悟是实现迁移的根本原因。这是由于领悟事物之间的关系,就能达到概括化,从而形成迁移

17、。11.A【解析】自我意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12.B【解析】比率智商的计算公式:智商=(智力年龄/实际年龄)X100。因此IQ=(9+0.5)/10X100=95。13.A【解析】场独立型是指个体较多依赖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习惯独立对事物做出判断。这个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在二战期间对空军飞行员进行研究时提出,通常借助隐蔽图形来测验。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具有明显差异。14.A【解析】学习是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方式。成熟、疾病、药物等带来的变化,都不属于学习。15.D【解析】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和过程,不仅

18、仅指没有疾病。16.B【解析】关键期指对特定技能或行为模式的发展最敏感的时期或者做准备的时期。个体发育过程中的某些行为在适当环境刺激下才会出现的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缺少适当的环境刺激,这种行为便不会再产生。但是,关键期并不是突然开始和停止的。17.A【解析】奥苏伯尔提出的是接受学习理论。学习认知发现说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他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建立或重新组织认知结构,认知结构的形成是通过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完成的,即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和评价。学习应是主动地发现,而非被动地接受知识。18.D【解析】在一定的条件反射形成之后,有机体对与条件反射物相类似的其他刺激也作出一

19、定的反应的现象叫做泛化。比如,刚开始学汉字的孩子不能很好地区分“未”跟“末”,或“日”跟“曰”;而分化则是有机体对条件剌激物的反应进一步精确化,那就是对目标刺激物加强保持,而对非条件刺激物进行消退。比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辨别动作到位和不到位时的肌肉感觉,从而使动作流畅、有力;要求学生分辦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是刺激的分化。19.C【解析】负强化也称阴性强化,就是对于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撤消或减弱原来存在的消极刺激或者条件,以使这些行为发生的频率提高。20.B【解析】动机的激活功能会促使人产生某种活动。21.B【解析】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

20、接性动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连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连的。22.A【解析】“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难度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学习效果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23.D【解析】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就,他们通常会选择成功概率为 50%的任务,因为这种任务能给他们提供最大的现实挑战,有助于他们通过努力来提高自尊心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24.A【解析】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归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把人经历过的事情的成败归因分为六种原因:能力、努

21、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況、外界环境(其他)。又把上述六种因素按各自的性质,分别归入三个维度: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能力属于内在因素。25.A【解析】所谓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记忆术属于精加工策略。26.D【解析】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与调节,主要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监控。27.C【解析】命题学习,是指获得由几个概念构成的命题的复合意义,实质上是学习表示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判断,如直径是半径的两倍。28.B【解析】变式,通过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

22、特征的表现形式,变更观察事物的角度和方法,从而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突出那些隐蔽的本质要素,让学生在变式中思维,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29.A【解析】指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的直观对象(实物、模象或言语)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地感知。因此,在直观过程中,教师应突出那些低强度但重要的要素,使它们充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30.A【解析】干扰抑制说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与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这种学说可以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说明。因此,记忆效果最好的位置往往是开始和结尾部分。31.C【解析】操作技能也称动作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如吹拉弹唱等。操作技能的特征包括动

23、作对象的客观性,动作进行的外显性和动作结构的展开性。32.B【解析】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从事心智动作形成的研究,并于 1959 年系统地总结了有关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33.D【解析】所谓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它是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这一过程又可划分成三个小的阶段,即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和内部言语阶段。34.B【解析】问题解决有下面几个基本特点:(1)目的性;(2)认知性;(3)序列性。A 不符合认知性;C 不符合目的性;D 不符合序列性。因此选择 B。

24、35.A【解析】反推法即学生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往回走,倒退到起始状态,得出要达到该目标需要什么条件,最后把达到目标所需要的条件与问题提供的已知条件进行对比,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36.C【解析】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研究表明,态度发生变化时,情感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37.C【解析】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38.C【解析】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且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进行的,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中最重要

25、的部分。39.B【解析】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对学习结果的测验将融合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表现本身就反映了其学习结果。40.C【解析】掌握学习是由布卢姆等人提出来的,其基本理念是:只要给了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完成80%-90%的程度)。二、多项选择题1.ABCDE【解析】此五项均为中学生易于出现的心理障得。2.ABCE【解析】性格的特征差异包括:态度差异,理智差异,情绪差异,意志差异。3.ABCD【解析】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

26、,把学习分成八类:信号学习,刺激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连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4.BDE【解析】根据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奥苏贝尔等人将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5.ABCDE【解析】练习曲线是指在动作技能的练习过程中出现的动作技能的形成规律曲线。第一,开始进步快。第二,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即高原现象出现。练习中有时也会出现某一时期,练习成绩不随练习次数提高的停滞现象,通常把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的练习成缋和练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技能感觉模糊的现象,称为“高原现象”。第三,后期进步较慢。第四,总趋势是进步

27、的,但有时出现暂时的退步。三、判断选择题1.对【解析】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该特征代表心智灵活,思路通达。对同一问题,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即表示思维的流畅性越高。2.错【解析】科尔伯格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3.错【解析】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4.错【解析】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某二个测验在多次施测后所得到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它既包括在时间上的一致性,也包括内容和不同评分者之间的一致性。学生某学科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波动很大,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学生在该学科上的努力程度变化很大,还有可能考试时状

28、态差别很大,并不一定是测验的信度低。5.对【解析】诊断性评价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对评价对象的学习准备程度做出鉴定,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使教学计划顺利、有效实施而进行的测定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的实施时间,一般在课程,学期、学年开始。其作用主要有二:一是确定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二是适当安置学生。6.错【解析】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7.对【解析】案卷分析是一种常用的评价策略,其内容主要是按照一定标准收集起来的学生认知活动的成果,例如,学生的家庭作业或课堂练习、论文、日记、手工制作的模型、绘画等各种作品,而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考察分析,并形成某种判断和决

29、策的过程就是案卷分析。8.错【解析】非正式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主要取决于非正式群体的性质以及与正式群体目标的一致程度。9.对【解析】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凝聚力是衡量一个班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10.对【解析】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课堂结构包括课堂情境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四、简答题1.(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2)原有知识的概括程度;(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4)学习的定势和态度;(5)认知结构的特点。2.(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

30、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3.(1)是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是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4.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可以将课堂纪律分成四种类型:(1)教师促成的纪律;(2)集体促成纪律;(3)任务促成的纪律;(4)自我促成的纪律。五、论述题(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包括:(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2)知识并不能准确的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并不能拿来就用,而是要针对具

31、体情景进行再创造;(3)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对这些命题都会有同样的理解,因为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二)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构建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1)主动构建性,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积极构建对知识理解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信息构建者。学习者综合、重组、转换、改造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新信息、新事物、新现象、或者解决新问题。(2)社会互动性,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32、、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要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和助学者共同构成的整体,成员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3)情境性,构建主义者提出了情境性认知的观点。知识存在于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知识不是一套独立于情境的知识符号(如名词术语),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理解;人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通过对某种社会实践的参与而逐渐掌握有关的社会规则、工具、活动程序等,形成相应的知识。(三)建构主义学生观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学生都不是空着脑袋来到教室

33、的。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背景、认知方式都是独特的。(1)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2)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每个人在自已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了自己个性化的、独特的经验,每个人有自己的兴趣和认知风格。所以,在具体问题面前,每个人都会有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形成自己的理解,每个人的理解往往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六、案例分析题小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往往并非智力落后,而是由于他们的注意力分散、精力不够集中。我们知道,保持良好的注意力是大脑进行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基本条件,所以注意力是打开我们心灵的门户,而且是唯一的门户。教师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培养浓厚兴趣

34、的原则。遵循着这个原则是提高学生注意力的前提。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越浓厚注意力就越集中。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用风趣的语言、引人入胜的导语、形象直观的比喻、甚至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视频等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探索的教学知识上来,精心设问吸引学生注意力。二、教学目标明确的原则。遵循教学目标明确的原则是提高注意力的核心。目标越明确、越细致、越具体,学生对该对象的注意力就越集中。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及时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应该重点掌握什么、理解什么、会什么,哪些是必须要思想高度集中听的,哪些是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必要时老师可以在黑板的相关内容用一些特别的符号进行强调。三、及时变换方式的原则。遵

35、循及时变换方式的原则是提高学生注意力常用的方法。对小学生来说,由于其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不外乎上课最初的 20 分钟,20 分钟过后注意力就开始分散,这时教师就要及时变换教学方式,要“讲、议、做”相互结合起来。这里的“讲”,还包括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讲出对知识的理解;“议”就是让学生主动学习,充分讨论,大胆发表意见,学生讨论越激烈,注意力就越集中;“做”就是让学生动手试一试、画一画、做一做。学生一动手自然就会全神贯注高度集中。除此以外还可以采取小组竞赛、抢答、游戏等形式。四、排除干扰的原则。这个原则是提高学生注意力必不可少的措施。常见的干扰因素有来自外部的,比如一只苍蝇飞来。更多的来自学生内部,比如学生产生上课疲劳。教师发现后就要主动排除干扰,比如暂时停下来把窗户打开让苍蝇飞走。对于个别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可以用眼光、手势、抑扬顿挫的语言或教师位置的变换来进行提示,让学生的注意力重新集中起来。另外肯定的语言、适当的鼓励也能很好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讲究教学艺术,利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注意和兴趣,不断培养学生有意注意的学习品质,切实提高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教师资格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